-
1 # 風中輕騎兵
-
2 # 飛翔的豬蹄子
在核武器出現之前,一個國家的兵力,技術裝備多寡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重要條件之一。拿破崙曾經說過:上帝站在人多勢眾的一方作戰。集中比對方更多的優勢兵力,合圍殲滅敵軍是最基本的軍事理論。戰爭史上的絕大多數戰爭都是兵力優勢的一方取勝。蘇軍在戰爭中後期,合理的利用了自身兵力上的優勢條件,最終贏得了勝利✌是完全複合軍事規律的事情。至於同盟國(主要是美國)對蘇聯的軍事援助中,實際上只佔蘇聯在戰爭中生產的軍事裝備中的一小部分只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其實對蘇聯幫助最大的是個別工業原料(例如橡膠)和民用物資(輕工業產品)的援助,使得蘇聯可以全力的進行軍工生產。
-
3 # 血山飛蟲
可以肯定的講,沒有西方的援助,蘇聯肯定被德國打敗了,可能只是需要3年時間,西方的援助導致蘇聯的戰鬥力提升了至少8倍,這個說明蘇軍如果沒有西方援助在野戰中一接觸就崩潰的,就是被吹的天花亂墜的八旗軍對明軍也就是一比10左右,雙線作戰提升蘇軍戰鬥力是原來的2倍,空軍戰略轟炸提升蘇軍戰鬥力4倍,其他援助提升至少二倍,別的不說,沒有食物,蘇軍戰鬥力其實會跌至平民水平,甚至平民都不如,哈哈。利比亞戰爭,利比亞平民戰鬥力只能是政府軍1/100,只能撐3天的,但是援助已到位加上空軍轟炸,提升戰鬥力至少100倍,結果卡扎菲被打垮,現在空軍的乘數效應就是100,北韓戰爭至少是10倍,所以二戰的時候至少4倍很正常的。莫斯科戰役已經分析過了,當時一架B29才不到30萬美元,結果二三個月美國援助了蘇聯10億美元,相當於2000架B29整天轟炸德軍,這個誰也受不了,蘇軍可以說是躺贏,哈哈。要知道,8年美國抗日戰爭才援助中國30億美元,但是援助蘇聯4年西方總援助就是150億美元,你知道150億美元什麼概念,北韓戰爭美國自己才花150億美元吧,考慮到通貨膨脹,要知道北韓戰爭打了3年,美國使用爆炸當量是整個二戰的一半,所以德軍面對蘇軍的彈藥總量是完全可以超過美軍北韓戰爭的,你算一下北韓戰爭的美軍實力 ,如果蘇軍去掉北韓戰爭那樣的美軍力量能夠打勝利嗎?不可能的!
以前各種刊物都紛紛分析 ,美軍的戰略轟炸作用不大,其實這個完全是錯誤可笑的,戰略轟炸其實是作用最大的部分,日本就是戰略轟炸打垮的,美軍的主要戰術就是佔領一個地方,建立前線機場,然後從前線機場起飛飛機進行各種轟炸,哈哈。
戰略轟炸,我們採用線性折算,你就會明白到底起多大作用了,美軍戰略轟炸損失了4萬名飛行員,這個相當於損失多少蘇軍呢?損失一個飛行員相當於損失10名陸軍戰士,而美軍損失一個陸軍戰士相當於蘇軍損失3個戰士,那麼損失4萬名飛行員就相當於損失了120萬蘇軍陸軍戰士,損失率按照30%計算,實際不可能達到即使按照30%,美軍空軍持續不斷的轟炸相當於蘇軍至少360萬在西線作戰!
這樣分析你就明白了,在西線沒有諾曼底登陸以前,在北非和地中海加上戰略轟炸,一直相當於存在至少效用相當於500萬的蘇軍的西方軍隊再和德國作戰,這個人數是東線的一半。
-
4 # 靜夜史
這個問題讓蘇聯相當尷尬。
當下一部關於蘇聯的高分劇《切爾諾貝利》高度還原了1986年那場史無前例的核災難,然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很多人說西方國家在抹黑蘇聯。而這種所謂的抹黑最早從蘇聯建立的那一刻就開始了,除了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蘇聯在二戰時期的“人海戰術”也是一大槽點。
但是整個二戰期間,蘇軍超乎尋常的傷亡率卻又擺在那裡,不由得人們信誓旦旦。整個二戰期間,蘇聯自己統計的犧牲和失蹤人數達到了驚人的2700多萬,加上負傷等因素,傷亡人數超過4000萬,而當時的蘇聯人口,總共不到2億人!
如果不是大部分倒在戰場上,那這些人是怎麼失去生命的?而最尷尬的是,即便是2700萬犧牲和失蹤,也是一個相當保守的數字,真實人數要遠遠高於這個數。
所以哪個俄羅斯人敢說,蘇聯人完全沒有采用人海戰術?
事實上,因為30年代斯大林發起的“大清洗”運動,使得大量的軍政幹部遭到清洗,軍隊戰鬥力斷崖式下降,一線連級指揮員平均學歷才是初中,這和德軍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也正是因為軍隊素質的滑坡,在1939年蘇芬戰爭中,蘇軍才被芬蘭揍得鼻青臉腫,要不是因為蘇聯體量太大,芬蘭耗不起,最終的蘇聯會更加尷尬。
而二戰前,希特勒在1939年8月23日和斯大林締結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引誘斯大林一道瓜分波蘭,使蘇德成為鄰國,為德國閃擊蘇聯提供了條件,而斯大林還醉心於東方戰線的建設,最終被希特勒打得滿地找牙。
1941年6月22日德國閃擊波蘭後,蘇聯主要的國防設施短時間內被迅速摧毀,短短四個月就損失了莫斯科以西幾乎所有的土地,軍隊損失超過300萬,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朱可夫除了從遠東地區調兵增援,就是動員所有軍隊和民眾全部加入到保家衛國的戰爭洪流中。
因為準備不充分,加上大量優秀指戰員被清洗,蘇德戰爭前期的蘇軍,平均傷亡人數是德軍的5倍還多,即便如此仍然不能阻擋德軍的進攻鋒芒,用人海戰術來形容並不過分。
不過好在斯大林在親自指揮了基輔戰役的慘敗後,識趣地將指揮權交給了朱可夫。而朱可夫雖然喜歡集中數倍於德軍的力量進攻,但終歸是一步步扭轉了局面,戰損交換比也從5:1逐漸下降到1:1,到1945年反攻德國後,蘇軍在四年的邊打邊學中,已經淬鍊出一支百戰之師,傷亡率開始低於德軍,這時候再說蘇軍是人海戰術就很偏頗了。
那麼在蘇德戰爭中,外國援助是否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呢?雖然馬克思說過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但具體到蘇德戰爭,外因就是決定性因素。
不管後人是否承認,如果沒有美國和英國等國家對蘇聯的援助,蘇聯被德國消滅幾乎是毫無懸念的,即便德國在莫斯科戰役中馬失前蹄,不得不轉入持久戰。
而蘇聯被消滅和德國最後的失敗是沒有必然關係的,也就是說,德國即便消滅蘇聯,最終也難以避免失敗的命運,因為法西斯模式本就是不可持續的,這就意味著蘇聯的存亡對二戰的最終結果沒有必然關聯。
之所以說外援如此重要,是因為外援除了包括援助蘇聯的海量物資,還有西線美英等國對德軍的巨大牽制。
因為德國將幾乎主力都投向東線戰場,所以蘇聯承受的壓力前所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美英等國對德國西部工業區的空襲等打擊就顯得尤其彌足珍貴,空襲行動極大制約了德國戰時工業生產能力,同時使德國不得不抽調兵力在西線應對美英勢力。
而且,北非等戰場的鏖戰,雖然難以撼動整個戰局,但有力牽制了德軍勢毋庸置疑的,這讓蘇聯的壓力再度減輕。
而作為外援的主力,大量物資在蘇聯最窘迫的時候送達,讓蘇軍撐過了最艱難的1941年並穩住陣腳後,逐步恢復了生產能力並開始大舉反攻,最終奪取了二戰勝利。
所以說二戰是蘇軍不斷強大的過程,而在強大的過程中,外國援助的作用舉足輕重。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擊退德國侵略者,並且一路反攻佔領柏林。光是憑這一點,蘇軍在二戰中的功勞就是不容抹殺的。
不過,由於戰後蘇聯與美英為首的西方國家關係緊張,在西方媒體的渲染下,蘇聯的貢獻,開始被最大程度地降低。西方人認為,蘇聯之所以能戰勝德華人,一是因為使用了以多打少的“人海戰術”;二是因為有美英物資的大力援助。
(蘇德戰爭)
那麼,這兩個條件,是否真的影響了戰爭的走向呢?
我們先來說說“人海戰術”。
1941年進入戰爭前,蘇聯大約有1.8億人口。根據蘇聯的官方統計,蘇聯軍民在二戰中死傷人數總計約2680萬。這樣的死亡比例,在整個參與二戰的國家中,確實是最高的。並且這還是官方公佈的資料,蘇聯的真實死傷人數,肯定是遠高於這個數字的。
當然,蘇聯的巨大死傷人數,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斯大林於30年代發起的大清洗運動中,蘇聯大批優秀軍官幹部遭遇了嚴重的清洗,整個軍隊的戰鬥力大幅度下降。
其次,1939年8月,蘇聯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斯大林對於德國的戒備之心。並且,當時斯大林還錯誤地下達瞭解散機械化軍隊的命令。
種種原因相加,最終使得蘇聯在面對德國入侵的初始階段,幾乎毫無招架之力。前線官兵傷亡慘重,斯大林不得不號召蘇聯全體人民參與到與德國軍隊的戰爭中。這才最終造成了蘇聯軍民的慘重死傷。
就蘇德戰爭中各大戰役的資料來看,蘇聯軍隊確實在大部分情況下,都具有人數優勢,而且戰損也遠高於德國。不過在多次與德軍作戰之後,蘇軍也漸漸摸索到了對德作戰的經驗。蘇德戰爭後期的一些戰役中,蘇軍的戰損,開始明顯降低,但總的來說,卻仍然高於德軍。
(斯大林舊照)
不過,就當時的情況來看,蘇軍不管是在士兵的精良程度,還是武器裝備的先程序度,甚至士兵們的戰場紀律,實際上都是遜於德國的。蘇聯唯一能夠利用的,也就是他們的人數優勢。
打仗並不等於同體育賽場上的比賽,從來就沒有絕對公平一說。蘇聯利用自身的最大優勢,成功克服了種種不利因素,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毫無疑問,他們是值得尊敬的。
所以說,蘇聯參戰人數多於對手,那是他們的優勢,而這一點也確實影響了戰爭的走向。說蘇聯搞“人海戰術”,顯然是西方媒體一種帶有貶義的說法。
除了人數問題外,德軍東進之後,美英兩國開始向蘇聯輸送物資予以援助。這些物資當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如果要說,蘇聯如果沒有這些物資就會失敗,卻需要仔細進行推敲。
眾所周知,在蘇德戰爭開始階段,德國軍隊完全是勢如破竹。他們在蘇聯國境內一路高歌猛進,極快地向前推進了數百公里,甚至還打到了莫斯科。
但自莫斯科戰役之後,德軍便開始難嘗一勝。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除了蘇聯軍隊找到了正確禦敵的方法,國土戰略縱深足夠之外,德軍補給困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這一點,在莫斯科戰役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莫斯科戰役中的德國兵)
反觀蘇聯,支撐整個蘇聯戰爭資源的高加索地區,從始至終都沒有被德國佔領過。並且美英兩國還始終向蘇聯源源不斷地運送著戰爭物資。這其中包括了武器、鋼材、彈藥、糧食等各方面資源。這些資源,無疑對蘇聯的勝利起到了極大的助力作用。
不過,鑑於蘇聯的戰爭資源幾乎沒有出現短缺情況,再加上到了二戰後期,美英兩國漸漸停止了對蘇聯的援助。因此這些物資是否真的決定了戰爭的走勢,卻無法有一個客觀的評判。
有人說,壓死駱駝都只需要最後一根稻草,少了美英的物資,也許蘇聯在莫斯科就已經兵敗了。
但戰爭已經過去,蘇聯也不可能在沒有美英物資的情況下,再保衛一次國家。因此,這個問題實在是見仁見智,無法評判。但西方媒體在戰後,始終以絕對肯定的語氣談論這件事,這種刻意削弱蘇聯在國際社會中地位的做法,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
6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影響戰爭的因素很多而不僅僅是靠某一方面。對於戰爭的思考幾千年前的中國古人就認真做出了思考,影響戰爭走向的主要因素無非也就是“天時、地利、人和”,而蘇聯人多與外界的幫助都是屬於“人和”方面。首先不得不承認蘇聯人多在戰爭中是有著巨大的優勢,因為擁有足夠多的兵員才能保家衛國不然結果怎樣就難說了,在二戰後期由於戰爭的巨大消耗德國出現了兵員不足的現象,以至於有很多上戰場的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在保衛德國本土的作戰中許多上了年紀的德華人和未成年的孩子都扛著“鐵拳”反坦克火箭筒上戰場。
而蘇聯能贏得二戰也可以用“天時、地利、人和”來解答。首先蘇聯廣袤的國土就是地利,在1941年12月之前,德國打下來的蘇聯領土並不比西歐的面積小,廣袤的國土可以作為戰略緩衝,而像法國那樣的,國土面積小根本沒法打。而天時就是1941年的那個冬天,冬季給雙方都會帶來影響,不過對於進攻者影響更大。而蘇聯龐大的人口就是人和之一,而美英同時在西線戰場上拖住德國,並且給蘇聯提供物資,雖然在蘇聯幾百萬的部隊物資中佔比較少,但是蘇聯人多啊。而且給的東西也不差,就諸如飛機,為奪取制空權有著很大的幫助,蘇聯許多王牌飛行員都是駕駛著美製P-39成為王牌的。
在蘇德戰爭,“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弱,只要戰事一開,皆有守土抗戰之責”與“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這兩句也同樣可以用到蘇聯當中,並且也更能應證這兩句話。在戰爭前四個月蘇聯喪失了近600多萬人,這時別說分男女了,只要是個能喘氣的都得往上趕,在這樣強大的動員能力下蘇聯擁有著充足的兵員來抵抗德國侵略者,如果沒有人去打,沒有人在正面扛傷害,任何外因都沒有用。但是這個世界是具有普遍聯絡的,並不是說外因沒有作用,而是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蘇聯贏得了戰爭。
-
7 # 不正經的軍棍
我們細看一下,德國的戰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紐倫堡法庭上,盟軍問一個德軍軍官,你們什麼時候知道自己會輸的,德軍說:莫斯科。
蘇德戰爭非常關鍵的一個時間節點就是莫斯科戰役,德軍的設想在入冬時拿下莫斯科,蘇聯基本就廢了,如果按照之前的戰爭,入冬之前可以攻佔莫斯科的。而蘇聯方面呢,考慮的則是,在守住莫斯科,就有希望。而蘇聯守住了莫斯科,再拿下了斯大林格勒戰役,這會兒勝利的天平已經完全向蘇聯傾斜了。
而我們再看這個人海戰術,這是典型的很多自媒體給人們的印象,後期蘇軍可不是人海戰術了,他們同樣和德華人一樣將坦克玩到了極致,他們的大縱深其實和德華人的閃電戰還是有一定的異曲同工之妙的。再說蘇聯人多,這是蘇聯舉國動員下的一個結果,而且,他有源源不斷的坦克開出來,就要匹配相應數量的人員。而傷亡上,簡單概括就是,後期蘇軍處於進攻態勢,進攻一方死傷多太正常了。
沒有外國援助,蘇聯不會輸英美對於蘇聯的援助都是有償的,戰後蘇聯一直在還錢。蘇聯在1941年時,拿到的英美援助幾乎是微乎其微,幾百輛坦克,裡面一堆壞的,幾百架飛機,還有不少過時的。這些援助被很多人渲染成救命的稻草,實際上,這些援助根本不夠看。
1941年,從戰爭爆發到年底,蘇軍總共接收了176萬支槍、53700門炮、5400輛坦克、915架飛機。裡面有82門炮、648輛坦克、915架飛機是英美援助的。這個數量在蘇軍整體接收的武器面前,其實不值一提,裡面還都不少殘次品,居然被一些人說成是救命的稻草了。
莫斯科戰役,美國的援助根本就沒什麼作用,而後來到1942年7月份,美國的援助直接就停止了。等到斯大林格勒戰役差不多結束了,美國才開始大量援助,很明顯英美在觀察蘇德戰爭的走向,再決定如何援助。這也說明了,沒有英美援助,蘇聯至少不會輸。
美國對於蘇聯的大量援助是在1943年,蘇聯在斯大林格勒成功阻擊了德軍之後,源源不斷的物資才抵達蘇聯。在這個蘇聯最艱難的1942年,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實際上蘇聯是靠自己打贏的,而不是外援。
援助意義依舊重大美國援助的不光是武器彈藥糧食什麼的,還有機床、鋼鐵、特種合金什麼的,還有火車、汽車等。機床鋼鐵之類的,保證了蘇聯能夠大量快速的生產武器裝備,當然,蘇聯自身也有一定實力。火車汽車,保證了蘇聯武器物資之類的運送速度。這些,也都是蘇聯急需的。
美國大量援助的時候,蘇聯正在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這個時候蘇軍正在反攻。如果沒有美國援助,蘇聯的反攻根本打不起來。無論是速度還是強度,都大打折扣,但是絕不會被逆襲。
美國對於蘇聯的援助,並不是給蘇聯續命了,給蘇聯續命的是蘇聯人自己。而美國的援助,更多的是在蘇聯反攻之時給他注入了更多有活力的血液。
回覆列表
人數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要是沒有蘇聯英雄兒女前仆後繼的抗戰。估計早就被德華人踏平莫斯科了!
大國之間的戰爭,考驗的是綜合實力。人口、資源、工業、農業、科技、教育、人口素質、戰鬥精神、民族意志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蘇聯老毛子,別的不說,戰鬥精神、民族意志是沒得說!絕不服輸,說幹就幹的個性。就跟咱們一樣,作為一個大國,寧可戰鬥到最後一個人,也絕不會做任人擺佈的亡國奴!
當然,軍援也對戰爭勝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戰鬥精神再強,沒有趁手的兵器,無異於拿人頭去堆勝利(就跟咱們的抗戰一樣,因為工業落後,武器裝備明顯落後於日本,死傷巨大,可就算這樣,咱們也沒服過輸——向為國抗戰的英雄們先輩們致敬!)
要是說軍援起到決定性作用,有點誇大了!戰爭最終的決定因素還是人!有人就有反抗,哪怕晚幾年也能獲得戰爭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