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傑森希小杰

    自拍體勵志紀實片《最後的棒棒》首場看片會現場座無虛席,很多人只能站著觀看,師傅老黃帶著不少“棒棒”來到現場,還有很多自發趕來的觀眾,很多人都是含著眼淚看完整部電影。看完這部影片以後我一直試圖追尋主人公們的現狀,也發現了一些東西,跟大家來分享一下。

    老黃以前做棒棒時的老朋友,和他亦師亦友,如今不做棒棒了,也時常來往。

    因為長時間的從事負重的工作,如今陪伴孫子是老黃生活中最快樂的事,老黃如今腿腳麻木,走路十分不便。老黃用汗水換來了如今平凡而幸福的晚年生活。

    最後知道他們過的很好總有一種欣慰感,可能是同情,但更多的是我感覺對辛勤勞動人們能夠過上美好生活的一種希望吧!

  • 2 # 社會主義接班人

    自拍體勵志紀實片《最後的棒棒》首場看片會現場座無虛席,很多人只能站著觀看,師傅老黃帶著不少“棒棒”來到現場,還有很多自發趕來的觀眾,很多人都是含著眼淚看完整部電影。看完這部影片以後我一直試圖追尋主人公們的現狀,也發現了一些東西,跟大家來分享一下。

    老黃以前做棒棒時的老朋友,和他亦師亦友,如今不做棒棒了,也時常來往。

    因為長時間的從事負重的工作,如今陪伴孫子是老黃生活中最快樂的事,老黃如今腿腳麻木,走路十分不便。老黃用汗水換來了如今平凡而幸福的晚年生活。

    最後知道他們過的很好總有一種欣慰感,可能是同情,但更多的是我感覺對辛勤勞動人們能夠過上美好生活的一種希望吧!

  • 3 # 熱血影視剪輯

    正陽街賭神河南後來去一個公司當吃播網紅,把公司吃垮了,後來去檯球廳當管理了,但是還是好賭,老甘回老家了種地去了,經常有自媒體去看望他,過的挺好的身體也健康,老金下落不明,據說是得病死了,也有人說去海南撿瓶子了。大石房東勤勞創造品質生活,越過越好,還有房子了,手裡還有30萬存款,老黃也過的不錯,女兒女婿很孝順,前段時間還舉辦了生日宴會,也不是多少歲,大事,老甘還有何苦導演都去了的,

  • 4 # 草莓蘋果大西瓜

    8月15日晚上,何苦帶著自編自導自演的紀錄電影《最後的棒棒》趕到重慶萬州,為在當地工作的棒棒免費放映該片,此時距離電影正式公映(8月17日公映)還有不到兩天的時間。何苦說,電影即將上映,自己感慨頗多,看片中,有人哭了,一會兒又有人笑了,這是他想看到的,哪怕自己的電影能給一個人帶來思考,他都很知足。

    何苦此前拍攝的13集紀錄片《最後的棒棒》在豆瓣評分高達9.7分,為了拍攝本片,何苦懷揣1300元啟動資金,親自“臥底”重慶棒棒軍,拜棒棒老師傅為師,與他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把自己變成了一名棒棒,用13個月完成了這部紀錄片。電影版《最後的棒棒》以原劇集為基礎,添加了跟蹤拍攝的全新內容,用99分鐘的時間展現了棒棒群體真實、感人的生活。

  • 5 # 格林斯徐

    剛開始看這部紀錄片,純粹是出於對《山城棒棒軍》的一種懷念,對重慶的故事總是天生就有一些好感。但多看了幾集後,初始的新鮮感變得有些壓抑,底層人物生活的現實展現使人時而心酸、時而失望、時而對這個社會有一些不忍直視的尷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我來說一直是個很“正”的定義,雖然是基於群眾所定下的奮鬥目標,但對我們這些普通民眾來說卻感覺很遙遠,人人都知道“小康”,人人都希望“小康”,卻只有太少的人關注“全面小康”。“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就大部分人而言,大家都不想管,也無力管,而有力管的始終管不了那麼多。我不是埋怨,也不是批判,只是第一次對“實現全面小康”這個目標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民亦勞止,汽於小康”,我從未如此迫切地渴望小康社會的到來,

    或許聽起來有些搞笑,我自己也不是什麼高產階層,甚至連中產階層也談不上,心中這種胸懷天下之感從何而來?大概就是這部片子吧——《最後的棒棒》,也許就是因為足夠平凡,所以對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有一種淺薄的感同身受。

    記得小時候坐火車,長假期間客流量總是很大,那時候行李箱還很少見,車站來來往往到處是提著大包小包的人,奶奶揹著厚重的牛仔大包,很難顧及年幼的我,只能一味拉緊我的手,近乎瘋狂的扯著我擠來擠去,大人個頭大,又揹著行李,擠起來十分惱火,小孩子個頭小,又靈活,擠得難受了就開始自己亂竄,見縫插針地往空裡鑽,拉都拉不住。我奶奶常為此訓誡我,訓誡的方式就是指著那些肩扛扁擔的人恐嚇我說:到處亂跑,他們就要把你挑走,正因如此,我從小對棒棒的印象就談不上美好。

    但這並不影響我對他們的好奇,《山城棒棒軍》的播出充分滿足了我的好奇心,也使我對這群肩扛扁擔的人有了新的認識。他們的服裝不夠整潔,職業不夠體面,賺得不算多卻要費很大力氣,剛一開始看到電視劇裡出現的這群人,比起同情和憐憫,我更多感到有些骯髒與不堪。具體的劇情故事我早已記不清了,但我腦子裡仍有兩個模糊的影子:一個是青壯年,一個稍年邁,這兩個影子代表著我對這部電視劇最後的印象:真誠和頑強。

    我逐漸認識到,棒棒並不是我所想的人販子,也並不一定是偷行李的小偷,他們只是無產階級中貧困與勞苦的代表。其他的我也無暇細想,畢竟我不可能把少時對一部電視劇主人公悲慘遭遇的同情代入現實的生活,直至《最後的棒棒》出現了,紀錄片和電視劇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真實與虛構,所以觀看這部紀錄片時,真實的人物、經歷帶給我巨大的衝擊力,況且這些人還說著我熟悉的方言,穿梭在一座我倍感親切的城市裡,他們身上的扁擔總是挑起我對童年的回憶。

    我很佩服這位導演,不談他由正團級幹部到棒棒的身份轉變,也不談他堅持從事這份職業長達一年,僅是因為他自編自導了這部紀錄片,就值得讓人肅然起敬。何苦說他真的不認為自己是個導演,要不是片子上映需要一系列手續,他不會為自己添上導演這個身份。這部紀錄片於2015年拍攝完成,共13集,2016年被愛奇藝收購走進了觀眾的視線,豆瓣評分高達9.7(聽說影版已經被剪爛了),很難想象一部非專業導演,非大型鉅製的作品竟有如此高的評分。關於這部片子我聽聞兩個新聞:一是片子播出後,老杭收到了一封道歉信和幾百元現金,這都是三年前坑騙他一千多元現金的騙子寄來的;二是某富商揮金如土的老婆,在看完這部紀錄片後,大改奢靡浪費之風。如此看來,《最後的棒棒》得到這樣高的評分也是理所應當了。

    老黃是何苦的棒棒師傅,他的人生遭遇讓人看來真是五味雜陳。他本是某地主家的小兒子,但出生之際恰逢文革時期打地主,母親只好帶著他與兄弟姐妹離開。長大後,因為頂著地主兒子的身份,沒有人願意嫁給他,他最後跟一個帶著孩子的寡婦在一起了,寡婦懷孕時計劃生育政策開始實施,為了有一個自己的孩子,老黃在寡婦做人流的頭一天將她送走,結果就是面臨高額的罰款。為了繳納罰款,老黃只得奔赴外地挖礦幹些苦力活兒,因為他跟寡婦在一起並沒有辦理結婚手續,不久後寡婦選擇另嫁他人,寫信讓老黃回家帶走他的女兒。從此,老黃就為女兒開啟了他的棒棒生涯。老黃坎坷的前半生換來了一個女兒,也許就註定他的後半生要全部傾注在女兒身上,女兒網戀後奉子成婚,在鎮上買下一套二手房,為了孫子和房子,老黃的棒棒要扛起責任的更重了。這一扛,就到了今天,老黃得了高血壓和腦梗塞,他不敢死,他說一家人都還在嘔心瀝血地打拼,他要是死了,女兒買房子的錢怎麼辦。

    老杭算是老黃的好朋友,他本來因為腿疾已經退出棒棒生涯,卻因為昂貴的醫藥費和生活所需不得不重拾扁擔。老杭的老婆要跟別人走,於是跟他離婚了,他十分痛恨奪走他妻子的那個人,他當棒棒的初衷就是攢夠錢買通混混報復“仇人”,他好不容易攢夠錢,混混卻因打架鬥毆鋃鐺入獄。於是他打算親自動手,40歲,他買了一把大砍刀;50歲,他買了一把三稜刺刀;六十歲,他買了一把彈簧刀,仇未報,人已老,快到七十歲的老杭,如今已將三把刀壓在箱底,時間似乎沖淡了他當初對“仇人”的深惡痛絕。選擇繼續進城當棒棒,只是為了多掙些錢安享晚年,為減輕兒女的負擔,老杭連自己壽木都已做好,他希望趁著還有點力氣再攢些錢,然後回家帶一帶孫子孫女就可以入土為安了。

    老甘是個沉迷影碟的老頭,他本打算攢些錢就回家開個小店。第一個五年,他攢夠了錢,卻在去銀行的路上被小偷摸了;第二個五年,他省吃儉用又好不容易攢夠了錢,放在出租房裡,卻又被小偷給偷了。後來,老甘開始有些信命,他找人算了算,那人說他六十歲以後就會轉運,老甘對此深信不疑。老甘本打算攢夠三千塊就回家給自己擺宴慶生,但事與願違,因為最後拆遷房的拆毀,棒棒們不得不另尋住處,地處解放碑,他們再也找不到如此便宜的居所,老甘最後也只剩下一千多塊錢。返鄉後,老甘沒有給自己大擺宴席,甚至連親戚都沒有拜訪,他去敬老院看了看,聽裡面的老人說六十歲以後就可以申請入住,他非常滿意,何苦說這樣看來,老甘六十歲或許真的能轉運吧。

    河南是自力巷53號最年輕的一個棒棒了,他十七歲就離家出走出來闖蕩,被混混挑斷了左腳的腳筋,於是跛著腳。我一直不太喜歡河南,他因為兩個雞蛋與老闆決裂,失業後也不願再幹棒棒這份體力活,便開始在五一路擺攤鬥地主,卻輸的血本無歸。他給何苦送了一袋蛋糕,第二天就意圖明顯地向何苦借錢,甚至想讓何苦去找朋友借錢給他,我十分反感這種不知進取,恬不知恥的傢伙,心想他還錢的機率微乎其微。但看到最後,我發現一切也不似自己片面認為的那樣極端,河南最後不再打牌,進入一家零件加工廠幹些體力活,但最終因為沒有身份證無法簽訂勞動合同而被開除。消失幾個月後,他回去繼續給當初因為兩個雞蛋決裂的那個老闆幹活,賺錢之後將何苦借他的錢盡數奉還。

    這就是自力巷53號棒棒們的故事,他們每天居住在極度危險的拆遷房,夏不散熱,冬不擋風,用電還得嚴格按照時間段,艱苦的地方數不勝數,他們卻對這樣的環境很是滿意。看完這部紀錄片,我更多的不是同情,而是一些莫名其妙的遐想,隨著社會的發展,棒棒行業的消亡是必然的,新舊交替,這個世界每天都日新月異,我們的生活到底怎樣才算美好,我不是在說我自己,也不僅僅是我和你,“我們”——代表所有的人。我第一次對全面小康有了一些真實的展望,第一次渴望看到那些資料、圖表分析的結果,看到兩年後屬於我們中國的改變。從小到大,我們順應時代的潮流,不斷被推進、再推進,我們無法估量世界究竟會發展到哪一步,我們也從不去想,我們只是接受這種好的改變,或者回望過去的歷史感嘆,卻很難鼓起勇氣探索未來,偉人前行,渺小者追隨,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表達什麼,只是忽然覺得,我們應該仰望未來,而不只是偉人。

  • 6 # 秦左的車伕

    自拍體勵志紀實片《最後的棒棒》首場看片會現場座無虛席,很多人只能站著觀看,師傅老黃帶著不少“棒棒”來到現場,還有很多自發趕來的觀眾,很多人都是含著眼淚看完整部電影。看完這部影片以後我一直試圖追尋主人公們的現狀,也發現了一些東西,跟大家來分享一下。

    2017與棒棒們一起過一個歡快的中秋節

    金樹國際紀錄片節邁入新的年輪週期,何苦導演從這裡踏上新的創作起點。感謝一路上有你! ???

    老黃以前做棒棒時的老朋友,和他亦師亦友,如今不做棒棒了,也時常來往。

    因為長時間的從事負重的工作,如今陪伴孫子是老黃生活中最快樂的事,老黃如今腿腳麻木,走路十分不便。老黃用汗水換來了如今平凡而幸福的晚年生活。

    最後知道他們過的很好總有一種欣慰感,可能是同情,但更多的是我感覺對辛勤勞動人們能夠過上美好生活的一種希望吧!

  • 7 # 承峰破浪影視庫

    雖然我很喜歡《最後的棒棒》這部紀錄片,曾經“飢渴”地一口氣把這部紀錄片13集全部看完,因為第一次看的過程中,的確是覺得看得很過癮。但是對於題主認為這是中國最好的紀錄片,這個觀點,卻不敢認同。之所以這麼說,主要基於以下幾點:一、觀看時間與評價時間的“時間差”我們在看一部作品的過程中,容易被作品本身的劇情/內容,配樂,臺詞/解說....等一系列的因素影響。觀看的過程,以及觀看後,短時間內我們的大腦,心情,情緒等基本上被該作品所影響,甚至被主導。

    此時,我們去做進行評價的時候,往往帶有很強的主觀感受,正所謂一葉障目、盲人摸象。這時候的評價往往很難客觀,雖然我們大多數時候都認為,自己的評價很客觀,但偏頗總是難免。這有點點類似於,當我們跟某個人吵架,打架時,在當時,我們幾乎會認為那個人,就是我們最討厭,最仇恨的一個人,很可能還伴有很極端的想法。但多少年後再回想時,也許還會慶幸自己當時沒有走極端,否則自己的下半生可能就在監獄裡度過了。

    這跟《最後的棒棒》中的主角之一“老杭”的經歷類似,年輕時對於那個“奪妻之恨”的仇人,在自己60歲生日,在自己準備給自己打造壽木時,一切都放下了,自己對那個仇人的評價,對自己的評價,已然跟當初的“仇恨衝動”相去甚遠。評價一部作品也類似,其實無需著急下結論。當你完後,等個十天半個月,甚至一年兩年後,再來評價這部作品時,如果你仍舊認為這是你認為的中國最好的紀錄片,那麼就基本是你“看過”的最好紀錄片了。之所以對“看過”這兩個字加引號,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有限,世間上好的東西的確很多,雖然我們常常認為沒有那麼多好東西,只是我們沒看到過,沒發現過。還有很多優秀的片子,我們沒看過,甚至那些片子可能暫時沒機會被看到。二、同類可比,異類往往難比比如,賽馬,我們應該去比較這匹馬,跑得比那匹馬快/慢,但是如果我們用汽車。跟馬去比較,誰跑得快,或者說汽車跟高鐵、飛機去比較。這樣去比較時,就沒有可比性,或者說就失去了比較的意義了。

    《最後的棒棒》在紀錄片領域不算是太火,畢竟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沒看過,但是對於看過的人來說,會覺得這類的題材,這類的群體,這類的拍攝手法,實在是在我們之前看過的紀錄片裡好像沒出現過,覺得視角太獨特。觀看的過程有種耳目一新,重新整理了我們對生活的這個熟悉國度,熟悉人生的新認識。如果真要去比較,那我們只能去找同類的現實題材去比較。如果拿《最後的棒棒》與《舌尖上的中國》去比較,一個是民生題材,一個是美食題材。我們可能會怎麼評價?我們一般會這麼評價——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看的一部民生題材的紀錄片了;這是我看過最好看的一部美食紀錄片了。

  • 8 # 青鵬1978

    【最後的棒棒】

    遊走於城市邊緣,

    半世夢背扛肩擔,

    病身老寄誰人憐,

    為家人情願意甘;

    夜深處燈火闌珊,

    何地尋棲身殘簷,

    落難時棒友仗義,

    風雨路攜手無憾;

    應勢闖思變路寬,

    悔縱求飽飯衣穿,

    城鄉兩望左右難,

    此行當入易出纏;

    不在乎欺善笑憨,

    怯力爭薪資幾元,

    秉原則吃虧神安,

    精算計喜累怕閒;

    惜血本捨近求遠,

    拖病體步履維艱,

    重振作續命搏運,

    傷心淚抹盡揮汗。

    青鵬.2020.夏日

    【注】用一天時間,觀看了何苦作品“最後的棒棒”。其親身參與,作為主人公曆時一年多,真實記錄了遊走山城的這一弱勢群體,也正是底層生活的一個縮影,令人震撼。每一位出鏡的人物,都有各自的故事。棒棒這個行業,諸多的原因正慢慢走向沒落,像最終拆掉的“自力巷”,歷史車輪碾壓下,憑藉一身力氣一根竹竿謀生計的這群老人,結局註定。隨著深入展開,每位主人公的身後,都有著自己複雜的背景,也有著各自不得不堅持做下去的理由。同是涉足棒棒行業,頭腦靈活成功轉型的幾位,例如:大石,毛土豪,工程老總,也包括後來的何苦,抓住機遇,改變人生軌跡。幹了一輩子的老黃,老杭兩位直至最後,才從搬家業務賺賣廢品中,隱約窺探出行業中一點技巧,後悔這麼多年,無甚長遠打算,縱覺察為時已晚。其實每日為了吃飽穿暖,應付生活負累早已筋疲力竭,或許所謂的規劃,也不過是敢抓住且堅持下來的瞬間靈感。城市中勞苦半輩子,在城裡僅為過客,回老家卻已陌生到不適應,老杭也好老黃也罷,最後兜兜轉轉,為了家人自己,只能重操舊業,即便身體不允許,卻也無可奈何。片中令人感動的瞬間很多,老黃在事先談好的情況下,卻執意與何苦,平分第一個月不多的收入,很難想象就是那個為了幾塊錢,不顧顏面與僱主討價還價;為省8塊路費轉乘公交,繞路一天的黃師傅。或許這就是他的原則,不吃虧不佔便宜。“自力巷”遭強拆,何、黃兩人流落街頭身無分文,老黃病發,卻執意不去醫院的絕望讓人淚目,而事後隱約那幾句哭訴是多麼的無力。老杭能一手鮮血、滿身泥土幫老黃從廢墟下偷回屬於自己的行李;而之前老杭治病後返城,老黃不動聲色,故意讓油漆店業務給他,這是最真摯難得的感情。老金和老甘現實而詼諧的朋友關係。老甘對於過六十歲生日轉運,不切實際的期盼。老杭花出一百元假幣,被發現的尷尬與無奈。至於“跛腳大胃賭神”也就不多談了。一幕幕真實的畫面,質樸不加修飾,惹人深思值得一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研或直接就業哪個更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