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是我的禪

    首先如果德軍成功渡過英吉利海峽,以德國陸軍的實力掃平英國問題不大,英國一旦戰敗投降,德國就會整合整個西歐的戰爭資源,面對銅牆鐵壁的大西洋防線,美軍想開闢第二戰場可以說痴人說夢。其次德軍就不會面臨2線作戰的困境,二戰的結局就不好說了。

  • 2 # 石海釣沉

    如果德國打過英吉利海峽佔領英國本土的話,將擁立前國王溫莎公爵繼承王位,扶植一個親德的英國政權。大不列顛的各自治領將瀕臨崩潰,不排除親德與反德自治領間的兵戎相見。原來的英國王室和內閣將遷往加拿大繼續領導地下抵抗運動,而美國由於最重要貿易伙伴歐洲的徹底納粹化 將面臨兩個選擇,要麼接過抗德大旗,聯手英法流亡政府,與希特勒佔領下的歐洲作戰,直到解放歐洲或者被歐洲解放為止。要麼低頭就範於一個統一歐洲前提下的納粹強權。

    當時的美國由於抱持著孤立主義的原則,對歐洲事務一概冠之以幹我鳥事的態度,所以主動挺身抗德的可能性幾乎沒有,而就算有的話,以當時美國全球排名第十六位的陸軍來說,這個擔子也不是一般的重。

    如果選擇與納粹妥協繼續做生意的話,美國國內的法西斯勢力在整個歐洲力量的支援下,勢必會贏得下一階段總統大選,美國將以和平演變的方式一步步淪為納粹國家。

    國際大事如此,蘇聯單靠自己的力量顯然無法阻擋德國裹挾全球力量的攻勢,莫斯科的陷落將導致蘇聯政府只能遠遷到中亞或西伯利亞地帶等待最後的命運。

    在德國的斡旋下,中日兩國將達成和平協議,抗戰將以今人難以想象的態勢結束,日本作為地球東半部分的主宰者將進入他們夢寐以求黃金時代。

  • 3 # 劉虓792

    如果德國打過英吉利海峽,歐盟將提前成立。第一入侵蘇聯一定會推遲。這樣的話蘇聯一定會先動手。以蘇聯的尿性和西歐發達的交通優勢。德國在主力未嚴重受損的情況下重創入侵的蘇軍。第二,美國會急著下場。美國會以英國被入侵為理由支援英國。事實上也是如此,租借法案就是例子。第三,德國必然在英國陷入困境。大英帝國的海軍會極大地限制德國登陸英國的能力。例子可能比北非戰役還要難受。加上美國的輸血。德國能保住像北非戰場的能力就不錯了。第四蘇聯將和現在一樣失去烏克蘭等加盟國,德國一方面陷入英國困境,其拖住的資源遠不是北非戰場能比的。故新的巴巴羅薩根本沒有原來的規模,加上蘇聯軍隊的抵抗。德國拿下烏克蘭也不錯了。第五。美國為了保全英國比然會讓蘇聯接受一戰的佈雷斯特協議。讓德國和英國簽定和平條約。軍事上退出英國,經濟政治上讓德國以歐盟的名義統一西歐,並一起瓜分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並歐盟和美國一起對抗俄國。

  • 4 # 藍色大菠蘿

    如果納粹德國的海獅行動成功了,必須達成如下兩點,一點是英國皇家海軍被打殘了,另外一個是戈貝爾的空軍全面壓制住了英國皇家空軍,這兩點是能否跨越英吉利海峽的先決條件。一旦達成,登陸不列顛的目標勢必將促進反法西斯同盟的更快成立。美國國內的英格魯薩克遜貴族們就會跳出來壓制孤立主義,盡全力幫自己的遠房親戚,美國會從英國在北非的殖民地北上亞平寧,手撕墨索里尼,腳踢維希傀儡,最後將迫使希特勒自殺或被暗殺,兵不血刃的佔領柏林。蘇聯戰場上,英國的丟失將給斯大林帶來更大的壓力,在德國重兵集團的攻勢下蘇聯將丟失大部分主要城市,但是由於日軍大部被抽調,東部不會對蘇聯東部造成威脅。但是反攻柏林將不再可能實現,蘇聯只會在戰爭結束後收回被侵略土地而已。亞洲戰場將會比歐洲戰場更加殘酷,因為美國將會在1941年前就宣佈對德開戰,珍珠港也就不會遭到日本偷襲,日本的戰略資源將會受到全面遏制,但是由於主力尚存,以及美國戰略重心在歐洲不在亞洲,太平洋戰場一開始變會進入白熱化。中國國內的軍事壓力會有所緩解,相持階段提前到來,一直到戰爭結束前都將保持這一態勢。

  • 5 # 粵嚟粵盞鬼

    如果初期德國在拿下法國後,希特勒沒有被戈林的“空軍決勝論”蠱惑了頭腦而是果斷執行“海獅計劃”利用德國及其它歐洲國家的數千艘船舶用於渡海作戰;如果德軍集結35萬人左右強渡,加上德國空軍的掩護,將一個1-3個師送上英國本土直撲倫敦,雖然英法聯軍逃回英國本土有20多萬人,但武器裝備都讓德軍繳獲了英國本土不設防也來不及設防了,這樣一來戰爭就結束了。

  • 6 # 藍色23141

    以當時的情況,英國肯定被滅國拉,然後希特勒就全力攻打蘇聯,提前攻打,沒有遇到寒冬,很可能就把蘇聯滅拉,畢竟德國兩線作戰的情況下,莫斯科就差點被攻陷。然後和日本兩面夾擊美國,,,,暈,原來希特勒是個人才呀,差點統一全球。

  • 7 # 齊仙紳

    如果德國打過英吉利海峽也不會改變戰爭結果,這一點是肯定的,但是德華人佔領了英國對戰爭形勢的影響肯定和佔領歐洲大陸上其它小國不同,當然這個影響是有利有弊,下面我說一些個人看法,一旦德國打進英國會有什麼影響。

    首先德國如果打進英國,憑藉英國的力量肯定是擋不住的,德軍只要能夠上岸,恐怕英國一兩個月以內就會被佔領,這樣以後的北非作戰,還有在東南亞等國的作戰,英軍會有些吃緊。而且英國被佔領以後,歐洲的西面和北非可能就沒有盟軍立足之地,那麼盟軍登陸歐洲作戰可能會更加棘手,只能換一個更遙遠的登陸點或是從美洲跨越整個大西洋強攻,那樣損失和消耗都會很大。

    但對於德國來說,佔領英國不是沒有弊端,首先英國雖然算不上大,但是在歐洲不算是一個小國,德華人多佔了一大塊地,就要把相當一部分軍隊放在這,人口眾多的英國在被佔領後也不會不繼續抵抗,況且此處還有其他一些國家不願投降的人。所以致使德國必須要分出不小力量在英國駐紮,同時也得經受著持續消耗,一旦盟軍登陸,英華人可能會里應外合。

    即便你佔領英國,漫長的海岸線還是會成為德軍防守困難,限於海軍實力,你無法去進攻美國,只能被動防守,而從哪進攻,什麼時間進攻完全掌握在進攻方手裡,你只能投入儘可能多的兵力把守好每一處可能被登陸的灘頭。因為如上這些原因,德國進攻蘇聯的兵力就會減少很多,況且英國被佔領,大洋彼岸的美國受到威脅,加上出於同盟關係,美國可能會更早插手歐洲戰場,德國就會很被動了。

    再有如果德國拿下法國就集中精力打英國,必然會給蘇聯留下更多的準備時間,甚至可能蘇聯人會主動進攻,因為整個歐洲西、南、北都處於法西斯國家的控制下了,蘇聯不會感覺不到危險,歐洲大國均已淪陷,只剩下自己了。

    當英國被拿下,蘇聯遭到進攻,德華人一旦兵力吃緊就很麻煩了,西面隔著英吉利海峽,從西線快速抽調兵力支援不現實,德國海軍水平二戰時期也算不上強,尤其是要是美軍扯進來,從西線調兵就更困難了,西面的兵調不回來,東線吃緊,那就只能等著輸了。

  • 8 # 鍋蓋頭司令

    因為這只是一個設想,這個設想並沒有在歷史中真實發生,所以我們只能做一些不準確的猜測,很多變數是我們未必能想得到的,所以只能透過一些很簡單的常理進行猜測。倘若德國打過英吉利海峽,那麼憑藉英國當時的實力難以與德國三軍抗衡,經過大戰以後德國可能會徹底佔領英國全境,但是我覺得即便如此也不會改變戰爭的結果,德國依然會輸。

    佔領了英國,德國軍隊又添了一場巨大的勝利,但是戰爭就是這樣,你勝利了就意味著要付出代價,英國也是個很有實力的國家,敦刻爾克撤離了幾十萬人,加上英國本土的軍隊也是個不小的規模。德軍透過登陸上岸,然後在這個孤懸海上的島國作戰肯定不能完全像在歐洲大平原上橫掃過去那麼順利,德國的閃擊戰需要空地一體的大叢集,短時間內一下子都過去不太可能,無路可退的英華人必然是奮力死戰。

    英國被佔領造成的就是盟軍登陸歐洲比較困難了,因為英國離歐洲大陸比較近,僅有一灣不寬的海峽,登陸歐洲前選的諾曼底、加來和康坦丁半島三個登陸點前提都是從英國出發。但是佔領英國也給德國帶來了不利,英國雖然不大,但是放在歐洲也不小,佔領肯定是要分出來很多兵力的,而且不是佔領就完了,肯定有很多英華人和逃亡到英國的外華人進行抵抗,所以英國本土肯定要儲存一定的兵力繼續作戰。多出一大塊佔領區,又隔著海峽,在東線用兵肯定要少一部分兵力,就算從英國把軍隊拉回來一部分肯定也要多費些時間。

    盟軍可能會選擇以非洲為切入點,先從非洲打敗德國非洲軍團,以地中海上的島嶼為跳板進軍歐洲,有限的德軍則分佈在北至挪威南至希臘,東達烏克蘭西到英國這麼長的戰線上,兵力捉襟見肘,補給也會很困難,又要面臨著蘇聯和盟軍兩面打擊,佔領區的反抗也是按下葫蘆起了瓢,最終還是戰敗。

  • 9 # 歷史緯度

    如果德軍在二戰中成功的打過了英吉利海峽,那麼就意味著英國本土被希特勒為元首的德國法西斯佔領了。假如這種情況發生,無疑會大大的增加法西斯軸心國的力量,邪惡的德國法西斯在歐洲和非洲的攻擊能力會大幅度的上升,尤其歐洲戰場的形勢會更加的困難;而力量被削弱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處境會變得越來越兇險。這意味著法西斯勢力控制全世界的可能性會增加。然而我們應該堅信,打過英吉利海峽的德軍會佔領英國本土,但卻沒有能力滅亡英國政府;英國、美國、蘇聯和中國等國家仍然會聯合起來堅持同法西斯做鬥爭,並取得二戰的最終勝利。只不過隨著戰爭困難性的增加,戰爭的時間會延長;二戰不可能只是從1939年打到1945年,有可能是要從1939年持續打到1949年。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詳細的分析一下。

    實施發電機計劃成功進行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英國拒絕了德國的談判要求後,希特勒於1940年7月向德軍最高統帥部下達了關於實施海獅計劃以消滅英國的指示:“儘管英國在軍事形勢上已陷入絕境,但鑑於其目前仍不願意做出任何妥協,我決定開始為進攻英國做準備,必要時將付諸行動,進攻的目的在於阻止英國繼續充當對德戰爭的基地……”。此時,希特勒滅亡英國之心甚切!如果強大的英國本土被佔領,那後果是災難性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如下:英國的實力是極其強大的。這種強大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和對世界的控制等方面。

    從政治方面說,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開始於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打擊了封建勢力並制定了《權利法案》,使英國從一個人治國家變成了法治國家;而隨著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對封建專制制度的取代,英國又引領了世界民主政治的潮流。此後,美國和法國等近代各個民主國家對英國的民主政治都有所學習和借鑑。英國的政治影響力巨大。

    從經濟方面說,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發生於1765年到1840年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一次機器代替人的產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英國的生產力,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英國的產品賣到了世界各地,英國逐漸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尤其重要的是,開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這進一步的推動了世界各國經濟的融合。在英國的誘導下,美國和法國等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也進行了工業革命,這意味著工業化逐步擴充套件到全世界。可以說,英國引導了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潮流與方向。

    從軍事方面說,英國的海軍力量是其生存的基礎和保障。自從英國海軍於1588年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以後,英國就逐漸的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多殖民地的國家;自從英國海軍在英荷戰爭中獲得勝利以後,英國就逐漸的控制了世界的貿易。控制了世界貿易的日不落帝國,在殖民擴張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資本,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生提供了原料和資本及資金等條件。可以說,英國海軍的強大是英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軍事保障。

    從對世界的控制來說,英國是世界秩序的建立者和控制者。工業革命以後,形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的格局,在這個格局中最強大的國家就是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主導了在巴黎召開的凡爾賽會議,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為了保障這個體系不會破壞和生效,建立了以英國為核心的國際聯盟。在國聯的控制下,英國主導了一戰後的新的國際秩序。毫無疑問,當時的英國是世界秩序的建立者,是世界規則的制定者。

    從上述各條可以看出,英國無疑是一個近代化的工業化的強大國家。如果這麼強大的一個國家被德國佔領,那麼無疑是給德國法西斯的對外侵略打了一劑強心針。英國加德國絕對會出現1+1>2的效果,這效果無疑是災難性的。

    二戰的格局會變得更加的撲朔迷離,但獲得勝利的仍然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之所以這麼說的理由是:

    英國會把政府遷往殖民地,繼續堅持抗擊法西斯。 英國是世界上擁有最廣大殖民地的國家,理論上來說,英國可以把政府建立在任意一塊殖民地;所以,就算德國佔領了英國本土也滅亡不了英國政府。英國可以從殖民地徵召軍隊,繼續打擊德國法西斯的侵略行為;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英國的工業實力必然會削弱,英國的戰爭能力也必然會削弱。沒有了英國的歐洲戰場只能任由德國法西斯蹂躪,蘇聯是獨木難支。

    沒有英國的牽制,蘇聯反對德國法西斯侵略的戰爭將變得更加艱難。雖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英國重工業的實力有所下降,但英國仍然是世界第一強國;英國的海軍和空軍還是強大的,不屈服的英國牽制了德國大量的空軍和海軍力量。這種戰爭狀態下,德國進攻蘇聯的力量就會減少;反過來說,如果英國本土被德國攻佔了,德國進攻蘇聯的力量就會大幅度上升。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那麼蘇德戰爭的最後結果的不確定性就增加了。

    英國本土的失陷會讓更多的國家投向軸心國集團。二戰之前英國執行的綏靖政策就已經讓許多國家不信任英國了,已經有許多國家因為英國的出賣而加入了德意日軸心;如果英國本土被攻陷,無疑會進一步離散英國在世界各國中的威信,那麼就有可能出現大批國家倒向軸心國的現象。這就極有可能造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軸心國集團力量的顛倒,從而導致二戰向著不可預測的最壞的方向發展。

    英國從西歐撤出不僅會增加美國軍事力量進入西歐的難度,而且會導致美國加大對蘇聯的援助。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在歐洲,美國打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也必然在歐洲;假如沒有英國對美國力量的引導,那麼美國軍事力量進入歐洲戰場的難度會大幅度的上升。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意味著美國對德國法西斯軍事力量的打擊力度變弱;這勢必會加強蘇德戰場上蘇聯的壓力。為了讓蘇聯頂住德國的巨大壓力,美國就必須大幅度的增加對蘇聯的軍事援助。

    從以上各條可以看出,英國是歐洲的旗幟,如果英國本土失陷,那麼就會導致二戰雙方力量的失衡;這種力量的失衡必然會使二戰的走向變得撲朔迷離與不可捉摸。但我們要知道,二戰發生時,美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而蘇聯則是世界第二工業強國。美國加蘇聯也會出現1+1>2的效果,這對反法西斯力量來說無疑是有利的。美國加蘇聯的1+1>2的效果一定大於德國加英國的1+1>2的效果,這就保證了二戰仍然會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取得勝利;但戰爭的時間一定會延長。

    歷史是由許多偶然性因素組成的必然性趨勢,其中任何一個因素髮生變動那麼就會使歷史走上一條完全不相同的道路。但這種不同只是區域性的不同,整體的趨勢必定是一樣的。不同的時間與空間河流中,歷史必然性趨勢中的偶然性因素才是最精彩和引人著迷的。

  • 10 # 不沉的經遠

    二戰時德國如果打過英吉利海峽那就是標準的送死行為,因為他的運輸力量只夠玩一波流,還沒法帶重武器,所以只能是送菜。

    二戰爆發以後,德國依靠閃電戰席捲西歐,一舉奪取了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然而面對英吉利,德軍也只能停下了腳步。此時的德國雖然陸軍、空軍實力強大,但是海軍實在上不了檯面,而且缺乏登陸船隻,因此只能望洋興嘆。

    實際上在之後德國制訂的攻擊英國的計劃海獅行動中,即使不考慮護航問題,光登陸船隻也是一個大問題。此時德國根本沒有專業的登陸船隻,所以只能用商船、摩托艇、內河駁船、拖輪來運送登陸部隊。

    圖中的這種小船就是德軍徵集了用於登陸英國的駁船,其實際使用效能可想而知

    由於商船不能在灘頭解除安裝部隊是,至少要等登陸部隊奪取一個港口以後才能使用,所以第一波部隊只能依靠摩托艇、內河駁船、拖輪運輸。這些小船對於天氣有嚴格要求,稍有風浪就要傾覆,使用條件限制很大,而且運載能力有限,無法攜帶重型武器,最多隻能運載士兵、機槍和人力可以搬運的輕型火炮。

    以德國當時徵用的摩托艇、內河駁船、拖輪數量,即使按照最樂觀條件考慮,所有的船都順利出發,海上沒有任何攔截,全部安全抵達對岸,也不過能運送10萬缺乏火炮的輕步兵。

    而此時在海灘上等待他們的,是英軍包括3個裝甲師(裝甲旅)在內的16個師,在這些英軍後面,還有10個師的英軍、差不多數量的英聯邦軍隊和多達百萬的國民自衛軍作為預備隊,而且英華人為了預防萬一,還儲存了大量的化學武器,打算在必要時血洗灘頭。

    英軍海岸防線上碉堡內的布倫機槍組

    顯然,要靠10萬缺乏重武器的輕步兵打贏這場登陸戰爭是沒有任何可能的,所以只能白白送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小個子75斤能穿的?短款棉服或羽絨服嗎,人太小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