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兒
-
2 # 非遺尋蹤
唐代盛行“以(肥)胖為美”來審視人物、特別是女性的說法,流傳頗廣。該說主要來源於人們欣賞唐代宮廷繪畫和仕女圖後的感性認識。從筆者所檢索的文獻看,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等時人論述,並無“以胖為美”或類似觀點,相反在唐代文獻中保留著不少以細瘦為美的資料,且以安史之亂為界,唐人審美習俗是發展變化的。 安史之亂前,胡人和北方漢族人比較流行以壯碩、高大為美的習俗,這應該也是當時審美的主流觀念。從先秦開始,中國南北方就有諸多習俗觀念不同,近代國學大師劉師培先生的《南北學派不同論》對此有精彩闡述:“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間,多尚虛無”。王國維先生也說:“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熱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實行。”這些觀點也適合分析唐安史之亂前生活在北方主要民族的審美習俗。《詩經·衛風》最早描寫貴族美女莊姜:“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該詩標題是《碩人》,首段寫道“碩人其頎”,頎指高長;“領如蝤蠐”,指脖頸如蝤蠐,又白又長,可見莊姜是身材壯碩的高大美女。正如童書業先生在《春秋左傳研究》所說:“至當時‘美’之標準則似以健康為主。”以壯碩、健康為美的審美觀在北方漢族、特別是以遊牧為主的胡人中,一直是主流。我們仔細觀察唐朝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可以發現,畫中的宮女、仕女多為北方女子,北方女性多方臉或寬臉,故臉部有些寬的感覺;但脖頸較長、身材高,總體上不是肥胖而是壯碩、高大。 初盛唐時,由於李唐王室一直以“關中本位”政策為其立國方針,提倡胡人風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胡風胡俗盛行一時:“太常樂尚胡曲,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士女皆競衣胡服,故有范陽羯胡之亂。”(《舊唐書》卷45)李白、岑參、李欣寫了不少讚賞胡人、胡姬的詩。《全唐詩》中“胡姬”出現21次,“胡旋”出現16次,多在安史之亂前。眾所周知,玄宗寵妃楊貴妃長於胡旋舞。李白任翰林期間寫《清平調詞》三首,其二專寫貴妃之美:“……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詩中將楊玉環與牡丹、趙飛燕作比,或許也說明楊貴妃並非真的很肥胖,而是比較壯碩,符合當時李唐王室提倡的以壯碩為美的胡風審美觀。 安史之亂爆發後,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使唐人對胡人、胡風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安史之亂歷經8年之久,李唐王朝為儘快平定安史之亂,不得不借用回紇、吐蕃等胡人的力量。但他們居功放縱,“及收東京,回紇遂入府庫收財帛,於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新唐書》卷195)。《資治通鑑》卷111也記載回紇當時“肆行殺略,死者萬計”,而吐蕃更是趁機奪取河西、隴右之地,控制了西域。動亂後,以胡人為主的安、史降將舊部長期割據河朔地區,專橫跋扈。動亂之後的李唐王室飽受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的打擊,逐漸衰落的關隴集團,不再倡導胡風,動盪的社會現實也使人們的觀念逐漸發生變化。李白、岑參等盛唐文人對胡風曾經比較欣賞,而到了中晚唐,文人對胡風則主要持批判態度。《新唐書》卷24記載“開元中……士女衣胡服,其後安祿山反,當時以為服妖之應。”新樂府運動領導者元稹在《胡旋女》中痛批胡旋舞等胡風:“天寶欲末胡欲亂,胡人獻女能胡旋。旋得明王不覺迷……佞臣聞此心計回,熒惑君心君眼眩……有國有家當共譴”;白居易亦有唱和詩《胡旋女》,批判主旨相同。陳寅恪先生在《論韓愈》中指出:“古文運動一事,實由安史之亂及藩鎮割據之局所引起。安史為西胡雜種,藩鎮又是胡族或胡化之漢人,故當時特出之文士自覺或不自覺,其意識中無不具有遠則周之四夷交侵,近則晉之五胡亂華之印象,‘尊王攘夷’所以為古文運動中心之思想也。在退之稍先之古文家,如蕭穎士、李華、獨孤及、梁肅等,與退之同輩之古文家如柳宗元、劉禹錫、元稹、白居易等,同有此種潛意識”。由此可見,很多文人已把胡人風俗當作動亂原因之一,在審美習俗方面要求恢復華夏正統習俗。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人”等描繪反映出,南方較長時間內都流行以細瘦為美的習俗。安史之亂後的中晚唐,北方破壞嚴重,大批文人貴族南遷,或做官、或舉家搬遷、或入幕府做幕僚,南方的經濟、文化漸超北方。南方文人對胡風的批判更為猛烈全面,在他們大力倡導下,以細瘦、纖弱為美的南方審美習俗在中晚唐逐漸佔據主流。“舞風歌月勝纖腰……吳都風俗尚纖腰”(羅虯:《比紅兒詩》),白居易《法曲》進一步總結:“法曲法曲合夷歌,夷聲邪亂華聲和……一從胡曲相參錯,不辨興衰與哀樂。願求牙曠正華音,不令夷夏相交侵。”既然北方早已“夷夏相交”,胡漢風俗相融,而南方以漢民族為主“細瘦、纖弱”的審美習俗自然也即“正華音”,而對女子“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的偏愛,正是典型的南方審美風俗。 最能展現細瘦、纖弱之美的,就是唐人詩中對女子腰部的描繪,以《全唐詩》的統計來說,初盛唐詩中,很少以細腰、小腰、腰細、纖腰、楚腰來讚美女性;而中晚唐詩卻常常以此來稱賞女子的美麗。其中細腰出現50次,從溫庭筠“深閉朱門伴細腰”看,細腰已是美女代名詞;小腰9次,如鮑溶詩“小腰婑墮三千人,宮衣水碧顏青春”;腰細8次,如羅隱詩“楚宮腰細我還知”;纖腰39次,如無名氏“宮中細草香紅溼,宮內纖腰碧窗泣”;楚腰8次,如杜牧詩“楚腰纖細掌中輕”……詩人描寫的這些美女多是南方人,且身份地位較高,對於審美風俗具有引導作用。 總之,初、盛唐時,女性以壯碩、高大為美佔據主流,它是生活在黃河流域的胡人和北方漢族人的審美習俗。這與以胖為美看上去接近,但畢竟不同。安史之亂後的中、晚唐,主要流行以細瘦、纖弱為美,這主要是長江流域南方漢族人的審美習俗。其流變因素既受胡漢民族關係變化的影響,又有中國南北審美習俗誰為主導的原因,還與李唐王室關隴集團的興衰有關。
-
3 # 善良善良善良
當時時代女子的胖並非就是指現代的胖而是豐腴,再有當時的皇上都喜歡豐腴美下面的官員和百姓跟風效仿導致當時女子都已胖為美
-
4 # 善良的雪狼666
唐人“豐肥濃麗、熱烈放姿”,以肥為美,世人公認。唐朝第一美人楊貴妃身材就很豐腴,據野史考證稱:楊貴妃身高1.64米,體重138斤,也有說楊貴妃身高1.55米,體重120斤的,但楊貴妃究竟有多胖,至今無法考證,只能從唐代詩詞、書畫、雕塑、陶俑及各類藝術作品中尋得一絲痕跡。比如唐人繪製的“貴妃出浴圖”就給後人留下了尺幅春光。
人們對楊貴妃體貌的判斷主要來源於“環肥燕瘦”這一成語,認為唐朝的楊玉環是肥的,而漢朝的趙飛燕是瘦的,唐玄宗這位皇帝老爺子喜歡肥的楊玉環,所以“唐人以肥為美”,而漢武帝喜瘦的趙飛燕,漢朝就以瘦為美。果真如此?我總覺得事情恐怕並不這麼簡單。
“環肥燕瘦”這一成語出自宋朝蘇軾的《孫莘老求墨妙言詩》:“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瘦誰敢憎。”在這裡,蘇軾談的是書法的事,用了楊玉環和趙飛燕來比喻,意思是說作品風格不同,各有所長。你想,中國的書法無論短長肥瘦軟硬,不僅要“各有態”,還要各有其美,如果瘦,瘦不出其美,肥,肥不出其美,就談不上是一幅好的書法。要肥出其美自然不能肥得沒有樣子,肥得沒有標準,肥得出格,而是要有“一定之規”,這才能構成書法之美,否則過猶不及。這首詩裡把環肥燕瘦當成書法之不同風格,其實也當成了不同的美,自然也對這種肥和瘦有“一定之規”,或者說“燕瘦環肥”也要符合一定的審美標準。何況,蘇軾生活的宋朝據說是以清瘦為美的,不可能對肥無限褒揚。
此後,“環肥燕瘦”這一成語也就流傳開了,不過慢慢跟書法毫無瓜葛了,迴歸到它最本真的含義,說的就是女人的身材。
另有白居易的《長恨歌》,雖說對楊貴妃肥與不肥沒多的描述,但一句“溫泉水滑洗凝脂”,可讓人從字裡行間體會到楊貴妃的豐腴。
周昉的“簪花仕女”,被稱作是“唐朝女子的符號”,也讓唐朝女人的壯碩與豐美,如一朵恣意盛開的花,鮮活、飽滿地養了無數唐代人的眼睛。而且,唐朝不僅女人肥,男人也肥,楊貴妃的乾兒子安祿山就是其中的一個,據《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祿山晚年益肥胖,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三百三十斤,居然跳《胡旋舞》還能疾如風,真不可思議。更讓人疑惑的是:唐人為何以肥為美?豐腴的楊貴妃緣何受寵?
唐朝是個富有的朝代,杜甫有詩記載“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國家繁榮昌盛,人們豐衣足食,大多可放開肚皮暢快淋漓地吃香的喝辣的,具備了身強體胖的外在條件,也就保持了健康豐滿的體格。
“環肥”之美,興於盛唐,起自北方。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外祖父是鮮卑大貴族獨孤如願,李唐皇室的血統中至少有一半是鮮卑血統,李唐王室由鮮卑遊牧部落的關隴軍事集團起家入主中原後,依然是保持著遊牧生活的一些習性的,喜歡欣賞牡丹,熱愛肥臀大馬,崇尚壯碩之美。而鮮卑族的遊牧生活需要的就是剽悍、健碩的體魄,豐腴的楊貴妃受歡迎,得到寵愛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說,唐人自信,無憂患,當時的唐代是高度開放的國家,與130多個國家交往著。唐代的長安城是一座雄偉壯觀的都城,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會,是東方文明的中心,吸引著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國的商人、旅行家、學者和不同信仰的宗教徒。譬如波斯就與唐朝交往很是密切,唐長安城裡有著大量的波斯人居住。
隨著西域人大量湧入,長安城中的生活方式也產生了變化,模仿“胡人”成為時尚。比如在服飾上,長安受西域風氣的影響就較深,遠自波斯、吐火羅,近至突厥、吐谷渾和吐蕃都為唐人模仿的物件。而西域人的塊頭都比較大,估計唐朝的“以肥為美”與此也有著一定的關聯。
現在想來,那個豐乳肥臀的唐朝令那麼多人懷想,以胖為美也沒什麼不好的。胖美人楊玉環,都美得皇帝連朝政都不想理了,那麼胖應該始終是有著它獨特的魅力的吧。
-
5 # 請叫我財路哥
根據歷史研究,唐朝的確是以豐肥濃麗為審美取向的。如果去觀賞唐代繪畫、雕塑、陶俑及各類藝術作品所表現的女性形象,留給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豐肥濃麗、熱烈放姿”。但是,在歷史上,唐朝女性的著裝與電影中的刻畫有所不同。豐肥濃麗即豐滿、肥碩、濃豔、亮麗;熱烈放姿即穿著袒露、自信張揚的表情姿態。雖然仔細觀察,唐代三百年間的女性形象也有一個由清秀到豐肥、穿著由拘謹到開放的漸變過程,但是,給人視覺衝擊力最強、最具感染力和令人過目難忘的,還是那些盛唐時期姿態萬千、裝束大膽、樂觀向上的胖美人形象。幾千年來,中國有著“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觀念。在這一觀念影響下,工匠們仿照“生人”的模樣精心塑造了唐朝的女性形象。綜觀留存下來的美女雕像和圖畫,雖然工藝有別,年齡有少女、少婦之差,但大多面如滿月、豐頰秀眉、腰肢圓渾,其裝扮袒露而大膽。即使被今人譽之為中國古代第一美人的“捧杯侍女”,除了婀娜的捧杯姿態與眾不同之外,其基本特徵仍然是“豐肥濃麗、熱烈放姿”。而唐代現實生活中脫穎而出的絕代佳人--女皇武則天和貴妃楊玉環,可視為“豐肥濃麗、熱烈放姿”的樣板。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以美貌、智慧和膽識一步步走向了權力的巔峰。雖然當時沒有照相機和繪畫作品記錄下她的真切容顏,但從史書中“方額、廣頤、鳳頸”的描寫我們可以斷定,她正是憑著寬額頭、豐臉頰、圓渾而重疊的頸部及富態形象贏得了“媚娘”的地位,從而為她進一步接近權力中心奠定了基礎。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更是家喻戶曉、流傳千古的胖美人典範。然而與女皇武則天有著同樣的遺憾,我們只能根據記載和詩歌中的描繪去想象她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國色天香,在“從此君王不早朝”的史實中去推測她那迷人的風采。“環肥燕瘦”概括了漢、唐兩代不同的審美標準,也定格了楊玉環“豐肥濃麗”的美妙外形。顯然,無論是藝術作品還是現實生活都清晰地反映出,唐人的確崇尚“豐肥濃麗、熱烈放姿”。這與漢代和古代大多數時期人們欣賞窈窕淑女含蓄內向的審美觀不同,並形成了唐代的“另類”審美眼光。然而,這種“另類”和有悖於傳統的豐肥之美的魅力,不僅絲毫不遜色於傳統的苗條和骨感,而且更具生命力和向上的朝氣。其實,我們稍加分析就會發現,唐人的“另類”審美正是那個如日中天時代的必然特點。首先,唐代繁榮昌盛、豐衣足食,正如詩聖杜甫詩句所記“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人們有條件吃飽穿暖保持健康豐滿的體格。其次,唐代開放相容幷包。國力強盛與文明發達,使唐人充滿自信,成為一個高度開放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當時與唐交往的國家有130多個。不同文化的影響、交融,使唐人不拘於傳統,眼界開闊,熱烈放姿。第三,統治者的血統也決定了唐人對健碩的體魄更易親近。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外祖父是鮮卑大貴族獨孤如願,也就是說李唐皇室的血統中至少有一半是鮮卑血統,而鮮卑族的遊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碩的體魄。因此,唐朝幾代國君均寵愛豐肥的女性也就不難理解了。透過唐人獨特的審美眼光,不難看到當時崇尚的“豐肥濃麗、熱烈放姿”絕不單純是女性體態上的肥、瘦,穿著上的遮、露。可以說,這種審美取向是一種全方位的審美理念,所體現的是一種力量型的、開放相容的文化視野。唐人喜愛牡丹,而牡丹的花型正是高貴豐滿。唐人塑造的駿馬形象每件都是驃滿臀圓。而唐代影響最大的顏體書法更是肥碩、莊嚴而渾厚。韓愈有詩道:“書貴瘦硬吾不取”,也體現了唐人價值取向由瘦硬向“肥碩”的轉變。如果把視野放得更大一些,就會發現,唐都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馬路是最寬闊的,宮殿是最高峻宏偉的,當時的中國是世界嚮往的中心。這一切體現了一個民族進入高度成熟、處於生命力最旺盛階段洋溢位的蓬勃朝氣和高度自信,使唐人崇尚並醉心於一種氣魄、力量和開張的美,而這種美傳遞給我們的是一種撲面而來的時代氣息--熱烈放姿、開拓進取、積極向上。
-
6 # 南方曉潔
根據歷史研究,唐朝的確是以豐肥濃麗為審美取向的.如果去觀賞唐代繪畫、雕塑、陶俑及各類藝術作品所表現的女性形象,留給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豐肥濃麗、熱烈放姿”. 豐肥濃麗即豐滿、肥碩、濃豔、亮麗;熱烈放姿即穿著袒露、自信張揚的表情姿態.從史書中對武則天的描寫我們可以斷定,她正是憑著寬額頭、豐臉頰、圓渾而重疊的頸部及富態形象贏得了“媚娘”的地位,從而為她進一步接近權力中心奠定了基礎.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更是家喻戶曉、流傳千古的胖美人典範. 顯然,唐人與漢代和古代大多數時期人們欣賞窈窕淑女含蓄內向的審美觀不同.這種“另類”審美眼光正是那個如日中天時代的必然特點. 首先,唐代繁榮昌盛、豐衣足食,正如杜甫詩句所記“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人們有條件吃飽穿暖保持健康豐滿的體格.其次,唐代開放相容幷包.國力強盛與文明發達,使唐人充滿自信,成為一個高度開放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當時與唐交往的國家有130多個.不同文化的影響、交融,使唐人不拘於傳統,眼界開闊,熱烈放姿.第三,統治者的血統也決定了唐人對健碩的體魄更易親近.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外祖父是鮮卑大貴族獨孤如願,也就是說李唐皇室的血統中至少有一半是鮮卑血統,而鮮卑族的遊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碩的體魄.因此,唐朝幾代國君均寵愛豐肥的女性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時崇尚的“豐肥濃麗、熱烈放姿”絕不單純是女性體態上的肥瘦,穿著上的遮露.可以說,這種審美取向是一種全方位的審美理念,所體現的是一種力量型的、開放相容的文化視野.唐人喜愛牡丹,而牡丹的花型正是高貴豐滿.唐人塑造的駿馬形象都是驃滿臀圓.而唐代影響最大的顏體書法更是肥碩、莊嚴而渾厚. 如果把視野放得更大一些,就會發現,唐都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馬路是最寬闊的,宮殿是最高峻宏偉的,當時的中國是世界嚮往的中心.這一切體現了一個民族進入高度成熟、處於生命力最旺盛階段洋溢位的蓬勃朝氣和高度自信.唐人崇尚並醉心的這種氣魄、力量和開張的美,傳遞給我們的是一種撲面而來的時代氣息——熱烈放姿、開拓進取、積極向上.
回覆列表
唐以丰韻為美。
丰韻的意思是,胖得有比例,有韻味。而不是。。。胖、成、桶。
下面的是《簪花仕女圖》(唐,周昉)。描繪的是唐朝時期貴婦人們的儀態。
這張圖可以看出唐時期的美人標準一二。 唐時期的貴婦人,大多穿廣袖短襦,長裙曳地,走起路來衣袂飄飄。當時還流行頭上簪花,你看圖裡的就有戴牡丹,荷花和步搖。儀態大方,雍容華貴,溫婉優雅,這就叫風韻了。就算放在當下你也很難說她們是不美的吧?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鼎盛時期,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對外開放,對內寬鬆。婦女的束縛比較少,大概因為這樣比較容易表現出雍容華貴的氣度。你看不只是體態,連高聳的,飄揚的衣裙,還有她們的娥眉花甸(嗯,就是額頭上畫的那個)無一走得不是華麗麗的“我大唐盛世繁榮富貴四方來朝”的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