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熊白式
-
2 # 木子
狸貓換太子並不是真的,但是宋仁宗趙禎確實不是劉太后所出,其生母李氏是後封為宸妃的 。他被劉後保養是經過他父親真宗皇帝允許的。
劉太后其人在歷史上的評價還是不錯的。宋朝第一位攝政的皇太后,功績赫赫,常與漢之呂太后、唐之武則天並稱,史書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劉修儀性情機敏,通書史,熟知朝政。宋真宗每每在退朝批閱奏章至深夜,多次參考劉修儀的意見。劉太后自知出身卑微,宋朝以士大夫為尊,因此大力抬高母家,一直追尊加封祖宗:曾祖父劉維嶽成了天平軍節度使兼侍中兼中書令兼尚書令,曾祖母宋氏最後封到安國太夫人;祖父劉延慶為彰化軍節度使兼中書令兼許國公,祖母元氏封齊國太夫人;父親劉通為開府儀同三司魏王,母親龐氏封晉國太夫人。劉太后號令嚴明,賞罰有度,雖然難免有些偏袒家人,但並不縱容他們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們的意見,王曾、張知白、呂夷簡、魯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劉氏姻族也沒有做出為害國家的禍事。劉太后性格簡樸,為皇后時服飾簡樸,當了太后依然未改習性。宮中侍女見皇帝侍女服飾華麗,覺得自己身為太后侍女,怎麼能被比下去呢?報與劉太后,劉太后不為所動,說:“那是皇帝嬪御才能享用的,你們哪有這樣的資格?”雖然劉太后掌權日久,不願把權柄交給仁宗,但她卻依然是個慈母。仁宗少時體弱多病,劉太后忙於政務,讓楊淑妃照顧。仁宗稱劉太后為“大娘娘”,楊妃為“小娘娘”。而仁宗生母李氏,劉太后晉封她為順容,遷往真宗永定陵,成為守陵的先帝諸妃之一。而且早在真宗年間,便尋訪到李氏家人封官。明道元年(1032年)二月,李氏患了重病,劉太后連忙派太醫前去診治,並晉封她為宸妃。然而李氏封妃當天便病逝,享年四十六歲。起初,太后只想以普通宮人的身份殮葬了事,然而聽了宰相呂夷簡的勸說,以一品禮儀給李妃在皇儀殿治喪,並給李妃穿上皇太后冠服下葬。李妃的父親得到追封,兄弟李用和也再次晉升。劉太后雖不願還政於仁宗,卻並未想過自立。程琳獻圖《武后臨朝圖》,劉太后親擲於地,道:“我絕不會做這樣的事!”太后表態後,群臣如釋重負,仁宗也心懷感激,恭孝唯謹,更於天聖七年(1029年)九月頒佈詔書,將太后生辰長寧節的儀禮升級到與皇帝生辰乾元節相同的程度。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舉朝要行祭太廟大典,劉太后自覺天命已不久,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袞冕,便提出自己要著袞冕祭祀太廟。群臣大譁,卻只得將皇帝袞衣上的飾物稍減了幾樣,呈了上去。明道二年二月乙巳這天,皇太后劉氏穿著天子袞衣、頭戴儀天冠,在近侍引導下步入太廟行祭典初獻之禮,並由楊太妃擔任亞獻、終獻為仁宗皇后郭氏。儀式結束後,劉太后在太廟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給自己上的尊號:應天齊聖顯功崇德慈仁保壽皇太后。自此,劉太后徹底還政於仁宗。明道二年三月,劉太后病重,仁宗大赦天下為劉太后祈福,並四處徵召名醫,卻無法挽留劉太后的生命。幾天後,劉太后病逝於寶慈殿,享年六十五歲;第二日,仁宗在皇儀殿召群臣,哭道:“太后臨終前數度拉扯身上衣服,可有什麼心願未了?”參知政事薛奎曰:“太后不願先帝見她身穿天子服入葬。”仁宗恍然大悟,下令給劉太后換上皇后冠服。仁宗正傷感,群臣卻紛紛上議說劉太后並非生母,生母是李宸妃,而燕王更說李宸妃是劉太后所毒殺。仁宗震驚,派人召來李用和,讓他親自去檢視李宸妃的棺木。後仁宗前往李妃暫厝的洪福院,見李宸妃葬品如一品夫人,身穿皇太后冠服。仁宗大悔,嘆道:“人言豈可盡信。”,並來到劉太后牌位前拜謝自責。同年九月仁宗下詔,劉太后和李妃同時遷葬永定陵。靈柩起駕這天,仁宗先為劉太后發引,不但執孝子禮,還不顧宰相們的勸阻親自執紼之禮,一直步行送出皇儀殿。隨後他才再去往李宸妃停棺的洪福院為生母起靈,伏在棺木上痛哭道:“劬勞之恩,終身何所報乎!”。劉太后死後,劉氏家族受尊崇更勝昔日。劉太后曾有遺詔,命仁宗尊養母楊太妃為皇太后。仁宗遵其旨意,尊封楊氏為保慶皇太后,楊太后雖未垂簾聽政,仁宗卻克盡孝道奉養。
仁宗作為一個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溫厚,其武功謀略不及太祖、太宗,在與西夏王朝的長期對峙中表現平平,宋王朝屢戰屢敗,軍事上處於弱勢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決當時社會存在的諸多弊端,因而其在位時期名臣輩出。總體而言,仁宗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憫人的情懷。
關於趙禎的身世,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裡有一種說法,這就是“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傳奇經歷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稱劉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劉妃攻於心計,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汙衊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妃打入冷宮,而將劉妃立為皇后。後來,天怒人怨,劉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嬰在經過波折後被立為太子,並登上皇位,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得知真相,並與已雙目失明的李妃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后的劉氏則畏罪自縊而死。
自宋朝以來,由於小說、戲劇等各種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的演繹,仁宗生母之謎日益鮮活生動,備受世人關注。儘管歷朝歷代增加、刪改了不少或虛假或真實的內容,而且,戲曲和小說中情節也不盡相同。然而,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後劉氏之子,還是妃子李氏親生,無論是小說,還是戲曲,幾乎眾口一辭,認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劉皇后之子。
事實也大體如此。李氏本是劉後做妃子時的侍女,莊重寡言,後來被真宗看中,成為後宮嬪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經生過5個男孩,都先後夭折。此時真宗正憂心如焚,處於無人繼承皇位的難堪之中。據記載,李氏有身孕時,跟隨真宗出遊,不小心碰掉了玉釵。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釵若是完好,當生男孩兒。左右取來玉釵,果然完好如初。這一傳說從側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態,也是真宗無奈之餘求助神靈降子的真實寫照。雖然不盡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後來的確產下一個男嬰。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趙禎還未來得及睜開眼睛記住自己親生母親的容顏,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許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劉氏據為己子,由劉氏和楊淑妃一起撫養。生母李氏懾於劉後的權勢,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被別人奪去,卻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滿情緒,否則不僅會危害自身,也會給親生兒子帶來災難。
乾興元年,13歲的仁宗即位,劉氏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權傾朝野。後人或許是出於男權意識,或許是基於正統觀念,將劉後比作唐代的武則天,而對她當政非議甚多。加上宋初有過兄終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確有一個能幹的弟弟涇王趙元儼,便出現了許多傳聞,說劉後在真宗臨終時,以不正當手段排斥趙元儼,從而攫取了最高權力。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稱,在真宗病逝前最後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問疾的諸大臣。後有人臆測,當時真宗是想讓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說戲文中知名度極高的“八千歲”元儼攝政並輔佐趙禎。但劉後於事後派人對大臣解釋說,官家所示,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別無他意。元儼聞聽此事後,發現自己已成為劉後當權的障礙。為了避免遭到劉後的殘酷政治打擊,他立即閉門謝客,不再參與朝中之事,直至劉後去世,仁宗親政。
據可靠資料記載,真宗病危時,唯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兒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後一次在寢殿召見大臣們時,宰相丁謂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諾,皇太子聰明睿智,已經作好了繼承大統的準備,臣等定會盡力輔佐。更何況有皇后居中裁決軍國大事,天下太平,四方歸服。臣等若敢有異議,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當萬死。這實際上是向真宗保證將全力輔佐新皇帝,決不容許有廢立之心。真宗當時已經不能說話,只是點頭微笑,表示滿意。事實上,真宗晚年,劉皇后的權勢越來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謂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擔心並非毫無道理。真宗留下遺詔,要“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相當於讓劉後掌握了最高權力。
這樣,仁宗就在養母的權力陰影下一天天長大。劉太后在世時,他一直不知先皇嬪妃中的順容李氏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這大概與劉太后有直接關係,畢竟她在後宮及朝廷內外都能一手遮天。在這種情況下,恐怕不會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告訴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劉太后病逝,仁宗剛剛親政,這個秘密也就逐漸公開了。至於是誰最早告訴仁宗實情的,據宋史列傳第一后妃上記載:後章獻太后崩,燕王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號慟頓毀,不視朝累日,下哀痛之詔自責。尊宸妃為皇太后,諡莊懿。 蒙受了20年的欺騙,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當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後,其震驚無異於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傷,一面親自乘坐牛車趕赴安放李妃靈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圍了劉後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實真相後作出處理。此時的仁宗不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聽說自己的親生母親竟死於非命,他一定要開啟棺木查驗真相。當棺木開啟,只見以水銀浸泡、屍身不壞的李妃安詳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飾華麗,仁宗這才嘆道:“人言豈能信?”隨即下令遣散了包圍劉宅的兵士,並在劉太后遺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劉太后是清白無辜的,她並沒有謀害自己的母親。
李氏是在臨死時才被封為宸妃的,劉太后在李宸妃死後,最初是想秘而不宣,準備以一般宮人禮儀舉辦喪事。但宰相呂夷簡力勸大權在握的劉太后,要想保全劉氏一門,就必須厚葬李妃,劉後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以高規格為李宸妃發喪。生母雖然厚葬,但卻未能沖淡仁宗對李氏的無限愧疚,他一定要讓自己的母親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經過朝廷上下一番激烈爭論,最終,將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於太廟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廟分別供奉劉氏、李氏的牌位。劉氏被追諡為莊獻明肅皇太后,李氏被追諡為莊懿皇太后。奉慈廟的建立,最終確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時也意味著年輕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漸擺脫了劉太后的陰影。
-
3 # 榮耀歷史
內地版的《少年包青天》、香港版的《包青天》都塑造了一個斷案如神,公正無私的包青天形象,那麼歷史上的真實的包拯到底是什麼樣子?著名的橋段“狸貓換太子”是否真實發生?
1、待業老青年包拯包拯,出生在廬州,即現在的合肥肥東,雖然額頭上沒有月牙,人長得也不是很黑,但是卻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
29歲便中了進士,打到了許多人一輩子都達不到的高度。中了進士之後國家會包工作分配,包拯被分配到江西一個縣當縣令,但是他一看,這個地方離家太遠,不能顧家,於是申請調職,結果在廬州附近的縣當了監稅官。這就相當於放著縣委書記不幹,去做一個縣的財政局局長。包拯的任性還不止於此。
財政局局長幹得沒意思,包拯索性辭官回家了,這一次他在家呆了十多年,幸好家境富裕,否則還真養不起他。
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在外人看來,包拯這十多年並不是啃老,而是拋棄功名只為在父母面前盡孝道,所以包拯的名聲就傳開了。
後來包拯到端州做官,端州有一個著名的土特產——端硯,在文風盛行的宋朝,人人都以擁有一方端硯為榮,端硯也成了皇家貢品。皇家下達給端州的需求量是固定的,但是以往端州會生產實際數量數倍的端硯,提供給皇室的同時用來賄賂朝中大臣,而這部分多生產出來的端硯的成本就由端州當地老百姓承擔。
包拯上任之後,杜絕了此部分多生產的端硯,而且自己在端州執政3年,調任後沒有帶走一方端硯,這就是“端硯事件”,自此包拯進入了宋仁宗的考察範圍。
2、鐵面無私包青天歷史上並未記載包拯長得黑,為啥後來民間傳聞包拯為包黑炭呢?那就是因為包拯鐵面無私,鐵面不就是黑麵麼。
從端州離任之後,包拯受到宋仁宗賞識,到中央任監察御史,這個官職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檢和最高法,責任就是監督檢舉百官。
上任之後的包拯變成了讓百官生畏的包青天,無論是當朝宰相,還是皇親貴胄,只要觸犯法律,包拯一律彈劾,毫不偏袒,甚至當朝宰相沒有作為都會被包拯彈劾。
所以在包拯任上,開封府的紈絝子弟們都不敢出門,朝堂之上貪汙之風也被遏制,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宋仁宗的美名。
不過包拯的特點是公正無私,並不是《少年包青天》中那樣的神探。
3、到底有沒有狸貓換太子可以有,也可以沒有!
狸貓換太子是戲劇裡面的橋段,現實當中並沒有發生,但是它是有歷史原型的,而且人物還是那些人物。
時間要追溯到宋仁宗的父親宋真宗一朝。宋真宗的郭皇后去世,皇后位置空懸,當時宋真宗寵幸劉妃,想立劉妃為皇后,但是劉妃出身低微(二婚,進宮之前已經嫁過人,而且沒有身世背景),並且沒有生養,如果強立為皇后大臣們肯定不服,而且後宮內還有一個沈妃,是當時宰相的女兒,大臣們都建議立沈妃為皇后。
宋真宗和劉妃一商議,如果劉妃能生下皇子,那麼皇后的位置非她莫屬,因為宋真宗之前有5個皇子,但是都早死,全部沒活過10歲。但是劉妃肚子不爭氣,雖然宋真宗不斷耕耘,就是不結果。
無奈之下,劉妃想出了一招,她把自己的侍女李氏推薦給宋真宗,期望李氏能懷上龍種。李氏爭氣,果然懷上了,生下了兒子,這個兒子就被抱給劉妃,當作劉妃的兒子向外宣部,劉妃就被立為皇后,而李氏也被封為才人,後來又生下了一個女兒。
十三年後,宋真宗駕崩,這個男孩繼位為宋仁宗,尊劉皇后為劉太后,但是他並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氏。
因為宋仁宗即位時才12歲,所以劉太后臨朝聽政。劉太后是一個不亞於呂后、武則天、慈禧的政治女強人,她將宋朝的朝政牢牢攥在手裡直到去世,一共12年。
劉太后甚至擁有稱帝的機會,但是她拒絕了,她認為這是太祖趙匡胤打下的天下,皇帝只能是趙官人的。不過她感覺到自己時日無多後,便提出要求身穿天子服飾到太廟祭奠!
在劉太后掌權時間,劉太后不說宋仁宗的生母是李氏,其他人都不敢多嘴。劉太后去世後,才有人告訴宋仁宗,他的生母是李氏,而且是被劉太后毒死了。
宋仁宗大怒,遷怒於劉氏後人,在打算將劉氏後人流放時有人建議一定要實際確認,開啟李氏的棺槨後,發現李妃並非被毒死,而且身穿皇后服飾!原來在劉太后執政期間,雖然沒有讓他們母子相認,但是劉太后對李氏不薄,將李氏的地位提升為太妃,去世後以皇后之禮下葬,這等於認同了李妃的身份。
仁宗看到之後,恍然大悟,下令放了劉氏後人,同時追封李妃為皇后。
這就是狸貓換太子的原型,並沒有小說裡面那麼血腥複雜,當然也沒有包拯什麼事情。
回覆列表
包拯作為宋朝著名的大臣,其聞名於後世是因為他的廉潔自律和斷案上的明察秋毫,而不是後世流傳的專破大案的形象。
因此,要說包拯有什麼最輝煌的功績,其實是並沒有拿得出手的。如果硬要說他的功績,那麼就只能說他對於官場亂象的整治和對於權貴的彈劾了吧。
例如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彈劾王逵。王逵曾數任轉運使,巧立名目盤剝百姓錢物。激起民變後,又派兵捕捉,濫用酷刑,慘遭其殺害者不計其數,因而民憤極大。
但王逵與宰相陳執中、賈昌朝關係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睞,故有恃無恐。為此,包拯連續七次上章彈劾,最後一次更直接指責仁宗說:“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其言激切剛直,朝野震動,輿論洶洶,朝廷終於罷免了王逵。
而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其實也是虛構的。這個故事出自於清朝著名小說《三俠五義》。
由於這個故事的腦洞很大,劇情跌宕起伏,還有劇中包公正直的形象和早年喪母的宋仁宗的形象很能博得老百姓的贊同與支援。
實際上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是來自於宋朝宋仁宗認母的故事。
根據史料記載,宋仁宗既非劉後所生,而是宮人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後劉德妃將其收為己子撫養併成為皇后,趙禎年幼繼位劉德妃就成皇太后並垂簾聽政。
仁宗並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懼太后之威也不敢說。後來仁宗生母李氏憋屈病重時才被劉太后晉升妃位,李太后病故,劉太后怕仁宗將來知道真相對自己不利、以皇后之禮給予下葬。
第二年劉太后逝世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於非命。” 言外之意,宸妃乃劉後所害。宋仁宗極為憤怒,多年來對劉太后的恐懼全部都變成了對劉太后的怨恨。
宋仁宗立刻下令,派兵包圍劉太后寢宮,包圍劉娥孃家。然後派心腹前往李宸妃停靈的奉先寺,來到奉先寺之後,宋仁宗不顧大臣的反對,開棺驗屍。
但是,開棺卻意外發現,棺材中的李宸妃面貌如生沒有中毒的跡象。宋仁宗撤去兵馬下詔嘉獎劉太后的親眷,燕王受到了懲罰,宋仁宗自己也親自到劉太后靈前謝罪。
這件事情最終草草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