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494征服天堂

    正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授,皇帝也怕帶兵將領的權力太大造反,有的時候不得不派親信去軍中監軍。親信的要不是自家皇子要不就是太監了,派皇子去嗎又怕皇子和將軍結成一派圖謀不軌,那隻能派宦官去了。如果派的是能文能武的懂得一些軍事還好,但要是派了庸才那隻能自毀長城咯。不過歷史上能帶兵打戰的宦官還真有幾個:

    楊思勖

    平定多處叛亂 後被封為內常侍、驃騎大將軍、虢國公。有點牛逼

    秦翰

    抵禦契丹、討伐趙保忠、協調平叛 後被封為昭宣使、平州團練使、入內都知。

    還有童貫 王繼恩 鄭和等

  • 2 # 天地理親師

    監軍制度是專制統治發展的必然結果。專制統治的生存全靠武力,就是軍隊,因此,統治者必須擁有一支強力的軍隊,並且確保這支軍隊的忠誠。監軍制度就是為確保軍隊的忠誠而設立的。太監地位低微,唯有依賴統治者,相對忠誠,但當然也有例外。

  • 3 # 雲談青史

    正式開太監監軍先河是在唐朝。

    唐朝時期的宦官監軍

    唐朝初期,上承隋制,以御史監軍。但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一方面由於藩鎮勢力膨脹,為了遏制地方,宦官監軍常駐藩鎮,節制軍隊,成為慣例。

    另一方面,自肅宗朝起,宦官開始掌握禁軍軍權,權勢倍增,宦官集團為了自身維護自身在軍事上的權力,自然是積極推行宦官監軍的制度。

    誠然宦官監軍是在一定程度遏制了地方藩鎮,這是在唐中後期特殊歷史階段的無奈選擇,但正是借染指軍事的開始,宦官亂政成為安史之亂後,唐朝的一大弊病,並造成了嚴重的內耗,最終導致了唐朝的覆亡。

    宋代的宦官監軍制

    到了宋代,隨著五代亂世的結束,為了防止武將篡權,有宋代一代對武將的壓制可謂是歷朝之最,僅監軍一職就名目繁多,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嚴密的監軍制度,而宦官監軍僅僅是其中一點,並不佔主要地位。

    畢竟宋代不僅吸取了武將割據的教訓,還對唐朝宦官亂政深以為戒,縱觀整個宋代,宦官根本毫無勢力可言,充當監軍僅作為天子耳目,並無太大權勢。而像童貫之流,雖宦官出身,可領軍一方,位極人臣,已經不能單純以宦官論之。

    明代的宦官監軍制

    到了明代,宦官監軍反而成為主要的監軍制度,這裡邊有深刻的歷史原因。

    首先在明太祖時期,因廢除丞相,皇帝大權獨攬,並嚴禁宦官干政,宦官地位不顯。

    可到了永樂時期,跟隨朱棣靖難起兵的親信當中,就有很多宦官的身影,著名的如鄭和。等朱棣得了天下,像鄭和、劉永誠等宦官久歷軍陣,多次隨永樂皇帝出征,要麼被委以重任領軍出海,要麼監軍一方,開啟了明代宦官參政的先河。

    其後隨著明朝內閣漸漸代替了丞相的職責,權威日重,宣德之後,大內的司禮監掌握批紅,宦官們走上前臺開始制約日益膨脹的文官集團,宦官集團成為依附皇權出現的一極政治勢力。

    而太監監軍制也成為定例,形成了武官領兵,文臣主持軍務,宦官監軍的三足制衡局面。

  • 4 # 經紀YL89550

    人總是對職業會有些既定印象。

    比方說老師,通常就是斯文有禮且戴著眼鏡(所以我這粗漢每次介紹職業是老師時,許多人都愣了一下然後說看不出來……);貨車司機,似乎會有精壯的體格(事實上,司機的運動量不高所以往往有鮪魚肚);談論中國皇帝,則會想到中年大叔穿著黃色衣服耀武揚威的模樣(事實上,直到明清,皇帝才開始穿黃衣當作辦公制服,私底下的穿著則並非只有單調的黃色,而如果穿越到秦漢,不只皇帝的制服是黑色的,東漢皇帝也不是中年大叔而多是小屁孩)。

    那太監呢?大家聽到這個職業會有什麼聯想?

    是擁有陰損實力但深藏不露的大內高手?

    電影《龍門飛甲》中,會武功的太監大Boss

    還是說話陰陽怪氣渾身一副邪氣的弄權者?

    電影《大內密探靈靈狗》奸詐的太監 (source)

    還是前倨後恭交際手腕靈活的一介鷹犬?

    電影《九品芝麻官》的太監李公公 (source)

    拜眾多影視作品及小說描述所賜,太監(正確名稱是宦官,或叫閹人)的形象一向很不堪。

    可大家有沒有想過:為啥有人甘願捱上絕子絕孫的那一刀?宦官要如何捱上那一刀?被切了之後要怎麼尿尿(呃……雖然講的很噁心,但這一直是我童年的疑問)?宦官到底做了什麼壞事以至於要背上千古罵名?若想要輕鬆的瞭解以上問題,老ㄕ且以《超級太監大歷史》作為骨幹,並輔佐一些額外的資料,來聊聊太監這著名但大家不瞭詳情的古代職業。

    由於本人的職業是教師,面對學生詢問一些需要先認識基本概念並需要實際案例加強印象的問題時,我往往請學生可以先去翻閱一些易讀且論述全面的入門書籍。《超級太監大歷史》就是能讓學生對於太監,乃至於中國政治史的發展有所認識的作品,並且能引起讀者做更多的延伸探討。

    由周星馳主演的《九品芝麻官》,電影中有這麼一個橋段(以下source):

    這一段對話其實有相當大的語病。因為太監其實是個很高貴的職業,並非人人都能當的,就算你已經閹了,也很有可能一輩子都當不上太監,換句話說:太監就是閹人中的霸主!(還是閹人。)

    像《九品芝麻官》中來福這種沒下面的傢伙,其實專業上要叫「閹人」,閹人進入宮廷中服務,則被叫做「宦官」。在《超級太監大歷史》提到的第一位明星級宦官——秦朝的趙高,史書只有描述他是「宦籍」,可見太監一詞在秦朝並不存在,宦官才是那一行的正式稱呼。

    事實上,所謂的「太監」,是一直到明朝設立了「十二監」、「四司」、「八局」等宮廷機構後,才稱其中的領頭人為太監。

    如果你是個年輕有為的宦官,入宮後首先要先當「典簿」(宦官中的菜逼八),之後是長隨、奉御 (宦官中的基層人員),然後看能不能晉升到監丞、少監、中監 (管理階級),最後才有機會當到一個部門中最大的主管,也就是太監。(所以「死太監」還不是你想當就能當的,競爭可激烈的很呀!)

    順帶一提,《超級太監大歷史》對於趙高的身分提出一個懸念。那就是:趙高只被敘述說是「宦籍」,那這個「宦」是指沒下面的宦官?還是指官員意思的官宦呢?

    這樣的懸念就是本書具有延伸性的部分,且讓老ㄕ在此提出我自己的想法。

    《漢書》有記載,漢高祖劉邦晚年因為舊傷復發,有段時間不聽朝政也不接見大臣,直到某天,和劉邦關係最鐵的樊噲忍不住了,便衝破了宮門,直接闖到了劉邦的寢室,結果卻發現,劉邦正枕著一個宦官的大腿在睡覺。樊噲大哭:「起初陛下與臣等在豐沛起兵然後平定天下,那時你多麼雄壯!今天下已定,你現在這樣子又是多麼的疲憊?陛下病得很重,大臣震驚恐懼,你卻不願意接見臣等討論大事,反而獨自與跟一個宦官與世隔絕,難道陛下不見趙高的往事嗎?」

    從以上敘述,趙高應該就是個宦官,否則樊噲誰的例子不舉,偏要用趙高來比喻?這也是歷史探索中的一種方式:運用其他資料去佐證自己正在研讀的資料。如此閱讀更多資料來解釋自己的疑惑,既增加歷史知識,也是種樂趣。

    話回正題,明朝之所以會對宦官作如此嚴謹的層級管理,主要是因為宦官人數從周朝時的 800 多人一路膨脹至明朝的 10 萬多人(天啊,想到有那麼多人下面沒有了……我這男性好不酥服來著)。既然分工嚴謹,也就代表宦官的工作也會出現所謂的「屎缺」及「爽缺」。

    以明朝為例,「司禮監」在 24 個宮廷事務部門地位最為尊貴。因為明朝的皇帝一天平均要批閱 400 份以上的檔案,面對如此龐大的工作量勢必得找人分擔,於是皇帝通常會口頭講,讓一旁的司禮監連忙拿筆寫成命令,司禮監也因此參與了國家的政治運作而顯得尊爵不凡。

    另外「御馬監」也是宦官的熱門職缺,雖然從表面字義來看,御馬監的工作就是負責養馬的(跟孫悟空在天庭擔任的弼馬溫有 87% 像),但是馬在古代可是戰爭的珍貴資源,御馬監就因為照顧重要的戰爭兵器,所以連帶掌握了禁兵(禁衛隊),這讓槍桿子在手的御馬監得瑟的走路有風。

    《徐顯卿宦跡圖》中的「金臺吹敕,時年四十一 」,畫中右上角,描繪明朝司禮監的圖畫,從站位上,不難看出他們與皇帝有多親近。(source: wikipidia)

    除了政治能量極高的司禮監、御馬監,其他如:尚膳監(管食物的)、尚衣監(管衣服的),權力雖不高,但面對這些日常事務也可趁機刮進大筆的油水,日子也可以混得風生水起(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鹿鼎記》中的韋小寶,金庸先生對此有頗為逗趣但不失真實的描述),可要是不幸加入宦官的低等級部門,那生活就是苦不堪言。

    例如:直殿監,這個部門是管理宮殿事務的,名字聽起來威風,但知道人駕具體工作內容是什麼嗎?答案就是:掃地、除草、搬東西、挑大糞……(呃……怎麼好像中華民國國軍的日常事務啊?)

    可公認二十四監中最慘的部門,那絕對是「浣衣局」!這個在宮廷劇中總是會被提到的部門,是唯一一個辦公地點不設定在後宮的單位(超級邊緣呀)。會被分配到這邊的,要嘛年老、要嘛得罪人、要嘛沒地位,然後被踢到宮外,洗、一、輩、子、的、衣、服。(其實洗衣服不是重點,這個單位真正的用意其實是變相的要人等死。)

    其實宦官的工作內容,本來就只是處理宮廷的生活瑣事,但這群本該為卑賤的家奴,卻在三個時代中呼風喚雨、權傾朝野,那就是號稱「三次宦官時代」的東漢、唐朝、明朝。

    這時就要評論一下《超級太監大歷史》可以加強的地方,那就是敘述篇幅的比例。整本書中,有關明朝的敘述佔了半數,雖然這可能是因為明朝資料記錄較為豐富,但這樣的比例不免讓我感到失衡。

    事實上,這三大時代中,唐朝的宦官勢力才是最龐大的。

    相比東漢的十常侍,只要寵信他們的漢靈帝一死就會被袁紹、董卓追殺;明朝魏忠賢就算變成了九千歲,但崇禎皇帝幾則命令就讓他的黨羽勢力灰飛煙滅;而唐代的宦官竟然可以直接廢立皇帝。像是中唐時期,唯一平定藩鎮割據的唐憲宗,他就是先被掌權的宦官扶植城隍的,後來又因為晚年吃太多金丹而脾氣暴躁狂毆宦官後,竟被宦官給毒殺。可見得要論無法無天的程度,唐朝宦官才真正 94 狂!

    雖然宦官在他們的三大時代當真是 94 狂,但其他時代的宦官地位就很低下嗎?其實並沒有,且不說秦朝有馬鹿宦官趙高、清朝有鼎鼎大名的李蓮英公公,看似在君臣權力結構中最為平衡的宋朝,宦官的權力其實大得驚人,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宋徽宗時期的童貫。

    童貫,宋朝權宦。(source)

    《宋史》中的童貫:「狀魁梧,偉觀視,頤下生須十數,皮骨勁如鐵,不類閹人。」

    也就是說,童貫竟是位長有鬍鬚的肌肉男……呃不,肌肉宦官?雖說這可能跟童貫成年後才閹割有關,但世上當真無奇不有。可能因為沒有明顯的劣跡(相比其他宦官而言),童貫知名度不高(就算是刻意描述他劣跡的民間小說《水滸傳》,他登場的篇幅也不算多),但在當時,童貫可是北宋的超級大人物,因為他擁有國家最精銳的「西軍」指揮權。

    所謂西軍,是指北宋西夏作戰的軍隊,由於宋夏戰爭頻繁,所以西軍實戰經驗極為豐富。在北宋末年金朝進攻首都汴京之際,正是西軍先阻擊了一半的敵軍使他們無法參與對首都的戰事,接下來更因有西軍名將種師道坐鎮汴京,這才成功防禦金朝猛烈的攻勢。甚至南宋日後的第一強軍─岳家軍,很多骨幹成員就是來自西軍。

    童貫就是在掌握西軍後,徵夏、伐遼、平方臘之亂,眾多軍功使他不但官至節度使,甚至被封王,簡直是宦官界力爭上游出人頭地的楷模呀(不過我個人無論有多風光都不想當宦官就是了)。

    說到這,各位會不會有一個問題:童貫軍事權力一把抓,難道不會威脅到皇權?事實上,童貫的確是宋朝掌握軍權最多的宦官,但北宋其實一直有讓宦官擔任監軍的案例。可能有人會說:監軍又不是主帥,但在北宋防範將帥的習慣中,監軍的影響力卻不下於主帥。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被小說《楊家將》改編的楊繼業事件了。

    宋太宗發動三路大軍進行雍熙北伐時,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帥、楊繼業為副帥、王侁為監軍,結果當時主攻的東路軍戰敗,楊繼業認為應該趕緊撤退,王侁卻主張進攻,最後楊繼業被逼得主動迎戰敵軍。臨行前,楊繼業告訴主帥潘美:「千萬要在陳家谷駐查重兵,萬一我戰敗才能獲得支援呀。」潘美答應了楊繼業,等到戰鬥開打,王侁卻認為:「楊繼業根本是想獨立擊敗敵軍好佔盡所有功勞,我們應該主動出擊!」潘美本不答應,但王侁卻威脅邀狀告潘美畏戰,最終潘美只好放棄駐紮陳家谷,造成楊繼業得不到支援而兵敗被俘。

    由此可知,監軍權力極高,所以掌握宋朝最精銳西軍的童貫絕對是當時北宋政壇能量極高的超級大佬。但神奇的地方就在於:童貫最後輕而易舉地倒臺,幾封詔書,就讓他人頭落地了。(為何同樣都掌有兵權,宋明的宦官輕而易舉地被皇帝輾壓,但唐朝的宦官卻操縱皇帝廢立呢?答案就是……讓有興趣的看官自己嘗試解答看看吧,畢竟這不是考卷上的選擇題,答案可是不只一種的呀。)

    無論是哪一個時代,宦官涉入政治幾乎就跟黑暗時代畫上等號。如果大家認同「健全的心靈很大源自於健全的身體」,那麼宦官在歷史上無所不其極的斂財、因掌權而濫殺、成天處心積慮的搞鬥爭,也就不足為奇。

    問題是:難道歷朝歷代的皇帝不知道宦官掌權的惡劣後果嗎?其實皇帝再清楚不過,以明朝為例,開國皇帝朱元璋就立下一個鐵則:宦官不許讀書識字!他是唯恐宦官有了知識就容易摻入了權力核心。可最後呢?明朝根本就是個宦官時代,甚至就連逼殺魏忠賢的崇禎皇帝,他執政晚期最後還是讓宦官掌握軍政全力。

    所以作者隱隱然,而老ㄕ索性挑明來問:國家大亂,真的都是宦官造的孽嗎?

    宦官最初存在的目的,是維持皇家的日常生活,皇帝原本沒那個心思讓這群家奴參與政治,畢竟國家大事由擁有專業能力的文武百官操心即可。但當官僚系統出現問題(東漢外戚把持朝政架空皇帝、唐朝武將叛亂難以掌控、明朝皇帝為完全掌控國家機器而容易和文官集團產生對立),失去安全感的皇帝選擇讓忠心服侍的宦官參與朝政。可以說:宦官參政最初並非主動,而是被動的捲入政治漩渦之中(當然宦官本身對這種牽扯絕大多數是樂見其成)。

    身體的殘疾難免對心理造成影響,何況古代宦官不只要面對殘疾本身的不便(無法滿足的性慾、因為排尿系統損傷而產生的漏尿問題),還有精神層命的壓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果還有機會,誰會想當不能傳宗接代還被譏諷為不忠不孝的死人妖),但不同時代偏偏有不同理由就把這樣的殘疾人推向權力核心。

    與其只怪罪宦官,是否更應該檢討宦官背後更大的錯謬?

    這也是我前面所提:我們或許不瞭解一個職業的詳情。

    掌權的宦官絕大多數很邪惡這應該無庸置疑,但是這個職業本身就邪惡?還是因為邪惡本身存在而催伸出這個職業?舉個例,為何有時候公司內部會有些愛打小報告的人?除了那人本身就有毛病,難道不是因為管理階層與第一線之間出現的訊息傳遞上的隱蔽,這才逼得要用打小報告這種惹人厭的方式試圖探聽資訊呢?

    以上論述並非為宦官或某些現象開脫,事實上我也認為宦官絕大多數很邪惡,打小報告不是件好事,但我想說的是:有時我們瞭解的一個層面,卻還有機會往深挖掘出更大的層面,如此我們就有更全面的認識。

    最後,雖然大部分宦官心理不正常導致政治上的黑暗,可凡事總有例外,也有極少數雖成長於黑暗背景下卻具有常人罕見的善良品格。像是明朝中期的宦官懷恩,不計回報且懷著巨大的政治風險保住被人逼殺且無依無靠的朱祐樘,最終使朱祐樘成為振興明朝的明孝宗,這簡直是宦官歷史中的光輝紀錄。又或者明神宗時期,因為有司禮監馮保的支援,一代名臣張居正才能有效的實施改革。雖然這場改革因人亡而消逝,卻極大影響中國後來的稅收制度,而宦官在這其中可謂功不可沒,可見:垃圾不分藍綠,職業不分貴賤,行行出狀元矣。

    老ㄕ之所以特地說這些好宦官,那是因為雖然我傾向人性本惡,而且大多數會被記錄的事情都不是好事(不然大家現在去看報紙,有哪幾則會是讓讀者愉快的好訊息?)但正因如此,才需要有些光明正面的材料中和一些讀者在閱讀過往眾多苦難歷史時的感慨,何況凡事總有盼望,明朝有魏忠賢這樣的妖孽,但不也有懷恩這樣的正人?

    正如垃圾不分藍綠,職業也不分貴賤,任何一種職業,扣除表面的形象,背後總有鮮有人知的一面。而也許一些內容真的很「屎缺」的職業,卻也有人在重重難關締造一片光明,這是我閱讀「宦官」這一古老行業的一些感觸,也是為何在文章後段突然提到那幾位不能光宗耀祖的好宦官。因此,雖然我說的話有些老掉牙,總歸那一句:凡事總有盼望,盼望更給予我們迎戰現實的勇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解放軍反坦克導彈哪款戰鬥力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