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庭州行者
-
2 # 詹思丁
感謝邀請。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東方在大多數時間都領先於西方,並且是西方競相模仿和崇拜的物件。但在新航路開闢、文藝復興、工業革命等重大變革之後,西方開始超過東方,並且把東方遠遠拋在後面,最終主導了世界歷史發展的程序,成了世界的主宰,東方則淪為西方的附庸。西方的優勢地位一直保持至今。按道理來說,西方的崛起,就意味著東方世界的相對衰落,東方各國應該要勵精圖治,做出相應的改變,才不至於落後。但是事實是東方各國做出的改變太小,以至於西方國家只需要用極少的軍隊即可開啟東方各古老國家的大門。清朝作為當時最大的東方國家,面對歐洲的工業革命,不但沒有感到危機,還近乎於無動於衷。我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國家政策所致。自明朝以來,中國實行嚴格的海禁政策,嚴格限制民間對外交往,官方的僅限於少數港口和少數國家。這樣的政策實行幾百年來,的確保護了沿海各地不受海盜、倭寇的侵擾。但另一方面卻極大限制了明清兩朝與外部世界的交流,對外部世界發生的事情知之甚少,對外部世界的看法還停留在過去的觀念中,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最強最大的國家,不屑於做出改變;
第二,對自身實力的自信。歐洲的工業革命時期,正值雍正、乾隆和嘉慶三朝,雖然仍然是一個封建帝國,農耕生產方式居於絕對領導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中國的綜合國力在世界上仍然居第一位,對西方各國仍然具有威懾力,正是實力強大的客觀事實,讓清朝統治者誤以為自己的發展模式才是最正確的,西方的只是“耍把戲”;
第三,不同文明間在短時間內難以看到對方的價值。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明,一切生產生活,乃至軍事的發展都靠陸地,而歷史上的威脅也主要來自陸地。而歐洲國家則是以海洋文明為主,其文明的發展和改革都圍繞海洋展開,典型就是蒸汽機的發明,而軍事上的變革也是從海軍開始。當以海洋文明為主的歐洲開始工業革命時,對農耕文明的東方各國來說直接能夠借鑑的東西並不多,說白了,如果不深入瞭解的話,會誤認為那不符合東方國家的國情,而盲目地加以漠視。
-
3 # 會游泳的小老頭
先區分一下國家性質,中國當時屬於封建社會國家,西方國家爭先恐後的進行國家變革,資本家熱切需要開闢新的發展方式,轟轟烈烈的進行著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先進的國家體制,積極進取的資本家大力發展生產力,變著花樣改進生產方式。資產階級積極登上了歷史政治舞臺。當時的中國,無數人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喝沒喝酒世界都是中國的,盲目排外,閉關鎖國,不進行對外貿易。當然,最後只有捱打的份兒了。
-
4 # 博君一笑丶
這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啊,四大發明終究只屬於技術創造,並沒有根本性的解決問題,更沒有系統性的一些科學理論。
第一中國的經濟沒有能力承擔工業革命,中國社會直到清朝滅亡,金融一直拮据,一直通縮。第二工業革命的標準是礦石原材料替代植物原材料的大規模運用,機器製造機器,中國的鐵礦石少,品位低,商業在中國南方,原材料主要集中在北方,難以擔當工業革命的重擔。還有一點,工業革命之前的社會是植物經濟社會,工業革命之後是礦石經濟社會。
誠然,工業革命需要的紡織技術,鋼,煤炭,模鑄機械製造在中國宋朝都已成熟,已經具備了工業革命需要的技術儲備。但軟體市場的催化則是必不可少的,這是中國欠缺的。
英國的工業革命離不開整個歐洲市場的催化。十四,十五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擺脫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北非摩爾人的統治,成為狂熱的基督教國家。為了自己的經濟發展,香料的貿易和國家的存續,急需要聯合同一宗教或其他對伊斯蘭教有仇恨國家共同抵抗伊斯蘭教的擴張。所以,這些國家支援國民的冒險走向海外,開闢新航路。隨著新航路的開發,這些國家在非洲和美洲站穩腳步,開始瘋狂的殖民這些大陸的人民,這些大陸的金銀珠寶等財富源源不斷湧入歐洲國家,歐洲空前富裕,金融有緊縮變成通脹。這就為英國的“圈地運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由於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的非洲和美洲殖民地源源不斷財富湧入,富人消費空前大漲,新航路的開發又為歐洲的產品找到了新的市場。“圈地運動”帶來的手工工場的擴大以及失地農民在城市的生存得以解決。隨著這一問題的良性發展,工場主為了自己的利潤最大化急需降低成本,擴大生產規模這一矛盾問題的解決,貪婪他們願意在這方面試探,也有經濟能力在這方面試探,這就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和必要的條件。
工業革命以前,人類的生產資料幾乎來源於草本木本植物的供給,這些草本,木本植物生產資料受天時,地利產出,產量變化較大,在貿易時,還受人和的制約。工業革命後,草本,木本植物的生產資料開始走入幕後,取而代之的是礦石生產資料。人類的財富也是如此,開始有草本木本植物財富轉換成礦石財富,由於礦石財富相對於植物財富受天時地利人和影響較小,財富也更為穩固些,他的作為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也要大些。
工場主的財富增加和穩固,以及貪婪為了財富的更大化,願意,支援對替代能力和產量有限的植物和人力的研究,直接導致了礦石經濟替代植物經濟的落實和實行。這就為煤炭,鋼鐵,蒸汽機的到來,工業革命的到來提供了一切原動力和條件。
但中國不一樣,中國富裕,統一,國力強大,中國周圍所在的地理位置沒有對中國構成威脅的國家和政權,所以中國自古以來關注的是內部治理,政府不可能,也不會支援讓國民冒險,尋找新市場,新航路。中國的人口太多,華人如果要從事製造業,即使今天,世界的市場都滿足不了中國的生產規模,何況古代。華人與人為善,缺少強盜基因,即使華人發現了新大陸,也不可能挖掘帶血的財富供自己揮霍。但歐洲不一樣,英國不一樣,他們有伊斯蘭教的威脅,也有強盜的基因,他們市場較小,人口不多,生產規模無論怎樣擴大市場都能滿足。
中國社會經濟一直處於金融通縮裡,只在明朝萬曆年間一階段有一階段較為寬裕。那時間歐洲已開始殖民非洲美洲,當時歐洲放棄銀本位,改為金本位經濟,而中國是銀本位經濟,並且那時間中國對現代貿易的無知,中國的銀本位的匯率是歐洲的數倍,銀子來到中國只匯率的差價就獲益不菲。所以,很多歐洲人在美洲和非洲開採的銀子直接把船開到中國的港口進行貿易,然後裝一船中國的特產回歐洲進行銷售,歐洲人獲益匪淺。
由於歐洲人的持大量的銀子來到中國,中國那一時間金融通縮有所好轉,南方資本主義的萌芽開始出現。
南方是中國貿易的中心地區,當時的蘇州杭州出現了像後期英國“圈地運動”之後的情景,很多手工業呆在那裡等著工場主的僱傭工作。但可惜的是,中國的面積特大了,中國的南方適可貿易的地區,煤炭和鐵礦資源卻奇缺,不能擊爆工業革命的導火索。中國的西北部乾燥少雨,加上“尼爾諾現象”,西北連年乾旱,流民成群,起義不斷。雖然中國南方由於對外的貿易入超不少,也難以挽救大明的江山。大明王朝在進入“白銀時代”不久,在農民起義的刀劍了就傾倒了,南方的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萌芽跟著大明江山的傾頹灰飛煙滅了。
我們可以從一個例子來說明煤礦資源和鋼鐵資源對工業革命的意義。英國的工業革命之後對歐洲的傳播。比利時能夠滿足煤炭和鋼鐵礦產就近的原則,他的工業化時間進展的非常快。緊隨其後的法國,由於煤炭和鋼鐵資源距離較遠,工業化程序非常慢,及至1871年,鐵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割讓給德國,進一步削弱了法國的地位。法國工業傳統上專門生產極不適合機械化和大量生產的奢侈品。而德國由於鐵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割讓給德國,加上德華人的勤勞和嚴謹,德國的工業化迅步疾飛,很快就超過了英國的水平。而這恰好是中國的短板,自宋朝開始,中國的經濟中心在南方,但中國的南方恰恰缺少煤炭和鋼鐵礦產資源。
通貨緊縮對商品流通的抑制,很多人不能深刻的理解,我說兩個故事。大明王朝後期,西北乾旱造成的赤地千里,流民遍野,起義不斷。但東南卻由於商業發達,對外貿易的入超,富得流油。如果明朝政府不是錯誤稅收政策,中央國庫枯竭,滿可以把東南的商品轉入西北,賑災流民,明王朝就不可能在農民起義裡灰飛煙滅了。 紅頂商人胡雪巖後期和人鬥絲糧,胡雪巖的身家兩千多萬兩銀子,鬥到緊要關頭,一個合作伙伴被人收買,要求胡雪巖立即歸還現銀一百萬兩,但胡雪巖此時手裡沒有現金,東西又不能兌現,只得破產。通貨緊縮是商品流通的最主要敵人之一。
綜上所敘,就是工業革命不能在中國發展的原因。
-
5 # 世界史圖鑑
中國的四大發明領先西方千百年為何工業革命卻沒有在中國發生。這個問題其實很複雜,也可以在很多角度去解釋。我們從頭開始講,其實早在2000年前,人類文明軸心階段,我們就會發現兩個文明的差別。中華文明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但是除了農家,墨家對生產技術和科技有所研究之外,大部分的學說所研究的都是如何處理國家社會的倫理問題,而當時的印度則主要處理精神和宗教方面的問題,西方的希臘羅馬則主要處理的是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並不是說這三個軸心文明只討論以上各自的問題,而是三個軸心文明各有側重點。
之後中國由於儒家學說的統一再加上很多文人輕視科技,斥之為奇技淫巧所以即便中國有很多非常優秀的古代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所造出的很多科技產物都比西方領先,但是沒有推廣到全社會,這不得不是一個惋惜。但是西方做到了嗎?答案是西方也沒有做到,西方的很多發明家他們的發明大多也都失傳了。問題似乎並不出現在這裡。那麼問題究竟出現在哪兒呢?我們先看一看西方。西方在進入帝國時代以後他們的科技也陷入了低谷,尤其是在中世紀很多科技的圖書都被宗教隱藏,而我們的封建王朝時期大部分的科學技術也掌握在國家的手中。只有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技術才在民間廣為流傳。
雙方的差距依然沒有多大,甚至我們很多技術還遙遙領先於西方使其望塵莫及,甘拜下風。問題似乎也不是這一個時候出現的。再往後說就是中世紀結束,而關鍵就在於西方的思想萌芽。宗教界雖然不斷隱藏科技圖書,但是思想萌芽和啟發之後,這些被教會所隱藏的圖書重現於世還有一部分失傳的書籍學說思想也透過阿拉伯重新回到了歐洲,在啟蒙思想時期被重新發掘。最為關鍵的是西方可以把很多事情的原理概念化,這最重要。再2000年的時間裡幾乎沒有文明,可以對一些自然現象,進行概念化的解釋,僅僅是停留在技術上的模仿突破,以及對自然界的記載和一些迷信的解釋。但是對自然現象和生產進行概念化的定義和解釋,卻是人類文明的突破,這個突破率先在西方開始。
但其實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社會生產力的限制概念化的解釋。並沒有多大意義,甚至毫無用處。但是等到社會發展因為資本主義的繁榮發展而開始變化的時候概念化的發展加上資本的運作,再加上人類對自然的模仿,從而製造出了機器,可以代替人工的時候,概念化的自然規律總結,就會成為一般規律,指導人們去挑戰或者說是認識自然。而這一切必須要建立在思想開放的基礎之上,當然並不是說這個社會必須得全部開放才會到達這種程度。只要民間的思想束縛被打破哪怕不是全部被打破也會有Sunny照進人類的大腦。
中國有很多科技有很多理論,比西方發展早千年百年,但是我們依然沒有出現工業革命,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我們一直把技術看得很重要,卻沒有將其提煉成概念化的一般規律,這真的是文明發展的差異。當然除了以上這一點之外,也有官方對於民間思想束縛比如說八股文比如說文字獄,使得當時思想科技發展的一種可能被扼殺了。
-
6 # 天涯的盡頭
西方制度在17,18世紀就比中國古代先進了,產生很多發明家,很多偉大的發明。這是中國封建王朝不可比的。那時候明朝其實已經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社會經濟制度都在往好的方面發展。可那時候自然災害,各方面不穩定。農民起義導致了中國沒有和外面世界接觸越來越落後。
清朝雖然大一統了,可後來閉關鎖國,夜郎自大,以天朝字居。後來也是很慘,被西方欺負成什麼樣。
-
7 # 謀世123
中國在明朝的工業就很發達,著名的科技著作《開工天物》就是證明,因為滿清夷狄的入關,導致整個中國的科技技術被廢掉,徹底絞殺漢族,滿清夷狄之前中國的科技水平一直在不斷髮展,但是滿清以來,科學變成人人不齒的東西,因為滿清害怕百姓的造反,,明朝以前的重大發明和科技有三百多項,有一百七十五項,是華人的,中國在滿清以前的科技成就佔百分之七十五,
-
8 # 榕容寅
…,就為什麼沒有產生工業革命?這個問題實是在近現代史上,皇朝及華人被洋人的堅炮利槍的鎮壓下,皇朝華人屈從臣服西方文明史上的先進。為存活性的淹埋了中華智族遠古史實的,人類文明創造創生工業的實力貢獻!數天前鳳凰衛視介播的絲綢之路內容的節目中,西方的原始織布機不就是從中國上引進生產布匹的嗎.?!中國這梭子走線的織布機器,這經緯交織的紡線布匹不就是中華的文明的生活發明,文明的機器生產革命嗎?!魯班的出現本就是人類生活文明生產工業的革命性的誕生。人類的文明不就是從解決創造生產衣食住行上為出發起點嗎?!中國的集天地間的問題開創了農耕文明生產出了農作物,魯班的磨子,水車,誕生了生產加工機械機器的產物,風水動力磨機,風帆船馬戰車等。這些實物例,不就是機械機器的工業革命的出現嗎?!不就是人類工業的原始誕生嗎?還有火煉產品的銅鐵瓷器物品作證,固像的長城及抽象的北京天壇迴音壁,石弓橋這些建築物等史明年曆,不都在說明嗎。所以,人類的首次(原始)工業革命應出產於中國上,發現利用改變力的能量運動力的轉變轉向(如蒸汽機,電),促成的工業發展進化半自動機器的,應是稱為工業的二次革命,這點是西方在東方中國原始能量運動上直向力的工業基礎上,出產誕生的半自動工業化革命,也就是二次工業革命時代了,織布機的進化模式就可作證說明問題了。!!!史實就是魯班發現(鋸齒)誕生了工業的心臟,西方人發現出產了蒸汽機電的工業血氣機械血液的,所以西方人誕生了工業血液。中國歷史工業上的停滯失落,不就是敗於封建王朝的推行狹隘無限自私的孔教儒法出產,固化階層的高壓統治嗎。!!!(世界王朝的國小日本,英國的皇朝不都是在中華之後承起的工業強國嗎?)草層文盲者我謝謝邀答了,愚言蠢想的我見笑了。
-
9 # 楠子說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在生活生產中發現的,並未形成科學理論。以火藥為例是在煉丹中發現的,沒有科學理論支撐故而不能發揚光大。
而西方科學一開始也是在生產生活中發現,如工業革命前期。但後期逐漸形成了科學理論 ,最終將科技發揚光大。
除此之外,西方政府支援科學發展,而中國處於封建社會,看不起科學技術 ,把這些當做奇技淫巧。
回覆列表
首先需要明確一個點:工業革命不是突然地,毫無徵兆地爆發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在歐洲完成十五世紀到十八世紀的資本原始積累的基礎上開始的,而且工業革命中發明的工業產品不是一開始就非常領先,總而言之,工業革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當英國在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清朝正在經歷著康乾盛世的最後時期。與大眾的印象相反,清朝的閉關鎖國並沒有使得清朝和西方國家斷絕聯絡,清政府透過十三行的貿易,以及澳門的葡萄牙人,對西方社會國家的情況還是有所掌握的,比如葡萄牙人就曾經給乾隆皇帝報告過法國大革命的事,而且乾隆本人對歐洲還非常感興趣,他吃曾經向法國傳教士蔣友仁詢問過關於歐洲的很多事:比如歐洲諸國是否有一個號令所有國家的霸主;歐洲一共有多少國家;法國與俄國是否建立外交關係;法國是否在軍事上戰勝國俄國,同時還問了荷蘭的共和制度。
綜合前文所談到的兩點,可以提煉出以下資訊:
英國的工業革命早期技術並不是很完善
乾隆皇帝為首的清政府並不是對西方國家一無所知
中國正處於康乾盛世
所以,可以透過這些提煉出來的資訊,得出一個結論:清朝知道西方正在進行工業革命,但是由於當時工業革命的技術並不成熟,所以清朝不需要太過重視。
看起來很自大,但事實的確如此。西方的技術,對於中國而言,最有用的莫過於火炮,其他的如蒸汽機等,對於農業國中國而言,沒有絲毫用處。所以乾隆回覆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並不是自大,而是乾隆按照當時英國帶來的技術產品判斷,英國的這些東西對中國沒有用處,也沒有威脅。
然而即使是西方的火炮,在工業革命之前就已經領先中國了,清政府也在透過各種途徑獲得西方的火炮;至於蒸汽機,一方面當時其機械效率並不高,而且瓦特本人由於申請了專利權,為了自己獲得利益最大化,他並沒有將蒸汽機的製造方法推廣,如果工廠想使用蒸汽機,必須向瓦特租用,所以即便是英國,技術也沒有特別普及,更不要說讓萬里之外的中國重視。
所以,在工業革命進行時,其優勢並沒有過於顯現;當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時,技術的力量才真正體現出來,但在此時,鴉片戰爭已經開始,中國再想採取措施,已經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