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夏故壇

    在夏商周時期,奴隸是奴隸主貴族的私有財產,沒有資格也不可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充當士兵行軍打仗、戍邊守界的都是奴隸主貴族中計程車。

    在奴隸主貴族的等級階梯中,士是最低層。他們一般只有少量的土地和少數的勞動人手,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要自己親身參加勞動,才能維持一家生計。但是他們既要充當國家機關的下吏,又是國家軍隊的武士,一遇戰爭,就得“執干戈以衛社稷”,有時還要長期戍守在遠方。

    周武王伐紂時,如果商王朝畿內守軍未外調,朝歌力量不空虛,那麼紂王是不會無奈之下出此下策,臨時把奴隸武裝起來對抗周軍。奴隸是被殘酷壓迫的階級,平時想反抗而不得,是不會在關鍵時刻為壓迫自己的奴隸主賣命的,所以在牧野之戰中,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陣前倒戈起義,反引導周軍攻入了朝歌,成了商紂王的掘墓人。

    即使沒有詳實史料的記載,當時狀況也可想而知。商王朝的宿衛軍一定是外調了,朝歌兵力空虛是一定的,而當時正是紂王征伐東夷之時,那麼極有可能就是把朝歌宿衛軍調去征伐東夷了。周武王在之前的孟津之誓時,面對群情振奮、所由用命,皆言“紂可伐矣”的八百諸侯,仍曰“未可”,認為諸侯“未知天命”,而後卻在孟津之會後不滿兩年,卻突然興兵伐商,一舉而攻入朝歌,周武王一定是探知了商都朝歌兵力空虛的秘密。如果周武王此時再不出兵伐紂,等商紂王平定東夷後,一定會揮兵西指,集中力量對付周人,如此則歷史恐怕要改寫了。至於周武王如何探知這個秘密,則又是一段沒有詳實史料記載的歷史秘密,也不是本文要論述的主題了。

  • 2 # 曉窗讀史

    “武王伐紂”這段歷史大家再熟悉不過,傳統史家描述這段歷史時往往集中在“殷紂無道”、“眾叛親離”上,不過《左傳》給出了另一種視角,認為紂的滅亡與討伐東夷有重大聯絡。

    紂伐東夷,而隕其身——《左傳 昭公十一年》

    這種說法在史學圈中甚為流行,《中國史稿》就認為,由於主力深陷東南戰場,無法調回,紂王只能武裝奴隸上戰場。

    雖然沒有討伐東夷隕其身的直接證據,但旁證卻不少。

    1.卜辭和金文中紀錄商朝對東夷的征伐

    東夷在卜辭中被稱為“人方”,從仲丁開始,東夷就與商王朝不斷爆發衝突,到了帝乙、帝辛(即紂王)時期,雙方衝突日趨激烈。帝辛時期至少有三次征伐東夷行動,規模較大的一次是帝辛十一年徵人方,此次征伐從九月甲午日出徵,到次年五月結束,擊潰了人方和林方。還有帝辛二十年,這一次動員了大量方國的軍隊,規模更大,持續時間達兩年半。

    2、文獻記載從側面證明,紂王滅亡後,東、南尚有大量商王朝軍隊殘餘

    武王滅紂後,並沒有完全穩定局勢,殷商貴族仍然保有大量兵力,尤其在東方和南方,因此在滅紂後,周師開始迅速清剿這些殘餘勢力。

    比較有名的是蜚廉(即飛廉)、惡來,這對父子是紂王的鎮守將軍,紂亡後仍然率兵抵抗周人,一路東退,最終被呂望率領的周師殺死在海邊。

    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蜚廉於海隅而戮之——《孟子 滕文公下》

    追擊惡來的同時,武王分兵四路南下進剿,分別是:一路呂他伐戲方;二路侯來伐扉集三百弇伐衛;四路陳本伐磨、百韋伐宣方、新荒伐蜀。討伐物件既有殷商的屬國,也有殷商的將領。

    《逸周書》記載了對殷商殘餘勢力的清剿成果

    武王遂徵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魔億有七萬七千七百七十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注:十萬為億)——《逸周書 世俘解》

    數字雖有誇大,但也從一定程度反映出殷商殘餘力量的規模之大。

    然而,即便如此大規模的鎮壓,也沒能完全消除殷人的潛在抵抗勢力,後來爆發的三監之亂中,武庚正是聯合了東夷的力量(奄、徐、薄姑、豐、熊等五十個方國),以至於周公耗時三年才將其平定。從這些側面證據可以看出,商周決戰之時,紂王因兵力分散而無法全力御周的說法是有一定依據的。

  • 3 # 欲雲談史論今

    有關周人滅商這段歷史,傳統上都是以《史記》記載為主,認為是周武王率仁義之師戰勝了殘暴的商紂王。但《史記》之說卻忽略了另一點:周人伐商,不過是壓垮商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早在周人正式伐商之前,商王國已經被各方勢力給侵蝕得千瘡百孔了。

    《尚書》中有“西伯戡(kān)黎”一篇,說的是在周人佔據黎國後,商王室內部驚慌失措,對商紂王發出指責之事。傳統上都以為,此篇中的“西伯”是指周文王。但從清華簡《系年》“耆夜”篇可知,周人佔領黎國是周武王執政第八年之事。

    周人佔領黎國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黎國位於今山西省長治西南,古時稱此地為上黨,荀子稱之為“上地”。上黨盆地位於黃土高原東部,居太行之巔;從中原及華北平原仰望,有如在天下,所以才會有“上黨”之名。從長治出發,向東南翻越太行山,就可居高臨下,直達商王國的政治經濟核心區——商王都(注:商王都傳統文獻中都說是在朝歌,但近現代考古發掘的結果,更傾向於在今河南安陽一帶)。

    周人佔領黎國後,就佔據了絕對的地利優勢,隨時都可以向商王國發動致命的一擊!

    因此,得知這一訊息後,商王室大臣祖尹就對著商紂王發火:“天子,上天恐怕就要終結殷國的國命了!不是先王不保佑後人,實在是大王太過放縱、安逸,自絕於先王。所以,現在上天拋棄了我們,百姓無人不希望大王早日滅亡!現在天命還未顯現,大王究竟打算怎麼辦?”

    在內部大臣們高度不信任情緒激發之下,商紂王毅然決心派軍上太行山,想奪回黎國,以反擊周人的進攻。這一點,在史書中僅有零散記載。

    《左傳·昭公四年》中提到,“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也就是說,在周人佔領黎國後的次年春,商紂王立刻派人上太行,試圖奪回黎國。然而,此時周人佔據著強大地利優勢,商紂王想迅速奪回黎國,並不太現實。雖然商王國實力強大,但憑藉地利優勢,周人必定能將戰事拖入一場持久戰。

    此時,對商紂王更加不利的是,山東半島的東夷人得知商王國軍隊主力前往伐黎之際,竟然也趁機發起了叛亂!

    商人之祖,其實也出自東夷。傳說中的商人先祖簡狄,是有娀(sōng)氏之女,而有娀氏即東夷少昊集團的有扈氏。後來,商人部落西遷,逐漸脫離了東夷集團。在夏、商之交,商湯與來自東夷集團的伊尹、仲虺密切合作,共同推翻了夏王朝。從此,商人與東夷成了關係密切的盟友。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盟友關係最終被雙方的利益糾紛所打破。大約從商王仲丁時期開始,商人與東夷的關係就慢慢地走向破裂。從此,東夷成為一巨大威脅,商人不得不將國都從河南商丘一代遷徙到了黃河北岸,以避開東夷鋒芒。直到商王武丁時期,商王室對東夷多次進行征討,才又佔據了上風,迫使東夷人重新臣服於商王國。

    但顯然,依靠武力征討而換來的臣服不過是暫時的。

    商紂王的殘暴統治,讓天下各族人紛紛背叛。周人竟然佔領了黎國,對商王國構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脅。所以,商紂王派兵攻上太行山,準備奪回黎國。東夷人眼見機會難得,也在山東半島發起大規模叛亂——這就是《左傳》記下的“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

    此時,商紂王面臨著一個兩難的抉擇:究竟是先奪回黎國,還是先平東夷之亂?

    周人擴張速度雖快,但實力明顯弱於商王國;東夷人實力強大,而且還與商人彼此知根知底。商紂王生怕東夷人的叛亂擴散之後,將徹底危及到商王國的政權。所以,他最終決定將軍隊撤下太行山,先去撲滅東夷的叛亂!

    由此商王室大軍快速撤下了太行山,直奔山東而去了。這一去,商人就再也沒能重新登上太行山。

    東夷這次叛亂,規模龐大,牽涉範圍極廣。商紂王派出主力軍前往平叛,卻與東夷人打了個難分難解。《左傳·昭公十一年》評價這場戰爭時就說:“紂克東夷而殞其身!”雖然商紂王取得了最終勝利,但商王國因為這場戰爭也損失極為慘重。

    陳夢家先生在分析了殷墟卜辭後,判斷這次商王國平定東夷之亂,足足花了260天!(《殷墟卜辭綜述》)商紂王為黎之蒐,大概是在周武王九年春;那麼商王國徹底平定東夷叛亂之時,基本上是一年後了。

    如果《史記·周本紀》記載可信,周武王伐紂是在他執政第十一年的甲子日。也就是說,為慎重起見,周人在商紂王戰勝東夷人後一年,才發起了第一次東征。在對東夷的戰爭徹底結束後,難道商紂王還不會對周人進行重點防範嗎?

    因此,個人認為武王伐紂之年,商王室與東夷之間戰事已結束,所謂周人趁朝歌空虛而滅商的說法不一定可信。

    但討伐東夷之戰,讓商王室損失太過沉重,在短短一年內軍隊兵力根本無法得到有效補充。更何況,性格殘暴的商紂王在局勢惡化之後,惱羞成怒、瘋狂地殺戮大臣,並加大了對百姓的剝削和壓迫,讓商王室人心盡失。國內民眾都不願為商紂王而戰,這更是讓商王國雪上加霜。所以,眾叛親離的商紂王倒臺,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了。

    不管歷史的真相如何,滅商之戰都不是周人憑藉一己之力所能完成。

    如果把商王國比作一頭公牛,周人與東夷人則站在公牛的前後:公牛前去攻打周人,東夷人就在背後燒牛尾巴;公牛前往與東夷纏鬥,結果兩敗俱傷,周人則坐收漁翁之利,趁機對公牛發動了致命一擊!

    雖然在滅商之戰中大量消耗了商人的有生力量,但東夷人絕非周人的盟友。東夷人不過是在推翻商人統治的過程,判斷錯了出擊時機,導致自己沒能笑到最後。對於周人,東夷人同樣敵視。所以,後來武庚叛亂之時,東夷人又與武庚結盟、積極參與叛亂,真可謂是“此一時,彼一時”了!

  • 4 # 小漢字見大歷史

    第二,利用考古和文獻兩方面的證據,我們只還原了商王世系,殷商諸王在位的具體年數,多說並存,只能作為參考。如:

    《今本竹書紀年》記載商紂在位52年。【注1】

    《夏商周斷代工程》給出商紂帝辛在位時間為30年。【注2】

    「武王伐商」目前暫定為前1046年,但是,商代的年代學研究至今還不是很確鑿,題主的這個問題,特別確鑿無誤的記載是沒有的。

    我們只能根據一些間接證據進行推斷,結論是:帝辛時期確實對東夷進行過大規模的用兵,證據來自有「地上」和「地下」兩方面:

    地上的傳世文獻——如:《左傳》等儒家經典文獻的零星記載

    地下的考古材料——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與文獻之間的互勘。

    一般來說,因為文獻材料的模糊和缺乏,「考古」和「文獻」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是研究先秦史的基本方法。

    ------------------------------------------------------------

    一、文獻中記載的商紂徵東夷

    殷商晚期,商紂(帝辛)擴張東方,頻繁用兵討伐東夷,傳世文獻有零星的記載,主要來自儒家經典。

    比如:《左傳》記載商紂用兵東夷之「黎」,激起叛亂:

    《左傳.召公四年》:商紂為黎之搜,東夷叛之。

    《竹書紀年》也記載過商紂對「黎」的用兵,並嚴刑治理:

    《竹書紀年·殷紀·帝辛·四年》:大搜於黎。作炮烙之刑。

    《左傳》又言商紂滅亡的原因是「克東夷」:

    《左傳·昭公十一年》:紂克東夷,而隕其身。

    周人認為這些用兵是消耗國力的「窮兵黷武」,是商紂滅亡的原因之一。

    所以《尚書·周書》記載,商紂雖然用兵平定四夷,但是夷人並不同心同德:

    《尚書·周書·泰誓》:紂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二、甲骨文和金文中所見的「殷末徵人方」

    甲骨文中,所謂「人(屍)方」就是「夷方」,殷商東邊的蠻族。(「人、屍、夷」本為一字,古音相同,「夷」是始見於西周的一個後起字。)

    經過數代學者的努力,「殷末徵人方」問題已經基本趨於一致:帝辛、帝乙時代都曾對東夷大規模的用兵。

    殷商甲骨卜辭和金文顯示,商紂(帝辛)十年和十五年率兵征伐人方、林方等東方部族,這個戰爭歷時數月,最遠達到淮水流域。【注3】

    其中,帝辛時代的「十祀徵人方」還原得時間、歷程、路線最為清楚。

    「帝辛十祀徵人方」也就是「帝辛十年——十一年的徵人方戰爭」,始自《合集36482》(甲午日)的一連串共75個卜辭進行撮合,得到了完整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注4】。

    「帝辛十祀徵人方」始自殷墟(大邑商)——終點為淮水,歷時一百多天,行程2000多公里:

    【圖和書影:引自注5】

    「帝辛十祀徵人方」的日程:

    時間表引自:注6

    帝辛時代的「十五祀徵人方」具體路線和歷程,目前還有些爭議,但是從商代青銅器銘文仍然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注7】

    比如:殷商晚期的青銅器《小臣艅犀尊》有27字銘文,銘文也記載了「徵人方」,時間在「十五祀(帝辛(或帝乙)十五年)」:

    《整合》5990綜上所述,目前學界研究結論支援帝辛時期對東夷有大量的用兵,駐守防叛。如果是這樣,肯定分散的殷商兵力,消耗了巨大的國力。可以說這是周人輕易能克商的原因之一。可能有點像秦朝覆滅,還有一隻強大建制軍隊在孤懸南方百越。正所謂「殷鑑不遠」,周人取得政權後,對商紂窮兵黷武也做過一些批評,以及反思,如《左傳》有云「紂之百克,其卒無後」。

    但是,郭沫若先生作詩《商紂王翻案》,認為周人的取勝有很大偶然性,當時殷人的兵力在平定東夷,並肯定了紂王的功績。

    ........百克無後非戰罪,前途倒戈乃眾俘。武王克殷實僥倖,萬惡朝宗集紂軀。中原文化殷創始,殷人鵲巢周鴆居。但緣東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漸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

    --------------------------

    參考文獻

    維基文庫,《竹書紀年(今本)》,from:https://zh.wikisource.org/zh/%E4%BB%8A%E6%9C%AC%E7%AB%B9%E6%9B%B8%E7%B4%80%E5%B9%B4/%E6%AE%B7%E7%B4%80#%E5%9B%9B%E5%B9%B4_6

    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 (2000). 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頁86

    宮長為, & 徐義華. (2011). 殷遺與殷鑑.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79

    王恩田. (2014). 帝辛十祀徵夷方甲骨復原及其意義. 殷都學刊(3).

    王恩田. (1998). 人方位置與徵人方路線新證. 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

    李凱[1]. (2009). 帝辛十祀徵夷方與商王巡狩史實.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6), 40-44.

    韋心瀅. (2015). 從流散海外殷末青銅器見帝辛十五祀徵夷方史事.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3), 43-53.

  • 5 # HARMONIA

    商軍也許根本沒有外出,商都也並不空虛。從甲骨文卜辭和帝辛占星陶文來看,牧野戰前31天帝辛就在祭天祈求戰勝周人來犯,而舉行此次祭祀的日期又是透過上一次祭祀卜得的,所以商人獲得情報的日期只會更早。假使存在大量外出征戰的部隊,商人從東方前線到商都的距離比武王由岐到沫的距離小得多,帝辛完全有時間下令調回;即便不能趕在牧野當天到達,一支大軍向佔領商都的周人撲來,武王也絕不可能坐視不理。而事實上是怎樣呢?牧野之戰當天“殷商之旅,其會如林(詩經·大明)”。先秦是貴族戰爭模式,平民沒資格拿武器,準備了一個多月的帝辛更不可能倉促動用奴隸。牧野戰後,按逸周書·世俘記載武王在商都呆了近三個月,期間不斷指揮各部隊攻打商的諸侯、屬國,還悠閒地外出打獵多日,沒有感到絲毫的軍事壓力。從這些來看,商軍主力應該沒有外出,且全數投入了牧野之戰,不然前後四個月裡不可能無任何作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耳其支援敘利亞哪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