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人間大扳手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1]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2],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結束。[3]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中央集權與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偉大之意並且是“神州上國”之名而定為國號[4],為別於此前的曹魏政權,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為“後魏”。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後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

  • 2 # 玉華讀史

    五胡十六國,為什麼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沒有淪為轉瞬即逝的第十七國?這個問題和北魏能做出大成就有相同的原因。北魏對中國歷史最大的貢獻是:在與漢人大世族和胡人權貴的較量中,重新創造了一個均勻的農村組織,也就是把農民從地方勢力中釋放,使其變成小自耕農,從而使中央政權可以從更多的農民那收到稅,削弱甚至毀滅了地方豪族的財政來源,這也正是統一的基礎。漢人的治國根本理念曹魏沒有做到,晉朝沒有做到,南朝也沒有做到,反而是胡人執政的北魏做到了。簡單的說就是扭轉了東漢已來地方割據的趨勢,為再統一提供基礎。

  • 3 # 左山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1]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2],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結束。[3]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中央集權與民族融合。

  • 4 # 歷史科代表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北魏繼前秦苻堅後再度使北方歸為一統。

    經過逐步實施了改革,使社會經濟由遊牧經濟轉變為農業經濟。孝文帝即位後,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限制地方豪強勢力,在馮太后的輔佐下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革。諸如實行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遷都、漢化政策等,極大地促進了北魏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北魏統治者迫切要求同漢族地主進一步合作,為此,他們需要進一步消除民族界限,實行漢化政策。透過這麼改革,北魏的國力變大很強大了。

  • 5 # 柴刀大哥

    北魏是由五胡中的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雄才大略的拓跋跬統一北方,建立北魏。

    到了魏孝文帝,也就是拓跋跬的孫子拓跋弘時期,大力改革,國力日漸強盛。為了有效統治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孝文帝聽從大臣建議,遷都平城。在半路上,很多大臣叫苦連天,不願意繼續南進。孝文帝堅持到底,終於成功遷都。遷都後,孝文帝主張穿漢服,說漢話,鼓勵與漢人通婚,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並將拓跋氏改姓元。

    在孝文帝的大刀闊斧改革下,鮮卑貴族也紛紛改成漢姓,並積極學習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北魏國力,一時間空前強盛。

    不過後來,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被北周所取代,依然是拓跋氏掌握政權;東魏被大臣高洋篡位的北齊取代。

    最後,北周武帝親率大軍滅北齊,再次統一了北方。又往後,北周外戚楊堅奪權,建立隋朝,隋朝滅了南陳,中國再次走向統一。

  • 6 # 中國考古發現

    北魏北朝之一,繼十六國分裂局面之後在中國北部重建統一的封建王朝。公元四世紀初,鮮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後為前秦苻堅所滅。北魏(386~557),是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朝代,又稱北魏,拓跋魏,元魏。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386年改國號“魏”,史稱“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西魏於恭帝三年(557)被權臣宇文護逼迫禪位於其堂弟宇文覺建立北周,北魏歷史正式結束。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東魏武定八年(550),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西魏於恭帝三年(557)被權臣宇文護逼迫禪位於其堂弟宇文覺,北魏歷史正式宣告結束。從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北魏歷經20帝,共148年。

    東漢末年鮮卑族的檀石槐政權瓦解後,許多鮮卑及號稱鮮卑的部落、氏族在今內蒙古和山西北部一帶活動,拓跋部就是其中之一,又稱“索頭鮮卑”,遊牧為生。310年,西晉封拓跋猗盧為代公,314年,進封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在繁(今山西渾源西南)北即代王位,建立代國(見代)。376年,代國為前秦所滅。肥水之戰 後,拓跋珪於386年重建代國,稱王。同年改國號為魏,建元登國,史稱北魏,亦稱拓跋魏、元魏、後魏。天興元年(398),拓跋珪即皇帝位(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 

    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國時,拓跋部正處於原始公社組織繼續解體,奴隸制還極不成熟的階段。拓跋珪解散部落組織,使鮮卑部民分土定居,由氏族組織轉變為地域組織,從遊牧經濟轉向農業經濟。皇始元年(396),拓跋珪攻佔後燕的幷州(今山西太原西南)後,始建臺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將軍;中央官尚書郎以下和地方官刺史、太守以下一般都任用儒生。天賜三年(406)下令諸州置三刺史,郡置三太守,縣置三令長,其中一人為拓跋宗室,其餘為非宗室的鮮卑人或漢人。北魏政府面對漢族地區宗族強盛、塢堡甚多的局面,依靠那些宗族主作為統治的支柱,建立了宗主督護之制,由各地宗主來督護地方,負責徵收租課和徵發兵役徭役,實際上起著地方基層政權的作用。 

    拓跋珪推行勸課農耕,發展生產的政策。登國九年(394)打敗匈奴別部劉庫仁和劉衛辰兩部,佔領五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至陽塞(今內蒙古包頭東)外以後,在此實行大規模屯田 ,效果很好。拓跋珪破後燕,於天興元年強迫後燕境內數十萬漢族和其他各族勞動人民遷往平城附近,計口授田,分給他們耕牛農具,發展農業生產,使經濟力量不斷增強。

  • 7 # 控弦司

    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結束了五胡十六國混亂的局面,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統一北部中國。與劉裕在南部中國建立的劉宋,形成南北對峙。

    386年太祖拓跋珪趁前秦內亂之際在牛川稱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改革,實行三長制和均田制,改革吏治。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北魏歷史宣告結束。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東魏亡於北齊,西魏亡於北周,北周滅北齊。楊堅代北周靜帝,改國號為隋,後滅陳,統一中國。

    李虎,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唐太宗李世民的曾祖父。為西魏八柱國之一。可以說整個北部中國,在公元七世紀是屬於鮮卑人的。這個集團被後世稱為“關隴集團”

  • 8 # 聊以自娛2

    鮮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重大貢獻就是消滅了黃河流域的大小割據勢力,結束了十六國紛亂,基本統一了北方。形成了南北朝對峙局面,為後來隋統一全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拓跋氏是鮮卑族的一個分支,原住在嫩江流域、興安嶺附近。北魏的主要建立者是拓跋珪,立國後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成為了北方最為強大的國家。

    拓跋珪(371年- 409年),又名涉珪、什翼圭。鮮卑族拓跋部落人,北魏開國道武皇帝。拓跋寔的遺腹子,母為賀蘭氏。其祖父是十六國時期代國國君拓跋什翼犍。拓跋珪幼時隨母親吃了不少苦。史載,拓跋珪是個奇童,剛生下來就比一般人重一倍,很小時就會開口說話。

    代國建國三十四年(371年)七月初七生於參合陂北。代國建國三十九年(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苻堅派幽州刺史苻洛滅了代國,六歲的拓跋珪按要求須被強遷至前秦都城長安,代國舊臣燕鳳以拓跋珪年幼,力勸前秦皇帝苻堅讓拓跋珪留在部中,稱待拓跋珪長大後為首領,會念及苻堅施恩給代國。苻堅同意,拓跋珪得以留下。原代國領地由劉庫仁及劉衛辰分掌,拓跋珪母賀氏帶拓跋珪、拓跋儀、拓跋觚從賀蘭部遷至獨孤部,與南部大人長孫嵩等人同屬劉庫仁統領。劉庫仁原本也是南部大人,以前受過拓跋家族的恩惠。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堅於淝水之戰中戰敗,其後國中大亂,原先被前秦統一的各部族政權紛紛復國,北方重陷分裂。這時獨孤部劉庫仁助秦軍對抗新立的後燕,但遭慕容文夜襲殺害,劉庫仁的弟弟劉頭眷代領其眾佔據了獨孤部落。前秦建元二十一年(385年,劉庫仁之子劉顯殺頭眷自立為王,想要殺掉見識不凡的拓跋珪。多虧其母賀蘭氏足智多謀,讓拓跋珪灌醉了劉顯,帶著兒子們逃回了孃家。不久,劉顯部中內亂,賀氏得以到賀蘭部與拓跋珪等會合。

    拓跋珪的舅舅、賀蘭訥的弟弟賀蘭染干野心很大,見拓跋珪很得人心,見識超群,就想殺掉他,訊息走漏,由賀蘭氏出面擺平了此事。此後,拓跋、賀蘭、獨孤等部請求賀蘭訥立拓跋珪為主,拓跋珪17歲那年(386年)正月,諸部大人在牛川(今內蒙古錫拉木林河)召開部落大會。推舉並宣佈拓跋珪復國,即位代王,年號登國。之後,拓跋珪認為牛川太偏,將都城遷移至代國原都盛樂(今內蒙古林格爾西北),四月,拓跋珪改代為魏,稱魏王。因地處北部邊陲,便於與曹魏區別,故史稱“北魏”。北魏主要有所謂“宗室八姓”組成,又稱“勳臣八姓”, 即:丘穆陵(後改為穆)、步六孤(陸)、賀賴(賀)、獨孤(劉)、賀樓(樓)、勿忸於(於)、紇奚(嵇)、尉遲(尉)八姓。據《魏書·官氏志》載,此八姓“皆太祖(拓跋珪)已降,勳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

    北魏四周環伺強敵:北有賀蘭部、南有獨孤部、東有庫莫奚部、西邊在河套一帶有匈奴鐵弗部、陰山以北為柔然和高車部、太行山以東為慕容垂的後燕、太行山以西為慕容永的西燕。拓跋珪知道北魏處境不利,為鞏固政權,勵精圖治,發展經濟。經濟方面上發展畜牧業、重視農業,實行“計口授田”、“勸課農桑”;外交上利用後燕與西燕的矛盾。緩和自己的處境。拓跋珪知道,靠外交手段不能持久解決問題。必須 增強實力,才能免受外部侵略。就在拓跋珪小心翼翼治理北魏之際,他的叔父拓跋窟咄為了爭位與劉顯勾結,企圖取代拓跋珪,於桓等人意圖殺害拓跋珪以響應窟咄,莫題等人亦與窟咄有聯絡。拓跋珪殺死於桓等五人,赦免莫題等七姓。拓跋珪恐怕北魏各部因內亂,被迫遷往賀蘭部附近,依靠陰山作屏障防守侵略。此後又派人向後燕慕容垂求援。

    登國元年(386年)十月,拓跋咄窟聯合劉顯、賀蘭染干等人,率叛軍逼近。拓跋珪見外援後燕慕容垂之子慕容麟未到。為穩定人心。拓跋珪領兵主動會合後燕援軍,繞開賀蘭染干,在高柳大敗拓跋窟咄。窟咄帶領殘兵西逃,依附鐵弗部,被鐵弗部首領劉衛辰所殺。拓跋珪接收其部眾。十二月,後燕加拓跋珪西單于之號,封上谷王,但拓跋珪不受。

    高柳之戰後,拓跋珪地位相對鞏固。為進一步顯示實力,登國二年(387年),拓跋珪乘勝打敗了盤踞在馬邑(今山西朔州)的劉顯。劉顯向南投奔了西燕的慕容永。登國三年(388年)六月,拓跋珪大破庫草奚等部。次年正月,拓跋珪大破高車等部,登國五年(390年)又西征高車(今內蒙古二連浩特西南)袁紇部,並在鹿渾海大敗對方,俘獲人口及牲畜共計二十多萬。拓跋珪聯合慕容麟所率的後燕軍進攻賀蘭部、紇突鄰部、紇奚部三部,後者向北魏請降。同年七月,賀蘭部遭鐵弗匈奴部劉衛辰攻擊,賀訥(拓跋珪的舅舅)部向北魏稱臣求援,拓跋珪領兵擊退劉衛辰兒子直力鞮之軍,並將賀訥部等人遷至東界。

    登國六年(391年),賀蘭部內亂,賀染干和賀訥互相攻擊。後燕亦想控御住拓跋氏;雙方關係變得很微妙了。慕容麟發現拓跋珪有鴻鵠之志,回軍後燕後,嚮慕容垂說:“臣觀拓跋珪舉動,終為國患,不若攝之還朝,使其弟監國事”。慕容垂沒有答應。拓跋珪遣其弟拓跋觚向後燕進貢。慕容垂年老體衰,他的慕容寶掌權,扣留拓跋觚,要求用好馬來贖。拓跋珪沒有同意,隨與後燕絕。

    柔然是內蒙古東胡苗裔,鮮卑人一個較大的部落,以前是代國的附屬。前秦滅代,柔然依附了鐵弗匈奴劉衛辰部,拓跋珪進擊高車時,唯獨柔然不肯降魏。登國六年(391年)十月,拓跋珪率眾進攻柔然。柔然退避,北魏軍追擊,糧食用盡後,就殺馬代替,終於在南床山(今蒙古國南戈壁省南部)追上了,俘獲其一半部眾。接著拓跋珪繼續派兵追擊其餘部,逼令其首領縕紇提投降。把柔然部落的居民部眾全部遷移到雲中郡(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

    就在消滅柔然部落的尾聲,拓跋珪世仇鐵弗部劉衛辰派遣他的兒子劉直力統兵8、9萬人進攻北魏南部。拓跋珪親自帶兵5、6千人迎戰。在鐵岐山(今內蒙古固陽縣西北)以南將劉直力打得大敗,劉直力匹馬逃走。北魏部隊乘勝追擊,從五原金津(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古黃河渡口)向南渡過黃河,直攻劉衛辰都代來城(又稱悅跋城。今內蒙古準格爾旗附近)。鐵弗部落驚駭異常,劉衛辰父子倉惶逃走。將軍伊謂在木根山生擒劉直力,劉衛辰則被自己的部下殺死。

    拓跋珪是個記仇的人,劉衛辰父子當年瞧不起拓跋珪,經常在背後搗鬼。這次在討伐柔然時,劉氏父子又來侵略北魏後方。拓跋珪下令將劉衛辰家族的5千多人全部殺死,將屍體丟在黃河中,黃河都染紅了。北魏繳獲30多萬匹馬,牛羊4百多萬頭。自此陰山以南諸部都向北魏投降。北魏擊敗大部份強鄰,國力大增,成為當時北方實力最強大的政權之一。為之後入主中原準備了條件。

    登國九年(394年)六月後燕帝慕容垂出兵進攻西燕慕容永,圍攻其都城長子(今山西長治),慕容永向北魏求援,拓跋珪援軍尚未趕到,長子就已失陷,慕容永被殺,西燕滅亡。華北一帶只剩北魏與後燕兩國對峙,魏燕之戰一觸即發。

    登國十年(395年)五月,後燕慕容垂派遣太子慕容寶、遼西王慕容農、趙王慕容麟統領8萬人,從五原出發討伐北魏。收降了北魏其他部落的居民三萬多戶,收割雜糧一百多萬斛,在那裡設定了黑城,然後把大軍開進到黃河邊,打造船隻,準備渡河用具。冬月,突然狂風大作,黃河上的冰很快封死,拓跋珪挑選了二萬多騎兵精銳部隊過河,戰勝並追趕後燕部隊,最終擊敗了強大的後燕。

    皇始三年(398年)六月,拓跋珪即皇帝位,國號為“魏”,七月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同年十二月二日,改元天興。拓跋珪晚年服食丹藥、猜忌多疑。常因想起昔日的些許不滿,就要誅殺大臣。天賜六年(409年),他的次子拓跋紹的母親賀氏犯了過失,被囚禁她在宮中,準備次日處死。賀氏秘派人向拓跋紹求救。拓跋紹與宮中守兵、宦官串通,當晚帶人翻牆入宮,刺殺拓跋珪。拓跋珪從夢中驚醒,沒有找到武器反擊,被拓跋紹亂刀所殺,時年39歲,葬於雲中金陵。

    拓跋珪的長子拓跋嗣率兵誅殺拓了拓跋紹一夥,即帝位,永興二年(410年),追諡拓跋珪為宣武皇帝,廟號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改諡號為道武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廟號為太祖。

  • 9 # 文津社

    北魏的北方漢人世家在改造帝國的時候,留下了兩顆種子,均田制和三長制。最初的均田制,說白了,是大家瓜分荒地,由於奴婢也分田,士族是不會虧到的。但隨著華人武裝的崛起,國家保護自耕農的傾向越來越明顯。造冊均田、禁止土地買賣,成為了對世家大族經濟基礎的重大制約。最早的三長制也是有名無實,鄉村的三長是士族兼任。佔據大量土地的世家對漢人自耕農有壓倒性的優勢,但是當他們的對手是府兵時候,由於府兵的特殊政治地位,三長由推薦變成了選任,到唐中期變成了輪流甚至聘任。這意味著,帝國體制重新回到了基層。

    當然,北齊北周的華人武裝也分化出了軍功貴族,北齊主要表現為集團鬥爭,北周是合流成關隴集團。士族化的程序依然強大。但是這條路變了,政權大力保護自耕農抑制土地兼併的傾向自西漢後又迴歸了,帝國體制也重新回來了,不僅僅是強君權的迴歸,帝國體制在經濟基礎、在基層力量上都發生了迴歸,而後文化上也產生了科舉制等利於帝國體制的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班族的營養早餐如何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