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年劉書超

    汪曾祺先生文字的秘密,其實在他自己的《小說筆談》裡已總結過:

    語言上:

    語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聽就記住。語言的唯一標準,是準確。

    結構上:

    隨便。

    敘述和抒情:

    在敘事中抒情,用抒情的筆觸敘事。怎樣表現傾向性?字裡行間。

    以及我個人認為,最關鍵的一點:

    不要著急。

    但是汪先生也不是從一開始,就這麼沉靜自如的。

    他早年,風格也華麗,也多變,也有殺意,有恨氣,有懸疑。比如《復仇》,比如《雞鴨名家》,比如《落魄》。實際上,汪先生早年相當華麗,也有恃才傲物、飛筆凌雲的時節。

    但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文章,都是他老來所寫了。境界到了。

    像《異稟》,即描述一個燻烤攤主和一個藥店夥計各自命運的故事,有興旺有慘淡,對比強烈。這種故事,就是他早年寫過,晚年再修改了的——他晚年很少寫這麼跌高落重的東西了。他晚年的東西,尤其是小說,圓通融和了。

    他的小說,有些是半揶揄的口吻,描述一些小人物的悲喜,但不算刻薄,有悲憫心。比如《八千歲》,那個吝嗇鬼米店主最後破了筆財;比如《金冬心》,小嘲弄了一把揚州八怪裡的金農。《歲寒三友》則是惻隱裡帶溫情。

    反而是《皮鳳三楦房子》,需要用到刻薄口吻時,他反而不那麼遊刃有餘了。

    他也寫在北京生活所見的東西,比如《雲致秋行狀》,比如《安樂林》,比如《講用》。他寫這些,駕輕就熟,不需多表。

    但真正見功力的,也是他明顯投注心力的,是他那些談不上有情節的,純粹敘述生活的小說。比如《茶幹》,連萬順醬園的故事;比如《如意樓與得意樓》,簡直就是把兩個樓選單講完就結束了;比如《三姐妹出嫁》,就是把老人家和三個女婿家門說清就好了。

    以及不朽的《受戒》——你去看,除了末尾那段,簡直根本談不上有故事情節。

    1985年,汪曾祺先生如是說:

    我也願意寫寫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為小說是回憶。必須把熱騰騰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樣,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經過反覆沉澱,除淨火氣,特別是除淨感傷主義,這樣才能形成小說。但是我現在還不能。對於現實生活,我的感情是相當浮躁的。

    這三篇也是短小說。《詹大胖子》和《茶幹》有人物無故事,《幽冥鍾》則幾乎連人物也沒有,只有一點感情。這樣的小說打破了小說和散文的界限,簡直近似隨筆。結構尤其隨便,想到什麼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我這樣做是有意的(也是經過苦心經營的)。我要對“小說”這個概念進行一次沖決:小說是談生活,不是編故事;小說要真誠,不能耍花招。小說當然要講技巧,但是:修辭立其誠。

    所以,他的小說越到後來,越是返璞歸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跌宕起伏故事,只是呈現情景。這樣寫看似容易,其實極難。因為你要保證情節本身的自然,要保證文筆的動人,節奏的連貫。

    汪曾祺先生是從明清小說筆記裡找了許多靈感的,我感覺。他一定很喜歡張岱。

    作為一個寫東西的人,我對一個人如何寫出東西來的過程很感興趣。如果看得足夠多,你能夠感受到汪曾祺先生的變化。像早年,還有點鋒芒畢露;到《雞鴨名家》,已經開始溫厚平淡,但那種平淡裡還有起承轉合的跡象。但到了《茶幹》和《受戒》,斧鑿痕跡沒有了。這不代表他就是信手寫出來的,只是說,功力到了。

    至於他那些隨筆,真就是功力到了之後,自然而然流瀉而出,不會顯出用力痕跡了。

    說汪曾祺先生這人。

    他的經歷,自己文章裡陳述過多次。祖上算讀過書,後來入了西南聯大。建國後頗受老舍先生幫忙,又是沈從文先生的弟子。從他對老舍先生、沈從文先生、趙樹理先生、聞一多先生的回憶看,汪曾祺先生對天真質樸的才子有極大的喜好。

    以我所見,他自己可能並非天生如沈先生那樣,是星斗流水、天生如此的純然散仙,他比沈先生更聰明,有點小狡猾,所以更通透(這裡所寫的一切都不是貶義詞)。也唯此,能夠相對平安的,度過十年浩劫。

    但通透並不代表全盤接受。他寫北京的那些文章,很好。但最好的,是寫雲南,寫揚州故里。我是江蘇人,所以汪先生寫的情感,我大概能夠明白。

    骨子裡,江浙讀書人其實都是汪先生這樣的。不求顯貴,不想刻薄人,只想平靜溫柔的享受生活,享受生活裡的美好事物。汪先生骨子裡,還是這樣一個人。他不喜歡規矩,他喜歡自然純淨。《受戒》裡,和尚們並不守清規,小和尚也有了愛情,但沒人會去指責他們,因為他們自然純淨。

    最後還是說一下汪先生的”不著急“。

    我在豆瓣和知乎寫吃的,都遇到過有同學說我寫字像汪先生。其實他那境界,非我所能追逐,但我還是願意現身說法,當個活解剖材料。

    《金瓶梅》裡,西門大官人能吃能喝,花樣百出。家常那些打滷麵、悶豬頭大油大膩之後,還炫耀“你做夢也夢不著的好東西”,所謂“衣梅”,楊梅用各種藥料加蜜煉製過,薄荷橘葉包裹,大概清涼甜美吧。《儒林外史》裡,嚴貢生吃雲片糕,還訛詐船伕。後來喝問起來,船伕還老實報雲片糕的配料,“瓜仁、核桃、洋糖、麵粉”,可見那時候販夫走卒也都吃得起這類小吃了。當然,算不算甜品得兩說。

    似乎大多數甜點,都少不了麵粉、雞蛋、奶油,以及諸般香草。逯耀東以為滿、蒙人善做乳製品,所以連帶著北方甜食都跟牛羊奶沾了邊,花樣百出。唐魯孫說北京東來順有道菜叫做“炸假羊尾”,蛋白打起泡來,裹細豆沙和麵再炸,想起來大概取炸面的酥脆、細豆沙的沙感,以及蛋白之嫩吧。這就算是甜品發展到高階的境界了:單是甜潤適口不夠,要口感紛繁華麗,吃的就是個變幻莫測。比較天然的是老北京馬連良們吃的河鮮冰碗,據說是一大碗裡有藕有蓮子有雞頭加冰彙總,實屬天然,可惜如今這世道沒處覓去。

    我小時候,流行些順口溜。意思可東擺西扭,只要押韻。比如,“周扒皮,皮扒周,周扒皮的老婆在杭州。”周扒皮的老婆幹嘛要和老公分居去杭州呢?不知道。比如,“雞蛋鵝蛋鹹鴨蛋,打死鬼子王八蛋。”我一直覺得這句唱錯了,很可能原話是“手榴彈”。因為你給對手扔鹹鴨蛋,簡直是包子打狗。

      高郵產鹹鴨蛋,大大有名。我認識許多人,不知道高郵出過秦觀和吳三桂,只知道“啊喲,鹹鴨蛋!”可見傳奇遠而粥飯近。高郵是水鄉,鴨子肥,蛋也就多,高郵人本身又善於醃鹹鴨蛋,遂海內知名。

      鹹鴨蛋家醃起來並不難,但醃得蛋白不沙、蛋黃油酥,很靠手藝的。這和曬醬、做泡菜、醃蘿蔔乾一樣,瞧來容易,做起來難。 我們這裡醃鴨蛋,多是用黃泥河沙,有誰醃得不好,被人指責手臭了,就惱羞成怒,抱怨水土不好鴨子差,沙子不好不吃鹽。

      吃鹹蛋分蛋白蛋黃。好鹹鴨蛋,蛋白柔嫩,鹹味重;蛋黃多油,色彩鮮紅。正經的吃法是鹹蛋切開兩半,挖著吃,但沒幾個爸媽有這等閒心。一碗粥,一個鹹蛋,扔給孩子:自己剝去。

      鹹蛋一邊常是空頭的,敲破了,有個小窩;剝一些殼,開始拿筷子挖裡頭的蛋白蛋黃。因為蛋白偏鹹,不配粥或泡飯吃不下,許多孩子耍小聰明,挖通了,只吃蛋黃,蛋白和殼扔掉。家長看到,一定生氣,用我們這裡的話:

      真是作孽啊!!

    這兩篇其實都是我寫的,後一篇有人提過,有些像汪先生,前一篇就沒有。

    具體哪兒像呢?汪先生也寫過鹹鴨蛋,但我與他並無一字重複。

    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後一篇比前一篇,詞藻運用更樸實,短句更多,有民間俗諺,有對小時候的細節回憶。所謂現在寫字像汪先生的,其實大多都逃不過這幾天:樸實字句、大量短句、對民間生活的平靜陳述,這已經成為一種”汪曾祺符號“了。

    以及——這是我唯一用的小技巧:

    第二篇裡有這麼句:

    周扒皮的老婆幹嘛要和老公分居去杭州呢?不知道。

    汪先生也用過類似的套路:閒說著話,自問自答,然後過去了。這樣的方式,很容易讓人有”確實像在聊天“的氛圍,以及調節文字節奏之用。最重要的就是,這句話一說,你就知道汪先生不著急,真的在跟人聊天。這就是他的節奏,這就是他的文氣,這就是他跟其他人最不同的所在。

    還是補汪先生自己的文字。

    他闔了一會眼。他幾乎睡著了,幾乎做了一個夢。青苔的氣味,乾草的氣味。風化的石頭在他的身下酥裂,發出聲音,且發出氣味。小草的葉子窸窣彈了一下,蹦出了一個蚱蜢。從很遠的地方飄來一根鳥毛,近了,更近了,終於為一根枸杞截住。他斷定這是一根黑色的。一塊卵石從山頂上滾下去,滾下去,滾下去,落進山下的深潭裡。從極低的地方傳來一聲牛鳴。反芻的聲音(牛的下巴磨動,淡紅色的舌頭),升上來,為一陣風捲走了。蟲蛀著老楝樹,一片葉子嚐到了苦味,它打了一個寒噤。一個松球裂開了,寒氣伸入了鱗瓣。魚呀,活在多高的水裡,你還是不睡?再見,青苔的陰溼;再見,乾草的鬆軟;再見,你硌在胛骨下抵出一塊酸的石頭。老和尚敲磐。現在,旅行人要睡了,放鬆他的眉頭,散開嘴邊的紋,解開臉上的結,讓肩膊平攤,腿腳舒展。

    以上是《復仇》。文辭華麗,節奏細密,感官描寫敏銳,簡直像詩,但略鋒銳。這是汪先生早年的文字。

    茶幹是連萬順特製的一種豆腐乾。豆腐出淨渣,裝在一個一個小蒲包裡,包口紮緊,入鍋,碼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頭壓實,文火煨煮。要煮很長時間。煮得了,再一塊一塊從麻包裡倒出來。這種茶幹是圓形的,周圍較厚,中間較薄,周身有蒲包壓出來的細紋,每一塊當中還帶著三個字:“連萬順”,——在扎包時每一包裡都放進一個小小的長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著字,木牌壓在豆腐乾上,字就出來了。這種茶幹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開了,裡面是淺褐色的。很結實,嚼起來很有咬勁,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幹”。連老大監製茶幹,是很認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許馬虎。連萬順茶乾的牌子闖出來了。車站、碼頭、茶館、酒店都有賣的。後來竟有人專門買了到外地送人的。雙黃鴨蛋、醉蟹、董糖、連萬順的茶幹,湊成四色禮品,饋贈親友,極為相宜。

    以上是《茶幹》。文字質樸,但節奏更流暢,更溫和,更慢。這是汪先生晚年的文字。

    所以,汪曾祺先生的淳樸、自在、溫潤、通透快樂,最後都是從文字的“不著急”這一點上出來的。

  • 2 # 書店老闆和她的寵物們

    汪曾祺的《人間滋味》是一部美食散文集。

    書中包括五味人間、食肉和飲茶、吃食與文學、四方食事四個方面。

    汪老透過對食物的回味,追憶往事,字裡行間流露對舊日生活的深深眷戀。

    “小時候吃的東西都是最好吃的、艱難生活使食物更添香美。”

    “凡事不宜苟且,而於飲食尤甚,中國的許多菜品,所用原料不起眼,但經過一番“講究”之後,便成了人間至味。”

    ——汪曾祺《人間滋味》

  • 3 # 梧桐

    看過樑實秋的《雅舍談吃》,孩子學校老師佈置的暑假作業,我就買回來,孩子沒看完,我看完了。汪曾祺的散文看過一些,印象最深的是《大淖紀事》和《受戒》。

    汪先生提到的美食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講的高郵鹹鴨蛋。我是北方人,從小沒吃過鹹鴨蛋,後來到了南方,第一次吃鹹鴨蛋,覺得,鹹死了,這有什麼好吃的,後來才知道吃鹹鴨蛋是要搭配粥的,很下飯。可是我還是不喜歡吃。

    後來看了汪先生的《端午的鴨蛋》,才格外留意了鹹鴨蛋,細細品嚐,確實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好吃,香,竟也習慣了這個味道,喜歡上了這個味道。

  • 4 # 一串七珠讀雜書

    汪曾祺作品選集有一本《四方食事》,是以他的一篇散文的名字為書名的。全是選的他有關美食和茶煙等作品。比如《豆腐》、《無味》、《羅卜》、《故鄉的野菜》、《乾絲》、《四方食事》、《口蘑》、《馬鈴薯》等。

    他的散文,語言幽默、活潑、從容又自然,就像跟你聊家常。看到他筆下的美食,常常讀著,不由自主地咽口水。恨不得放下書本,恨不得立刻去嚐嚐這些美食。這是汪曾祺文字的魅力之處。不過,也有些美食,被汪老寫得生動形象。我看著直搖頭,怎麼想象著,也不會好吃,比如龍井茶包餃子,有幾個人唱過這種獨特的美食的?我想著,無論怎麼調製,味道也不會好吃吧。

    《五味》在文章的結尾,汪老這樣寫道:

    茶可如饌,製為食品。杭州有龍井蝦仁,想不惡。裘盛戎曾經用龍井茶包餃子,可謂別出心裁。日本有茶粥,《俳人的食物》說人小聚,食物極簡單,但唯“茶粥”一品,萬不可少。茶粥是啥樣子?我曾用粗茶葉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為這便是“茶粥”了。……曾經吃過一塊龍井茶心的巧克力,這簡直是惡作劇!

    看到這些,忍不住哈哈大笑。可以想象這個面容慈善,穿著好不講究的小老頭,用筆寫下這段文字時的表情,有多可愛。簡直像個孩子似的,讓讀著笑得不行,他卻一臉無辜。

    認識汪曾祺的幽默、大度和豁達,在他的文字中隨時都可以感受到。比如他的散文《隨遇而安》:

    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他說他最初不是右派,是後來“補課”補上去的,因為當時他們系統指標不夠。當時汪老是刊物編輯。雖然這篇文章讀起來輕描淡寫的,其實對他打擊很大,差點因血壓高犯病。

    汪曾祺散文中關於美食的散文中,我最喜歡他的《馬鈴薯》,文章語調看起來輕快、從容,其實文字背後的情感是憂傷的,也很無奈。他被髮配到張家口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勞動。在那裡,他畫了成為中國蔬菜圖畫經典的《中國馬鈴薯圖譜》。特殊的年代造就特殊的成就,就是當初看起來匪夷所思的行動,成為現在的佳話。

    在摘掉帽子後的輕鬆時間裡,他開始天天畫馬鈴薯,畫馬鈴薯的葉子,也畫馬鈴薯的花。

    上個月我外甥女結婚,嫁到泰安附近的肥城縣。一路上我們看到整齊的莊稼,怎麼也看不出是什麼。待下車問正在澆地的農民,才知道一路上茂密齊整的莊稼,是馬鈴薯,就是我們當地說的土豆。聽到他們說土豆時,我立刻就笑了,我想起汪曾祺這篇散文《馬鈴薯》。

    沒看過汪曾祺散文而又喜歡寫散文的,我覺得應該好好讀讀他的散文,大有裨益的。

    我喜歡汪曾祺的作品,包括文字和小說。汪曾祺的文字風格,有了一定閱歷,年齡越大越能體會到他文字的真諦。汪曾祺的人生態度和文字風格,值得現在文人學習。

    他的小說的好處,在於文字平淡、質樸,沉靜而從容。向你敘述一個不算驚心動魄的故事。他筆下的人物,一般服是生活在社會底層下的小人物。正因此,這些人物更能打動作者的心。

    文革期間樣板戲京劇電影《沙家浜》是汪曾祺的編劇。即便好多中老人不認識汪曾祺,也知道《沙家浜》,雖然是樣板,也是經典。可惜,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讀傳統文學作品,更不會認識汪曾祺了。

    還好,還有我們!

  • 5 # 三餘書舍

    汪曾祺先生寫美食的散文,與美食一樣,有滋有味,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散文集《人間草木》裡有一章:四方食事。裡面有“故鄉的食物”昆明菜“肉食者不鄙”“手把肉”等八篇關於各種美食的散文。當時的感覺是:空腹的時候千萬不能看這幾篇!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他在《手把肉》裡寫去內蒙古吃拔絲羊尾的幾句:外面有一層薄薄的殼,咬破了,裡面好像什麼都沒有,一包清水,羊尾油已經化了。這東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為太好吃了!

    讀到這裡,不進啞然失笑,汪曾祺先生真的是個有文化的吃貨!

  • 6 # 搖曳于田間

    說來也巧,看到這個話題時,我正在自家的餐桌上一邊吃飯一邊閱讀汪曾祺先生作品“汪曾祺散文精選”,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汪曾祺先生為散文大家,後期作品喜歡研究美食、茶飲和花草,相關美食作品豐富多彩,無論是家鄉的野菜還是北京的豆汁兒、昆明的汽鍋雞、河裡的河豚,皆是汪老師筆下趣聞。

    “食肉者不鄙”一文,有關各地的鮮美菜餚如數家珍,從淮安菜獅子頭湖南臘肉,加上鎮江餚蹄、東北的白肉火鍋、廣東的烤乳豬等等,一口氣寫了分佈於大江南北十二道風格各異的菜餚,看來,汪老師口福不淺。

    汪老師不僅寫當代地美食,名篇“宋朝人的吃喝”還帶領讀者來了一次穿越。

    在文中寫道:宋朝人的吃喝好像比較簡單而清淡,連由皇帝參加的御宴也不豐盛。原因是“有定製”!

    2018年底,在銅陵偶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蘇北”先生,他是“汪曾祺作品研究會”秘書長,期間我也有所討教他對汪曾祺先生作品的精華之處之見解?

    蘇北說:就如徽派建築,色調看似簡單,內涵包含萬千。

    讀汪曾祺先生作品之美食篇,品的是餐中小鮮,悟的是家國情懷!

    圖一為“蘇北”先生,圖片為田間手機隨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歲多的孩子老愛買玩具,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