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gq1982

    一,管理的藝術性 管理的藝術性就是強調其實踐性,沒有實踐則無所謂藝術。這就是說,僅憑停留在書本上的管理理論,或背誦原理和公式來進行管理活動是不能保證其成功的。主管人員必須在管理實踐中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地制宜地將管理知識與具體管理活動相結合,才能進行有效的管理。

    所以,管理的藝術性,就是強調管理活動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論和方法外,還要有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技巧和訣竅。 從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藝術是以對它所依據的管理理論的理解為基礎的。

    因此,二者之間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補充的。如前所述,?quot;背誦原理"來進行管理活動,將必然是脫離或忽視現實情況的無效活動;而沒有掌握管理理論和基本知識的主管人員,在進行管理時必然是靠碰運氣,靠直覺或過去的經驗辦事,很難找到對管理問題的可行的、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

    所以,管理的專業訓練不可能培訓出"成品"的主管人員,但卻是為透過實踐進一步培訓主管人員的一個良好的開端,它為培養出色的主管人員在理論知識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僅憑理論也不足以保證管理的成功,人們還必須懂得如何在實踐中運用它們,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美國哈佛商學院企業管理教授列文斯敦,在他 擔任某研究所所長和管理系統公司總經理期間,透過對大量獲得管理學碩士學位的人在實際管理工作中的使用發現,他們在學校裡的成績同管理上獲得的業績之間並無直接關係。

    他認為,如果學術成績能與事業上的成功相等,這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經理便就是一位神話中的人物了。 二,關於管理的藝術性 釋出時間: 2003/10/16 06:56 什麼是“執行制度的藝術”?制度,是嚴格規範,一是一,二是二,不能講人情;藝術,就是充滿人情味,靈活多變,十分高超又無法規範的東西。

    執行制度的藝術,正是反映了一個矛盾的現實。 在管理員日常的管理過程中能聽到這種對立的說法。一方面,我們制定了制度,而且可能是一套很好很嚴格的制度。管理員們強調執行制度的嚴肅性,制度既然制定出來了,就要嚴格遵守,否則就失去了指定製度的意義。

    另一方面,一旦制度實行起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違反制度的事情時有發生,總是有人“哪壺不開提哪壺”。時不時的違反一下,管理員去管理他的時候,他總有自己的道理,因為在實際過程中,人們總會遇到很多實際情況,更重要的是,這種實際情況所造成的違反制度的現象,又使聊天站的管理意圖不能充分的貫徹,特別是管理員直接管理聊天室,嚴格執行制度時,就有可能造成某種對立情緒,以後更難管理,聽之任之吧,便應了那句話---我們要制度幹什麼呢? 處在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下,管理員並沒有束手無策,每個管理員都會有一些小招數來對付這些局面。

    他們的招數不僅是講究一定的靈活性,講情理和分寸感,這與其說是手段,不如說是藝術,下面我想談一下本人對執行制度的一點感想。 第一,掌握靈活的尺度——情理。 記得在看聊天時,曾看到有的朋友說過一句話,“人性化管理是要依據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不能一概而論的生搬硬套”。

    這句話正反映了這位朋友很講究執行制度的藝術。其特點就是入情入理。什麼叫入情入理,就像這位申請人講的那樣,一個聊友違反了制度,不要急於照章辦事,而是要了解他為什麼要違反制度,什麼原因?是有意的還是有原因的,這一點很重要。

    然後再根據他表現來決定如何處罰,還是不罰。這就是講情理,這種做法是比較有代表性的。 我個人認為一些事情要是生搬硬套制度是會傷人的,一旦傷了人,產生了逆反心理,反而更維護不了制度的有效性和尊嚴。

    同樣,制度的執行者---管理員的威信也會受到影響。這實際上就是管理員為什麼要靈活執行制度的原因。那麼對於屢教屢犯,知錯仍犯的人是不是也這麼靈活?答案是否定的。對於這些人,管理員要拉的下臉,給他來個照章辦事,這裡有個示範性的問題,對個別人是不是該管理,涉及到你到底提倡什麼,如果繼續讓他們這麼下去,如何能讓其他聊友心服? 第二,關於處罰力度——罰人不要罰到他破罐破摔。

    從執行制度的藝術性這個角度來講,這個原則非常重要,在科學中,有個概念叫臨界值,過了這個臨界值,事情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量變引起質變。科學上臨界值可以嚴格的用數量表示,非常清楚。

    可是處罰人的臨界值卻相當模糊,一般沒法用數量表示,全靠管理員的判斷力。當管理員難就難在這個地方。T人,是管理員的最終手段,在這種情況下,管理員往往是不講什麼情面的,但作為一個優秀的管理員,他是不會動不動就行使這樣的權利,他往往會與違反規定的聊友進行有必要的溝通,讓他們知道自己為什麼錯了,錯在哪裡,只有這樣,聊友才會對管理員心服口服。

    第三,理解——任何人都對制度有個適應過程。任何制度制定後,人都需要對這個制度有個適應的過程,作為一箇中文聊天網,作為一個開放式的聊天室,每天都會有很多新人來這裡聊天,他們或許對有些制度還不理解,所以需要管理員有足夠的耐心去教他們,我想人和人之間如果有了理解的存在,那麼管理員和聊友之間的距離也會越來越近。

    三,論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之間的關係 管理就是為了將一些分散的部分組合起來,以期發揮系統的功能。但如何將分散的部分組合起來,很多人認為只是一門藝術,靠的是管理者的聰明與靈感,這就是我們經常強調的“領導藝術”。

    其實,管理主要要靠一套科學的制度,在制度不完善的地方才需要管理藝術去彌補。   一、管理與企業管理系統科學研究的結果證明,系統的效能要比系統的各組成部分的效能之和大。要將分散的各個部分組織起來,就需要管理。

    管理就是透過控制、計劃、決策、組織、協調、領導將一些分散的個體組合起來,以期發揮比各個體功能之和更大的功能。   按照管理部門的不同,可以將管理分為公共部門管理和私人部門管理。私人部門管理又可以再劃分為個人事務管理、家計管理、私人非盈利組織管理、私人企業管理等。

    由於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所以企業管理受到人們廣泛的重視,企業管理理論也較為歷史悠久和成熟。本文即是以企業管理為例來談管理的科學性與管理的藝術性。   企業管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物的管理,如物資管理、倉庫管理、營銷管理、工藝流程管理、財務管理、資產重組、債務重組等;另一是對人的管理。

    人是經濟活動中最積極最生動的因素,即使是對物的管理,也離不開對人的管理,因此,把人管理好了,也基本上把整個管理都搞好了。   對人的管理,也就是處理好經營者與職工之間的關係,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是制度的內容,所以對人進行管理要依靠制度。

    管理制度包括的內容很廣,有分析制度、預測制度、計劃制度、決策制度、控制制度、組織制度、領導制度、協調製度、評價制度、激勵約束制度等等,但最關鍵的有兩個方面,一是評價制度(也叫資訊評價制度),二是激勵制度(也叫激勵約束制度),其他制度本身都必須體現激勵制度與評價制度的內容。

    評價,就是收集一些資訊,對人的工作過程和結果進行優劣判斷。激勵,就是根據工作過程或結果對人進行獎懲,在交易過程中對人進行約束和監督。由此可以看出,評價是激勵的基礎,沒有評價,激勵將是沒有依據沒有目標也沒有效果,例如,資金平均分配沒有什麼激勵效果,鞭打快牛更是起負作用;激勵是評價的目的,如果僅是停留在評價的層次上而沒有激勵措施,那是資源的耗費,因為評價是需要資訊成本的。

    評價是為了激勵,激勵是為了促進人們努力工作、開拓創新,為企業創造利潤。一個企業,只要評價制度與激勵制度科學,管理也基本上是科學的。   二、管理的科學性與管理的藝術性的內涵管理的科學性是指管理是有理論可循的,可能透過學習掌握管理知識。

    學習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透過書本、老師、電腦、網路、電視等知識的載體去學習,另一種是透過實踐活動去學習,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邊幹邊學”。這兩種學習方式都很重要,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總結出的管理理論與在實踐中總結出自己的管理理論同樣重要。

      在管理的科學性上,人們常犯的錯誤是:盲目照搬國外的管理理論;將書本上的管理原理當作教條;認為管理只靠實踐,從不相信管理專家。尤其是第三種看法,在管理者中廣泛存在。   管理的藝術性是指管理靠的是人格魅力、靈感與創新,而管理本身是沒有規律可循的,更沒有辦法透過學習(尤其是書本學習)掌握管理的技巧。

      在管理的藝術性上,人們常犯的錯誤是:過分強調管理的藝術性,從而否認管理的科學性;認為管理藝術是少數人天生所具有的,從而大多數人只能天生地處於被管理、被領導的地位;在管理實踐上缺乏科學的管理制度,而常常以管理者的心情、好惡來作為決策的依據。

      三、管理的科學性是管理的藝術性的前提與基礎我們認為,要將管理工作做好,首先必須承認管理是一門科學,管理主要依靠的是一套制度,尤其是評價制度與激勵制度。在現實中,人們也可以發現,一個企業管理得好,那肯定是因為它有一套科學的評價制度與激勵制度。

    判斷評價制度與激勵制度好壞的原則是:(1)是否給企業利害相關人(所有者、經營者、職工、供應商、消費者、債權人、債務人、收稅者等)帶來方便;(2)是否節約了企業制度執行的成本;(3)是否使評價成本與激勵、約束、監督成本較低;(4)是否評價結果明確、公平,激勵、約束功能很強等等。

      根據這些原則,還可得出一些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設計方法:(1)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以高階知識分子為主的企業、強調創新的企業,要更多地採用民主管理;在高階知識分子比較少的企業裡,嚴厲的層級制比較有效;(2)上級管理人員要善於授權給下一級管理人員,不要事必親躬,不能越級管理。

    管理的要義要於各級管理者之間有制度化了的權利與責任,管理越科學,這種權利與責任的劃分就越細緻;(3)制定嚴密的評價和激勵制度,要把評價和激勵的標準落實到個人,才能真正起到激勵-約束員工的作用;(4)評價標準的選取,要考慮可控性,就是要看被評價者能否控制該評價標準,要將評價標準與被評價者的個人努力聯絡起來;(5)評價標準的精細程度是管理水平的最主要標誌。

    例如,在酒店中這種評價標準要精細到服務生鞠躬的度數、倒葡萄酒的姿勢與數量、擦桌子的光潔程度等等。評價標準硬度越高,可以幫助員工形成明確的預期,效果就會越好。軟標準,不但容易造成扯皮,而且難以服眾,員工有時也會不知所措;(6)要持之以恆地對員工進行培訓(並不因為員工的高流動性而停止),讓他們知道達到標準的方法;(7)獎懲要嚴,決不手軟,太多的破例會影響員工的合理預期,從而增加交易成本;(8)激勵要以評價為基礎,否則激勵便不可能公平合理,達不到激勵的目標;(9)最強的激勵是永遠讓員工充滿希望,這種希望會一直激勵著員工安心、努力工作;(10)要有明確的升遷制度,儘量讓較高層的管理者都有以下各層級工作的具體經驗,避免越級提拔,也要避免以“英明領導”的管理(人治)代替制度的管理;(11)評價與激勵制度設計的總指導思想是,透過它縮小員工目標函式與企業目標函式的距離,這就離不開“利益均沾”,所以,既要精打細算,但該花的錢決不能節省;(12)如果好的制度不能一步到位,那就分步改進,制度的變遷需要耐心和諸多準備工作。

      只有有了一套科學的管理制度,才能給職工穩定的預期,減少資訊搜尋成本和由於不確定性所造成的損失。在此基礎上企業家的人格魅力、聰明才智、創新精神才有發揮的土壤。如果只承認管理是一門藝術,而不承認管理是一門科學,就必然導致管理中的隨意性、一言堂,甚至獨裁與腐敗。

      四、管理的藝術性是管理的科學性的補充與提高在承認管理的科學性的前提下,講管理的藝術性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管理制度是經營者與職工之間的一些契約,包括正式的契約與非正式的契約、書面契約與口頭契約、強制性契約與誘致性契約等等,而這些契約都不可能是完備的。

    例如,規定工資與生產的產品成正比,這一看似明確的契約實際上包括著很多不完備的地方:工資有沒有包括資金,有沒有包括實物工資?生產不同產品的職工之間,產品如何比較?產品的質量如何界定?由於請假、工傷、公務、不可抗力而導致生產的產品減少,如何扣減工資?而涉及到度量(如產品質量度量)方面,更是不可能絕對精確,簡單到一張桌子有多長,我們也不可能精確量出(總是有誤差)。

    而涉及到概念,也是不可能絕對明晰。由於度量是不精確的、概念是模糊的,所以任何制度都不是完備的,在制度不完備的地方,就需要管理者的藝術。可以這樣說,管理藝術是對管理制度的補充,在管理制度規定到的地方,是不可以假管理藝術之名違反管理制度的。

    如果管理制度本身不合理,那麼就需要修訂管理制度,而不是以管理藝術去代替不合理的管理制度。   管理的科學性與管理的藝術性有點類似於市場經濟中市場與政府的關係。只有在市場(管理的科學性)失靈的地方,政府(管理的藝術性)才可能發揮作用,管理的藝術性應侷限在管理制度失效的領域,這一點對我們當今經濟體制轉軌中的中國特別有借鑑意義。

    當前少數管理者總是以為自己具有大智慧並諳熟管理藝術,別人都是比較不夠聰明的。因此過分迷信自己的管理藝術,造成權大於法,這種思想不糾正,中國從人治為主的社會走向法治社會的路還很長。其實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早就告訴我們,人都是理性的,都知道趨避害,在制度與技術(約束條件)既定的情況下,他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會活得最好,別人最好不要充當救世主或警察。

    人們的這種趨利避害的行為模式都差不多,關鍵是約束條件(從中短期看主要是制度,從長期看才涉及法律),約束條件(制度)變了,人們的行為自然會改變。因此,要引導人們的行為,激勵職工努力工作、安全生產、保證產品質量等,靠的主要是制度,只有制度沒有規定到的地方,才需要管理者的創新與靈感(藝術)。

     

  • 2 # 範炯繪畫教學

    我是誰,我做什麼的,我為什麼要做這個?乍聽起來像是一個人失憶了,可是細細的理解又有種朦朦朧朧,似有通明在若隱若現。更是有豁然明悟的感覺。我們今天就用這三個開悟人心的“問”聊一下當代書畫家。

    書畫家,在廣眾的心中是一種神聖的職業,是藝術家。而有的書畫家自己也就真的被自己是藝術家這個光環洗腦了。感覺自己的作品是藝術,價格是無價的,做什麼事都是需要別人來他的門前。這種想法就正好驗證了上述的三個問!但是這個印證是反方向印證的。“就是在世人給予的藝術家光環下迷失了”,已經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是做什麼的,自己為什麼做這個!

    其實每個行業都是一樣,就是透過自己的勞作來獲取自己的生活所需,當然有的人會說自己的選擇是因為熱愛,把自己從事的職業上升到一種高度。其實怎麼上升都離不開促使你能活著的基本條件。書畫家也是一樣,畫畫、寫書法,可能是因為你熱愛來從事的這個行業,但是規避不了你要靠書畫來維持自己的生活。當然也有的是自己有工作,書畫是業餘的愛好。但是這樣的不能算是書畫家,只能算是書畫愛好者。在這裡也可以抬槓,說體制內的書畫家呢?可是我覺得這個槓最好不要抬,因為他們就是靠書畫吃飯,當然他們有可能不用賣畫,但是促使他們拿工資的條件就是他們要會寫書法、畫畫,並且要求還格外的高。

    上述囉嗦這麼多,並不是為了湊字,而是為下面這幾句話做個鋪墊。當時代的書畫家,因為社會原因,出奇的多,而且好多人是職業書畫家,就是靠這門手藝吃飯。所以就更需要深刻領悟這三個問!

    要想在眾多的人中脫穎而出,能夠促使自己被更多的人知道你,認可你,追捧你!第一點就是要知道自己是誰,這個是誰不是你自己的名字,而是能正確認識自己,包括自己的品行、學養、功力等;自己是做什麼的也必須要能夠明確定位,要知道藝術家這個名字,這個身份並不是自己認為,別人說幾句就是的,所以在條件不成熟時最好還是把自己是寫書法、畫畫的身份認定最好;自己必須明確自己的從事行業的立場,就是自己為什麼從事這個書畫行業。理想、抱負、熱愛,這些“高尚”是在成功後談的。

    書畫家群體有好多生活不如意,原因就是沒有明白上述的三個問!要是明白,只要是真正的書畫家,不是在裡面渾水摸魚的,生活超小康是絕對沒問題的,是最有可能稱為中產階級的。書畫家的最高境界就是認識自己!所以書畫家需要對自己的人生與職業做個規劃,這個規劃的前因就是:我是誰,我做什麼的,我為什麼要做這個?認為我說的有道理,想要探討的朋友可以說出你們的認知和迷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表達“禪意”的成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