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餐閱讀
-
2 # 長弓衍73727801
1.金庸先生的小說情節豐富而曲折離奇,人物形象塑造生動而豐滿,其故事題材設計廣泛,男女老少都愛讀。
2.“無金庸,不武俠”,金庸先生的小說,陪伴了無數人的成長,點綴了無數人的青春。
3.金庸先生的小說,展示了更多的家國情懷,透析著更深層次的人性剖析和思考,達到了遠遠超越其他武學小說家思想層次的成就。
-
3 # 半生浮沉雨打萍
對於七零後來說,每個人心中應該都有一個武俠夢的。而這個夢的源頭,正是由金庸老先生為首的一幫武俠小說家創作的那個年代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
那個年代的男生之間最多的討論,莫過於一本本武俠小說中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了。課堂上書本下面藏著偷看,夜晚裡被窩裡打著手電筒通宵徹讀,那是和青春一起珍藏的武俠情結。無論是射鵰英雄傳中憨厚的郭靖,還是笑傲江湖中刁鑽機靈的令狐沖,痴情的段譽,悲情的喬峰,還有任性的黃蓉,神仙姐姐王語嫣,魔教大小姐任盈盈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都充盈在每個人的生活中。也曾想仗劍走天涯,江湖路遠水迢迢,快意恩仇人生事,挑燈月下醉春秋。
或許每一個男人都有一個武俠夢。只要血是熱的,那份豪情就在。江湖,人生,熱血,不羈,少年情懷不只是詩,還有壯懷激烈。
那代人滲進骨子裡的都是武俠情結。適逢改革開放,時代鉅變,揣著英雄夢的他們下海創業,銳意進取,在時代的浪尖湧現出一個個無畏的弄潮兒,或多或少,在他們的身上,都有武俠的影子。
感謝金庸老先生的小說,它滋養著我們那代人,讓我們的人生可以如此精彩。
-
4 # 夢中的自己
2018年10月,新派武俠小說一代宗師金庸逝世,享年94歲。金庸本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海寧,1948年移居香港,金庸電視作品和電影作品包括電視和電影的音樂作品,一直影響了幾代人。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金庸的作品膾炙人口,劇中的大俠和高手們,至今成為了幾代人的夢想,無論是令狐沖,還是楊過、蕭峰,這些英雄人物都是很多人少年時代的夢想。很多少年為了練成降龍十八掌,也是努力過的。
金庸的作品主要是從香港片開始為大家所知,從最高的《笑傲江湖》、《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等,無一不是從香港片發展而來的,而大陸更多的是翻拍,但經典幾乎沒有,經典主要是以當年的香港片為主,可惜的是,那些經典至今已經成為回憶。
在我們看武俠片的那個年代裡,還沒有電腦,也沒有抖音、微信,一切都還不是那麼浮躁,年少的我們,可以說,伴隨著武俠片一起成長的,可惜的是,事與願違,絕大多數人長大後並沒有成為大俠,而是至今依然在城市裡打拼,既沒有遇到武林前輩們的指導,也沒有奇蹟獲得武功秘籍。
而劇中的一個個美女,或者說俠女,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並沒有遇到,不過,正是這些武俠作品,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遐想和娛樂,尤其是金庸書中的道家和佛家思想,其實與書中的武功一樣,高深莫測,至今依然值得我們學習深究。
從神鵰俠侶到笑傲江湖,再到鹿鼎記,每一部都是幾遍的看。
真正能影響人一生的沒有多少,金庸先生的經典武俠名著就是其中之一,這些書中人物曾經給了我無限的遐想,可以說是一代華人的精神象徵,他的俠義,武林的概念,經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複述詮釋,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等等
-
5 # 夢露居士
現代中國文壇上,沒有一個作家像金庸先生這樣影響力巨大。所謂“凡有華人居住處,就有金庸在流行",不僅金庸先生的小說在華人世界中流行,而且他的作品不斷被拍為影視作品,不僅中國兩岸三地拍了無數的版本,外國,比如新加坡,也拍過。
金庸先生的追悼會上,很多政要獻上了花圈、輓聯,許多名人發文悼念。這一份哀榮,已說明了金庸先生的地位。
金庸先生的小說影響力為何如此大,他到底帶給我們什麼呢?
居士我曾經在文章中說過,金庸先生寫的雖然是通俗小說,是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的武俠小說,但其小說的文學性、藝術性其實是很高的。金庸先生博覽群書,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學作品的長處,並將其熔於一爐,凝聚為十四部武俠小說。
不過,金庸十四部小說的最大價值並非文學性,而是在於它的精神核心——俠義精神。
金庸武俠小說,雖然對武功的描寫十分精彩,富有想象力,打鬥情節看得人血脈賁張,但是它的重點永遠在“俠”而不是“武”。如果沒有俠,那隻能稱為“武打小說”,而不是“武俠小說”。
到底什麼是“俠”?這是一個流傳了幾千年,卻又不斷變化的概念。在《史記》中,司馬遷記載了漢代幾位著名遊俠的事蹟,寫出了一篇《遊俠列傳》。雖然司馬遷知道,遊俠們“以武犯禁”,但他卻仍在《遊俠列傳》中對遊俠們的精神大加讚賞: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史記·遊俠列傳》)
司馬遷認為,遊俠的優點在於重承諾、輕生死、扶危濟困,這其實代表了華人的血性,代表了華人對於強權的反抗。難怪倡導集權政治的韓非子要罵道:“俠以武犯禁”。
唐朝是一個浪漫的朝代,唐朝的李白是一個浪漫的詩人。李白也向往有血性的遊俠,他也曾學過劍術,《新唐書·文苑傳》裡說過,李白
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
李白寫過一篇千古傳誦的遊俠詩:《俠客行》。在詩中李白歌頌了幫助信陵君竊符救趙的兩位俠客:侯嬴、朱亥,將俠客的豪縱、慷慨、重然諾、輕生死描繪得淋漓盡致。
俠客一直被中國的文人們所喜歡,因為俠客代表了華人心中對於自由的嚮往,對於強權的反抗。而金庸先生是中國俠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在十四部武俠小說中描寫了各種各樣的俠,而且金庸側重描寫了俠客們對於正義的維護。胡斐是俠,他為了素不相識的鐘阿四一家,千里追殺鳳天南,不論什麼人都不能改變他的目標。
英雄難過美人關,像袁紫衣那樣美貌的姑娘,又為胡斐所傾心,正在兩情相洽之際而軟語央求,不答允她是很難的。英雄好漢總是吃軟不吃硬,鳳天南贈送金銀華屋,胡斐自不重視,但這般誠心誠意的服輸求情,要再不饒他就更難了。江湖上最講究面子和義氣,周鐵鷦等人這樣給足了胡斐面子,低聲下氣的求他揭開了對鳳天南的過節,胡斐仍是不允。不給人面子恐怕是英雄好漢最難做到的事。(《飛狐外傳》三聯版後記)
虛竹是俠,他雖然毫無主見,為人婆婆媽媽,但是能拋開生死毅然搭救段延慶、天山童姥,並因此學成了一身高強武藝。
一燈是俠,他為了救黃蓉性命,不惜損耗功力為她療傷。
令狐沖是俠,他自知武功低微,卻為搭救儀琳而與田伯光拼命。他雖行事荒唐,被人視為浪子,卻是言必信、行必果,不顧個人生死,也不顧他人眼光。
洪七公是俠,他雲遊江湖,懲惡揚善,真正做到了無愧於心:
老叫化一生殺過二百三十一人,這二百三十一人個個都是惡徒,若非貪官汙吏、土豪惡霸,就是大好巨惡、負義薄倖之輩。老叫化貪飲貪食,可是生平從來沒殺過一個好人。裘千仞,你是第二百三十二人!(《射鵰英雄傳》三聯版第三十九章)
郭靖更是俠,他將俠的扶危濟困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國為民,俠之大者!他和妻子黃蓉為南宋鎮守襄陽幾十年,抵禦蒙古人的侵略,最後以身殉國,還傳下了對抗蒙古人的倚天劍、屠龍刀。
郭靖又道:“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助守襄陽。”(《神鵰俠侶》三聯版第二十回)
郭靖的精神如此偉大,以至於叛逆的楊過在他的感召下也成了俠。楊過立志做一個像郭靖一樣的大俠,他救王惟忠將軍將軍之子,殺奸臣陳大方,恐嚇奸臣丁大全,搭救義士宋五……所作所為無不是行俠仗義之舉。不過楊過卻不讓人稱他“大俠”,因為他心中,只有郭靖這樣的人才堪稱大俠。
江湖上朋友見他和一頭怪鳥形影不離,便送了一個外號,叫作“神鵰大俠”。他說“大俠”兩字決不敢當,旁人只好叫他作“神鵰俠”。(《神鵰俠侶》三聯版第三十三章)
蕭峰同樣是俠,他為了阻止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侵宋,最終自殺於雁門關外。蕭峰不僅為了宋國百姓,更為了遼國百姓,蕭峰的精神,比郭靖更加偉大。
然而在今日,俠義精神已經沒落,大多數人所崇拜的,已經不是扶危濟困的俠客了。武俠小說已經逐漸失去市場,取而代之的是玄幻、修真等種種網路小說。現在的那些網路小說,看上去與武俠小說極為類似,但精神核心卻截然不同。
武俠小說頌揚的是扶危濟困、捨己從人的俠客,而網路小說所描寫的則是自私自利、無利不起早之人。網路小說中最喜歡寫的橋段,是“扮豬吃虎”,是“今天你看我不起,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甚至是睚眥之仇便殺人放火。只有這樣的情節,才會讓讀者覺得爽,只要主角做了一點點捨己為人的事情,就會被讀者罵為“聖母”、“白蓮花”。
然而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加懷念金庸先生,懷念金庸為我們創造的那個武俠世界。
-
6 # 張口順口
金庸小說伴成長,
少年那時可真想,
行李一背上武當,
學好武功回家鄉,
看到不平暗幫忙,
父親制止我夢想。
-
7 # 張靚仔951
金庸先生於2018年十月三十日去世。華人武俠第一人,離我們遠去。金庸先生的十四本小說,為我們勾勒出一個龐大繁瑣,栩栩如生的武俠世界,有時我真的在想,這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世外高人,隱居在山谷悠然之外,有是不是有任性豪俠,埋名與市井之中呢?
我看的第一本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是在十四五歲,真的是把所有發呆的白日夢,都在書中得以實現,無量玉璧的神秘,機緣巧合之下,習得神功,蓋世豪傑為友,身邊美女作伴。翩翩瀟灑,玉樹臨風。當時覺得,做人,就一定要做這樣的人。而後又陸續讀了《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鹿鼎記》等書,郭靖的仁厚,楊過的痴情,令狐沖的灑脫,韋小寶的圓滑,都令人印象深刻,。
後來看到中央電視臺採訪金庸,金庸在採訪中說道,我的武俠,俠在先,武在後。什麼是俠,願意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自我,這就是俠。才知道自己原來看書,只看到了皮毛。於是在今年上半年,又重新讀了一遍最初的《天龍八部》。才覺得,做人,更應該像喬峰一樣,不管身處什麼環境,都能保持自己本心不變。不管面對什麼困難,什麼挫折,都該面不改色的去面對。
-
8 # 微光人文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是金庸先生留給我們最大的財富。2018年10月30日,一個噩耗的傳來,無數華人陷入了悲痛之中,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真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
他的武俠小說雅俗共賞,婦孺皆知,每一部作品都展現出了極其豐富的藝術價值。‘“人性的挖掘”’,也可以體會到“歷史的沉思”當然,也不乏“文化的追尋”。今天,我想和大傢俱體談談金庸的去下小說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一、武功的的描寫提起武功一詞,給人的直觀印象可能是血腥,暴力,這些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也可以看到但更多地是武功的雅化。他的小說將“武”與“舞”聯絡起來,讓我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藝術上的美感。每一個習武者動作輕靈,舞姿曼妙,形體優美,風度翩翩,既可以感受到“武”的兇狠險惡,又可以感受到“舞”的輕快飄逸。其次,他還擅長將琴棋書畫化為武功,依次是展示武功的優雅,比如在《神鵰俠侶》中朱子柳將書法楷、隸、篆演成套路,他的兵器便是一枝大筆。《俠客行》中更將李白的一首詩演化成一套絕世神功。最為精妙的我認為還是《笑傲江湖》中對“江南四友”的描寫黃鐘公迷琴,黑白子戀棋,禿筆翁嗜書法,丹青生愛名畫,他們的武功也分別融入棋琴書畫中。快哉快哉!
二、脫離暴力的深刻人性理念很多武俠小說給人們展示的是快意恩仇,任性殺戮等思想,因此武俠小說市場上存在著良莠不齊的情況。但是,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完全脫離了低階趣味,更多地是傳遞著人性的教育,表現了對暴力的否定,比如 《天龍 八部》 中的蕭遠山,在大仇得報之後的茫然;比如《倚天屠龍記》中原本是暴力份子的謝遜,最終還是遁入空門;甚至到了《鹿鼎記》中,已經沒有太多的武功和打鬥描寫了。
金庸的小說沿襲了中國傳統武俠文學的“拜師學藝” 借鑑中國傳統的以及西方敘事文學的“成長模式”,並在其中融入中國傳統教育理念和西方現代教育思想,拓展了武俠文學情節構制的視野和空間。
在這一方面對青少年的教育意義極大。男孩子看了金庸小說,希望可以像郭靖一樣,擁有高強武藝,拯救社會,匡扶正義;而女孩子則希望像黃蓉一樣,巾幗不讓鬚眉,溫婉而有靈性。透過金庸的小說教育,找到真正的自己。
三、愛情描寫從古至今,愛情是永恆的被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金庸小說同樣也不例外,他的愛情植根於現實的土壤之中,將愛情放置在愛情與禮教,愛情與命運衝突的背景之下,極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他寫愛情的辛酸與無奈,在《神鵰俠侶》中,李莫愁是唱著“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出場的,實際上,李莫愁在小說中的確是一個愛情失意者的化身。
還有愛而不得並且一腔熱血一直愛下去感人至深的,比如《飛狐外傳》中的程靈素和《白馬嘯西風》中的李文秀,程靈素聰明伶俐、對胡斐更是一往情深,然而卻換來胡斐對其的兄妹之情;李文秀小時候和小男孩 一起玩耍、兩小無猜,但是,由於民族之間的衝突,男孩的父親限制兩個人的往來。長大之後,李文秀還愛著男孩,男孩卻愛上了別的女孩。 李文秀試圖喚醒男孩對她的愛情,得到的卻是男孩愛著別人的確證。愛而不得是多少人的無奈與痛楚啊!
還有,無論是郭靖與黃蓉,還是楊過與小龍女,都面臨著封建綱常禮教的束縛,雖然他們結果可能是好的,但是足以可見封建社會對愛情的壓抑。
總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是中華民族至深的文學寶庫,任何時候都值得我們去挖掘,去發揚,去感受其藝術魅力,去珍視文化瑰寶。
回覆列表
金庸就像武俠小說裡面的終身成就獎,其超凡的功力在於他透過浪漫敘事構造的俠譜。武俠小說作為“寫夢的文學”本不以寫實見長,其人物創造主要來自作者想象和寫作傳統,寫作傳統中的程式化因素是另一回事,作者的想象主要偏重寓言化和象徵化,它不直接來源於現實。而金庸小說作為一種經典就恰恰在於它透過傳統中的程式化形式把象徵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盡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韻外之致等本屬於中國古典文化要求的東西表現了出來,並藉助獨特的武俠語言文化的天空讓我們作了一次堪稱壯舉的烏托邦飛翔。於是,我們才無法忘記令狐沖、楊過、郭靖、小龍女、喬峰、韋小寶、趙敏、黃蓉、任盈盈、郭襄、胡斐甚至是李莫愁、嶽不群、歐陽峰、東方不敗、滅絕等等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因此,金庸塑造的“俠譜”才會比那首“笑傲江湖曲”更令人蕩氣迴腸、不知肉味,才會比那些在地下深藏百年甚至千年的佳釀更醇香無比。而他的這種歷史處理也使得武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出虛構,“真實”的歷史不過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襯托,而人物的性格卻呼之欲出了。
另外,金庸的武俠世界為我們詮釋了什麼是“俠”,郭靖說:“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是本份,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地助守襄陽,……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 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後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
金庸俠義英雄的民族大義,是秉承漢魏以來“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精神的。一部中國歷史,其實就是漢民族和周邊民族互相爭鬥、交融的歷史。民族間的矛盾來源於國家利益的追求,也源於不同的信仰和教化。在中國傳統倫理中,民族氣節從來都是放在首位的。在國家敵對中,政府的軟弱格外刺激民間的信心,而作為民間力量的精英,俠便理所當然地承擔了民眾和志士仁人的理想。 俠的民族大義表現在為國禦敵——這本是軍人的本份,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一個“布衣之俠”,更是責無旁貸。
民族大義的本質是一種忠誠,是對歷史、對社會的忠誠,擴大開來,也是對家人對朋友的忠誠。一個俠士若不具備這份起碼的忠誠,就喪失了自己所賴以寄身的 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