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蘋果姐田義
-
2 # 林淼耀
主要還是因為目前實體經濟還是不振,民營企業人力物力地租成本高企,甚至支撐不住面臨倒閉,實際失業準失業人口越來越多。另外多少家庭因為房貸壓力導致消費力下降,也就是需求不濟。就拿時不時姜你軍,蒜你狠等來說,大家都種,豐收了量大,價格上不去。反過來,種少了時候,價格是可以瘋漲,但因為種的少也難多賺到額外收入。就像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樣的道理。
-
3 # 食幫主
從大市場層面來看,農產品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多,城鎮化程度越大,需要到“菜市場買菜”的人越來越多,而且精細化高品質的農產品的需求量也是越來越大。
在市場需求越來越大的情況下,農產品越來越難銷售,說明是供大於求,具體而言,是區域性性的供大於求。
農產品的產品屬性,決定了其很難像工業品一樣構成大規模全域性範圍的市場供需體系。在區域性市場,生產盲目性缺乏計劃、流通體系不完善、大部分農產品缺乏品牌價值等都是“越來越難銷售”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不容忽略,就是在區域性的供需總量上或許是對等的,但是因為資訊不對稱以及在市場流通環節的“人為控制”品類供應,造成了部分產品缺貨,部分產品滯銷積壓,甚至爛在農田裡。
-
4 # 爾東哥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而作為一名華人無疑是幸福的,我們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食”色香味俱全。這一切追根溯源必應首先歸功於我們敬愛的“農民伯伯”,是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用流淌的汗水澆潤著土地,為我們生產出了好吃、健康、品種豐富的各種農產品。
然而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生活需求的不斷多樣化,經常會出現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農產品卻沒入要的情況。這已經成為困擾農村農民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的一個關鍵瓶頸,就如同卡在農民喉中的一根刺一樣。各級政府也紛紛採取了很多“生態扶貧”的舉措來幫助農民解決這些困難,雖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還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解鈴還須繫鈴人,農民的問題還是要依靠農民自己透過市場化的手段去解決。
梳理分析當前部分農產品之所以會出現滯銷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電商平臺門檻高
電商平臺種類紛繁複雜。入駐平臺成本過高,給農民帶來的壓力過大。而且農產品扎堆電商平臺,魚龍混雜,品質參差不齊,新入行者上位極其困難。同時,包裝冷鏈物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產品的銷售。
2、品牌化意識缺失
許多農產品在進行銷售時只是簡單說明了產地和品種,並不能有效地刺激客戶的消費慾望。在當前這個使用者三秒鐘就能決定產品去留的年代,如果沒有一個鮮明的品牌,沒有配套的營銷手段,是無法做大做強的。
3、價格替代價值
當你去買菜時,面對3元/斤的西紅柿和8元/斤的西紅柿,你會買哪一種?10元/斤的豬肉和50元/斤的豬肉呢?相信大多數消費者會選擇便宜的,當你習慣把這個價位自認為是“標準價位”的話,那麼你就不會去關心這樣的價格這樣的食物正不正常。於是“本來”要生長12個月才能出欄的豬,3個月就上市了; “本來”就應該長在土裡,沒有化肥農藥,自然成長的白菜,結果成了奢侈品!這就是真實的你我他共同造成的局面。
因此,在產品同質化的今天,農產品需要比拼的是誰的產品更加綠色、健康、生態?誰的產品品牌認知度更高、口碑更好、故事講的更好聽?綠色化、品牌化的道路必須要堅定不移的走下去。然而農產品品牌塑造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關係到我們多年形成的農業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需要社會各界,包括企業、平臺、創業者、農民的共同參與和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
5 # 品牌雞蛋
生產力提高
現在科技水平較高,農藥,化肥,灌溉,農機等技術和裝置的進步,促進農業畝產高,效率高,產能大。
跟風嚴重格反應市場供求關係,但有一定的滯後性。特別是農業,有種植週期,以當下的價格,指導現在的種植活動,期望明年還是這個價格。這本身就是跟風行為。
農民見到利益,往往一哄而上,盲目擴大種植面積,導致短時間內供給大大高於需求,導致滯銷。
產品同質化傳統小農種植行為,往往只是出產初級農產品,大多沒有深加工實力和技術,導致農產品同質化嚴重,多數農產品滯銷都是初級農產品。
消費低迷目前,中國三駕馬車都熄火,導致經濟疲軟,需求不旺,導致消費低迷。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產品的消化。
農產品不是商品農產品多數是商品原材料,沒有從消費者角度考慮該如何生產銷售。
農產品缺少品牌和標準農產品多數無品牌,也缺少相應的標準,導致農產品品質參差不齊,大大影響銷售。
綜上所述即使擁有電商和網際網路渠道,農產品依然價格低、銷售難。
-
6 # 三農帝國
對於很多人來說以為農村電商真的能解決農村的問題,但是這個真的只是一廂情願,目前來說中國農村的電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真正想要靠農村電商解決農產品滯銷,價格低等問題還是很難的,因為農產品滯銷,價格低等因素很多都是市場決定的,電商也無法改變市場的因素。
很多人覺得農產品賣不出去主要是中間商在作怪,但是遠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是種植養殖戶這邊自己出了問題,盲目跟風導致產量過剩,技術缺陷導致產品質量不好,農民沒有什麼分析市場的能力只能是看見別人做這個我也就做這個,很容易導致產品過剩。而且跟著別人做了之後也沒有很好的技術支援,導致產品的賣相很不好,這個也是很多收購商頭疼的問題。
當然還有一個很尷尬的地方,那就是一些中型的種植戶,對於本地市場來說產量太大,自己是無法銷售完的,但是對於一些大型的額收購商來說產量又太低,導致他們也不願意過來,一些收購商都知道,每次都是大規模的收購的,那麼這也就導致了很多農產品滯銷。
對於中間商來說,肯定是有利可圖才會去做的,這個也不能怪他們,每個人都一樣不可能去做虧本的生意。但是有一些人故意壓低價格,導致農村農產品過剩,而城市農產品價格卻飛漲,這樣的情況也不是不存在。
農村電商的目的本來就是想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對接,但是這個真的只是一些人的一廂情願。
對於一些大型種植戶來說,還是要賣給中間商的,量太大自己在網上是無法銷售完的,即使有農村電商平臺也只能賣給這些大型的電商公司,和賣給那些收購商還是一樣的。
只能說是對於一些小散戶來說可能還有一些好處,但是對於這些小散戶來說首先就是前期做起來是很難的,沒有太多的資金投入也是非常困難的,後期產品肯不上也是大問題,而且中間的物流快遞等等都是問題。所以看到農村電商從五六年前就開始興起,但是即使到了現在真正做起來的比較成功的電商個人案列還是比較少的。
-
7 # 糧油市場報
在筆者看來,農產品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是人們的生活必需的農產品,比如說小麥,稻穀,玉米和大豆等,他們一直不難賣。
另一類就是一些非生活必須的農產品,比如說一些水果,蔬菜等,他們的市場購銷往往容易出現問題。
生存必需的農產品購銷一直穩定!具體來說,前一類的農產品是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糧食、油料、蛋類和肉類,這些農產品的供給一直都是比較穩定,很難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或者供大於求,而且這些都算是口糧,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的地位非常的重要,國家會給予強力的政策保護。
比如說目前中國的稻穀和小麥的託市收購,即便是在國家糧價那麼低的情況下,為了保證中國的糧食供給總量保持穩定,保證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所以哪怕是國家貼著錢也要保證糧食總產量的處於一個合理的位置,讓糧食價格不能過低而影響農民的整體種植收益。
所以大家就會發現,這些主要的糧食作物一般情況下都不會難賣,只有價格高不高,收益好不好的問題。
而這些農產品的供給一旦出現過剩的話,就很容易出現農產品滯銷的問題,價格自然也就是低的可憐,就好比今年廣西的荔枝和廣東的菠蘿滯銷一樣。而遇到農產品供給不足的時候,往往這個時候它們的價格就會比較高,比如說前些年的“蒜你狠”、“姜你軍”,“蔥上天”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
8 # 成都農商通
農產品滯銷的原因很多,總的來說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
一:對市場行情分析不充分,供過於求
就拿今年大量滯銷,上萬斤被填埋的浙江衢州柑橘舉例,據統計,2009年,衢州柑橘的總產量達到了九十六萬噸,比上年增產百分之二十,增收的原因與當年氣候相關,也與水果種植的科技水平相關。可本應是令人喜悅的豐年,卻因為沒有與之同步增長的市場需求,變成了令無數果農愁得焦頭爛額的滯銷年。
除了柑橘的增產,供過於求的原因還有果農對市場的估算錯誤。有一部分果農看到上年整體形勢偏好,柑橘價格走高後,從而沒有對來年市場進行正確預估,過度進行生產和種植。
柑橘增收的同時,柑橘市場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壓縮。隨著水果產量和種類的增加,國外水果品種的引入,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中國居民的水果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居民可選擇的水果種類更多,這近一步縮小了柑橘的銷售市場。
這些原因都導致了衢州柑橘市場的供過於求,在沒有充分進行市場擴張的情況下,而人為或者非人為的增產,這些沒有與之相匹的銷售市場的柑橘,最終只能走向滯銷的結局。
所以,沒有把握好市場需求,盲目生產,往往最終導致產品找不到市場售賣的慘劇。
二:產品供求資訊不全,獲知和溝通條件閉塞
目前只有少數農商能夠靈活有效地使用網路進行資訊獲取和農產品銷售,大多數老農不熟悉市場,對市場資訊的收集,整和,運用能力不足。很多地方的銷售模式還是集中於依靠當地販銷大戶運銷以及等待外地客商採購為主,沒有形成系統的銷售鏈,農商缺乏與外界市場溝通的渠道,外界對當地農產品的情況瞭解也比較少。
這種農產品供求資訊的不全,導致了外地客商不能詳細瞭解當地農產品的產銷情況,導致了內外溝通交流的條件閉塞,農戶和採購商互相詳細瞭解情況的渠道的缺失,使得農產品市場買無可買,賣無可賣。
為了避免訊息溝通的不暢,農戶和採購商都需要熟練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交流,藉助一些農產品交易平臺,如農商通等,來進行資訊溝通,擴大銷路,預防滯銷。
三:運輸成本的提高
由於柴油價格猛漲,勞動力價值上漲,交通運輸成本不斷增加,使外地客商獲得利潤變少,採購熱情下降。而短程銷售市場有限,在遠途銷售成本增加的情況下,農產品大規模銷售就變得越來越困難。
而如果果農想要走電商途徑,透過淘寶,拼多多等軟體進行網路售賣,過高運輸成本的快遞費用,讓儘管產品自身價格很低的情況下,加上運費和包裝成本,網上定價也不便宜,跟買家線下購買的價格相差不大,在銷量上難以形成突破。
四:採購加工處理環節薄弱
在農產品的採後處理方面,除了部分地區已經建立起現代化農產品採購體系外,大部分地區還停留在採摘,清洗,包裝階段。簡易的採後程序不止加速了產品的腐壞,變質,縮短了農產品的供應期,而且減損了農產品的整體品質,使農產品好壞參半,不能有體系的進行售賣,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雙贏。
所以,根據產品滯銷的幾點原因來找出路,為了避免滯銷,就需要:
1,時刻關注市場行情,在種植上根據市場供需關係控制數量,在售賣上時刻與採購商保持聯絡,建立長久穩定的合作關係。
2,運用新媒體,充分利用如農商通等等網路平臺進行資訊交流和產品銷售。(現在農商通支援線上交易了,豪砸幾十萬補貼下單使用者,使用者量很大,是個很好的大宗農產品銷售平臺。)
3,注重產品質量,塑造精品品牌,而不要一味地追求產品數量,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瓜果蔬菜的品質的需求也越來越高。
-
9 # 溪御稻場
歸根到底就是:
1:農村現在所種植的作物技術含量低,產能巨大,而又沒有深加工技術!
2:沒有形成規模化,沒有形成合作社等,成本過高,沒有價格競爭力!
3:農村交通,資訊,網際網路相對落後,很多資訊走不出去,運輸成本高等嚴重影響農產品銷售
-
10 # 果學達人
1 農業種植盲目跟風
那個農產品銷路好,到了下一季,大家一定跟風種植,產量>供求,造成滯銷;
2 農產品沒有定價權,導致只能憑藉產量增收,不注重品質;
3 農產品沒有標準可以依據,屬於非標品,有量無價時有發生;
4農產品不注重品牌效益,不願意在品牌塑造過高投入,甚至有些地方區域品牌也無法宣傳推廣;
5 農產品加工品太少,附加值太低;
6 農產品銷售渠道不全面,大部分還是依賴傳統銷售渠道;
-
11 # 一起葡萄
多頭對寡頭,自然缺少話語權,銷售能好才怪。
農民自己沒有市場地位,生產的產品也不是根據市場需求生產的,這就造成 產品缺少針對性,過於盲目。
市民也沒有話語權,至少市民的話語權不是直接針對農民的,所以農民也無從知道市民的需求。
市民和農民之家似乎隔著一條鴻溝,極少溝通又極難溝通。
連線市民和農民的紐帶在哪?他們是怎樣一群人?他們的生存現狀如何?-------商販群體。
這個群體擁有無上的話語權,他們一手掌握市場,一手掌握產地,因為資訊不對稱,這就形成寡頭,簡單的經濟規律就可以解釋。
-
12 # 90新農人苯苯
用心碼字,誠信互助
當下政府對三農政策越來越大,解決了大部分農產品滯銷銷售難得問題。個人絕對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農產品類目批次化擠壓,當地同類農產品巨多,一般農產品有不能存放太久,收購商較少,壓價嚴重,導致農產品銷售難。
第二點,道路難走,從而導致了運輸難得問題,有句話要想富先修路。
第三點,政府扶持不到位,政府應該積極幫助村民開啟銷路,尋找合作伙伴,集體銷售,從而達到農產品滯留。
第三點,不積極配合政府政策,眼下政府對三農扶持力度很大,也在積極解決農民銷售難得問題,各大平臺都給出了相應的扶持政策,只要我們肯抓住機遇,配合電子商務+農業的方式,多渠道銷售。從而化整為零,使農產品完全甩掉銷售難得問題。
-
13 # 三寶寶的爸爸
農副產品的滯銷。很大程度上是決策性的失誤。特別是這幾年。有很多農村的合作社。很多人沒有做好調查研究。盲目性的擴大種植規模。導致很多農副產品。在收穫的時候存在很大的滯銷。所以說在種植前的話,一定要做好調查研究。在做好訂單種植。不是拍拍腦袋,拍大腿種植。專業的農村合作社。需要給農民朋友們致富,起到帶頭作用。尋找一些有規模的銷售途徑。比如一些食品加工廠。企事業單位。或者是一些電商的渠道。一定要擴大銷售的渠道。
-
14 # 羅連袁氏原味
作為已經在家做農產品電商兩年的我,感觸頗多,農產品要變成商品,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我初賣農產品時,選定我們當地最具特色的血粑豆腐和灌辣椒,但當我有銷量去老百姓家收購時,才發現沒那麼簡單,收購的灌辣椒客戶反映有的太鹹,有的中間有發黴現象,血粑豆腐也是有的鹹有的淡,每戶農戶做的口味都不一樣。賣的臘肉客戶也不相信是農戶散養餵了一年的豬做的,等等諸多問題
-
15 # 櫻桃小琪
種植任何農作物都必須是適栽區,還得是優質適栽區。 再者種之前最好有一定的銷售渠道和手段,不要拼市場低價。最後要了解所種植的行業是不是飽和或者利潤不大。
-
16 # 嚮往的生活嗯
農產品賣不出去銷售難的問題基本上是年年都有,一旦滯銷,種植戶這一年就白忙了。
其實有些農產品難銷售也是種植戶沒有把握好,資訊不通和隨便跟風,看別人種,他也種,最後太多了,銷售不出去了!
部分是由農產品的自身特性決定的,有些農產品放置時間長了就會變質,尤其是一些瓜果蔬菜,放置一晚可能就會壞掉了。如果不能及時銷售出去,那就會壞掉,遭受損失。
還有就是一般農產品都是銷售給了小商販,小商販需要的並不多,所以市場很快就會飽和!
-
17 # 宋老師農業技術大講堂
農產品銷售比較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品質問題,在原來70年代初期,所有農作物及瓜果蔬菜的口感特別好,那個時期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很少,產出比大約在1:150斤,當今農村種植的瓜果蔬菜產量太高,供大於求,品質很差,激素過量使用導致果實膨大,不耐儲藏和運輸,西紅柿及草莓運輸過程中就變質了,失去了商品價值。正規廠家肥料由於原料成本高,市場營銷困難,假冒偽劣肥料販子為了利益,採取忽悠團下鄉坑農害農,農民貪圖便宜購買假化肥,果實膨大快,但是最終還是個大口感差,收購商採購的時候,底部裝次品,上部裝優質品,長期形成了惡性迴圈,人們越來越明白瓜果蔬菜的危害性,因此購買者一看外觀,就不再購買了,導致農產品滯銷。
-
18 # 火辣的麥叔
眼下的現實是大多數的農產品都存在賣難問題。從果蔬到糧油,從肉禽到海鮮,作為生產者都面臨同樣的問題。
根本原因之一是產量過剩,供大於求。
之二是同類競爭嚴重,同質化低檔化,精品少特品少。
之三是產地冷藏設施和加工企業稀缺,農產品大量集中銷售,沒有錯季技術手段。
之四是銷售渠道不暢,營銷人才短缺,宣傳推廣跟不上,品牌建設嚴重滯後。
-
19 # 金琦農
農產品不同於其他商品,農業是經濟發展最基礎的產業,對於農產品的銷售不能和其他商品一樣進行銷售。試想如果一袋十斤麵粉賣到幾百上千元,麵粉蒸出來了的饅頭得賣到多少錢,當你把麵粉賣給饅頭房,再從饅頭房買饅頭吃的時候,是誰該讓誰掙錢?肯定不是賣麵粉的掙錢,賣饅頭的賠錢吧!
所以,我覺得農產品本身就不是靠市場化就能解決的問題!對此,我們應該學習一下美國
1,整合農村土地,把廢棄的宅基地利用起來,改變現有的分田到戶的種植方式,實行大規模農場試種植,農民把土地承包給某一單位或個人,解放勞動力。
2,加大農業補貼,美國農民收入的百分之四十是政府給的補貼,美國農民也不是隻指望種地掙錢。改革開放前三十年是農補工,以後是工補農,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3,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降低種植成本!
-
20 # 莫問劍出鞘
農產品的“賣難”,是普遍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三缺:缺品牌,缺標準,缺包裝。說得直接點,還處於在集貿市場擺攤銷售狀態,還沒有轉化成商品,確實不好賣。
第二,小而散:不成規模,種養成本高,一旦銷路開啟卻沒會斷貨,無法適應一些渠道商的要求。
第三,地方偏僻,貨出不來,物流快遞成本極高。就是指一些偏遠地區,雖然農產品有特點,品質也高,但由於偏遠交通不暢,產品價值還不抵運費,沒有辦法賣。
第四,資訊不對稱,被誤導了,豐收不豐產,賣不了,最後全爛在田間地頭了。
第五,網際網路時代,農民會種不會賣,不懂得用網際網路思維去做營銷。
回覆列表
農產品銷不出去,其本質不外乎以下兩點
1. 不符合大眾消費者需求
2. 沒有尋找到正確的銷售渠道
其中第一點
農民生產者應該時常到市場裡面去走走,看看,聽聽消費者最真實的想法。
切記人云亦云,別人種自己也種。
其中第二點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生產者應該儘可能做好產品,在做好產品的同時,尋求專業銷售的人,讓專業的人才發揮自己的能力。其中,可以尋找外貿、電商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