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兔丫丫說早教

    首先,大人要確認小孩是不愛和任何人人交流,還是不愛和陌生人交流。然後對症下藥。

    如果是前者,那麼大人要從家庭氛圍著手。大人要多陪孩子,不論是玩玩具還是學習,多和他們說話,引導他們模仿或者與你交流她們的想法。

    如果是後者,那麼家長就要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原則。當然這個同樣適用於第一種情況。具體內容包括:

    1. 如果是老人帶小孩,平時多帶小孩在小區轉轉,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把小孩子請到家裡面一起玩,那麼孩子作為小主人,就會分享玩具給其他小朋友,就自然交流了。如果有機會,也可以去別的小盆友家,如果她想玩別人的玩具,你就鼓勵她,自己和小朋友說。

    2. 如果可以,多帶小朋友去遊樂園,很多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遊戲。

    3. 還有,參加一些早教機構組織的集體活動,老師會引導小朋友組隊遊戲。

    4.再分享個人覺得很有效的辦法,我給孩子買了一個話筒,可以播放音樂,講故事。我家寶寶很喜歡抱著話筒唱歌,還帶到樓下唱歌,會有小朋友主動來搭訕,小孩的自信心大增,久而久之,他會願意表現。

  • 2 # 萌寶玩具精選

    要交流之前那麼就應該會說、說好,很多孩子現在都是交給長輩來帶,爸爸媽媽平常下班了之後也累得沒時間跟孩子多多說話,所以很多寶寶就面臨著語言功能發育遲緩或者不願意開口說話的情況,這時候爸爸媽媽應該多多費心,培養寶寶的語言敏感度從小就可以開始,不止侷限於多跟寶寶說話,也可以給寶寶聽聽故事機、一起看看繪本、唱唱歌,這些都能為寶寶做一個很好的語言啟蒙。二、多帶孩子出門玩耍很多老一輩都害怕孩子帶出門之後會摔著碰著或者會被各種病菌給傳染,所以都讓寶寶呆在家裡玩,這樣長期下來寶寶接觸的同齡人少,對於怎麼跟同齡人交流也就會感到不安,如果這時候一下子就把他送到幼兒園或者早教中心去,寶寶就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所以平時多帶寶寶出門走走,不管是小區樓下或者是公園都可以,讓他多跟其他小朋友接觸,自然而然的就會變得願意去溝通並且也能夠更快適應以後陌生的環境。三、確定是否身體和心理原因如果不管怎麼引導都得不到效果的話爸爸媽媽可能需要確認一下是不是寶寶身體某些地方出現了障礙或者心理出現了某些問題。四、儘量避免低齡孩子接觸電子產品

  • 3 # 家庭育兒思維

    孩子不愛說話,有些是性格內向和膽小害羞造成的,還有就是孩子本身不喜歡錶達自己。孩子一般會在1歲左右開始學說簡單的詞語,像爸爸、媽媽這些家人的稱呼,1歲半到2兩歲逐漸的開始學會一些簡單的短語,這個也會因為個體差異時間上會有不同。

    孩子不愛說話的原因:

    1、家庭環境。家庭中使用多種方言和孩子說話,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說;

    2、疾病。有些疾病可導致孩子說話延遲或異常,比如聽力障礙、腦癱、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等,有些輕度的智慧發育滯後的也會推遲說話的時間。

    3、心裡恐懼。剛開始說話的孩子發音不準確,家長因此經常笑話孩子,導致孩子對說話產生恐懼而拒絕表達自己。

    4、教育方式不正確。父母經常指責孩子,過於嚴格的要求來限制孩子。父母與孩子溝通交流少,孩子在孤獨寂寞的環境裡導致的開口說話時間滯後。再有就是家長給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是安排妥當,孩子沒有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鍛鍊。

    針對以上問題的解決辦法:

    1、和孩子對話要儘量保持一種語言方式,可以都講普通話溝通;

    2、父母和家人要主動與孩子進行交流,滿足孩子的情感交流的需求;

    3、經常的鼓勵孩子自己做,使孩子在做的過程中樹立自信,對孩子不愛說話的現象要淡化,不給予特別關注,用逐漸的引導方式,讓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

    4、保護孩子自尊心,不對孩子的缺點用笑話、嘲諷這樣的動作,使孩子懼怕說話;

    5、可以有計劃的訓練孩子慢慢朗誦一些兒歌、童謠,慢慢讓孩子從中找到說話的樂趣,逐漸適應用語言表達的方式;

    6、給孩子創造更多的說話機會,像讓孩子多和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做遊戲,增加溝通交流的機會。

    7、經常與孩子做親子互動,刺激孩子說話的本能,同時鍛鍊說話孩子的膽量;

    8、儘量等孩子說完話再和其交流,避免打斷孩子講話。

  • 4 # 大賽爸爸說

    我們說許多父母對於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不是很瞭解,尤其是一些年輕的父母,對於嬰兒社會交往發展方面的知識不具備,也沒有養育孩子的經驗。其實,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在不同年齡有著不同的表現,如果孩子應該出現的行為和功能並沒有及時的出現,則需要引起家長的特別關注。

    那麼,孩子的正常社交能力發展是什麼樣的?社交能力不足的原因是什麼,有該如何引導和改善呢?

    正常孩子社會交往能力

    我們說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都是從嬰幼兒階段就開始出現了。一般來說,孩子的社會交往的發展需要經歷五個階段:

    從出生開始,孩子的交往從建立物感開始,滿足孩子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才會促進孩子的交往。

    1歲半以後,孩子開始關注他人的行為,開始關注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

    2-3歲時,孩子建立自我意識的萌芽,理解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物的關係。

    3-4歲時,孩子安全發展的重要階段,需要母親提供隨時和穩定的關愛。

    4-5歲時,確立與熟悉人的確定關係,與熟悉的人頻繁的接觸。

    6-7歲時,開始真正的同伴交往,是孩子交往發展的關鍵時期。

    因此,家長們可以看一下,自己孩子是否符合這個發展路徑和過程,如果在這個階段範圍內,那麼就不必過於擔心,只需要在生活中加強引導和鍛鍊即可。

    而如果沒有經過這個階段,或者在某一個階段停滯了,請及時聯絡醫生檢查。

    社會交往能力異常現象

    我們說社會交往方面如果存在異常的話,會有明顯的表現。而不同年齡的表現則不盡相同。

    在嬰兒階段,並孩子沒有多少異常表現,而是正常應該出現的行為在孩子身上沒有出現或延遲出現。下面是孩子常見的5種異常的表現:

    孩子不與父母有持久的對視,與人沒有眼神的交流;

    對於母親的呼喚沒有反應,但是聽力卻沒有任何問題;

    對養育著沒有親近的感覺,從不主動伸手媽媽抱;

    對媽媽沒有產生依戀感覺,缺乏正常的依戀情感;

    對陌生環境或人沒有焦慮;不會吸引人的注意力;

    這些異常的表現,說明孩子在社會交往方面出現了問題,導致了發育的遲緩問題。因此,父母需要特別的注意,及時進行社交發展障礙的排查。如何改善社會交往能力

    對於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的改善,這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最好是在孩子出生後就一直關注並做好各個階段的培養。

    從孩子出生到1歲之間,讓孩子儘可能的感受到被關愛,吃好,睡好,足夠的滿足感和安全感。很多孩子到了5、6歲還沒有建立與人的交往意識,沒有建立對人的關注。

    在孩子1歲半以後,要儘可能多的給孩子提供物和人的安全感,促進孩子對人的行為的關注。

    在2、3歲的時候,讓孩子擁有自我意識,東西是他的,他可以做出選擇。

    在4歲的時候要儘可能提供長期而持久的關愛。

    在5歲的時候讓孩子懂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規則。

    6歲的時候提供更多的夥伴的機會。

  • 5 # 魚兒豆豆的小快樂

    同為媽媽,說說我對自己兩個孩子的認知吧!

    姐姐的出生是帶著我對新生命的期盼吧,所以一直呵護著,小心的擺弄著,看著心裡歡喜著~小時的性格也是調皮的很,一次奶奶帶出去玩後,說搶東西把小朋友給咬了,開始各種規矩,道理~之後幼兒園的各種束縛,發現孩子沒有以前活潑了~

    妹妹的出生是計劃之外,更多的是放養為主,可能在與姐姐的相處中偷偷的總結著自己的生存之道吧~靈活,機靈,盡各種事情引你的注意~

    兩個孩子區別:姐姐吃飯,我吃飽了,但碗裡還有飯,必須吃光(小時的餵養習慣)所以現在有些偏胖。

    妹妹吃飯,我吃飽了,不管碗裡有沒有飯,我都小去玩了。

    兩個人的性格自然不同,姐姐更在意別人的看法,更聽話些,但和她聊天你會發現,她這樣做有時自己是不快樂的。妹妹,更開朗快樂,她會先看我有什麼,才會去想我要分享你什麼……

    ……

    所以,更多的時候是大人的引導和不放手……

  • 6 # 元寶爸爸聊育兒

    按照兒童心理發展、情感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4歲左右的孩子會開始建立相對穩定的社交關係,會表現出對感興趣的同齡孩子的交往慾望,逐步形成一個小圈子,以滿足自我的社交需求。此外,4、5歲的孩子,在面對同齡孩子的時候,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往往能夠較好的進行溝通交流、玩耍嬉戲,因此,這種交流的能力是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的發展特性。

    如果孩子5歲多了,仍然不願意跟別人溝通,那麼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哪些原因可能導致孩子不願意溝通?

    一、性格相對內向、謹慎

    每個孩子天生就有自己的性格氣質,有的孩子外向,有的孩子則會顯得內向,尤其是那些對於陌生環境較為敏感、謹慎的孩子,在面對陌生人群的時候,會表現的更拘謹、少言寡語。這類孩子的內心世界是比較豐富的,只是因為性格的原因,不願意多溝通、表達,或者認為這樣的做法多餘、幼稚、麻煩、沒必要,缺少合適的溝通物件,而更傾向於封閉自己。

    我們家兩個孩子就是很明顯的兩個極端,姐姐屬於很容易跟別人混熟的那種,人來瘋,湊到一起很快就能聊開了。但是元寶弟弟則相反,一到陌生的環境就容易緊張、拘謹,不愛說話,更別說跟小朋友們一起玩了,好在我陪伴他這一年,逐步的幫他適應,改變了不少。

    二、興趣方向比較獨特

    孩子之間的交流,往往會以感興趣的玩具、遊戲、話題為切入點,尤其是4、5歲的孩子,有的喜歡玩電子遊戲,有的喜歡看書,有的喜歡運動,每個孩子的興趣關注點不同,因此在交流的時候,如果沒有觸及到興趣點,是不容易聊開的。

    有些孩子,因為興趣比較獨特,比如對研究昆蟲、汽車構造很有興趣,這類興趣不容易引起別的孩子的共鳴,有可能出現找不到有同樣愛好者的問題。

    三、家庭環境給孩子造成緊張的情緒

    有些家庭,存在各種問題,夫妻關係緊張、對孩子訓斥多、給孩子的關愛陪伴太少,都很容易導致孩子長時間處於情緒緊張的狀態,容易產生自卑感,孩子會更傾向於封閉自我。

    四、自閉症的可能

    當下社會環境下,因為多方面的原因,被診斷出有自閉症的患兒越來越多,也是特別需要關愛的一個群體,如果孩子5歲多了,語言溝通特別少的話,建議考慮透過醫學檢測等手段來進行篩查,以便進行針對性的康復治療。

    如何引導孩子放開自我?

    如果孩子排除自閉症的可能,透過檢測表明心智發展正常的話,那麼建議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逐步引導孩子放開自我。

    一、營造寬鬆的家庭氛圍

    溝通能力的訓練,離不開環境的刺激,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不一定管的過來,尤其是不鬧事的孩子,不會特意去關注你的能力發展。因此,家長可以多營造這樣的氛圍,邀請朋友帶著孩子或者幼兒園同學的家庭來聚會做客,透過這種活動來增進家庭間的感情,讓孩子感受到小主人的作用和職責,負責招待小朋友,一來二去,慢慢建立穩定的友情和小圈子。

    三、帶孩子多出去活動

    戶外活動同樣有助於改善孩子的性情,讓孩子變得更加活躍、興奮,尤其是參加一些孩子感興趣的運動,孩子能夠跟一些趣味相投的孩子在一起運動、競賽、嬉戲,更容易培養感情和認同感,有助於孩子開啟心扉。

  • 7 # 小風車媽咪

    女孩5歲了,平時在外面很少跟別人溝通,家長該怎麼樣進行引導呢?

    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女兒的心理既性格。一般來說,五六歲的小朋友,正是活潑好動的,喜歡去外面探索世界的。如果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沒有問題,與家人的溝通也很順暢,只是在面對外人的時候不善於與人溝通,說明孩子對外界的適應力比較弱,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缺乏安全感,這也是孩子沒有自信的一種表現。

    一般來說,孩子都會在陌生的環境下,表現的不怎麼愛說話,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家長的引導和鼓勵。我們父母可以隨時準備一些孩子比較感興趣或者擅長的話題、遊戲和玩具等,引導孩子做自己比較擅長的事,來幫助孩子減少和消除這種內心的緊張感。

    我們家長千萬不要一直在孩子面前或者外人面前強調“我們孩子內向”,“我們孩子不愛說話”等,這些話會誤導孩子,給孩子強烈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不愛說話,不善於說話,我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很正常等。長期這樣,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的健康成長。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樣來引導孩子大膽的開口說話呢?

    一:父母要做到與孩子多溝通,引導孩子多說話。

    好的溝通環境和氣氛非常重要。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願意與我們聊天說話。這樣不僅能夠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讓我們父母瞭解到孩子的內心世界。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回到家後,父母要注意放下手機,多陪陪孩子。比如陪孩子唱兒歌,做遊戲,引導孩子講一些幼兒園的趣事等,或者是進行親子閱讀,媽媽先給孩子讀一遍,然後讓孩子再把這個故事講出來。

    這些都能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還能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加以引導。

    二、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孩子在外面膽小,不愛說話,還是因為對這個世界缺乏安全感。孩子的內心其實是非常脆弱和敏感的。孩子需要爸爸媽媽的關注,也需要爸爸媽媽的愛。爸爸媽媽可以用多種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愛,比如每天回到家給孩子一個擁抱,一個微笑,睡前親吻孩子的小臉,給孩子說晚安等,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多關注孩子情緒的變化,及時的幫助孩子進行情緒疏導,這樣孩子就會知道自己有爸爸媽媽的愛,就會減少內心的焦慮。孩子內心有了安全感,就會變得有自信,也會變得開朗外向愛說話了。

    三、為孩子創造交往的條件。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喜歡和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的,即使是很內向的小朋友,也有這種需求,只是更需要父母的鼓勵和引導。我們父母可以多給孩子創造條件,幫助孩子找一兩個固定的玩伴,儘可能多的帶孩子與熟悉的小朋友玩,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一些,也容易溝通;邀請其他的小朋友來家裡做客,讓孩子當小主人來招待朋友,因為是在自己家裡,孩子比較放鬆,也更容易接受;帶孩子到多的地方玩,鼓勵孩子與別的小朋友玩遊戲等。

    也許剛開始的時候,孩子還是比較膽小,不太主動。父母不要著急,要有耐心,多進行鼓勵,並且配合孩子,漸漸的就會發現孩子有些變化啦。

    四、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

    溫暖的Sunny,清新的空氣,青青的草坪,一群活潑的小朋友。這是一幅多麼快樂的畫面!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是嚮往快樂的,而且容易被外界環境所影響。戶外活動不僅能夠增強孩子的抵抗力,促進孩子身體的成長髮育,還能讓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開拓孩子的視野,轉變孩子的思維,讓孩子重新認識自己。父母也可以在活動中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互動。

    我週末就喜歡帶小寶去公園玩,吹泡泡,喂小魚,逮小蝸牛等。在玩的過程中我還會給小寶提問,或者讓他描述一下看到的景物和現在的感受。比如喂小魚的時候,我就會問他:“小寶,你看這群小魚像什麼啊,是怎麼吃食的?”小寶就會邊喂邊說:“他們像一群可愛的孩子,在水裡追來追去。那條花尾巴魚好像一朵小花呢。媽媽你看,那條大魚一口就把魚食吞進了肚子……”

    這樣的戶外活動不僅能夠促進親子關係,讓孩子大膽開口說話,還能提高孩子的想象力,讓孩子積累詞彙。

    五、父母要多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給予表揚和鼓勵。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和擅長的東西,父母就要利用孩子的優點和好勝的心理進行引導和鼓勵。“我發現你今天的畫畫的特別好看”,“這首兒歌唱的特別好,再給媽媽唱一遍,好不好?”“我發現寶貝今天特別勇敢,都能自己去買東西了。”家長經常的表揚和鼓勵,會讓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也會逐漸變得開朗外向,樂於與人溝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對擁有核武器的巴基斯坦,印度為何敢大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