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剛一樣的堡壘

    孟子這句話憑什麼要批判,真理是要透過時間檢驗的,這個真理到現在也一樣適用,無論中國還是世界都證明了孟子這句話是絕對的真理。 那些所謂持批判態度的傢伙一般來講是站在統治階級或上層建築的立場的,他的目的是要勞心而治人。 所以說立場,決定了對這句話

    孟子所提出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 人”論斷是講的如何區分社會工作的倫理問題。統治者,被統治者,食人,食於人。 《 左傳襄公九年》知武子:“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借君子統治與小人被統治。 孟子進行借用以外。創造性的發明了 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藉以區別勞心者統治勞力者。而在“或勞心,或勞力”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著名“公式”。依此作為中國東方封建政治的理想正規化。後世由於這個論斷,而演化出學習治天下的體制。

  • 2 # 學林金喜鵲

    我們批判的不是孟子,也不孟子這句話,我們要批判的是統治者把這句話當著壓迫人剝削人的道理和理由。

    第一批判把孔孟統治政治工具化。統治者為什麼要把孔孟聖人化,因為孔孟的學說適合作為統治的理論工具。統治者用強大的政治資源宣傳孔孟,讓孔孟在廣大社會民眾中成為文化,深入人心,就可以讓歪曲了的孔孟學說成為有力的精神控制的工具。其實,孔孟的學說很單純,就是為社會幸福和諧服務的。

    第二批判對孔孟說學的政治工具化。孔孟說學一旦成為精神統治工具,就非常可怕。因此,孔孟是大學問家,其言語具有深刻哲理性和實用性,也就具備很強的矇蔽性和麻醉功能。

    有批判就得有創新,批判的目的是去偽存真,批判的目的是合理的利用,而不是簡單的拋棄。

    首先,從新時代現實出發,與時俱進,重新闡釋孔孟的歷史內涵,讓孔孟去除神光,迴歸理性。

    再次,從新時代現實出發,與時俱進,重新闡釋孔孟經典的內涵,讓孔孟學說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服務。比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句話,用這句話於社會管理是再好不過的,但同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徹底批判這句話的壓迫剝削合理化色彩。

    (蔣榮清,2019.9.29)

  • 3 # 椰奶西米露

    這句話,我爺爺經常說,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於人,從小聽到大。

    從今天泛化的管理角度來說,確實是經典的管理思想理論。

    但是,結合這句話的時代背景和歷史階層,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而它的提出者孟子,是儒家學派思想代表人之一。後來統治者把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如果從統治階級的角度去理解,就指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關係。統治階級勞心充當領導者決策者,而被統治階級勞動人民則受統治階級管理。

    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是贊成統治階級壓迫剝削的,加深了統治剝削壓迫的合理性。

    在歷史的侷限情況下,這個管理思想確實應該反對。

  • 4 # 沒啥都不

    實際上,這句話還是有些道理的!

    一、勞心者治人

    勞心者,主要是靠智慧吃飯的!

    如果他們掌握了某些較大、較多的、超越了個別行業的自然規律(所悟、所學的比較大的、比較深的道),用來指導實踐活動,可以調動和指揮與這些道有關的很多人、事、物,這就是勞心者治人了!

    政治家、學者、科學家、藝術家、老闆、律師等等都屬於這樣的人。

    二、勞力者治於人

    勞力者,主要是靠體力吃飯!

    他們一般只要掌握本行業的規律(特殊行業的小道),應用純熟,就可以在行業內立足,所能調動和指揮的多數是本行業中的物、事!

    一般達到庖丁解牛這樣的境界,差不多就是本行業的頂級大師(如,工藝大師、頂級廚師、頂尖工匠……)

    所能調動和指揮的人非常有限!

    所以,一般他們都是勞心者的手下——打工仔!

  • 5 # 老璞

    這句話有什麼批評的理由呢?

    所謂統治階級被統治階層,就是依靠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劃分的嗎?

    孟子的話說的很明白,我們來看這段話全文: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翻譯過來就是:

    管理天下難道可以一個人又耕地又做其它事嗎?有地位高的人乾的事情,有普通人乾的事情。況且每一個人都是各種工匠為他製備生產生活用具,如果一定什麼都要自己幹,全天下的人都會疲於奔命。所以說 ,有靠心思幹活的,有靠力氣幹活的;靠心思幹活的管理他人,靠力氣幹活的受別人管理;被管理者養活他人,管理者被他人養活,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這樣看來,意思很明白,勞心者勞力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人靠體力幹活,有人靠腦力幹活,靠腦力幹活的管理人,靠體力幹活的被管理。

    有人非要說治是統治的意思,但看上下文就知道,這段文字講的就是分工的事情 ,和統治被統治根本沒有關係。既然是分工,那自然就是誰管理誰,而不是誰統治誰。

    只是現在人們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有意無意的去改變其本來的含義,和當年隨意向別人潑髒水是一樣的。

  • 6 # 說客先生dys123

    一、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句話是儒家學派思想家孔孟之道中的孟子所寫!這個誰批評了呢?可能有一部分人結合歷史時代把孟子學說和統治階級放到一起來批判的,這絕對是偏執狹隘的思想!如果這樣說的話,歷史上所有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軍事家等等都要被批判一下!為什麼呢?因為古代文人把自己的最好出路都是放到統治階級裡去做官,來施展自己的本事和抱負的,其他的這家那家也是這樣!那他們不就是首先也在為統治階級在服務嗎?那是歷史朝代當時的現實社會狀況,歷史上沒有人能獨身在外,而且還能成為眾所周知的名家吧?除非是神仙才不受社會環境大勢所左右!所以這句話要單獨拿出來看。孟子主要還是思想家,他活著時並沒成為真正的政治家,並沒在朝堂施展出他的政治抱負!不要去上綱上線,非得牽扯到歷史統治階級漩渦裡去!

    二、 這句話出自《孟子》七篇的《滕文公章句上》。這句話拿出來單從字面和思想層面來看,應該解釋為:靠心力勞動的人能管理人、能治理事物人三方!靠體力勞動的人被人管理、被治理事物人三方!這個只是從社會勞動階層分工的兩個方面來說的!我們細看人類社會,總體不就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種嘛,不就是腦指揮手腳身體行動嘛!

    就像我們說的管理,不就是管人、管物、管事三個方面的事嘛!用什麼管?用心用腦用智慧來管理這些!個人用自己的心腦管理個人自己的身體所有活動!(所謂心在哪裡?我們心臟的心能管理思想事物嗎?沒人有證據說的出來吧?這個心指的還是人體中心司令部還是和腦緊密在一起的東西!)組織機構有領導用心腦來管理大家,治理事物!這句話的中心思想還是指這個勞動分工!

    三、我們看孟子,他出現在孔子死後百來年的時代,他秉承儒家學派,講人性本善,講仁、義、禮、智!這些觀點到今天我們人類需求的思想來說,並沒有什麼錯誤!只是在那個時代說出這些思想必定受環境大勢所限,他自身思想境界也有一定的侷限,所以從我們後人看是精華語句與糟粕語句同時存在!

    我們看孟子所處的時代為戰國時代,戰國時代天下七分八裂,大大小小的國家靠的統治力量主要靠強大的武力來統治!武力的強大需要國家的國力來支撐,國力需要富強來填充!如何讓國家富強起來,充實國力,進而強大武力打敗別人統一天下,是當時所有有志國君的夢想!國君尋找管理國家如何更快達到國家富裕的辦法,才開始接納賢能名士,求助這些有思想高見的人有系統的讓國家富強的快速辦法,以便成就自己的江山良好統治!

    四、當時的孟子和孔子一樣,一面傳播自己的儒學主張,一面帶著弟子來回周遊各國,希望遇到一個得道明君,認同他的觀點思想主張,在自己的國家裡推行儒家學說,也求驗證自己的儒家學說是最好最實用的好辦法!但他和孔子一樣,雖然受到一些國君的熱情接待,但這些君王思想境界達不到那個境界,而只認同武力為王!一切圍著王道統治來管理國家!儒家學說也觸碰到他們的統治階級利益,是不會被認同的,這些君王和統治階級自狂自認自己生來就和平頭百姓不一樣,就應該各方面都凌駕於老百姓之上,他們把人群分成了三六九等,他們最高等,百姓最低等,百姓被他們統治剝削天經地義。孟子讓統治階級分利益於民,以便讓民心服甘願被統治,主動再來回饋統治階級!這是孟子思想受歷史的侷限所影響!孟子想借助君王統治階級的最高權力之勢來推行他的學說思想主張!路沒選錯,但是錯在時代不同,權力掌控的人不同!

    他的思想學說主張長遠來看,從人類社會主求主需來看,去除歷史侷限糟粕來看還是有很大道理的! 這也是後來的君王利用孟子思想學說再來統治人民的原因。而在當時歷史條件不成熟的年代,孔孟思想很難一下就推行開來,但誰不想在自己活著的時候看到自己思想主張在現實社會里達到有成果和有成就呢!包括他們的政治主張思想,教育思想,只是他們的思想!他們並沒有自身真的進入政治中心,說他們是政治家可能還不夠完善,因為他們就沒有進行成政治主張實施!都是思想推斷、思想唯心言論,還沒有經過實踐來驗證!

    孟子和孔子一樣看到當時的亂世情況,國家之間打來打去,老百姓耕種之本的苦,商業的蕭條,經濟的蕭條,國力的匱乏。一團亂麻的社會現實,混亂的思想各種流派,矛盾的方方面面……就像你是一個讀書人很有才學能力,但你落到一群大字不識就認武力的土匪當中一樣,你的才華才能有機會施展嗎?崇尚武力為王的土匪會給你機會施展嗎?能很容易被你說服嗎?你小命能保住就算你有本事了!

    五、 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前進,歷史在不斷的變革,人的閱歷、學識、經驗、眼界、心胸、志向……在不斷的開闊發展提升,最好最有效的事物方法在不斷的壯大修正,再不斷的完善!因為可以以史為鑑!這些歷史可以證明一些東西是對的,同時也證明一些東西是錯的!大有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吃果的味道!作為後來人應該以古人之基,取其精華優特言論,去其糟粕錯誤腔調,建造更好的人類未來社會!(圖片來自網路)

  • 7 # 藍色楊宗海

    為什麼人們批評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有那麼一個特定的時期,孟子的這句話是受到廣泛批判的。

    當時“勞心者”當成“統治者”的代名詞,而“勞力者”是“被統治者”代名詞,而且進而引申為“勞心者”是反動的“統治者”,而“勞力者”是廣大的普通的“勞動人民”,故此“勞心者”與“勞力者”就成為兩個“對立”的階級,一“貴”一“賤”,水火不容。批判孟子的這一思想,就是批判孟子把“統治者”的“統治權”公式化、定義化、合法化;批判孟子輕視勞動人民的思想。

    孟子這句話說的對不對?關鍵在於對“治”的理解。

    如果把“治”理解為“統治”的意思,“勞心者”與“勞力者”就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這種觀念理應受到批判;

    如果把“治”理解為“管理”“治理”的意思,那“勞心者”與“勞力者”就只是分工的不同,沒有貴賤之分。孟子在當時即能區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能根據差別正確劃分社會分工,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觀點,說明孟子很有建立性。

    應該說,社會分工的出現,“勞心者”“勞力者”就將永遠存在,而社會的進步,“勞心者”可以變為“勞力者”,“勞力者”也可以變成“勞心者”。無論怎麼變化,在今天的社會,“勞心者”也好,“勞力者”也好,均是職業的分工,沒有貴賤之分,都是在為國家為社會繁榮發展作貢獻。

    最後,我們來聽聽劉少奇同志接見時傳祥同志的佳話:

    1959年10月,全國“群英會”期間,劉少奇親切接見北京清潔工人時傳祥時說:“你當清潔工是人民的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這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都是革命事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說得真是太好了。

  • 8 # 好玩的國學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第二號人物,他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並在一系列問題上,完善了孔子的思想 。如果說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那麼孟子就是儒家思想的完善者。所以,他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一起,被稱為孔孟之道,深刻影響了華人的文化心理和價值觀。

    孟子在儒家學說上的貢獻是巨大而深刻的,孟子不僅是個思想家,還是個精通經濟和稅賦的經濟學家,他還是社會學家,他有幾種思想,完全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第一,提出了人性善的理論,提出了人的良心說,這深刻地影響了華人的心理結構。

    第二,提出了仁政的理想。

    第三,提出了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第四,提出了浩然之氣的道德修養的方法。

    第五,提出了民貴君輕的理論。

    下面我們就著重講講,孟子在社會學上的巨大貢獻。

    第一,孟子提出了社會商品交換的原則。

    第二,孟子提出了社會分工的理論。

    第三,孟子提出了最早的國家救濟的理論。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構想。

    我們今天要來談一談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社會分工理論。並剖析為什麼有人會反對孟子的這一科學的理論。

    首先,我們來看,孟子是在什麼條件下,提出的社會分工的理論。

    孟子的這個理論,是在與農家的辯論中提出來的。

    農家創始人叫許行,是楚華人。他假借神農的言論,創立了農家學派。農家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人都要勞動,就是國君也不能偷懶。就像柏拉圖主張哲學家治國一樣,農家希望國君是精通農業技術且帶頭耕種的勞動模範。因為在農家學派看來,所有不勞而獲的人都是可恥的。只要人人參加勞動,君民共同耕種,大家都自食其力,不求別人也不去剝削別人,就能實現“天下均平”。這是勞動者樸素的平等理念,但也是鏡花水月的理想主義。

    作為一個哲學家,孟子考慮的是國家天下的福祉,用的是系統性思維,考慮的是如何正本清源拯救人心,他有責任批判農家學派天真的理想主義。於是一段精彩的辯論就此展開。

    孟子說:“許先生一定要吃自己種的莊稼嗎?”

    陳相回答說:“對。”

    “許先生一定要穿自己織的布嗎?”

    回答說:“不,許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許先生戴帽子嗎?”

    回答說:“戴。”

    孟子問:“戴什麼帽子呢?”

    回答說:“戴白帽子。”

    孟子問:“他自己織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來的。”

    孟子問:“為什麼不自己織呢?”

    回答說:“因為怕誤了農活。”

    孟子問:“許先生用鍋做飯,用鐵器耕種嗎?”

    回答說:“是的。”

    孟子問:“他自己做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的。”

    孟子於是說:“農夫用糧食換取鍋、瓶和農具,不能說是損害了瓦匠鐵匠。瓦匠和鐵匠用鍋、瓶和農具換取糧食,難道就能說是損害了農夫嗎?而且許先生為什麼不自己燒窯冶鐵做成鍋、甑和各種農具,什麼東西都放在家裡隨時取用呢?為什麼要一件件地去和各種工匠交換呢?為什麼許先生這樣不怕麻煩呢?”

    陳相回答說:“各種工匠的事情當然不是可以一邊耕種一邊同時幹得了的。”

    “那麼治理國家就偏偏可以一邊耕種一邊治理了嗎?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況且每個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都要靠各種工匠的產品才能齊備,如果都一定要自己親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領天下人疲於奔命。所以說:有的人腦力勞動,有的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者統治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治;被統治者養活別人,統治者靠別人養活,這是通行天下的原則。”

    在與農家的辯論中,孟子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社會分工的思想,用“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規律,反對“市價不二”的平均主義,顯示了一個哲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他不僅是哲學家,還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他贊成社會合理分工、鼓勵產品公平交換, 大力保護和積極發展工商業,既促進經濟發展有利於民生,又維持社會經濟生活秩序,他的創見可謂前無古人。

    從這段辯論中,其實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為什麼有人要強烈反對孟子的社會分工的理論了。他們在本質上與農家的思想是相似的,是一種迂腐的理想主義和平均主義。他們幻想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分工的社會,認為有勞心者,就是要剝削統治別人,有勞力者,就處於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他們是用簡單的階級層次的分法,來分析社會現象,其實,這完全是見木不見林的短視。

  • 9 # 秋春之

    孟子這話可以理解為用心勞動的人管理別人,憑力氣勞動的人被別人管理。這話普遍意義上有一定道理。然而在孟子這裡,他是站在統治者的高度居高臨下地審視普通勞動者,歸根結締其思想主張就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批判者是站在普通民眾的角度來看待這一社會問題。另外,在新型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中,人與人之間的角色變換無窮,因此領導與被領導沒有勞心和勞力的分際,勞心者同勞力者只有彼此和諧才能創造效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劉恆會被周勃推為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