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然則然則

    近段時間,跟孩子經常談論生死話題,對於孩子也許過於殘酷,但人生實在是無常,每天各種意外,讓我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無論貧賤富貴,誰都不能預測自己未來,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我要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不光有愛,被愛,還有許多無奈,要珍惜現在每一天每一秒,也許錯過就是一輩子。常常引導孩子要自強自立,努力學習,當哪天父母真的因為意外離開這個世界時,孩子不至於過分悲痛無助而陷入無底深淵,心靈抑鬱成疾走入絕境放棄自己

  • 2 # a王競繁

    我家大寶在快到四歲時就對“死亡”開始敏感,起源於自己養的倉鼠死了……個人覺得“死亡”課題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不管是對孩子還是我們父母,有很多不錯的關於“死亡”的繪本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旦遇到,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是很重要的

  • 3 # 螞蟻麻麻

    不僅會,而且已經談過了,只有認識了生死,才知道活著的可貴,孩子五歲,現在很惜命,爬高知道自己能力達不到絕不敢跳下,電插頭絕對不碰甚至不讓我碰,走在路上聽到汽車鳴笛馬上把我拉到馬路邊恨不得貼牆站,知道人死了就再不會醒來還會送到火焰場(火葬場)燒掉,知道人去世會讓人很傷心,不知道現在是不是教的太多還是不足,總之要實話告訴她,人要對生命有敬畏感,將來才會更愛生活

  • 4 # 育兒官

    我家小姑涼六歲時,第一次接觸到死亡,是她養了一年多的金魚死了。她用顫微微的小手輕輕地捧著那條已經有些硬了的金魚,大聲地哭喊著走進廚房:“媽媽金魚死啦!”看著淚流滿面的孩子,我停下手中的活,輕輕的擁抱著她,告訴她:“金魚生病了,遲早都會死的,以後我們養動物一定要好好照顧它,不讓它生病!”

    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的爺爺生重病了,孩子突然問我:“媽媽,爺爺生病了,他會不會死啊?”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我慎重地想了想告訴她:“人都是會死的,包括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這是一個自然規律,有生就有死,就像春天柳樹葉發芽,秋天又落下,所以我們都要好好珍惜身邊的每一個親人和生命,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後悔沒有好好待她!”

    孩子似懂非懂地聽著,突然起身淚流滿面地抱著我哽咽地說:“可是我不想媽媽死!”我鼻子突然痠痛,強忍著淚水拍拍她說:“媽媽現在還不會死的,我還要等你長大了,等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了,老了的時候才會死的。”“我不要你死,老了也不要你死!”聽著孩子傷心的話,我再也忍不住淚水橫流,緊緊地抱著她說:“好的好的,媽媽不死,你要好好聽話,這樣媽媽就不會生氣,也不會生病一些,就可以陪你很久很久的。”

    之後好長一段時間,孩子都特別聽話,看來死是什麼,對她來說已經知道意味著什麼了,所以頑皮的她又長進了一步。

  • 5 # Ahaschool第二課堂

    凌晨三點,熟睡的姐弟被一陣濃煙嗆醒!

    著火了!!!

    火焰、濃煙和熱浪不斷膨脹,湧入房間,姐姐一骨碌爬起來,一邊大喊:“爸爸、爸爸、爸爸……”一邊用棉被還有自己的單薄之軀死死地護住嚇壞的弟弟。

    5天后,12歲的姐姐因傷重不治,在醫院離世;而手術後的弟弟醒來後,第一句話就是:“姐姐呢?”

    悲痛過度的父母,不知道怎麼跟一個5歲的孩子解釋:他姐姐已經去世了,他再也見不到最親愛的姐姐了,只能躲起來,偷偷抹眼淚……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死亡”這個話題,卻讓很多父母難以啟齒,

    甚至刻意對孩子迴避?

    寵物去世了,家長會告訴孩子:它睡著了;

    爺爺奶奶去世了,家長會告訴孩子:爺爺奶奶去了一個很遙遠、但是很幸福的地方;

    甚至還有的家長,會用神話傳說中的輪迴故事,為孩子解釋死亡……

    馬東在《奇葩說》中說過:“面對生死這件事,是我們所有漢文化裡面的人,缺的一課。”

    華東師大的一份調查結果也顯示:63%的家長“難以接受向孩子開展和死亡相關的活動”。

    結果就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死亡,但卻又不懂死亡!

    01

    上個月跟小寶一起在寵物市場買的金魚,不知怎麼,前一天還好好的,早晨起來,就見它翻著肚皮浮在水面上。

    小寶用小手戳了戳,金魚不動。我連忙制止了他,說:“金魚寶寶還在睡覺呢!你不要把它弄醒了!”

    在我潛意識中,這麼小的孩子,不應該讓他過早接觸死亡。等他長大了,自然就會明白了!

    我打算偷偷再買一條一模一樣的金魚回來,來個“偷樑換柱”,演一出“金魚寶寶睡醒了”的大團圓戲碼……

    可學過心理學的同事小婷知道後,連忙制止了我,她說:“掩飾和欺騙都不能解決問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生命教育!

    她給我看了國外一個很火的影片,跟小寶年紀差不多的小朋友,已經開始學習如何面對死亡了:

    影片中,小男孩捧著死去的寶貝金魚,為它送別。他親吻了金魚一口,然後把它放進馬桶裡沖走。

    在金魚被沖走之前,小男孩還表現得滿鎮定;可金魚真的從視線裡消失了,小男孩又忍不住哭了起來!

    因為媽媽告訴過他:死亡,就是自己的朋友永遠不會再回來了

    教育專家說:你給一個正在承受喪親之痛孩子的最好的禮物,是告訴真相、誠實相待和理解

    但是,人天生就有對未知的恐懼,孩子也不例外。

    孩子下了好大的決心,才問道:“媽媽,你和爸爸,也會死嗎?”

    她認真的告訴孩子:“會的,我們每個人都會死。但死亡一定是有原因的,不會突然就死去!在死亡到來之前,我們還可以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

    雖然孩子表示理解,但很長一段時間,想到這件事,就會很傷心,有時還會哭出來!

    因此,她有點懷疑,給孩子做生命教育,是不是有些殘忍?

    但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想不開、輕生,對他們的父母來說,其實更為殘忍!

    02

    很多影視劇、小說都在傳達一種美好的願望,人死後會去一個叫天堂的地方,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於是很多孩子,都把死亡當成解脫痛苦的唯一方式:

    11歲的孩子,因當眾被老師批評,感覺羞辱,於是跳樓自殺;

    13歲的孩子,因寒假作業沒做完,被要求補做,選擇跳樓自殺;

    14歲少年,因被父母沒收手機,憤而自殺;

    14歲的姐姐,因為偷玩手機被弟弟發現,竟殘忍將親弟弟殺害……

    有調查資料顯示,自殺是中國第五大死因,也是中國十五至三十四歲人群的第一死因。

    中國每年自殺死亡人數近30萬,還有約250萬人自殺未遂。這其中15-24歲的青少年佔比竟高達26.64%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青少年沉迷網路直播、遊戲、小說,離開了網路就不知道該幹什麼,甚至沒有朋友,也沒有夢想。

    大量事實證明:缺乏生命教育,除了感到人生百無聊賴、充滿絕望,孩子還容易被本能驅使,尋求感官刺激,做出一些低階趣味的事。

    電影《流浪貓鮑勃》,就是一部生命教育的活教材:

    流浪漢詹姆斯,一直過著頹廢、無望的癮君子生活。對他來說,活著,不過就是混日子而已,所以他拒絕接受公益組織的幫助,混一天算一天。

    直到有一天,詹姆斯的生活中出現了一隻貓。當他不得不開始照顧一個脆弱的小生命時,他才發現,原來生活可以過得更有意義。

    他開始一點點改變自己,戒毒、工作、與人交往,還將自己的故事寫成了一本書。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說:“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應該讓人明白生命是何等寶貴。”

    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也說:“只教育頭腦,而不教育心靈,等於沒有教育。”

    生命教育,才是每個孩子的人生必修課!

    03

    當然,生命教育想要減少“副作用”,得選好方式!

    還記得2017年大火的那部迪士尼電影《尋夢環遊記》嗎?我身邊的很多家長,就用這部電影,給孩子做生命教育的啟蒙。

    電影用一種夢幻的方式,給孩子描述了一個美好的亡靈世界,幫孩子消除了對死亡的恐懼:

    同時又用感人的劇情,為孩子們解釋了人一生要經歷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身體的死亡: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的,生命體徵消失的死亡;

    第二次是葬禮上的死亡:認識你的人都來祭奠,意味著死亡者社會地位的徹底消失;

    第三次是真正的死亡:當這個世上沒有人記得你的時候,你才是真的死了……

    而想要世上更多的人記得你,你就要在活著的時候,創造價值、活得精彩、珍惜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

    ahaschool也推出了精心製作的《少年的生命教育課》,用十二個最貼近生活的場景,來為孩子解釋死亡,闡明生命的意義,以及如何處理生活中的不如意。

    比如如何讓孩子直面親人的去世?課程用非常美麗的語言告訴孩子:

    生老病死是我們每個人必須經歷的!我們總會遇到告別的時候,也難免會悲傷;但生命依然是美好的,就像一場漫長的搭車旅行,要經歷無數次上車、下車。

    在同行的過程中,一定要珍惜眼前人!

    讓孩子們真正懂得:死的意義,首先是讓我們知道生的可貴!

    我曾經想過一個問題,如果我拿到澳洲演講家力克•胡哲的人生劇本,我會不會想殺死自己1000次?

    但天生沒有四肢,身體的殘疾讓力克•胡哲連自殺都做不到!

    如果只能活著的話,苟活不如用力地活著!

    他走進了校園、開始學習寫作和演講,鼓勵世界各地的人們勇於突破自我,他不但取得了大學的雙學士學位,還娶妻生子,把自己活成了人生贏家!

    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不斷去豐富,不斷去經歷!成為力克•胡哲最有說服力的人生哲學!

    很喜歡羅曼·羅蘭的一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哲學家塞內加也曾說:“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長久的。”

    孩子只有看透了生死,才會熱愛生命、熱愛自己、熱愛生活、熱愛身邊的所有人。

    生命教育,其實也是愛的教育!

    04

    教育家約翰·杜威說:“教育不是生活的預備,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生命教育和愛的教育,可以與生活融為一體!

    有一位開出租車媽媽,每天拉活很辛苦,但是自己的孩子卻天天泡網咖,不學習。

    媽媽百般勸說無用,愁眉不展,於是在網上懸賞:誰能幫孩子治療網癮,就給誰錢!

    後來有人給媽媽支招:錢你自己留著,讓孩子晚上和週六陪你出車。

    給孩子吃好喝好、無憂無慮的生活,這是愛的本能;讓孩子知道生活的真相,並還能熱愛生活,這才是愛的教育!

    心理創傷治療專家海藍博士曾在《不完美才美》書中寫道:

    決定孩子一生過得好不好,與數、理、化的成績高低,會不會琴、棋、書、畫的關係不大;

    決定健康和幸福的是:孩子在成長中有沒有感受到愛,有沒有學會愛;能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是否具備抗挫折能力解決遇到的困難

    孩子,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我希望你能在面對生活的時候很勇敢,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輕易妥協;同時在面對危險和重大選擇時“怕死”!任何事情,都不如健康和平安重要!

    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吧!做一個愛著很多人,也被很多人愛著的,幸福的人

  • 6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關於清明的由來,也是很有意思,因處於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共有15天,期間春分之後,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晴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於勃勃生機的景象,因這個節日裡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冷食,古代帝王又有墓祭之禮,民間效仿,故成為清明的固定風俗。

    當我們產生對死去親人的哀痛情緒時,是否發現小小的孩子也對死亡產生巨大的變化呢?

    有一些孩子會說:“反正我們都會死的,所以我不再做什麼了。”

    又或者是提問:“媽媽,奶奶去哪裡了?”

    一些敏感的孩子會產生一旦離開就是永別的想法。

    孩子還小,你會跟孩子談生死嗎?

    我們成人當真正面對死亡時,態度一定是隱晦的。我們經常不說“死亡”兩字,而經常用“駕鶴西去”,“昇天”了等詞彙代替。似乎我們也沒有做好準備。

    而面對死亡的離別,我們通常會有防禦性的思維,第一反應即是“否定”,再接下來會是“昇華”。

    死亡這個話題,永遠是我們應該給孩子敘述的話題。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中,最後一個階段很好地解釋了死亡對這一期的影響。

    第八階段:完善對絕望。(大於60歲以上)。

    這是人類的晚年期,是自己一生為之奮鬥的事業趨於完成和進行反省的時期,當對自己的一生作肯定的評價,覺得沒有虛度時光,未竟事業由下一代接替延續,對一生不存在奢望時,就會產生一種完善感,相反,當回顧一生,覺得一事無成,走過的道路又充滿坎坷,後悔當初的選擇,重新開始又為時已晚,於是悔恨,悲傷。

    因為悔恨而對死亡產生深深的敵意,於是又懼怕死亡,對生的迷戀,和對死的仇視。

    假如到這個年齡的人還未真正的瞭解死亡對人的影響,沒有看透死亡而因此沒有活得豁達。他們將會傳遞出來的是什麼樣的資訊給孩子們呢?

    死亡是可怕的,死亡是魔鬼,我們都要牴觸它。

    兩千年前,孔子給我們的生死的教導如果是:未知死,焉知生?

    曾經有一個案例,一位少女告訴我們,她死去的奶奶在召喚她一起去,源於她年幼時一直由奶奶陪伴長大,而後突發的情況,奶奶為了保護她而意外去世,心底深深的愧疚感折磨這位少女,她覺得自己活得不應該,她對奶奶有愧疚,而後不斷地強化這個想法,已至後續產生幻想,認為奶奶在召喚她,讓她贖罪。

    這位少女需要和自己和解,也是因為年少時,對她的死亡教育太少,奶奶的死亡並不全是少女的錯,奶奶的出發點是讓她得到更好的人生。

    看到這裡,你還覺得“孩子太小”所以沒有必要和他聊死亡嗎?

    《西藏生死書》中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在華人的日常理,死就是一個很忌諱的詞。然而,死亡並非生命的完結,而是精神的永存。

    當我們好好地面對死亡的話題時,我們更有勇氣活在每一個Sunny燦爛的日子裡。

    我們將會變得更豁達,更有目標。

    因為這一切的做法,是為了我們在真正死亡來臨時,不苟且求生,而是無憾離去。

    索性,我們很多兒童專家和繪本作者非常重視這一塊的教育。對於兒童年齡太小,無法理解死亡的話題。他們製作了繪本故事《爺爺變成了幽靈》,《活了100萬次的貓》,《象老爹》,《我永遠愛你》,《獾的禮物》,《祝你生日快樂》等優秀關於死亡的繪本。

    有興趣的家長可以參閱。

    未知死,焉知生。

    因為死亡,而使得活著顯得特別珍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14周肚子常常會響的是怎麼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