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混音師天職TimChan

    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的區別,一般人第一反映就是時間上的區別,古典就是過去的,流行就是現代的,古典就是用什麼鋼琴小提琴演奏的老東西,流行就是加入很多電聲成分的新東西,古典都是什麼幾重奏什麼交響什麼的,流行就是樂隊,唱歌,什麼的。。嗯。。。。話好像倒是沒錯,但是也還可以說的更詳細更準確點。那就以我這麼一個做了10年的混音師的角度,大概講下我的一些簡單的看法。

    先從演奏去分析吧,這個比較簡單,就現代來說,相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古典音樂,大部分都是傳統樂器演奏的,更多是純音樂為主,雖然也有歌劇,但是因為傳播媒介的簡單落後,不是所有人都看得起名作,當然也有民間團體的。但是比起現今來說差太遠了。音樂的部分也基本上以歐洲12平均律為中心的音樂形式,以及五聲音階的音樂形式。然後才是各個國家的民族風格。(說到五聲音階,我一直都覺得非常神奇,各個國家的音樂風格都是圍繞五聲音階變化的,有種不約而同的感覺。也許人類對於聲音的認知,一定程度上都是相似的。),古典音樂的演奏形式,創作思路等等,都有些嚴格的框架,所以古典音樂的儀式感都非常的強烈。

    然後就是流行,現代的流行音樂就百花爭鳴了,各種風格的融合,包括古典元素以及新形式音樂的融合,不同國家風格的融合等等。然後就是樂器的改進,新形式樂器的發明,電聲的加入。演奏形式的變化,很多很多,講不完。。。一本書的內容。過去我看的一本關於流行音樂進化史一類的書。內容真的太多了。反正大概就是很先進吧,思路也好,形式也好,變得更加開放。

    所以從形式上來說,古典更注重儀式,流行更注重變化。

    那麼接下來就是關於這倆事物的時間關係說明他們的區別。

    首先,

    概念上,流行音樂,這個概念是指當下時間,在大眾範圍傳播比較廣泛,並且受大眾所喜好的音樂。

    古典音樂麼,就是過去稍微久遠的時期所創作並傳播的音樂。主要以西方音樂體系中常見樂器演奏的,以歐洲為中心的音樂形式。

    說實在話,我一直覺得這兩個概念其實還是很模糊的。因為,對於我們現在來說的古典音樂,雖說很多都是過去必須有些地位的人才能有條件欣賞,但是也不失為一種,當時的流行音樂。當然,也有非常多是流傳在民間的大師大作。另外,如果說更流行,那民間的一些小調小曲,也許更加流行。

    於是乎,古典音樂就可以理解為是過去的流行音樂。而更早的音樂,就是某個過去時間點的古典音樂。這兩者是通過了時間概念變化著,音樂不斷地從過去的流行,變成了現在的古典,而現在的流行,也會變成未來的古典。

    所以,古典即流行,流行即古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以上就是我20多年的音樂人生對於古典,流行,這倆概念的一些大概看法。詳細的,真的可以說上一天一夜了。跟音樂工作室的朋友真聊過那麼久。

  • 2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抒情歌劇(Lyric Opera)

    抒情歌劇是伴隨喜歌劇和大歌劇的形成發展而逐漸產生的一種歌劇形式。在內容上,抒情歌劇多取材於文學名著,如莎士比亞、歌德等人的作品,都是作曲家喜愛的題材;在風格上,作曲家偏重的是對人物的生活與感情的描寫,失去原作深刻的哲理思想,但對人物形象、感情卻有極其細緻的刻畫;在規模上,抒情歌劇介於喜歌劇和大歌劇之間,顯出一種新穎綺麗的藝術特徵。

    抒情歌劇的代表人物是法國作曲家夏爾·弗朗索瓦·古諾、喬治·比才。

    圖6.1.2 古諾

    古諾(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年- 1893年)1818年生於巴黎,18歲時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835年獲羅馬大獎。古諾一生創作了12部歌劇,其中最優秀的是《浮士德》、《羅密歐與朱麗葉》。

    歌劇《浮士德》取材於德國文學家歌德的同名戲劇的第二部分“愛情悲劇”一場,描寫了老年浮士德正要結束自己生命時,又重返青春尋找愛情的悲情故事。這部歌劇篇幅比一般的喜歌劇要大,但又沒有大歌劇的鴻篇鉅製。它以生動的劇情、優美的曲調、富有詩意的抒情氣氛著稱。音樂注重了對人物性格的細緻刻畫,如表現瑪格麗特的純樸熱情的詠歎調“從前有個國王”、“珠寶之歌”,表現魔鬼梅菲斯特的陰險、虛偽的“金牛歌”。此外還有許多日常生活畫面場景,如第一幕的“牧歌”、第二幕的“士兵合唱進行曲”等。以城市浪漫曲和舞曲為基礎,又藉助法國語言音調結構,創造了一種簡潔樸素的抒情音調。在這部作品中,管絃樂對戲劇情節的發展及人物的刻畫也起到很大作用。

    圖6.1.3 比才

    比才(Georges Bizet,1838年- 1875年)1838年出生於音樂家庭,父親是聲樂教師,母親也有很高的音樂造詣。10歲時,比才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1857年,他獲得了著名的羅馬獎學金,從而有機會赴羅馬進修。透過在羅馬的三年學習,比才認定自己的前途在於歌劇創作。當他回到巴黎後,他的創作道路也遇到了不少困難。他的歌劇《採珠者》上演後受到評論界的攻擊。1872年,比才應邀為法國作家都德的話劇《阿萊城的姑娘》配樂,話劇上演時並不成功,而比才的配樂卻以組曲的形式流傳下來,被公認為是一部傑作。

    歌劇《卡門》是比才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他最心愛的作品。這部歌劇今天已被列入世界上最優秀的歌劇劇目之中,在各國連續上演,廣受讚譽。作品取材於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梅里美的小說《嘉爾曼》,共四幕。故事發生在1820年左右的西班牙,講的是吉普賽女郎卡門與農村出生的小士兵霍賽的愛情經歷,卡門與霍賽是出身教養、生活觀念、感情性格都完全不同的青年戀人,卡門是熱情坦率、酷愛自由、潑辣剛強、浪跡天涯、狂放不羈、寧願為自由而死也不願受任何束縛的吉普賽姑娘,而霍賽是一個農村出身的、奉公守法、意志薄弱、優柔寡斷的小士兵。為了討得卡門的歡心,霍賽離開軍營,和卡門一起與走私犯為伍。當他發現卡門不再愛他,而愛上了英勇善戰的鬥牛士埃斯卡米洛時,霍賽便把卡門殺害了,以兇殺結束這場愛情。

    比才的《卡門》最大的藝術價值,在於為歌劇舞臺塑造了個性極為鮮明的人物形象。他用音樂鮮明地刻畫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吉普賽女郎卡門、農村出身的小士兵霍賽、善良質樸保守的農村姑娘米凱埃拉、鬥牛士埃斯卡米洛、走私犯們等等。歌劇中創造性地運用西班牙民間風格的音調、節奏來渲染出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情,音樂很典型化,爽朗而富有激情,有很強的感染力。比才繼承了義大利、法國歌劇的優秀傳統,以流暢悅耳的歌唱為主線。歌劇的結構依舊採取傳統的分曲方式,樂隊配器簡潔並富有色彩。歌劇中採用主導動機手法,音樂與戲劇緊密結合,使全劇連線成一個不斷髮展的整體。

    歌劇《卡門》朝著現實主義的方向發展,作品有著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它所表達的人物的複雜感情和相互關係非常真實,富於個性。這種獨特的音樂風格,不僅震動了當時的法國,也直接啟發了後來義大利真實主義歌劇的興起。

    譜例6.1.1:

    《卡門》第一幕,“哈巴涅拉舞曲”

    譜例6.1.2:

    《卡門》第二幕,“鬥牛士之歌”

    二、義大利歌劇

    18世紀的義大利在政治上喪失自己的獨立性,一直遭受歐洲強國的欺凌,直到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喚醒了義大利人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他們為爭取自由和獨立而努力。所以,19世紀義大利的浪漫主義運動,是與民族獨立的解放運動緊密聯絡的,產生許多以此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並給音樂注入了新的生機。

    從18世紀始,義大利的歌劇由於僵化和做作失去統治歐洲歌劇舞臺的地位,逐漸被德國和法國所取代。但歌劇作為一種綜合藝術,最能喚起民眾感情且最反映社會風尚和思想感情變化等。對於19世紀義大利音樂家來說,要發展民族音樂文化,首先必須復興歌劇,拯救歌劇的危機。19世紀義大利出現的偉大歌劇作曲家有:羅西尼、貝利尼、唐尼采蒂、威爾蒂、普契尼等。

    羅西尼

    焦阿基諾·安東尼奧·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1792年- 1868年)出身貧民,幼年曾隨鄉間戲班的父母在義大利波隆納地區的各個村鎮演出。1806年,羅西尼進博洛尼亞音樂學院學習大提琴和作曲,創作了一系列的聲樂曲、宗教音樂、室內樂等。從1810年起,羅西尼先後受威尼斯、米蘭、羅馬、那不勒斯等地的歌劇院的委託,寫出許多部歌劇。從1810至1823年的13年間,他共創作了34部歌劇。較著名的歌劇有正歌劇《唐克雷迪》、《阿爾米達》、《湖上夫人》,喜歌劇《義大利少女在阿爾及爾》、《試金石》、《塞爾維亞的理髮師》等。1824年,羅西尼到巴黎任該市義大利歌劇院音樂監督,併成功上演了《威廉·退爾》等4部歌劇。1829年之後,正值創作盛期的羅西尼不再創作歌劇,此後的30餘年間,除了《聖母哀悼曲》及一些小品外,幾乎沒再寫什麼重要作品。

    圖6.1.4 羅西尼

    羅西尼具有天生的喜劇舞臺意識,《塞維利亞的理髮師》是他創作的最優秀的喜歌劇。這部歌劇突出了抒情、諧謔、喜劇性極強的性質。劇中的人物都有精彩的演唱段落,音樂充滿活力,優美歡快的旋律不斷湧出,起到刻畫人物性格和形象的作用。

    這部歌劇選自博馬舍的以費加羅為主人公的戲劇三部曲的第一部。劇情大意為阿瑪維瓦伯爵是一個熱情洋溢的青年,他深愛著美麗活潑的姑娘羅西娜。但羅西娜受到嚴格看管,沒有自由,她的監護人老醫生巴爾託洛企圖和她結婚,從而得到財產。音樂教師巴西里奧雖然是老謀深算,但是看見錢立刻背叛。費加羅在劇中雖然只是一個平民理髮師,他可是小城塞維利亞最忙碌的人,全城的男女老少都離不開他,他足智多謀、聰明能幹,非常熱心助人。在費加羅的精心設計和幫助下,伯爵和他心愛的姑娘羅西娜有情人終成眷屬。

    歌劇的第一幕費加羅的唱段“給城裡的忙人讓路”,以一種快速、自然流暢的詼諧風格將費加羅的形象展示出來,是義大利喜歌劇中明亮快速的、急口令似的範例。羅西娜華麗的謠唱曲“甜美的歌聲”,展示了羅西尼擅長的花腔技巧,這也是義大利歌劇的獨特魅力所在。音樂教師巴西里奧的“讓謠言四處傳播”,運用了“羅西尼漸強”的手法,即多次反覆同一樂句,每次加強力度,提高音高,造成一個極大的漸強。比喻謠言開始像微風,像流水,安安靜靜、無聲無息,漸漸地,一個傳一個,很快就會像炸彈猛烈轟炸,鬧得滿城風雨。這是羅西尼最常用的一種製造轟動效應,激起觀眾喝彩的手法。歌劇中樂隊部分相對簡單,但織體清晰透明,風格輕巧活潑,隨時插入以烘托氣氛。

    1813年,羅西尼創作了正歌劇《唐克雷迪》,這是他寫的第一部英雄性的歌劇,被譽為義大利第一部富於戰鬥性的歌劇。之後,羅西尼又創作了歌劇《摩西在埃及》。這是一部悲劇情節的歌劇,以以色列先知摩西的故事為題材,同樣反映了現實的民族情結。

    正歌劇《威廉·退爾》是羅西尼根據德國詩人席勒的同名詩劇改編的,講述了13至14世紀瑞士人民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的歷史故事,歌頌了瑞士人民反抗異族統治,爭取獨立自由的鬥爭精神。這部歌劇的創作正值法國1830年革命前夕,羅西尼為適應法國聽眾的欣賞趣味,使這部歌劇具有當時盛行的法國大歌劇特徵,場面很宏偉,戲劇性的情節交織著浪漫的愛情,劇中有許多優美的旋律。這部歌劇由於演出時間過長,後來便很少上演。但是歌劇的序曲,卻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成為音樂會上經常演出的曲目之一。

    圖6.1.5 貝里尼

    貝里尼

    溫琴佐·貝里尼(Vincenzo Bellini,1801 年- 1835年)出生在義大利南部西西里的卡塔尼亞,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音樂教師、作曲家。貝里尼從3歲開始學習音樂,6歲開始作曲,是一個早熟的音樂天才。1819年,貝里尼到那不勒斯的塞巴斯蒂阿諾音樂學院接受專業音樂教育。1830年至1831年,貝里尼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兩部正歌劇的名作《夢遊女》和《諾爾瑪》,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上演。1833年,他又奔赴倫敦、巴黎上演這兩部歌劇。1835年,貝里尼最後一部歌劇《清教徒》在巴黎首演,這部歌劇融合了意、法兩國的歌劇風格,又有最優秀的歌唱家來演出,因此引起空前的轟動。1835年8月,貝里尼生病逝世於巴黎。

    貝里尼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10部歌劇,其中重要的歌劇作品有《夢遊女》、《諾爾瑪》、《清教徒》等。貝里尼歌劇的創造力最鮮明地體現在他的旋律中。他的旋律減弱了羅西尼式的花腔,而是清麗柔婉、氣息寬廣悠長,純樸舒展、自然流暢、委婉曲折,傳達出人物細膩的感情,也顯示出他的音樂特有的詩意、柔情,帶有深情濃郁的浪漫情調,被世人譽為“義大利的夜鶯”。貝里尼還非常重視音樂與詩詞的關係,總是使歌劇中語言的重音和旋律的重音相一致,講究音樂與語言的完美統一。但是,貝里尼的歌劇中管絃樂寫法比較簡單,僅起到為歌唱旋律伴奏的作用,甚至有時被認為蒼白單薄。

    《夢遊女》是貝里尼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歌劇講述了善良純潔的姑娘阿米娜患有夢遊病,夢遊到了品質正直的魯道夫伯爵的房間裡,因而和新婚的丈夫埃爾維諾之間產生了誤會,受到冤枉。後來在伯爵和阿米娜的養母的說明下,事情終於澄清,一對戀人幸福地和解。第一幕中阿米娜為表達心中的喜悅唱的詠歎調“今天是我的好日子”,以及第三幕中阿米娜夢遊時唱的祈禱歌“我真不敢相信,你那樣快的凋謝了,啊,花啊!”都是清新自然的唱段。誤會消除後,她唱的那段“我心中充滿喜悅”是難度極高的技巧型唱段。

    歌劇《諾爾瑪》以古代高盧人和統治者羅馬人之間的政治宗教矛盾作為背景展開,敘述女祭司諾爾瑪對羅馬總督波利翁忠貞不渝的愛情。後來總督波利翁移情別戀於年輕的修女阿達爾吉薩,拋棄了諾爾瑪和兩個孩子。在總督波利翁馬上就要成為祭神的犧牲品時,諾爾瑪說:“現在只有我能救你,只要你答應我放棄阿達爾吉薩。”然波利翁寧肯死,也不願放棄阿達爾吉薩。諾爾瑪妒忌成怒,說一定要把阿達爾吉薩判處死刑!接著諾爾瑪宣佈:要把一個破壞純潔、背叛祖國、不知廉恥的修女,作為神的犧牲品殺掉。眾人問是誰,波利翁很擔心是阿達吉爾薩,沒想到諾爾瑪說出的是自己的名字!她對波利翁說:“不管你的態度對我有多麼冷漠,我對你的愛一定能讓我們永不分離。”波利翁這時才感到諾爾瑪對他的愛是博大而深沉的,於是發誓要和她一起死去。最後他們一起走上火刑臺。第一幕中,諾爾瑪對月神的祈禱“聖潔女神,光芒四射”,是一首渴望愛情、祈禱和平的謠唱曲,格外深情動人,是義大利歌劇中的名曲。諾爾瑪和阿達爾吉薩共訴友誼和愛情的一段很長的二重唱,炫耀了裝飾性的技巧,美妙動聽。她們兩人和總督波利翁在第一幕結尾式的三重唱,飽含了熱情和戲劇性。歌劇《諾爾瑪》的序曲被貝里尼標記為“辛豐尼亞”(Sinfonia),很具有戲劇效果,在音樂會上經常演奏,是貝里尼的歌劇中最廣為人知的序曲。

  • 3 # 好聲音葉朵兒

    先從演奏去分析吧,這個比較簡單,就現代來說,相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古典音樂,大部分都是傳統樂器演奏的。

    更多是純音樂為主,雖然也有歌劇,但是因為傳播媒介的簡單落後,不是所有人都看得起名作,當然也有民間團體的。

    但是比起現今來說差太遠了。音樂的部分也基本上以歐洲12平均律為中心的音樂形式,以及五聲音階的音樂形式。

    然後才是各個國家的民族風格。(說到五聲音階,我一直都覺得非常神奇,各個國家的音樂風格都是圍繞五聲音階變化的,有種不約而同的感覺。也許人類對於聲音的認知,一定程度上都是相似的。

    古典音樂的演奏形式,創作思路等等,都有些嚴格的框架,所以古典音樂的儀式感都非常的強烈。

    對於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想法,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4 # 使用者2681126186186

    介個,音樂是這麼分類的嗎?我不是專業人員,但個人覺得,古典音樂更像是唐詩宋詞,有一套完整的格式、創作時代、且經過時間的沉澱流傳至今乃至永遠流傳的音樂,受眾群體是小眾。流行音樂不是音樂形式,而是深得大眾喜愛的音樂,大眾喜歡才得以流行。但現在的流行音樂通常指當下大眾喜歡的現代音樂。歡迎專業人士拍磚。

  • 5 # 滙九鑫張雋鍇

    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最主要的區別是音樂的組織方式不同。流行音樂的組織缺乏嚴謹的理性思維方式,講究感覺,是較感性、缺乏理性思維的音樂。古典音樂的組織講究音樂的邏輯性、動機的統一性、音樂發展的連貫合理性等,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中的每個音符就像宇宙中的星球,合理存在、互相聯絡、互相影響。

  • 6 # 唯有變得更好才能見你

    要說實話嗎?古典音樂適合裝13,聽著累,如果需要與他人交流,這不學點專業知識真容易露怯,流行音樂無所謂,你認為它是什麼就是什麼,一首歌一百人聽出來一百個心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實用的化妝技巧可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