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商用軍用民用
-
2 # Jack-0-
美國軍事衛星。
類似龐氏騙局,馬斯克大忽悠一個罷了,是美國網際網路金融圈錢騙局第一人馬斯克,金融洗錢圈錢套路自燃自爆特斯拉。
精明的特朗普禁運晶片,叫通用回美國,而不在乎馬斯克,因為馬斯克沒技術就是個營銷包裝軟文水軍蹭熱度網際網路金融圈錢騙局
馬斯克是個大忽悠,馬斯克starline專案最大投資方是美國空軍,本身就是個超級偵察計劃,就不明白為什麼要掛個為全球接網的名號。不過馬斯克是個營銷天才,馬斯克是被華爾街包裝成了鋼鐵俠,實際上他只是經濟學本科輔修了物理學,並無任何工程技術背景,他也沒有任何工程技術發明,他最大的運氣就是一創業就碰到了華爾街的天使投資人,幫助他收購了paypal(美國的支付寶)的前身Confinity公司,並最終被ebay收購,依靠發的這筆橫財又入股了特斯拉公司,並踢走創始人。說穿了就是個搞網際網路金融的。無論是太空探索spaceX,還是特斯拉都是馬斯克前臺唱戲炒作,華爾街的猶太人背後運作賺錢。2008年之前是個玩世不恭的花錢點大炮仗的暴發戶,2008年之後就是被華爾街操縱炒作概念的白手套,當然,他和華爾街及美國政府都是互相利用而已,華爾街需要他炒作概念收割韭菜,美國政府需要他代表新一代的美國精神,同時也希望透過他的spacex給美國聯合發射聯盟(ULA)製造壓力,避免NASA完全被ULA裹挾控制。而馬斯克自己藉著鉅額的資本實力完成了自己發射火箭的夢想。對馬斯克而言,spacex是核心,而特斯拉只是協助華爾街圈錢的工具。
不懂花了多少錢,請了滿網路的無下限軟文水軍吹捧大忽悠馬斯克
-
3 # 老糊網際網路
馬斯克的星鏈計劃是通訊業和it業的熱門話題。
2015 年 1 月,IT界著名的鋼鐵俠埃隆·馬斯克正式宣佈 SpaceX 的衛星網際網路服務計劃(星鏈計劃)啟動。計劃的最終目的是透過向低軌道發射42000顆衛星(1.2萬顆已獲批准,3萬顆已提交申請),組建全球最大的 WiFi 網路,向全球任何地區的任何使用者提供至少 1Gbps 頻寬的網際網路服務。
為解決發射成本問題,SpaceX把一箭多星技術發揮到極致。美國時間4月22日,獵鷹9號火箭在弗羅裡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基地發射,把60顆衛星送入太空,這是“星鏈”計劃的第7批60顆衛星。
雄心勃勃的星鏈計劃之所以能吸引人,讓人相信能有成功希望,是因為創始人馬斯克。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被人稱為鋼鐵俠,1971年出生於南非首都茨瓦內,擁有加拿大和美國雙重國籍,本科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獲經濟學和物理學雙學位。
1995年至2000年,馬斯克與合夥人先後創辦線上內容出版軟體“Zip2”、電子支付“X.com”、國際貿易支付工具“PayPal”。
2002年6月,埃隆·馬斯克投資1億美元創辦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出任執行長兼首席技術官。
2004年,埃隆·馬斯克向特斯拉汽車公司投資630萬美元,出任該公司董事長。
2006年,埃隆·馬斯克投資1000萬美元與合夥人聯合創辦了光伏發電企業太陽城公司。
2012年5月31日,馬斯克旗下公司SpaceX的“龍”太空艙成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後返回地球,開啟了太空運載的私人運營時代。
2015年提出星鏈計劃,準備發射42000個衛星覆蓋地球,為全球提供高速上網服務。
2018年2月7日4點45分,SpaceX公司的“重型獵鷹”運載火箭在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首次成功發射,併成功完成兩枚一級助推火箭的完整回收。
因為馬斯克過往歷史太過耀眼,讓人對星鏈計劃特別嚮往,支持者眾多。
也有不少通訊行業業內專家表示懷疑,主要從商業成本和服務能力交付,認為無法服務海量使用者,是虧欠的買賣。
最近的觀點認為,星鏈未來會縮小衛星規模,成為6G的補充。
-
4 # 趣視資料
馬斯克星連結,又稱星鏈計劃(“Starlink”)。美華人馬斯克在2015年9月向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提出的衛星寬頻網路,需要發射4000多顆近地軌道衛星組建,後來逐步擴充套件到需要42000顆衛星(1.2萬顆已獲批准,3萬顆已提交申請),組成衛星通訊群,為全球網民提供高速寬頻服務的瘋狂想法。
從技術角度說,星鏈計劃計劃和當年的銥星計劃沒多大差別,預計最終的結果都一樣,成為笑談。在1987年第一代行動通訊時代,同樣是美華人摩托羅拉的工程師巴里·伯蒂格和摩托羅拉在亞利桑那州工作的衛星通訊小組另外兩名工程師想到的一種衛星覆蓋全球的計劃,既銥星計劃——由77顆近地衛星組成,使使用者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能打電話。後來衛星的總數降到了 66 個。最終的結局就是敗給了地面移動通訊系統-2G,無法形成穩定的客戶群。摩托羅拉虧損巨大將銥星公司申請破產,在迴天無力的情況下,宣佈終止銥星服務。
星鏈計劃已發射420顆,只完成總數的1%。目前一箭多星和火箭回收,其他都還停留在PPT階段,這個計劃並沒有披露4萬顆衛星如何組網,達到什麼預期,就是畫了個餅說了一句12000顆衛星發射完成後,能提供超過1000G接入能力。從專業角度看1000G的接入能力,差不多就是1000座5G基站使用者接入能力,如果全球覆蓋,估計100萬用戶的併發需求都無法滿足。
最最重要的是成本,300公里軌道高度衛星,維護成本能高到天上去,還有衛星製造成本,發射火箭成本如何算?就算是一箭100星計算,一顆星也要30萬,而衛星本身造價得100萬美元吧。按照4000萬用戶年入100億美元,資料哪來的?算終端了嗎?北斗目前的簡訊報文系統是大機器,一個支援衛星簡訊的終端都很大,做到手機支援衛星寬頻上網都到什麼時候?沒有手機使用者,只是特定使用者,漁業、海洋、深山、偏遠地方的使用者怎麼算出來的4000萬?還是人均月60美元的使用者。
一個沒有組網技術方案,又沒有終端支援的燒錢的星鏈計劃,怎麼看都和當年的銥星計劃如出一轍,雖然目前人類的活動和上世紀不可同日而語,但感覺星鏈計劃沒有未來。
銥星計劃是摩托用自己的錢去砸的,馬斯克星鏈背靠美國軍方能成功嗎?有媒體稱“顛覆5G的將不是6G”,而是馬斯克的星鏈。馬斯克星鏈計劃的目標不在於網際網路通訊,其目標更為宏大,短期是為了在地球上完善無人駕駛系統,遠期則是馬斯克殖民火星的通訊需要——這傢伙是火星派來的逗比嗎?
這個瘋子,顛覆的不是我們的5G、6G,而是我們的認知和想象力。瘋子的世界我們不懂,還是吃瓜看熱鬧吧。
-
5 # 阿拉丁23758
星鏈計劃目標是成為共計四萬兩千顆衛星組成的超級wifi網路(人類至今發射的衛星總和不到一萬顆),這樣一個專案到底是圈錢巨獸還是逆天工程呢?本文不吹不黑的分析一下。就公開資訊分析一下星鏈盈利的可行性,就以頭兩年1200顆衛星的營收進行分析(兩年內未完成申請的軌道就被收回重新分配),至今半年多已經發射了420顆,如果資金鍊不斷裂的話大機率是可以完成的,半年後開始公測,覆蓋北美高緯度地區。每年服務費1000美元,總投資估計100億美元。(每次發射6000萬美元,每次60顆,兩年20次;還有衛星、地面站、運維的成本)按十年回報週期,則要收回成本估計需要100萬用戶,如果參考銥星專案,很難找到這麼多使用者。因為每年1000美元還必須在露天才能上網,和5G比起來太貴且不方便。從商業邏輯上來說,違背了“用更少的能量傳輸更多的資料”的發展規律。谷歌之前用熱氣球做過類似的實驗已經明確否定了這種商業模式(吳軍做過詳細說明,網上可以搜到)。比熱氣球高几百公里軌道上的衛星缺乏主幹網和能源的支援,點對點通訊還湊活,提供類似5G的通訊服務基本不可能。所以我認為星鏈的真實目的並非資料通訊服務,畢竟以馬斯克的高智商,也不是個融資騙子。就技術層面來分析,星鏈每顆衛星總頻寬30TB,可以給每個使用者提供1GB頻寬,考慮到任何資料都要經過上行、下行才能與第三方通訊,所以頻寬需要減半,再加上星座組網、資料加密、衰減、鄰頻干擾等開銷,假設每顆衛星實際可用頻寬可能只有5TB,則每顆星可以服務一萬個使用者,一期星鏈理論可以服務五百萬使用者。那剩下的問題是去哪裡找這麼多使用者。既然在室內不能用,則應用客戶只能在室外找,比較容易想到的就是輪船和飛機,但數量太少。剩下的就是馬斯克自己起家的老本行——汽車。馬斯克的特斯拉汽車目前產能正在快速爬升,但是其自動駕駛功能近期遇到了瓶頸。自動駕駛需要處理海量資料,目前基本要在車載電腦完成,如果能聯網透過雲端輔助完成,可能能更接近L4級別自動駕駛,而汽車使用者是可以達到百萬數量級的(5G網路註定無法覆蓋所有行車地區)。但這裡有個致命問題,自動駕駛要求傳輸延時必須在個位毫秒級,目前星鏈是達不到的。從外部市場來分析,目前以建立低軌道衛星通訊網為目的的星座計劃有好幾個,包括亞馬遜的柯伊伯、英國的一網,中國的鴻雁等,在有限的市場記憶體在激烈的競爭。其實這是一種公地悲劇,公地悲劇最初由哈定提出,哈定舉了這樣一個具體事例:一群牧民面對向他們開放的草地,每一個牧民都想多養一頭牛,因為多養一頭牛增加的收益大於其購養成本,是合算的,儘管因平均草量下降,可能使整個牧區的牛的單位收益下降。每個牧民都可能多增加一頭牛,草地將可能被過度放牧,從而不能滿足牛的食量,致使所有牧民的牛均餓死。這就是公共資源的悲劇。低軌道資源本來是比較富裕的,如果在過個十年無線通訊技術成熟了再部署,也許有更大的成功可能性。但馬斯克每次都申請上千條軌道引起了其他競爭對手的恐慌,生怕申請晚了搶不到好位置。各參與方儘管不能確定是否能最終受益,但如果不參與利益一定受損,所以不得不參與。不管馬斯克最初發起星鏈計劃的初衷是什麼,低軌道競爭的公地悲劇已經不可避免。但馬斯克就是做了,用十年後註定過時的低技術水平衛星佔據軌道,這是典型的因個人意願浪費公眾資源,不僅浪費了美國的資源,更是浪費了寶貴的全球資源。
-
6 # 愛丸科技
專業的回答樓上都說過了,網上也能查到各種各樣的資料。
我就給個直接的解釋吧:
你知道十多年前很多人家都用個大鍋蓋收衛星電視訊號不?星鏈跟那玩意差不多,但是傳的不是電視訊號,是因特網。
回覆列表
當地時間2020年4月22日下午12:30,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基地發射,將第七批的60顆衛星送上了太空。Starlink(星鏈)發射衛星總數已達到422顆,而最終將達到42000顆!
4 月 23 日,馬斯克在推特上公佈了計劃的最新目標:“Starlink內測差不多三個月後開始,公測在六個月以後。”最初的測試將適用於高緯度地區。星鏈服務最初將在 2020 年提供給加拿大和北美客戶,並在 2021 年進一步擴大服務範圍至世界其他地區。
同樣是4月23日,中國商業航天企業銀河航天首發星首次實現3分鐘以上的影片通話,中國商業公司自主研發的首顆低軌衛星驗證了其通訊能力。這不僅是中國首顆通訊能力達10Gbps的低軌寬頻通訊衛星,也是全球首顆低軌高頻毫米波衛星。
這意味著,儘管曾面臨了無數的質疑和爭議,今年之內,真正的太空網際網路就會成為現實。有趣的是,4月20日,中國發改委初步研究明確新基建範圍,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從這幾件事可以看到,低軌衛星網際網路已經不再是銥星時代的雞肋,很快將成為一種成熟且並不昂貴的技術產品進入我們的生活。
馬斯克的“星鏈”將取代5G?
馬斯克曾表示,星鏈計劃將實現個人使用者頻寬超過1Gbps,時延滿足線上遊戲需求,也就是可以達到50毫秒以內。高頻寬、低時延,這兩大特徵不得不讓人聯想到作為國內新基建頂樑柱的5G技術。
很多人也在探討,是否美國可以透過星鏈代替昂貴的5G實現無線網路的全面升級。
但實際上,SpaceX已經明確表示,星鏈將為那些接入不可靠、價格昂貴或完全無法使用的地區,提供高速寬頻網路。也就是說,其目標並不是取代城市裡的電信網路。
星鏈所省去的光纖成本,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並不是什麼問題。以城市高密度的裝置接入需求,在夏農定律的限制下,也不可能實現廣泛的高頻寬接入。
OpenSignal在2018年底的統計,全球4G人口覆蓋率最高的前20個國家和地區中,相當多的發達國家並未在列。事實上,到2018年底,義大利、法國和德國的覆蓋都不超過70%。而在全球範圍內,覆蓋率超過50%的國家和地區只有83個。
所以,僅為地廣人稀的地區、航空器、遠洋船隻、科考探險等場景提供價格可負擔的通話和寬頻接入服務一項,一般認為每年的市場規模就在300億美元以上,收益足以覆蓋星鏈的成本。這種場景幾乎不可能以常規的光纖接入解決。
隨著低成本小衛星技術和火箭回收等技術發展帶來的發射價格降低,星鏈這種收割長尾市場的商業模式終於得以成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星鏈與現在的高軌衛星通訊網一樣,是3GPP體系蜂窩無線通訊標準的補充而非挑戰。
但既然說到3GPP,與星鏈的關係倒也並非一定永遠井水不犯河水。
從1G到5G的過程,雖然中國從跟跑變成了領跑,但其實一直在一個別人設定的路徑上狂奔。
但實際上,越來越高的頻段,越來越小的蜂窩,帶來的除了頻寬和連線數的紅利,也帶來了複雜度、成本和能耗的代價。
當前的5G標準,試圖用一個網路以所謂“切片”的方式滿足假想的各種需求,結果反而成就了一個似乎沒有合適的應用場景的尷尬局面。
迄今為止,除了遠端駕駛(不是無人駕駛)等少量場景以外,似乎還並沒有出現什麼真的需要5G解決的問題。只能寄希望於技術有了,應用自然會出現,如同修了路就會有車。
雖然5G號稱包含了eMBB(增強移動寬頻)、URLLC(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訊)、mMTC(大連線物聯網)三大場景,但目前仍然主要聚焦在增強移動寬頻(eMBB),以及部分低時延的場景,暫時並不支援大規模機器連線(mMTC)。
4G時代關心的是人與人之間按需發起的連線,更關注管道的頻寬,而目前4G手機基帶晶片最高支援的LTE Cat16/18載波聚合標準(也稱為4G+),理論下行速率也可達1Gbps,中期看來可謂綽綽有餘,以非獨立組網(NSA)為主的早期5G,真未必有什麼飛躍。
如此說來,其實對於eMBB和URLLC場景,“4G+”+“星鏈”如果能很好地結合,同時解決城鄉頻寬和覆蓋問題,可能至少對北美的需求來說,短期內是一個不錯的務實工程。
5G時代更關注物聯網,大家似乎已經有這個共識,只是同樣不知如何做起。從這個角度來說,可能星鏈的想象空間會更大些,也真正會挑戰5G的未來。
物聯網的邏輯與人際連線的真正差異還並未引起重視。萬物互聯只是第一步,基於連線的“萬物運營”才是重點。
物的連線實際是物體執行狀態與數字孿生平臺和CPS控制邏輯的通道,需要城鄉一體廣域無縫覆蓋、全天候實時響應、自主執行、智慧調控、快速擴充套件。
而現在的5G邏輯,為了滿足寬頻需求,傾向於城市的高密度部署、關注QoS、高頻段、地基,而對於廣域覆蓋、高可靠低時延方面優先順序並不高,或者說可能存在天然的缺陷。
對於星鏈來說,在窄帶、廣域、低時延需求下工作,完成窄帶物聯網的時空連續高效覆蓋,也許還真的是更理性的思路。
這些分散的需求匯聚在一起,同樣是百億級終端、萬億級產值的龐大市場,也是5G和低軌星鏈可能最終爭奪的星辰大海。
總的來說,以Starlink為代表的低軌星鏈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在滿足移動寬頻和語音需求方面,與蜂窩網路有很好的互補性,可以共同完成對城鄉的覆蓋。
但以目前的應用場景需求來看,比起星鏈,反而是5G似乎有點過於超前了。然而在窄帶物聯網方面,5G的進展則明顯落後,星鏈目前的優勢在很多方面更為突出。
對中國來說,剛剛在新基建戰略中加入的衛星網際網路,將與5G並重發展,縮小與美國的差距,這是一項很重要的戰略決策。
物聯網是未來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基礎設施體系,也是無線通訊技術發展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重點領域,需要我們跳出移動寬頻和語音需求的慣性思維,以場景而非技術驅動,重新思考通訊技術的頂層設計,設計更符合中國現實需求的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