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你好281994769
-
2 # 健行萬里
赤壁之戰發在今元208年,是孫權丶劉備聯軍跟曹操之間的戰爭。公元208年,孫權接受魯肅的建議,跟劉備組成聯軍,共同抵抗前來的曹操大軍。雙方就兵力相差不大,曹操實際參戰兵力約8萬人,孫劉聯軍6萬餘人,但曹軍不習水軍,在雙方交鋒中屢吃敗仗,其次曹操士兵水土不服,突發瘟疫,曹操不敢戀戰,敗北而去。公元208年,也就是赤璧之戰那一年,劉備手下的大將,三員"萬人敵"大將,關羽、張飛和趙雲分別攻取長沙、零陵、武陵和桂陽四郡,公元208至209年孫權手下大將周瑜奇取南郡交與劉備,至此劉備擁有荊州七郡中的五郡,佔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公元212年至214年,劉備率手下大將關平丶魏延、王平、張飛、趙雲,後來中途又有馬超的加入,劉備成功奪取西川。劉備奪取西川后,勵精圖治採取措施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為後來大規模戰爭準備了條件。公元218年至219年,劉備率黃忠和趙雲等大將發起漢中戰役,併成功奪取漢中。公元219年,關羽發起襄陽戰役,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東吳大將呂蒙趁關羽不在,奪取武陵,零陵和南郡。至此三國雛形基本形成,曹操擁有中國北部,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一部分,轄河南河北和甘肅一帶,南面則透過淮河與東吳隔江相望。孫權長江以南東南地區,今福建、浙江丶廣東丶廣西和湖南等地。劉備佔領西部雲貴高原和四川平原,今雲南丶四川和貴州。
赤壁之戰後,三國雛形基本形成,曹操失去了統一中國最佳時機,雖然後來有漢中之戰,最終無功而返。曹操未能統一天下,原因很多,其中一條,雖然曹操佔有中國絕大部分地盤,但他統治地方並不太平,邊壤並不安定,北方如羌胡等國不時騷擾中原腹地。其次時間不夠,曹操死於公元220年,後繼者曹丕並未有雄才大略。劉備集團赤璧之戰後建樹較多,但終因關羽失荊州,荊州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失去荊州等於失去了戰略支撐,蜀漢缺糧草是蜀漢一大心病,最終劉備和諸葛亮都未能統一中國。而東吳孫權自始至終並未太多建樹,除了奪了劉備的荊州外,並無太多發展,但所佔之地是富饒之地。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篡漢自立建立魏國,史稱曹魏,曹丕史稱魏文帝。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續漢,史稱蜀漢,劉備於公元222年發起夷陵戰役,結果大敗,病死於白帝城,史稱漢昭烈皇帝,其子劉禪繼位。孫權無法在做漢臣和魏臣兩難情況下,於公元229年自立,建都武昌,後遷都建康,史稱東吳,孫權史稱東吳大帝。圖片來源於網路。
"大千世界,分而必合,合而必分。"這是規律,三國從公元220年曹丕自立算起,到東吳公元280年滅亡,共經歷60年,再往後就是三國一統歸晉了。
-
3 # 四川達州人
207年,曹操消滅袁家勢力基本統一北方,208年夏南征劉表,因攝於曹軍兵鋒,劉表憂慮而死,掌握荊州軍政的本地大世家蒯蔡鼓動其繼承人劉琮投降。不戰而勝的進展令曹操心思膨脹了,藉口圍剿劉備而公開恐嚇江東。孫權不甘投降,與逃至江夏與劉琦合兵的劉備形成聯盟共抗曹操。由於曹軍以步兵騎兵為主,赤壁之戰以荊州水軍對抗江東水軍,在一連串的小戰鬥失利下,曹軍主力無法施展,後勤補給逐步艱難,疫病流行,水土不服,到了冬天就無法堅持。曹軍主動焚燒戰船撤退。孫權劉備紛紛獲得比較多的地盤。
赤壁之戰的最大後果是,曹操暫時失去平定南方的信心,轉而安定後方,圖謀雍涼。
最大得益者是劉備。原本喪家之犬的劉備借江東的軍隊錢糧獲得勝利,因此獲得了極大的聲望,又堵住了江東向西發展之路,所以乘機向江東借得荊州南郡再向西部發展,最終奪取益州。三分天下乃成。
-
4 # 中孚鑑
在赤壁之戰之前,曹操已經基本平定北方,當時曹操又受不了荊州,劉備的勢力還是很小,還沒有什麼地盤,有的只是劉備在當時的地位。
還有一個很大的勢力就是東吳孫權,所以當時就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家。
曹操收了荊州後,想一鼓作氣,平定東吳,實現他的統一大業。
孫權承父兄基業,立於江東,曹操率領大軍前來,經過周瑜等武將的主戰派勸說,最終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
孫權和劉備,唇亡齒寒,曹操勢大,一家很難取勝,所以最後孫劉聯合抗曹。
之後就發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的結果是曹操大敗而歸。而曹操的這次回去,到死他也沒有平定東吳!
而隨著曹操的失敗,東吳士氣大盛,使曹操短時間內不能在發動大的戰爭。
同時劉備趁著曹操失敗,奪取荊州,以荊州為大本營,向西發展,取得兩川之地。終於成就了蜀漢政權。
所以說,赤壁之戰曹操的失敗,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退一步說,若曹操在赤壁之戰取勝,哪能還有東吳孫權勢力的存在,孫權既然沒了,劉備哪還有機會取得西川。
就是因為孫權劉備的存在,曹操攻打劉備,有孫權打他的後方,打孫權,孫權有劉備幫助。
同樣,孫權陸遜在打敗劉備後,為什麼不乘勝追擊,也是因為擔心曹魏偷襲他的後方。
三分天下,三足鼎立,相互制約。後來西蜀滅亡,東吳也就很快滅亡了!
所以說,赤壁之戰對三分天下的格局起到很大的影響!
-
5 # 圍爐煮酒話春秋
三分天下的前提是:吳蜀魏誰也消滅不了誰。
赤壁大戰之前,曹操在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消滅袁紹,繼而又北定中原,曹操的勢力一時達到空前鼎盛。當時全國的形勢是:曹操勢力最強,東吳次之,而劉備尚未站穩腳跟。至於說益州的劉璋,漢中的張魯等等之流,均偏安一隅,遲早被吞併。
赤壁之戰就是曹操發動的一次統一戰爭,曹操假借漢獻帝之名,發兵80萬討伐東吳。吳東求和不成,轉而聯合劉備,共同對抗曹操。先說說東吳和劉備的結盟,這裡面的關鍵人物就是諸葛亮。當年諸葛亮隆中對裡面就說了,只有聯吳抗魏,然後佔據荊州,繼而攻取益州,劉備才能站住腳跟,才能跟吳魏三分天下。所以劉備幫助東吳抗拒曹操,也是出於戰略的需要。
赤壁一戰曹操大敗只是拉開三分天下的第一個序幕。曹操的失敗意味著他短時間內已經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可能。此時的天平明顯傾向東吳,曹操退回北方,只要東吳再奪取荊州,東吳將實力大增。
於是第二個序幕拉開,在荊州爭奪戰中,劉備獲勝,東吳大敗。劉備奪得荊州意味著天平再次趨向平衡,此時劉備站穩了根據地,就有了發展的空間,劉備佔據荊州為三分天下打下了基礎。
第三個序幕則徹底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形勢。在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之下,劉備最終奪取益州,有了西蜀之地,劉備真正意義上成為一方割據勢力,就有了北抗魏國南拒東吳的能力,天下三分就此形成。
所以說,赤壁大戰曹操的失敗給了東吳和劉備以喘息之機,但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劉備。赤壁大戰就好像一根導火索,最終引爆的,是天下三分的形勢。
-
6 # 小刀三國
赤壁之戰是曹操軍隊和孫權劉備聯軍的交戰,結局是曹操失敗,孫劉獲勝。赤壁之戰後,基本決定了曹操不能再次南侵,也就意味著天下將三分。
咦~仔細想想,這是為啥呢?赤壁戰敗怎麼就導致天下三分了呢?赤壁之戰影響那麼大嗎?曹操
那就來簡單分析分析。
首先,赤壁戰敗就基本導致曹操不能再次大舉南侵。如果曹操不服氣,想整頓兵馬再次南下,那孫權劉備會繼續抱成團,就很可能會發生第二次“赤壁之戰”。曹操是很明白這一點的,所以他終其一生,都沒再次大舉南征。
其次,曹魏內部出現危機。曹操一路走來,基本沒經歷過大敗,幹呂布,幹劉備,幹袁紹,一統中原,這一次敗給孫劉,而且是大敗,太傷士氣了,這也給曹操內部增添了很多煩惱。
尤其是反對曹操,擁立漢室的一股勢力,有依據嗎?有!曹操輕鬆取得張魯的漢中後,為何沒有進一步南下打益州?劉備的謀士法正一語中的,說曹操內有憂弊,事實也確實如此。
而這一次沒有得壟望蜀,曹操的一生就不可能再一統天下啦。法正
故,赤壁之戰直接導致了接下來十多年裡,曹操需要整頓內部,而不能大舉南侵了。
劉備和孫權知道這一點嗎?當然,他們兩股勢力正趁機各自發展呢。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劉備,孫權兩股勢力都不是吃素的,各自有各自的本事。
孫權進一步壯大,江夏等郡拿下,劉備趁機先拿下荊州南部四郡,這也就是短短几年的事,兩家都變強了。
慢慢地就有了三分天下。
-
7 # 老薑聰蒜
並不是說赤壁之戰曹操元氣大傷而不敢南下,其實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大軍並沒有損失幾十萬。就算沒有赤壁之戰,只要東吳孫權和劉皇叔劉備二人的存在,他就統一不了中國。
曹操統一北方,打敗袁紹是他運氣好,碰到的袁紹跟呂布一樣的人物。不聽手下謀士的話,自尋短路。如果袁紹當初聽手下謀士的話,曹操大軍無糧可供,必敗走官渡。歷史上也會有袁紹的成功之英名。
曹操每次擊敗對手,雖有謀略,但跟豬一樣的對手有關係。袁術自大稱帝,不得民心。呂布一介之勇,不用謀略。劉表兒子,膽小如鼠,不懂抗敵。所以他能節節勝利,直下江南。
孫權不同,有父兄的基業,還有父兄給他留下的人才。他能聽從手下謀士的話,任人為賢。拜年輕的周瑜為大都督。
劉備胸有大志,還有關羽,張飛等一幫兄弟為他賣命。更有諸葛亮為他出謀劃策,團隊十分團結。
曹操遇到這二個對手,真是命苦。再加上孫權把荊州借給了劉備,孫劉結盟,讓他長嘆一聲:時也!命也!從此,他就安心地建銅雀臺,享樂去了。
-
8 # 初心如舊
為什麼說赤壁之戰確立了三國鼎立局面?
我覺得這個提問雖然說的是三國,但主要是突出了劉備三國中的地位。因為曹操自從建安元年掌控漢獻帝,幾乎一年一個樣,不斷走向強大。東吳也基本在建安初年,已經形成獨霸江東局面。而劉備在赤壁之戰前,雖然從袁紹那裡投奔劉表,也好幾年了,但由於劉備愛民名聲,手下關羽,張飛,趙雲幾員虎將,加上還有了諸葛亮(劉表應該是知道諸葛亮的),劉表對劉備只是表面親熱,心裡面很猜疑,只把劉備安排在新野縣,為自己守護北部的屏障。劉表雖然雄居荊州,人口,軍力,經濟都不錯,但劉表本人身體多病,胸無大志,比如,在曹操遠征烏桓時,劉備曾經勸劉表,出兵攻
佔許都,但劉表一口就回絕了。在群雄逐鹿,朝令夕改的亂世,劉表之輩,並不構成爭奪天下的一極。
而劉備則不同。赤壁之戰後,迅速抓住時機,佔據江南四郡,加上江北立足之地,已經是一枝不容忽視的勢力。更重要的是,劉備像曹操說的,胸有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這是非常可怕的。而那些表面上風雲一時的人物,比如袁紹,袁術,呂布,公孫瓚等等,都不過是“碌碌鼠輩,不足道也“。
比如,一天,曹操拿過筆硯,準備寫一首“銅雀臺“詩,剛剛下筆,探馬報道:“孫權以妹嫁劉備,漢上九郡大半已屬備矣“!曹操聽了,心中慌亂,投筆於地。程煜曰:“丞相在萬軍之中,矢石交攻之際,都不動聲色,為何聽劉備訊息,如此吃驚“?曹操答曰:“劉備,人中之龍也,生平未嘗得水,今得荊州,是困龍入海矣,孤安得不動心哉“!由此可見,赤壁之戰後,雖然還有劉璋,張魯,馬騰韓遂等割據勢力,但真正具備逐鹿天下實力的,只有孫權,劉備而已。(5:20)
-
9 # 史無止境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所填寫的這首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歌頌了周瑜火燒赤壁的輝煌成功。周瑜(公元175~210年),三國時期吳國名將。
官渡之戰,曹操打敗強敵袁紹,統一了北方,已經接近“三分天下有其二”之勢。於是,他揮師南下,想消滅孫權劉備集團,統一中國。公元208年,曹操率領20餘萬大軍輕而易舉地佔領了荊州重鎮江陵。因而產生了麻痺輕敵思想,認為憑著自己的軍事優勢,順流東下,有把握打敗孫權。此時,孫權召集眾臣商議對付曹操之策。眾說不一。大都督周瑜力主抗曹,他指出曹操揮師南下有四大弱點:一是北方沒有完全平服,有後患;二是北方兵善陸戰不善水戰;三是時值寒冬,缺少糧草;四是兵將遠涉江湖,水土不服。曹兵號稱80萬,實際只有10多萬,若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必將勝曹。孫權聽了周瑜的分析,堅定了抗曹決心。即給周瑜3萬兵馬去迎戰曹軍,任魯肅為贊軍校尉,幫助周瑜籌劃策略。此時,劉備也因被曹操打敗,遂派諸葛亮到東吳來求援,經商談達成了孫劉聯合抗曹的協議。周瑜率軍與劉備軍聯合作戰,合力抗擊曹軍。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初次交戰,曹軍因流行疫病而失利,退守長江北岸。為減輕戰船在水上顛簸,使北方兵士不暈船,曹操令工匠把幾艘或幾十艘戰船用鐵鏈連在一起,結成“連環戰船”。吳將黃蓋向周瑜獻計說:敵眾我寡,不能長久相持;今曹軍把船隻連在一起,首尾銜接,擠在一起,如用火攻,不怕曹軍不敗走。火燒戰船要藉助風力周瑜和諸葛亮進行了周密研究,同意了黃蓋的計劃,決定東南風一起就立刻發動火攻。於是,準備了數十艘快速戰船,船上裝滿草,草裡灌滿油脂,外面用布幕捆包偽裝,並在船上插上主將的戰旗。為了使火攻的戰船能夠接近曹軍的水寨,黃蓋事先派人送信給曹操,說要投降。曹操信以為真。黃蓋即藉著東南風颳得正緊的時候,帶領火攻船隊出發。曹軍將士以為黃蓋來降,毫無戒備。當船隊距曹軍只有一里遠的時候,黃蓋命令點燃各船的乾草。火被大風一吹,迅速燃燒,大船像箭一樣向曹軍水師大營駛去,曹軍戰船頓時火焰瀰漫,大火很快蔓延到岸上的營寨,“連環戰船”和營寨剎那變成一片火海。曹軍大亂,被燒死和淹死的甚多。周瑜乘機率軍進攻,曹軍大敗。赤壁之戰這一決定性戰役以後,曹操再也無力揮師南下,孫權在江東的統治也日趨鞏固,劉備乘機佔有荊州和益州(今四川省),隨後,各霸一方;曹操死後其長子曹丕及劉備、孫權相繼稱帝,分別取國號為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終於形成。 -
10 # 尚武菌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南方的局勢也在風雲變幻中。首先是位於東南部江東地區的孫吳政權,經歷了孫堅和孫策孫權父子兩代的經營,實力不斷增長,勢力逐漸趨於穩固。這時曹操已打敗袁紹、基本解除了後方的隱患,開始將目光投向東南。他寫信給孫權,直接言明要拿下江東之意,勸其趁早投降,莫作無謂掙扎。孫吳政權內部因之出現了主戰與主和兩派意見,主戰以周瑜、魯肅為首,主和以張昭等為首。孫權經過對形勢的審慎權衡之後,最終決定不接受曹操的招降,而要與之一戰。面對強大的敵手,還能夠舉全國之力奮起迎戰,孫權的氣概值得後人尊敬,無怪乎曹操也曾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字仲謀)。
而此時的劉備,雖然已經請得諸葛亮出山,但基本還在各處“流處於夾縫中求生存的階段,並沒有自己的固定地盤。曹魏與孫吳之間一觸即發的戰爭形勢,給了劉備一個絕好的機會。
此前,諸葛亮尚在南陽草廬中高臥隱居,劉備三顧茅廬誠心求教之時,諸葛亮就作出了著名的《隆中對》,按照他的分析,聯合孫吳共同抵抗北方最強大的曹操,是劉備政權唯一可行的出路;而眼前的機會正是他所預言並等待已久的,又豈能錯過。所以諸葛亮便一葉扁舟前往東吳,向孫權表達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由此兩家正式聯手,共同準備這場無可躲避的宿命之戰。 這場戰爭發生在建安十三年。孫吳一方毫無疑問是直接面對曹操大軍的正面戰場。
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從中協助,劉備軍隊則從側面配合。透過理智的分析,聯軍一方認為:操麾下雖然號稱百萬或八十萬軍隊,但實際上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多虛張聲勢而已;曹軍遠道而來,必定疲憊不堪,糧草後勤也未必能夠及時供給,土兵又難免會想念家鄉,所以軍心並不穩固;北方人對南方水土、氣候都不能適應,且江東多水域,北方人習慣騎馬與陸戰,對於水戰並不擅長。
綜合以上幾點,南方聯軍的勝算還是很大的。此後,聯軍經過妥善而巧妙的佈置,使用反間計、苦肉計等,終於成功地削弱了曹軍實力,最後火燒曹營戰船,使曹軍的水寨變成一片火海,徹底取得了戰場的主動權。此役曹軍慘敗,人馬燒死溺死者不可勝數。當然,也有學者指出,曹軍士兵因氣候潮溼不服水土而患傳染病者眾,也是其落敗的一個原因 赤壁之戰深刻影響了當時的局勢。戰後,孫吳一方本想乘勝追擊,向北侵入曹魏的勢力範圍,但被曹軍成功地阻擋住。劉備則趁機向孫吳借取了荊州,並以此為根據地,迅速發展壯大了自身實力,進而開始向西南方向經營,謀取益州巴蜀之地。待劉備平定了西川、正式建立蜀漢政權的時候,天下“三足鼎立”局面便形成了。曹魏、孫吳、蜀漢三家政權雖然實力並不對等,但它們之間互相制約,也取得了一個短暫時期的平衡態勢,史稱“三國時期”。而這種局面,正是赤壁之戰這場著名戰役所釀成的,赤壁古戰場由此也成為後人憑弔往事、發懷古幽思的絕佳場所。
回覆列表
赤壁之戰後,曹操幾十萬大軍傷亡殆盡,短期內無力南下,孫權也傷亡數萬,而劉備得了荊州,荊州是帝王之資,加上有諸葛亮的輔助。三足鼎分的雛形成矣。除以上三家外,還有一些小諸候,如: 劉璋,張魯,馬騰•••••••但這些小諸侯無力同三家匹敵,也遲早會被三家吞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