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看影視的小哥
-
2 # 噼裡啪啦嘞
說起劉邦和朱元璋,大家都耳熟能詳,畢竟兩位都是開創了各自朝代的偉人。劉邦開創的大漢朝直接奠定了我們民族的稱謂——漢族。漢朝時,四方臣服,強漢之名遠播西域。而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洗雪了漢族近百年的恥辱。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終明朝一代,不稱臣、不納供、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就連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在國家即將滅亡的危難時刻都能以死明志。明朝氣節之強讓人敬佩!在歷史研究中,大家很容易將二者對比研究,因為這兩位有很多的共同點
1、出身比較
劉邦是個市井流氓出身,但人家好歹有個亭長官職,也算是當時的公務員了(放現在那都是應屆畢業生搶著要找的工作);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父親朱五四,可以說往上數九代,那都是貧農,後來父母去世,重八哥連給父母下葬的錢都沒有。後來又跑到皇覺寺當了和尚,後又四處雲遊化緣(其實就是要飯。)
2、軍事戰略眼光以及軍事指揮才華
在大多數人的心中,劉邦在歷史上似乎並沒有多麼輝煌的戰績,唯一被大眾所熟知的大概就是“韓信將兵,而我善將將”的典故。但是劉邦一生很少打敗仗,而且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發明“招降納叛和“統一戰線軍事戰略戰術的皇帝,善於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
按理說朱元璋一個大字不識的文盲應該沒有多大的軍事指揮才能,可偏偏他的軍事戰略眼光和指揮才華就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能數得著的。朱元璋在和陳友諒進行決戰的時候,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力排眾議將兵強馬壯的陳友諒打敗,反手又收拾了偏安一隅的張士誠,最後一舉將元朝推翻,建立了大明朝,恢復了漢人河山,其豐功偉績足以彪炳千秋!
3、對待功臣的做法
劉邦稱帝時已經步入晚年,可能人老了就容易犯糊塗,越發猜忌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尤其是那些異姓王,生怕他們起兵造反奪了老劉家呢江山。韓信、彭越、英布先後被殺。就連蕭何也被逼自毀名聲來消除劉邦的疑心。在他死前還想殺掉曾經救他出鴻門宴的樊噲,就是因為樊噲是呂氏之婿,擔心他助呂作亂。
相比劉邦,朱元璋有過之而無不及。明朝初年的功臣除了湯和等寥寥數人,其餘功臣皆在“胡案”和“藍案”中被殺。“胡案”殺光了頂級文臣,“藍案”殺盡了頂級武將。為了讓孫子朱允炆順利登基,避免北宋“陳橋兵變”再次發生,朱元璋將明初的功臣名將幾乎屠戮一空。
兩人都曾推翻前朝統治,劉邦西入關中,秦王子嬰出城投降,秦朝滅亡;朱元璋兵進上都,元朝皇帝撤往草原,元朝滅亡。
兩人都善於選賢任能,劉邦手下有著名的“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還有陳平、陳豨、曹參、盧綰、樊噲等文臣武將;朱元璋手下同樣有有徐達、李善長、劉伯溫、常遇春、李文忠等
漢朝和明朝建立之後,都面臨著戰爭創傷嚴重的問題,在這一方面兩人都選擇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策略,這一點兩人算是打個平手。但在維持統治方面,劉邦做的顯然要比朱元璋好,劉邦在漢初平定異姓王之亂後,雖然也分封了同姓王,但那是在天下仍存有分封思想,朝廷無法有效統治全境的情況下做出的妥協,而之後國家也基本維持了穩定的局面。而朱元璋卻在分封制已經廢除一千多年的情況下,再次分封實權藩王,最終釀成了身後的靖康之難。此外,在治貪方面,朱元璋雖然下了大力氣,但並沒有找到官員貪汙的根源,從而導致了越治越貪的結果。
因此,我認為在歷史貢獻方面,劉邦是要遠超朱元璋的。中國之所以能夠基本維持大一統的局面,秦漢兩朝的貢獻,功不可沒,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劉邦的貢獻不亞於秦始皇。而朱元璋的貢獻則相對要小一些。
-
3 # 橫看成嶺側成峰66070
論出生,劉邦實為懶漢無賴,最多算是市井紅人,成事前沒有多少知識。
而朱元璋雖為貧民,但他在流浪時有機會聽書,對各類歷史故事著迷並善於分析歷史,雖然識字不多,但實是有智有謀的人物。
之所以能建立大業,我覺得劉邦是因為有蕭何張良韓信等高人相助,同時他心懷大志心胸寬廣善於聽取意見,並且有很好的自控能力。
而朱元璋與其說是他人相助,更多的是自己的能力使然,加上他順應大勢所以能成大業。雖然朱元璋身邊有劉伯溫,但最終還是他自己綜合利弊做出的決定,真正是能人一個。
至於對付功臣,劉邦比朱元璋要善良很多,至少劉邦當初僅針對個別功高蓋主或者目無法紀的功臣,之後因為呂后的參與,事情才變得複雜很多。
而朱元璋,如果說他在初期為了反腐殺了太多的貪腐之人還可以理解,那他之後純粹屠殺朱姓外的大臣,那就是狹隘自私的帝王作風了。
-
4 # 古樓殘卷
兩個人都是草根皇帝。但是性格又有明顯不同!
劉邦善於用人,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都比較傲,而恰巧劉邦願意聽意見,每次遇到事情都會問如之奈何?然後謀士們各抒己見,劉邦最終拍板,其實劉邦沒什麼其他的才能,就是會用人,那些傲慢的知識分子在劉邦這裡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就是劉邦最謀士們的這種態度使得他留下了一大批人才幫助他成就事業。
而朱元璋最大的特點是堅毅果敢,自己有謀略,也善於籠絡人心,謀士們出謀劃策他能迅速做出判斷,善於分析,快速做出反應!
這些都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因素,不管人品怎麼樣,最重要的是會把握政治形式,任何時候都要把自己置身於對自己有利的政治局面當中,取得民心,使自己代表正義,這才是政治家!
-
5 # 理查德弗曼
作為兩朝的開國皇帝,都開創了一代偉業,然而,論對後世的影響力,和歷史上的貢獻,漢朝是無可比擬的,他是真正實現中國大一統的朝代,並且確立了漢字,漢文化,等對中國影響深遠的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但說到中國朝代中對世界歷史的影響,要屬唐朝了,因為在中國,我們說漢語,漢族人,基本是對內區別於其他種族的,而唐人是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稱呼,君不聞世界各地無數的唐人街都是指華人聚集的地方,這是題外話。
另外,漢朝400多年的歷史,而明朝不過300來年,漢朝的儒家思想影響深遠的,明朝有了科舉制度。而朱元璋稱帝后,很多時候都會自比漢高祖的,也說明他想做一位能超越劉邦的皇帝。
-
6 # 仰望星空的小蝸牛
寫在前面:
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眾多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首領中,唯獨劉邦和朱元璋兩人取得勝利並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要說評價這兩位牛人,絕不是我輩所能涉略和企及的。今天,我只想也只能選擇劉邦與朱元璋這兩位草根皇帝的二三事來作以對比,試圖看看兩位牛人的不同,期望能夠實現。
劉邦與朱元璋兩人出身家境的比較劉邦出生在今天江蘇豐縣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兄弟四人,劉邦排行老四。可能是家裡的老么,父母的偏愛,使得劉邦好吃懶做,不事農桑。餓了就到父母家、哥哥家裡蹭飯吃,有現在話來講就是典型的“啃老族”!
朱元璋出生在今天安徽鳳陽,家裡排行老四,在整個家族兄弟中排行老八,在那個連名字都沒有資格用的年代裡,朱元璋就用了第一個名字——朱重八。朱元璋從小就給地主家放牛,父親也是給地主家做工,家境相當貧寒。窮的連自己父母死了,都沒有地方埋。
劉邦與朱元璋出生雖然基本相同,但劉邦要好過朱元璋,好歹劉邦家裡還有地,朱元璋不僅地都沒有,就連名字都沒有資格擁有。
劉邦與朱元璋兩人從事職業的比較劉邦年少時時被稱為小混混,因準備投奔所仰慕的信陵君魏無忌時,哪成想死了。後來轉投到信陵君門客張耳門下。估計是張耳的推薦,長大後的劉邦做了沛縣泗水亭長,相當於今天的泗水派出所所長。應該說劉邦屬於當時的公務員,吃皇糧滴。在這個位置上,劉邦結識了蕭何、樊噲、任敖、盧綰、周勃、灌嬰、夏侯嬰、周苛和周昌等人,這些人後來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
朱元璋在沒有父母庇護後,為了吃口飯,沒有辦法在皇覺寺剃度出家,每天在打掃庭院、洗衣做飯,在寺裡做起了雜役。當饑荒出現,寺裡沒有餘糧之時,主持就讓朱元璋捧著僧缽雲遊化緣了。三年多的雲遊化緣生活,朱元璋走遍了安徽很多地方,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苦澀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果敢堅毅的性格。
劉邦與朱元璋的職業有著天壤之別,劉邦是當時的公務員,吃的是皇糧;而朱元璋做了和尚,吃的是百家飯。
劉邦與朱元璋兩人起義方式的比較劉邦身為泗水亭長,在一次奉命押解犯人到驪山建皇陵,估計是工作期間飲酒,途中有人脫逃了。這在當時劉邦是要掉腦袋的,於是劉邦索性就放走所有人,劉邦自己也開啟逃亡生活。後來陳勝吳廣起義後,沛縣令也想參與造反,響應陳勝吳廣,於是劉邦的好朋友蕭何、曹參等人全沛縣令召回劉邦。劉邦回來後,沛縣令又反悔不想起義了,於是劉邦就率百十來人將沛縣令幹了,自己當了沛縣令,也是正是開啟了起義之路。
朱元璋所處的年代是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嚴重激化,再加上黃河水患天災頻頻,於是很多走投無路的農民走向了起義之路。這是的朱元璋接到兒時夥伴湯和來信,邀請一同參加義軍。而正在此時,朱元璋的師兄告訴他,有人知道湯和的信,要去告密。於是,面臨橫豎都是一個死的朱元璋毅然決然地投被了郭子興的紅巾軍。
劉邦與朱元璋兩人的起義方式,因其不同身份還是有所大不相同的,劉邦在見到秦始皇出遊,曾發出:“嗟夫,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感嘆,從某種意義上說,劉邦起義是為了實現自己夢想,參與到秦末的起義大潮之中的;而朱元璋是在不參加起義要麼被餓死,要麼被人告密弄死的沒有退路情況,被逼無奈而加入到元末起義大潮之中的。
劉邦與朱元璋兩人施政策略的比較劉邦在一統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農民起義領袖登上皇帝寶座第一人後,建立了西漢王朝,還採取了一些列措施來加以鞏固。劉邦對能夠為國獻策出力的,不管其出身經歷如何,都因才是舉,發揮所長。雖然劉邦也把韓信、彭越等人殺了,但對更多的功臣還是給與厚待重用的。於是在其死後,呂后專權把持朝政,正式那些與劉邦同生共死的老朋友、老同事周勃、陳平等人幫忙把姓劉的政權拿回來。
朱元璋經過不懈的努力,最終建立大明王朝。得到天下的朱元璋根本不相信與他同生共死的功臣的,於是透過胡惟庸和藍玉殺了大大小小官員4萬餘人,這也造成了靖難之時朱允炆根本有股肱之臣可以依賴的尷尬局面。
劉邦與朱元璋在坐上皇帝寶座後的施政方針是大相徑庭的,劉邦知人善任,唯賢是舉,雖然也殺了韓信等人,但沒有擴大;而朱元璋藉助胡惟庸和藍玉兩人,甚至連衙役、小排長都給幹掉了,聰某種意義上講,造成了文官武將的斷層。
王后將相寧有種乎。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歷史上,眾多的歷史名人眾多得王侯將相,如滑落流星一樣消逝在歷史的天空中,沒有留下永久的光芒,如一粒塵埃一樣跌落再歷史的天空長河種,沒有激起一點漣漪。然而出身劉邦與朱元璋雖然有著這樣那樣的不足,雖然有著這樣那樣為人詬病的問題,但兩人因其所締造的王朝、開創的基業,註定成為不能為我們所忘記的!
-
7 # 楓飛如雪
總的來說,兩人都是草根出身,各建立了一個強盛的王朝,都是不世功勳。
劉邦的漢朝,在秦朝統一全國之後,再次將全國歸於一統,沒有陷入亂世或者分裂,而是將原來各國的人融合在一起,最後“漢”也成了整個民族的名字,對於整個民族和中華文明來說,有著很大的功勞。
而朱元璋,在元朝的殘暴統治下,推翻了元朝,趕走外敵,恢復了漢人的江山,恢復漢人的文化,對整個民族和文化,也是有著巨大的功勞。
從出身來看,兩個人都是草根,劉邦最高當過亭長(相當於鄉長),算是個小官員,而朱元璋則家境貧困,被迫出家當和尚,後來連皇覺寺也撐不下去了,更是隻能出去乞討,可以說,比劉邦草根的更徹底。
而征戰天下的過程,劉邦花了6年就統一全國,朱元璋花了18年統一大部分地區,到統一整個疆土,花了36年,相對來說,劉邦快的多,甚至相比其他各朝,也是非常快的一個朝代。
之所以這麼快,跟劉邦手下有一批超卓的人才有很大關係,尤其是韓信,是軍事上的超級天才,所以劉邦才能快速擊敗其他勢力,統一天下,而朱元璋當時雖然猛將很多,但像韓信這種壓倒性的超級天才是沒有的,所以統一全國的時間花的比較多。但光看他統一大部分地區的時間(18年)來看,也算正常,唐朝花了11年,東漢13年,他這18年算正常範圍吧。
劉邦統一天下時,有個特點是,各路義軍先是齊心協力跟秦軍作戰,滅亡秦國之後,因為項羽分封不公——項羽分封時,將各路義軍首領分封到很差的位置,將他們的下屬分封到好位置,以離間和制約各路諸侯,結果導致各路諸侯造反,重新爭奪天下。
而朱元璋征戰天下時,各路義軍跟元朝作戰,義軍之間的征戰也很多,尤其是有幾路義軍實力較強之後,相互之間搶地盤很嚴重,朱元璋前期雖然也跟元軍作戰,但幹掉周邊的幾路義軍才是他實力壯大的關鍵,他是先統一了南方,然後揮軍北伐,擊敗元朝。
在歷史上,兩個人都有著殺功臣的名聲,但實際情況很不一樣。
劉邦所謂殺的功臣,主要異姓王,包括彭越、英布等,這幾個異姓王,都不是劉邦分封的,是項羽封的,原來跟劉邦平起平坐,都是諸侯,後來都因為項羽分封不公而起兵造反,在張良的計謀下,劉邦允諾共享天下,才一起合兵幹掉了項羽。所以,他們其實並不是劉邦的班底,更算不上劉邦的功臣,只能說是他的合作伙伴,他們對劉邦的忠誠度其實是不高的,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要麼造反,要麼被直接滅了。
劉邦真正殺的功臣,是韓信。韓信是真正劉邦的班底,劉邦封的王,而且是劉邦得天下的大功臣,這才是劉邦受到非議的最大原因。但當時劉邦手下的功臣,如蕭何、張良、陳平、周勃、曹參、樊噲等一大群人都得到了善終,甚至連劉邦最討厭的雍齒都得到封賞和善終。那為什麼偏偏是韓信被殺了。
這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韓信個人問題,他領兵後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建立了偌大的勢力,其實已經是實際的一方諸侯,所以他自己也有猶豫,要不要自立,只是因為感念劉邦恩德,所以沒有自立,但他在劉邦危急時刻,要求封齊王,已經惹怒劉邦,其後,劉邦跟韓信、彭越約定共同攻擊項羽,結果他們兩都沒來,導致劉邦大敗,直到劉邦按照張良計謀,許諾跟他們兩共享天下,他們才肯過來。所以,韓信其實已經是一個諸侯,只是當時還下不了決心背叛劉邦。第二個問題是韓信的威望和能力太強。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幽居在京城,日子不太如意,有一次路過樊噲府邸,樊噲是劉邦的老朋友,又娶了呂后的妹妹,征戰中多有功勞,在當時威望和地位都很高,但樊噲看到相當於被軟禁的韓信,第一反應是,立刻跪下來磕頭“大王,想不到你竟然來看我”,崇敬之情溢於言表啊,可見韓信當時在軍中的威望有多高。韓信為楚王時,有人告密,說他謀反,劉邦召集諸將,詢問對策,各位將領都說,跟韓信打戰跟送死沒分別。想想,這樣一個不是完全一條心,威望和能力又很強的人物,怎能讓劉邦安心。所以,呂后殺了韓信之後,劉邦聽說以後,是又喜又憐,喜的是,終於不用擔憂韓信造反了,憐的是,這樣一個英雄竟然悲慘落幕。
而後世說劉邦殺功臣,其實主要是說他殺了這些異姓王和韓信,表面看似乎不太地道,但實際來看,卻也是無奈之舉,但要說他殺功臣,除了韓信,其他還真算不上。而且,當年跟隨劉邦的嫡系功臣,基本都得到了善終,說明劉邦還是比較善待功臣的。歷史上之所以老說他殺功臣,恐怕抹黑成分更多。
而朱元璋的情況又不相同,朱元璋的嫡系班底,除了常遇春死的早,其他的功臣大多沒能善終,胡惟庸案殺了一大堆,藍玉案,殺了足足一萬五千多人,前前後後的多次整治貪官之類活動,朱元璋一共殺了15萬多人。殺的確實很多。
而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有兩方面原因。第一是開國功臣一般自恃功高,而且剛經歷了肆意妄為的亂世,不是很遵守法律。李世民就曾經跟開國功臣說過“我非常欣賞漢光武帝劉秀不殺功臣的行為,也一心向往,但自己當了皇帝才知道,真的不容易。開國功臣往往因為功高,不太遵守法紀,但治國需要法紀,如果觸犯了法紀,皇帝想保也不容易。”。第二個方面,則是朱元璋個人性格。一方面他兢兢業業,非常努力的想要治理好國家, 同樣對官員也是如此要求,最初官員基本沒有休息時間,每天都要幹活,直到後來才好一點。而且他對官員的廉潔要求很高,他搞了六次整治貪官的行動,殺了15萬人。另一方面,是他個人比較猜忌,加上性格比較殘忍,歷朝歷代,這樣大規模殺人的情況還是非常少的,跟他性格有很大關係。而且他建立錦衣衛,四處監視官員,發現有問題或者不忠的現象,就進行處置,導致本來就驕矜功臣死的更多。總的來看,殺功臣的名聲,劉邦被黑的成分更大,但朱元璋確實是殺了不少,但倒未必都是為了鞏固地位,而是很多綜合因素。另外,兩個皇帝都被醜化的挺多,比如,清朝給朱元璋定的畫像是非常醜的,而明朝官方畫像長相還不錯,從遺傳學來看,朱元璋的子孫們長的都不錯,而且跟明朝官方的朱元璋像比較相似,所以,明朝官方的畫像更可靠。這一塊,估計是清朝統治者故意為之,想要醜化他。
清朝提供的朱元璋畫像
明朝官方的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的兒子朱棣畫像
劉邦也是被醜化比較厲害的,最有名的典故有兩個,一個是項羽抓了他父親劉老太公,當眾架了一口鍋,說要煮劉老太公,劉邦卻說“我們情同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煮了記得分我一杯羹”,這個被人黑慘了,說他無情無義。但事實是,在那種場景下,如果認慫就會被控制,所以擅長談判的恐怕都會採取類似手段。而且,劉邦當皇帝以後,每五天要去拜見一次劉老太公,尊敬和孝道還是不錯的。另外一件事情是,劉邦被項羽打敗,坐著戰車逃跑,路上看見他兒子和女兒,就帶上他們,結果,追兵越來越近,他就把他兒子踢下去,車上的臣子一看,趕緊抱回來,這樣往復了幾次,都被臣子抱了回來,當時滕公就說“你怎麼這麼狠心呢”。這件事情,也被黑慘了,說劉邦心狠手辣,連子女都不要。但是,這裡有一個細節,那就是他把小孩踢下去以後,車子上的臣子,下去把小孩抱回來了,也就是說,他不是一個人在車上,是帶著一幫臣子在逃命,當時他兒子、女兒都才三四歲,加起來估計也不超過50-60斤,就算都踢下去,能減輕多少重量,踢一個臣子下,頂三四個小孩都有餘吧,幹嘛不把臣子踢下去?恐怕劉邦的真實目的,不是踢他的小孩下去,哪個父母不疼惜自己孩子的。他是不好意思踢臣子下去,只能踢自己孩子下去了,可惜,他的臣子沒領悟,反而指責他對孩子太狠。而很多文人,就抓住這個,對他大肆攻擊而劉邦、朱元璋之所以被黑,一則是因為某些人出於政治需要,二則是因為他們出身。不論他們建立了多大的功業,都無法迴避他們的平民出身。在古代,人們很看重出身,尤其是文人,項羽因為是貴族出身,名門之後,所以被歌頌,劉邦是草根,所以被貶斥。唐太宗殺兄弟登基,也沒多少罵名,除了他本身盛名之外,也跟他出身高貴有關。這一點,就連司馬遷都不能免俗,他在史記中,將貴族出身的李廣推為“國士無雙”,而實際上李廣在對匈奴的攻擊戰中,基本上沒有勝利,不是打敗戰就是迷路,毫無建樹,所以終身未封侯,就算這樣,司馬遷都對他推崇備至。而出身卑微的衛青、霍去病,對匈奴作戰,連連獲勝,戰績斐然,卻只得到很平常的評價。這跟司馬遷本身是貴族出身,對平民不太看得起有關。而司馬遷可是公認比較公正的史官啊,連他都是如此,其他人,特別是文人,就更難免了。總體來看,兩個皇帝對中國的貢獻都很大,但因為出身草根,都被黑的厲害,而個人性格方面,劉邦相對仁厚,朱元璋更猜忌和殘忍。其他還有很多特點,有機會再細聊。
回覆列表
總的來說,兩人都是草根出身,各建立了一個強盛的王朝,都是不世功勳。
劉邦的漢朝,在秦朝統一全國之後,再次將全國歸於一統,沒有陷入亂世或者分裂,而是將原來各國的人融合在一起,最後“漢”也成了整個民族的名字,對於整個民族和中華文明來說,有著很大的功勞。
而朱元璋,在元朝的殘暴統治下,推翻了元朝,趕走外敵,恢復了漢人的江山,恢復漢人的文化,對整個民族和文化,也是有著巨大的功勞。
從出身來看,兩個人都是草根,劉邦最高當過亭長(相當於鄉長),算是個小官員,而朱元璋則家境貧困,被迫出家當和尚,後來連皇覺寺也撐不下去了,更是隻能出去乞討,可以說,比劉邦草根的更徹底。
而征戰天下的過程,劉邦花了6年就統一全國,朱元璋花了18年統一大部分地區,到統一整個疆土,花了36年,相對來說,劉邦快的多,甚至相比其他各朝,也是非常快的一個朝代。
之所以這麼快,跟劉邦手下有一批超卓的人才有很大關係,尤其是韓信,是軍事上的超級天才,所以劉邦才能快速擊敗其他勢力,統一天下,而朱元璋當時雖然猛將很多,但像韓信這種壓倒性的超級天才是沒有的,所以統一全國的時間花的比較多。但光看他統一大部分地區的時間(18年)來看,也算正常,唐朝花了11年,東漢13年,他這18年算正常範圍吧。
劉邦統一天下時,有個特點是,各路義軍先是齊心協力跟秦軍作戰,滅亡秦國之後,因為項羽分封不公——項羽分封時,將各路義軍首領分封到很差的位置,將他們的下屬分封到好位置,以離間和制約各路諸侯,結果導致各路諸侯造反,重新爭奪天下。
而朱元璋征戰天下時,各路義軍跟元朝作戰,義軍之間的征戰也很多,尤其是有幾路義軍實力較強之後,相互之間搶地盤很嚴重,朱元璋前期雖然也跟元軍作戰,但幹掉周邊的幾路義軍才是他實力壯大的關鍵,他是先統一了南方,然後揮軍北伐,擊敗元朝。
在歷史上,兩個人都有著殺功臣的名聲,但實際情況很不一樣。
劉邦所謂殺的功臣,主要異姓王,包括彭越、英布等,這幾個異姓王,都不是劉邦分封的,是項羽封的,原來跟劉邦平起平坐,都是諸侯,後來都因為項羽分封不公而起兵造反,在張良的計謀下,劉邦允諾共享天下,才一起合兵幹掉了項羽。所以,他們其實並不是劉邦的班底,更算不上劉邦的功臣,只能說是他的合作伙伴,他們對劉邦的忠誠度其實是不高的,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要麼造反,要麼被直接滅了。
劉邦真正殺的功臣,是韓信。韓信是真正劉邦的班底,劉邦封的王,而且是劉邦得天下的大功臣,這才是劉邦受到非議的最大原因。但當時劉邦手下的功臣,如蕭何、張良、陳平、周勃、曹參、樊噲等一大群人都得到了善終,甚至連劉邦最討厭的雍齒都得到封賞和善終。那為什麼偏偏是韓信被殺了。
這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韓信個人問題,他領兵後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建立了偌大的勢力,其實已經是實際的一方諸侯,所以他自己也有猶豫,要不要自立,只是因為感念劉邦恩德,所以沒有自立,但他在劉邦危急時刻,要求封齊王,已經惹怒劉邦,其後,劉邦跟韓信、彭越約定共同攻擊項羽,結果他們兩都沒來,導致劉邦大敗,直到劉邦按照張良計謀,許諾跟他們兩共享天下,他們才肯過來。所以,韓信其實已經是一個諸侯,只是當時還下不了決心背叛劉邦。第二個問題是韓信的威望和能力太強。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幽居在京城,日子不太如意,有一次路過樊噲府邸,樊噲是劉邦的老朋友,又娶了呂后的妹妹,征戰中多有功勞,在當時威望和地位都很高,但樊噲看到相當於被軟禁的韓信,第一反應是,立刻跪下來磕頭“大王,想不到你竟然來看我”,崇敬之情溢於言表啊,可見韓信當時在軍中的威望有多高。韓信為楚王時,有人告密,說他謀反,劉邦召集諸將,詢問對策,各位將領都說,跟韓信打戰跟送死沒分別。想想,這樣一個不是完全一條心,威望和能力又很強的人物,怎能讓劉邦安心。所以,呂后殺了韓信之後,劉邦聽說以後,是又喜又憐,喜的是,終於不用擔憂韓信造反了,憐的是,這樣一個英雄竟然悲慘落幕。
而後世說劉邦殺功臣,其實主要是說他殺了這些異姓王和韓信,表面看似乎不太地道,但實際來看,卻也是無奈之舉,但要說他殺功臣,除了韓信,其他還真算不上。而且,當年跟隨劉邦的嫡系功臣,基本都得到了善終,說明劉邦還是比較善待功臣的。歷史上之所以老說他殺功臣,恐怕抹黑成分更多。
而朱元璋的情況又不相同,朱元璋的嫡系班底,除了常遇春死的早,其他的功臣大多沒能善終,胡惟庸案殺了一大堆,藍玉案,殺了足足一萬五千多人,前前後後的多次整治貪官之類活動,朱元璋一共殺了15萬多人。殺的確實很多。
而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有兩方面原因。第一是開國功臣一般自恃功高,而且剛經歷了肆意妄為的亂世,不是很遵守法律。李世民就曾經跟開國功臣說過“我非常欣賞漢光武帝劉秀不殺功臣的行為,也一心向往,但自己當了皇帝才知道,真的不容易。開國功臣往往因為功高,不太遵守法紀,但治國需要法紀,如果觸犯了法紀,皇帝想保也不容易。”。第二個方面,則是朱元璋個人性格。一方面他兢兢業業,非常努力的想要治理好國家, 同樣對官員也是如此要求,最初官員基本沒有休息時間,每天都要幹活,直到後來才好一點。而且他對官員的廉潔要求很高,他搞了六次整治貪官的行動,殺了15萬人。另一方面,是他個人比較猜忌,加上性格比較殘忍,歷朝歷代,這樣大規模殺人的情況還是非常少的,跟他性格有很大關係。而且他建立錦衣衛,四處監視官員,發現有問題或者不忠的現象,就進行處置,導致本來就驕矜功臣死的更多。
總的來看,殺功臣的名聲,劉邦被黑的成分更大,但朱元璋確實是殺了不少,但倒未必都是為了鞏固地位,而是很多綜合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