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熱帶雨林的午後
-
2 # 法度之家
無為而治!就是政治只掌大局為百姓保障一個和平的空間環境!引導百姓的發展思路與方向!不過多的點面干預!形成一個和諧順暢的社會氛圍!自然而然的造化世界與萬民!危難之時,自然會出現救世的辦法與人才!只要會善加利用,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會無堅不摧!永往直前無阻擋!不要太尊規守矩的去發展人才!因為教育只是一種文化拓展!而奇才天才人才!產生於特殊環境下的世界造化!所以從根本上講,造化弄人不循軌蹈矩,才是天才與奇才!愚人釋道!志法直言不諱!請海函!謝謝世界的包容!
-
3 # 命理師陳一宏
“無為而治”和“不言之教”,出自《道德經》第二章。老子這些說法,很多人認為很虛無縹緲,不是容易做的事情。事實上,真正用心去讀原文,用心去理解,也會發現很容易的。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關於原文註解,很多版本,今天我以我自己的見解重新註釋下: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就是美,這是不對的。都知道善良才是善,這也是不對的。因為有和沒有,是一個對立面,容易和困難也是互相襯托的,長與斷也是互相比較的結果,高與下也是互相對照才有的,音聲也要有差別,前面後面也有次序先後。所以,聖人不在這些起分別心,不為這些事情操心,也不為這些事情立規矩多廢話。不為萬物生息生活軌跡而立規矩說話。給萬物生存,但不據為己有。給萬物生存,但不認為自己偉大了不起。事情做成了不自己享受成功。人,只有這樣,才不會被遺棄被邊緣化。
上面是我的解釋,人們,很多時候怕得到了失去,怕自己沒有立錐之地,都是因為沒有做到上面這段話的境界,如果有的話,不可能不會失去什麼,也不會沒有存在的理由。相反,別人還怕你不存在呢。
-
4 # 珍愛君
無為,是不以人道而為,而是以天道為;不言之教,不以人道為教,而是教之以天道。
這裡說的是君王,要尊天道,絕人道,以天道自然之教。
不言而教。有言,則有意,有意,則有此一是彼一非,有是非,則智巧生,智巧生,則民不復樸,不樸則失常,失常則妄,妄則為奇,奇而天下失其正。
-
5 # 當年青山
老子的“無為而治”和“不言之教”針對的是東周中晚期,周天子九五之尊,名存實亡。而各諸侯,分封割據,獨霸一方的亂象。開出了一劑良方:“無為”和“不言”。老子認為,天下大亂,正是因為“聖王亂為”,民生困苦,正是因為“繁文縟節”。如此說來,“無為而治”和“不言之教”不正是撥亂反正的“治世良藥”嗎?所以老子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於《道德經》第二章)。而“無為和不言”它們並不是消極“放養”的國政和民生。老子認為人類生活於物質世界,在它上面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精神世界。這個“無相”的精神世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有相”世界的“母體”。它無聲無形,不依靠任何外力而不停滴轉啊轉。所以老子說:“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出於《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有相”世界很多問題看似剪不斷,理還亂。千人千語,找不到一個標準答案。實際上是因為人們都忘記了“有相”生於“無相”。自然要依照“無相”的“公式”去“快刀斬亂麻”才能乾淨根本地解決問題。 而這個“無相”的本質投射到“人間”就是“自然規律”。老子透過觀察自然尋覓其蛛絲馬跡發現:“水是柔軟的卻能滴穿堅硬的石頭,無形的風能貫穿山谷空穴”漸悟到“無為和無言”的巧妙之處,認識到了自然的規律。所以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當然“無為之治”和“無言之教”還可以引申到孩子教育: 你會發現過於“教條主義”的教育,就像捆綁在孩子稚嫩羽翼(比喻孩子本性)上的繩索,家長是不擔心孩子跌落(比喻犯錯)“山崖”了,但他該飛時,也許萎縮的翅膀再也飛不了了。 而“行不言之教”就是潛移默化的引導。如父親愛看書,孩子自然會對書好奇,漸漸找到讀書之樂。如果父母自己不閱讀,卻強迫孩子讀書,即使原本有意願。當興趣變成扭曲的“任務”,“厭學症”也就產生了!
-
6 # 洛書圖解周易
還是先搞懂老子的本意,避免望文生義。
“不言之教”出於《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本章其實是老子對《革卦》解讀。是否如此呢,且觀革卦究竟說的是啥子。
澤火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火為理論(元)突破(亨),澤為實踐(利)功效(貞)。離火為長為法道生之,兌金為短為當前用之,長短相形,孚始而悔亡。已當為祀之通假,即巳日——祭祀之日。
如損之初九對應澤山鹹,曰“已事遄往”,可作為佐證。
革六二“已日乃革之”亦對應澤山鹹。鹹卦內山是聚團,外澤是聽證,故鹹就是評議表決會,釋出路線圖。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鞏用黃牛之革啥意思,單從字面無法得其真意,還需觀象以達意。
初九對應革之背景伏象——山水蒙。水為洪水氾濫,山為高壩圍堵,日復一日,事倍功半。水為恃才,山為固步,居功自滿,終將革去。水為智慧財產權,山為利益保全,居其功專其利,必欲去之而後快。水為聖君治國,山為理固當然,因循守舊,勢在必革。
革卦初九(山水蒙)「鞏用黃牛之革」與遁卦六二(天火同人)「執之用黃牛之革」義近。
《象》曰:“執用黃牛,固志也。”執是堅守而追求,黃牛為艮山,為披彩之牛,仰之彌高,喻志向信仰。
《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鞏是持續而難達,黃牛是艮山,為定律教條,迷途難返。並非時機未至不可作為,而是黔驢技窮,不能有為了。
後面的爻辭不詳說了,參看圖解。
六二:已日乃革之,徵吉,無咎。
(高下相傾,各抒己見)
九三:徵兇,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徵兇,難以兌意(銳意進取,進動)過關;貞厲,易於巽意(撰修求精,振動)衝高——經得起角逐。把專業做到極致,何患突圍不成。難易相成,一勞永逸——處無為之事)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坎水為驅動頻率,為發功推動,掌控話語權。兌澤為共振頻率,為達成共識。音聲相和,引領標準——行不言之教。)
九五:大人虎變,未佔有孚。
(前後相隨,搶佔先機)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徵兇,居貞吉。
(有無相生,蔚然一新;通權達變,錦上添花)
山水蒙是堵截治水,山窮水復;雷水解是迎壬而解,百川歸海。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自然趨之若鶩;皆知善之為善,自然擇善而從。
-
7 # Luzhanxiao
老子以自然之道而論道,無為而治,天意天道自然賜給。不言而教,言語是交流與構統,有德善者是自然的存在,用言語教只是一種形式。人之初性本未必善,天生些人的善惡有定數。試想自古的經典聖賢教出來的了多少善人車與惡人。每個朝代已然如此,善者即善,惡者總惡。不是真正的能夠用言語教出來的善惡!
-
8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道德經》二章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教育的正業,其正確意思是:
“處”在行使民主選擇、睡覺無意識的自主呼吸的權力,不用集中權利干涉的“無為”時,還在背後提不同意見、有意識地呼吸(之,是不對的,不適用),是製造麻煩"事"、強制睡覺的失眠做法;執“行不”準發表"言"論、背後提不同意見、有意識的呼吸,行使集中指揮工作的(“有為")權力時,還在背後提不同意見、有意識地呼吸(之,是不對的,不適用),要對其進行“教”育。這是教育的正業。
簡而言之,“無為而治”的意思就是:只有充分發揚民主而才能得到集中治理,不是不作為;
“行不言之教”的意思是:執行集中工作時不準發言,卻在下面亂提反對意見,是沒教養的表現,要進行民主“教"(字意思)導:在無記名票決時反映自己的反對意見(不言)。這是教育教導的正業:教導人有教養,不是教導人們,什麼時候也不發言、說話。
為什麼?
因為《道德經》二章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之適用)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之適用)為善,斯不善已……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之不適用)事,行不言之(之不適用)教 ”這段話是全書和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的適用時間、教育的正業。明白了這段話中的代詞"之"的意思,二章的意思就明白了。
解釋:
這段話中的“之”是代詞,代表背後提不同意見、有意識的呼吸。
其實,知道《道德經.二章》中這段話的代詞“之”的意思就一通百通了,再解釋其中的每句話就是多餘的了。
《道德經》的這句話在第二章,其標題密碼星:一二得二,一是鼠,代表人、龍鬚、意識、腦子、意志;二是牛,代表提不同意見、呼吸,是人、龍的牛逼的牛鼻子。本章內容是:不讚美完善其意識、腦子、(溜)龍的鼠須的一,而讚美完善“溜”其核心價值、有意識的呼吸、牛逼牛鼻子的二(乙S價值曲線)。但也有如上這句所說的不適用的時候。
《紅樓夢》第二回寫“冷子興"這一《紅樓夢》中腦"子冷"靜"興"盛的龍的牛逼牛鼻子典型“古董商”與說假造假,判案愛聽"葫蘆僧”背後提的潛規則“護官符"的"假語存(賈雨村)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說曹雪芹是中國從孔子至新中國成立前的唯一的一位國學大師。因封建社會是沒有核心價值、背後提不同意見、有意識的呼吸的"假語存(賈雨村)”,不能明說背後提不同意見、有意識的呼吸的國學核心價值,只能寫國學小說(教導人)。詳見拙著《解密紅樓夢真味道》。《紅樓夢》是《道德經》的文藝版,每一章回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共九九八十一章回。
-
9 # 文開石
先要搞清楚【無為】【不言】的準確含義。
《道德經》的思想中,強調遵循大道遵循自然規律,儘量不去用人為的行為破壞。
【無為】指的是不做違背自然、違背天道、違背民意的事。
【不言】指的是不宣講違背自然、違背天道、違背民意知識。
最簡單的說法,儘量避免錯誤的東西對人的影響。
消除錯誤的東西帶來的影響,要花的力氣遠遠大於宣傳錯誤時用的力氣。
要如何治理、教導?除了只做、只宣揚不違背自然、違背天道、違背民意的以外,還要從【自為】的角度去理解。
這裡涉及到《道德經》的姊妹篇《恆先》中的內容。
上個世紀末,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上購得了一批新出土的戰國楚簡(簡稱上博簡),其中有一篇道家佚書《恆先》,與強調大道無為的《道德經〉不同,《恆先》更強調萬物的自生自作,堪稱《道德經〉的姊妹篇。上博簡《恆先》的出土,讓人們意識到老子的無為而治,是建立在萬民的“自為”上的,“自為自化”也是道家非常重要的概念。
《恆先》中有“自生自作”的觀點。
它透過論述宇宙生成論中的“自生”,最後匯出“自為”之政治哲學的合理性。如果把視野擴充套件到與“自生”相關的各種表現方法,擴充套件到“自然”的問題,那就可以發現,“自生”決非孤立的現象。
從生成論角度講,“自生”指的是包括人在內的萬物並不是被故意“生”出來的。從政治論角度講,“自生”指的是包括人在內的萬物必然“自為”,所以最高的政治一定是“無為”。
-
10 # SundaySeventeen
無為不言,肯定聰明的欺負老實的唄,如果人類像恐龍一樣大多個體生存,老子的學說屬於進化論了,可是人類現在都發展成社會了。
回覆列表
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不言之教”,本意倒不是完全無為,完全不言,而是根據“道”的原理,要不做多餘的事,做到最簡、最少地作為,可做可不做的不做,被統治者自己能做好的就不要替他去做。
老子的思想,不能從單句層面上的直觀意思去解釋。老子說話是基於自己的哲學原理來闡述的,老子的話要從他所說的原理“道論”整體上去理解。從字面上理解,老子說的話可取之處真不多,那樣做,就掉進了老子《道德經》語言方式的陷阱。老子警告說,“正言若反”。辯證法需要整體觀、聯絡看、正反想。
《道德經》的核心觀點是,社會統治和人們的生存,來自合於道而盡於德。德就是從道得來的屬性。合於道,就是合於道的本質:無、柔、虛等,所以盡德就是從現實世界中合於道,核心是以無為用,做到守柔、虛靜、不爭、不欲盈等。
“無為而治”、“不言之教”都很重要、很高深,理解和達到的人很少。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但是“道”的“無”,並不是什麼也沒有,而是一種空虛、無形無狀的狀態。那麼,要注意,“無為”就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有所為中的“無為”,是為無為,為而不恃,為而不過,從而“無為而成”(第四十七章 )。
“治人事天莫若嗇。”(第五十九章)這句話才是“無為而治”、行“不言之教”這些問題的真答案。
所謂“嗇”,本意是除去多餘的雜草蕪枝,讓莊稼順應自然生長之道而生長。這和老子在第六十七章所說的是一致的:“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可見,三寶的目的是讓物有生長的空間,這樣做,還是成就事物的需要。這就是無為中的有為。是守無為而成有為。如果徹底地都無為了,還能指望土地裡自然而然就長出莊稼嗎?那要人耕作幹什麼?
嗇就是要少。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少就是好,少為就是成物之道。不言之教,也就不在於有言無言了,以少言為貴,對此,《道德經》專門說道,“希言自然。”( 第二十三章,現在認為本句應該屬於二十二章)。自然是道的規律,少言就是合於道的辦法和路徑。
看老子關於處理具體社會政治事務的各種見解,對於“無為而治”,概括起來可以分四個層次:
不用作為,或不能作為。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第二十九章)“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第三十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第三十一章)“天地祥和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知止可以不殆。”(第三十二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第三十七章)“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第七十四章)少作為,善作為。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第三十八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第十五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第十九章)“絕學無憂”(第二十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第二十二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三章)“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第六十四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七十七章)“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去掉多作為。
“為學日進,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第四十八章)“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為而不有。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第二章)”“功成身遂,天之道。(第九章)”不言之教,意思是要人跟隨,不能靠言語相召。
一是少言才自然,多言往往顯得智窮力拙;
二是守道而行,人會感應,不招自來;
三是百姓隨其自然,不能強要他們如何跟隨自己,聖人有道,民能自化。
這也是無為而無不為的表現。這種聖人之教,目的是為了治人,而不是提高人的素質,面對《道德經》,不能把政治和文化想混。看看《道德經》的一些看法: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五章)“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第二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則民自樸。”(第五十七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然而善謀”(第七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