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地理的那些事
-
2 # 不卡的移動
客觀啊,阿斗就是坐在王位上看大臣鬥法,現在網上流傳的此間樂,不,思蜀。是不對的,古代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原話為此間樂不思蜀
-
3 # 四季文史
您認為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嗎,這個評價客觀嗎?
劉禪並非扶不起的阿斗,人民對他的這個評價不客觀。
一、白帝城託孤以後。魏蜀吳爭鬥幾十年,到最後誰也沒有最終統一中原,各自相互制衡,到後來各自休養生息,都已無心再戰。
單說蜀國這邊,自劉備白帝城託孤以後,諸葛亮實為大權在握之人,只是諸葛亮與劉備這位“黃金搭檔”,堪稱君臣的典範,他沒有去爭奪蜀國的皇位,而是讓年僅十六歲的劉禪繼任蜀國第二位皇帝。這位年少的皇帝,一開始十足的懵懂少年,很多事情都聽命於相父諸葛亮,一是諸葛相父跟父輩南征北戰,手足情深;二是諸葛亮雖然已經上了年紀,但智謀和格局依然是朝廷裡很多人所不及的。所以繼位伊始,劉禪深知這其中的深意,也可謂少年老成,大氣使然。
二、劉禪在位四十多年期間。 諸葛亮《與杜微書》:“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晉書・李密傳》也曾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從這些史料對劉禪的評價可以看出,阿斗並非是扶不起的人,他是實屬聰明,而大智若愚。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所以在諸葛亮北伐期間,劉禪是鼎力支援的,即便他深知北伐勞民傷財,但他不想跟諸葛亮關係鬧翻,這樣的話只會讓朝廷生變。
在諸葛亮死後近三十年間,劉禪已然穩坐廟堂,發展生產,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這不能不說劉禪是可以獨擋一面的君主。
三、“樂不思蜀”還是裝瘋賣傻?歷史就是這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劉禪最終的不戰而降,豈是“樂不思蜀”?非也。
他雖然身背罵名,也知道世人對他的看法,但他心裡清楚,自己和國家的命運都掌握在人家的手上,做無意義的犧牲,既對不起蜀國百姓,也對不起先皇遺願。這麼些年來,雖然在天府之國,但相父七次北伐,國力已經空虛,百姓也再無力支付高額的賦稅,所以唯有犧牲自己的利益,來保全國內百姓,免遭生靈塗炭。由此可見,劉禪表面“扶不起”的背後,也在隱忍著無力的蒼白。
我們也可以為阿斗豎起大拇哥:大氣。
突然想起一句話:“人的遭遇並不同,莫以成敗論英雄。”
-
4 # 史座
扶不起的阿斗,這句話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爛泥扶不上牆,難道劉阿斗真的混的這麼慘嗎?其實不然,根據史書記載的劉阿斗,他在任期間能積極處理國事,繼續維持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下面我們就劉阿斗的歷史真面目作出剖析。
劉阿斗的生平劉阿斗的大名叫劉禪,生於207年,是蜀漢開國皇帝劉備的兒子。他的母親是昭烈皇后甘夫人,劉禪小時候多劫多難,曾多虧趙雲相救才倖存於世。在父親劉備死後,接替蜀漢皇位,立國於蜀地,與曹魏和孫吳政權相周旋。
劉禪在位時表現出了帝王應有的能力,無論是推動治國理政、維繫君臣關係還是處理曹魏、孫吳兩國關係,劉禪都有獨特的方式。諸葛亮曾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魏蜀吳三國君主中執政時間最長
公元220年,曹操的二兒子曹丕在洛陽稱帝,建立曹魏;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建立東吳,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這三個國家,曹魏政權存在46年,有5位皇帝,蜀漢政權存在43年,有2位皇帝,東吳政權存在52年,有5位皇帝。
在這三國12位皇帝中,只有劉禪乾的時間最長,長達40年時間,他父親劉備僅掌國三年,就交由劉禪打理蜀漢,直到蜀漢滅亡。如果劉禪昏庸無能,德才俱無,即使有諸葛亮輔佐,也是撐不了多久的。
劉禪的皇位時長,就連精明能幹、足智多謀的曹丕都無法匹敵,曹丕身邊大臣林立,智囊眾多,很多都是曹操留下來的政治遺產,卻依然不能改變曹丕短命皇帝的命運,相較於劉禪來說,劉阿斗可幸運多了。
巧妙維繫君臣關係
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前曾留下遺詔,要諸葛亮視情況輔佐劉禪,如果劉禪無能,就取代他,可諸葛亮一直到去世都在積極輔佐劉禪,為劉禪維護蜀漢江山的穩定。
《三國志·諸葛亮傳》曾對此有過明確記載:
……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傾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諸葛亮是劉備的重要謀臣,在蜀漢王朝中影響力甚至比劉禪還要高,劉禪要保住皇位,就必須要處理好與前朝老臣的關係,為此,劉禪甚至放下帝王威嚴,某種程度上遷就像諸葛亮這類大臣,對他們的重大決策鮮有干預阻止。
據《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記載:
三年春,務農殖穀,閉關息民。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劉禪剛繼位時,是傾向於閉養生息,還百姓安穩生活,而諸葛亮呢,卻年年帶領重兵在外作戰,按照中國帝王的傳統心理,大臣擁兵在外往往會引發猜忌,而劉禪並沒有把這種擔憂表現出來,沒有打破處於平衡狀態的君臣關係。
因為劉禪明白,朝中很多勢力其實都是前朝留下來的,而又以諸葛亮為重,動了諸葛亮自己的大位也將不保,所以劉禪執政初期還是把“順從”諸葛亮作為穩固朝政的重要因素。
據說,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竟然連日傷感,不上朝,哭倒在龍床上,這就是劉禪的高明之處,劉禪高調錶達對諸葛亮的敬重,來收攬忠於諸葛亮的朝中實力,既能穩定朝綱,又能收權於自己手中。
妥善處理與鄰國關係
公元223年,劉禪剛繼位時,就想到要保持蜀漢的整體安全,當時蜀漢東有實力龐大的孫權,北有手握重兵的曹魏,如何才能保持自己安全著地呢?弱弱聯手以抗強成了最佳方式。
劉禪就派朝中尚書鄧芝出使東吳,並與東吳和親,促使蜀漢和東吳兩國聯姻和好,這樣對蜀漢來說,就只剩下北邊的曹魏這一個強敵,相對削弱了威脅蜀漢安全的壓力。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記載:
……遣尚書(郎)鄧芝固好於吳,吳王孫權與蜀和親使聘,是歲通好。……尤其是在最後亡國時,劉禪仍以“樂不思蜀”來保持國家、人民利益最大化。263年,劉禪力排眾議,向曹魏投降,併到洛陽安居。有一次曹魏重臣司馬昭對話劉禪,並以蜀中名曲助興,令在場的眾多亡國蜀臣傷心淚覺,只有劉禪不以為動,泰然處之,劉禪還回了一句此時如此高興,怎麼會想念一個亡國之地呢?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撰寫的《漢晉春秋》記載了這一刻: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劉禪作為亡國之君,難道真不想念蜀國嗎?並非如此,只是自己在曹魏屋簷下,必須得低頭,不僅保全自己,也是保全與劉禪隨行的眾多蜀漢臣民,更是保護蜀地的老百姓。
是劉禪拋開政治面子,換取了黎明百姓安穩生活的裡子,劉禪的大度是非常難得的。因此說劉禪昏庸,是扶不起的劉阿斗著實是欠妥之語。
-
5 # 學友紫氣東來
劉禪不至於啊鬥,但即便是諸葛亮活著,他也未必能行,看他料理朝務,至少他是個昏君,不是一個精明的君主,不是一個才德兼備的國君
-
6 # 顏小二述哲文
我認為劉禪大抵不是一無是處之扶不起的阿斗,“阿斗”這個評價可能並不客觀。
劉嬋之所以會被稱為扶不起的阿斗,可能是因為他與父親還有諸葛亮比起來確實比較遜色。同時,諸葛亮鞠躬盡瘁守護劉氏江山,而他拱手讓江山得太容易,還在後面上演了一出“樂不思蜀”的“鬧劇”,以至於後人評價他是“阿斗”。
但是,細細想來,諸葛亮一開始是一個“隱士”,“隱者”不喜爭鬥又心繫天下百姓,劉禪拱手讓江山的舉動是不是某一程度上受到諸葛亮之“心繫百姓”的影響?同時,與許多亡國君比起來,劉禪是少有活得比較好且得以善終的,他的“樂不思蜀”會不會是一種“活命智慧”?
1、劉禪被後人戲稱阿斗之主要原因:前人功績太耀眼,作為亡國之君的他無絲毫憂色史書為我們展現了劉禪一生的大致脈絡。據記載,劉禪的小名叫阿斗,他在劉備死後繼位。一開始,他身邊有諸葛亮這樣的賢臣輔佐,蜀國也算相安無事。但諸葛亮去世以後,蜀國沒多久就滅亡了,而劉禪面對強敵也沒做多大抵抗就投降了。
之後,歷史上流傳下了一個頗帶戲謔的語氣的典故,這正是因為這個典故,劉禪一直被後人戲稱為“扶不起的阿斗”,這個典故就是“樂不思蜀”。
據記載,劉禪投降以後在京城洛陽居住,魏國大將司馬昭邀請他參加宴會,並且故意在宴會上安排蜀國的舞蹈。在場的一些蜀國舊臣紛紛落淚,唯獨劉禪沒有一絲悲哀的神色,快快樂樂地吃吃喝喝。於是,樂不思蜀這一幕常被後人拿來批判他是“扶不起之阿斗”的有力理由。
縱觀劉禪一生,我們大致整理一下劉禪被戲稱為阿斗的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大抵就是劉禪的父親之豐功偉績太過耀眼。劉禪作為他的兒子,一來沒有太過耀眼的才智,二來在治國理政上沒有什麼突出的成績。還是亡國之君,而且亡國了以後還“樂不思蜀”,所以後人恨鐵不成鋼,說劉禪為“扶不起的阿斗”。
第二個原因,大抵與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關。諸葛亮的《出師表》裡的每一句話都讓後人感動,他鼓勵劉禪的樣子就猶如一個不放心兒子的父親鼓勵兒子一般,他確實為蜀國之安定太過殫精竭慮了。正是因為諸葛亮守護蜀國“太用力”,於是劉禪的投降就顯得太“輕易”。所以,我們可不可以這樣認為,後人說劉禪之恨鐵不成鋼的原因,大抵在於心疼諸葛亮之鞠躬盡瘁。
2、後人稱劉禪為“扶不起的阿斗”略顯失實的原因與諸葛亮之鞠躬盡瘁,劉備之豐功偉績相比,劉禪確實顯得黯淡無光,還真有些“扶不起阿斗”之意味。但是,即便是這樣,我依舊覺得後人稱劉禪為“扶不起的阿斗”略顯失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劉禪守的可能不是“劉氏天下”,而是父親與諸葛亮所守護的國內百姓
首先,我們應該多少有些瞭解,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但是曹操這樣求賢若渴的人怎麼會放過諸葛亮這樣的賢才?曹操其實也去請過諸葛亮,只是沒有成功而已。
那麼,為什麼曹操不成功,劉備成功了?看看二者之間的差距就知道了。曹操以奸雄聞名天下,劉備則是以仁義聞名天下。
同時,當時曹操的經濟背景雄厚,而且軍營裡面不缺猛將和謀士,而劉備就有些相形見絀了,錢沒曹操多,人才也沒曹操多。優劣對比如此明顯,諸葛亮選擇去幫助劉備,我想打動他的,大抵不該是權勢地位和金錢,可能更多的是劉備“救萬民於水火”的心。
也就是說,可能當年曹操找諸葛亮,為的是讓諸葛亮幫助“自己”打天下;而劉備找諸葛亮,可能為的就是讓諸葛亮“幫天下人”統一天下。
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推斷,劉備也好,諸葛亮也好,他們參與戰爭之原因,實則是讓百姓脫離戰火之苦。
而劉禪作為劉備的兒子,多少也會受到諸葛亮之教導,繼承父親之遺願。可能在劉禪之心裡,能保護父親與諸葛亮在世時保護的那一方百姓之性命,自己的使命也算是完成了。基於這一點來看的話,劉禪在投降時沒有過多的抵抗倒是可以理解。
2、至於“樂不思蜀”,可能是劉禪的“活命智慧”
劉禪投降以後被好吃好喝供著,但是這並不是說劉禪就沒有危險了。最容易被猜忌的,可不就是那亡國之君嗎?有多少亡國之君因為在詩詞歌賦中顯露出一絲半點的哀怨而被當時掌權人除掉的?
說劉禪亡國以後看到“蜀國之歌舞”依舊吃吃喝喝,無動於衷是痴傻表現?十歲的孩子如果看到自己的家鄉毀之一旦尚且會大哭,更何況一個智力健全的成年人?在亡國之後能看到故國之歌舞而無動於衷的,要麼是十惡不赦人神共憤的大暴君,要麼是心思細膩忍耐力及強的有城府之人。
劉禪在歷史上可沒留下暴君一名,可見他也沒做啥暴虐的事情,那麼“樂不思蜀”這一幕,可能並非劉禪不悲,而是他深知這“悲”之結果便意味著死,不僅自己一悲就會死,和他一起投降的蜀國之舊臣怕是也會“死”,沒有一定心思和城府的人,哪裡能忍得住心底之悲,繼而“樂不思蜀”呢?
-
7 # 聊坐南書房
劉禪作為蜀漢的一國之君,的確表現欠佳,但若是將蜀漢政權的滅亡完全歸罪於他一人身上,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還是有失偏頗的。
歷史上對劉禪的評價多認為其平庸無能,有諸葛亮這樣的能人輔佐,卻依然沒能振興蜀漢政權,更讓人所不恥的是,堂堂蜀漢國君,在魏軍到來時,竟然開門投降,特別是成語“樂不思蜀”,使人們對劉禪這種“窩囊”的形象,印象更加深刻,以致“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後人形容一個人是“窩囊廢”的專用詞語。
蜀漢政權之所以沒能振興,有多方面的原因,三國鼎立時期,蜀漢政權是三國之中最弱的,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人口都是最少的,所處的地理位置也和其他兩國無法相比,再加上,蜀漢政權一直以漢室正統自居,要匡扶漢室,從劉備入川以後,蜀漢與曹魏、孫吳、南蠻之間的戰爭一直就沒有停過,所以,蜀國基本上也就沒有時間專心的發展經濟,直到吳蜀結盟,魏對吳國用兵,才給蜀國製造了一個短時間可以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的機會。
劉備臨終託孤,將劉禪託付於諸葛亮,劉禪對國事皆依賴諸葛亮,也就是說,劉禪繼位之初,蜀漢政權實際是在諸葛亮的掌控之下。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七年之間,展開了針對曹魏的五次北伐。劉禪對諸葛亮的北伐政策本來是持不同意見的,但礙於對諸葛亮的尊重,還是給予了支援,直到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才叫停了北伐軍事行動。在諸葛亮去世後,為了避免大權旁落,劉禪也就再沒有任命丞相了,陳壽在《三國志》裡也認為,劉禪後期的表現,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問題,主要是制度問題。
多年的戰爭早已將蜀國的國力耗盡,再加上蜀國後期人才匱乏,已經到了“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局面。所以,到了公元263年,魏將鍾會、鄧艾率軍進攻蜀國時,蜀國已無力抗衡,劉禪本想逃走,但已無路可走,無奈,劉禪只得聽從了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向鄧艾投降。實際上,即便劉禪選擇抵抗,也同樣無濟於事。劉禪選擇了投降,也算是保全了蜀漢的百姓,不必再次面臨戰爭的災亂。
劉禪投降到洛陽後,司馬昭以魏元帝之名封劉禪為“安樂公”。為了試探劉禪是否還有復國的想法,司馬昭有一次問劉禪是否還思念蜀地?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矣”,留下了千古笑柄。實際上,這只不過是劉禪為了生存在裝傻罷了。
歷史上的亡國之君有很多,唯獨劉禪因為成語“樂不思蜀”為人們所熟知,其實,與劉禪同時代的孫吳政權,也只是經歷五十餘年,公元280年,被西晉所滅了;就連強大的曹魏政權,也同樣在公元265年被司馬氏的晉所取代,也只存在了短短的五十三年。
回覆列表
1、首先說“樂不思蜀”,這件事原初的記載來自《漢晉春秋》,由裴松之補註於《三國志》中。這就有些意思了:咱們說陳壽同學編史是公認的嚴謹,他收集了當時所有的史料,把其中確認錯誤和無法確定的史料大量刪減而得書,故而通常來說,但凡三國志無而裴注有的,其可靠程度都要打一個折扣。因此,樂不思蜀此事,或許並沒有,也或許有,至於假裝還是真的那就更加無法確認了,你認為是假的,那就是假的。也因此,所有為劉禪翻案的文,寫得再精彩也是陰謀論:邏輯彷彿沒有問題,但是缺乏足以證明的實證,從頭到尾也只是推測罷了。2、至於阿斗“扶不起”,也要分著說。諸葛亮死後,劉禪先是把諸葛亮的相權一分為三,蔣琬去世後開始親政。以這種政治動作來說,劉禪是個徹頭徹尾的笨蛋似乎也講不上。而蔣琬去世後,蜀漢的政治迅速腐化,國力的衰敗速度也遠比姜維北伐的消耗大,這也是事實。陳壽評曰:自亮沒後,茲制漸虧。以這牛鬼蛇神的樣子而論,要說劉禪是個英名神武的君主,這是誅心之論。故而綜合論之,劉禪未必如小說和民間所言如此不堪,但是是個庸君毫無疑問。阿斗也許並非是扶不起,但是能力不足是毫無疑問的。陳壽評曰: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這算是比較中立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