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邯鄲令
-
2 # 歷史小官
在戰國爭雄時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一家獨大,東方六國以一國的實力已無法與秦國相抗衡。在這時,蘇秦張儀出現了。
張儀當時投靠了秦國,為秦國出謀劃策,為了挫敗東方六國的合縱之計,張儀提出了連橫之策。所謂連橫,就是以秦國為主離間六國關係,使六國紛紛投靠秦國,破壞合縱,以使秦國利益最大化。
張儀出使魏國楚國,削弱了魏國,打敗了楚國而且戲弄了楚懷王,使秦國在外交上獲取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壯大了秦國。秦國正是由於有張儀的連橫之策,才在外交上獲得成功,繼續發展強大下去。
而蘇秦,則實行了合縱之策。所謂合縱,則是聯合六國,一致對抗秦國,以達到自保的目的。蘇秦為了使六國能與秦國抗衡,聯合了六國,團結起來對抗秦國。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起到了作用,使秦國不敢輕易向東方六國進攻。在蘇秦施行合縱的情況下,六國暫時確保了安全。但六國畢竟自身矛盾重重,使秦國逐一分化瓦解合縱,最後秦國還是吞併了六國,完成了一統。
張儀和蘇秦為了各自的政治主張,縱橫於戰國列強之間,以自己出色的外交能力,實行合縱連橫,為戰國時代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使戰國時代更加精彩紛呈,波瀾壯闊。也使縱橫家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書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
3 # 歷史小家
蘇秦,洛陽東郊人出身農民,自幼家境貧寒,雖然比不上當時的富家子弟,但他胸懷大志,曾師從鬼谷子教授演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然而出道後卻處處碰壁,仕途艱難,後來不得不回到家中繼續苦讀數年。再次出道後,遊說趙、韓、魏、燕、齊、宋六國“合縱”抗秦,他親自任“縱約長”,一人佩戴六國相印,被後人稱為“合縱之父”。
張儀,生年不詳,卒於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說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國貴族後裔,學縱橫之術,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戰國時,列國林立,諸侯爭霸,割據戰爭頻繁。
歷史上有個‘’蘇秦智激張儀”的故事出自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張儀列傳第十》那時,蘇秦已經說服了趙王而得以去各國結締合縱相親的聯盟,可是他害怕秦國趁機攻打各諸侯國,盟約還沒結締之前就遭到破壞。又考慮到沒有合適的人可以派到秦國,於是派人暗中引導張儀說:“您當初和蘇秦感情很好,現在蘇秦已經當權,您為什麼不去結交他,用以實現功成名就的願望呢?”
於是張儀前往趙國,呈上名帖,請求會見蘇秦。蘇秦就告誡門下的人不給張儀通報,又讓他好幾天不能離去。這時蘇秦才接見了他。讓他坐在堂下,賜給他奴僕侍妾吃的飯菜,還屢次責備他說:“憑著您的才能,卻讓自己窮困潦倒到這樣的地步。難道我不能推薦您讓您富貴嗎?只是您不值得錄用罷了。”
說完就把張儀打發走了。張儀來投奔蘇秦,自己認為都是老朋友了,能夠求得好處,不料反而被羞辱,很生氣,又考慮到諸侯中沒有誰值得侍奉,只有秦國能侵擾趙國,於是就到秦國去了。
不久蘇秦對他左右親近的人說:“張儀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如今,幸虧我比他先受重用,而能夠掌握秦國權力的,只有張儀才行。然而,他很貧窮,沒有進身之階。我擔心他以小的利益為滿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業,所以把他召來羞辱他,用來激發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 蘇秦稟明趙王,發給他金錢、財物和車馬,派人暗中跟隨張儀,和他投宿同一客棧,逐漸地接近他,還以車馬金錢奉送他,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給他,卻不說明誰給的。於是張儀才有機會拜見了秦惠王。惠王任用他作客卿,和他策劃攻打諸侯的計劃。這時,蘇秦派來的門客要告辭離去。 張儀說:“依靠您鼎力相助,我才得到顯貴的地位,正要報答您的恩德,為什麼要走呢?”門客說:“我並不瞭解您,真正瞭解您的是蘇先生。蘇先生擔心秦國攻打趙國,破壞合縱聯盟,認為除了您沒有誰能掌握秦國的大權,所以激怒先生,派我暗中供您錢財,這都是蘇先生謀劃的策略。如今先生已被重用,請讓我回去覆命吧!” 張儀說:“唉呀,這些權謀本來都是我研習過的範圍而我卻沒有察覺到,我沒有蘇先生高明啊!況且我剛剛被任用,又怎麼能圖謀攻打趙國呢?請替我感謝蘇先生,蘇先生當權的時代,我張儀怎麼敢奢談攻趙呢?”
-
4 # 魅力平常心
縱連橫是戰國中期的主旋律,七雄之間或聯合、或分化,你來我往,精彩紛呈。而合縱與連橫這兩套截然相反的策略,卻是出自一對師兄弟之手,那便是蘇秦與張儀。蘇秦和張儀就是鬼谷子門下的佼佼者。不過,兩人剛出道都不太順利。
蘇秦畢業之後出去遊歷好幾年,沒找到工作,窮困潦倒,蘇秦悲憤交加他把自己關在房間發奮讀書,困了就用錐扎自己大腿,“頭懸梁錐刺股”中的後仨字說的就是他。刻苦了一年之後,找到方法了。他去遊說除秦之外的六國,從燕到趙、魏、韓、楚、齊溜了一圈兒。你們不是都打不過秦國嗎,那聯合起來互助友愛不就不怕秦國了嘛。說服他們團結起來抵抗秦國,按照六國地理位置南北分佈,這個聯盟就叫“合縱”。相當於戰國的“北約”。合縱的效果相當顯著,虎狼秦15年不敢出函谷關。六國國君頒發給蘇秦六個相印。
蘇秦的同窗張儀,剛開始混得也不好。想了想,去找蘇秦吧,他已經發達了,應該能幫一把吧。蘇秦這會子正在趙國做官,就怕秦國出兵來打,想找個人能穩住秦王,正好張儀來了,肯定行。他一邊接待張儀,一邊又晾著他不見。過了好幾天,見了。給張儀安排了個堂下的座位,給的也是奴僕吃的菜,說老同啊,一直覺得你很厲害,可是看看你現在的樣子,值得我推薦嗎?別想了,回家種地帶孩子去吧。這可把張儀給氣的,我就去秦國,咱倆比比到底是秦國牛還是你趙國牛。說走咱就走,張儀收拾收拾立馬出發去秦國。這時蘇秦找了個人讓他跟著張儀,照顧老同學的飲食起居。一路上吃好的,住好的,張儀順順利利到了秦國,一點罪沒受。
見了秦惠文王,憑他的才能,一下就把人說服了,在秦國做了官。他回去找那個照顧他的報恩,那人卻說,你的恩人不是我,是蘇秦,他怕你因為窮被小惠小利誘惑,忘了胸中大志,故意羞辱你,激怒你,讓你去秦國,又怕你路上吃苦,就派我照顧你。張儀又聽了感動又感慨,知我者蘇秦也!
張儀為秦國提供的意見是“連橫”,破壞合縱的聯盟。利用夾在中間又吃了齊國敗仗的魏國,軟硬兼施,讓他跟秦友好。可憐的魏國兩頭不是人,去跟其他五國合縱吧,老被秦國打,去跟秦國好吧,又是被迫不情願的。接著又是楚國,一個個的被迫跟秦做朋友。六國各自心懷鬼胎,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除了共同抗秦,他們之間還有很多矛盾,所以分裂永遠比團結更容易。
相愛相殺多年,蘇秦的合縱就被張儀的連橫攻破了。以現在的眼光看倆人,說不定出道前在鬼谷子老師面前打賭呢,以這天下為棋盤,比比誰更厲害,七國,不過是手中翻雲覆雨的棋子罷了。
-
5 # 長島男爵
張儀和蘇秦沒什麼交集,兩人活動的時間差了二十幾年,張儀在先,他的對手是公孫衍,不是蘇秦。
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基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表明:蘇秦的年輩比張儀晚,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蘇秦的主要活動均在張儀身死之後。張儀在秦國任相時,蘇秦還沒踏入政壇。
-
6 # 一程山水一程歌
用現在流行的詞兒來說,蘇秦和張儀都是戰國時代優秀的外交家。張儀主張連橫,從除秦國之外的山東六國挑選國家與秦國結盟。蘇秦則主張合縱,認為山東六國應該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強大的秦國。並且二人都曾師從鬼谷子,看起來頗有點“一生之敵”的意味,相愛相殺。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一生之敵這種說法成立的前提是二人活動於同一個時代。受《史記》和《戰國策》的影響,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二人是活動於同一個時代的。人們認為張儀是在蘇秦發跡之後受蘇秦激勵才入秦,蘇秦去世之後張儀也隨之去世。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則或許證明了一直以來人們的認識可能是錯的。
《戰國策》中蘇秦和張儀活動時期那部分的記載是劉向後來整理的,時間上要比馬王堆漢墓裡出土的帛書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經過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全書共27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十四章,提供了蘇秦有關的信史資料。從時間上推斷,這些帛書的成書時間要比司馬遷的史記早,現在才被髮掘出來,司馬遷可能也沒有見過這些史料。
經過考證,蘇秦的活動時代應該在張儀之後,二者差了將近三十年。張儀活動於秦惠文王時期,在張儀入秦之際,秦國最有權勢的人物當屬有“犀首”之稱的大良造公孫衍。公孫衍和張儀同屬魏華人,比張儀早幾年入秦,在秦惠文王嬴駟即位之後受到重用,張儀入秦之前公孫衍剛剛為秦國奪回河西之地。至於公孫衍為什麼離開秦國,有歷史資料記載,他是受了魏國的賄賂,說服秦惠文王不要一鼓作氣接著攻打魏國,被嬴駟察覺到。離開秦國後,公孫衍又到魏國做了相國。到了別的國家之後,公孫衍提出的合縱之策,和張儀交手了數次皆以失敗而告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張儀和公孫衍更像是一生之敵。
話題收回來,說說張儀對秦國的貢獻。公孫衍打的雕陰之戰的勝利,讓秦惠文王看到了戰爭給實力尚不雄厚的秦國帶來的沉重負擔。嬴駟早年曾遊歷過秦國鄉野,對秦國的真實狀況有過詳細的考察。他認為如果陷入連綿不絕的戰爭,他的君父孝公變法累計起來的成果將毀於一旦,秦國又會變成以前那個貧困的樣子。
基於上述認識,惠文王嬴駟也在考慮接下來秦國的國策。張儀恰逢其實的提出了邦交為主征戰為輔的策略,發展後方經濟夯實秦國根基。張儀主張避免與山東六國過多正面摩擦,利用六國之間的矛盾,挑撥六國之間的關係,製造六國之間的摩擦。根據不同的形勢,選擇物件結盟,制約其他國家,必要時可以輔以非常規邦交手段。無疑張儀的思路是正確的,加上本人極高的外交斡旋能力,遊弋於六國諸侯之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經典案例。張儀在位期間另一大策略是獲取巴蜀之地。這個同樣對秦國有重要的意思,攻下巴蜀,意味著秦國又多了一塊產糧基地,當然,巴蜀之地完全發揮產糧基地的作用可能要等到李冰的都江堰之後。巴蜀之地同樣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攻楚必不可少的跳板。
說完張儀,再來聊聊蘇秦。相較於張儀的一心一意為秦國謀劃,蘇秦更像是一個地下工作者,一個為燕昭王工作的間諜。蘇秦曾在齊國為相,但是蘇秦入齊的目的據史書考證是助齊滅宋,使齊國實力疲弱。同時挑撥齊趙、齊秦的關係,以便於後面燕趙秦可以合縱破齊。而燕國認為齊國才是心腹大患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燕國差點為齊國所滅,所以燕昭王即位後,圖強雪恥,大力招攬賢者。蘇秦在這時前往燕國,向燕昭王提出了上述策略。
公元前288年,秦為阻撓齊攻宋,提出與齊並稱東西帝,然後共同進攻趙國,但在蘇秦的阻撓下齊湣王拒絕了,同時為了防止齊在攻宋時秦國干涉,蘇秦勸齊湣王組織燕、韓、趙、魏五國合縱攻秦。秦因而歸還所奪魏地與趙地,秦齊關係惡化。為了拉攏趙國,齊湣王本來說要將佔領的宋國富地給趙國,可是齊湣王后來卻在蘇秦的離間下反悔,至此齊趙不和。同時為了拉魏國入夥,蘇秦又利用魏相孟嘗君田文對齊國的報復心而離間了齊魏。前285年,五國聯軍大舉攻齊,此時蘇秦暴露身份,功成身殞。
蘇秦確實做到了使齊國一蹶不振。而他的兩次合縱也不是為了抵制秦國東進的威脅,而是防止秦國干涉齊國滅宋,破壞自己的疲憊齊國的計劃,同時離間秦齊關係。但是從天下大勢上來說,蘇秦和燕昭王無疑都是缺乏遠見的,秦國和齊國作為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處於平衡制約的狀態,其他諸侯才能有安寧的日子,齊國的倒臺直接促使了秦國一家獨大,在齊破第二年,秦國就攻陷了魏國都城大梁,戰國也進入了結束的倒計時階段。
回覆列表
蘇秦和張儀是戰國中期的兩顆雙子星,彼時秦國的強大已經初具雛形,六國畏秦的局面也已經形成,但是六國又有各自的利益和心思,如此背景之下,鬼谷派的兩位傳人要如何破局?
首先出山的是蘇秦,出遊數年,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都笑話他!蘇秦是東周洛陽人: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總結起來就是,周人以從事工商,治產業為第一要務,你現在不幹這兩個反而學人家以口舌之力爭功名,你窮困,不是活該麼?
於是蘇秦發奮讀書,學習鬼谷子的陰符經!期年乃成!於是再度出山說秦。
戰國策記載蘇秦以連橫說秦,從文章上看,蘇秦的想法還不是很成熟,至少秦惠文王不相信他的那一套!雖然秦國也有商鞅伏誅不久,“疾辯士”的說法!蘇秦首戰不利。於是再次狼狽回到家!歸至家,妻不下紝 ,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應該說這是蘇秦人生的最低谷了,於是再次發奮讀書,頭懸梁錐刺股!
每一個成功的人,曾經都是為了逼迫自己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的狠人!
學成後,蘇秦第三次出山,入趙,不成!入燕,一年多才得以見到燕文候!終於順利得到燕文候賞識!燕候請以國從!於是蘇秦便開始開掛了一般,順利拿下其餘五國!
期間發生了一件事,就是周天子賜胙肉給秦王,秦國攻魏。擒其將,略其地!有東出攻趙的意思!於是蘇秦用計激怒老同學張儀,使之入秦!
合縱連橫的局面最終形成!
下面我們來分析下,蘇秦張儀在遊說的時候,究竟運用了哪些技巧和手段!一、用綜合國力的對比,製造無懈可擊的邏輯陷阱!
這是蘇秦在遊說六國的時候,用到的非常普遍的一個手法,和現代的SWOT分析差不多,說燕文侯的時候,他分析了燕國的國土面積,軍隊人數,儲存的糧食,以及作為戰備資源的肥沃土地。
分析完這些後,轉而立刻丟擲一個聳人聽聞的觀點,燕國一直沒有被捲入戰爭的漩渦,是因為趙國在前面擋著呢。雖然是這樣,但是如果趙國想要攻打燕國,百里以內作戰,燕國不是趙國的對手。
因此改變這種情況的做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和趙國親善。
從邏輯上看,蘇秦說的這些問題全部是燕國的要害,燕文侯之所以能同意合縱,是因為在戰國史上的歷次戰爭中,燕國除了攻打齊國佔到過便宜,其他的時候,輸多贏少。所以燕文侯才苦哈哈的蘇秦說,請以國從。
說趙的時候,蘇秦的手段就更加高明瞭,首先以趙國為山東六國最強大的國家作為誘餌,合縱成功後的各種利益先穩住趙肅候。再將秦趙連橫後的危機四伏的局面分析給趙肅候聽。給個甜棗吃以後,再潑一盆涼水。
趙肅侯已經有點懵了,轉而蘇秦話鋒一轉,搬出了幾乎歷代君主都會效仿的堯舜禹湯文武的事蹟,給趙肅侯吃點安慰劑,接下來就用六國合縱後的大利和連橫秦國的大害形成巨大的反差。最後給出解決方案,完美!!!
趙肅侯很容易就被說服了。
蘇秦在合縱成形以後說韓,魏,楚,齊用的幾乎都是一個套路,要麼是分析土地,軍隊,糧食等外部因素對比,要麼就是用合縱形成的巨大好處和連橫可能帶來的巨大害處造成的巨大反差,使得諸侯害怕連橫帶來的巨大害處,同意合縱!
那麼如此之下,後期連橫主張的張儀是如何破局的呢?
二、言多必失,我儘可能少說,先讓我想說服的人儘可能的多說,然後我來分析他可能需要聽什麼或者需要得到什麼?
《鬼谷子 捭闔篇》有這麼一段描寫用在這裡非常合適:審定有無與其實虛,隨其嗜慾以見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志。
意思就是說,透過審查對方的虛實,以及嗜好和慾望來分析對方的意願,適當說些貶抑對方的話來,觀察對方的表情以便探查實情,切實把握好對方言行的實質,以求最有利的說服時機。
你看,在古代就已經開始研究說服心理學了。
秦楚在戰國曆史上一對冤家一樣的存在,兩國時而聯姻,時而敵對。張儀欺楚的故事膾炙人口,話說秦國想攻打齊國,但是齊國和楚國是盟友,於是張儀以商於600裡地的大利到楚國請楚國和齊國斷交。楚懷王高規格接待張儀,並且承諾和齊國斷交。而且為了表示誠意,甚至派勇士到齊國辱罵齊宣王。
楚國的行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商於600裡的土地,反而使得盟友齊國和秦國結交。大怒之下的楚國騎兵伐秦,楚軍大敗,最終以割地求和告終。
即使到了後來,張儀被囚禁在楚國,依然能絕地反擊,利用大夫靳尚以及楚懷王的愛妾鄭袖,順利的破解了自己的牢獄之災。
回顧整個事件的所有過程,可以說張儀是對楚懷王這個人的性格習慣,行事作風摸得透透的,他和楚懷王的每一次談話幾乎都可以作為學習的範本。
身處秦相之位,楚國高規格接待,破壞齊楚的結盟,促成秦齊的結盟,一旦撕破臉皮,又能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身處厄境,遠離秦國,張儀又能借助外力,從容破局。由以上觀之,張儀對於楚國的熟悉程度不比秦國的熟悉程度差。
楚國遇到這樣的對手,實在是輸的不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