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烎炊䇁䯕

    魏忠賢,北直隸(今河北)肅寧縣人。對於魏公公的出身,歷史上有多種說法,但歸根結底是窮人。家裡窮,自然就沒錢讀書、識字,也沒法考取功名,少年魏忠賢成了文盲,只能在社會遊蕩。

    他雖然目不識丁,但能言善辯,長期的混混生涯,塑造出狡詐無賴的性格。濫賭賠光了所有,魏忠賢只好順應潮流,選擇當太監,其實也是一種賭。

    魏忠賢沒有搞清楚進宮當太監的選拔條件就自己割了,導致他不能從正常招聘渠道進宮,但他幸運地應聘到司禮監秉筆太監孫暹家裡打工。他積極工作,獲得了孫大太監的保舉才得以進宮,從最底層的“火者”做起。混了十幾年,依靠他傻子版的偽裝,得到了另一個大太監魏朝的信任,當了“典膳”,由此才接觸到朱常洛父子,雖然在外圍,但是機會越來越近了。

    朱由校繼位後,乳母客氏憑藉和皇帝的特殊關係,成了人物。魏忠賢感到客氏就是他的機會。他利用混混的無賴和賭徒的心理,毫不留情地除掉了魏朝,插足成功,成了客氏的“新對食”。但是,他的最終目標卻在於當時的秉筆太監王安身上。天啟元年(1620),司禮監掌印太監盧受因為犯了事,被罷免了。在當時,盧受雖然地位高,勢力卻不大,所以這事並不起眼。王安,正是栽在了這件並不起眼的事情上。在太監裡面,最牛的是司禮太監,包括掌印太監一人,秉筆太監若干人。作為司禮監的最高領導,按照慣例,如職位空缺,應該由秉筆太監接任。在當時而言,就是王安接任。魏忠賢卻不想讓他幹,因為這個位置太過重要,要讓王安坐上去,自己要出頭,只能等下輩子了。王安打點好一切,並接受了任命。按照以往的慣例,寫了一封給皇帝的上疏,謙虛地表示我無才無能,幹不了,希望皇上另找賢能等等。可是幾天後,他得到了皇帝的回覆:同意,換人。這其實是魏忠賢利用了客氏對皇帝的影響,你謙虛一下,我就當真,再自然不過了。至此,魏忠賢的心腹王體乾接替王安,擔任司禮監掌印太監的,而他自己,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東廠提督太監,入宮三十多年,在職務上,攀上了巔峰。

    在隨後與東林黨的交鋒中,投靠魏忠賢的越來越多,閹黨終成氣候,什麼“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甚至還有四十猴孫、五百義孫之流。他們羅織罪名、嚴酷刑法、構陷忠良,朝廷是魏公公的,皇帝聽魏公公的,魏公公就是九千九百歲。魏忠賢,這個河間府的無賴混子,終於成功了!

  • 2 # 禪心音畫

    魏忠賢,明朝末年赫赫有名的大宦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九千九百歲”。他為什麼能夠從一個小混混變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九千歲”,一度操縱大明朝的最高權柄呢?這個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

    1. 生活背景

    魏忠賢是河北滄州人,小的時候家裡很窮,混跡於街頭小巷的市井無賴。但他也是有一些本事的,第一會騎馬,常常騎著高頭大馬在大街上飛馳;第二會射箭,箭法很準。史書記載,魏忠賢左右手都能拉弓射箭,往往能夠百發百中。

    年輕時有妻子有女兒,後來賭博欠債過多,在其他混混的逼迫下,走投無路,只能無奈的選擇自宮。太監一般都是在很小的時候就淨身進宮,像他種年齡再進宮的實在沒有什麼前途 。事實也是如此,進宮後都是幹一些倒馬桶掃地之類的粗活,見誰都笑呵呵的,人稱“魏傻子”。

    2.成長軌跡

    萬曆年間,魏忠賢進的宮,起初在太監孫暹手下做事。魏忠賢善於察言觀色,巴結逢迎,沒過多久,魏忠賢就派往甲字型檔做事,魏忠賢又在他人的介紹下認識了太監魏朝,他又向魏朝使出了自己巴結的本領。魏朝心裡歡喜,就把魏忠賢推薦給了太子宮的太監王安。當時魏朝與朱由校的乳母客氏是相好,可能魏忠賢比魏朝強吧,後來客氏與魏忠賢又勾搭上了,把魏朝一腳蹬了。

    魏忠賢又將謀害的目標對準王安。他指使自己的老鄉、給事中霍維華彈劾王安,矯詔將王安降職,最終將其殺害。

    3.獨攬大權

    明熹宗朱由校是一個理想有追求的人,痴迷於木工製作,立志要當個偉大的木匠,而不是偉大的皇帝,這朱由校真是投錯了胎。其實朱由校不傻也不笨,只是人家太痴迷於自己的專業了,魏忠賢總是趁皇帝在木匠活起勁的時候,拿奏章請示。明熹宗隨口說了句:“我知道了,你們好好辦吧!”於是,魏忠賢自此大權獨攬,完成了自己從小混混到九千歲的升級之路。

  • 3 # 歷史碎沫

    魏忠賢是一個吃喝嫖賭無一不通的人 ,正是因為賭,走到了人生的巔峰 ,這裡別誤會 ,不是賭贏了錢 ,而是輸的一敗塗地 賣兒賣女 ,在走頭無路時,看見宮裡的太監 在宮外受人尊敬, 出手闊綽 ,還有人給他們送禮 羨慕不已 ,從此 進宮做了宦官 。

    大家都知道明朝是一個重用宦官的朝代 ,魏忠賢一入宮就拜在了太監魏朝的門下 ,在小皇帝明熹宗身邊當了一個小太監 ,魏忠賢入職後,把宮外玩過的一切都交給小皇帝 玩,買各種玩具 ,還交給小皇帝鬥雞遛狗 ,另一方面收買同黨,排除異己,把自己的一些人提拔重用,一些大臣多次上奏,都被魏忠賢 以小皇帝的名義壓了下來 ,然後 慢慢除掉 這些人 ,魏忠賢一手遮天 ,說他在皇帝身邊 可以讓天下太平, 讓全華人民膜拜 。

    一位宦官的權利再大,也是後面皇帝撐起的 ,可惜好景不長 ,明熹宗只做了七年的皇帝,活了23歲就死了, 後來新皇帝繼位,樹倒胡孫散, 魏忠賢一夥兒不久就被逮捕了 ,魏中賢被髮配邊疆,半路自殺了世。

  • 4 # 陽光燒死人——

    魏公公是明朝最有名氣、最有權勢、最具爭議的太監,沒有之一,和他比起來,劉瑾劉公公就是個渣渣。即便是放在整個中國太監榜裡,魏公公的實力,也絕對是數一數二的。

    而且,他可能是影視劇中出場次數最多的太監,什麼《白髮魔女傳》《太極英雄》《江山風雨情》《俠骨丹心》,電影《繡春刀》1和2,魏公公都作為終極boss出場,深入人心。

    在影視劇裡,魏公公是徹頭徹尾的大反派,形象極差,在正史裡面,魏公公基本上連形象都不具備了。《明史》直接四個字形容:“毒痡海內”,意思就是禍害四方,荼毒人間。官修史書一向都是比較注意形象的,用詞嚴謹、文風端莊,但這次居然破口大罵,你想想,魏公公都把史官都氣成啥樣?

    壞,壞得徹底,壞透了,是魏公公一直以來的形象。但近年來,隨著明朝歷史的走紅,網路上也出現了一些為魏公公翻案的說法。其核心是:東林黨是混蛋,魏公公才是拯救明朝的唯一希望。這就尷尬了,一邊說是荼毒人間的大壞種,一邊說是明朝大救星。

    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先從魏公公的生平說起吧。

    1.街頭混混魏忠賢

    魏忠賢,算起來是河北省滄州市肅寧縣人。肅寧是個小縣城,名人也不多,有個末代狀元劉春霖,知道的人估計也沒幾個。

    算起來,魏公公是肅寧出過的最有名的人,但該縣的文化廣場沒有他的雕像,滄州名人園內,也沒他的名字。當然,魏公公應該也不缺這個,畢竟,人家活著時候,何止滄州,全國各地都爭著搶著給他立生祠呢。

    魏公公最開始叫什麼,沒人知道,有人說他一開始叫魏四,但查遍史料,也沒有可靠記載。世人都說魏忠賢壞,那他究竟是怎麼學壞的呢?很簡單,成長教育的問題。

    據說,魏忠賢父母都是街頭賣藝的,窮,且四處漂泊,賣藝人整天忙於生計,也不能常常把他帶在身邊,所以魏忠賢從小就在街頭跟地痞流氓混在一起,全部的人生教育,都來自市井街頭,讀書是什麼他哪裡知道,人家打小就是混社會的。

    在魏忠賢當政的時代,宦官中有個博學多才的文化人,叫劉若愚,此人跟魏忠賢打過不少交道,他寫了一本雜史筆記《酌中志》,是記錄明朝宮廷、特別是魏忠賢光榮事蹟的重要史料。根據劉若愚的記載,年少時的魏忠賢,一是能喝酒,二是喜歡賭。大字不識一個,所以人們都喊他傻子。除此之外,他能擔事、能決斷、下得了狠手,但也擅長阿諛奉承,會巴結人。

    成年後,不知是隔壁老王還是王大媽介紹,魏忠賢娶了個媳婦,生了個女兒。當了父親吧,也沒有激發魏忠賢的家庭責任感,每天依舊是吃喝嫖賭,尤其是賭博,那叫一個執著。可惜,賭技很差,一來二去,把家底賠了個精光,連房子也賠上了。

    那就金盆洗手唄。不,賭徒的世界裡,沒有金盆洗手,只有繼續賭。魏忠賢把女兒也押上了,不出所料,女兒也給輸掉了。接下來估計他還打算押上老婆,但他老婆聽說女兒都被他輸掉了,氣得跑回了孃家,改嫁了。

    老婆孩子沒了,房子家產也沒了,睡了一晚大街之後,魏忠賢揣著僅有的幾個銅板,繼續出現在了賭場。然而這一次他不僅沒回本,又欠下一大筆賭債,對方看他身無分文,便把他打了個半死,並揚言下次要剁他一隻手。

    俗話說,賭博場上無父子,賭場老闆或許是出於好心,或許是想趕緊打發這個喪門星,便對他說:“小魏啊,我看你就別在咱肅寧待著了,去京師吧,沒準你在那能發達。”魏忠賢想了想,也對,留在肅寧,保不準哪天就被人給砍了。於是他收拾了幾件舊衣服,帶上賭場老闆給的一些盤纏,開始去京漂。

    那一年魏忠賢20歲,肅寧這地方,他再也沒有回來過。

    2. 入宮的奮鬥史

    京師是個花花世界,機會多多,但魏忠賢吧,一沒學歷,二沒技能,哪裡有他混飯的地方?有人看他可憐,好心提醒,要不,進宮當個太監吧。魏忠賢尋思了很久,這路子太野了,可是,還有別的出路嗎?身無分文,又一文不名,難不成等著餓死街頭?進宮當太監,雖說都不是男人了,但好歹能混上一口飯,總比餓死強。

    再說了,老家也出過不少太監,在宮裡吃香喝辣的,混的也不賴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既不能職業歧視,更不要性別歧視嘛。

    下定決心,魏忠賢便開始磨刀霍霍。想當太監,那是有門檻的。宮裡有專門幹這個的師傅,手法嫻熟,據說無痛且無後遺症。但魏忠賢一沒錢,二也等不及,就自己給自己做手術。按照野史傳說,因為手法過於業餘,他這一刀沒處理乾淨,還保留了點能力,導致後來他可以淫亂宮廷。

    好了,這種不可描述無法求證的細節就不多說了,總之,魏忠賢主動升級為東方不敗,為了入宮,還改了個名字,叫李進忠。不過我們還是喊他魏忠賢好了。

    為了當太監,父母給的身體和名字,二者皆可拋,你想,這是什麼樣的意志和決心?但是,太監是你想當就能當的嗎?

    為啥呢?犧牲這麼大,難道還不夠赤誠麼?其實也不為啥,只是因為競爭太激烈了。當太監是條門路,而且是鐵飯碗,無數人都擠破了頭往宮裡鑽,競爭之激烈你就自己想吧。

    魏忠賢呢?一沒後臺,二來,超齡!20多的人了,比起那些幾歲就入宮的小娃娃、十幾歲的小鮮肉,他哪有競爭優勢嘛,篩選簡歷環節就被pass了。

    魏忠賢很喪,喪到極致,如果不是心理強大,估計也就一頭撞死了。這時候又有人給他指了條路子:要不,去給別的太監當僕人,先幹著,再慢慢等機會?

    魏忠賢能有啥不同意的?經人推薦,去了司禮監秉筆太監孫暹家,當的是最下等的僕人,乾的是最低賤的活兒。這一次,他運氣不賴,主人孫暹是個好人,性格溫和。

    魏忠賢職場心態很成熟,他知道,能在孫家做事,是自個兒的福氣,於是他拼命刷業績,把每個細節都做到滿分,比如刷尿壺,他都比別人刷的乾淨細緻,有道是,皇天不負有心人,他贏得了主人孫暹的肯定。

    接著,孫公公便犯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萬曆十七年的某一天,他把魏忠賢領進了宮,讓他當上了夢寐以求的太監。而且,孫公公真是好人做到底,他又託關係,給魏忠賢安排了一個甲子庫管理員的職位。

    3.晉升之路

    甲子庫管理員是幹啥的呢?看管皇帝的私房錢倉庫。這當然是個美差了,雖然職位很低,但工作輕鬆,時不時地還能撈點油水。大家知道,萬曆是個喜歡錢的人,對斂財有獨特愛好,魏忠賢趁機做了些小動作,給自己攢下了不少銀子,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銀子是什麼?資本,能量,武器。對有追求有人生夢想,又一窮二白的魏公公來說,銀子,就是終極武器,找門路、託關係,樣樣都好使。

    沒有人想一輩子在爛泥坑裡打滾,任何時代,任何社會,最想出人頭地的,都是最最底層的青年,窮怕了,苦夠了,做夢都想嘗一嘗人上人的滋味。魏公公就是這樣的。手上有錢了,辦起事來就方便的多。很快他就找到了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感覺。

    再配上之前混社會的經歷,見風使舵、阿諛奉承、拜碼頭、認大哥,幾番運作,魏公公就傍上了一根新的大腿:太監魏朝。

    魏朝是時任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安的手下,算箇中層幹部。魏忠賢認識他之後,便跟他結成了拜把子,稱兄道弟。當大哥嘛,自然要罩著小弟,魏朝便去跟王安請示,說李進忠、也就是魏忠賢這人不錯,他辦事我放心。王安是個很正派的人,對自己的老下級一向很信任,點頭就同意了:就讓小李子去尚膳監吧。

    這個道理誰都知道,所以想當外賣小哥的人也很多。這時候,就看出魏忠賢的投資眼光了,他選擇了一個非常另類的目標:太子朱常洛的嬪妃——王才人。

    太子的妃子,為什麼是個另類的目標呢?萬曆喜歡鄭貴妃,愛屋及烏,偏愛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冷落太子朱常洛。雖然王才人給老朱家生了個兒子,也就是未來的明熹宗朱由校,但萬曆還是沒正眼瞧過他們。皇上都是這態度了,太監們當然更不會去伺候她孃兒倆了。這時候魏忠賢就說,你們都不去,那我去吧。

    魏忠賢這是同情心爆棚嗎?才怪,因為他認準了一個道理:太子就是太子,太子的兒子,就是未來的皇孫。皇上是不喜歡太子,可他並沒有換太子啊!

    太子就是下一屆繼承者!而皇孫,很可能就是下下屆的接班人!

    對於魏忠賢來說,這不過是他年輕時賭博的老套路罷了,總之,他把寶全押在了王才人身上。到了王才人身邊,魏公公工作幹得兢兢業業,把飽受冷眼的王才人感動得不要不要的。

    只可惜王才人紅顏薄命,去世的早,朱常洛就把兒子交給自己的另一個女人李選侍撫養。

    魏忠賢呢,立刻轉向了李選侍,用心伺候,加倍討好,一來二去,就成了她的心腹太監,外加皇孫朱由校最熟悉的人和最貼心的玩伴兒。

  • 5 # 執古論今

    魏忠賢在天啟年間,權傾朝野。那個時期也是明朝極為黑暗的時期,宦官集團的勢力達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早年的魏忠賢只是一個街頭小混混,那麼他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到了明朝的權力巔峰呢?

    從一個無賴到權傾天下的晉級之路

    史書記載,魏忠賢是肅寧人,年少的時候為人無賴,愛打架,可又總打不贏別人。自己很苦難,一生氣自宮了。萬曆年間被選入宮中,後來任皇長孫母王才人典膳,巴結魏朝。皇長孫就是後來的天啟皇帝,傳聞喜歡木匠的那個,機緣巧合下,魏忠賢從開始就跟對了人。

    天啟皇帝的乳母叫做客氏,本來和魏朝勾結,後來和魏忠賢走的越來越近,兩人情意深重。這樣一來,魏忠賢也有了和皇長孫天啟皇帝接觸的機會。可以說,天啟皇帝是魏忠賢看著長大的,他的喜怒哀樂,魏忠賢都懂。

    等到皇長孫繼位成為了天啟皇帝,不喜政事,而且信任魏忠賢。大事小事都交給魏忠賢打理,有了皇帝的信任,還有客氏作為內應,魏忠賢一步一步掌握了國家大權。

    以魏忠賢為核心的閹黨形成與崛起

    魏忠賢掌握權力後,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所有勢力的形成,都是利益的趨勢。內廷宦官,外廷文臣,他的爪牙遍佈朝野。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形成,勢力遍佈各地。內閣首府都要依附於他的勢力,可想而知其他文臣更是無法與閹黨抗衡。

    魏忠賢專權,實際上,天啟年間他才是實際的掌權者。

    閹黨與東林黨的持續對決

    東林黨的名稱起源於東林書院,後來以東林書院體系為基礎形成的勢力,就是東林黨。雖然是與魏忠賢的閹黨鬥爭,但東林黨代表的是江南士族的利益,說白了,都不是真正為明朝出力。

    魏忠賢專權時期,東林黨人遭到了持續的迫害,利益鬥爭中,始終處於下風。直到崇禎皇帝繼位,東林黨人才得到支援。一舉擊敗了閹黨,魏忠賢也被賜死。

    不過魏忠賢雖然幹了不少壞事,但徵收士族富商的稅費,使明朝邊境戰爭軍費充足,也算做了好事。東林黨人大肆斂財,魏忠賢死後,他們利益集團的稅費減免了。無處籌集軍餉,老百姓的負擔卻重了,最終內憂外患,後金侵略,人民起義。可以說,明朝的滅亡源於持續不斷的內鬥。閹黨和東林黨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魏忠賢能從一個小混混到權傾天下,源於他機敏的心計,也是因為明朝皇帝的不務正業。更深層的原因是明朝長期的內鬥,導致朝廷內外腐敗糜爛。可以說,就算沒有魏忠賢,也會有別人來頂替他的位置。魏忠賢的專權是時勢成就,也是歷史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公和婆婆吵架,婆婆說不幫我們帶孩子了,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