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色楓葉的海洋
-
2 # 一味丹參合四物
意圖太明顯了,再者這肯定不能完璧歸趙啊!還有一個就是幫忙後也沒有好處可得,說不好還會引火燒身,得不償失。劉備以前辦的事也不地道,憑著自己的仁義及皇叔身份投靠一個就把人家地盤據為己有了。
-
3 # 老潘講歷史
您這個問題應該說的是赤壁之戰吧,曹操追擊劉備經過長坂坡之戰,劉備命諸葛亮去東吳求援上演了一出諸葛亮舌戰群儒的好戲。當時孫權是害怕曹操的,是周瑜說了八個字“區區曹賊,不足為懼”又給孫權分析了曹操的劣勢,曹操長途跋涉,而且主力還都是北方人不擅長水戰,新招降的劉表的部下還沒有完全消化,而且馬超還在曹操身後,曹操不敢全身心的對付江東,孫權才決定出兵對抗曹操。後來的事大家應該耳熟能詳了,孫劉聯合、草船借箭、蔣幹盜書、連環擊等等一系列的博弈,最終以火燒赤壁,曹操損兵折將大敗而逃結束。
手機打字,希望採納!
-
4 # 一貳一橙
這是因為孫權還在試探著劉備,而諸葛亮就是這個試探的棋子。孫權在一開始並不想把注碼全部投到劉備身上。
孫權的想法就是:曹操南下不要關我的事,但要打敗他又不能不關我的事。所以必須兩邊下注,把牌面變成誰贏我都有好處,誰敗我都沒壞處的情況。
孫權必須留著斡旋的餘地,把自己提價出售,況且他看中的人也不是劉備劉備在當時的處境是大敗於長坂坡,損兵折將,沒軍沒地,只得隻身投靠劉琦於江夏的處境。這時候諸葛亮提出去江東向孫權求救的方針,也就是說,孫權已經是劉備集團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沒了孫權的支援,劉備就只能再去許都種田了。
可孫權就不一樣了,他坐擁江東,兵精糧足,就算沒了劉備他也不會損失什麼,而且孫權的選擇也很多:堅守江東或投降朝廷,不然就退據交州,割據一方,或者像孫策遺令的規劃,緩步西行,回淮西老家去。所以孫權剛開始根本不在乎有沒有劉備這個人,他在乎的人只有劉表、劉琦。這是魯肅“三分規劃”的重要一環,孫權自始至終承認的荊州牧都是劉表,或者說劉琦。
當時江東“右派”勢力偏重,孫權不敢做出頭鳥雖然孫權是鐵了心要割據江東,成南北朝之勢,但江東小朝廷裡卻盡是“投降曹操”的聲音,尤其是兩朝老臣的張昭,此人是江東士族的代表,以魯肅當時的力量還不足以和他匹敵。況且支援孫家的淮泗將領周瑜、程普等又遠離朝廷,守衛重鎮。孫權當時的情況真有點類似於幾十年後鄧艾包圍成都時的情況。
所以孫權不願和張昭他們硬碰硬,這碰贏了失人心,碰輸了失江山。所以孫權從一開始就不見諸葛亮,不表明態度,既讓諸葛亮感到有希望,又不至於讓張昭等人感到絕望。這一“苦肉計”雖苦,但也是孫權審時度勢之後,無奈而為之的。
最後諸葛亮舌戰群儒,先從言論上擊垮“右派”力量,周瑜率軍趕回江東,又從軍事上威懾“右派”力量。雙管齊下,孫權終於可以表明自己的態度了:“聯劉抗曹,吾與老賊勢不兩立”。
-
5 # 渭郃
這個問題問的指向性不太明確,我們就姑且認為是赤壁之戰吧。
那麼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情況是什麼樣的。當時曹操收降了劉琮的荊州兵馬,獲得荊州兵數十萬,當時荊州大概有水陸軍二十多萬吧,再加上曹操自己的人馬。肯定沒有曹操吹的八十三萬或者百萬那麼多。也不可能是周瑜說的二十來萬或者十幾萬那麼少,要知道光投降的荊州兵馬都二十來萬了。所以,曹操往多的吹,周瑜往少了說,都是有戰略戰術目的的。
而且這投降的荊州兵馬裡,有一支曹操非常迫切需要的兵馬,就是蔡瑁的水軍。很多人看演義的時候都覺得蔡瑁是個大水貨,其實你動腦子想一想,蔡瑁的水軍在長江上和周瑜對陣多年,東吳甚至在荊州大將江夏太守黃祖陣亡後,居然都沒有拿下江夏。而且周瑜打赤壁之戰第一件事就是用反間計幹掉蔡瑁。可見周瑜對蔡瑁水軍的指揮能力是多麼的忌憚。
所以曹操帶著北方的百戰雄獅,又得了荊州蔡瑁的精銳水軍。這種力量是劉備孫權誰也不能單獨面對的。
劉備的實力如何?當時劉備從新野被曹操一路追殺,或者說被曹操的先鋒軍一路追殺。(都不是主力大軍,只是先鋒隊)雖然這個先鋒隊是非常厲害的虎豹騎。(人很少,但是每一個士兵放到其他部隊裡都是百人將水平)
這一仗劉備簡直就是逃亡了。隊伍衝散了,老婆死了,兒子差點兒被俘,趙雲差點兒折了。
其實一直很想不明白一點,就是劉備從新野走的時候為什麼一定要帶走新野的幾十萬百姓呢?
這樣隊伍走的非常慢,根本不利於撤退啊,這在戰術上來說是完全不合理的。
所以在這裡我們腹黑的想一下劉備。
劉備之所以能帶走新野的百姓,一來是劉備平時表現的確實不錯。但是僅僅因為表現不錯百姓就願意背井離鄉嗎?這顯然說服力不夠,如果劉備真的像偶像明星一樣,被新野幾十萬粉絲追捧,那麼當年在徐州的時候,徐州的百姓也沒有因為劉備的幾次敗逃而出現這種大規模遷徙啊。
那麼只能是這些百姓要麼被脅迫,要麼被欺騙。
劉備的宣傳是,曹操會屠城。這個確實,曹操有過屠城的歷史汙點。但是對曹操的屠城我們還是要分析一下的。曹操屠城第一有氣憤怒在,因為老爹是被徐州人殺死的,所以有洩憤的因素在裡面。第二曹操屠城有後勤或者放縱軍隊等原因。說破天,曹操屠城肯定是不對的,這是曹操不能洗白的汙點。
但是我實在是想不出一個曹操屠新野的理由。就是因為曹操恨劉備?那曹操就應該劃出一道死亡之痕,只要是劉備走過的路線就一路殺無赦。這顯然說不通。而且以曹操當時的情況來說,已經不存在什麼後勤問題和軍紀問題了。所以曹操屠新野的可能性不大。
那劉備要這些百姓有什麼用呢?
其實這個天下如果有人最瞭解曹操的話,一定有一個是劉備。因為劉備心裡知道,曹操雖然是個閻王脾氣,但是他對百姓還是很好的。曹操殺過人,也亂殺過人,也大規模屠殺過人。但是他同樣對百姓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屯田,安置流民什麼的。所以有時候覺得曹操很複雜,有點兒第二人格的感覺。
劉備知道曹操要作出殺戮這幾十萬百姓的決定很不容易。而且就是要殺這幾十萬百姓也得一段時間,自己完全可以趁亂逃走。
還可以用這些百姓當做藉口進入荊州,當時劉備站在城下就曾經拿這些百姓當藉口想進城,但是被劉琮拒絕了。這才沒有辦法,往江夏而去。
那我們看看劉備最後怎麼對這些百姓的呢?
這幾十萬百姓和劉備的隊伍最後終於在長坂坡被追上了。劉備萬萬沒有想到曹操會帶著最精銳的虎豹騎來追殺。因為曹操的目的已經很明確了,這場追擊就一個目的,劉備的項上人頭。
這個時候劉備已經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再去管那些百姓了。這些百姓被曹軍衝殺了許多,更多的是被抓回了新野。
而劉備人呢,被關羽帶著一萬水軍接去了江夏。當時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心裡就是MMP。試問幾十萬百姓跟劉備從新野跑到了長坂坡,結果當關羽來接應的時候,又可曾有一個百姓上船的?
索性這一仗劉備的人員編制還算基本齊全,關張趙,諸葛亮,糜竺,簡雍,孫乾幾個還都在。(正史上這一塊兒是徐庶的老母被擒,無奈投奔了曹操)
這裡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先機,提前下好了劉琦這顆棋子。在黃祖死後,諸葛亮讓劉琦當了江夏太守,可算是給劉備留了一個落腳之地。
現在算一下,劉備的實力,將領和謀士人員編制基本完好,自己手下還有幾千人,再加上劉琦的兩萬軍隊。
劉備總共就兩萬多人。
(這裡悄悄說一下,劉琦也是個可憐的娃。先是被後母欺負,然後被諸葛亮忽悠當了送牛奶的。最後很可悲的年紀輕輕就突然病死了。反正我是這麼想的,劉琦以前身體很好的,也生龍活虎的當著江夏太守,劉備一靠近,沒多久就病死了)
孫權的實力又如何?孫權這個時候的實力還是很可觀的。這個時候孫權已經繼位了差不多十年了。(悄悄說一下,孫權的大哥孫策是被刺客刺殺而死的,很湊巧就是在官渡之戰那一年,還是在官渡之戰前期最激烈的時刻。而且孫策還暗中打算趁曹操和袁紹大戰的時候,突襲許昌,迎取漢獻帝。這不是計劃,而是已經開始部署兵力,調派將領了。所以孫策的死也很蹊蹺,時間點好像卡的恰到好處似得)
而此時的東吳可以算是內部安定繁榮,文士如林,猛將如雨,兵馬也不會少於十幾萬。如果說天下誰有實力和曹操硬剛一下的話,此時排第一的肯定是孫權。
而且孫權手下的人能力也一點兒不輸曹操和劉備。周瑜,魯肅,程普,黃蓋。韓當,甘寧,淩統,周泰,朱然,蔣欽,徐盛,丁奉,這些陣容拉出來絕對是有實力和曹操PK一下的。
而且周瑜就駐軍在柴桑,臨近曹操軍事前線。但是很奇怪一件事,就是孫權只給了周瑜三萬人。本來孫權是打算給周瑜五萬人的,最後精選了三萬人。等於東吳實際上真正的大軍團還是在孫權手裡攥著呢。
大家是不是覺得很怪?
其實一點兒都不奇怪。因為夷陵之戰的時候,劉備舉全國之力攻打東吳,孫權也是隻給了陸遜五萬人。真正的大兵團還是在自己手裡攥著呢。
難道東吳真的就這麼點兒兵馬嗎?當然不是,我前面說過,東吳大概有十幾萬兵馬。我們再看看,孫權自己出徵的逍遙津之戰,就帶去了十萬人馬,結果被張遼八百破十萬。
所以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孫權對前方領軍將領是不信任的,是非常保留的。就像一個老財主一樣扣扣索索的。
所以孫權的兵馬大概有十幾萬,但是此時他只給了周瑜三萬精兵。(也真是可以了)
孫劉聯盟是怎麼開始的?很多人覺得孫劉聯盟應該是劉備主動接近孫權,畢竟諸葛亮都跑到東吳去結盟了。其實不然,孫劉聯盟實際上是東吳先找的劉備。只是這個找的有點兒曲折。
當東吳得知曹操率領大軍要南下的時候,東吳其實也嚇壞了。面對曹操這樣的大鱷,東吳趕緊派出了魯肅,甚至不惜放下成見去和劉表談判。要知道東吳和劉表那是不死不休的深仇大恨啊。孫權的老爹,東吳的第一代主公孫堅就是被荊州的江夏太守黃祖給弄死的。而且東吳大將淩統的老爹,也是東吳大將凌操就是被當時的江夏太守黃祖的手下甘寧(沒錯,甘寧是從黃祖那邊投奔東吳的)給殺死的。
但是很不幸的是,當魯肅剛到夏口的時候,劉表就已經死了。魯肅一臉懵逼,這來談判,談判物件給死了。按理說劉表死了,那也可以和劉表的繼承人接著談啊。但是魯肅這個時候很清醒。劉琮已經打算要投降曹操了,所以已經沒有談判的基礎在,而劉琦只是江夏太守,雖然有兵力,但是能力實在不行。現在的荊州,就只有劉備是可以接觸的物件了。
第一劉備有實力,手下人員配置非常強勁。俗話說,三軍易得,一將難求。有了將軍還怕招不來兵嗎?第二劉備和曹操沒有可談判妥協的餘地。第三,劉備現在非常需要朋友。
於是魯肅就在長坂坡找到了劉備,和劉備終於搭上線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劉備一到江夏,立馬就派諸葛亮出使東吳。
孫權不見諸葛亮的原因是什麼?諸葛亮到了東吳,其實前期還是很吃癟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魯肅這次去結盟出現了非常大的操作偏差。這和東吳集團預想設想的路線簡直南轅北轍。相當於東吳集團先是策劃好了一套方案,讓魯肅去實施。結果魯肅一到荊州,發現先前策劃好的方案已經不具備可實現性,於是根據現場情況,自己臨場發揮策劃了一套新方案。但是這套方案並沒有經過東吳集團內部的會議討論。這隻代表魯肅個人,還不能算是東吳集團的共識。
所以東吳集團沒有理由為一個集團尚未認可的方案去買單。
這也就是孫權不見諸葛亮的主要原因。因為東吳內部還沒有議論好。
所以孫劉聯盟的第一功臣其實是魯肅。正是因為魯肅在這其中牽線搭橋,然後在集團內部會議上積極賣稿,在不斷得給孫權做工作,影響孫權,才有了孫劉聯盟。
第二,劉備有沒有值得結盟的實力呢?
第三,東吳集團和荊州集團是有世仇的,劉備從法理上來說還是屬於荊州集團的人,而且現在還是寄居在劉琦的江夏。東吳集團和荊州集團的世仇矛盾是否可以暫時擱置,先共同抗曹呢?
這裡面的問題,最簡單的是第二和和第三個問題。最難的是第一個問題。
恰恰第二第三個問題,都是諸葛亮可以發揮的。反而最難的第一個問題,諸葛亮沒有權力參與,只能由魯肅孤軍奮戰。
我們先說第二第三個問題。演義裡這一段叫諸葛亮舌戰群儒(想想好像有點兒汙啊)。諸葛亮首先很明白也很真實的告訴了東吳劉備有兩萬多人馬。然後說了如果不結盟,那麼大家就抱在一起死吧。最後堅定了劉備抗敵的決心,還暗暗的激將了一下孫權。最後明裡暗裡的表示現在江夏是我們說了算,你們和荊州的世仇是你們之間的事情,和我們沒關係。
諸葛亮不愧為三國第一噴子,滿江東的噴子居然噴不過諸葛亮一個。
而第一個問題就比較棘手了。因為東吳集團上至孫權,下到百官都對魯肅這個臨時方案很猶豫。魯肅展現了自己超凡的能力,他知道這件事情重點不在群臣的意見,而在主公孫權的主張。所以魯肅更多的是在做孫權的工作,而不是積極的遊說群臣。魯肅很聰明,在孫權猶豫,群臣搖擺之際用了一句話徹底打動了孫權。那些大臣投降了曹操還是當他們的大臣,但是主公你投降了曹操怎麼辦呢?
這句話的殺傷力太大了。
一下子把孫權清醒的和群臣的觀點進行了割裂。孫權在沒聽取一個大臣們反對的意見時,心裡都會想起魯肅這句話。這也說明了魯肅非常的瞭解自己這位主公的性格和想法。徹底的抓住了孫權的痛點。
那麼此時就是孫權和魯肅的觀點來博弈群臣的觀點了。
所以魯肅還要拿下一個至關重要的人,就是大都督周瑜。因為打仗那是將領的事情,即使文臣再反對也沒有,周瑜說能打那才能打,如果周瑜說打不了,那麼這仗就沒法打。外事不決問公瑾。
大家仔細點就會發現一個細節。當魯肅帶著諸葛亮來到江東的時候,基本上魯肅是天天往孫權那裡跑,沒去串聯過什麼大臣。但是當週瑜回來的時候,魯肅可是跑到周瑜家裡去了,積極的遊說周瑜。
當然這一晚來的人還很多,主戰派,主降派都來打探周瑜的態度。
周瑜也很聰明,沒有第一時間積極表態。
但是周瑜心裡面知道,這一仗是必須要打的。躲是躲不過去的。那麼自己打?還是和劉備結盟一起打?怎麼打?這都是問題。
前面說過,周瑜駐軍柴桑,是在第一線進行指揮訓練的。距離荊州很近,當然瞭解曹操和劉備的實力情況。而且周瑜常年在長江一帶活動,對長江上水流天氣,暗礁急流早就瞭如指掌了。對比兩眼一碼黑的曹操,打水戰周瑜還是有把握的。
所以周瑜上來第一件事就是先幹掉蔡瑁,這就等於是周瑜開全地圖和沒開地圖的曹操打了。
-
6 # 大飛熊騎士
在正史上,是沒有記載孫權不見諸葛亮的,另外,諸葛亮去江東,是請兵不是借兵,小說裡也沒說借兵呀。諸葛亮過江後,孫權先不見諸葛亮,這是《三國演義》裡的橋段,主要的原因有幾個:
首先,無論是正史還是小說,孫權此時的政治軍事經驗,還是偏稚嫩的。孫權從200年上位到208年赤壁之戰,不過經歷了三徵黃祖的戰鬥,黃祖又只是劉表的部將,所以有點小打小鬧的意思。當時,曹操南下就不一樣了,無論是兵力和人才戰將,那是劉表,黃祖之流能比的嗎?更何況,曹操又擁有了荊州水軍。所以,孫權對是戰是降,態度很猶豫,即便諸葛亮激起了孫權的戰意,孫權依然始終不能下決心,這也表現出了孫權敏感多疑的性格。
其次,曹操和劉備是老對手,彼此瞭解,唯獨孫權,對他們的個性,實力一無所知,反過來說,劉曹也不瞭解孫權。諸葛亮一來,誰都知道是做“說客”的,除此以外,還有了解試探江東和孫權態度的意圖。所以,孫權讓眾謀士先和諸葛亮“舌戰”,這樣既可以反試探劉備陣營的態度,還能借諸葛亮之口打擊東吳“主降派”,又能比較全面瞭解曹操方面軍事的實力,可以說一舉三得。所以說,孫權還是表現出一定的政治韜晦的。
最後,《三國演義》是借諸葛亮到柴桑見孫權這一段,豐富了小說的劇情。諸葛亮先是舌戰群儒,把東吳眾謀士,也是投降派主力,說得啞口無言,無法辯駁。接下來,孫權親自接見諸葛亮,諸葛亮智激孫權,激發戰意,大體和正史差不多。但是,羅貫中在小說中還不讓孫權下定決心,目的就是引出吳國太對孫權的提醒,“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所以,這是周瑜出場的伏筆,也拉開了周瑜和諸葛亮合作打赤壁之戰,以及二人恩怨的序幕。
回覆列表
傻子才會借給你 削弱劉備本來就是孫權樂意去做的事情 就算要幫 孫權會把軍隊拉去合肥佯做攻勢 圍魏救趙 借兵給劉備 春天沒到 別做春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