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事實上,王莽代漢本就是當時的統治學派公羊派推動出來的。

    當然,王莽本人也是具備野心的。只是話也得公正來說,王莽的野心,是伴隨西漢後期幾個皇帝不著調,政治形勢發展而逐步成長的。

    公羊派還算儒家學派中比較具備良心的,懷有大一統思想,尋找聖王。當時,新興世家初步成形,大肆兼併土地,庶民大量破產投身為奴隸徒附,西漢政權已處於危險邊緣。而王莽幾十年堅持偽裝,積累了極大政治聲望,所以公羊派推動48萬士子官員上書,要求更加重用王莽這樣的聖人。

    嚇死人了。讀書人當時就代表世家(寒門士子連書都沒有一本),全國讀書人也不會超過48萬這個數字多少,可想而知,西漢主流社會已經認同王莽,期望王莽出面來收拾殘局。這個上書行為,極大震懾了劉漢宗室與勳貴列侯集團,話都不敢說。

    所以,王莽確實是給西漢背了鍋。

  • 2 # 月亮之上有愛

    秦王嬴政,統一天下,自命“始皇帝”,想家天下,傳至萬世,不料想,二世而亡。

    算起來,西漢十二帝,享國210年,雖沒有八百年周朝那麼誇張,但也不短了。權貴驕奢淫逸,底層百姓民不聊生,亡國之像已現,氣數已盡。但是,不是說“前漢滅亡,新莽就是順天應命”,王朝更迭在歷史長河中如同接力比賽,有的人剛接過,沒跑幾秒就失去了權柄,比如王莽。

    得民心,不是搞些虛頭巴腦的新制,而是實實在在能惠及民生的舉措,老百姓要的是“好”,而不是“新”,好聽好看熱鬧,不得其利,凡受其害,執政者只能自取滅亡。

  • 3 # 從前1那些事兒

    的確,這個觀點非常的形象。

    當時,西漢已建國210年。到了後期,土地兼併的現象非常嚴重,權貴階層仗著自己的權勢,從底層農民手中強佔土地。而且權貴階層可以透過各種特權,免於向國家繳稅。

    農民失地之後又無稅可繳,所以國家財政收入大幅減少。朝廷沒錢了,只好透過強硬手段給下面增派收稅任務。結果是朝廷的稅全部攤到普通農民身上,原本已不堪重負的普通農民,生活又變得更加困苦。這就使得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原本按照劇本,應當最終演變成星火燎原的農民起義軍,推翻西漢,建立新政權。可誰又能料到,中間突然插進來一個王莽。的確,皇帝是換了,可貴族階級還是那些個貴族。土地兼併的問題還是沒法解決,這個新朝堅持了15年就亡於農民起義軍了。

    而後,劉秀建立東漢,舊貴族沒落,新貴族接替,土地兼併的迴圈又回到了起點,開始新王朝的輪迴。

  • 4 # 涼州七里

    不得不說,這個說法還是很有道理的。

    西漢一朝在熬過了七國之亂後涅槃重生,打得匈奴雞飛狗跳,東南西北收拾了個遍,其武功之盛令後人敬仰,千百年後的整個民族依然以“漢”人自居。

    然自漢元帝起提升儒家地位,全身心投入儒家懷抱之後,政治日益腐敗,土地兼併成風,社會動盪不安。

    且看看西漢滅亡前夕都發生了什麼吧:

    前49年十二月,漢宣帝駕崩,太子劉奭繼位即為漢元帝,漢元帝在位時期崇尚儒術。

    前45年,西漢的終結者王莽出生。

    前36年,匈奴郅支單于被陳湯斬殺於康居,發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的時代強音,至此唯一反漢的匈奴單于被剿滅,漢匈戰爭告一段落。

    前33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親,劉奭以宮女王嬙與之和親。同年劉奭因為心痛死掉了,西漢最後一個成年繼位的君王漢成帝劉驁繼位。

    從此大漢基本上肅清了外患,轉而進入內訌階段。

    漢成帝在歷史上以淫蕩不奔著稱,“開襠褲”這種劃時代的發明就是出自其手,當然,作為一個皇帝發明這種東西非常代表他的愛好,其結局也是“牡丹花下死”,被趙合德生生折騰死在龍榻之上。

    再後來朝政基本上都被輪番掌握在外戚手中了,具體來說是從許傅二家逐漸過渡到王氏。

    那麼,歷經“宣昭中興”的西漢究竟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

    首先這口鍋儒家必須背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漢宣帝這句話其實道出了治國的本質,西漢一朝以酷吏和嚴刑峻法而聞名,他們嚴格繼承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元帝之前酷吏輩出,這些人作為皇帝的刀子是隨時要用鮮血來供養的,他們的存在是對於外戚、豪強和功臣最大的威懾。

    漢宣帝氣到頭上,竟然當然史官的面對太子說出了帝國政治上最大的秘密,而史官忠實地將這個秘密記錄了下來。後面還有一句“亂我家者,必太子也。”,然而攝於自己戾太子後裔的身份和嫡長子繼承製的威懾力,他亦不敢親手換掉太子。

    漢元帝時代,“獨尊儒術”終於從說說而已成為了現實,他到底做了些什麼蠢事呢?

    第二,重用儒生。儒家提倡的“王道”在施行中很快就遇到了問題,由於儒生們缺乏政治實操經驗,政策建議往往陷入“本本主義”,皇帝沒辦法,只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

    換而言之就是“復古”。

    後人皆以為這是王莽的傑作,殊不知早在哀帝時期就有師丹正式提出在全國範圍內恢復井田制。

    古之聖王莫不設井田,然後治乃可平。孝文皇帝承亡周亂秦兵革之後,天下空虛,故務勸農桑,帥以節儉。民始充實,未有併兼之害,故不為民田及奴婢為限。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數鉅萬,而貧弱俞困。蓋君子為政,貴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將以救急也。亦未可詳,宜略為限。--師丹

    其次是土地兼併。作為體現“興亡週期率”的最重要指標,土地兼併問題的嚴重與否直接反應在流民數量的多少和中央賦稅的收取情況上面。

    宣帝后期西漢人口在5000萬左右,這個數字已經接近了在番薯玉米等農作物引入之前中國能夠容納的最大人口。而之後透過對外戰爭這一消滅人口的方法的缺位,導致數字應當是一直緩慢攀升的狀態。而人口基數的增加,在工商業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幾乎必然導致土地兼併。

    《鹽鐵論.未通》說到當時的普遍情形:逃避政府徵發賦役的,往往是富足的“大家”,然而官吏畏憚其威勢,不敢嚴厲督責,只能加正盤剝貧窮卑微的“細民”,於是“細民不堪,流亡遠去”。

    第三是吏治的腐敗和外戚專權。

    前者的起因是儒家思想當政導致監察手段的失靈,具體表現為酷吏階層不再活躍,皇帝成了予取予求的活菩薩,後者則在宣帝去世之後逐漸上位,成為左右朝廷政治的力量。

    在眾外戚和“斷袖之癖”典故男寵董賢的反對下,漢哀帝對群臣一致贊同的土地、奴婢限制令只能持反對態度,下詔:“且須後”。於是這個由儒家那幫不靠譜傢伙制定的限制政策也就流產了。

    漢哀帝是一個昏君毫無疑問,他對於董賢的寵信達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西漢最後的自我救贖機會居然被生殖器所阻斷,這真的是很尷尬。

    最終給奄奄一息的漢帝國釘好棺材板的居然還是生殖器官。

    漢哀帝繼位之時好歹也有十六七歲,之所以繼位在於漢成帝龍精虎猛而毫無產出,而他之後的兩位,平皇帝劉衎七歲繼位,十四歲被毒殺,後繼者劉嬰則還是個吃奶的娃。

    當然,之所以他們能夠登上皇位既是血統,也是王莽精挑細選的結果,以便於操控。

    不管怎麼說,西漢王朝逐漸奄奄一息,遲早會覆滅在風起雲湧的造反當中。然而,蓄謀已久的王莽利用自己的控制力發動符命圖讖的攻勢,便順利透過“禪讓”接管了最高權利和地位。

    因為無關主題,所以篡位過程無需贅述。

    豪不誇張的說,王莽當了西漢這個爛攤子的接盤俠,但畢竟是當皇帝啊,於是王莽同志興高采烈地接管了西漢並著手準備改革。

    王莽何許人也?有人說他是穿越者,但從其言行來看,說他是儒家假仁假義的代言人也不為過。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他自然是比不了周公的,因為行動說明了他的初心。

    我們且看看王莽是如何在作死之路上狂奔的。

    作為一個偽君子和儒生,王莽不懂什麼大資料,也不知道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宏觀調控,他採用的徹頭徹尾的儒家社會主義辦法。

    一是按照儒家理想正規化處理帝國和周邊民族的關係。按照過去統一戰線的做法,漢庭給予周邊小國足夠的面子和尊重,比如發放與皇帝等同的玉璽等,而這樣的事情在儒家和王莽看來,都是僭越。王莽派人收回了單于原有的印璽,換了他認為合適規格的印璽,又將西南夷的各王貶為侯。這就激化了帝國和匈奴、西南夷的矛盾,邊境衝突爆發。在面對衝突時王莽又變成了“鷹派”,用武力解決邊事,從而無謂地消耗了國力。二是全面推動內政復古的政治改革。一方面“分裂州郡,改職作官”,另一方面,按照之前師丹等儒家的主張,全面推行井田制,其核心政策則是土地和奴婢不得買賣和擁有的超過上限的土地分給他人。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買。其男口不滿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與九族鄉黨。--《漢書.食貨志》

    王莽試圖將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改革成宗族土地所有制,從而被佔據了天下良田和民眾的豪強地主們以一種看傻瓜的態度強勢圍觀。而改革所依靠的執行力量是漢帝國遺留下的各級官吏,這些政治精英恰恰是被豪強所掌控。

    王莽改制的具體內容本質上是反人類本性的,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的政策比鹽鐵專營還要來的狠;與豪強利益嚴重衝突的耕地重新分配和廢止奴隸制度政策,唯有道德聖人方能擔任主官的五均賒貸(貸款制度)、六筦政策;不知所以的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回覆到周禮模式的方案;數次造成市場交易嚴重混亂的幣制改革... ...

    因此所謂改革很快變得推行不下去,王莽不得已下詔“諸食王田及私屬皆得賣買,勿拘以法。”,然而天下人已經等不及了,財政上的混亂,加上天災不斷,王莽的政治生命和性命也走到了盡頭,很快綠林赤眉的義軍就席捲了全國並最終擰下了這位改革者的腦袋。

    予遭陽九之厄,百六之會,枯、旱、霜、蝗,饑饉薦臻,蠻夷猾夏,寇賊奸軌,百姓流離。予甚悼之,害氣將究矣。--《漢書·食貨志》

    碰上這種天氣,新朝的命確實夠慘了。

    總之,王莽接過了西漢的江山,也就意味著權利和義務的不可推卸性。他是儒家理論中的“完人”,這一點綁架著他以儒家的方式來解決眼中的社會問題。

    然而不幸的是,他失敗了。他的“改革”並沒有解決西漢末年的嚴重社會問題,反而成為了民眾憤怒的充氣筒,新朝的各階層反而懷念起西漢王朝來。於是在以農民起義為表象,實則是豪強階層裹挾的全國性反叛中新朝僅僅支撐了十多年,而代表地方豪強實力的劉秀順利的實現了漢王朝的復辟。

    由於戰爭對於整個社會完成了洗牌,人口喪失三分之二,異己者被消滅,因此新建立的東漢王朝由足夠的土地來容納流民和功勳階層,新的盛世在新朝的廢墟上很快建立了起來。

    所以,“西漢氣數已盡王莽擋刀”的說法不無道理。

  • 5 # 甬城阿斌

    西漢的滅亡,可謂咎由自取。在漢武帝統治的末期,社會矛盾已經極端尖銳。由於頻繁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之武帝為首統治集團“爭於奢侈”,大修宮室,到處是金梁玉棟,土地兼併加劇,官吏的橫徵暴斂,更使民不聊生,關東地區的流民就達二百萬之多。公元前九九年(天漢二年),南北各地紛紛暴發起義,漢武帝急忙派繡衣直指揮使暴勝之鎮壓,並頒佈“罷輪臺屯田詔”,表示要“禁苛暴,止擅賦,務本勸農”暫時緩和了矛盾。

    但到了西漢後期,成帝在位,形勢更加惡化:如張禹(丞相)就佔田四百頃,成帝舅父紅陽候王立侵佔南陽草田數百頃,哀帝一次就賞賜寵臣董賢田二千頃。哀帝死後,董賢被抄家,財產竟達四十三億之多!

    另一方面,廣大農民終年勞苦,上無片瓦,下無寸土,過著“與牛馬同欄”的生活。

    哀帝死後不久,外戚王莽掌握了政權。他看到了社會矛盾,就想代漢自立,採取一些改革措施,以使統治穩定下來。

    應該說,王莽前期的措施還是不錯的,如:

    公元二年,群國發生災荒,他獻田三十頃,錢百萬,賑濟貧民;又在長安城裡修了五條街,蓋房子二百舍,給貧民居住。此外,雖說中國早已進入了封建社會,但西漢時,奴隸制度的殘餘相當嚴重,無論是公家還是私人,都擁有大量奴婢,主人對他們有生予死奪之權。當時奴隸最迫切的要求,是希望生命有些保障。王莽的一個兒子無端殺死奴隸,這在當時本不是什麼大事,跟殺死一頭牛或馬的性質差不多。但王莽痛責兒子,命他自殺以償奴命。這在廣大人民,尤其是奴隸中間引起了很大的好感。這是王莽上臺的民意基礎。此外,王莽又大殺漢室宗親,如趙皇后、傅皇后皆被勒令自殺,平帝的舅家衛氏幾乎被殺光。他又加封漢功臣的後裔達二百多人以收買人心。

    就這樣,他登上了皇位,改國號為“新”。

    他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宣佈田在收歸國有,不準買賣,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只准佔田一井(九百畝)分餘田給鄉里;原無田者,一夫一婦受田百畝,奴隸稱為私屬,不得買賣。

    這些措施遭到大官僚、大地主集團的激烈反對,無法推行下去。

    此外,王莽又實行五均、賒貸及六管政策,本意是平抑物價 ,辦理貸款,減輕人民負擔,但在實際執行中,由於那些官僚腐敗,都 走了樣,“群縣通姦,多張空薄,府庫不實,百姓愈病。”反而成了官僚地主搜刮人民的工具。到王莽垮臺時,還有黃金六十萬斤和無數珍寶,都是王莽在變法中搜刮而來的。此外,王莽改革幣制,由於所頒行的貨幣輕濫,民間盜鑄錢幣之風大盛,因此被罰沒為奴隸的竟達十多萬人,而且他的鑄錢重十二銖,竟當五十個錢用,是赤裸裸的掠奪!

    他又一再挑起對少數民族的戰爭,企圖轉移人民的視線,弄得民怨沸騰。結果到處起義,王莽的新朝僅十五年就完了!

  • 6 # 關東俠客

    西漢末年土地兼併嚴重,人民流離失所,盜賊蜂起。國家已陷入嚴重危機之中,王莽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最早發現了西漢時的社會矛盾,王莽稱帝后頒佈一糸詔令試圖擺脫嚴重的社會危機,但他的改制還是失敗了,因此,題主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國家,靠徵收農民的賦稅和人頭稅維持國家正常運轉,因此古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就是土地和農民問題。西漢末期土地兼併相當嚴重,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佔據大量土地和財產,高利貨嚴重。這些人控制大量奴婢。其中有一個叫張輔的人“多行不軌,一郡之錢盡入輔家"。官吏不敢向有錢人收賦稅,只能加倍向農民盤撥。老百姓不堪壓榨只得棄田流亡,於是盜賊四起,動亂不斷,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王莽登上歷史舞臺。王莽(公元前45年一公元23年)是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西漢外戚。王氏家族一門九候,五個做大司馬是當吋最顯赫的家族。王莽生活儉僕,勤奮好學,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當時知名度非常高,被當後道德模範。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漢哀帝賀崩,漢平定登級。王莽任大司馬開始執掌朝中大權。後來又把女兒嫁給漢平帝,王莽稱“安漢公冖權傾朝野。漢平帝死後,漢宣帝劉洵的玄孫劉嬰即位,54歲的王莽代理國政,稱假皇帝。公元23年,王莽用祥讓的辦法代漢建新。王莽是中國曆生上另避溪徑成功稱帝的皇帝,其他都是貴族叛亂,平民革命才奪取天下的。王莽稱帝后開始頒佈一糸列詔令試圖對國家危機進行挽救。他以《周禮》為參考,託古改革,史稱“王莽改制"把全國田地收歸國有改稱王田,一戶8個男子允許擁有土地九百畝,多餘的分給族人,親戚或鄰居,沒有土地的按一男丁百畝標準分給。禁止買賣奴婢,改稱私屬。王莽試圖凍解土地兼併和奴婢買賣的做法非常失敗,既得利益者強烈反對不了了之,沒有得到土地的流民也不滿意,王莽從登基時期上下一至擁護,到最後成為公敵。王莽還把鹽鐵山林等收歸國有,還進行平衡物價的辦法,但他執行力度和漢武帝時比差遠了,經是一本好經,但是沒有念好。王莽又對貨幣進行改革,實行五銖錢,結果同樣失敗。社會經濟混亂加速了政府財政崩潰,農民紛紛破產流亡。公元23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王莽的統治被推翻。如果王莽不串漢,西漢統治也會土崩瓦解,王莽的一糸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危機。後期幣制改革失敗,政府敗政崩潰導至親政權滅亡,王莽成了社會危機的責任者和替罪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馬忠?據說他活捉了關羽,射死了黃忠,與前來複仇的關興張雹大戰還能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