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72937972489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指人們對人類特有的教育活動現象的一種理解和認識,這種理解和認識常常以某種方式加以組織並表達出來,其主旨是對教育實踐產生影響。教育思想具有歷史性、社會性、前瞻性、繼承性等特徵。有助於人們認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績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有起色。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聶聖哲先生的“養活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需要傳授,而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或許,這就是教育思想的根本所在。

    中文名

    教育思想

    具有

    實踐性、多樣性的特徵

    主旨

    是對教育實踐產生影響

    包括

    教育理論、教育學說

    特徵

    1、 教育思想具有實踐性和多樣性的特徵。

    2、 教育思想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的特徵。

    3、 教育思想具有繼承性和可借鑑性的特徵。

    4、 教育思想具有預見性和前瞻性的特徵。

    功能

    1、 有助於人們理智的把握教育現實,使人們依據一定的教育思想從事教育實踐。

    2、 有助於人們認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績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有起色。

    3、 有助於人們合理的預測未來,勾畫教育發展的藍圖。

    型別

    一般而言,教育思想的型別包括教育理論、教育學說、教育思潮、教育經驗、教育信念、教育信條、教育建議、教育主張、教育言論、教育理想等。

    其它資訊

    孔子的教育思想理論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生於公元前551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逝於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六年)。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私學的創始人。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徵,他的思想早就傳及亞洲各國,今天他是為世界所公認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人,他對後世的教育活動產生了深 遠的影響。

    一、 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動

    孔子生在一個有貴族血統的家庭,先世為殷人,系宋微子的後裔。到五世祖木金父時,因 其 父孔父嘉在宮廷內訌中被殺,木金父亦被降為士,並“絕其世”,即被剝奪去卿大夫的世襲地位。為了區別公族,他便改姓孔。其三世祖孔防叔,畏華氏之逼逃亡魯國(今山東)定居 。孔子的父親孔紇(字叔梁)是魯國貴族孟獻子屬下一個“有力如虎”的猛士,因立兩次戰功,提升為陬邑(今山東曲阜南)大夫。孔紇大約六十幾歲時同一個年紀不滿二十歲的姑娘顏徵在成婚。年齡的差距,可以看出其階級地位的懸殊。傳說他夫妻倆因祈禱山神來不及回家,妻子就在山洞中生下孔子(此洞便以“坤靈洞”和“夫子洞”命名,今尚在。山即稱“ 尼山”,位於曲阜城南)。?孔子三歲時,先喪其父,十七歲時,又喪其母。

    孔子的家教中重視禮儀之教。生活貧困,促使他較早為謀生做事,學會多種本領,他自稱:“吾少也貧,故多能鄙事。” 他青年時期在季氏門下當過委吏(管理倉庫),還當過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觸到社會 下層,瞭解到人民的一些願望和要求。

    孔子生長於當時的文化中心——魯國,在周禮的薰陶下,六歲“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十五歲時,就確立了堅定不移的學習志向,“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學 習 魯國儲存 的中國古代文化,從中尋求治國救人之道。這一基本方向,決定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形成了儒家的思想特點。?孔子最大的抱負,是希望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施行仁政。他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 已可也,三年有成。”意思是,假使有人用我治理政事的話,一年的時間就差不多了,三年就會大有成效。孔子約自30歲起,就奔走於齊魯之間,希望透過從政來實現他的理想。但經 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未獲得統治者的重用。於是,他就招收弟子從事講學活動。直到51歲,魯定公任他為中都宰。後來,他“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由 大司寇行攝相事”。後因和魯國執政大夫季桓子的矛盾激化而下野。在做官期間,他並未停 止辦學。見自己的政治抱負在魯國不能實現,55歲時,他便率領弟子周遊列國。孔子先後經過衛、曹、陳、宋、蔡、鄭、楚等十幾國,一面宣講自己的政治主張,一面堅持流動教學, 68歲時返回魯國。此後,他專門從事教育工作。

    孔子在政治上雖然沒有達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卻是成績卓著的。孔子大約在30歲( 前522年)左右時,從事創辦私學活動,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在魯國從政和周遊列國期 間,不斷廣收弟子,隨時隨地講學,前後從事教育工作達四十餘年。他一生以“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從事著教育工作,這是他之所以獲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條件。 孔子在教學過程中,蒐集並整理出《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作為教材,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的作用。他還透過教學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在教育 目的、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統地論述,對後世的教育影響極大。《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有“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他自己也說:“受業身通者 七十有七人。”他培養了這麼多人才,可謂教育碩果累累,做了前人未做到 的事。

    公元前479年,一代教育家孔子病逝,其弟子以父母之喪禮之,皆服孝三年。“三年服喪畢 ,相訣而去,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弟子及魯人往 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孔裡。”

    孔子的思想學說和他的事蹟,弟子們各有記錄,後來彙編成一本書,名為《論語》,這是 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俄羅斯總統為何說“不會死死抱住總統寶座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