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撿書喵

    其實我認為還是元末明初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給了世人太多錯誤的方向。他在小說裡給周瑜貼上氣量狹隘的標籤,把曹操塑造成奸雄的的形象,過度的美化劉備。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發表之前,人們並沒有把操操當做奸雄,周瑜也並不是小氣之人,蘇軾在《前赤壁賦》中還以周瑜為偶像,感嘆周瑜、曹操為英雄。

    當時天下動盪,大爭之世,正義二字很難說清的,唯有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成功的人就是正史。比起劉備,我本人更喜歡操操,操操用人更廣納賢才,不論出身,不論地位,真正做到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劉備虛偽,打著漢室宗親的牌子,劉備的階級觀念很嚴重。因趙雲布衣出身,曾經當過山賊,劉備對趙雲心裡始終還是有點隔閡的。

  • 2 # 歷史下的一小白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而且從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也評價曹操“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司馬家族允許陳壽這麼寫也說明曹操的確是英雄豪傑。他唯才是用、任人唯賢,統一了混亂的北方,促進了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重建,發揮著重要的貢獻作用。而且他創立了屯田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漢末糧食短缺的問題。

    至於為什麼世人評價曹操是奸雄,這是在南宋時期開始的。面對遼國、金國和蒙古的威脅,南宋也漸漸成了蜀漢的情況。所以南宋政權就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和曹操掛了鉤,對曹操口誅筆伐。到了明清,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出現,使曹操的民間形象徹底黑化,成為了不折不扣的亂世奸雄。也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力之深,事實也逐漸被扭曲,難以改正。

  • 3 # 一路開花ma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古時候人們忠君思想太嚴重,曹操將漢獻帝“圈養”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挾天子以令諸侯,世人都很同情漢獻帝,有多同情就有多恨他

    二,受書籍戲曲等元素的影響,曹操的形象就是白臉奸臣,特別是“三國演義”,簡直就是為了黑曹而寫的

    三,由於古代不像現在媒體這麼發達,古代資訊很是封閉堵塞,所以以訛傳訛,曹操的形象越來越壞,為啥現在好多歷史上負面人物都“洗白了”,同樣跟網路媒體發達原因有關係,一個易中天品三國,讓大家更加立體的瞭解歷史上的人物了

    四,正是現在網路四通八達,所以我對三國時期的歷史比較喜歡,其實我小時候很崇拜關羽張飛之類的英雄人物,長大了我喜歡的是曹操,感覺曹操才是真正的梟雄,真小人永遠比偽君子可愛多了

  • 4 # 北國有四季

    曹操為梟雄不是英雄,其根本原因是違背了華人傳統價值觀,君君臣臣的觀念根深蒂固,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更多的時候人們並不關注上位者是否仁德,是否具有才華,也不關注下位是否具有取而代之的能力,所謂一朝臣綜身臣。也因為曹操在實際操作中過於專橫,從而激發了底層民眾無限放大的同情心,因而曹操歷朝歷代都是奸雄形象,而小說《三國演義》則是民眾這種情感的反應。

  • 5 # 劉子魚

    曹操一生雖然沒有稱帝,但晉魏公晉魏王加九錫,是有稱帝之實的,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打出漢人自信心得朝代,不過還是漢朝“氣數已盡”,改朝換代也沒什麼好說的。

    曹操其他槽點如:

    屠城,歷史上很多人都幹過;

    好人妻,男人嘛;

    “寧我負人,休人負我”;

    謀士任賢,武將任親;

    ...

    總的來說,曹操吃相有點難看,也難怪劉備說“每與操反,事乃成爾”;李世民說曹操“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可是人家曹操,統一了北方,是軍事家,是大詩人。

    民心所向的劉備,也被罵虛偽。

    千古一相的孔明,被罵村夫。

    掛印封金的關二哥,也被罵傻。

    庶出的袁紹只因官渡戰敗,被黑的比曹公更慘。

    那個“闇弱”的劉璋,政治操作也很6。

    ...

    史書中,很多細思極恐的故事,但在史學家平靜的筆下,讀不出一點波瀾。

    筆者以為,讀史也是如此,帶著想法,不要帶入感情。

  • 6 # 童心依舊485

    曹操,三國時期一代梟雄,無論是文滔還是武略,都屈指可數,然而終其一生,也沒有稱帝,其之所以被許多後人罵,是因為人們基於倫理道德的綁架,其挾天子以令諸侯,被罵為國賊也。

  • 7 # 歷史倒著看

    三國時代,是一個可以比肩春秋戰國、鐵馬金戈唱大風的大時代,而曹操無疑是這個群星閃耀的夜空中 ,最為耀眼的一顆星。

    古往今來,從國家領袖、政壇大佬到民間學者、販夫走卒,對曹操都有著不同角度、不同立場的評判 ,可謂是譭譽參半 ,但白臉奸臣最終成了曹操無法抹去的千年LOGO。

    其實,曹操揹負千載罵名,實在是有些冤。

    首先,從漢末群雄逐鹿開始,國家就陷入了分裂、動盪之中,而一個國家或朝代的發展,最需要的就是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對經濟破壞最大的,就是戰爭。特別是在以農耕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古代,戰爭導致人口銳減、耕地荒蕪,無論是軍隊還是百姓, 為了吃飯問題,都會暴露出原始的獸性。這時候 ,就需要一位時勢造就的英雄來拯救世界,而曹操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表現得還很搶眼。

    其次,在群雄逐鹿的過程中,曹操並不是自帶光環的大Boss。論出身,他比不過三公後代袁術;論實力,他曾被孫策甩幾條街,但是,靠著招攬人才的軟實力和不斷壯大隊伍的硬實力,最終在各路諸侯中一路打怪搏出位,還是很勵志的。

    最後,曹操雖然佔據中原,在三國爭霸中始終佔據主動,並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沒有在生前稱帝,於情於理,還算恪守了臣子之道,沒有留下僭越的汙點。

    如此說來,一個有實力、有情懷、有抱負的政治家,怎麼會留下千載罵名呢?長久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曹操挾制天子,破壞了君臣綱常,加之《三國演義》中的抹黑太過精彩,導致曹賊的形象深入人心。這自然是原因之一,但我認為,讓曹操招致千載罵名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成功。

    成功後即易於招黑,幾乎是每個成功人士都會遇到的社會問題。比如,大家現在都很關注的著名企業家們(為了不招惹麻煩,就不說名字了),成功之前,沒有媒體會注意他們,可一旦成功了,媒體和聚光燈就會紛至沓來,正面宣傳當然會有,但各種真真假假的黑料也會不斷爆出。還有明星們,茲要是出了名 ,就會截長補短地傳出各種緋聞或醜聞。

    為什麼會這樣,說穿了,就是因為你有名氣啊,說好的大家不感興趣,但說壞,馬上就會吸引大量的目光,而且會口口相傳,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以娛樂普通大眾的精神生活。

    再一個,就是知名人物被爆黑料,會讓普通民眾有這樣一種心理:原來大人物也不過如此啊 。會因此減少自慚形穢的壓力,更加心安理得地接受庸庸碌碌的生活現狀。所以說,大人物的醜聞,是普通人安於現狀的精神毒品。

    說到這兒,大家想必就明白了曹操被黑了千年,就是由於曹操很成功,且這種成功難於複製,因而那些掌握話語權和文字權的人便要打壓、貶低曹操,一則掩蓋自己吃不到葡萄說酸的心理,一則不想讓別人學習並重現曹操的成功歷史 。

    大家都不行,才能保持其樂融融。誰要想冒尖,就會集體大板磚乎之。這種機關和職場潛規則,古已有之,長盛不衰。

    因為成功被罵了幾千年,若曹操老先生地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敲著棺材板再吟詩一首、盡情吐槽人心不古呢?

  • 8 # 道可特魏

    看到此題深有感觸,還真有點忍不住想為曹操鳴不平,雄才大略的曹操為何揹負千年罵名,是他自己真是大奸大惡之徒,還是有後人抹黑貶低的嫌疑,下面讓我們分析探討一下箇中因由。

    曹操罵名的由來

    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後,東漢王朝已經分崩離析,後又經歷了諸侯聯軍討伐董卓,從此開始了群雄逐鹿的時代。諸侯之間連年紛爭,文治武功的曹操救獻帝於危難,先後消滅了袁術、呂布、袁紹、馬騰(實為馬超)、韓遂等幾大割據勢力,基本統一北方,這本是豐功偉績反而卻招致了罵名。究其根源就是那一句“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其實這是就是敵對諸侯和反抗勢力對抗曹操的一句口號,這也成了後人批判曹操的口實。

    我們知道從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東漢末年差不多近四百年,那時計程車大夫階級都已被儒家思想“洗腦”多時矣,所謂的君臣之道,“食漢祿者,世為漢臣”,這是大多數士大夫的底線,這當然也包括曹操。而曹操誠如“挾天子以令諸侯”,但這是他打壓諸侯的策略,並不是他謀求上位的手段,畢竟他始終自稱漢臣,尊奉漢帝,不然也不會寫出《十二月己亥令》這樣的文章,有人認為他的侃侃而談是自欺欺人,而我覺得這確實是他的內心獨白,他骨子裡是不想去篡漢的,正因為他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如果曹操真的想成為漢賊,何須多做解釋,還自比齊桓、晉文、周文王、樂毅、蒙恬,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啊,其實還是源於那顆漢臣的心。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節選自《十二月己亥令》)

    有人覺得曹操雖未稱帝,但屢次欺凌獻帝,尤其是還前後弒殺董貴妃、伏皇后,這不是亂臣賊子所為嗎。我覺得還真不怨不得曹操,史料記載裡曹操還真沒有怎麼逼過獻帝,除了對如衣帶詔等幾次企圖謀害的他行為所作出的反擊外,曹操不但未侵犯獻帝,還作隱忍狀。哪一個位極人臣的臣子不會遭到君主的猜忌,獻帝能不擔心,幸好大權在握的曹操只不過是自保罷了,還把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獻帝,讓他寬心是何用心良苦。

    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太祖拒之。魏書載太祖答紹曰:“董卓之罪,暴於四海,吾等合大眾、興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紹又嘗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節選自《三國志》及裴松之注)

    這一幕,曹操與袁紹一比高下立判,曹操這一大漢正朔的捍衛者躍然紙上,而曹操先是叛離董卓並興義兵討伐,後又迎獻帝,平諸侯。這不是一個拯救大漢於危難的英雄的形象嗎?但這個大漢王朝已經日薄西山了,曹魏取代漢祚也是歷史的必然。兒子曹丕篡了漢,老子曹操卻背了鍋。

    宋元時期全面黑化的奸臣

    三國之後的東西晉直到五代,人們對曹操褒貶時好時壞,但還沒有給曹操定性為為人所唾罵的大奸之臣。但到了兩宋時期,尤其到了南宋,程朱理學對曹操的形象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那個時代儒家思想又到達了一個高峰,所謂計程車大夫階層牢固的君君臣臣的觀念,更容不得曹操成為救大漢於水火,平定天下安撫百姓的功臣。所以就開始了竭盡全力去抹黑了曹操,文章中都對其帶有了負面的評論,同時也引領了大眾對曹操的評判。張作耀認為“趙宋南渡,形同孫、劉偏居一隅 。形勢所迫,南宋人極度仇視曹操 。”李憑也認為“北宋政權從中期以後就一直受到來自北方的威懾,最終被強大的金國勢力壓迫到江南,成為偏踞一隅的南宋政權。這種形勢類似於三國時期的曹魏與東吳西蜀的對峙 。”

    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志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頗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後一朝人說壞話的公例。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節選自魯迅先生文章)

    曹魏在歷史上是極短的,這也是南宋士大夫沒有正確看待這個朝代的存在,而更多講究君臣父子的儒學思想的條框。魯迅先生也是表明了他的態度,後面的朝代確實說了曹操的壞話,其實主要就是指的南宋時期。

    再後來元代開創了戲劇繁榮時代,當年的戲劇猶如現在的電視劇,曹操終不能倖免,淪落成為人人耳熟能詳的奸臣,戲劇化臉譜使曹操成了奸臣的代名詞,好像永無翻身之日了。

    再到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婦孺皆知的四大名著之一,這部飽含了尊劉抑曹的情感的作品,落實了曹操亂世奸雄的帽子,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抹黑了曹操。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文學作品之一,作者經過藝術加工,曹操在歷史上的真實面目幾乎被小說中的形象所取代。

  • 9 # SundaySeventeen

    治世能臣亂世梟雄,這是對孺子的最高評價,曹操是通儒的,但是他也深知現實,這也是儒家的識時務思想,所以他更側重法家,治世做一個重刑法的好官,亂世要拉攏人才,沒稱帝,說明官裡面還沒有足夠的人才支援,畢竟上面很多的都是政治秀時期的官。

  • 10 # 東方大史

    曹操沒有稱帝,但是還是被扣上了頭號漢賊的帽子。在我看來這其中的原因,一是因為三國演義的文學渲染。

    二是因為他確實做了僭越之事,他身為漢朝臣子,卻架空了漢朝末代皇帝,殘害了漢朝皇后,他的最終目的也是一統天下,因此被人罵了千年並不冤枉。

    因為《三國演義》的流傳,曹操被渲染成一個不折不扣的漢賊

    在小說《三國演義》之中,曹操被描述成一個徹頭徹尾的奸雄,而劉備則是一個受人敬仰的漢室後裔。

    這也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畢竟劉備是漢室正統有資格繼承皇位,而曹操身為漢臣,卻挾天子以令諸侯,違背了古代王朝宣揚的忠君愛國思想。

    在儒家文化中,忠君是第一要務,後世的讀書人怎麼可能去吹捧一個所謂的漢賊,他們批判曹操,也符合封建王朝需要的道德理念。

    曹操確實做了僭越之事,有稱帝的想法,但是卻把機會留給了他的兒子曹丕

    在東漢末年,天下諸侯並立,曹操搶佔先機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在他手中成了一個傀儡,所謂的漢室江山已經在形式上滅亡,曹操早已經成了實際的統治者。

    之後曹操稱魏王,而且還幾番試探手下的文武大臣是否反對他稱帝,結果讓他並不滿意,自己倚仗的一些謀士心中還是維護漢室。

    就比如荀彧和荀攸,這兩人早年間為曹操引薦了不少人才,對曹操貢獻極大。但是在曹操露出稱帝的意思之後,這些人就開始和曹操愈行愈遠。

    曹操心中還是畏懼後世人對他的看法的,要不然他肯定會直接稱帝,而且雖然他沒有稱帝,但是他卻把稱帝的機會給了自己的兒子曹丕。

    總得來說,曹操確實是幾次想要稱帝,但是卻畏懼後世的悠悠青史,放棄了稱帝的想法,他被罵成漢賊也沒錯,畢竟他早年間確實是漢朝的官員,而且漢朝也確實終結在他的兒子手中。

    曹操留下了千年罵名並不冤枉,畢竟他在道德上確實站不住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內塔尼亞胡表示如果伊朗違反伊核協議,國際社會應立刻對其進行制裁,這是報復伊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