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歷史

    宋朝的政治結構不同於漢唐,宋朝的皇權不只是皇家,是皇帝與士大夫一起管理國家的,因此,即使太后當政,想集中掌握皇權,也是會受到士大夫文官集團的極力抵制,這就限制了太后干涉朝政太深,士大夫一旦發現太后干政,就會極力勸諫,極力阻擾,而且宋朝士大夫的勢力也是不容小瞧的。從統計資料看,除了宋仁宗時期,他的母后劉太后干政十多年以外,其他太后或妃子管理朝政最多也就幾年。另外,宋朝十分防備外戚勢力,外戚也就是太后等後宮的背後勢力,只要管住了這個群人,後宮想幹涉朝政都沒了爪牙,宋朝一開始,就立下國家法度,後宮外戚不得在朝中或政府部門擔任實權要職。而在道學上,宋朝程朱理學等儒家又有了新的發展,發展出對女子更加束縛的要求,在這樣的氛圍下,女人要想超越男人就不太可能了。因此在宋朝,前邊的朝政要和後宮勾結的機率就降低不少了。在宋朝往往發生後宮干政都有特殊的情況,要麼外敵入侵,要麼皇帝太小等原因。

  • 2 # 學而識習

    北宋垂簾聽政的皇太后,要說五位,第一位是“狸貓換太子”的主角——宋仁宗時期的劉太后,第二位是宋英宗時期的曹太后,第三位是宋哲宗時期的高太后,第四位是宋徽宗時期的向太后,第五位應該是北宋滅亡以後的孟太后吧。

     

    第一位劉太后劉娥,是宋真宗的皇后,本是銀匠的妻子,陰差陽錯進了後宮,宋真宗死後,仁宗年幼,成為垂簾聽政的太后。劉太后在宋真宗去世後,垂簾聽政了十二年之久,雖然她多次想效仿武則天,甚至多次穿上龍袍招搖過市,死前還不肯脫下來,但最後還是在大臣們的強烈反對下放棄了這個想法,把權力還給了宋仁宗。

     

    第二位是曹太后,是宋仁宗的皇后曹氏,曹太后是北宋第一名將曹彬的孫女,因為出生於名門世家,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十七歲的時候就被送進了皇宮,十八歲時成為了宋仁宗的皇后。曹後不僅長得美麗非凡,而且飽讀詩書,臨事決斷。宋英宗即位後沒幾天,就突然病倒,所有的政治事務,都壓在了剛剛喪夫的曹太后身上。她每天都要批閱數十道奏章,而且每次下旨前都深思熟慮、充分聽取大臣們的意見。當遇到意見相左時,也總是謹慎對待。等到兩年後宋英宗病癒,曹太后馬上撤掉珠簾、把朝政還給宋英宗。

     

    第三位是宋英宗的皇后高滔滔,在其子神宗死後,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輔佐年幼的哲宗。很不幸,高太后是個強權人物,他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起用司馬光,廢除了神宗時的王安石變。北宋官場在那幾年裡互相傾軋,不是新黨壓倒舊黨,就是舊黨壓倒新黨。最後高太后死了,宋哲宗親政,又全面恢復了新法。

     

    第四位是宋神宗趙頊的皇后向皇后。1085年,宋哲宗即位,尊為皇太后。1100年宋哲宗去世,一度臨朝聽政。力排宰相章惇之議,擁立端王趙佶為帝,是為宋徽宗。 向太后以女人之見,為大宋帝國選擇了一位藝術家皇帝,為北宋滅亡埋下了地雷。

     

    第五位應該是宋哲宗的皇后孟氏。孟皇后又稱元祐孟皇后,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其二度被廢又二度復位,並二次於國勢危急之下被迫垂簾聽政。一次是靖康之難後,北宋宗室全部被金擄走,因為孟氏被廢居宮外,所以倖存下來。大臣們從宮外請回孟皇后,下詔立了宋高宗,南宋建立。後來高宗的親兵叛亂,欲廢高宗而立其幼子,又請出來了孟皇后垂簾,孟皇后臨死不亂,最終平定了叛亂,可是高宗的幼子驚懼而死,高宗無後,又把皇位傳給了太祖一脈。

    北宋太后垂簾,劉太后和高太后都曾大權獨攬,劉娥甚至想稱帝,之所以最終無果,有三個原因:

    一是因為遺詔。遺詔既是北宋皇太后得以垂簾聽政的依據,同時又是限制皇太后專權並最終迫使她們撤簾歸政的政治工具。所謂遺詔,又叫做遺制,北宋9位皇帝中,除宋徽宗未駕崩即傳位於其子宋欽宗,後徽宗、欽宗一併被抓到外民族地區,其餘7位皇帝均留有遺詔,這樣的遺詔包含著一個重要意思,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基礎是皇帝年幼或者缺乏政治經驗,皇帝一旦成年,又有了從政經驗之後,皇太后便失去了垂簾聽政的合法基礎。這便給了北宋大臣們要求皇太后撤簾歸政的理由,一旦條件成熟,大臣們便會時時敦促皇太后還政,讓皇帝早日親政。就這樣,面對士大夫所造成的壓力,垂簾聽政的皇太后不得不及時歸政於皇帝。

    二是因為宋朝的祖訓。宋朝是文人的天下,與士大夫共天下,趙匡胤崇文抑武,文人大臣們拼死效力。所以太后垂簾,往往受制於文臣。不僅太后,皇帝的權力在宋朝也受到文臣的限制。

    三是因為專權的太后都死了,不得不還政。無論是劉太后、高太后,他們的專權不亞於皇帝,她們都是死後才歸政的。

  • 3 # 徐徐娛談

    北宋共有九位皇帝,出現過五次垂簾聽政,也沒有出現能獨攬皇權的太后,也沒有出現外戚干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宋朝的政治制度極大地抑制了後宮或者外戚干政的可能性。除了後宮的女人以外,外戚勢力也宋代皇帝和文官們的重點打擊物件。宋朝對外戚的防範程度非常高,皇帝無家事所有的事都是國家大事。在中央,外戚不能擔任文官,也就不可能成為部門一把手。在地方,外戚不能掌握兵權。在這種嚴密的政治制度下想幹政也無能為力。其實宋一朝有很多年紀幼小的皇帝,五次出現垂簾聽政,但因為嚴密的政治制度限制,使得出現太后獨攬皇權的可能性變得很低並沒有出現能同武則天、呂雉等相提並論的強勢女性。這是歷史偶然性。

  • 4 # 是興不是興興

    一是有文臣集團,不允許,在那個朝代還是有錚錚鐵骨的諫臣的。

    二是社會一直對牝雞司晨有看法,要不武則天也不會把天下重歸李氏。

  • 5 # 大東北的小豆包

    事實上除了題主說出了這個後宮雖然參與政事,但是卻未能專權的情況,宋朝還有另外兩個政治特點,那就是北宋沒有出現大的武人作亂和權臣專權篡權的情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歷史進入到北宋時期逐漸進入文官政治時代。

    無論是兩漢還是盛唐,那些隨同開國君主打天下的武將們也就是那些職業軍人們,在得到天下後,除了獲得高官厚祿封地之外,還會被委以重任,掌握著很大的政治權力,也就是在北宋以前,這些職業軍人出身的武將,廣泛參與到國家政治生活中去,並且手握大權,這種情況的直接結果就是唐朝被實力強大的武人藩鎮所滅我,後五代則是掌握國家大權的武人藩鎮政治的繼續,五代時期的武將安重榮曾說過:"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這就是武人專權政治真實寫照。

    五代十國的亂象,讓趙宋皇帝下決心實行文官政治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之後,很快採取趙普的建議“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手下大將的兵權。此後唐朝中期以來掌握著地方軍政大權的“節度使”職務,被趙匡胤和趙光義兩代北宋皇帝給弄成了有名無實的虛職,此後趙宋皇帝進一步加強“重文輕武”、“強幹弱枝”等方針,強化文官的政治權力,弱化武將的權力,同時在中央建立規模龐大的禁軍,在地方則設定戰鬥力不高的廂軍。此外由於趙匡胤奪取的柴榮幼子柴宗訓的江山,道義有些說不過去,於是北宋從趙匡胤開始,開始厚待文官知識分子,希望這些文人能夠在道義對於趙家少些非議。也正是從北宋開始,開端於隋唐時代的科舉制度進一步規範化和成熟,文化在北宋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削弱武將權力,增強文官權力的同時,北宋將改革官制,將官員的權力和職責進一步細化,形成了官員之間的彼此制約,避免出現官員獨攬權力的局面,而這種文官制度的發展到後來,出現限制皇權的“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這在北宋以前的從來沒有的。

    北宋時期官制改革進一步細化

    於是北宋文官政治發展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首先國家過分的重文輕武,導致軍人地位低下。北宋名臣韓琦聲稱“東華門下唱名方為好男兒”,而軍人則是被烙上金印的囚犯才能做的工作“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說法出自北宋時期。

    其次皇權受到限制。北宋的皇帝不能隨意下發命令,皇帝頒發的聖旨除了皇帝同意之外,還需要加蓋中樞的幾個部門的大佬進行專門稽核,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皇權,比如著名的宋仁宗時期的包拯,甚至可以噴皇帝一臉唾沫。

    第三是文化空前繁榮,北宋時期科舉制度已經相當成熟,國家積極鼓勵天下百姓讀書,參加科舉。比如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就寫過勸學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而出身寒門的知識分子在北宋時期,是真的能透過科舉改變命運的。

    也就說是在北宋建立起成熟的文官政治之後,皇權和軍人的權力受到限制和制約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皇帝的任意妄為和軍人作亂、權臣篡權等情況的發生,實現了儒家知識分子渴求的“與大夫共治天下”的理想,而北宋出現了太后聽證的,都是老皇帝去世,新皇帝年幼的情況之下,而在成熟的文官政治之下,太后想要長期專權秉政也很困難。

    當然北宋過分強調文官政治,對於武人限制太多,導致北宋長期軍事力量不強,後來被少數民族政權亡國。

  • 6 # 劉忙觀點

    我想糾正一下,垂簾聽政和大權獨攬是兩回事,北宋這5位太后是臨朝輔政。

    輔政、攝政、干政和執政是四個不同概念,宋朝319年,基本杜絕了外戚干政的情況。原因是宋太祖執政之初就設定了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的制度,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另外,宋王朝還特別設了御史臺和諫院兩個監察機構。外戚想單方面透過控制某個機構去幹政,基本沒有可能。

    因此,宋朝這五個太后是輔政,不是大權獨攬。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宋朝的皇帝都比較短命。宋真宗去世的,太子才13歲,宋神宗去世時,太子才9歲,宋哲宗無後,年輕的繼位者根本沒有治國理政的經驗,無奈之下,只能由皇太后垂簾聽政。

    二、有幾個皇帝的遺照裡寫明瞭讓皇太后垂簾聽政。著名的有宋真宗的《乾興遺詔》、宋神宗的《元豐遺詔》、宋哲宗的《元符遺制》。宋真宗在《乾興遺詔》裡寫道:軍國事兼權取皇太后處分。這裡的皇太后即真宗皇帝的皇后劉娥,也是宋朝第一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

    三、宋朝垂簾聽政的這幾個皇太后都比較賢明。最有代表性的是宋真宗的皇后劉娥(狸貓換太子的女主角)。在她垂簾聽政時期,採用了范仲淹的意見,因此有了慶曆新政。慶曆新政最重要的貢獻是恢復了政治清明的狀態,同時與周邊國家保持了良好的外交關係,在劉太后聽證時期,宋朝和周邊國家沒有發生過戰爭。

    四、雖然說太后輔政,但是朝中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當朝的權臣,比如劉太后執政時期的范仲淹,哲宗之母高太后(不是親生的)執政時期的司馬光。太后們雖然有識人之明,大臣們也是治世能臣,但宋朝終究還是滅在了新舊勢力的爭鬥上。

  • 7 # 茶亭浪子

    中國歷史上有唐宋變革這一說法,在政治上主要表現為文官集團做大,徹底打掉軍貴集團在政治上的權威和影響力,形成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貴族豪門子弟,也不一定需要經過科舉,有恩封蔭庇等特殊途徑入仕。經歷唐末的農民起義和五代十國的混亂戰爭,魏晉以來的貴族豪門,基本上雨打風吹去,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大大衰落。

    北宋的科舉比唐朝就嚴格多了,考官與考生不能有聯絡,考生做完卷子,由專門人員謄錄。考官完全與考生完全分開,杜絕裙帶關係。這樣考生就完全是天子門生,杜絕發生像東漢那樣,大學士門生故吏遍天下的狀況,同時也禁絕政治大豪門的形成,有利於皇權的穩定。

    北宋開國皇帝本就是武將黃袍加身,得位不正。同時也深知武將對皇權的損害,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再逐漸收奪地方節度使權力,將節度使原先擁有的兵權、財權和人事任免權拆分開,交給不同的文官管轄。

    中國古代有“功賞其爵,職賞其能”說法,爵位賞賜給有功勞的人,職務讓有能力的人來幹。

    科舉考場

    北宋皇帝在這方面玩得最溜,勳貴功臣外戚爵位俸祿可以給,但朝廷官職大多給虛職,少給實職,抑制功勳外戚集團對皇權的威脅。

    針對題幹太后垂簾聽政的事,這個很正常,只要你不能保證成年皇子繼承皇位,就肯定會有太后垂簾聽政的事。

    因為北宋政府重要官職,非進士基本不能擔任,那太后就不可能安插自己親戚進入統治集團,也就不會發生漢唐時期外戚干政的故事。

    即便有太后干政,對皇權是沒有什麼威脅的,說大了就是太后與皇帝之間母子矛盾而已。

  • 8 # 小鵬友學習

    應該說到,外戚集團把持朝政自宋以後便沒有出現了,這其中的的關鍵便在於趙氏所確立的重文輕武的政策。自此開啟了文官政治的局面。

    同時要注意到,隨著文官集團走上臺前,儒家經典開始出現百花齊放的大局面,並最終以朱程理學的勝出達到頂峰。

    這一過程,在社會層面上的表現為風氣、思想由盛唐的開放逐漸轉變為保守。反應到政治上也是如此,因此對於太后借垂簾聽政進而把持朝政,最終形成外戚亂政的情況,既與文官集團利益想衝突,也與人們趨於保守的思想相違背。

  • 9 # 山野論史

    題主的獨攬大權不知是以什麼為衡量標準,如果和西漢高皇后、北魏馮太后、唐代武則天、清代慈禧相比,或許宋代的皇后專權程度似乎低了些。但是有一點需要強調,宋代不是皇帝高度集權的時代,宋代是中央高度集權但不專權。就算是皇帝,也不是金口玉言,每個決定都需要三省六部研究同意才能擬旨,沒有三省蓋章,聖旨是無效的,就算提升一位官員這樣的事情,皇帝一個人都當不了家,下發的聖旨會以【斜封墨敕】給懟回來。

    宋朝時文人治國,武將地位極低,而且宋代是儒家思想大發展的時期,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很濃厚,為了避免一個人決策的失誤導致嚴重問題,宋朝大大削減了皇權的威力,而把權力分散到門下省、中書省和尚書省。同時設定臺鑒制度,這樣就可以相互監督,相互制約,使每一個決定出現紕漏的機率降到最低,也可以有效避免專權。所以在北宋,不用說大臣,連皇帝都難以專權,太后垂簾聽政,最多把權力發展到等同皇帝,不可能比皇帝還專權。

    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可以看看北宋有沒有能夠把自己的權利發展到等同於皇帝臨朝?結果是有的,特別是宋英宗的皇后高滔滔,兒子神宗死後,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輔佐年幼的哲宗,這位高太后可是個十分強勢的人物,她幾乎已經到了不需要垂簾的程度,一般垂簾聽政,皇帝坐在臺前,太后在後邊隔著一道簾子指導皇帝。旨意還是以皇帝的名義下發。但是高太后不是,她曾一度走上朝堂,直接坐到皇帝龍椅上發號施令,釋出詔書甚至不需要藉助宋哲宗,史稱【臨朝稱制】臨朝與垂簾的區別就是,一個堂而皇之地走上朝堂,一個是幕後指揮。稱制,就是直接釋出命令,所說的話就是聖旨。歷史上能做到這麼招搖的沒有幾個,最著名的應該是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的妻子高後呂雉。走進朝堂發號施令,這可是連慈禧都不敢做的事情,這算不算專權?

    高皇后不但在形式上高度專權,在實際操作中也是專權到了極限,在權力分散的宋朝制度下,她一下把王安石推行的新法給搞得七零八落,大膽啟用守舊的司馬光,嚴厲打擊新黨,造成朝廷中嚴重的黨爭。

    直到高皇后病死,支援新法的宋哲宗才從新扭轉局面,紹聖紹述,使新法又起死回生。高後造成的黨爭,使北宋高層震動,很多人被捲進這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之中,不過高太后這個人只是思想守舊,但在處理朝中事情中還算清明,從不任人唯親,奉公自律,贏得了女中堯舜的好評。

  • 10 # 歷史百家爭鳴

    一說到垂簾聽政這個詞,大家可能都會想到太后藉此機會專權,可是在北宋的時候,出現過五次垂簾聽政,但太后都沒有能夠藉此獨攬皇權。

    宋的太后沒有能夠獨攬皇權,還是因為限制因素太多了,讓太后即使是有野心,也不夠獨攬皇權。最主要的因素便是遺詔了,就是死去皇帝留下來的遺詔,這裡面就規定了太后以後的行為,相當於給太后畫了一個框框。其中明確太后有垂簾聽政的是《乾興遺詔》、《元豐遺詔》、《元符遺制》,這三封遺詔都規定了太后有垂簾聽政的權力,但太后垂簾聽政是有條件的,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夠垂簾聽政。像在《乾興遺詔》與《元符遺制》中,遺詔給出皇太后垂簾聽政的條件是“然念方在沖年“,具體聽政的內容為“方嗣君踐柞之初,應軍國事請皇太后權同處分”。也就是說太后垂簾聽政是因為皇帝年紀還小,對於國政不太瞭解,這時候太后就要匡扶皇帝,替小皇帝處理政事。等到皇帝能夠獨立處理政務時,太后的作用就不大了,不能繼續待在垂簾聽政的位置上不下來。要是太后一直霸著不下來,大臣們也會督促太后下臺,把權力讓給皇帝。

    而且宋朝的大臣們也敢說,他們不會懼怕太后勢力,當皇帝長大以後,他們也會發揮自己監督的作用,讓太后把權力交給皇帝。再說宋朝的太后中也沒有出現過像武則天一樣的厲害人物,對權勢十分貪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會修理鬍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