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圍爐品茗人
-
2 # 歲月是一條河流
張說是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的名相,他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曾為朝廷官員。張說年少聰慧,在二十二歲時參加制科考試即高中對策第一,在眾多應試者之中脫穎而出。張說的仕途在李隆基時期達到鼎盛時期,但由於朝臣們複雜的權力爭鬥,張說在仕途上三起三落,曾三度為相,又曾三度罷相。
張說高中對策第一後,很快升遷為武則天的諫官。當時晚年的武則天精力不濟,倦於朝政,張說經常直言相諫。武則天對張說非賞識,提拔張說為鳳閣舍人,張說躋身於朝廷權力中樞。
但是張說擔任鳳閣舍人一年後,即長安三年(703年),就發生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誣陷宰相魏元忠謀反案。 宰相魏元忠為人耿直,對二張兄弟倚仗武則天的寵愛干預朝政深惡痛絕。
二張兄弟想讓武則天安插自己的弟弟張昌期為雍州刺史,也因為魏元忠的反對而泡湯了,所以魏元忠成為二張兄弟的眼中釘。 為除掉魏元忠,二張兄弟構誣宰相魏元忠和司禮丞高戩私議,武則天已年老,來日無多,現在應依附太子李顯。為了與魏元忠、高戩對質,二張兄弟讓鳳閣舍人張說作偽證。
張說的證詞對魏元忠和高戩至關重要。關鍵時刻,鳳閣舍人宋璟、殿中侍御史張廷珪和張說的老師、右史劉知幾都奉勸張說堅持正義,不要阿附二張,留下千古罵名。張說因此在朝廷上臨場變卦,直斥二張威逼其作偽證。二張沒想到張說在朝堂上反覆,於是汙衊張說和魏元忠、高戩共同謀反。最後,魏元忠、高戩和張說三人都被流放到嶺南,這是張說在仕途上的第一次折戟。
705年發生的神龍政變,二張兄弟被誅殺,武則天被迫退位,中宗李顯復位。受到二張兄弟陷害的張說被召回朝,擔任工部侍郎。期間張說服母喪,期滿不久後,調任兵部侍郎。
唐隆政變後,睿宗李旦繼位,張說升任中書侍郎。在審理中宗李顯之子譙王李重福謀反一案中,張說快刀斬亂麻,為查清此案立下大功,升為皇太子李隆基的侍讀,張說由此成為太子隆基的堅定支持者,在後來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鬥法中,成為太子黨的中堅力量。
張說第一次擔任宰相是在景雲二年(711年),這一年他升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躋身於宰相行列。此時,太子李隆基與姑母太平公主的權力爭鬥也正酣,張說與姚崇、宋璟等都是太子黨的重要成員。在張說的建議下,睿宗李旦命太子李隆基監國。
李隆基繼位後,與太平公主的權力之爭還在繼續。蕭至忠、崔湜等太平公主引薦為宰相,而張說則被太平公主罷相,貶為了尚書左丞,外放到洛陽任留守,這是張說第一次罷相。
開元元年(713年),張說從洛陽派親信覲見玄宗,上呈刀具一把,意欲勸告李隆基儘快除去太平公主。 李隆基除掉太平公主後,張說因功升任中書令,再次拜相。但張說的第二次宰相生涯非常短命,短短几個月後,張說便被罷相,逐出京城,下放到地方。
張說這次被罷相的原因是因為與另一宰相姚崇素來不和。唐玄宗除掉太平公主後,意氣風發的皇帝決定任用姚崇為相,開創大唐全新基業。可張說卻暗中唆使御史大夫趙彥昭、殿中監姜皎等人從中作梗,阻撓姚崇任相。怎奈玄宗聖意已決,姚崇還是被任命了宰相。
此後,張說又到玄宗的弟弟岐王李範的府中拜會李範,這又觸犯了朝臣不能私自結交皇族的禁忌。這個把柄被姚崇抓住並捅到玄宗那裡,於是張說又被罷相,下放到相州做了刺史,後來又被貶為嶽州刺史。
開元四年,張說的老友蘇瑰的兒子蘇頲成為宰相。張說飽合深情地寫了一篇《五君詠》,其中就有一首詩傾訴了張說與蘇瑰的深情厚誼。感動之餘的蘇頲在玄宗面前力薦張說,張說的仕途這才又回暖,歷任荊州長史、幽州都督等職。
此後,張說不斷被玄宗委以重任,歷任檢校幷州大都督長央兼天兵軍大使等職。開元八年,張說不畏兇險,深入幷州的異族部落,安撫各部,平息了各部因朔方大使王晙誅殺突厥降戶引起的恐懼。次年,張說又率部平定了突厥降將康待賓的叛亂。不久,張說因平定叛胡,升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第三次成為宰相。
張說三度拜相後,又與另一位宰相張嘉貞展開爭鬥。張說任兵部侍郎時,張嘉貞任兵部員外郎,是張說的下屬。可是張說拜相後,屈居張嘉貞之下,張說心中不悅,伺機扳倒張嘉貞。
開元十一年,玄宗在出巡途中接到奏疏,有人彈劾張嘉貞的弟弟、時任左金吾衛將軍張嘉佑貪贓枉法。張嘉貞問計於張說,張說給張嘉貞出了個點子,讓張嘉貞著平民衣服等待玄宗處分。於是張嘉貞的中書令被免職,而張說接任了此職位,張嘉貞此時才明白中了張說的計。次年,張嘉貞又任戶部尚書,在一次宴會上,兩人差點打起來。
張說扳倒張嘉貞後,權力日盛,玄宗有時有意重用某位大臣,都被張說阻撓。對於張說的專權,朝野多有異議。
張說大權獨攬,脾氣暴躁,與同僚多有不和。御史中丞宇文融因建議選拔官員不經吏部,直接由分管部門主管,被張說認為是架空了宰相權力,因而觸怒了張說。張說對宇文融此後大加打壓,凡宇文融支援的,張說必大力反對。
宇文融面對張說的打壓,自然不會束手待斃。他聯合御史大夫崔隱甫、御史中丞李林甫彈劾張說勾引術士、徇私枉法、收受賄賂。玄宗便命源乾曜、崔隱甫、刑部尚書韋抗、大理少卿明珪等人成立專案組,負責審訊張說。張說這個人比較貪財,經查證,宇文融等人的舉報基本屬實。
張說落馬後,他的哥哥左庶子張光力證其弟清白,在朝堂不惜割掉自己的耳朵。玄宗對張說一案備加關注,他命高力士去探監。高力士向玄宗回覆了獄中張說惶恐的慘狀。玄宗念在張說對國家有功,赦免了張說,只將他的中書令革職。玄宗對張說依然非常器重,遇到軍國大事,還會徵求張說的意見。
宇文融等人一棍子沒有打死張說,唯恐張說會東山再起,於是對他詆譭不止。開元十五年,張說被迫致仕退休。
張說致仕後,又任集賢殿學士、尚書左丞相等職。開元十九年,時年六十四歲的張說病逝。
張說為官三十多年,在李隆基為太子時,就和李隆基並肩戰鬥,在李隆基除掉太平公主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他學識過人,曾三度為相,但在權勢爭鬥中,三度落敗。但幸虧李隆基還是個寬容的皇帝,張說晚年雖以貪弊被致仕,但晚年還是得以善終。他病逝後,唐玄宗在光順門親自悼念,並親自為其書寫碑文,追贈其為太師。這對有汙點的張說來說,可以說是身後倍極哀榮了,這可能是玄宗對早年忠誠追隨自己的張說一種感念吧。
回覆列表
張說是中唐宰相,他文才出眾,史載是武則天親自主持的殿試策論天下第一。他一生數度為相,被封為燕國公,執掌文壇三十年,與另一文豪許國公蘇頲齊名,號稱“燕許大手筆”。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大義昭昭,私德有虧”,也正因此他身為朝廷元老晚年也被迫致仕顏面盡失。
張說的墓誌銘
兩次抉擇彰顯了張說的昭昭大義張說因文才出眾在武則天時期出仕,早期主要參與編撰《三教珠英》這樣的詩歌選集。因此在公元703年以前沒有什麼值得記載的重要歷史,但是此後張說開始捲入政治鬥爭的漩渦中心:
公元703年,已被提拔為鳳閣舍人的張說捲入了一場著名的政治鬥爭,即張易之兄弟主導的誣陷宰相魏元忠案。當時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兄弟深得武則天寵信、權勢滔天,但是宰相魏元忠卻公然向武則天上書,請求武則天遠離小人。張氏兄弟含恨在心,在這一年向武則天告發魏元忠和司禮丞高戩謀反。武則天召集重臣親自審問,並讓張氏兄弟和魏元忠當朝對質,雙方爭執不下,張易之提出要讓張說出面作證。張說被張氏兄弟威逼利誘到了對質現場,當著武則天的面反咬張氏兄弟逼迫他作偽證,並聲稱魏元忠沒有謀反。這一下就把張氏兄弟誣陷魏元忠之事坐實,但是武則天維護心肝小鮮肉的決心是不容置疑的。她不顧宰相魏元忠是被誣陷的事實,仍然將魏元忠貶謫到廣東高要。而張說則被武則天認為是反覆無常的小人,也被流放廣西欽州。
時臨臺監張易之與其弟昌宗構陷御史大夫魏元忠,稱其謀反,引說令證其事。說至御前,揚言元忠實不反,此是易之誣構耳。元忠由是免誅,說坐忤旨配流欽州。在嶺外歲餘。《舊唐書張說列傳》公元705年,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革命”,張氏兄弟伏誅,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復位。張說作為功臣被從廣西召回,先後出任兵部員外郎和工部侍郎。後來因為母親去世,張說拒絕中宗的奪情要求,堅持回鄉守孝。服喪期滿後,張說重新出任工部侍郎,後改任兵部侍郎。
公元710年“唐隆政變”後,唐睿宗李旦復位,張說出任中書侍郎,並擔任太子李隆基的侍讀,與這位後來的唐玄宗結下深厚的君臣情誼。
公元711年張說進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第一次出任宰相。但是當時政治形勢非常險惡,太平公主在朝堂上勢力極大,三分之二的宰相都是太平公主的人(唐朝是群相制度,宰相不止一個)。當時的太子李隆基顯得有點勢單力薄,隨時有被太平公主廢掉的危險。而睿宗李旦夾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非常為難,雖然內心希望兒子李隆基能順利接班,但是又害怕妹妹太平公主。
有一天睿宗李旦突然對臣子們說:“有術士上言,五天之內將會有急兵入宮,你們為我做好防備。”大家都搞不清楚皇帝這話是什麼意思時,張說卻馬上接道:“這是有小人想離間東宮,陛下如果讓太子監國,定下君臣名份,小人自然膽怯,流言便會平息”。睿宗李旦聽後終於下定決心,一向優柔寡斷的他當天就讓太子李隆基監國。這一次進言非常重要,因為君臣名分一定,太平公主具有的優勢就會慢慢削弱。
公元712年,睿宗毅然讓位給兒子李隆基,但是軟弱的他仍懼怕妹妹。沒有全權下放,仍保留了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命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於是太平公主利用哥哥的軟弱,加緊安插黨羽進入朝堂,同時打擊排斥不肯支援自己的大臣。張說首當其衝,被罷免宰相之職,被貶為尚書左丞,東都留守。
形勢危急之下,張說派人暗中送了一把佩刀給玄宗李隆基,暗示他要當機立斷,迅速解決危機。於是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搶先出手,武力剷除太平公主的陰謀集團,逼迫太平公主自殺。結束了從武則天統治末期以來唐王朝接連不斷的政變內亂,使唐朝重新走上正軌。而張說也在這一年被召回出任中書令,重新擔任宰相,並因功被封為燕國公。
明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是歲二月,睿宗謂侍臣曰:"有術者上言,五日內有急兵入宮,卿等為朕備之。"左右相顧莫能對,說進曰:"此是讒人設計,擬搖動東宮耳。陛下若使太子監國,則君臣分定,自然窺覦路絕,災難不生。"睿宗大悅,即日下制皇太子監國。明年,又制皇太子即帝位。俄而太平公主引蕭至忠、崔湜等為宰相,以說為不附己,轉為尚書左丞,罷知政事,仍令往東都留司。說既知太平等陰懷異計,乃因使獻佩刀於玄宗,請先事討之,玄宗深嘉納焉。及至忠等伏誅,徵拜中書令,封燕國公,賜實封二百戶。《舊唐書張說列傳》終上,張說在公元703年和公元711年兩次政治鬥爭中都堅守本心,維護唐皇朝的統治。甚至冒著被武則天滅族的危險也堅持不願誣陷宰相魏元忠。同時在太平公主勢力強大的時候,堅持原則始終維護太子李隆基的地位。這兩次抉擇無疑彰顯了張說在大義氣節上的堅貞不屈,也為其本人帶來了較高的政治聲望和豐厚的政治回報。
雖瑕不掩瑜但難掩私德有虧在開元時期的這些宰相中,張說雖然不如姚崇、宋璟和張九齡出名,但是總體而言還是頗有政績的,稱之為賢相也不為過。但是張說個人的私德問題和性格因素也給了政敵攻擊他的口實和造成他後來被迫致仕。
與名相姚崇的政治爭鬥。史載張說喜歡提攜後進,與同僚相處也講信義,但是不知為何卻和另一個宰相姚崇關係不合。公元713年,剛剛回到相位的張說極力反對唐玄宗任命姚崇為宰相,甚至指使御史大夫趙彥昭彈劾姚崇。但是求才若渴的唐玄宗不予理睬,堅持任命姚崇為宰相。看到政敵上臺的張說非常害怕,私下去找唐玄宗的弟弟岐王商量,結果被姚崇抓住機會向唐玄宗打小報告。剛剛從這麼多皇族內亂政變中走出來的唐玄宗當即將張說罷相,貶到相州當刺史。
公元721年,張說又被封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一年也是死對頭姚崇去世的一年。根據晚唐時期的《明皇雜錄記載》,姚崇又利用張說貪財的私德問題算計了他一把。姚崇死前害怕張說會報復自己的子孫,於是交待自己的兒子,說自己死後張說出於禮節肯定會來拜祭。姚崇讓兒子在張說來的時候,把家裡值錢的東西都擺出來,如果張說不感興趣,就讓兒子趕緊收拾東西避禍。如果張說對什麼東西感興趣,就馬上送給他,然後藉口張說的文才出眾,向他求一篇碑文。如果他寫了就馬上謄寫呈報皇帝,然後準備石碑立刻雕刻。姚崇還說張說考慮問題通常比自己遲鈍,等他醒悟過來,就告訴他已經呈報皇帝,並將刻好的碑文給他看。事後證明,一切都按姚崇的算計發生了。所以張說得知姚崇的安排後,不得不承認自己不如姚崇。這就是著名的死姚崇算計活張說的故事,但是我們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張說貪財的問題。
姚元崇與張說同為宰輔,頗懷疑阻,屢以事相侵,張銜之頗切。姚既病,誡諸子曰:“張丞相與我不葉,釁隙甚深。然其人少懷奢侈,尤好服玩,吾身歿之後,以吾嘗同寮,當來吊。汝其盛陳吾平生服玩寶帶重器,羅列於帳前,若不顧,汝速計家事,舉族無類矣;目此,吾屬無所虞,便當錄其玩用,致於張公,仍以神道碑為請。既獲其文,登時便寫進,仍先礱石以待之,便令鐫刻。張丞相見事遲於我,數日之後必當悔,若卻徵碑文,以刊削為辭,當引使視其鐫刻,仍告以聞上訖。”姚既歿,張果至,目其玩服三四,姚氏諸孤悉如教誡。不數日文成,敘述該詳,時為極筆。其略曰:“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時成歲,亭毒之功存。”後數日,果使使取文字,以為詞未周密,欲重為刪改。姚氏諸子乃引使者示其碑,且告以奏御。使者覆命,悔恨拊膺,曰:“死姚崇猶能算生張說,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也遠矣。 唐 鄭處誨 《明皇雜錄·捲上》公元722年後,張說在朝廷中的威望越來越高,也越來受到李隆基的信重。公元724年,張說倡議唐玄宗封禪泰山,這個標誌皇帝最高政績的行動馬上贏得了唐玄宗的歡心,於是讓張說主持此事。公元725年唐玄宗封禪泰山,事後當然論功行賞。但是人們發現張說將跟隨上山的執事官都安排的自己人,論功後越級升遷為五品官,而隨行計程車兵卻只給功勳,不給賞賜,當時朝野內外都因此埋怨張說專權偏私。由晚唐的文人段成式所寫的《酉陽雜俎·語資》中記載,當時張說的女婿鄭鎰就因為這次封禪被越級提拔為五品官員,後來玄宗在宴會上發現了,就問張說的女婿為什麼升的這麼快,他女婿不知該如何回答,旁邊的人就諷刺道:“都是泰山的功勞啊”。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我們會稱呼岳父為泰山的原因,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張說的確有偏私的問題。
明皇封禪泰山,張說為封禪使。說女婿鄭鎰,本九品官。舊例,封禪後自三公以下,皆遷轉一級。惟鄭鎰因說驟遷五品,兼賜緋服。因大脯次,玄宗見鎰官位騰躍,怪而問之,鎰無詞以對。黃幡綽曰:“此泰山之力也。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語資》政敵攻訐,被逼致仕張說在這幾年受寵的時候,也把他性格中暴躁、霸道的一面放大了。他不僅壓制和自己意見不一的同僚,同時還因性格暴躁,對同僚當面駁斥,甚至侮辱謾罵。結果導致了一批朝臣結盟開始攻擊他。
公元726年,御史大夫崔隱甫和兩個御史中丞宇文融、李林甫同時上書彈劾張說勾引術士占星、徇私舞弊、收受賄賂。唐玄宗讓人查核,結果罪狀大多屬實。而此時張說的哥哥上殿為弟弟鳴冤,並當場割掉自己的耳朵,一時間讓此案成為當時轟動朝野的案件。後來唐玄宗讓親信宦官高力士去探望張說,高力士乘機把張說當時的慘狀告知玄宗,並在玄宗面前提起張說當年擁立的功勞。感念之下唐玄宗赦免了張說,只是將張說的中書令一職罷免。
但是這些政敵們當然不會輕易放棄,於是不斷在唐玄宗面前詆譭彈劾張說。事件反覆糾纏了將近一年,公元727年唐玄宗終於勒令張說致仕退休,張說也為自己的私德問題付出了代價。但是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張說得罪了同僚,被政敵攻擊才是主因,只不過張說私德有虧才讓政敵抓住了把柄。
但是攻擊張說最賣力的崔隱甫和宇文融也因此時被唐玄宗厭惡,認為他們結黨攻擊,目的不純。於是在張說被逼致仕之後,崔隱甫也被免官,宇文融也被外放魏州刺史。只有善於迎合上意、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安然無恙,此後一路高升到宰相之位,併成為一代奸相。
728年前後,張說一案中受影響的張說、崔隱甫都重新出任出山,宇文融也重新回到朝廷。但是張說卻因為這一案件政治聲望大減。雖然在729年重新出任宰相,但是張說主要負責的工作又回到他剛剛出仕時的文學典籍編撰工作。公元730年,張說病逝,玄宗感念他的功勞死後哀榮還是給足了,追贈了太師這一文官最高官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