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葉知秋74517935
-
2 # 半畝仙客
當然有。就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和他哥哥李成器。
在經歷了武氏一黨的作亂之後,唐朝逐漸穩定下來。但是在這時唐睿宗李旦卻突然提出要退位,他在決定繼承人的過程中費了很多的心思。唐睿宗李旦有嫡長子,就是李成器。但是他的第三個兒子李隆基顯然比這個嫡長子更加出色,在老爹登基過程中和討伐武氏中出了不少的力氣。這時,李隆基假仁假義的說,應該立大哥為繼承人,因為他是嫡長子,這是傳統。而李成器為了自保也對他爸爸說,國運亨通的時候應該立嫡長子為繼承人,現在國家不穩定,應該立最有功勞的兒子為繼承人。唐睿宗李旦考慮再三,把李隆基立為繼承人,自己做了太上皇。隨後李隆基成為了唐明皇。
李隆基早年未成為皇帝之時,就和大哥李成器關係很好。登基之後,由於李成器不幹政務,為人又恭謹謙讓,從不結交大臣,讓李隆基十分的放心。之後李隆基讓人在宮城之內建造了花萼相輝樓,以表兄弟情深。值得一提的是,李隆基和別的兄弟關係也很好,而李成器活的最久,備受李隆基的關杯與信任。
開元二十八年,李成器臥病在床,李隆基十分的擔心,不斷的派人去診治,送東西。後來有一個和尚將李成器的病漸漸扭轉過來。李隆基十分高興,還賞賜了這個和尚。每年到李成器的生日時,李隆基一定親自去慶賀,在一起宴樂。過不了幾天都要賜李成器酒酪及奇珍佳餚。四方所進獻的,只要李隆基自己吃了覺得味美的,馬上就賜給李成器。雖然李隆基政務繁忙,但時常和大哥李成器一起吃飯,李成器酷愛音樂,李隆基善作詞,兩人志趣相投,更憑添了兄弟情誼。
開元二十九年冬天,李成器病死了,李隆基十分的傷心,嚎啕痛哭。為顯示李成器高尚的品德,以及李隆基與大哥的情誼,李隆基追封李成器為讓皇帝,他的墓還被封為惠陵。其情誼之深,由追封皇帝此舉來看,不假。
其實古代皇帝重視手足情份的也有不少。就比如雍正帝還很信賴他的十三弟允祥呢,但那是政治上的依賴。但是李隆基對他大哥的情感絕對是真的。
-
3 # 一貳一橙
無情最是帝王家,歷史上皇帝和宗室之間手足相殘的不在少數,但也有一些王爺,因為和皇帝關係好,不涉及政治黨爭而能善始善終。
比如清朝三位皇帝:康熙和哥哥裕親王福全、雍正和弟弟怡親王胤祥、乾隆和弟弟和親王弘晝。
乾隆和弘晝之間的兄弟情深雍正一共有十個兒子,活到成年的只有三個:弘時、弘曆和弘晝,其中弘時早年又因為失寵而被過繼給了八叔胤禩(此時的胤禩已改名為“阿其那”),於帝位無緣了。
剩下來的弘晝,就是寶親王弘曆唯一的兄弟和最強有力的對手,所幸的是,弘晝選擇了做兄弟,而不是做對手。他聰明伶俐、洞察世情,深得雍正帝的喜愛,但同時他又天性闊達、不爭不搶,這一點和他母親耿氏的教育方式是分不開的。
乾隆是很感謝弘晝沒給他添亂,因為雍正最疼愛的福惠早死,成年的兄弟中,弘時比不過他,弘晝又不願和他爭。這才能讓弘曆不用面臨父親繼位時那樣險峻的局勢,可以悠哉的繼位。
而且此時雍正後宮嬪妃中,得雍正寵愛又還在人世的,只有乾隆的母親鈕鈷祿氏和弘晝的母親耿氏,由於耿氏性情溫和、聰慧,又教育出弘晝這樣一個好兒子。乾隆也不必擔心這對母子會出什麼么蛾子,自然就對弘晝十分放心了。弘晝算是清朝有名的“荒唐王爺”:像在朝堂上正面懟乾隆就是經常的事,還有如電視劇裡所描述的,弘晝很喜歡辦“活出喪”,就是給還活著的自己置辦喪禮,讓家人在旁邊大哭大嚎,自己則坐在祭臺上吃著喝著,看著戲。
不過後世一般認為:弘晝實際上是大智若愚,因為他的這些舉動,雖然荒唐,可卻沒有違背過國家制度:比如朝堂上和皇帝論理,那是努爾哈赤時期就傳下來的;舉行“活出喪”也不違法,畢竟清朝皇帝一上任,就得先給自己挑好一塊墓地。所以乾隆也從來沒有責怪過他,還不斷地給他賞賜。
也是因為乾隆的嬌縱,朝廷上無人敢惹弘晝,甚至到後來,發生了王爺當庭毆打大臣的事情。不過乾隆依舊置若罔聞,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弘晝最後六十歲去世,雖然不及乾隆和母親耿氏那樣長壽,但比起父親雍正和那些短命的哥哥來,做了一輩子逍遙王爺的弘晝,則又顯得幸福得多了。
-
4 # 炒米視角
事情通常是相對的,皇族之間有爭鬥,自然就有和睦相處。實際上從漢朝到清朝,皇帝和王爺之間關係不錯的例子很多。
比如漢景帝劉啟和他的親弟弟梁王劉武,一個恨不能來個“兄終弟及”讓位給自己親弟弟;一個在“七國之亂”時,為了保護親哥哥,承擔了抵禦幾乎過半以上的叛軍主力的重任。實際上是不是真的因為兄弟之情,這就真不好說了,但是至少表面上是那麼回事,看起來很美。
但是就是在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混亂局面之下,也有殷殷兄弟情深。雍正和怡親王胤祥的這個兄弟請堪稱彪炳千古了。胤祥在奪嫡期間究竟是怎麼幫助雍正的,小說家言,濃墨重彩。但是雍正繼位以後,身患重症的胤祥不忍雍正身單力孤,毅然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全力輔佐胤禛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
基本上雍正無法親自出面解決的大事小情,都交給胤祥去辦。什麼太后得葬禮、自己的陵園,這些家務事都不算;即位之初,雍正沒錢,便讓胤祥主理話題,清理虧空;雍正3年,京畿水災,李紱就知道開倉放糧,但是後續水利營田事務卻無能,還捲入了和田文鏡的互參扯皮中。胤祥又被安排如負責京畿水利營田事務;雍正7年因準噶爾部竄擾邊陲,命其辦理西北兩路軍機。
雍正是個耿直人,對這個兄弟的感情也非常的好,待遇也是空前絕後的,封其為清朝的第9個鐵帽子王,准許世襲罔替。死後配享太廟,上諡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諡前。絕無僅有地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
雍正對胤祥的感情不錯,似乎多少還是因為胤祥識得大體,為兄弟盡心盡力,累死在任上。
到了乾隆這一輩,簡直成了“寵弟狂魔”。弘時死的早,但是乾隆又兩個弟弟,分別是弘晝和弘瞻。乾隆即位後,自己住進了紫禁城,但是心裡還想著兩個弟弟。
弘晝的親王是雍正封的,乾隆有點過意不去,就把雍正的潛邸雍和宮賜給了弘晝,如果從兄弟分家的角度來講,乾隆這就相當於淨身出戶,老爹留下來的市場老爹留下來的私產都歸了弟弟。還給他安排了工作,讓他入軍機議政,這待遇都是破例的;
弘瞻年幼,小20來歲。基本上比乾隆的幾個兒子還要小。本來都沒有資格被封為親王的。因為封了他為親王,自己兒子封親王的指標就要打折了。但是乾隆把弘瞻過繼給果親王允禮。允禮無後,他死了那個親王爵就浪費了,而且一堆家產沒人繼承。雖然弘瞻是過繼給了允禮,但是仍然養在太后身邊,連乾隆給太后修的圓明園,都是弘瞻經常出入之所。
雖然大家都說乾隆是個敗家子,但是對待家人兄弟,乾隆還是比很多帝王完要寬容的。
有個例子,可以看出乾隆和弘晝即便日常相處也和普通家庭兄弟相似。
乾隆與弘晝曾在正大光明股監考八旗子弟,天色已晚,弘晝讓乾隆先回宮吃飯,乾隆不允。弘晝也不過腦子,就問:“你疑心我受賄行私嗎?”乾隆不答。第二天,乾隆見弘晝,說:“昨天若我當眾回答你,你已經成為肉泥了。”如果我們做一般意義理解,弘晝說話根本不過腦子,而乾隆也的確不和自己弟弟計較。
乾隆之所以能如此善待兄弟們,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這一代兄弟少,接掌權位過於順利,沒有激烈的兄弟間競爭。而相反的是父親雍正留下的股肱們都過於強大,籠絡宗親,不但可以形成較好的道德口碑,還可以形成一致對外的統一戰線。
-
5 # 於左
我們首先要對這個問題進行一點限定,即這裡所說的王爺,是指皇帝自己的親兄弟,不是那些世襲的王爺,因為那些人可能是皇帝的爺爺、叔叔或者同族的兄弟,血緣比較遠。
從情理上看,皇帝和親兄弟之間的關係不會太親密,因為彼此之間存在著雙重的競爭關係。首先他們可能有不同的生母,各自的母親之間原本就有著強烈的競爭和互斥,他們在生母身邊長大,不能不受到這種敵意的影響。
其次是皇子之間在繼承權上的競爭,大家的利益既是統一的,又互相對立,你分的多了,我必然就少一些。即使是同胞兄弟之間,也無法避免這一點。
而且,正常情況下,皇帝即使對某位親王很好,也不會表現得太露骨,以免給大臣們鑽營的機會。如果一個皇帝對某個親王十分親近,幾乎可以肯定這其中有著明確的目的,比如對某位兄弟的關切可能是要掩飾對其他兄弟的冷酷無情。或者透過顯示兄弟親善,希望世人忽視或者忘卻自己那些不可告人的過往。
但凡事都有例外,歷史上真有一個皇帝對自己的一位兄弟是真好,那就是北魏孝文帝元宏對他的六弟、彭城王元勰。
孝文帝一共有六個弟弟,加上他自己一共兄弟七人,元勰排行老六,性格平和溫厚,好學而且擅長詩文。孝文帝曾經讓元勰在十步之內寫一首詩,以路邊的松樹為題,元勰真不含糊,很快成詩:“問松林,松林經幾冬?山川何如昔?風雲與古同?”
孝文帝認為六弟是提醒自己別像曹丕對曹植那樣,於是哈哈大笑:“你這是借詩責備兄長啊。”
其實孝文帝和六弟的關係非常好,尤其是在元宏病重之後,做為司徒、太子太傅的元勰悉心關照孝文帝的起居生活、飲食醫藥,同時還要兼理朝政。
太和二十三年,孝文帝率軍南征,元勰隨行,途中孝文帝再次發病,大小事務全由元勰協助料理。孝文帝預感到自己死期將至,開始向元勰交待後事,很誠懇地說:“將來執掌軍隊、維護社稷的事,只能靠你了。”
此後孝文帝的病勢越來越沉重,他囑咐元勰:“國家安危繫於你一身,你要盡力輔助皇太子。”
元勰是相當明智的一個人,他流著眼淚對大哥說出自己心中的隱憂:“我會以死效力,可是位高遭忌,陛下明鑑,請允許我全身而退,以避禍端。”
於是孝文帝給皇太子寫了一份手詔,對元勰的功績給予很高的評價,並說他們兄弟之間關係親密,“元勰嚮往閒散的生活,我一直不捨得他離開。等我百年之後,你可以聽憑元勰去留。”
不久,孝文帝死在路途之中,元勰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平靜撤軍,秘不發喪,同時派人飛速通報皇太子。最終護送孝文帝的靈柩安然返回京城。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皇太子元恪即位,就是宣武帝。元勰提出隱退,宣武帝堅決挽留,元勰最終留任侍中、司徒。後來因為得罪了宣武帝的叔丈高肇,被宣武帝賜毒酒毒死。
-
6 # 宋安之
有黑暗,自然有Sunny。皇室之間有自相殘殺的殘酷一面,自然有兄弟情深的溫柔一面。
歷史上王爺與皇帝關係非常好的呢,像大家熟悉的就有老四雍正帝和老十三胤祥,還有康熙帝和哥哥裕親王富全。
像其他朝代,也有很多。
比如說西漢第二位皇帝漢惠帝劉盈,對自己的弟弟趙王如意就很好,像當年趙王的母親戚夫人在漢高祖劉邦面前吹枕邊風,差點使劉盈的太子之位被趙王取代,結果劉盈並沒有記恨趙王,兄弟兩個關係還不錯。
後來呂后想要報復戚夫人母子二人,劉盈又與趙王吃住在一起,就是想保護趙王,雖然最後呂后還是將趙王害了,但這漢惠帝劉盈如此對待趙王如意,也是皇室之中少有的溫暖事情了。
還有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和哥哥李憲,關係就很不錯,李憲身為唐睿宗的嫡長子,被立為皇太子以後,雖然讓位於李隆基,有著害怕李隆基勢大的原因,但也是避免皇室自相殘殺的一個好的行為,從此以後李憲和李隆基的關係是相當好,李憲死後,唐玄宗更是堅持追封哥哥為讓皇帝,很是兄弟情深啊。
明朝的天啟帝和弟弟崇禎帝關係也不錯,兩個兄弟從小也是苦命,因為父親朱常洛不受爺爺萬曆帝的寵愛,導致兩個兄弟過的很苦,可以說是患難兄弟。
天啟帝登基以後,對還是信王的崇禎帝也不錯,天啟帝無子,後來病重時便召弟弟信王朱由檢入臥室,說道:“來,吾弟當為堯舜”。將皇位傳於崇禎帝。
-
7 # 曉康講歷史
八賢王趙德芳,是當時在位的宋仁宗的叔叔,手拿金鐧,上打昏君下打饞臣。
八賢王,非常正直,救過楊家將,幫助過包公判案,還幫過寇準得很多人,
趙德芳23就死了,歷史中對他記載也很少,只是說,他是太子,但沒有繼承皇帝位,被他的叔叔家給世襲了,
-
8 # 西堤讀文史
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
古代不管是誰當上皇帝,立刻就飄了,為了彰顯自己的特殊,他們有各種忌諱,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當屬別人不能叫他的名字這個規定。誰如果敢直呼皇帝的名諱或者和名字裡有和皇帝名字相似的字,那就是大不敬,後果很嚴重。
雍正自然也不能免這個俗,他比別人做得更徹底,他即位後自己兄弟名字裡的胤字都統統不能留,全改為允字。
這裡面有例外嗎,有,那就是胤祥,不過胤祥活著的時候還是叫允祥,他死之後,雍正破例恢復了他原本的名字胤祥,這已經很好了,其他兄弟到死都沒有恢復名字,依然叫允甲允乙什麼的,雍正和胤祥關係如果不好,能恢復他的名字?
那麼雍正對胤祥為什麼這麼好呢?胤祥不爭,他做事勤勉,有功而不居功自傲。
關於雍正即位前和胤祥的關係,史書上記載的並不多,但我們猜測一下大概是很好的,因為和雍正關係不好的兄弟都被處理了,老八老九老十和老十四不都是例子,胤祥如果不是和雍正關係好,那他的下場一定也是“牢底坐穿”。
雍正即位之後對胤祥就更好了,他命令胤祥管理戶部,還給胤祥加俸,加儀仗隊排場,然而胤祥都推辭不受,胤祥越這樣,雍正越覺得胤祥人不錯,所以他堅持封賞胤祥。皇上非要加封,胤祥也推辭不過,他接受封賞,但是隻接受一部分。
胤祥把戶部管理的井井有條,雍正很是滿意,等到雍正即位第三年的時候他給十三弟加官進爵,命令他管理京師附近的水利事務。胤祥管理水利期間疏通河道,修堤築壩,同時抓運輸和灌溉兩件事,在他的努力下水患減少,老百姓的收成也得到大幅改善。即便有這樣那樣的功勞,胤祥也沒有顯擺張揚,他沒有以此做籌碼獲取更多的榮寵,還是低調做事為人。
到雍正七年的時候,胤祥開始管理西北的軍機事務,胤祥的身體本來就不是很好,他自己做事又特別盡心盡責,終於在次年積勞成疾,雍正聽說之後很是擔心,遂趕去探望,哪料他趕到的時候,胤祥已經病逝,雍正十分傷心。
胤祥死後,雍正下令罷朝三日,第二天他還親自去祭奠十三弟,並頒下口諭說自己要穿喪服一個月來悼念十三弟,其他官員不必效仿。
過了幾天,雍正又親自下令恢復胤祥的名號,這是天大的恩寵了,乾隆在位的時候只是寬赦了幾位叔伯,並沒有恢復他們的名諱。
用行動支援兄弟漢景帝的梁王漢初劉邦消滅了異姓諸王,為了鞏固統治,他分封同姓子弟為諸侯王。
劉邦認為自家人不會坑自家人,分封同姓宗族為諸侯王就能萬無一失,保江山千秋萬代,但他低估了人性的貪婪,諸侯王的分封國有獨立的行政權,絕對的權力令諸侯王越來越膨脹,他們對帝王的政令陽奉陰違,各自為政,到了景帝即位之時,諸侯王和王權的矛盾衝突幾乎激化到了極點。
景帝意識到了諸侯王不聽號令對大漢的威脅,他採取晁錯的方法開始削藩,在削藩行動中首當其衝的三人就是趙王膠西王和吳王。
景帝最初的動作並不大,但是吳王他們也看出來了,最初那些懲處措施是一個訊號,不是最終目的,景帝以後會有更大的動作,如果坐以待斃,早晚變成沒有實權的光桿司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還是先發制人來得好。
打定主意的吳王聯絡其他六國發動了叛亂,這件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叛軍一路東進,攻到梁國的時候遭到了梁王的激烈抵抗,梁王堅守城池,拖住了叛軍,為平叛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自那之後,漢景帝就越發恩寵梁王,梁王因此變得驕橫起來。
後來他還和竇太后串謀意圖繼承帝位,此議被漢景帝駁回,徵位不成的梁王便密謀刺殺太子劉徹,不過事情敗露,梁王也被揪了出來,漢景帝沒有過分追究此事,但從此也疏遠了梁王。
什麼是真兄弟,甜言蜜語,桌上推杯換盞的人不算,有難同當,你困難的時候我拉你一把,這才叫真兄弟。梁王前期做到了真兄弟,景帝也知恩圖報,給梁王開了很多方便之門,但是梁王后來覬覦不屬於他的東西,這可算晚節不保了。
能善始善終之道在於踏實做事,低調做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做得多的人難免飄飄然,覺得自己多偉大,然後就開始賣老資格,居功自傲,一旦到這一步,你做的一切都白費了,工作的人應該對這點深有體會。
古代那些能善終的王爺和大臣大都做到了嚴於律己,希望我們也能學習到他們的自控,能自控的人才能成事。
-
9 # 千年歷史千面遊
“願身不復生帝王家!”這是南朝劉宋王朝新安王劉子鸞在死之前,發出的一聲嘆息。中國古代皇室中,為了利益,手足相殘的事情時有發生。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九龍奪嫡”。但是,也不乏兄友弟恭的故事。還是在清代的康雍乾三朝,每一朝都曾有一段兄弟和睦的佳話。
康熙帝和哥哥裕親王福全愛新覺羅.福全,是順治帝的次子,母親是寧愨妃董鄂氏。需要說的是,這位董鄂氏不是那位“三千寵愛在一身”的董鄂妃,否則就不會有後邊的故事了。一次順治皇帝問福全的志向,福全的回答是四個字:願為賢王。後來他的一生,也確實是踐行了自己的願望。
順治帝去世之前,繼承人的候選者實際上只有兩人:九歲的福全和八歲的玄燁。從個人感情和長幼排序來看,福全更有勝出的可能。但是孝莊皇太后聽取大臣湯若望的意見,認為已經出過天花的玄燁更有福氣,於是力排眾議,讓順治立了玄燁為下一任皇帝,也就是康熙帝。
從上面這段故事能看出,福全曾經是玄燁皇位的直接競爭者!按照一般的情況來說,福全的身份相當危險。但是康熙帝不愧為清朝最傑出的皇帝,心胸博大,不但沒有迫害這位二哥,還對他委以重任。康熙六年,已經十五歲的福全被封為了裕親王和議政大臣。雖然此時康熙還沒有親政,但是也不能不說,他對自己這位哥哥是沒有任何猜忌。
此後的十六年,福全沒有留下什麼太多的事蹟。而相對的,康熙在這期間平三藩、收臺灣,忙得不亦樂乎。兄弟倆這一忙一閒,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可能是福全本身的才能屬性,不適合內戰和海戰。到了康熙二十二年,福全開始活躍起來。兄弟康熙先後去五臺山和長城巡視,自己去打頭陣,而讓福全陪同孝莊太皇太后同行。在康熙二十七年,孝莊太皇太后生病,康熙親自服侍,福全則全程陪同,得到了康熙的嘉獎。
重頭戲是康熙二十九年,漠西蒙古首領噶爾丹率軍攻入朱穆秦。為了反擊,康熙封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帶領大軍出古北口,聯合其他幾路軍隊共同討伐噶爾丹。一開始福全取得了一些勝利,用夜襲的辦法打敗了噶爾丹麾下的厄魯特軍。但噶爾丹狡猾,隨即擺出了一副要歸降的姿態。福全輕信,導致錯失良機;緊接著,福全又在沒有請旨的情況下,私自命令部隊回師。這在當時可是大忌,但康熙帝卻沒有殺掉或者圈禁福全,而是罰俸祿三年,撤去三佐領和議政之權。而他的王爵則得以保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再度親征噶爾丹,福全跟隨,並立了功。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病重。康熙帝當時正在外地巡遊,就命令自己的各位皇子回京探望。當年的六月二十四日福全病故,終年五十一歲。康熙帝在回京之後,立即前來弔唁,在靈前痛哭不止。待平靜之後,康熙帝又命令御史羅佔在黃花山修建了福全的墳瑩、墓碑。而除了每年的常規祭祀之外,還單獨增加了祭奠的規格。福全喪事辦完後,康熙又讓人將自己和福全共同坐在樹下的居家圖畫了出來,以寄託哀思。
雍正皇帝和怡親王胤祥雍正帝是著名的鐵腕皇帝。由於“九龍奪嫡”的關係,雍正和幾個兄弟關係非常緊張。在他繼位後不久,這些兄弟就被他圈禁的圈禁、監禁的監禁。連自己的親兄弟十四爺胤禵,也難逃這個命運。但是他和自己的十三弟胤祥,卻是好得不能再好的鐵哥們兒,感情甚至超出了兄弟之情,而可以看做人生的知己。
雍正帝和胤祥關係融洽是有原因的。小時候的胤祥聰明伶俐,很得父親康熙帝的寵愛,於是便讓已經成年的胤禛(即雍正帝)親自教授胤祥數學。兄弟二人朝夕相處,每每共同討論時事,交換心得,因此彼此間十分了解。如果康熙出巡,同時帶著這兄弟二人,二人則形影不離;如果只帶其中一人,兄弟間也會頻繁的書信往來。因此可以看出,胤禛和胤祥是真正交心的兄弟。
更為難得的是,胤祥無心皇位,這讓他不會受到深沉的胤禛的猜忌。其實要說起個人感情,康熙帝最喜歡的是胤祥。可是後來胤祥被捲入廢太子一案,被圈禁了一年,從此便失寵了。在恢復自由之後,胤祥堅定地和四哥站在一起,二人共同進退,最終在權力的爭奪戰中笑到了最後。
對於兄弟的支援,雍正帝投桃報李。在繼位之後的第二天,就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總理朝廷大事。胤祥對四哥的賞識也非常感激,廢寢忘食地為其工作。康熙晚年,積弊叢生,國庫空虛,各地府庫虧空嚴重;各級衙門積壓的舊案,處理起來毫無頭緒;西北準噶爾汗國一直和清朝敵對,為了保持軍事壓力,軍隊還需要大量的糧餉;再加上康熙帝的喪事、會考的事宜、造辦處的監督、外國傳教士的相關事宜。一樁樁一件件,胤祥都親自過問,並處理得井井有條。可以說雍正帝之所以能坐穩江山,和胤祥的努力分不開。所以雍正帝才會稱讚胤祥“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兄弟二人赤誠相待,共同努力,將康雍乾盛世推向高峰。
雍正對於胤祥的寵愛,當然不止是封王那麼簡單。他曾經賞賜胤祥白銀23萬兩,並特旨胤祥可以在六年之間,從國庫中直接拿錢家用。在佐領的人數方面,雍正為胤祥加派了不少人,以及17名各等護衛。在儀仗方面,雍正也為胤祥加了兩杆豹尾槍和長桿刀。雍正三年,皇帝又給了胤祥一個郡王的指標,讓他可以在所有兒子中選一個人指封。而胤祥對這些賞賜,大部分都是辭謝,實在辭不了的就儘量減少數量,從不照單全收。
但是誰也不是超人,胤祥的身體,在繁重的工作下逐漸不支。雍正八年,胤祥終於病倒。可他躺在病榻上,心裡想的仍然是治河的工程,讓人不禁感嘆他的責任心是如此之強。雍正帝也心疼這位能臣,不停地派太醫診治,下旨為胤祥減負,並動用內帑設立祭壇,為胤祥祈福。但是一切都是徒勞,胤祥還是在這一年的五月初四撒手人寰。
乾隆皇帝和和親王弘晝相比前面的兩對兄弟,乾隆帝和弘晝的名聲就差多了。
弘晝是清朝中前期最無法無天、荒唐胡鬧的王爺。他曾經在議事時,和軍機大臣訥親起了爭執。弘晝不顧皇家體面,竟然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動手打了訥親。而乾隆皇帝則是看著弟弟恣意妄為,絲毫不加勸阻。而事後,也沒有對弘晝做出任何懲罰。
除了打人之外,弘晝對金錢的狂熱,也讓人難以想象。乾隆帝繼位後,曾經將雍正皇帝的私房錢和舊邸財物全部給了弘晝。具體有多少,史書沒提,但想來應該不會太少。加上弘晝親王的俸祿,他應該不缺錢花。但是弘晝絲毫不滿足,還曾經命人扣留朝廷的“運鈔車”,相當於從國庫拿錢用。此外,他還熱心給自己辦喪事,每次他都坐在院子裡大吃大喝,卻命令家人號哭。王公大臣自然也不好不來弔唁,弘晝因此收了不少的份子錢。
對弟弟的荒唐,乾隆帝的態度是視而不見,隨他去。但是弘晝漸漸地忘乎所以,開始對乾隆帝不規矩了起來。一次科舉殿試的時候,天進中午,弘晝請乾隆帝回去吃飯。乾隆帝不准許,弘晝就嘟囔了一句:“皇上是怕我收買這些士子嗎?”這句話放在別人那裡,可是絕對的欺君大罪。但是乾隆帝不露聲色,沒做回答。第二天弘晝也覺得自己過分了,便來向乾隆請罪。乾隆說了一句:“昨天我要是說一句話,你恐怕就要粉身碎骨了!”說完了還依舊放縱這個小老弟,一切沒有任何改變。
乾隆對弘晝的放縱,是有原因的。弘晝打小在乾隆的生母熹貴妃那裡長大,所以兄弟二人感情很深。再加上乾隆繼位後,其他兄弟都已去世,只有弘晝還活著,他當然會更溺愛這位兄弟一些。
但是作為弘晝來講,他的胡鬧很可能只是一種“自汙”之計。雍正皇帝曾評論弘晝,認為他聰明絕頂,和自己最像。而且在雍正十三年,朝廷設立了苗疆事務處。弘晝小小年紀,就隨後來的乾隆帝一起管理,可見他的才能和潛力,至少不在乾隆之下。這和他在乾隆年間表現出來的狀態簡直大相徑庭。
然而不管怎麼說,弘晝恣意妄為的名聲是造出去了。可以說只要乾隆帝還活著一天,他就可以繼續妄為下去。但是,在乾隆三十五年,弘晝胡鬧到了頭。這一年,他真正的經歷了一次葬禮,可惜他已經不可能親自主持了。乾隆帝沒有表示特別的悲痛,而是給了他一個“恭”字的諡號了事。可能對他這個當哥哥的來講,弘晝的死是一個解脫。
除了這幾位之外,清朝的其他幾位皇帝,只要是有兄弟的,關係處的都還可以。究其原因,清朝獨特的藩王制度和“秘密立儲”的傳統應該發揮了很大作用。清朝的藩王只有封號和尊位,還都是住在京城的,而不回去外地“就藩”,因而就不會有太強的私人力量。一旦大位確定,藩王只有臣服的份兒。而秘密立儲制度確定之後,各個皇子都沒有明確的對手,只能拼命地討好父皇,自然也就不會上演太多兄弟相殘的戲碼。
-
10 # 尋根拜祖
古人用“棠棣情深”來謳歌兄弟之情,雖說有“最是無情帝王家”之說,但兩千年帝國史還是留下了不少兄弟情深的動人故事。
舉三個例子:漢明帝與東平王劉蒼,唐玄宗與寧王李憲;雍正帝與怡親王胤祥。
漢明帝與東平王劉蒼英明神武的光武帝劉秀一生犯了個大錯,他廢立皇后和太子,造成了兒子們失和,郭聖通和許美人的兒子們站在了嗣君漢明帝的對立面,以至於兄弟鬩牆的事屢屢爆發。
異母兄弟靠不住,同母兄弟呢?陰麗華跟郭聖通一樣,也生了五個兒子:漢明帝劉莊、東平王劉蒼、廣陵王劉荊、臨淮公劉衡、琅琊王劉京。
哥五個劉衡早夭,劉京是個只知道享樂的紈絝子弟,劉荊倒是個有志青年,不過他的志向是搶哥哥的皇位。
漢明帝舉目四望,兄弟11個,唯獨同母弟弟劉蒼值得親近。
劉蒼也沒有辜負哥哥的期望,這位歷史上有名的賢王,以驃騎大將軍身份留京輔政。
親王輔政,這在兩漢是不符合朝廷制度的。自從“七國之亂”後,漢廷對藩王的管理越來越嚴格,藩王們手中的權力也逐漸被削光,成了吃乾飯的廢人,甚至連行動自由都要被限制。
兩漢的藩王除了奉詔進京拜謁外,不能離開封地一步,更不允許參政議政,甚至連他們的姻親都不允許到中央任職。
漢明帝任命劉蒼為輔政大臣,其實就是對祖制的公然破壞。當時朝中雖有議論,但總的來說還是接受了漢明帝的這個決定。劉蒼也以自己的行動,平息了人們對他的質疑。
劉蒼是個恪守禮法的標準儒家知識分子,他的偶像就是周公,在政治上他其實並沒太突出的才華,但他的謙謙君子之風,還是贏得了士大夫們的讚譽。
漢明帝很悲催,弟弟們要麼對他敬而遠之,要麼把他當無限索取的奶牛,要麼就想方設法取代他,而劉蒼則是唯一一個技能給他帶來親情,又能幫他料理國政的弟弟。
因此,儘管劉蒼多次提出去職就藩,漢明帝始終不答應。直到永平五年,漢明帝覺得天下太平了,才同意劉蒼回到封國。
回到封國後,劉蒼依然不斷給漢明帝進言,又多次奉詔進京。漢明帝對劉蒼的賞賜可謂是大手筆,動輒數千萬錢,馬匹、布帛、奴婢、寶貨不計其數。
漢明帝還為劉蒼破了分封的慣例,他將劉蒼的五個女兒按公主的待遇封為縣主。有一次,漢明帝一次性給劉蒼送去19枚大印,讓他府上5歲以上的男孩全部封侯。
劉蒼還是兩漢唯一一個一家佔了兩個王爵的藩王,其長子劉忠繼承東平王,次子劉敞被額外上了個任城王。
漢明帝駕崩後,漢章帝延續了父親對劉蒼的關愛。劉蒼去世時,漢章帝為他舉辦了超規格的葬禮,以至於後世以此為標準,形成了“如漢東平王故事”的葬送規制。
唐玄宗與寧王李憲李憲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異母哥哥,生母劉皇后(追封)。
李憲的身份比較特殊,李旦第一次登基後,他就被冊封為皇太子,李旦退位後他又被降為皇孫。
唐隆政變後李旦二度登基,但太子人選成了麻煩事。原來,李旦這次復位,李隆基立下殊勳,其個人勢力也急劇膨脹。
這個格局像極了當初的李建成與李世民,哥倆一個佔著身份優勢,一個佔著實力優勢,兩派擁躉虎視眈眈,稍有不慎“玄武門之變”的悲劇必將重演。
關鍵時刻,李憲主動退出了儲位之爭,他多次向父親上疏:“儲君是國家公器,平時以嫡長子為重,但國家危難之際應該為功勳為重。如果違背了,必將讓天下人失望。”
在他的一再請求下,李隆基登上太子之位,避免了大唐帝國的又一次政治危機。
正是這個原因,李隆基一生都對大哥飽含深情,和充分的信任。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矛盾不可調和之際,李憲被太平公主當作輿論工具抬出來,試圖用他取代李隆基。
面對可能的危機,李隆基做了一床大被子和一個長長的枕頭,將兄弟們召集在一起,以示像小時候一樣同床共枕。正是這種信任,讓太平公主的陰謀最終落空了。
唐玄宗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終其一生他都對兄弟們非常友好,尤其是對大哥李憲,唐玄宗一直稱呼他為“兄”,執以家禮。
唐玄宗與武惠妃的兒子李瑁生下來多病,於是按民間習俗,將他送給李憲撫養。
當然,作為敏感人物,李憲也曾不斷遭遇流言。不過李憲非常明智,他恪守兩條原則:一不幹政,二不結交朝臣,醉心於音樂,安心當逍遙王爺。
李憲的小日子過得相當滋潤,民間筆記記載,李憲愛花,怕鳥毀了花兒,不惜在樹枝上繫上金鈴,鳥兒一落下發出清脆的聲音,被嚇得騰空飛起,於是花叢中清脆的鈴聲響成一片。
李隆基非常欣賞大哥的態度,對他賞賜不斷,但凡有新鮮的物件或者食物,他都不忘讓人給大哥送一份,因此從宮中到寧王府的馬從不間斷。
李憲病逝後,李隆基在他的靈柩裡放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家信,落款是“弟隆基”,並追封他為“讓皇帝”,以帝王禮儀葬於惠陵。
雍正帝與怡親王胤祥《詩經》有云:“棠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隰裒矣,兄弟求矣。”借棠棣花開比喻兄弟情深。
在電視劇《漢武大帝》中,心機頗深的漢景帝為了籠絡弟弟劉武,特地讓隨從高唱“棠棣之華”,成功地鞏固了兄弟聯盟,為平定“七國之亂”奠定了基礎。
其實漢景帝的兄弟之情是裝出來的,雍正帝對胤祥的棠棣之情真的不含一點雜質。
胤祥早年是康熙帝最寵愛的皇子,他早年喪母,曾由雍正的母親撫養,因此與雍正感情極深。
胤祥後來為何突遭父親的冷落?後人猜測,很可能是康熙選中了雍正為接班人,怕他受到性情過於剛直的胤祥的牽連,因而故意壓制冷處理胤祥。
康熙朝的九子奪嫡事件,放在整個古代史上都是很有影響力的事件,看似邊緣化的雍正能笑到最後,跟胤祥的支援有很大關係。
雍正即位後,也給予了胤祥最高的榮譽和權力,封其為“鐵帽子”親王,總理事務大臣,領銜軍機處。
雍正帝為人猜忌心很重,手段也很毒辣,唯獨對胤祥報以絕對的信任,稱之為“柱石賢弟”。
唯一比較遺憾的是,這位大清歷史上的賢王,僅僅活了44歲就壯年而歿,讓雍正帝失去了一位政治棟樑和親密手足。
其實歷史上兄弟情深的例子非常多,比如春秋時期衛宣公的兩個兒子公子急和公子壽,公子壽為了救哥哥公子急,不惜冒名代死,公子急得知真情又不惜一同赴死,上演了蕩氣迴腸的“二子泛舟”。
只是這樣的故事,被爭權奪利手足相殘的“皇家主旋律”所掩蓋罷了。
-
11 # 韓信197999
李隆基和他的太子哥哥……
李隆基成功把自己老爸推上皇位後,自己老老實實當王爺,讓哥哥繼續當太子。這就尷尬了……想當年李世民都能砍了李建成……
但是呢,李隆基和他哥哥兄恭弟友。哥哥直接把皇位讓給弟弟,弟弟過後還追封哥哥為皇帝……夠不夠好?
-
12 # 棲鴻看紅樓
大被同眠聽說過嗎?
不不不,千萬雖往歪裡想。我說的是歷史故事:唐明皇繼位後,做了一條特別寬大的被子,和兄弟五人睡在一條被子裡。
五個人睡一條被子,當然是有點作秀的。這個舉動象徵意味更大於實際意義。不過史料記載,李隆基和兄弟們關係的確是很好。
《資治通鑑》說:“諸王每旦朝於側門,退則相從”、“上每朝罷,多從諸王遊,在禁中,跪拜如家人禮,飲食起居,相與同之”……
李商隱的詩說:“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元稹的詩說:“百官隊仗避岐薛,楊氏諸姨車斗風”,雖然在時間細節上有所錯訛,但是可見李隆基兄弟友愛,已經是民間共識了。
唐玄宗李隆基兄弟五人,只有他最長壽、死得最晚。但是顯然,其他兄弟都沒有爭皇位的野心——也許是小時候在奶奶武則天的高壓之下,所有的野心都被泯滅了。
可能只有泯滅了權力慾望,才能這樣“兄弟怡怡”吧。
-
13 # 洞庭湖裡的鱖魚
當然有啦,兄弟是血緣關係,只要不涉及皇位爭奪必然是兄友弟恭。
清朝胤禛和胤祥大家都聽爛了,我說一組新鮮的
皇太極和多爾袞。
皇太極太喜歡多爾袞了!
皇太極把阿濟格弄走,把多爾袞扶上正白旗旗主。
在大小淩河之戰中,多爾袞親冒箭矢身先士卒,皇太極心疼不已,並警告多爾袞手下的都統、佐領。如果下次睿親王再自己上受了傷,我就讓你們跪一排依次砍腦袋!
1640年~1642年松錦之戰,這場決定國運的戰爭持續了兩年。戰線膠著之時,多爾袞“私遣軍士回家探親”。皇太極急於破城,知曉此事後氣憤至極,按道理來說,皇太極應該痛罵多爾袞。結果皇太極的騷操作驚呆所有人,皇太極把副帥肅親王豪格拎出來罵:“睿親王私遣軍士回家,你不知道嗎?你為啥不勸阻你叔叔?”
豪格被罵得一臉懵,頂嘴回擊:“他(多爾袞)是王,我也是王,你愛咋咋地。”
結果豪格被降爵為郡王。。。
皇太極把多爾袞留下,說:“朕愛爾過於諸子弟”
真油膩!
回覆列表
當然有,康熙和他哥哥關係不錯。亁隆對他的弟弟也非常寬容。總之,皇帝也是人,只要他的兄弟們不謀反奪權,安分守己,過得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