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高記錄生活

    這些都是我們傳統文化精髓的一部分,應該振興,政府應該給與支援,社會應該給與關注,但同時也需要這些藝術堅守者能夠順應時代變化和要求,主動創新,創作出適合這個時代旋律的內容,不斷注入新的藝術生命力,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增強一種藝術的生命力,才能不會被時代和人們拋棄。

  • 2 # 青山居士說

    這一問題提得並不準確,我認為,中國傳統的戲曲受到了西方新戲的排擠是真的,但是並沒有因此而滅絕。

    那麼,中國戲曲為什麼會受到西方新戲的排擠呢?一切的原因都要回到清末時代。那時候,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大批華人到西方去尋求真理,尋求救國方藥,便把西方的文化引進了中國。中國最早的一出新戲,據史料記載是1902由幾個留學生排演的新戲《茶花女》,完全學習西方的套路。隨著西學東漸之風,尤其是民國以後,大量的西方新戲和理論被引進到中國。這就造成了中國傳統戲曲一度受到排擠。

    但是,我們不能小看中國戲曲的魅力。雖然受到了排擠,但是也並沒有滅絕。像我們所熟悉的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在民國還是很有影響力的。此外在民國還有越劇四大名旦,新中國成立後還有豫劇四大名旦之說。就我生長的江西南部地區而言,我的家鄉每年都有社戲或者贛南採茶戲的表演。當地老表稱之為“唱戲文”,很受歡迎。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戲曲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是很有生命力的。因此,題主說的滅絕並不準確。

    至於,我們後人要不要學習傳承與弘揚呢?我認為還是很有必要的。

    1.中國傳統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無價的瑰寶,也算得上是我們的國粹之一。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繼承與發揚光大呢?如果全國都在演一些西方的新戲,大多數人又看不懂,那有什麼意義呢?華人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沒有保護好,去全盤接受西方的文化,是數典忘祖的行為,不可取。

    2.中國傳統戲曲是群眾喜聞樂見的重要精神食糧。在中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時代,許多人的精神層次並沒有相應提高。反而內心空虛,精神頹廢,醉心於財色酒,難怪道德滑坡,社會畸形。在這種情況下,讓中國傳統戲曲文化陶冶下華人的情操,豐富下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未嘗不是件好事。

    最後說說怎麼繼承與弘揚吧。其實,前些年有個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就在繼承崑曲的道路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他的做法是培養專業人才,修改劇本使之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點,並且大力宣揚走出國門。當然,這一切的動力都是經濟與崇高的使命召喚結合的結果。我認為,二者缺一不可,在任何時代,經濟都是原動力,當然在這過程中,也要個人有高尚的情操去做這件事。只有二者結合才能推動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大發展。

  • 3 # 鳳鳴九天999

    地方戲曲振興工程將納入“十三五”規劃!

      新華社北京7月17日電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支援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簡稱《政策》),部署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援,振興中國戲曲藝術。

      《政策》指出,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要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保護、傳承與發展並重,更好地發揮戲曲藝術在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的獨特作用。

      《政策》提出,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健全戲曲藝術保護傳承工作體系、學校教育與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傳習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完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體制機制、戲曲工作者紮根基層潛心事業的保障激勵機制,大幅提升戲曲藝術服務群眾的綜合能力和水平,培育有利於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境,形成全社會重視戲曲、關心支援戲曲藝術發展的生動局面。

      《政策》明確了支援戲曲傳承發展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強戲曲保護與傳承。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總體規劃。鼓勵地方設立戲曲發展專項資金或基金,扶持本地戲曲藝術發展。

      二是支援戲曲劇本創作。加大對戲曲劇本創作的扶持力度,實施戲曲劇本孵化計劃,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戲曲企業的優秀戲曲劇本創作予以支援。

      三是支援戲曲演出。加大政府購買力度,將地方戲曲演出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透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組織地方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到農村為群眾演出。

      四是改善戲曲生產條件。把簡易戲臺納入村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範圍。實行差別化的戲曲教學排練演出設施用地政策,進一步完善有關用地標準和建設標準。

      五是支援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發展。重點資助基層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縣級以下(含縣級)轉企改制國有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在購置和更新服裝、樂器、燈光、音響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援。對地方國有戲曲藝術表演團體捐贈收入實行財政配比政策。落實已有的稅費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支援戲曲表演團體。

      六是完善戲曲人才培養和保障機制。加強學校戲曲專業人才培養,對中等職業教育戲曲表演專業學生實行免學費。實施“名家傳戲———戲曲名家收徒傳藝”計劃,完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青年表演人才培養機制。暢通引進戲曲優秀專業人員的通道,按照特人特招、特事特辦原則引進優秀專業人員。將轉製為企業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中的專業技術人員納入職稱評審範圍。切實保障戲曲從業人員社會保障權益。

      七是加大戲曲普及和宣傳。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大力推動戲曲進校園,爭取每年讓學生免費欣賞到1場優秀的戲曲演出。實施優秀經典戲曲劇目影視創作計劃,擴大戲曲社會影響力。

      《政策》強調,要加強組織領導,抓好貫徹落實。各省(區、市)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加強指導,精心部署,做好政策落地和督查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關於支援戲曲傳承發展的各項政策,積極推進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各級文化部門要切實強化責任意識,認真抓好具體實施工作,確保政策取得實效。各級文聯協助做好實施工作。

    地方戲振興不僅要政策支援,還需破解“圍城效應”

    老人愛看,孩子願學,院團長卻心懷憂慮——

    流動舞臺車往村裡一停,三三兩兩圍過來的村民一會兒就達數百人;經典劇目在城市劇場演出,低價票常常會被搶購一空。這是中國很多地方的戲曲演出現狀,不少家長還希望學校開設戲曲課,讓孩子們接觸優秀傳統文化。但另一方面,部分文藝院團負責人卻在為人才流失乃至“無人可進”發愁。

    演員陳寶華——

    3個孩子無一繼承他的事業

    對於大平調演員陳寶華而言,3個孩子無一繼承他的事業,大概是他這輩子的遺憾之一。“孩子們嫌掙得少,說出去隨便找份工作也比在劇團唱戲強。”今年50歲的陳寶華,是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大平調傳承保護中心的主力演員,同時兼任該中心業務主任。

    大平調至今有500多年曆史,藝術風格粗獷豪邁,主要流行於魯西南、蘇北、豫東等地,是菏澤市8個地方劇種之一。大平調傳承保護中心坐落在牡丹區的一座老樓裡,白底黑字的牌子掛在老樓下面民居的牆上。如果不經當地人指點,找到這塊牌子非常困難。9月26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老樓4層的大平調傳承保護中心排練廳,十幾名演員正在排練大平調傳統劇目《大登殿》,這是該中心接下來送戲下鄉的節目。

    已經入秋,但一上午的排練還是讓陳寶華出了一身汗。坐在椅子上,陳寶華講著表演院團。儘管學生們盼望進入山東省柳子劇團,院團也希望留下這批人才,但情況並不樂觀。“按照國家政策,‘十二五’期間行政事業單位編制只減不增,我們劇團也在2014年削減了編制。”山東省柳子劇團團長劉暉表示,目前劇團只剩兩個編制名額,只能對學生擇優錄取。“劇團培養人才一般是10年一個週期,1987年、1999年山東省柳子劇團分別進了兩批,現在是中堅力量。但如果再不進人,再過10年柳子戲的舞臺就不好說了。”劉暉說,長遠來看,柳子戲目前面臨人員斷檔危機,他們擬向上級部門反映,採取自聘或其他方式留下部分青年演員。

    相似情況也出現在山東省呂劇院。2008年和2009年,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與山東省呂劇院共同開設呂劇專業,招收兩批學生,學制5年。這些學生畢業後,一部分考入其他文藝院團或自謀生路,33人留在山東省呂劇院作為學員。但現實是,山東省呂劇院目前只有20多個空編,這意味著一部分學員極有可能會流失。

    “我們打算在2017年招收這批學員,但根據以往情況,有關部門不會批覆同意將編制招滿,其他學員,我們打算透過自聘方式留下。”山東省呂劇院院長蔣慶鵬說,如果留不住,他們極有可能不再從事這一行當,非常可惜,希望有關部門能在政策上對文藝院團引進人才方面給予具體傾斜政策。

    戲迷王秀福、王奉美——

    一年看10場戲遠遠不夠

    今年7月,由商業機構運作的《十藝濟南·泉聲曲韻》戲曲名家名段演唱會在山東省會大劇院舉辦。居住在濟南市青年東路某小區的王秀福、王奉美老夫婦,在電視上看到演出廣告後花了1300元買票,坐一個半小時公交車去看了那場演出。這對老夫婦告訴記者,來濟南和孩子居住一年多時間,他們看了近10場戲,但還是錯過了很多高質量的演出。“在哪裡演我們也不知道,宣傳方面還得再加強。”王秀福說。

    不光是老人,伴隨戲曲進校園工程的開展,很多孩子對戲曲也表現出濃厚興趣。2009年起,濟南市教育局將京劇進校園納入中小學素質教育範疇,與濟南市文廣新局聯合啟動“京劇進校園”工程。幾年來,僅濟南市京劇院就深入泉城31所中小學開設京劇課程,累計達1200多個課時,京劇啟蒙教育讓孩子們對文藝產生了濃厚興趣。

    牆內開花牆外香。記者在山東部分地區走訪發現,儘管社會各界對戲曲關注度逐漸提高,但戲曲院團本身的體制機制仍需進一步理順。觀眾對梨園振興滿懷期待,戲曲演員本身卻因為社會保障不力等原因擺脫不掉跳槽念頭,這不利於良好戲曲生態環境的培育。有專家表示,唯有形成全社會重視戲曲、關心支援戲曲藝術發展的生動局面,才能破解地方戲振興的“圍城效應”,更好發揮戲曲藝術在建設精神家園中的獨特作用。

    地方戲曲振興不僅要“突破圍城”,還亟需“鏈條意識”

    戲曲教育是一個完整的鏈條,其中有4個重要的節點,娃娃——中專——大學——院團,做好4個鏈條之間的銜接非常重要,不能脫節,這裡涉及選材、育才、用材等重要環節,其中,中專教育非常重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擔著培育生源、組織選材、教學育才的重任。當前,地方戲曲振興亟需‘鏈條意識’”。山東省電影學校校長安立元23日在濟南啟動的“文化之春走山東”活動期間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安立元看來,保護和傳承地方戲是藝術院校應有的責任。地方戲是當地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地方戲專業也應該成為地方藝術院校戲曲專業優先發展的策略。像山東省電影學校在戲曲專業辦學中尋找的切入點是“加強地方戲教育”;在地方戲辦學中尋找到了培養人和使用人的銜接點,即“聯合培養”。

    安立元認為,沒有合作和聯合,戲曲人才的培養幾乎是無法實現的。根據戲曲人才“從小培養、連續培養、聯合培養”的規律,此合作分為“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和“校團合作”。“校地合作”是保證生源質量,選到好苗子是戲曲教育的基礎。作為中專學校必須與當地普通中小學和培訓機構聯合建立後備人才培養基地,並在教學方法、內容、師資等方面引領早期戲曲啟蒙教育。“校校合作”是中專學校與高校的合作,是戲曲人人才連續培養的必然要求,中專學校學生的出口,就是高校的生源入口,校校合作,可使高校在中專教育階段就參與教育過程,有利於人才的成長,保障最終出口的暢通。“校團合作”,是藝術院團為主的用人單位與學校之間的合作。校團合作有三個主體,學校、院團和政府。從院校來說,校團合作是戲曲教育發展的戰略引擎,從院團來說,校團合作是選人用人的基礎環。

    他重點提及了戲曲教育的“鏈條意識”,認為戲曲教育是一個完整的鏈條,其中有4個重要的節點,娃娃——中專——大學——院團,做好4個鏈條之間的銜接非常重要,不能脫節。其中,中專教育非常重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是穩固中專,充分發揮中專藝校的專業強項、專業特色。二是拓展高等藝術教學空間,增強辦學實力。三是拓展社會藝術教育空間,引領社會少兒藝術培訓,培育生源市場。四是適應文化體制改革要求,根據院團用人政策導向,院團用人要求,提高學生職業技能。

    “不管是京劇,還是地方戲,傳承和發展的關鍵都是人才。”山東省京劇院藝術總監、副院長宋昌林認為,國家應加大對戲曲藝術學校教育的扶持力度,透過完善戲曲教育體系、拓寬招生渠道,為地方戲曲發展培養後備人才。

    對戲曲大省山東來講,山東戲劇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王華瑩希望儘快恢復山東戲曲學校,安排專項經費、編制及建設用地等,建立地方戲曲人才培養基地;對於報考地方戲專業的學生,可適當減免部分或全部學費。建議制定出臺保護和扶持山東地方戲發展的政策性檔案,建立、完善地方戲曲的經濟扶持政策、社會保障政策、人才引進和培養政策。立項建設地方戲教學中心和後備人才培養基地,在編劇、導演、表演、音樂、舞美、理論等各個門類全面培養地方戲藝術人才。加大對地方戲曲保護與發展的經費投入力度,由省政府儘快出臺地方戲曲學生學費減免優惠政策,加大財政補貼力度,設立地方戲學生培養專項基金。

  • 4 # 旁邊有個王

    傳統戲曲被西方“文明戲”打壓,核心要點在傳統而在,傳統這個詞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主要看如何對待。很多傳統戲曲、地方戲,端著傳統的架子不願意和流行元素搭邊,高高在上的格調似乎能讓他們看起來更高尚。這直接導致了傳統戲曲文化在年輕一代人群中消沉,因為年輕人喜愛的流行元素,是流行元素不是流行文化。因為在我看來,肆意流行的東西就沒有文化沉澱可言。

    西方文化的入侵就是鑽研了這個空子,比如美國吧,一個幾百年歷史的國家,他們能有什麼深沉的文化?和我們齊名的幾個文化大國,基本上都煙消雲散了。論歷史悠久,非中國莫屬。但年輕一代人的想法很難尋思,從大洋彼岸過來的東西貌似更符合人類社會流行發展。美國等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他們的實力讓其的文化也得到了擴散,另一方面也由於他們沒有什麼文化歷史,他們的文化更符合現代社會生活思維,所以就把我們的傳統戲曲、地方戲等具備歷史沉澱的東西打壓下去了。畢竟要讀懂歷史,還是需要個人有文化底蘊,可這樣的人很少。相對來說,膚淺的整個蘋果過平安夜,戴個面具過萬聖節多簡單。

    我還是喜歡那句話,經典的東西還會流行,流行的東西不一定能成為經典。目前來說,保護國家傳統文化、振興地方特色文化,已經在國家層面得到了重視,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容,社會資源必定會有一部分要投入到保護和振興傳統文化中。但關鍵的點還是在於如何讓這些文化元素進入年輕人的生活,這才是文化傳承的重中之重。畢竟,這個世界終究是那幫孫子的。

    傳統文化改革最佳化,讓自己重新變成流行,葉並非什麼難事。故宮博物館就是典型案例,中華好詩詞的節目也是成功案例,因李寧走紅而流行的國潮也是傳統文化元素的變身,還有選擇和王者榮耀聯合推廣的崑曲等傳統戲曲文化,都是在探索傳統文化重新走向流行的方法。事實也證明,這是有用的方法。

    所以,我認為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無論是戲曲、詩文、畫作,都能夠被毫無疑問的振興起來。幾千年的歷史沉澱,給了我們豐富的文化寶庫,而這一切還有待我們去發掘。

    -

    你的家鄉有什麼特色文化快要消失了嗎?

  • 5 # 齊彥斌

    好啊!好啊!要嚴格禁止看電視,看電影,看話劇,看歌劇,看微信,彈鋼琴,拉小提琴,吹小號,吹薩克斯,跳芭蕾舞,堅決取締美聲唱法,交響樂,大合唱……等等,因為這些玩意都是西方文明戲,它們嚴重壓抑,排擠和摧毀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只有徹底消滅了這些西方洋貨,我們的地方戲劇才能發揚光大。

  • 6 # 二人轉拉場戲

    以東北二人轉正戲為例,其實傳統二人轉和黃梅戲類似,非常適合拍攝 那種戲劇電影!

    類似中國臺灣90年代拍攝的《白娘子傳奇》那種。

    一言不合就開唱。這樣才能讓更多年輕人,兒童瞭解某一個故事,從而喜歡這門藝術。

    而不是繼續老年人一板一眼的演唱枯燥的京劇,或者弄一些年輕人連唱帶跳講段子那都是錯誤的。

    應該像60-80年代一樣,招聘能人研發編排新曲目。然後然後利用好現在的自媒體,講述戲曲故事!

    目前經費用的不太對。很多人純粹是為了經費。根本不考慮推廣問題。甚至各自保留自己的看家本領,同行明爭暗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永為什麼沒有排在歐顏柳趙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