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藺MG
-
2 # 尋找不答應
祖大壽是遼寧人,在明朝和滿清兩邊叛來叛去啥事都沒,皇太極和崇禎都不想殺他,可以說是奇蹟了!至於和不殺祖大壽,我認為皇太極和崇禎都有各自的考量!
一、皇太極的考量
大淩河之戰,祖大壽殺了抗清名將何可綱降了!至於他是忠於大明詐降還是他根本看不上皇太極這個賊寇就不知道了!或許他只是想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當個軍閥。反正他跑到錦州後,誰也奈何不了他了。松錦大戰,洪承疇兵敗,祖大壽再次投降,皇太極原諒他早先的投降不算數。
至於為何要原諒他?皇太極建立了滿清,不再是山溝裡只會搶大明東西的賊寇了,蛻變成一個想掠奪大明天下的政權!所以他需要“千金市馬骨”,需要向天下展示他求賢若渴的心意和寬容天下的胸懷!他皇太極要向天下表明,連祖大壽這種投降兩次的人他都可以原諒並重用,還有人是他容忍不了的麼?有力的削弱了大明官兵的抵抗意志!大明的天下太廣、人數太多,靠著滿清的可憐人數是征服不了天下的,他需要招降納叛,用漢人的叛徒來對付漢人!不得不說,皇太極很厲害,崇禎遠不及他!
二、崇禎的考量
崇禎是個很可憐的皇帝!為何說很可憐呢?因為他有心無力!關寧軍雖說是吃朝廷糧餉,可卻演繹成私兵!這種情況是在袁崇煥時期造成的,祖大壽是袁崇煥之後的關寧軍第一軍閥。像祖大壽這樣的軍閥全國不少,像左良玉也是。吃朝廷的,但不一定聽朝廷的,有時也是出兵不出力,朝廷奈何不了他。崇禎估計也想殺祖大壽這樣的軍閥,但是怕對方造反,部下也不聽朝廷的,所以只能縱容這些軍閥,祈禱他們對大明王朝還是忠心的,能替大明抵擋滿清的入侵和流寇的侵擾。像祖大壽在北京被圍時擅自逃跑、大淩河戰敗後安然回錦州,左良玉剿匪不力、私縱匪患,朝廷都不敢追究。綜合來說,朝廷命令不了這些軍閥,但是又需要這些軍閥出力,就只能縱容軍閥。
-
3 # 有得觀史
祖大壽兩度叛降,但仍然不失為忠臣,也顯示不出他失信,這就是祖大壽能夠安然無恙的根本。
祖大壽去修大淩河城,被皇太極圍困,明軍組織幾次救援無效,祖大壽試著突圍也沒成功,城中無糧,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祖大壽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死,二是投降。祖大壽選擇了投降。
松錦大戰,明軍大敗,主帥洪承疇投降,解救祖大壽的錦州之圍已經沒有任何希望。錦州城出現了和大淩河城一樣人吃人的情況。祖大壽再次選擇投降。
祖大壽大淩河城投降後,皇太極對他禮遇有加,待為上賓。祖大壽利用皇太極的信任,對皇太極說,錦州城還不知道我投降,我帶兵回去,將來咱們裡應外合,輕鬆就能拿下錦州。皇太極答應了他的要求。祖大壽到錦州後,殺掉跟隨的清兵,關閉城門,據守錦州。皇太極催他行動,他總說不急。清兵攻城,祖大壽殺了不少清兵。
皇太極這時清楚祖大壽是詐降。可是當錦州城破,祖大壽再次投降時,皇太極並沒有殺他。實際上皇太極有兩個考慮,第一是出於政治目的,大清朝缺人才,他要籠絡人才,讓大明的大臣看看,這樣背叛我的人,我都不殺,都給予優厚待遇,其他人就不用說了。第二是殺了祖大壽就相當於宣佈,當年放他回錦州是錯了,不殺說明當年沒放錯,而是另有目的。
崇禎不殺祖大壽是他沒有機會。崇禎二年北京保衛戰,崇禎平臺招對,說是議糧餉,祖大壽和袁崇煥一塊去的,逮捕袁崇煥時祖大壽就在當場。當時把祖大壽嚇壞了,袁崇煥如此為崇禎賣命卻是這種下場。崇禎讓祖大壽繼續在北京勤王,祖大壽不給崇禎玩了,帶著關寧軍回山海關了。他的老領導孫承宗,到獄中找袁崇煥寫信,祖大壽才被叫回北京,繼續抗擊清兵。
祖大壽回到北京繼續勤王,拔掉了清兵留在關內的遵化、遷安、永平、灤州四個釘子。崇禎招祖大壽麵聖,祖大壽害怕不敢去,因為抗旨不遵,擅自離開戰場是殺頭之罪,祖大壽說,“對不起,我有事,去不了!”
祖大壽回到關寧錦防線,受孫承宗指派去修大淩河城,被皇太極圍困,孫承宗組織幾次救援都不得手。崇禎覺得孫承宗老了,要換掉他。於是想請祖大壽喝茶,聊聊戰場形勢。祖大壽說,“對不起,沒那愛好!不去。”回頭說,“俺老祖,只喜歡砍人,不喜歡被砍!”祖大壽清楚,上次是抗旨不遵,這次又添了個投降,只要見面就有被殺的可能,他絕不給崇禎機會。
祖大壽投降和現代美軍有點像,但是怎麼說也是投降,和儒家要求的忠君思想違背,所以被列入《貳臣傳》,但是他假投降,真抗清,不忠崇禎卻忠於大明,這是更高一層的忠,不是愚忠。祖大壽叛降倒是更顯得他對社稷的忠。
回覆列表
祖大壽 祖大壽(?-1656年),明末將領,後降清,是吳三桂的舅舅,自稱祖逖之後。字復宇,明末清初遼東寧遠(遼寧興城)人,有子祖澤潤、祖澤溥、祖澤洪,一養子祖可法。
1628年(明崇禎元年),祖大壽因守寧遠獲得“寧遠大捷”而升為前鋒總兵官,被派駐守錦州。祖大壽後來隨袁崇煥入關保衛京師。崇禎中皇太極反間計,將袁崇煥下獄。祖大壽怕受到牽連,毀山海關逃出。崇禎命袁崇煥寫信招撫,祖大壽才返回明朝
。1631年(崇禎四年),大淩河之戰,祖大壽糧盡援絕,於是詐降,後逃往錦州城對抗清軍。清廷屢次招降不從。
1641年(崇禎十四年)農曆三月開始的松錦大戰中,因援軍洪承疇兵敗,錦州解困徹底無望,於是祖大壽率部降清。後隨清軍入關,1656年(順治十三年)病故於北京。
基本資訊 本名:祖大壽 別稱:祖復宇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漢人 出生地:遼東寧遠 去世時間:1656年 主要成就:寧遠大捷 官職:總兵 親屬:吳三桂(侄子)
人物生平 參見詞條:
祖承訓 1430年(宣德五年),寧遠城(今遼寧興城)築成當年,原籍安徽的軍官祖慶率全家老小遷居至此,世代繁衍,世襲明朝寧遠衛軍職並不斷提升,成為寧遠望族。
祖大壽的父親祖承訓,號雙泉,是明朝萬曆年間鎮守寧遠的援剿總兵官祖仁的次子。隨遼東(今遼寧東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東南部地區)總兵官、寧遠伯李成梁東征西伐,因抵禦蒙古騎兵作戰有功,不斷得到提拔,出任遼東副總兵。
祖大壽於1620年(泰昌元年)為官,授職靖東營遊擊,曾被經略熊廷弼上奏表彰。1621年(天啟元年)為廣寧(遼寧北鎮)巡撫王化貞部屬,任職中軍遊擊。 參見詞條: 廣寧之戰 、 寧錦大捷 1622年(天啟二年),後金與明朝發生了廣寧之戰,明軍戰敗,後金努爾哈赤佔領了廣寧,祖大壽帶領部隊避到覺華島。大學士孫承宗督師,以大壽輔佐參將金冠守覺華島。
1623年(天啟三年),孫承宗和袁崇煥修築寧遠城牆,祖大壽負責寧遠城工程,將城牆加高增厚,加強防守功能。
1626年(天啟六年)正月,努爾哈赤攻寧遠,被守城的祖大壽的將士用大炮炸傷,大敗而退的努爾哈赤不久後傷重不治,皇太極繼位。大敗後金軍之後,祖大壽以軍功升副總兵。
1627年(天啟七年)農曆五月,後金皇太極率軍再攻寧遠。袁崇煥令祖大壽帶領精兵四千人繞到敵後,總兵滿桂、尤世威等率軍至敵前形成犄角之勢,和清兵激戰於寧遠城下。同年農曆六月,清軍敗走,是為著名的“寧錦大捷”。
1628年(崇禎元年),明朝任用袁崇煥督師遼東。同年農曆六月,祖大壽升為遼東前鋒總兵,掛徵遼前鋒將軍印,駐守錦州。 後金皇太極曾經給祖大壽寫信,商議派遣使者弔唁明熹宗之喪,並且恭賀新君崇禎登基,祖大壽回信拒絕了皇太極的要求。
隨著祖大壽地位的迅速上升,祖氏滿門都獲封官職。祖大壽的兄弟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澤遠、祖澤沛、祖澤盛、祖澤法、祖澤潤、祖可法等,都是上自總兵、下至副將、參將、遊擊的各級軍官,分駐寧遠、大淩河(今遼寧凌海市)、錦州諸城。為表彰祖氏世代鎮遼的功勳,明朝崇禎皇帝即位後,特命於寧遠城內敕建祖氏四世鎮遼的功德牌坊。
皇太極打錦州、寧遠不下,便改變了戰略,於1629年(崇禎二年)農曆十月率十萬大軍從蒙古方向攻入長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
當時,明朝軍隊主力都在山海關外布守,袁崇煥急率祖大壽馳援北京城,並在廣渠門外與皇太極展開激戰。孤軍深入的皇太極怕袁崇煥與北京城內外合擊,不得不撤軍而走,清人銷燬明朝的大量原始記載,為神化自己編造謠言說臨走時佈下所謂反間計。
崇禎皇帝將袁崇煥下獄問罪,祖大壽既寒心又憤怒,率部東走,崇禎皇帝無奈之下讓袁崇煥寫信招回祖大壽,孫承宗也遣使撫慰,請祖大壽立功贖袁崇煥之罪,祖大壽便又回到了關內。
1630年(崇禎三年)春,後金軍攻克明朝永平等四城,皇太極聽說祖大壽的族人居住在永平三十里村,就命令軍隊去抓人,得到祖大壽一個侄子及其親戚家屬。皇太極給祖大壽侄子一所住宅,並派兵監視。
不久,崇禎皇帝命令祖大壽與山西總兵馬世龍、山東總兵楊紹基會師,率領副將祖大樂、祖可法、張弘謨、劉天祿、曹恭誠等進攻灤州,攻取灤州之後,進逼永平,貝勒阿敏等丟棄四處城池領兵返回後金。於是,祖大壽又回到錦州前線防守。但祖大壽從不只身離開軍營,生怕叫東廠的特務抓了去。
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七月,祖大壽奉命於大淩河築城保衛錦州,在他修了不到半個月,城牆雉堞還沒修完時,皇太極大軍便兵臨城下,將大淩河城包圍。祖大壽只好關閉城門,倉促應戰。 城中糧草僅夠幾天之用,圍了不幾天城中就斷糧了。城中將士無不驚恐萬狀,祖大壽作過幾次試探性的突圍,都被金兵殺了回去。無奈之下,只好坐困愁城,盼著援兵。 皇太極在圍困大淩河城十天後,便開始了對祖大壽的勸降工作。但祖大壽不為所動,對皇太極根本不予理採。 皇太極為了進一步消耗城中的有生力量,搞了一次假增援,祖大壽盼望援軍心切,急忙率軍出城相迎,欲前後夾攻,實現突圍,結果上了大當,被殺得大敗,損失十分慘重,祖大壽再也不敢出城應戰。
皇太極於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十月七日和十月九日這兩天先後致書祖大壽、何可綱、副將張存仁,勸其速降。但仍遭到祖大壽的拒絕。 於是皇太極又親自寫信給祖大壽,他解釋說:“過去殺遼民確有其事,我深為懊悔,我們早就不那樣做了。至於永平屠城那是二貝勒阿敏所為,他因此也受到了嚴懲,希望你不要存此偏見。
但祖大壽等還是不信。 明軍幾路救兵四次援救,都被後金軍擊敗。祖大壽的多次突圍也沒有成功。大淩河城被圍了三個月,城內的糧食吃完了就殺馬吃,馬吃沒了,就殺人相食。大淩河城百姓被充作軍糧殺盡。 1
631年(崇禎四年)農曆十月初七,皇太極再次致書祖大壽,又派降將姜新赴城中面談。祖大壽派出一位叫韓棟的將領到金營中談判。農曆十月二十五日,祖大壽最後下了決心,他邀後金將領石廷柱進城商議降金事宜,當晚祖可法、祖澤潤、劉天祿、張存仁等四人隨石廷柱一同到了金兵大營,皇太極親自迎接,四人跪倒便拜。皇太極急忙上前一步攙扶,以女真人最高貴的禮節抱腰禮相見。然後設盛宴款待,四人被請至座中。
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壽殺死寧死不降的何可綱,大開城門,率眾將來到金營。皇太極與代善、莽古爾泰及眾貝勒眾大臣,一齊隆重迎接祖大壽一行。後雙方登壇發誓祭天,盟誓祭天畢,皇太極攜祖大壽手進入大帳,為祖大壽設宴慶賀。 投降後的祖大壽向皇太極建言:自己妻子兒女均在錦州城裡,趁錦州不知自己已經投降,願帶一支兵馬去錦州,在城裡當內應,奪取錦州城。皇太極同意放祖大壽去錦州城。
祖大壽一回到錦州城就組織防禦,抗擊清軍。遼東巡撫丘禾嘉向朝廷參奏祖大壽率隊獻城投降,崇禎皇帝不僅沒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壽為左都督,領錦州。 崇禎皇帝三次下詔,命祖大壽進京覲見,祖大壽都藉故推辭,始終堅守在錦州城裡。 後金方面,皇太極三番五次派密使前來,提醒祖大壽不要忘記以前的約定,即刻動手奪下錦州城。
祖大壽以各種理由搪塞,並且多次與清兵激戰。皇太極對留在後金軍營中的祖大壽之子祖可法等人,一直以禮相待,並且頻繁給祖大壽寫信。 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農曆十月,皇太極親自率領部隊進攻明朝,率領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出寧遠、錦州大道;睿親王多爾袞為左翼,自青山關入;貝勒嶽託為右翼,自牆子嶺入。
祖大壽在中後所(今遼寧綏中縣城)屯兵,領兵偷襲多鐸,多鐸戰敗。第二天,多鐸與濟爾哈朗合兵出戰,祖大壽收兵回中後所。不久,皇太極親自來到中後所,派使者給祖大壽帶話:“自大淩河一別後已過數年。我不畏艱苦而來,就是希望與將軍見上一面。至於將軍是歸降我大清還是仍留在大明,絕不勉強,將軍自己決定去留。
上次是我釋放了將軍,如借會見之名誘捕將軍,我還憑什麼取信天下之人呢?這些年將軍雖然屢次率隊與我軍發生衝突,但我知道你是在執行命令,儘自己的職責,我不會放在心上的,請將軍不要懷疑。” 第二天,皇太極又命令釋放抓獲的明軍俘虜,並讓他帶信給祖大壽。信上說:“我在大淩河釋放了你,我的大臣都說我看不清人。現在,將軍應該出城與我相見,證明我沒有看錯你。如果將軍不放心,我們各帶一兩名親信隨從,在兩營的中間處會晤。我這麼做,只是為了自我解嘲罷了,同時也讓將軍的子侄和大淩河的將帥都知道將軍是履行諾言的人。” 祖大壽卻始終沒有露面。
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清崇德四年)農曆二月,皇太極再次進攻明朝,以武英郡王阿濟格為前鋒,親自督軍包圍松山。明朝崇禎帝下召命令祖大壽前去支援松山,祖大壽剛剛行軍,清軍就到了,於是祖大壽去寧遠駐守。 皇太極派遣使者去錦州告訴祖大壽的妻子,叫她以利害誘導祖大壽投降。
祖大壽選蒙古、漢族兵各三百,命令祖克勇及副將楊震、徐昌永等取道邊外進取錦州,到烏欣河口;清軍將領阿爾薩蘭以滿、蒙兵一百六十人與明軍交戰,清軍勝,斬明軍八十四人,得馬一百五十匹。 皇太極下令停止進攻松山,後金軍返回盛京(今遼寧瀋陽)。於是祖大壽又進入錦州駐守。
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農曆五月,皇太極到義州視察,蒙古蘇班岱等請求歸降,皇太極命濟爾哈朗等率軍一千五百人前去迎接。祖大壽得知清軍人少,命令遊擊戴明與松山總兵吳三桂、杏山總兵劉周智合兵七千人出擊,卻被濟爾哈朗打敗。 於是皇太極命多爾袞、濟爾哈朗等帶兵輪番攻錦州。
1641年(明崇禎十四年,清崇德六年)農曆三月,皇太極再次發兵圍攻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吳三桂等八總兵領兵十三萬來援,駐紮在松山。皇太極親率軍隊切斷明軍糧道,明軍大亂。清軍趁勢掩殺,總督洪承疇等被圍於松山。
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農曆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之後解送盛京(今遼寧瀋陽),洪承疇投降清朝。 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農曆三月初,被圍困了整整一年的錦州糧絕援盡,城中殺人相食的慘狀再度重演。於是祖大壽在三月初八親率部眾開城出降。 捷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大喜過望,命人立刻將祖大壽送到盛京。
當祖大壽跪倒在崇政殿時,皇太極走下寶座,親自將他扶起,好言撫慰:“你上次背叛我是為了你的主子,為了你的妻子兒女和宗族。我曾經對大臣們說過,祖大壽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後再次投降,我也決不會殺他。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只要以後能夠盡心盡力地侍奉我就可以了。” 祖大壽被授予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
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既是明軍事重鎮寧遠總兵,又是遼東提督,統率關外明軍。皇太極讓祖大壽寫信招降吳三桂,吳三桂回信拒絕。 1644年(清順治元年)農曆九月,愛新覺羅·福臨在輔政大臣濟爾哈朗的護送下,從盛京(今遼寧瀋陽)抵達北京,祖大壽跟隨入關。
1656年(順治十三年),祖大壽在病死於北京祖家街的府宅。
歷史評價
皇太極:“能久守者,讀書明理之效。” 石廷柱:“第明國京都,倚祖大壽為保障。” 夏允彝:“大壽家富而勇,曾犯法,幾被戮於承宗,賴崇煥力救,故相得甚歡。及為大帥,子弟皆貴為劉帥,家丁皆夷人、遼人,多善戰。都下擅歸,以崇煥下獄激之使然。而其母痛責之,其妻故妾也,亦持之甚堅,故仍為國用。永平恢復、錦州力守,皆有功。但圍既久,糧已竭,而援兵不起,遂以城降,而身自逃歸。或雲已輸誠於東夷,已謂吾歸即舉八城盡降,故東夷縱之。然歸而即為國固守,雖其子在虜中不之顧也,亦非有意負國者。力守松山、杏〔山〕,與洪承疇被圍年餘,力竭而陷,遂致失節。”
梁啟超:“祖氏兄弟,大壽、大弼、大樂以督師裨將,遵其方略,猶能為睢陽之守著歲餘,非洪承疇之降,錦州固未易下也。”
蔡東藩:”獻城賣國賣友。
佚名:“一代名將,據關外,收關內,堪稱往復有忠義;兩朝貳臣,悖前主,負後主,真個裡外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