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思維技術
-
2 # 海貓成長江湖
我認為高效學習,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需要的能力,我們只有學會了高效學習才能在學習上或者工作上游刃有餘。那麼什麼是高效學習呢?
在我看來高效學習並不是你學習了多少時間,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有的人學習了12個小時,另一個人學習了兩個小時。學習了兩個小時的卻比學了12個小時的人學的好,這其中就有了一個效率的問題,我們只有在單位時間內把學習的效率提上去,我們才會獲得高效學習。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獲得高效學習呢?
首先第一點,我們需要學習時長,但是要注意這裡所說的學習時長是有效的時長,而不是你一會刷刷微博,一會刷刷抖音,然後看五分鐘書得堆砌時間。
第二點我們要有提高我們的注意力,專注的注意力是我們提高效率的基礎。那就會有很多人說我們應該怎麼提高注意力呢?在這裡我們借用《自控力》裡邊的一個小方法:就是我們找一個地方站著也行坐著也行,然後閉上眼睛專注於我們的呼吸,每天練習5到10分鐘,在練習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被什麼事情打擾了,就記錄下來。這樣一邊練習一邊尋找問題,很快我們就能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了。
第三點就是效率,做什麼我們都需要提高效率,在現在這個時代,娛樂氾濫的時代我們很多人都會被手機電腦耽誤,這不是說我們不能玩,但是要剋制自己。比如在固定的時間內把手機調成響鈴模式,然後放到一邊,我們就不會產生有人找我們的錯覺了。
下面是我對高效學習的看法:有效時間×注意力×效率=高效學習
對於高效學習,你怎麼看?
什麼是高效學習?有人把高效率或高效果或高效益學習當做是高效學習。其實,真正的高效學習應是高效率學習、高效果學習和高效益學習三者的統一。據此,怎樣將三者結合起來,就是學習科學需要加以研究的一個問題。
一、學習效果、學習效率與學習效益的區分1、學習效果
指的是符合預期的學習中所收穫到的學習效果的數量,考試成績就是反映學習效果的一個方面。學習效果衡量的是學習者在短期內“記憶體”的心理痕跡,它並不能準確地反映出學習者學習的長期效果,學習者在其後來的學習或實踐中的或是對所學內容的遺忘,或是由於長期積累而產生了頓悟,會使其已收穫到的“記憶體量”產生變動。
2、學習效率
是指學習效果與學習中對不可再生性的學習資源的消耗量之間的比。學習資源包括學習中所使用的時間、精力、資金和其他條件。學習資源分為不可再生
資源和可再生資源,前者是一經消耗就會失去的資源,後者則是可以重複使用的資源。一般來說,我們主要是以對時間使用的多與少來衡量學習效率的,所以追求學習效率,就是在學習目標既定時,要追求耗時少、速度快、成效多;而在學習目標不明確時,要追求的則是在一定的時間內收穫多、成效多。
3、學習效益
指的是長期性的學習收穫,是學習者透過學習以後的所得、對自己的認識和思想的改變或由學習而激發起來的自己最為持久而穩定的素質。愛因斯坦曾說,他贊同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就是,“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在學校裡所學的一切,那麼留下的就是教育”。物理學家勞厄也曾說過:“教育無非就是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被遺忘掉的時候所剩下的東西。”筆者認為,所謂“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被遺忘掉的時候所剩下的東西”,就是學習的效益,它是被高度“內化”、因而已達到了融會貫通程度的學習收穫。
在節奏快、壓力大的現代社會,追求高效學習目前已成為學習者普遍的追求。追求高效學習可分為追求高效率、追求高效果和追求高效益三種追求。
追求高效率,偏重於追求高速度的學習,青睞“速成”式的學習。
追求高效果,偏重於追求高質量的學習,這種質量,主要是以對所學內容掌握程度如何為衡量標準的、以考試等檢測方式為手段得出的結果所反映出的質量。
追求高效益,著眼於全面自由發展的長期價值,而不是眼前的學習效果,比如分數的高低。
二、各種高效學習中的不足追求高效率(高速度)學習的學習觀念,並不能說是一種完全錯誤的觀念,但問題在於,效率與效果之間往往會有矛盾。一般來說,追求效果,就要求學習中所收穫的數量要多,質量要好;而追求效率,則要求完成某項學習任務的速度要快。但好與快不是總能同步達到的,相反往往是矛盾的,實現又快又好並不容易。學習實踐中常常有這種情況:一些學習者為了達到又快又好的願望,往往會不顧主客觀條件而貪多求快,從而導致“欲速則不達”的結果。
實踐一再證明,無論學習什麼,都是無捷徑可走的,貪多求快,往往會事與願違。生活中我們要防止把飯做成“夾生飯”,學習中何嘗不會出現類似煮出“夾生飯”的狀況。現在還有一種情況,即有些人願意相信某些“益智補品”的作用,誤認為服用這些補品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這是要不得的,相信“益智補品”的作用,盲目地使用它,極可能成為某些偽劣產品的受害者。現在的社會,人心浮躁,表現在學習上,就是一種過分功利主義的追求。殊不知,過分地功利是學不到真知識、真本事的。
追求高效果(高質量)學習的學習觀念,也不是一種完全正確的學習觀念。實踐證明,只有當學習者具備了一種糅合力較強的學習能力(一種依託於靈巧性很高的學習能力),並且學習態度嚴謹、認真,學習方法恰當,學習條件較好時,才能有較好的學習效果。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實現高效果(高質量)的學習,也並非所有學習內容都可以使用高效果(高質量)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習的。即使學習者具有糅合力較強的學習能力,學習的結果也是需要達到高質量的,那種所謂高效果(高質量)的學習也不一定會對學習者的發展有利。這是因為,學習的質量如何,是難以找到一種合適的評價標準的。學習的質量如何,是根據預設的質量評價標準來檢驗的。這種標準一般有三種形態:一是學習者自己確定的標準,二是他人(包括教師、權威和長輩等)確定的標準,三是社會上大家認可的標準。學習者自己確定的標準不一定是一種合理的標準,因為正在學習的學習者,他一般並不瞭解自己所要學習的某知識領域或某種技能的面貌;他人確定的標準,強調的是他人所關注的重點和價值,是從他人的角度對學習者提出的要求,一般來說較為客觀,也較值得信賴,但現狀之下,值得信賴的程度也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麼高;社會上大家認可的標準是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而來的,主要是以能否解決實際問題為尺度來衡量其學習效果的,但很難說誰能代表這種標準,也很難較準確地用書面語言的方式來表述這種標準。
總之,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追求高效果(高質量)是否正確,首先要看學習者學習時秉持的是一種什麼樣的質量標準,但衡量學習質量的標準是難以把握的。這樣,人們一般就採用權威性的他人認為是標準的標準來作為自己學習的質量的標準,認為這能使自己達到實現高效果(高質量)學習的目的。
在中國,科舉制度從隋朝末年(622年)開始實行,直到清朝末年的1905年被廢除,共經歷1282年。這期間,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但多數狀元在歷史上作為不大。
透過對10年中國各省區市高考“狀元”的職業狀況的調查,該“報告”得出的結論是:“高考‘狀元’尚未出現在主流行業的‘職場狀元群體’之中”,並且“大部分高考‘狀元’大學畢業後都‘銷聲匿跡’,‘能見度’偏低”,高考“狀元”的職業成就低於社會預期。恢復高考制度40年來,中國各省區市高考“狀元”很少在社會各界有傑出表現。由此可見,如果說能成為“狀元”的學習就是高效果(高質量)的學習,那麼這種學習就是有問題的。所以,目前許多人所追求的所謂高效果(高質量)的學習,實質上很可能會成為扼殺學習者成為傑出人才的一個因素。
追求高效益的學習觀,雖然是一種可促使人真正成功和成才的學習觀,但現實中也常使學習者遭遇坎坷。從理論上說,傑出人才的學習方式可以代表高效益學習的方式,因為傑出人才的成長除了有其先天稟賦和後天機遇等方面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因為他有成功的學習方式,也就是高效益的學習。正是從高效益的學習中,傑出人才才從中獲得了對發掘其潛能有重要作用的營養,進而才會成才。據說,楊振寧教授曾率一批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華講學。講學期間,當有人問到他們當中有沒有高考“狀元”時,楊振寧說:“按照中國的高考標準,我們都是差生,在中學,都排名在十名以後。”毛澤東、魯迅、胡適、郭沫若等,他們都不是早慧的優等生;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等大科學家,也都屬於少年“愚鈍”而大器晚成的一類人。這也就是說,一些傑出人才,他們早期的學習也並非是高效果(高質量)的學習,他們的學習方式不僅沒有使他們成為“狀元”,反而被當做是“差生”來看待。
相對來說,我們應當更傾向於高效益的學習。但是,對傑出人才的學習方式的研究,目前還相當地不夠,所發現的其中的一些成功之處,屬於表面性的東西還較多,規律性的東西則較少。我們對傑出人才的學習方式的研究,感性的成分還較多,理性的成分還較少。這樣,就使得我們對“什麼是高效益學習”這一問題並未形成科學而合理的結論。從現實情況看,在目前的狀況之下,廣泛存在的應試教育也容納不了甚至是容忍不了高效益的學習。
三、追求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學習的統一
天津師範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的沈德立教授對高效率學習的心理機制進行了較長時間的研究。經過這種較長時間的研究以後,他認為,高效率學習的基本特徵是:
1)學習過程高速度。高速度學習的關鍵是學習者思維的敏捷性。
2)學習方法科學。學習方法科學即學習者能選擇和運用科學而有效的學習方法,能按科學的程式來完成學習任務。
3)學習策略運用適當。
4)學習結果高質量。
5)學習過程有樂趣。
學習中有樂趣即學習者在學習時在心理上總有一種愉快感、滿足感和成就感,相反沒有任何壓力、焦慮和緊張感。沈德立教授還提出了他的關於高效率學習的資訊加工模型。高效率學習的資訊加工模型是:有選擇性地注意、非智力因素、知識呈現方式、內隱認知、元認知、學習策略6個因素一起發力。沈德立教授還認為,在知識呈現方式符合學習者認知規律的情況下,有選擇性地注意是實現高效率學習的前提,元認識起監控作用,適當的學習策略的運用是保障,非智力因素是動力,內隱學習是一種特殊的學習方式。
沈德立教授的研究實際上是向我們提供了一種實現高效率和高效果學習相統一的條件。沈德立教授的研究表明,高效率和高效果的學習是可以統一的“好”與“快”的矛盾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是可以統一的,其統一的條件也是可知的。沈德立教授的研究針對的雖然是在學校學習的學生,但對成人學習者來說,無疑也有其啟示意義。根據沈德立教授的研究,筆者認為,高效果和高效益的學習也是可以統一的。為什麼學習效果不同於學習效益,主要原因在於學習效益多依賴的是對各種學習收穫的融會貫通,高水平的學習效益的實現需要經過對各種學習收穫的收集、整理、篩選、提煉與重組之後才能達成。這當中,某些元素或成分的欠缺不能導致高水平的學習效益的達成,對學習收穫的融會貫通需要經過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而且還要有某種機遇或條件,其中包括環境因素和深度的刺激等。追求高效益的學習更依賴於耐久力強的學習能力。
高效果和高效益的學習應如何統一呢?筆者認為,具體應做到如下幾點:
1、學習方向正確
學習方向是學習者對“學什麼”“怎麼學”的問題意識,是實現追求學習目標的路徑選擇。換一種說法就是,學習方向就是學習者想要改變自己的方向、想要進取的方向。
學習方向正確,就是有正確的學習方向,就是在知已知彼的基礎上選擇出達到學習目的的有效途徑。選擇正確的學習方向,需要學習者在較好地瞭解了社會的需要和個人理想、個人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形成一種正確有效的關於學習的內容、學習的策略、學習的方式和學習要達到的目標的意識。學習方向確定以後,學習者在學習中要有所為,也要有所不為;要恰當地選擇先“為”什麼和後“為”什麼。學習方向正確標誌著自己在“做正確的事”。“做正確的事”永遠比“正確地做事”更重要。“做正確的事”是確保高效益學習的前提。
2、學習方法良好
好的學習方法具有以下特徵:一是它符合學習的規律,能有效地幫助學習者較快地實現學習目標;二是它應該是合手合用的,就像某件合用的工具一樣能使人順手稱心。但是,任何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需要根據學習者自身的條件來定,都需要有相應的外部條件來配合,需要學習者對之進行悉心的揣摩,然後才能使之成為對自己真正有用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強的學習者在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的運用上具有極強的變通能力,他們在遇到問題或阻礙時.能很快地判明其中的原因,從而很快找到新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當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的選擇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時,這種學習方法才能被稱為是好的學習方法。高效益學習的方法應是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它以質疑來催生自己富有創意的見解;而高效果的學習則排斥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它只停留在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吸收上。“學問學問,關鍵是要學會‘問”’,即要培養學習者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如果學習者能增強自己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那麼他就比較容易做到實現高效果和高效益學習的統一。
3、高度關注內容
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做到對所學內容的高度關注,學習者只有對所學內容十分關注,他才能對所學內容產生更加靈敏的感知,才能捕捉到其中細微而重要的資訊或線索,同時也才能對無關資訊予以剔除。正因如此,所以較長時間的對某一領域的關注就會導致“奇蹟”的出現,就可以使學習者的某種天賦被啟用。這本身就是高效益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習者從自己的學習中發現了所學內容的意義,他就能體味到其中的樂趣,並因有這種樂趣而更加傾心於去發現其中的新的意義。這樣,學習者就會進入一種因發現而生趣、因生趣而更加積極地設法從中有所發現的良性迴圈的狀態,從而就達到了身心的積極參與,就實現了身動、心動、神動與行動間的協同。學習者在高效益的學習中體驗到的不僅有愉快和滿足,同時也會有不滿足感和責任感等。通常情況下,這兩類感受均會很強烈,它是高效益學習者的一個較突出的特徵。而在單純的高效果的學習中,學習者對學習內容或技能的熟練程度至關重要,特別是在對付大題量的考試的過程中,對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一般會表現得更好,即能取得好的考試成績。但是,由於強調要熟練地掌握所學知識,所以這種學習不能容忍遲疑、細緻品嚐、慢吞細嚥,它傾向於用題海戰術來錘鍊學習者對問題的反應能力,所以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個人情感捲入的程度往往是不足的。這也就是說,在這種學習中,如果學習者能設法增強自己的在情感上的捲入,那麼就會比較容易實現高效果和高效益學習的統一。
4、收穫豐富而協調
學習收穫豐富而協調,學習者能學一知一,就算是達到了學習的高效果;若能學一知十,則是一種高效益的學習。即使對教師、教材和考試中規定的學習者必須掌握的那個“一”,學習者掌握的不是太好,但他在學習中仍然獲得了這個“一”之外的不少的東西,這種學習就仍然可以被看作是高效益的。從許多傑出人才學習的經歷中,特別是從他們留下的學習筆記或批語中,可以證實這一點。高效益學習應該是能開發學習者的創新精神的那種學習,當學習者的創新精神被激發出來並進而被應用於自己的學習之中時,學習者就能從中發現別人未曾發現的東西。有時這種發現也可能是牽強附會的,但它也會使學習者自己興奮不已,並由此孕育出他的新的創見。能孕育出新的創見的效益是十分寶貴的。所以,我們沒有必要一定去追求“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的效果,“種豆得瓜”也未嘗不可。
學習中收穫豐富指學習者透過學習不僅掌握了要求他掌握的知識或技能,並且學習者的思維、觀念和態度等也都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因而在其智慧和素質中增加了積極的因素。高效益不僅表現在學習者學習收穫的數量多和種類多上,並且也表現在其各種收穫之間的互助性大、互礙性小上。孔子的關於“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觀點,其中就蘊涵著這樣的思想:學習的結果不應是壓抑人的本性,把人“削足適履”地裝入某種被認為是標準的模子中去,而應該是對人的本性加以完善,應該是使學習者之“文”(所學到的外在)與“質”(所固有的內在)相匹配,如此才能使人成為“君子”。這應該是高效益學習中的應有之義。如果學習者不僅重視使自己的所學符合他人的標準,並且也重視超越他人的標準,如果學習者不僅重視獲得標準答案,並且也重視獲得帶有創造性的學習收穫,那麼他就比較容易實現高效果和高效益學習的統一。
5、資源利用高效率
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對學習資源的有效利用率較高,高效果和高效益學習都重視對學習資源的有效利用,但高效益學習更重視深度利用學習者本人的記憶體資源(包括記憶體的知識經驗和技能、身心能量和優勢學習能力)。它常會反覆咀嚼已學過的內容,會較廣泛地利用合作學習資源和人際交往資源。它強調多遍的再學習、深度的訓練和開放式的交流活動。再學習不是對原先學習內容的簡單重複,也不是為鞏固記憶而進行的複習,而是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對相關問題的再思考,是試圖從中發掘出更深層次的認識。一般而言,在再學習中產生的效益比一兩次性的學習要大很多,但不一定效果更好。深度訓練是學習者為固化或深化某些技能而進行的一種活動。深度訓練不同於機械重複的在已有水平上的為鞏固某種技能而進行的訓練,它的目的是力圖構建一種更為完善和更高水平的反應模式。在這種深度訓練中被鞏固或被構建出的重要的技能很可能成為學習者的重要的學習收益。所謂開放式的交流,就是學習者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或技能拿出來與別人進行交流與切磋,從中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高效益學習的這些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習者將所學知識加以融會貫通,有利於使學習者獲得對所學知識的深層次的認知,或者是習得過硬的本領。所以,如果學習者重視圍繞自己所學內容中令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較廣泛地利用各種學習資源來進行學習,那麼就能比較容易地實現高效果和高效益學習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