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時點評

    張居正!內有太后和馮保,外戚和太監首領的鼎力支援,張居正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經濟方面一條鞭法,充實國庫;政治方面裁汰冗員,提高效率;國防方面,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整頓邊防,成功將大明王朝續命百餘年。

  • 2 # 新星同盟會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後,張居正是明朝出現的唯一權力大到能和宰相併肩的首輔,也是整個明朝唯一在生前就被封為太傅、太師的文臣。“張居正變法”被稱為史上三大變法之一。不過張居正死後的下場不太好,萬曆皇帝深恨其人,把這麼個權臣的家給抄了,直到天啟年間才被平反。 大家給個關注

  • 3 # 象棋泰哥

    張居正是明朝唯一生前被授於太傳太師的文官,這是朝廷對他的無限褒獎。

    張居正歷任吏部左待郎,內閣次輔,吏部尚書,內閣首輔。萬曆皇帝登基後,張居正實行一系列改革,他從省議論,振紀綱,重沼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6個方面改革,核心是整飭吏治,富國強兵,史稱萬曆新政,他的新政無疑是繼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際革新之後直至近代前夜影響最為深遠、最為成功的改革。

    張居正改革的影響,他起衰振隳、力挽狂瀾,奇蹟般地在北疆化干戈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長了明王朝的國運。

  • 4 # 陳聖鋼

    明朝權力最大的內閣首輔應是:張居正。因為,明朝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後,朱元璋就將張居正封為"太傅"、太師文臣。使得張居正的權力大到能和宰相併肩的首輔。明朝朱元璋為了加強其專制統治權力,重用張居正進行改革(變法)。張居正的變法主要內容是:整頓吏治,富國強兵。與商鞅變法、隋朝變革相繼並論。

  • 5 # 坐看東南了

    很多人都會認為,明朝的內閣首輔裡面,張居正的權力最大。

    其實,這不符合實際。

    明朝有名有姓的內閣首輔87人,第一位是黃淮,最後一位是魏德藻。

    這87人中,誰的權力最大?

    夏言?張居正?

    這兩位的權力確實很大,但是權力最大的另有其人。

    夏言雖然當時號稱宰相,但是夏言的領導嘉靖皇帝當時還比較年輕,雖然對夏言比較放手,但是大事還是很關注的。所以,夏言的權力並沒有很大。

    張居正輔助幼主萬曆皇帝,雖然萬曆皇帝母子很信任他,但是張居正時時受到文官的監督和司禮監的制約,他的權力來自萬曆皇帝母子的鼎力支援和充分信任。張居正經常被官員彈劾,為了自己的父親去世是否“丁憂”一事,遭到了很多大臣的攻擊。

    最有權力的首輔是誰?當然是嚴嵩。嚴嵩當了20年宰相,在任期間嘉靖皇帝已經怠政,大小事基本交由嚴嵩辦理,嘉靖皇帝自己修道煉丹,幾乎不理朝政,除非特別大的事。嚴嵩的兒子嚴世藩曾經說,天下的官員都是我嚴家任命的。想想這話的威力!張居正絕對做不到這一點。

  • 6 # 布夫舟

    明代權力最大的內閣首輔實際上是張居正。原因很簡單,因為萬曆繼位的時候年紀太小,沒辦法處理朝政,而張居正和內廷的馮保聯合起來,加上李太后的信任,他的權勢可謂是無人能及。張居正包攬了萬曆皇帝的皇權、李太后的訓子權、馮保的司禮監權,加上自己內閣首輔的閣權。

    在這個特殊時期,張居正實際上才是大明王朝的當家人,正如他自己所說“我非相,乃攝也”。

    萬曆初年重要官員的任命,一般是張居正提出幾個候選名單人,然後交由萬曆皇帝圈定其中之一。由於萬曆皇帝受張居正教導,所以萬曆皇帝知道排在第一位的是最為稱職的人選,他只需要拿起筆勾選此人即可。

    至於內閣內部,其他大學士的任命也都是出自張居正的推薦,皇帝在聖旨中也明確規定他們的指職責就是幫助張居正辦事。

    在這一時期,萬曆皇帝和太后對張居正的信任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其權力達到頂峰,而且張居正享受的特殊禮遇,在明代是罕見的。

    和張居正一同辦事的閣臣先後五人,都是張居正推薦入閣的。

    萬曆六年,張居正父親去世,按照習俗,張居正需要歸鄉守。他出京的時候,百官朝送。

    當時朝廷中有大事,往往需要報告給在江陵守孝的張居正,讓他決定該怎麼辦。

    不過隨著萬曆皇帝長大成人,張居正去世,內閣首輔的權力開始下降。

    在這一時期,萬曆貶謫了馮保以及清算了張居正,加強了自己的權力。內閣在這期間處境尷尬,張四維、申時行先後擔任內閣首輔,他們在各方攻擊中勉強維持現狀。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7 # 沙雅筆記

    實際權力的大小不單單由法定權力決定,而更取決於衍生權力。權力要體現在具體的事務上,權力所有者要透過辦事來顯示權力。萬曆年間,張居正當國十年,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獨握大權,所攬之權,是萬曆皇帝的大權,而實際,張居正包攬了萬曆皇帝的皇權、李太后的訓子權、馮保的司禮監權,加上自己內閣首輔的閣權。後面的首輔權力被削弱,所以從明代八十七位首輔權力上看毫無疑問張居正的權力最大。

    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崩,年僅十歲的神宗繼位。首輔高拱被李太后以“專政擅權”之罪,令高拱回原籍。於是,張居正擔任了首輔。張居正和內廷的馮保聯合起來,加上李太后的信任,他的權勢可謂是無人能及。

    張居正

    至高的權力才能讓張居正推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使得兩百年的明朝還能國庫充裕,邊界安寧。他從省議論、振紀綱、重沼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個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飭吏治,富國強兵。

    在政治方面,他主導整頓吏治,實行“考成法”淘汰冗官,理清各部門職責,使得政治秩序井然。

    在經濟方面,先是下令清查全國土地,查出大量的黑戶土地,強制徵收稅款,極為豐富的充實了國庫,之後,又雷厲風行地推行“一條鞭法”,革除原先延續千年的過時的納稅制度,把田賦、徭役和雜稅等各種賦稅,集中起來,不再以實物抵稅,全部摺合成銀兩上繳。切實地減輕了下層農民的負擔。

    在軍事方面,張居正任用李成梁守東北,任用戚繼光守東南,西北邊患也極大減輕。

    改革的推進必然會觸碰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改革的推進阻力重重,正是張居正強大的權力作為後盾保證改革的推進,經過近十年努力,大明朝吏治為之一振,經濟、軍事、財政各方面成效明顯,隱現中興氣象。

    張居正的政治成就與權力並行;政治成就之大歷史已經見證;權力之大如《明神宗實錄》:威權震主!

    張居正影視照片

  • 8 # 小太陽D

    明朝權力最大的內閣首輔,一定是萬曆年間的大明掌門人張居正。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一下明朝時期內閣的演變情況就明白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曾經設立過左右丞相,其中又以左丞相作為百官之首,當時左丞相胡惟庸可謂是權傾朝野,但是人一旦有了慾望就遏制不住,胡惟庸同樣如此。權勢滔天的胡惟庸就萌生異志,後來事情暴露,被朱元璋殺死。

    之後朱元璋乾脆撤掉丞相職位,權利下放,分給六部,自己也幹起了丞相的活,可能是幹多了也累,因為作為開國皇帝已經很累了,就又設立了文淵閣等職位作為皇上日常的行為顧問進行分擔。

    到了朱棣,也就是明成祖,他比較喜歡幹架,三天兩頭就出去打一仗,所以沒有太多的精力管朝廷內部,於是他就招進來很多學士進文淵閣,自此開始內閣成立。

    明仁宗開始,內閣權利逐漸升溫

    明仁宗繼承父親朱棣的皇帝寶座,開始把內閣的權利漸漸放大,在這之前,內閣成員權利較少,身居五品,但是明仁宗開始,讓內閣學士兼職幹活,比如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同時,內閣官員開始有了內閣首輔的職位,也就是內閣成員的老大。

    宣宗繼位,內閣制度正式確立,並逐漸到達巔峰

    明仁宗退位之後,他的兒子宣宗繼位,內閣成員由一到七位成員組成,同時,內閣變成了非民主的官職,內閣討論的事情,內閣首輔具有一票否決權(就好像日本提議想取消俄羅斯擁有聯合國一票否決權,被俄羅斯一票否決一樣)。一票否決權可以說是一個人說了算。

    這個時候,內閣對各種奏章的處理意見,會貼一張紙在奏章上遞交給皇帝,這個形式被稱為”票擬“,皇帝用毛筆粘上硃砂批示,叫做”批紅“。宣宗十分懶惰,同時也忘記了老祖宗朱元璋不讓太監干涉的遺訓,成立學校,教太監讀書寫字,設立司禮監,設秉筆太監幫自己幹”批紅“的活。

    宣宗之後的皇帝,都繼承了宣宗懶惰的習慣,越來越多的事情不想自己處理,也就導致內閣權利越來越大,最後甚至權力達到否認皇帝的地步,比如內閣首輔認為這個聖旨不妥或者說是太監假傳聖旨,直接就會駁回。

    內閣首輔巔峰--張居正

    張居正是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當時他在內閣的權力就是最大的,被稱作帝師。同時,他還和萬曆皇帝的秉筆太監馮保穿一條褲子,十分要好,所以說這個時期,身為內閣首的張居正,將內閣首輔的權力推到了巔峰狀態。

    為什麼說張居正的權力大?首先張居正作為內閣首輔輔政的時候,萬曆皇帝僅僅十歲,幾乎所有事情都是張居正做主,甚至可以說,張居正完全是把萬曆皇帝當成兒子來看待。

    比如當時萬曆皇帝身邊的太監教皇上沉迷女色,張居正不管萬曆意見,直接給萬曆身邊的太監換了一批。再有因為奏疏需要先經過內閣查閱,內閣批覆後交由皇上審批,但是當時皇上審批幾乎都是秉筆太監做的,而萬曆的秉筆太監馮保又是張居正的好朋友,所作批示都是張居正的示意。

    所以可以認為,當時朝廷上下,不論是升官免官,還是其他事物都是張居正一人說了算。

    而在張居正死了之後,明朝內閣首輔的權利也逐漸下滑,因為皇帝也不想自己的權力都是內閣首輔說了算。

    結語

    雖然張居正的權力可以說產生了逾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張居正在位期間的一系列措施,幫明朝改進了很多,無論是經濟上的”一條鞭法“解決明朝賦稅問題,使得國庫充盈;還是政治上實行考成法改進官員的官僚主義,亦或是在軍事上啟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守邊關,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張居正在位的十年間,可以說是在商鞅變法之後,臣子變法最成功,最有影響力的變法,解決了很多官民矛盾,給明朝續命了很多年。實為明朝大英雄。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 9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至1620年,.就是這個萬曆皇帝,明朝第13位皇帝,1572年明穆宗駕崩,年僅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也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然後明朝那些事兒,明朝的皇帝就是那麼奇葩奇怪,萬曆死後24年大明王朝覆滅,萬曆難辭其咎,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萬曆在位頭十年,是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開創了萬曆中興局面,由於黨爭不斷,致使朝政日益腐敗,明朝實際逐漸走向衰落走向滅亡,而且正在此時關外滿清開始逐漸崛起對抗朝廷,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明軍在東北薩爾滸之戰,被滿清努爾哈赤重創明軍主力部隊,從此明朝在遼東失去控制管理,從而陷於崩潰,萬曆在位時就不同意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帝,事實證明萬曆的堅持不立朱常洛為皇帝是對的,朱常洛當皇帝不到一個月,據傳說死於服用丹藥,當然不排除有人下毒,皇長子朱常洛是萬曆和宮女一夜激情的產物,萬曆想立鄭貴妃所生第三子朱常詢為太子,萬曆和眾臣鬥了15年,雖然近30年不上朝來抗議,最後只能違心就範,但是朱常洛不爭氣,不愛護自己的身體,自己可是皇帝繼承人,成天花天酒地的,其實就憑這個就廢掉朱常洛皇位繼承人,老爹萬曆死了,朱常洛當了不到一個月的皇帝就奔黃泉死掉,朱常洛一死,這千斤重擔就壓在16歲朱由校身上,萬曆,朱常洛,朱由校經歷父子兄弟三人折騰,直接將大明王朝折騰完蛋,由於朱常洵沒有得到皇位,那就封他為福王,福王的婚禮萬曆出手就是30萬兩白銀大操大辦,封地在洛陽府宅花費28萬兩白銀,福王己經成年,萬曆就是不讓福王離開自己,沒有辦法金殿皇帝寶座座不下兩位皇帝,福王一天不離開北京,太子朱常洛的位子就一天不安穩,奏摺象雪片一樣飛到萬曆皇帝面前,還是眾臣完勝,福王去洛陽當你的藩王吧。朱常洵福王開始大吃大喝,體重達360斤,李闖王領著百萬軍民從陝西打到河南洛陽,兒子年輕跑的快,以後被明臣迎立為皇帝,建立弘光政權,就是朱常洵福王的兒子朱由崧,朱常洵體重達360斤,也把大明王朝吃光榨盡,吸乾了人民的鮮血,據傳有人在朱常洵的肚子上點油燈長時間不滅。據說萬曆的生母李氏出身低賤,沒讀過什麼書,李太后對兒子學業管教很嚴,每次聽課舊來,李太后必須讓萬曆複述內容,回答不正確或不能回答,就是罰跪,正常三日一上朝,李太后會在當天五更時分催促萬曆起床,萬曆也非常勤奮,沒有缺席任何一次朝會,但是由於太子問題發生爭執,萬曆開始怠政懲罰朝臣對他的脅迫,開始走向墮落,萬曆沒有成為一代明君,不能成為有作為的皇帝,可以說是一個不合格的皇帝,萬曆四十二年李太后去逝,李太后眼看著兒子墮落毫無辦法,因為萬曆己經成年,再不能出面管束說教。當時李太后也是命令兒子萬曆立朱常洛為太子,萬曆己經心力交瘁最後妥協,然而朱常洛不爭氣花天酒地,當了不到一個月皇帝就去世,也帶走了大明王朝。

  • 10 # 歷史百家爭鳴

    回答問題前,我看了下其他的問答,有說嚴嵩,也有說夏言,當然說的最多是張居正。如此看來,在權力大小這個問題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很多答主都沒說到點子上,張居正權力最大,大在哪裡?是如何實現的呢?這些沒有講清楚,只是講了張居正的功績,這無助於回答這個問題

    有明一朝,內閣首輔權力最大的的確是張居正,因為他掌握了票擬和批紅兩大權力。

    很多朋友對票擬和批紅這兩個概念不太清楚,這得從明朝的政治體制說起,在明朝以前,我們經常會聽到三省六部,太師,司空等官職,但聽到最多的還是宰相和丞相,宰相和丞相這個職位就是為了分擔皇帝治國壓力而設定的,但由於宰相丞相權力有時候過大,會威脅到朝廷統治,所以歷朝皇帝都在分相權,三省六部就是把丞相權力的分割。

    最典型的就是宋朝,宋朝時候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又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這個體制在封建社會可以說比較成熟的,但並沒有被元朝繼承,到了明朝,朱元璋的權力慾望極強,精力也特別旺盛。

    所以在宰相胡惟庸被拿下以後就不設定宰相了,但朱元璋的後代沒有他那麼好的精力,像朱棣也吃不消處理全國的政事,於是設定了內閣大學士,作為秘書機構來處理政事,最初內閣大學士是沒有太大權力的,但架不住明朝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於是相權就到了內閣手裡,但內閣是沒有直接處理政事的權力的,內閣大學士需要把奏摺看完之後寫一個紙條,對於該奏摺的處理意見夾在奏摺裡,這就是票擬。

    皇帝看完票擬之後經過考慮就在奏摺上寫下意見,然後蓋章發出,這個環節就是批紅。

    明朝皇帝越來越懶,連看奏摺硃批都不願意,於是就培養了自己身邊的太監,讓他們念奏摺,並幫忙硃批,於是批紅就到了太監手裡,批紅的還有個專門的名字叫司禮監秉筆太監。

    皇帝的權力就在票擬和批紅上,分別由內閣和太監掌握,內閣的人是看不上太監的,太監為了討好皇帝也不太會去結交內閣大臣,就這樣兩邊兩邊相安無事,也是皇帝希望看到的,奸臣如嚴嵩也只能討好秉筆太監,但不能左右。

    但到了張居正時有了一個機會,萬曆皇帝即位才10歲,張居正當上內閣首輔,批紅權在馮保手裡,而馮保和張居正一條戰線,也就是說張居正把批紅和票擬掌握在手裡,皇帝年幼,軍政事務都由張居正一人來決斷,這才有了張居正改革。

    萬曆皇帝成年以後不敢對張居正下手,只敢在張居正去世後才清算,這在歷代內閣首輔裡也是絕無僅有的。

    即使如此,張居正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權臣,還沒有大到對皇帝廢立地步,他的權力是依附票擬和批紅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元指數再度衝破100關口,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有什麼影響美元指數的因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