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漆水河文藝
-
2 # 散落君
細讀史書,就會發現“昭君出塞”只不過是後代文人編出來的悽慘故事,什麼團結民族,什麼文化交流,這都是現代加上去的。
昭君為什麼出塞?那是因為匈奴被漢朝打趴了,趕緊來求和,漢朝派了一個宮女前去,安穩匈奴人心。
大家都熟悉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是漢元帝時候的陳湯喊出來的。陳湯幹了什麼事,帶領2000多屯田兵把北匈奴的郅支單于搞死了。這一下,嚇的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要命,立刻派兒子去漢朝當人質,並反覆說明自己的忠誠。
這還不夠,呼韓邪單于還向漢朝求親,準備結成親家。這樣漢朝就不會打自己,以免像北匈奴那樣,眨眼間就被人滅了。
昭君出塞,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昭君出塞,是一種恩愛,怎麼能夠跟促進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結合起來?
漢成帝時候的人,壓根就瞧不起匈奴,怎麼會願意跟他們交流文化?你去看看,王莽一口氣立了十五個單于,就可以看出單于在漢朝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只有後面漢族不行了,五胡亂華,宋金對峙,元清稱帝,這個時候,過的悽慘的漢族人,在自怨自艾的時候,想象以前的昭君出塞,肯定也是這樣的悽慘。
-
3 # 易簡齋
昭君出塞是和親政策的產物。和親政策作為戰爭的補充形式,發揮著極其重要的穩定和諧國家與國家關係的作用,發揮著文化交流和傳播作用。昭君與單于和親不僅和解了漢朝與匈奴間的關係,還帶去了漢朝的先進文化,促進了漢朝與匈奴兩國間的文化交流。昭君帶去了漢朝先進的文化,促進了匈奴文化的發展。這就像絲綢之路一樣,對於文明落後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4 # 老牛的老牛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漢武帝剛即位不久,就決定放棄“和親”政策,漢武帝認為越是以忍耐的外交政策為主,匈奴越會得寸進尺。只有讓他們嚐到苦頭,才能徹底除去心腹之患。於是,漢武帝三次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率兵攻打匈奴,經過幾次沉重打擊,匈奴被趕往大漠以北,遠離漢區,以至“漠南無王庭”,戰爭中,匈奴被殲人數眾多多,徹底傷筋動骨,無力再與漢室相抗衡。同時失去了水草豐盛、氣候溫和的河南、陰山和河西兩大基地,遠徙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銳減,開始走向了衰落。從根本上摧毀了匈奴的軍事實力,解除了匈奴對漢邊境的侵擾和掠奪,使匈奴再也無力對漢王朝構成巨大的軍事威脅,西漢基本去除了多年的邊患問題。
匈奴經過連年的軍事打擊,經濟文化大受影響,因此希望息重建和親,即漢朝仍像以前那樣向匈奴稱臣納貢,匈奴不犯邊境。但是漢武帝不反對和親,他則希望透過和親要匈奴臣屬於漢,同時遣子入侍為質,與其他藩國一樣待遇。雙方為此僵持了數十年。
漢宣帝時,匈奴內部發生分裂,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在西漢幫助下,重新統一了匈奴。呼韓邪單于提出願做漢家的女婿,復通和親之好。平民出身的宮女王昭君,主動請纓。她到匈奴後,被封為“王后”,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援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和漢朝的和好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昭君出塞,在雙方都是政治上的一件大事,帶去了漢朝的文化和先進技術,對邊疆地區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與匈奴民族和平共處,免去了百姓遭受戰亂之苦,同時也為漢匈關係播下了友好的種子,促進了漢朝和匈奴之間文化、經濟的發展。
-
5 # 和村
歷史上的宮鬥是十分嚴酷的工作,在宮裡邊要想往上爬,哪一個環節都需求打點,這王昭君估量有時令不願意同惡相濟開罪了畫匠了。
其時漢元帝還沒有女兒,所以無法公主和親。和親是西漢時期兩國交好的一個特別手法,早在劉邦當皇帝的時分就用過和親戰略,不過在呂后的操作下移花接木換了一個宮女,封了一個公主的稱謂。
-
6 # 趣文社
王昭君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四大美女。是今湖北秭歸興山縣人。相傳她在進宮後因與畫師關係不好,畫師在她的畫像上做了點小動作致使她無緣面見漢元帝,一直是一個小宮女。
後因為和親被漢元帝看見悔不當初還殺了那個畫師毛延壽。王昭君自願到匈奴去和親,遠嫁匈奴單于,使漢朝與匈奴維持了近50年的和平。
王昭君到了匈奴之後,化解了單于兄弟之爭,使匈奴的內亂得到了和平的解決,帶去了莊稼種子,在這裡還有一個美麗的的傳說,相傳王昭君隨身攜帶了一個錦囊,裡面有一張金箔,後來王昭君用這張金箔剪成了牛羊的形狀。沒有想到這些剪成的牛羊全部都變成了真的。
與此同時她也把南方先進的文化技術帶到了匈奴。促進了中原文化在大漠傳播,使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出現了一個繁榮的景象。書中這樣描述
“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同時也消除了中原與匈奴之間多年以來的隔閡,可以說王昭君的和親是功不可沒的。 可以說王昭君在匈奴與中原之間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橋樑,致使當時荒漠的匈奴引起了學習中原文化的熱潮。為將來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和平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人民所希望的,她的和親也恰恰做到了這一點,為了國家,為了百姓甘願捨身,這是一種大義。
公元前21年,年僅33歲的王昭君病逝,葬於現在的呼和浩特市南九公里的大黑河畔。每當到了秋天,北方的草木都枯萎。但是王昭君的幕上依然是青草如茵,所以後人稱為“青冡”。
為了國家的團結,民族的和平,一個弱女子展現了她“巾幗不讓鬚眉”的品質,在青冡的墓碑上有文“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於衛霍同。”
-
7 # 秋水長天H
古有"四大美人"之說,但西施、貂蟬、揚玉環,皆歸“禍水“一類,唯王昭君,因為和親匈奴得以美名傳千古。
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與漢朝可謂是生死冤家。匈奴人刁蠻強悍,一直垂涎中原的豐饒物產,有漢一代,幾乎從未停止過對中原的騷擾,擄物殺人,無所不用其極。至漢武帝時,為絕後患,先後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北征。霍去病封狼居胥,匈奴人此後一蹶不振。
在漢武帝以前,漢朝對匈奴就有和親政策,外嫁的大多是公主級別的,據說當時是這樣考慮的:公主外嫁匈奴單于(首領),一旦生子繼承單于位,就不會與大漢作對,那有外甥打外公的呢?但漢初國力尚弱,和親忍讓並沒有換來邊境安寧。
昭君出塞時,匈奴內部瓦解,無力對抗大漢,匈奴人出於自保主動和親。
關於昭君,還有一個故事。
匈奴呼韓邪單于請求和親,王昭君主動報名。漢元帝吩咐大臣在長安為他們擇日成親,次日,他們一起進宮向皇帝謝恩時,漢元帝看到了一個驚世美女,大感不解,自己宮中競藏有此等嬌美人,雖大有悔意,可是已經晚了。
傳漢元帝回到內宮,感覺蹊蹺,他叫人從宮女畫像中拿出昭君像來看,模樣雖有點象,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美貌。
原來,民間女子進宮後,一般都見不到皇帝的,而是先由畫工畫像,然後送到皇帝那裡等候挑選。有個畫師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時,宮女送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人品端正不願送禮,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真實的美貌畫出來。漢元帝一怒殺了毛延壽。
所以,《後漢書》作者范曄說:”入宮數歲,不得元御,積悲怒",是她自願出塞的動機。
當然,對於昭君自願出塞的動機不好忘加揣測,但她客觀上確實促進了民族團結。在昭君出塞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在"紅顏禍水“的古代,王昭君是難得的一抹亮色。古往今來,反映王昭君的詩歌、小說、民間故事不計其數,如今,王昭君成了民族團結的象徵。
昭君出身民間,不僅有美貌更有智慧,選擇出塞,個人命運也得到了較好的歸宿。
昭君出塞傳美名,得益於漢武帝強討匈奴。其實,漢初和親的宗室公主們,並未給大漢帶來安寧,個人往往也是孤獨地客死異域大漠。
感謝閱讀!
-
8 # 林間慢步
昭君出塞給西漢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不斷積蓄力量,準備反擊匈奴的攻掠,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昭君的影響下,她的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護漢匈通好關係。這種友好關係一直持續到西漢的終了。歷史記載,當時:‘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北方邊郡出現了空前安定的景象。
-
9 # 石徑斜
昭君出塞的故事發生在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願同西漢結好,於是三次進長安入朝,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此後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對於昭君出塞,首先我認為王昭君的選擇是十分明智的。與其一生老死漢宮,終生不得見天日,還不如積極為自己尋找另一條出路。雖然塞外環境天寒地凍,飲食和風俗與中原地區截然不同,但是外部環境的惡劣總比內心的淒涼寂寞容易克服。當昭君勇敢地選擇和親時,她的內心一定是充滿希望的,所以“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來評價昭君是有道理的。
王昭君是智慧的,嫁給了匈奴人,把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和文明的風俗,傳播到了匈奴地區,有力促進了匈奴地區的發展和文明程度,調和了漢匈的溝通與和睦。據說她在匈奴敢於參政議政,用在漢朝宮廷學到的知識幫助單于修明法度,實行仁政,獎勵功臣,在匈奴深得人心。春天到來,她教匈奴人植樹種花,栽桑種麻;秋冬季節,她和同來的宮女們學習匈奴的制肉和乳酪技術,並向匈奴女子傳授漢族紡紗織布的技能。此時漢匈基本上沒有戰事,人民尤其是邊境人民安居樂業,雙方經濟都有了很大發展,所以王昭君受到匈奴人民的愛戴!
儘管昭君和親的事蹟在史書上的記載很少,就連其真假以及昭君墓是否屬實還有待於考證,所以在歷史的流傳中,王昭君的形象其實就是一個寄託。文人墨客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還結合自己的身世遭遇,寫下了許多詩篇,這些詩篇在民間被廣泛傳唱,許多名篇流傳至今,這充分說明了昭君和親的影響是深遠的。在遙遠的漢朝,一個出身平民之家的女子,為了國家,能有這樣的勇氣和擔當,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可敬可嘆的事件。
歷史上的美女比比皆是,就是和親的女子也有很多,為什麼獨獨王昭君的影響空前。這隻能說明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王昭君去匈奴和親是符合當時的歷史現狀的,這次和親是相當成功的,真正達到了漢朝和匈奴雙方的目的,也符合當時老百姓的利益,所以才會影響廣泛,惹得後來人不絕的吟詠與讚歎,從而使這一個絕色智慧的女子,永遠留在了大漠中人們的夢裡。
-
10 # 悅學越樂
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昭君出塞故事和真實的歷史有些出入。影視劇中都是說漢朝實力衰弱,匈奴強悍,當時的皇帝不得已才做出和親休戰的決定。而歷史事實不是這樣,根據《漢書·元帝紀》和《匈奴傳》記載,這段故事大致這樣:
西漢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宮人王嬙賜呼韓耶單于為閼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韓耶死,從成帝敕令,復為後單于閼氏。正史中,漢元帝時期是西漢巔峰時期,而匈奴經過漢朝連番打擊早已元氣大損,是漢強匈奴弱。實際上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在漢宣帝時期就已經歸降向漢朝稱臣,成了漢朝的屬國,並且呼韓邪單于曾三次入長安朝覲天子“以盡藩臣之禮”。
呼韓邪單于自己主動要求,想做漢朝的女婿,求娶漢朝女子。漢元帝就叫來了幾個宮女,讓呼韓邪單于自己選,他自己選中了王昭君,於是才有了“昭君出塞”。另外,漢元帝也並沒封王昭君為“明妃”,這是晉代時為了避司馬昭諱而改稱昭君為“明君”或“明妃”。
“昭君出塞”使邊境安定了50餘年時間,漢匈兩族和平友好相處,邊境安寧,百姓免遭戰爭之苦,,帶去了農耕文化,促進了漢與匈奴的友好相處,推動了漢匈兩族的經濟文化和民族融合。
首先,“昭君出塞”在漢、匈雙方看來都是一件政治上的大事,重視程度非常高。呼韓邪單于封昭君為“寧胡閼氏”(閼氏,意思是“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一九五四年在內蒙古包頭市召灣的漢墓裡,曾出土屬於西漢後期的“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陶片瓦當殘片,也說明漢朝對於昭君出塞這件事也是十分重視的。 其次,“昭君出塞”播下了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的種子,在她死後,她的女兒、女婿,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繼續為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 尤其在王莽執政期間,多方奔走,盡力想要維持漢、匈友好的局面。還有,後期漢、匈關係緊張時,漢朝派出的和親使者、出使匈奴的使節都與王昭君有親,包括參與事件中的匈奴代表,也都是昭君的女兒、女婿、外孫等等。在她的家族關係中,人們都在為維護漢匈雙方穩定做努力。中國古代形容四大美女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其中“落雁”,就是指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告別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黃沙滾滾、馬嘶雁鳴,使她心緒難平,遂於馬上彈奏《琵琶怨》。悽婉悅耳的琴聲,美豔動人的女子,使南飛的大雁忘記了擺動翅膀,紛紛跌落於平沙之上,落雁便由此成為了王昭君的雅稱。
回覆列表
王昭君本來是漢朝的宮女,一直默默無聞,直到毛遂自薦出塞嫁給單于,漢元帝看到這個美女後頓生後悔,可是為了兩國關係不得不割愛了,為了洩憤,殺死了畫匠。
歷史上是這樣說的,這個王昭君太美麗了,畫匠無法畫出她的美麗,所以一直沒有將畫像呈遞給上去。其實這也只不過是美化和搪塞而已,但是我們的歷史卻是這樣的欺騙我們。
歷史上的宮鬥是非常殘酷的事情,在宮裡面要想往上爬,哪一個環節都需要打點,這王昭君估計有氣節不願意同流合汙得罪了畫匠了。
當時漢元帝還沒有女兒,所以無法公主和親。和親是西漢時期兩國交好的一個特殊手段,早在劉邦當皇帝的時候就用過和親策略,不過在呂后的操作下偷樑換柱換了一個宮女,封了一個公主的稱號。
在當時塞外匈奴對於漢朝女人來說,那應該和煉獄差不多,漢元帝的命令一出,估計整個後宮的女人人人自危了。所以這才使得王昭君自薦被呈遞上去了。
王昭君的這次自薦估計也是對命運的一次抗爭,想想看歲月催人老,年華一去不返,老死在宮裡面也是有可能的。不過,這一次引起了漢元帝的注意,他一定是後悔的,甚至想著換人,無奈某些人將這個局給做死了,逼迫漢元帝不得不遵守承諾。
那麼對於王昭君來說,是真心向往塞外嗎?對於一個正常的女子來說,她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命運拼搏一下而已。要知道,兩國一旦開戰,這個和親之人就會首先被殺,說是火坑也不為過了。何況對於對方長的什麼樣子,什麼的性格,等等一無所知,從一開始根本就談不上愛情。
所以,和親政策雖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能有利於和平,但是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而且對於女子來說是一個交易和悲劇,更像一個賭注。賭注對了,自己還可以幸福,錯了,一生完蛋。
王昭君這個夫君是一個老人,翌年王昭君就生了一個兒子,再過一年,這個老人就去世了。新單于繼位繼承了父親所有的財產,包括女人。這在漢文化中是不可思議的,對於一個知識女性王昭君來說不可謂不煎熬。
不過為了兒子,他還是選擇了屈服,與這個不是親生的兒子單于生了兩個女兒。但是這個新單于還是擔心王昭君的親兒子將來有所不軌,於是私下裡害死了他。真相被淹沒了很多年,直到新的政變發生,另外一個單于繼位,真相浮出水面,王昭君痛不欲生。
這個單于也是繼承了王昭君這個女人,不過此時已經心神俱碎的王昭君選擇了自殺。一個與命運抗爭的女人,一個在歷史上被美化的女人,最終卻不得不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煎熬的生。
王昭君自願出塞,遠嫁異族,表現了一個弱女子不顧邊塞荒涼,不畏北地風寒和氈帳之苦的非凡膽識和勇氣.關於昭君出塞,《後漢書·南匈奴傳》有一段生動的記載,王昭君"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呼韓邪單于為能得到這樣一位美麗的妻子,十分歡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昭君出塞不僅對鞏固和加強漢匈兩族團結友好關係起過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還給後來的漢匈關係與和睦相處局面的發展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1,昭君出塞是漢甸雙方共同重視的結果
2、日召君出塞為漢匈關係播下和平友好的種子
3,昭君出塞的歷史影響是深遠的
昭君是以一個良家子被選入宮,為了個人,也為了漢匈兩族的團結友好,自願充當漢族的“和親使者”,出嫁到塞北的匈奴,肩負起朝廷交給她的為鞏固和加強漢匈兩族團結友好關係的重大的政治使命.為了完成她的使命,她不僅在匈奴安心生活,而且不惜忍受一定的委屈 (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在鞏固和加強漢匈兩族團結友好的關係上,不僅起過一定的作用,而且還給予漢匈兩族留下深遠的影響.因此她的出塞是一件富有歷史意義的事.昭君改變了歷史上的"紅顏禍水",此所謂"千年傳奇驚落雁,傾心相許治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