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一品

    長平之戰趙國為何還能抵禦匈奴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長平四十萬趙國兒郎變為枯骨之後,留給趙國的只剩下時間和亡國了。但趙國的滅亡雖然悽慘,但卻十分悲壯。趙國在最後的三十年中,可以一面北御匈奴,一面死磕秦國達三十載。這顯然和我們認識的,等待滅亡的趙國不一樣,在這三十年中有哪些值得探討的細節和故事。

      趙國在長平慘敗後,雖然徹底的衰敗了,但原先留下的一批賢臣能將都還在,依然可以創造一些奇蹟出來。在半年後的邯鄲城下,趙國就借昭襄王之手誅殺了人屠白起,為趙國四十萬孤魂報了仇。後來又將在一年前在長平取得巨大榮譽的三十萬秦軍客死趙國變成了孤魂。

      秦國雖然強大,人力儲備和物質儲備豐富,但當時全天下就一千多萬人,秦國也就大幾百萬人。而之前在長平雖然勝了,但卻是慘勝。現在又損失了三十萬虎狼,秦國在之後的十年中,難有建樹。

      後來,秦國的統治者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代奸雄昭襄王去世,而後昭襄王的兒子和孫子在三年之中接連過世,留下一個十三歲的少年掌握了這個虎狼之國。而且這時的的統治階層面臨著大洗牌,最後一代商人呂不韋獲取了秦王和王太后的信任,掌握了帝國的行政。

      讓一個臣子臨時代替君王行使部分權利可以。但絕不會讓一個臣子獲得曠世奇功,就算呂不韋貴不可言,但想指揮一個國家的軍隊,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秦國的王都在法律之下,何況一個外來的權臣。這種大事,還要等他們的大王長大,由他來完成萬事大業。所以,從邯鄲之戰後,到始皇掌權,秦國就沒有對趙國採取大規模的行動。

      匈奴不是特別強大嗎?趙國是憑藉什麼抵禦匈奴百年的,長平慘敗後還能抵禦匈奴三十載。其實,這不是因為趙國特別強大,而是因為這時的匈奴還不是五十年之後的那個匈奴。這時的匈奴雖然已經不容小覷,但還不是草原之王,只是趙國一個糾纏了百年的鄰居。匈奴的實力甚至比不上燕國。匈奴的強大還是秦國分崩離析後,帝國的北方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匈奴就此迅速強大起來了。後來統一了草原,建立了草原上第一個統一的奴隸制國家。

      所以,長平慘敗後,趙國還能一面北御匈奴,一面死磕秦國三十年。

  • 2 # 泡麵侃史

    廋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個俗語大家都是知道的,本身就是戰國七雄的趙國,在長平之戰之後,雖然是軍事力量大減,但是身為遊牧民族的匈奴如果是想要和趙國硬抗,戰國滅他還是搓搓有餘的。

    還有秦國雖然和趙國存在競爭關係,但是對於匈奴來說,這一個在當時看來是外來的種族,秦國還是支援趙國和他抗衡的,有點額蚌相爭的感覺,秦國需要趙國這樣的大國去消耗匈奴,發展自己。大家可以看一下,在趙國抗擊匈奴的時候,秦國還是出過力的。

    從這一點看出,利益才是趙國可以存在這麼多年的一個關鍵的問題,趙國願意做,秦國願意看,就是這麼簡單。

  • 3 #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521

    以前的草原和中原一樣分裂亂戰並沒有一統 也就沒有單獨打敗趙國的力量 後來中原一統 草原面臨壓力也集合和起來 但是被秦朝大敗匈奴意識到存亡最後統一是在漢朝初立 才有了劉邦被匈奴圍困 知恥而後勇漢武帝北伐才算真正強大起來 草原因為地理位置所以沒有中原物產豐富一直人口不多 唯一的優勢是戰馬物質在冷兵器時代除了中原的農耕鐵器之外就屬戰馬物質對於軍事發展影響最大

  • 4 # 馬伊賽夫

    長平之戰使趙國四十萬大軍變成亡靈,這是一場歷史空前的慘烈之戰,雖然此戰是的趙國國力大傷,不過好在長平之戰沒有使趙國的賢臣武將並沒有大的損失,所以,才有後來一系列趙國的雄起。在半年後的邯鄲城下,趙國就借昭襄王之手將秦將白起斬殺,後來又將秦國三十萬大軍消滅,因此在之後的十年,秦軍並沒有大的作為。

     後來,秦襄王去世,秦昭襄王的兒子和孫子又在三年之內接連去世,留下一個十三歲的少年繼位,最後,秦國的政權落到了一個呂不韋手中,成為了當時秦國真正的實權。

    雖然一代商人呂不韋代替行使了皇權,但絕不會讓一個臣子擁有絕對的行使權,秦國是在法律之下,何況一個權臣。所以,秦王朝還在等他們的王長大,由他來完成千秋大業。所以,從邯鄲之戰後,到秦始皇徹底掌權,秦國一直就沒有對趙國採取大規模的行動。

    長平慘敗後還能抵禦匈奴三十載。其實,這不是因為趙國特別強大,而是因為這時的匈奴還不是五十年之後的那個匈奴。這時的匈奴雖然已經不容小覷,但還不是草原之王,只是趙國一個糾纏了百年的鄰居。匈奴的實力甚至比不上燕國。匈奴的強大還是秦國分崩離析後,帝國的北方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盲區。匈奴就此迅速強大起來了。後來統一了草原,建立了草原上第一個統一的奴隸制國家。

  • 5 # 江雨燕

    “長平之戰”並不是大決戰,趙國並沒有舉全國之力投入到“長平之戰”中,這場戰爭只是讓趙國元氣大傷,動搖了趙國的根基,但還沒有達到足以滅亡趙國的程度,而且秦國在“長平之戰”中也大傷元氣。正因為如此,後來邯鄲之戰中,白起不願意擔任將軍,因為他知道這是一場必敗的戰爭。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之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雖勝於長平,士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資治通鑑·卷五》

    從白起的這番話中我們可以得知,“長平之戰”秦國實際上也沒有佔到什麼便宜,自己也折損了不少士兵,耗費了大量的物資。在這樣的情況下,白起認為不應長途奔襲邯鄲:

    士兵沒有得到休養生息,剛剛經歷一場大戰的秦國最應該做的就是休整軍隊。由於秦國與各諸侯都有矛盾,所以各諸侯會幫助趙國,這對秦國是不利的。

    最初,由於白起生病,所以秦王就命令王陵為統帥繼續進攻趙國都城邯鄲,這時候趙國才進入了衛國戰爭,一旦邯鄲被攻下來,那麼趙國就算亡一半了。但邯鄲之戰的初期,王陵就出師不利,損兵折將不少,還損失了五座堡壘。

    這時候白起病好了,秦王就讓他去擔任統帥,但是白起拒絕了,及至邯鄲之戰進入中後期時,秦王接二連三的要求白起出戰,但白起不願意,最後這位殺神被秦王賜予自盡。趙國一方由於在長平戰場上失利,導致元氣大傷,於是派平原君去向楚國求救。

    這其中還發生了一個歷史典故“毛遂自薦”,在毛遂的遊說下,猶豫不決的楚王出兵援救趙國,最終擊退了秦國。另外魏國也出兵援助趙國,但是魏王受到秦王的威脅,最終讓軍隊駐紮在半道,不過好在信陵君盜走魏國兵符,率領軍隊前去救趙,這就是“竊符救趙”的來歷。

    可見,如果趙國只是以一國之力抵抗秦軍,那麼戰爭會打的很吃力,但是戰國時代的形勢基本上就是各個諸侯聯合起來一起對抗秦國,歷史上曾有數次五國聯合起來攻打秦國的事情。所以,在這樣一種形勢下秦國想要滅掉趙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而至於匈奴方面,趙國還有一個李牧在撐場,這個李牧不得了,他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秦國和趙國各佔其二,當邯鄲之戰後,廉頗由於失去了趙國新君主的信任而死在了魏國。

    這時候秦國方面白起也自殺,雙方就只有王翦和李牧在撐場,而李牧領導的大破匈奴之戰一舉擊潰匈奴,讓匈奴十餘年裡不敢靠近趙國邊境。李牧後來出任趙國的相國,在以後秦國攻打趙國的戰爭中數次擊敗秦國。

    但是歷史總是有這樣一個怪現象:那就是當一個國家要滅亡的時候,它的君主就特別喜歡殺忠臣良將,宋朝殺岳飛,明朝殺袁崇煥,這個趙國新君主不僅逼死了偏頗,最後還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把李牧殺害。

    李牧一死,趙國失去了能夠獨當一面的將領,最終在王翦帶領的秦軍攻勢下,趙國滅亡。

  • 6 # 鐵貓2019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損。據史料記載,本次大戰秦、趙兩國精銳盡出,在對戰中秦軍殺死趙軍約5萬人,大敗投降後被坑殺40萬人,趙國本次大戰損失共記45萬人,史料中記載趙國幾乎把家底打光了。但是為什麼還能北御匈奴死磕秦國三十年多年?我覺得應從以下原因分析。

    首先,趙國儲存著一定的軍事實力。史記長平之戰後,趙國急調守北方一半精銳十萬趙軍急守邯鄲;到了公元前244年,李牧又率北部精兵十七萬全殲了匈奴的十萬騎兵,匈奴人此後十年都不敢再惹趙國。從這兩次可以看出,長平之戰後,趙國經歷休養生息,努力恢復了部分軍事實力。北邊防匈奴的趙軍應當長年保持在20萬至35萬之間,再加上邯鄲各地守軍約15萬。趙國應該還有約35萬至50萬的軍隊繼續對抗秦軍。

    其次,諸侯國空前團結對抗秦國。長平之戰之後,最大程度上震動了山東諸國,各國徹底認清了秦國併吞天下的野心。正是由於這種認識的確立,才有了魏國信陵君冒死竊符救趙、楚國春申君率軍援趙,共同組建了三國聯軍最終擊敗了秦國。而且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以後,山東諸國很少再有彼此之間的相互征伐,而是共同應對強秦的威脅。

    第三,最重要的是,秦國耽誤戰機,自斷臂膀,損失慘重。長平之戰後,秦國沒有及時開展大規模滅趙行動。秦相范雎受縱橫家蘇代蠱惑,怕白起立功超過自己,奏請秦昭襄王換回了白起,致使秦軍在邯鄲之戰中被趙魏楚聯軍擊敗,大將叛逃,有史料記載秦軍此次戰役損失了近30萬人,丟失了原來所侵佔的河東六百里領土。失敗後,秦王又聽信讒言賜死戰神白起,自斷了臂膀,暫時失去了繼續維持一場大規模戰爭的能力,直到三十多年後秦王政時才恢復過來。

    所以說,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大損,但還存有一定的實力,並且透過積極的外交政策,合縱防秦。秦國也因為自身的失誤,暫時失去了滅亡趙國的能力,造成了趙國國運又延續了三十多年 。

  • 7 #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第一:秦國政策的失誤,趙國在長平慘敗後,雖然徹底的衰敗了,但原先留下的一批賢臣能將都還在,依然可以創造一些奇蹟出來。秦軍沒有乘勝追擊,使得在半年後的邯鄲城下,趙國就借昭襄王之手誅殺了人屠白起,為趙國四十萬孤魂報了仇。後來又將在一年前在長平取得巨大榮譽的三十萬秦軍客死趙國變成了孤魂。

    第二:秦國統治階層面臨著大洗牌,在後來的三十年裡,秦國的統治者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代奸雄昭襄王去世,而後昭襄王的兒子和孫子在三年之中接連過世,留下一個十三歲的少年掌握了這個虎狼之國,趙國國力還在,又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得以發展。

    第三:趙國民風剛烈,在面對長平之戰時,幾十萬大軍突圍,也不投降,在幾個月的邯鄲保衛戰再一次見識到了趙國軍力的強大,而且當時還有廉頗,李牧幾位名將在趙國得以太發展。

  • 8 # 歷史百川

    長平之戰,是影響戰國末期,歷史走向的一場關鍵戰役。這場戰役,最終以秦國慘勝,趙國幾乎滅國的代價告終。

    長平之戰後,趙國能夠北御匈奴?這裡有個關鍵人物,他叫李牧。

    其後趙將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

    《史記·匈奴列傳》中明確說了:趙國有將李牧,匈奴人不敢攻打趙國。這話有點誇耀李牧的意思,但是,在李牧鎮守趙國北部邊境期間,確實沒有讓匈奴人佔到一點便宜。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

    李牧,雖然在歷史上的名氣不高,但也是歷史上的良將,他長期駐守趙國邊疆讓他對匈奴人有十分深入的瞭解。

    至於他如何抵禦匈奴?其實很簡單,就是閉門不戰。當然,如此喪失國威的做法,自然得不到趙王的支援。所以,李牧曾被趙王從邊疆撤走過。

    沒有想到的是,之後接管李牧工作的將領在與匈奴人的作戰中屢戰屢敗,趙王這個時候才發現李牧當初的做法是如何的正確。於是,又派李牧鎮守邊疆。

    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當然,李牧在鎮守邊疆的時候也並不是害怕匈奴,而是一直在尋找機會重創匈奴。因為他知道小打小鬧並不能使匈奴膽怯,後來,機會來了,某次匈奴人又攻打趙國邊境,李牧先是以幾千人為代價故意讓匈奴覺得自己好欺負,不堪一擊,加上長期的閉門不戰已經讓匈奴人對李牧形成一種膽小如鼠的形象,匈奴人上當了,大舉進攻。而李牧早已經做好了埋伏,就等匈奴人進攻,結果可想而知,據《史記》記載:李牧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光這一次戰役,匈奴人就被李牧殲滅了十餘萬人。

    之後李牧主動進攻,一直把匈奴人打的遠離趙國邊境。李牧,在匈奴人的眼裡就像白起在戰國七雄中的眼裡一樣,是一個殺神。從此,李牧在,匈奴人不敢進攻趙國的邊境。

    而李牧死於公元前229年,長平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61年左右。趙國雖敗,但是李牧仍在,殺名仍在。所以,這就是趙國為什麼能夠北御匈奴的原因。

    那麼,趙國為何還能夠與秦國死磕三十年?

    其實也簡單,因為長平之戰以後,趙國青少年雖然快被殺光,但是這裡的殺光指的是符合參軍年齡的趙國青年。也就是說,只要趙國能撐到秦國短期的猛烈進攻,就算是緩過了一口。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因為秦國雖然戰勝,但是國內也已經空虛,不具備長久作戰的能力。其餘五國也對秦國虎視眈眈,並不可能真的看著趙國被秦國滅亡,或許各國國君會害怕秦國的報復,但是能看懂局勢的能人志士多得去了。總有人會出這個頭。

    “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其次,秦國真正能夠為秦國開疆擴土的人是白起。可惜,秦相范雎害怕白起功勞蓋過自己,勸說秦王退兵,引起秦國內部將相失和,白起又對自己坑殺趙國俘虜的事情耿耿於懷。所以,一直不肯再為秦國帶兵打仗,最終被秦王處死。

  • 9 # 永不言愛XX

    一:趙國胡服騎射改革後,奮發圖強,國力大增,發展成為戰國時期僅次於秦國的第二大諸侯。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秦白起坑殺趙國士卒數十萬,趙國險些滅國。在這生死存亡之時,秦相範睢恐白起功勞過大,凌駕自己之上,於是說服秦王令白起撒兵,趙國得喘息!至此,君臣上下一心,休養身息,國力促步恢復。

    二:匈奴,趙國胡服騎射後打得匈奴不敢南下。長平戰敗,匈奴也沒有實力攻伐趙國。面對民風彪悍的趙國軍民抗擊素手無策。

    三:長平之戰後,已沒任何一國能夠單挑秦國,抱著坐山觀虎鬥,左右搖擺,坐收漁利,甘願做秦國藩國之念想破滅!趙國的血訓,告訴諸侯王秦國的目的是攻滅各國。讓各王頭腦清醒,深知唇亡齒寒之理。再次“合縱抗秦"提上議程!

    四:秦國至白起領軍,斬殺六國百萬將士。打殘韓魏,重傷楚國,對白起又恨又怕,而無能為力!長平之戰後,秦王聽信範睢讒言,白起被迫撤軍,致使未能一舉滅趙,心生怨恨,不願再次領兵出征。導致秦國幾次用兵慘敗,白起遭秦王猜忌被賜死!白起死,堅定六國合縱抗秦之心。

    五:秦昭襄王死後,秦國曆經兒孫王位更替,權利之爭,人心浮動,未能顧及六國。秦王贏政繼位,趙姬呂布韋掌權,山東六國謀求發展,互相爭伐,趙國也從中恢復。贏政親政,大權在握,才促步攻打各國,完成統一!

  • 10 # 小楊品史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慘敗後,還能堅持30多年,主要原因就是秦國策略失誤、趙國有兩位名將堅守、匈奴的實力還比較弱小。

    秦國策略失誤、王權更替

    長平之戰後,白起率領大軍,一鼓作氣,圍攻邯鄲。趙國派出蘇代遊說范雎,范雎遊說秦昭襄王,秦國撤兵,失去了最佳的滅趙時機。

    一年後,當秦國再次圍攻邯鄲時,魏國、楚國各率10萬大軍援助趙國,秦軍兵將疲憊不堪,最終被秦國打敗;再加上長平之戰中,秦軍的損失,秦國急需休養生息,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之後信陵君率領東方諸侯聯軍叩關函谷,將秦軍趕入函谷關內,天下消停了一陣子,趙國藉此良機,得以喘息。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秦昭襄王去世後,王權更替頻繁,秦王嬴政的爺爺、父親在位時間都不長,嬴政繼位時年齡還小,秦國對外征伐的力度減小了很多。

    趙國有兩位名將堅守

    長平之戰後,秦國還有兩位赫赫有名的將軍:廉頗、李牧;除了他們之外,樂毅當時也在趙國,應該說趙國當時的人才還是很充足的。

    廉頗先是聯合楚魏打敗了秦軍,然後還擊敗了落井下石的燕軍,雖說趙軍老弱病殘為主,但在這位名將的調配下,實力還是相當強大的。

    李牧當時在北方邊境抗擊匈奴,趙國為了穩固後方,給了李牧相當大的權力,李牧開始以防守為主,積極備戰了好幾年,之後打敗了匈奴主力。

    廉頗出走後,李牧走到了抗擊秦軍的前線,在李牧的率領下,就連名將王翦也一籌莫展,之後施展陰謀詭計,趙王遷將李牧殺害後,秦國才滅了趙國。

    匈奴的實力還很弱

    戰國晚期,匈奴雖然兇悍,但部族林立,還沒有統一北方,單就趙國而言,面對的壓力並不大,李牧率領幾萬邊防軍就能打敗匈奴主力,就可驗證這一點。

    綜上所述,在三方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趙國繼續堅守了30多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錄取通知書裡的銀行卡需要預存學費才能報到,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