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麗江阿拉丁品質旅遊

    束河古鎮,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歷史遠超麗江大研古城

    提起束河古鎮,很多人都會認為它是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補充,其實不然,束河古鎮的歷史遠超於麗江大研古城,作為納西族先民最早的聚居點,束河古鎮也是木氏土司的發祥地,也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

    之前李亞鵬和王菲還在一起的時候,每年都會在束河古鎮搞COART藝術節,那時束河也會成為藝術的烏托邦。不過現在的束河古鎮,相比於大研古城的喧鬧,這裡顯得更加的安靜。

    走在束河古鎮中,踏著光滑的石板路,沿街特有的納西民居早已改建成商鋪,馬車陸陸續續的從街上走過,只是它們拖的不再是貨物,而是悠閒的遊客。

    沿著石板路走到古鎮最熱鬧的束河四方街廣場,這裡曾是麗江皮毛交易集散之地,所以商業的氛圍更加的濃厚。如果你認真觀察,麗江大研古城四方街完全是在模仿束河的四方街。

    在很早以前,束河的四方街上就有夜市,人們在這裡購物、吃飯、遊戲,也十分愜意。茶馬古道的興盛也曾帶動了束河的繁榮,中國旅行第一人徐霞客曾遊覽至此,並寫下"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縈,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十和"就是今天的束河古鎮。

    對於束河古鎮,不可迴避的就是木氏土司,木氏土司管理著束河的納西族人,也帶領著他們經商耕作,在束河古鎮中有一座距今400年的青龍橋便是木氏土司設計,它長25 米、寬 4.5 米,全部由石塊壘砌,是整個麗江地區最古老最氣派的一座古石橋。

    走在青龍橋上,數百年風雨洗禮,馬蹄摩擦,石磚早已光滑如玉,但是坑坑窪窪的斑駁,也道盡了歲月的滄桑。

    束河裡除了茶馬古道留下的歲月痕跡,還有很多麗江特色的美食體驗,如三文魚三吃、包漿豆腐、臘排骨等等,坐在溪水邊聽著民謠歌手的故事,吃著熱騰騰的麗江美味,這才是在他鄉的感覺。

    束河古鎮雖沒有麗江大研古城那樣大,但是彎彎曲曲的路道也會讓人迷失,在束河選擇一家民宿,曬曬太陽,這才是麗江的生活。

  • 2 # 買雲南

    茶馬古道,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海拔最高、地勢最險、路程最長的古商貿通道之一,學術界稱之為“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具有十分寶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在歷史上,茶馬古道沿途會有很多集市、城鎮,它們都因為茶馬古道而興,但是隨著茶馬古道的衰落,這些集市也逐漸衰落下去了。但是在這些集市中,尚有一個保留至今,那就是劍川縣沙溪鎮寺登街區域。

    沙溪位於劍川西南部,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並流自然保護區的東南部。這裡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物產豐富、人傑地靈,瀾滄江水系的黑惠江由北至南縱觀全壩。這裡是一個以白族為主,漢、彝、傈僳族共居的少數民族居住地。在古代,滇藏之間便以雲南茶葉、倭鹽與西藏的馬匹、藥材、毛皮做交易,形成了滇藏貿易通道“茶馬古道”。這條古道形成後,成了大理至麗江、中甸、西藏拉薩再到印度的唯一陸路國際通道,與南方絲綢之路具有同樣的歷史地位和價值。沙溪鎮寺登街就是這條通道上的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馬幫從這裡穿過,給這裡的區域經濟和文化帶來空前的繁榮。直到今天,每逢星期五街子天(即趕集日)的時候,外邊來做生意的小販與沙溪四方八寨趕集的人流都會彙集於此,使人們重見寺登街經濟繁榮、文化燦爛的痕跡。

    寺登街建設於元末明初,集市的中心是四方街,街全由條石鋪就,兩邊的房子都是前店後院建築,街面上有兩顆古槐樹,街東面是三重簷樓閣建築的古戲臺,街西面是一座一進三院的寺廟,它就是國內僅存的明代白族阿吒力佛教寺院——興教寺。興教寺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1415年),寺院壁畫存有20多幅,出自白族畫師張寶之手,與著名的《張勝溫畫卷》一脈相承;寺院建築很有特色,經歷600年風雨卻依然不倒,這在建築史上可以稱得上是奇蹟了。興教寺對面也有一座古戲臺,建於清代,前臺後閣,結構十分獨特。

    憑藉著“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集市,因有完整無缺的戲臺、馬店、寺廟、寨門,使這個連線西藏和南亞的集市相當完備,”中國雲南沙溪(寺登)區域入選2002年101個世界瀕危建築保護名錄。

  • 3 # 二峨山人

    茶馬古道: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海拔最高、地勢最險、路程最長的古商貿通道之一,學術界稱之為“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

    寺登街:茶馬古道上不計其數的古集市中唯一倖存的最後一個古集市。

    古集市上的古建築現仍儲存完好:寺登街區入選2002年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保護名錄,排名居於長城之前;這個幾乎被外界遺忘的古集市如今又名聲大振;

    茶馬古道,早就馳名中外。而茶馬古道上的寺登街,被世界的目光所矚目,卻是近年來的事。可以說,寺登街的出名,彷彿在一夜之間。一條神秘的古道,綿延在中國大西南雲南高原的險山奇水和原野叢林之間,歷經了千年風雨,這就是茶馬古道。早在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時,茶馬古道已初顯端倪,當時的漢武帝,就常打聽有關茶馬古道上的人和事。

    茶馬古道東起雲南和四川,會合於昌都地區,穿越整個西藏中南部,通經南亞、西亞諸國。 雲南是世界茶葉原產地,唐宋時期以後,雲南和四川的茶葉開始銷往西藏地區,藏族到了“不可一日無茶”的地步,滇藏之間的這條神秘古道,就成為雲南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藥材、毛皮交易的貿易通道,茶馬古道從而得名。

    從字面上來講,茶馬古道就是用騾馬向西藏、尼泊爾、印度、緬甸輸送雲南茶葉,再換回各國各地的特色物產的又一條古南方絲綢之路。 如今,茶馬古道上的石板上仍殘留10多釐米之深的馬蹄印。 雲南“茶馬古道”南起思茅、普洱,中經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區、迪慶藏族自治州進入西藏,直達拉薩,通往尼泊爾、印度、緬甸等國,全長近8000公里,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海拔最高、地勢最險、路程最長的古商貿通道之一,被學術界稱之為“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是與古代中國對外交流的海上之道、西域之道、南方絲綢之路、唐蕃“麝香——絲綢之路”相併列的5條國際通道之一。 在歷史的長河中,茶馬古道上的馬鈴聲和趕馬人的笑聲、哭聲、歌聲迴響了兩千多年,直到20世紀中葉才開始衰落,說它是商貿古道,是名副其實的。 在茶馬古道馬蹄聲聲響的千年歲月裡,茶馬古道兩旁不計其數的集市應運而生。隨著交通路線的變遷和交通工具的改變,茶馬古道逐漸失去往日的輝煌後,依託古道興盛一時的許多城鎮,不是消逝得無影無蹤,就是變得面目全非。如今,在茶馬古道上,只留下唯一的一個古集市——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城西北20多公里外的劍川縣沙溪鎮寺登街。 2001年10月,寺登街區被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世界紀念性建築基金會列為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2002年保護名錄,排名居於同時被列為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2002年保護名錄的中國長城之前,長城屈居第二。 寺登街區被列入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2002年保護名錄後,這個茶馬古道上唯一的古集市一時在世界上名聲大振。2003年2月底,筆者慕名來到這個茶馬古道上最後的古集市,看到了完整無缺的古戲臺、客棧、寺廟、老民宅等古蹟。  黑惠江畔的古集市 筆者從劍川縣城乘車,一路春風行程20多公里,來到了古老的劍川縣沙溪鎮。 劍川縣城附近美麗的劍湖流出的水形成一條清亮的河叫黑惠江。黑惠江流到沙溪鎮時,由北向南穿過小鎮流向遠處。黑惠江沙溪段百米遠的江畔,有一片裸露出滄桑的古建築群,建築群之中是馬蹄印深深的街道,道路用紅砂石或青石鑲嵌而成,街道周圍的鋪面、馬店猶如似睡非睡中曬太陽的老婆婆和老爺爺,在Sunny照射下顯得老態龍鍾,這就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古集市寺登街。 住在寺登街的人家都是白族。當筆者走進寺登街,凝視街上的古道、古屋、老馬店時,思緒不由得穿越了時空,彷彿聽到了千百年前的馬鈴聲從街兩頭傳來,走南闖北的馬鍋頭趕著馬幫進得街來,或直入馬店、客棧,或直接進出古街趕路,或在馬店、客棧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在賭桌上賭上幾把、與老闆娘調情,或進行著一些買賣…… 和古街上的老人們交談時,老人們說,寺登街當年的情景和筆者想象的無二。 於是,筆者在寺登街東走走西瞧瞧,還不時蹲下來吸吸當地人的水煙筒,或到已無趕馬人住宿的現存老馬店看看,試圖找到久遠歲月裡馬幫進進出出寺登街的那種感覺…… 古街上的老人們見筆者對寺登街的歷史如此的痴迷,就對筆者說,在四五十年前,寺登街都還有馬幫過往……  四方街上的“老古董” 寺登街有個叫四方街的古集市,外來人都戲稱四方街和四方街上的老人、店鋪是“老古董”。 寺登街是沙溪鎮政府所在地,四方街就是寺登街儲存完好的古集市。 順著沙溪鎮中心的石板小道往下走不遠,一片老屋中有個四方形的集市,這就是四方街。 條石鋪成的街面歷經千百年滄桑,馬蹄印猶在。四周的裁縫鋪、剃頭鋪、雜貨鋪鋪臺依然古舊,就連店鋪裡的老人的穿著都還古舊,不是長衫,就是中山裝。他們操著清末的熨斗或剪刀,一絲不苟地為顧客服務著。   四方街的四面,是無數條古樸的小巷,每條巷子都連線著四方街,完整地體現了中心突出、相容幷蓄的白族建築理念。 街中有兩株五六人才能合抱的古槐樹,巨傘般撐開著,幾乎遮蔽了集市的大半個天宇,它們十分對稱地分立在街子偏中的南北兩邊,是人們納涼的好處所。  獨具特色的老民宅又成了人來人往的客棧 走進寺登街,不看看獨具特色的白族老民宅是一大遺憾。 歐陽古院是寺登街最吸引人的老民宅之一。 沿四方街西面的一條古巷深入,一座精巧氣派的大院呈現在眼前,這便是歐陽大院。 白族典型建築風格“三坊一照壁”的歐陽古院建於清末,歐陽家族的祖輩歐陽躍光是當年的馬鍋頭,從茶馬古道上賺得錢後,建蓋了這座1300多平方米的大院。 歐陽古院精緻的格子門和木雕窗,讓人想到劍川木匠的巧手。大門是石頭結構,圓形拱頂,大門上有獅子浮雕和雕花鳥屏畫,還有各種字畫,氣派、豪華。二門是大院正門,以木結構為主,四面出角,分上下兩臺,大門兩邊繪製不同書法的字畫。 正房二樓中間有一個雕刻與牆壁連在一起的大型佛龕,是歐陽家族的祖宗靈屋,木質結構的佛龕雕有龍、鳳、鳥、獅子等各種圖案,中間的木雕十分的精製。正房南北兩邊的廚房帶天井,天井中的井水甘甜清涼,灶是雙鍋灶。由大院深入,便到了後花園。後花園自成體系,樹木豐茂、花香撲鼻。花園的旁邊還有當年的馬圈和客房等。 寺登街沉寂多年又熱鬧起來後,歐陽家重操舊業,把古院再度變成仿古客棧,茶馬古道上馬蹄聲消失後幾乎沒有外地人進入的歐陽大院,現在每天都要接待四五批遊人。 像歐陽大院這樣的老民宅,寺登街還有很多,房主們也急急忙忙地辦起了仿古客棧,見有遊人來到寺登街,主人便會主動與客人搭腔,帶著客人到處逛逛,在遊人不知不覺之中,把遊人帶進自家開辦的客棧,請遊人喝茶,當遊人準備離去時,他們會很關心地詢問有沒有住宿的地方了,若不嫌棄也可以住在他們家。此時,遊人和他們已有了交情,倘若還沒有訂下住宿,會爽快地答應。其時,住宿費用很實惠,每人每晚只收10至20元,日餐費也只收10多元,而且一日三餐菜譜由客人自己點。客棧裡還陳列著寺登街古集市的歷史資料,遊客茶餘飯後既可領略寺登街的古老文化韻味,也可欣賞劍川名蘭花“劍陽蝶”,陶醉於蘭文化之中。  古集市上的古戲臺 走在四方街,抬眼便可見到四方街東部的一座古戲臺。據當地人介紹,古戲臺叫“魁星閣”,建於清嘉慶年間,光緒六年(1880年)重修。 戲臺為3層,底層是商鋪,中層是戲臺,有前臺和後臺,有演員化裝更衣的地方。前臺兩邊加蓋簷廈,可安置伴奏的樂隊,同時還增添了整座戲臺重疊壯觀的景緻。三層為魁星閣,供著魁星老爺。整座戲臺飛角高挑,層層疊起,結構獨特,全國少有。三重簷式設計的戲臺略顯斑駁,現今它的靜默更增添了寺登街的厚重。 戲臺是儒家與百姓節慶的活動場所,每逢佳節,尤其是農曆二月初八、四月初八等做廟會的日子,人們就要在這裡登臺唱戲,熱鬧一番。因為沙溪文人輩出,戲臺的第三層供著魁星,往來的人都前往跪拜,祈求魁星保佑後代子孫文昌武運。 如今,戲臺第三層的魁星老爺依然端坐正中,兩旁是供奉的紅布,“文光普照”、“有願皆從”等等,落款都寫上自己的名字。老人說,這些都是當地學子考前求魁星老爺庇護時留下的,這個習慣從古代一直延續至今。  中國最大和儲存最好的白族阿吒力寺院 “魁星閣”古戲臺對面的興教寺是目前中國國內最大的和儲存最好的白族阿吒力寺院。天氣晴朗的時候,寺院的影子和戲臺的影子會在某一時刻融在一起,由寺院門前那兩棵古樹的枯藤襯托著,是寺登街又一大奇觀。 興教寺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1415年)。阿吒力是佛教進入白族地區後形成的一個分支,又稱白密。這個教派允許修行人在家帶髮修行,南詔時在大理達到鼎盛,只要是白族,幾乎家家建有佛堂。 興教寺和劍川其它結茅為棚或殿開三楹的小平房式的寺廟不同,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仿效中原的寺院格局,懸山式的五脊頂,有46根柱子、13架樑。大殿為重簷歇山頂,內外牆壁上繪有取材於佛經故事的明代壁畫20多幅,多為當地白族畫家張寶繪製。其中《太子游園苑圖》、《南無西方阿彌陀佛》等,運筆矯健、色彩豔麗、人物神態自若,是壁畫藝術中的精品。 興教寺由山門、中殿、大殿等建築組成。興教寺內有很多古樹名花,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狀元楊升庵結伴同遊興教寺,見寺內兩株海棠簇簇綻放,光彩照人、不阿不媚,即口占一絕稱頌海棠:“兩樹繁花占上春,多情誰是惜芳人。京華一朵千金價,肯信空山委路塵。” 進入寺廟,便見一株蜿蜒遒勁的古玉蘭橫臥院中,古玉蘭有兩人合抱之粗,密實肥厚的綠葉遮住了半個院子。後院也是同樣的古玉蘭,只是大殿右側多了一株香槐。有史料記載,這些玉蘭和槐樹與寺廟同齡,春夏之交,院裡就瀰漫著槐花和玉蘭的香氣。 農曆二月初八紀念太子(釋迦牟尼)出家的“太子會”時,成千上萬的人穿紅著綠,抬著太子、佛母神像從四面八方湧進四方街,在興教寺門口隆重舉行慶典。 興教寺作為寺登街儲存最完整的古建築之一,已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教寺以氣勢雄偉、古雅大方而聞名,是中國僅存的明代阿吒力佛教寺院。  玉津橋與大照壁 距四方街南面150米的黑惠江上,有座叫玉津橋的石拱大橋跨過江岸。 橋鎖清江。於玉津橋上看玉水環繞,碧水映樓,似一幅古遠的天然畫卷。 與寺登古鎮緊密相連的玉津橋是座單孔石橋,跨空12米、高6米,橋長35米,寬5米,護欄是石柱石板。 玉津橋拱頂上有石雕鰲頭,雄視黑惠江上游,另一側是石雕鰲尾連線黑惠江下游,護欄盡頭有4只傳說是黑惠江魚的“娃娃魚”石雕。 玉津橋石雕構思頗為巧妙、極富藝術造詣,讓人聯想翩翩。 玉津橋建於1935年,年代雖不長,其造型氣勢雄峻、古樸大方,可稱寺登街一絕。橋兩邊鑲嵌的石欄板如馬鬃一樣排列著,橋欄四角上雕刻著神態威嚴的大石獅子,橋正中雕著一條石龍,龍頭向北朝黑惠江源頭劍湖方向雄視。 玉津橋是沙溪東通大折坡,與大理相連的第一橋。橋西頭建有一間石碑房,碑房四角翹然,房中5塊大理石碑依次排列著,立有4根方形石柱,成格子門樣,華美而端莊,盡顯白族建築風格。  古宅客棧聽古樂 看完大照壁,筆者算是飽覽了寺登街古集市的主要古建築,便回古宅客棧休息,卻有幸欣賞到了聚在客棧裡的幾個白族老人用嗩吶、板胡、京胡、蘆管、笛子等古樂器為遊客演奏的白族洞經古樂。 聽著白族洞經古樂,那悠揚美妙的音符彷彿是山間密林鳥兒的歌唱,又彷彿是天上送來的仙樂,好像是潺潺泉水的流韻,又好像是茫茫宇宙間盈溢的清音,令人神往,讓聽者陶醉。 客棧主人介紹說,白族洞經古樂在寺登街的流傳至遲也在明代,至少已有400年的歷史,現在演奏的白族洞經古樂還是原汁原味的千年古樂,是熔吹、拉、彈、打、唱為一爐的古樂藝術表演形式,有佛腔和道腔、民間小調100多個曲目,白族洞經古樂有道家音樂的飄逸;有南詔宮廷音樂的典雅莊重;有江南絲竹的柔美清新;有儒家音樂的深厚文雅;更有白族民間音樂的獨特風格,是白族的一個著名文化品牌。聽過讓人如痴如醉的白族洞經古樂後,筆者又品嚐了風味獨特的白族小吃,心不由得醉了…… 在寺登街逗留了兩天,筆者因有新的採訪任務,不得不走出了寺登街古集市古老如歌的石板路。當乘坐的麵包車駛離寺登街古集市,筆者透過車窗回望漸漸遠離視線的寺登街時,古集市上古樸的風土人情如一首古老的歌謠飄蕩在心頭,讓人對這個茶馬古道上最後的古集市多了依戀,有了再來的願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受不了一點打擊,鼓勵式教育到底能讓孩子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