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諦紛

    為什麼同是一個裴矩,在隋是佞人,而在唐卻成了賢人呢?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是這麼評論的:“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這裡所說的表,是指用來測影子的表,景是指由表映出的影子。

    也就是說,君主如同測影子的表,臣子便是表所映出影子,表怎麼動,影子就會隨表而動。若君王不喜歡別人說他的過錯,那麼忠言就會變成佞語;若君王喜歡聽到別人的直言不諱,那麼佞語就會變為忠言。司馬光在此提出了一個極其鮮明的觀點:就是上行下效,上樑正而下樑端,上樑不正下樑歪。”

    裴矩為隋臣時,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好做假動作,好做打腫臉充胖子虛事。為了取悅皇帝,他便不惜勞民傷財,在洛陽導演了那場假富裕的大戲。可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提倡說實話辦實事,且善於聽取不同意見的皇帝,所以,隋朝的佞人,便在這樣的好皇帝領導下的好環境中,變成了賢人良臣。這就是”君明臣直”的硬道理。

    如果沒有唐太宗時期良好的社會環境,裴矩說什麼也不會由佞變賢的。由此可知,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是能讓一個作惡的人,變成一個向善的人的。

  • 2 # 寧氏採臣

    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這句話應該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說的,當時的司馬光作為保守派首腦寫這本資治通鑑也是為了規勸當時的皇帝。用裴矩在隋末的表現和唐初的表現來襯托唐太宗,貶低楊廣。但是用一個人在某個時間段的表現來否定一個人一生的功績,這樣我是不認可的。

    說裴矩佞於隋,主要是認為裴矩在楊廣移駕江都期間對楊廣一味阿諛奉承,又在西域諸國朝貢大隋期間鋪張浪費,完全無視當時的情況而簡單的說裴矩是奸佞,這理由顯然是不足夠也完全無視了裴矩的巨大貢獻。裴矩可以說是隋唐時期最傑出的外交家和謀士之一,對各位君主都看的極為透徹,該張揚時張揚,該藏鋒時藏鋒,與我最欣賞的三國謀士賈詡如出一轍,三國那麼多頂級謀士唯有賈詡能歷經幾任君主而得善終又豈是簡單的奸佞之輩和忠於某人這幾個字可以概括的?

    說起裴矩的功績主要有外交、政治、學問這幾個方面。在隋朝剛剛建立的初期,突厥經常扣邊,而裴矩的第一件奇功就是自請為使臣出使突厥併成功說服都藍可汗,讓都藍可汗殺掉了嫁給沙缽略可汗的北周千金公主,消除了隋朝於突厥關係的一大隱患。當時的千金公主對於有亡國之恨的隋朝非常仇視,因此暗地裡勾結了西突厥的泥利可汗,準備大舉進攻隋朝。當時的隋朝剛剛建立,還沒有經過開皇之治的休養生息,此時於突厥開戰前途未卜。

    第二就是經營西域,自從漢代以後,中原一直戰亂不堪。張騫和班超等前人開創和打通的絲綢之路也阻斷日久,因為隋朝統一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極大的恢復和提升,所以需要重新開通絲綢之路。裴矩明白要重開絲綢之路首先需要了解西域各國的現狀,因此他在大業元年至大業九年期間四次來往於甘州、涼州和沙洲,大力招徠胡商,打探和蒐集西域各國的山川地形、君長姓族、風土人情等資料,繪製各個國家王公庶人的服飾儀形,並編寫了三卷《西域圖記》。可惜現在這三卷都已失傳,只留下了書序,這書序都記載了敦煌至地中海的三條主要路線。

    因為當時突厥勢力強大,打通西域不能訴諸武力,因此在西域各國少來朝貢期間就需要向諸國展示天朝上國的威儀和繁榮昌盛,自然免不了鋪張。這其實與現在中國援建非洲,一帶一路是一個道理。難道你能說援建非洲是鋪張浪費?司馬光和後人大都只看到了鋪張浪費的一面,這也只能說格局和眼光都極其有限。

    至於說忠於唐朝?我個人認為說裴矩忠於自己更加靠譜。就像賈詡一樣,對董卓是韜光養晦,不獻一策、對張繡是出謀劃策後勸其投降、對曹操則是獻計獻策,有問必答。這其實都是出自自保策略,閉門已自守。裴矩當時在江都期間,楊廣越來越昏庸暴躁,周邊又都是小人和姦臣,如果不奉承楊廣就有性命之憂。到了唐太宗手下,那時候進諫不但沒有性命之憂,反而能博得名聲又何樂而不為呢。司馬光說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其實把他放到裴矩的位置或許比裴矩還要不堪。

  • 3 # 逸林迎月

    這句話是司馬光對裴矩的評價中的一句,全句如下:

    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

    大意就是君主不同,大臣的表現就不同。如果遇到昏君,忠臣就會變成佞臣;如果遇到明主,佞臣就變成了忠臣。裴矩在隋朝時是佞臣而在唐朝時是忠臣的兩極表現,並不是他的品性變了,而是跟隨的隋煬帝和唐太宗壓根就是兩種皇帝。

    裴矩是出色的政治家。他以八十歲的高齡於貞觀元年去世,一生經歷北齊、北周、隋朝、宇文化及的許國、竇建德的夏國、唐朝,幾乎每個時期都很受器重,官至宰相。

    裴矩也是著名的戰略家和外交家。曾用離間計分裂突厥;致力於中西商貿和文化交流,使西域四十國臣服朝貢於隋朝,拓疆數千裡,史稱"交通中西,功比張騫"。

    裴矩還是著名的地理學家,曾編寫《西域圖記》三卷,記載西域四十四國的地理資料。

    說裴矩是隋朝的佞臣,無非就是他投了隋煬帝好大喜功的愛好,出了一些禍國殃民的餿主意,比如說為了炫富,把東都洛陽整飭一新不說,還為外華人免費提供吃喝;東征高麗,三次都是鎩羽而歸;為安撫士兵,甚至連尼姑都讓她們婚配。

    正是因為裴矩洞悉隋煬帝的心理,說話辦事討喜,所以隋煬帝才會信任他,給他更大的權利,分配更多的工作,因此裴矩的才華得以充分的發揮。如果他總是挑隋煬帝的毛病,處事不順隋煬帝的心意,結局恐怕不只是靠邊站。

    所以到了唐朝,善於揣摩人心或者說“老奸巨猾”的裴矩,很快就摸透了新任君主的脾氣,為人行事盡善盡忠。

    正如唐太宗所說:“裴矩能當官力爭,不看朕臉色行事;如果每件事都能如此,何愁天下不治!”

    所以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不能簡單的斷定是否正確,把他看作一種生存法則更恰當一些。

  • 4 # 玄門天機

    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這句話應該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說的,當時的司馬光作為保守派首腦寫這本資治通鑑也是為了規勸當時的皇帝。用裴矩在隋末的表現和唐初的表現來襯托唐太宗,貶低楊廣。但是用一個人在某個時間段的表現來否定一個人一生的功績,這樣我是不認可的。

    說裴矩佞於隋,主要是認為裴矩在楊廣移駕江都期間對楊廣一味阿諛奉承,又在西域諸國朝貢大隋期間鋪張浪費,完全無視當時的情況而簡單的說裴矩是奸佞,這理由顯然是不足夠也完全無視了裴矩的巨大貢獻。裴矩可以說是隋唐時期最傑出的外交家和謀士之一,對各位君主都看的極為透徹,該張揚時張揚,該藏鋒時藏鋒,與我最欣賞的三國謀士賈詡如出一轍,三國那麼多頂級謀士唯有賈詡能歷經幾任君主而得善終又豈是簡單的奸佞之輩和忠於某人這幾個字可以概括的?

    說起裴矩的功績主要有外交、政治、學問這幾個方面。在隋朝剛剛建立的初期,突厥經常扣邊,而裴矩的第一件奇功就是自請為使臣出使突厥併成功說服都藍可汗,讓都藍可汗殺掉了嫁給沙缽略可汗的北周千金公主,消除了隋朝於突厥關係的一大隱患。當時的千金公主對於有亡國之恨的隋朝非常仇視,因此暗地裡勾結了西突厥的泥利可汗,準備大舉進攻隋朝。當時的隋朝剛剛建立,還沒有經過開皇之治的休養生息,此時於突厥開戰前途未卜。

    第二就是經營西域,自從漢代以後,中原一直戰亂不堪。張騫和班超等前人開創和打通的絲綢之路也阻斷日久,因為隋朝統一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極大的恢復和提升,所以需要重新開通絲綢之路。裴矩明白要重開絲綢之路首先需要了解西域各國的現狀,因此他在大業元年至大業九年期間四次來往於甘州、涼州和沙洲,大力招徠胡商,打探和蒐集西域各國的山川地形、君長姓族、風土人情等資料,繪製各個國家王公庶人的服飾儀形,並編寫了三卷《西域圖記》。可惜現在這三卷都已失傳,只留下了書序,這書序都記載了敦煌至地中海的三條主要路線。

    至於說忠於唐朝?我個人認為說裴矩忠於自己更加靠譜。就像賈詡一樣,對董卓是韜光養晦,不獻一策、對張繡是出謀劃策後勸其投降、對曹操則是獻計獻策,有問必答。這其實都是出自自保策略,閉門已自守。裴矩當時在江都期間,楊廣越來越昏庸暴躁,周邊又都是小人和姦臣,如果不奉承楊廣就有性命之憂。到了唐太宗手下,那時候進諫不但沒有性命之憂,反而能博得名聲又何樂而不為呢。司馬光說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其實把他放到裴矩的位置或許比裴矩還要不堪。

  • 5 # 傾聽歷史觀

    這事吧,其實怎麼說都有理。

    司馬光這句話出自《資治通鑑·唐紀八》,說是李世民釣魚執法,裴矩反對,認為這違背了聖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教誨。於是李世民納諫,還狠誇了他一頓。道學先生司馬光由是大發感慨: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

    讓我們先從這兩位主角的履歷中尋找線索。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諡號文正。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司馬光在政治上是士大夫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名列“元祐黨人”,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思想上堅持宗法及倫理綱常治國,所以被後世的朱程信徒抬進孔廟,稱“先儒司馬子”。

    裴矩,出身著名的河東裴氏,本名世矩,字弘大,隋唐時期政治家、外交家、戰略家、地理學家。裴矩早年曆仕北齊、北周、隋。隋大業年間,裴矩的政治生涯達到巔峰,在協助隋煬帝經營西域、打擊吐谷渾、分裂突厥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大業後期,煬帝驕奢淫逸,裴矩逢迎取悅,不敢諫諍。江都之變後,裴矩又先後效力於宇文化及、竇建德,武德四年降唐。此後歷任殿中侍御史、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檢校侍中、民部尚書,封安邑縣公,貞觀元年病逝,追贈絳州刺史,諡號敬。

    看出點什麼問題出來沒有?

    什麼叫宗法、倫理、綱常?簡單說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宋明以後統治了華人思想和行為近千年的朱程理學所信奉的核心價值觀。作為朱熹所極力推崇的“道學六先生”之一,司馬光心中的理想社會是完全由“明君忠臣孝子”這三種稀有生物組成,為此他不惜花19年寫下一部《資治通鑑》,目的跟司馬遷、班固等史家不同,“為君親政,賢明之道”才是他的出發點,所以書中才有無處不見的“臣光曰”。而裴矩這個傢伙,一輩子累奉六主,連“三姓家奴”呂布都只能瞠目其後,司馬子肯定看他不順眼。

    不過這回司馬光倒是沒罵老裴,只是借他當道具,告訴他的“明君”一個道理:君明臣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

    所以“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確實是司馬光說的,這事冤枉不了他。

    那麼問題就來了——“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這句話說得準確嗎?

    前邊說了,這事怎麼說都有理。但非要給出個觀點的話,個人認為——裴矩既未佞於隋,也不能說是忠於唐。

    為什麼說裴矩未佞於隋?

    讓我們回到隋末唐初那個年代,我們會發現“佞於隋而忠於唐”可不止一個裴矩,貞觀年間著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算是李唐最大的忠臣了吧?可其中曾仕於隋的就有15人,跟老裴比起來那是大哥別說二哥,都是一路貨色。

    先看看老裴仕於隋時都幹了什麼。

    開皇十年,裴矩奉詔巡撫嶺南地區,平息俚帥王仲宣叛亂,安撫嶺南二十餘州,隋高祖楊堅贊曰:“裴矩以三千敝卒,徑至南康。有臣若此,朕亦何憂!”;開皇十三年,裴矩出使突厥,唆使都蘭可汗殺死敵視隋朝的大義公主,開皇十九年任行軍長史出戰突厥;大業年間,撰寫《西域圖記》三篇,為楊廣後來經營西域打下基礎;大業四年,裴矩遊說鐵勒,使其攻打吐谷渾,楊廣趁機出兵大敗之;大業五年,楊廣西巡,裴矩遊說高昌王、伊吾設等西域二十七國國主相迎;大業六年,裴矩獻反間計,使突厥內訌,處羅可汗只得入朝依附隋朝;大業七年,裴矩建議征討高句麗;大業八年,裴矩安撫隴右,又遊說闕達度設與吐谷渾互攻;大業十年,裴矩獻計分化突厥,但是被始畢可汗識破;大業十二年,隨楊廣巡幸江都,楊廣驕奢淫逸,裴矩只是逢迎取悅,不敢有所諫諍。

    看明白了吧,裴矩仕隋將近30年,官銜沒少變,但乾的都是外交部長的活兒。花言巧語、坑蒙拐騙這種事他沒少幹,隋之四鄰也基本讓他禍禍了個遍。期間雖有敗筆,但是人無完人,裴矩對於楊隋顯然功大於過,這是勿須質疑的。

    司馬光指責裴矩“佞於隋”,應該指的是裴矩蠱惑楊廣三徵高句麗以及在後者巡幸江都之後,身為重臣基本不作為,沒有阻止楊廣作死。不過這事要是說起來,老裴其實也挺冤的。

    先說征討高句麗那點破事。

    楊廣外事問裴矩,這種操作沒問題。隋之四境皆安,就剩下個又窮又橫的高句麗不夠恭順,裴矩建議揍他丫挺的理論上也沒啥毛病。問題是高句麗也不是裴矩打的啊!換楊廣那種作死的打法,就算孔明白起什麼的統統復生,這仗也不一定打的贏啊!

    不過誰讓老裴多嘴呢,這個黑鍋讓他背上也無不妥,但要因此說他“佞”可就太冤了。

    再說在江都時的不作為。

    前邊說過,裴矩其實就是個外交官。外交官嘛,智商可以靠後站,但是情商一定要蹭蹭往上漲,至於節操這種東西不存在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在江都“共掌機密”的“奸臣三人組”中,老裴一不執詔令(那是虞世基的活兒),二不掌諫言(這事歸裴蘊管),乾的還是老差事——一般的外交官大智慧沒有,小聰明不斷,所以也給楊廣解決了不少小麻煩。至於諫言嘛,老裴也勸過,不過楊廣沒搭理,他也就沒堅持,畢竟節操從來都不是老裴的長項……

    江都之變後,虞世基和裴蘊都跟著楊廣被叛軍弄死了,裴矩卻安然無事。此後一介書生在戰亂中隨波逐流,先後給宇文化及、竇建德和李唐打工,一直備受禮遇和推崇——這也說明了當時主流輿論對於裴矩的評價與虞世基和裴蘊截然不同。

    所以說裴矩“佞於隋”,其實是沒道理的。

    那為什麼不能說裴矩是忠於唐呢?

    大家可能都聽過“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這句話,說的是隋末唐初時期,背叛和出賣簡直跟吃飯睡覺一樣平常,忠信節義神馬的壓根就是不存在的。

    三國的呂布不過叛了丁原又叛了董卓,就因“三姓家奴”而聲名狼藉,可這事在隋末唐初根本就不算個事兒。比說如被譽為人臣典範、鐵骨錚錚的魏徵,還不是先附瓦崗、再降竇建德。後來總算押對了注投了唐,還成了太子李建成的近臣,成天攛掇著太子幹掉自己的親弟弟。等建成被弟弟幹掉了,人家魏徵倒理直氣壯的跑去給弒主兇手當人鏡去了……再比如傳說中號稱“小孟嘗”的秦瓊秦二哥,先給楊廣當打手,殺得反賊們人頭滾滾。回頭發現楊廣不行了,立馬投了反賊,而且投的還是李密——也就是殺掉待他如師如父的張須陀的兇手。等李密大勢已去,老秦二話不說就跑到王世充那邊站隊了。站著站著,又發現還是王世充像條假龍,所以老秦就理直氣壯的投奔了真龍天子李世民。就這樣的人物,到了一千多年後還被人們貼在門板上,當成義氣千秋的榜樣。

    所以不只是裴矩,而是對於當時的絕大多數人來說,非得要求他們“忠於某某”,那麼他們的回答只能是——臣妾做不到啊!

    為什麼如此?

    魏晉之後百餘年的五胡亂華和南北分裂,導致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傳承發生了斷裂與畸變。家國天下、忠孝節義的正統思想被現實裡殘酷的生存需要所取代,所以在這個時代人們的心中,個人的生存、發達以及家族的存續繁衍才是重於一切的大事。而始於魏晉終於唐末計程車族門閥勢力,更是使得這種思潮氾濫於世。

    所以出現了諸葛兄弟分侍三主,互坑互懟毫不留情這種在現代人看起來很詭異的怪事;所以同出於河東裴氏的裴矩、裴蘊給楊廣打工,而裴寂卻毫不顧及情面的攛掇李淵掀了楊廣的桌子。其實這都是大家族“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的生存智慧體現,與忠佞無關。

    號稱“千古人鏡”的魏徵其實還有一個隱藏成就——山東(指崤山以東)士族代言人,而且他沒少因為這事噴李大帝一臉口水。以至於魏徵一掛掉,李大帝就迫不及待的對高句麗用兵,而且是當上皇帝之後唯一的一次御駕親征,可見他被老魏這麼多年懟得有多憋屈(魏徵一直反對在山東周邊發動戰爭)。

    那你說魏徵是忠是佞?

    所以裴矩無論隋唐、給誰當臣子對他來說都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只要對自己以及家族的生存、前途有利就好。

    所謂的忠佞之別,其實是宋明理學興起才重又流行於世。拿這種後世的高標準、嚴要求往裴矩這個古人頭上套,你說老裴冤不冤?

  • 6 # 佛說WAI

    原文節選:

    裴矩佞於隋而諍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諍化為佞;君樂聞其過,則佞化為諍。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

    白話譯文:

    裴矩在隋煬帝面前是個佞臣,在唐太宗面前忠於職守,不是裴矩性格有改變。而是君主不願臣下提缺點,則忠臣化為佞臣;君主喜歡臣下提批評意見,則佞臣變化為直言忠臣。可見,君主是表率,好像華表,臣下是影隨,根子還在君主身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聯想y480nifi拆機有哪些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