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曲阜大通

    第一個問題:

    關於尼山和尼山聖境的區別:

    尼山,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為避其諱,故易名“尼山”。據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戴光編修的<鄒縣地理志>載:“尼丘山去城東60裡,在魯源社、魯源村。昔啟聖王夫人顏氏禱於此,而生孔子者也,其山五峰連峙,中峰之麓有孔子廟”。志書中並把尼山列為古鄒十六景之一“尼山毓聖”。當時文人顧俊曾題詩頌之“乾坤開闢本無心,鄒魯合邦毓秀深……”<輿地志>亦有記載:“鄒縣西界闕里,有尼丘山”。其山並不甚高大,海拔僅340多米。因為孔夫子降生於此山,才得以名揚海內外

    尼山為孔子出生地,東臨沂河,山上有孔子廟、尼山神廟、尼山書院,三級建築組成一個群體,看起來很有氣勢。孔子廟內東南角有一座高高的觀川亭,傳說是孔子臨川慨嘆的地點,那一嘆,聲聞千古:"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山東麓有孔子出生的山洞-夫子洞。為紀念孔子,北魏時建廟奉祀,歷代重修,現存尼山書院佔地25畝,周圍數百畝古柏,景色幽美。古有文德林、坤靈洞、中和壑等八景,現又添尼山水庫,碧波盪漾,與日俱增增秀色。

    尼山聖境位於曲阜尼山省級文化旅遊度假區,由曲阜市與無錫靈山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等聯合進行開發。

    核心區佔地面積154.8公頃,規劃建設規模25.8萬平方米,尼山聖境總體定位為"文化休閒度假勝地",將打造成集文化體驗、休閒旅遊、生態旅遊、休閒度假於一體的複合性文化度假產業綜合體。尼山聖境規劃已透過專家評審,根據這一規劃,整個工程包括"一心、一湖、一帶、三群"。"一心"即儒宮與孔子像,"一湖"為尼山水庫,"一帶"為環湖主題文化遊憩帶,"三群"為山水書院群落、國際遊學群落和國際社群群落。

    也就是說尼山是自然形成的一座山,因為孔子在那裡出生所以馳名中外,而尼山聖境呢是政府和企業依託尼山合作開發的旅遊度假區。

    第二和第四個問題:

    尼山聖境開發以後尼山的旅遊配套發展起來了,裡邊有很多的體驗活動,比如禮敬先師,大學之道,金聲玉振演出,鼓瑟吹笙,燈光秀,手讀論語等。如果能拿到優惠門票,還是值得一看的。

    門票門市價160元,優惠價格根據戶籍50-80不等。

    金聲玉振演出票門市價120元,優惠價格根據淡旺季50-80不等。

    第三個問題:旅遊攻略

    尼山聖境遊覽導遊詞:

    曲阜境內,雖無五嶽四瀆,崇山大川,但歷史賦予曲阜山水的文化品格卻是獨一無二的。這方神聖的土地,不僅為傳說中三皇五帝時期的部落先民提供了豐富的衣食之源和多彩的政治舞臺,而且孕育了以孔子為代表的聖賢群體和儒林精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尼山不高,誕生了孔子,勝似仙山,名聲大矣;泗水不深,滋養了儒學,勝似龍潭,靈氣足矣。“正派千年歸泗水,芳聲百代重尼山。”在儒者的心目中,此山是仁德的化身,此水是智慧的源泉。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方土地自古以來就是志士仁人嚮往的聖域賢關。尼山、孔子湖、孔子構成了我們尼山聖境的一山一水一聖人。

    孔子湖:

    夫子曾經臨川一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我們現在正位於五川匯流之處孔子湖,孔子湖,又稱聖水湖,原為尼山水庫,於2014年5月由山東省水利廳更名為孔子湖。位於尼山南麓,由地方政府在1958年投資興建,是全國二十四大水庫之一。截五川之水彙集起來,總庫容高達1.2億多立方米,佔地11.5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7萬多畝。

    孔子湖,西南有睡佛美稱的昌平山,東傍以孔子母親命名的顏母山,放眼望去,湖光山色,交相輝映,讓人心曠神怡。

    觀水臺:

    逝者如斯流晝夜,見則必觀賞其德。文獻記載,孔子“逢水必觀”。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問孔子:“老師,您見到大水就一定要觀看,為什麼呢?”孔子說:“水,普遍地養育萬物,而默默無為,像德;它流向低處,遇到阻擋,即使不得不彎曲繞過,也要奔向目的地,矢志不渝,像義;它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無窮無盡,像道;如果放開它,它就立即向前衝,好像回聲一樣反映迅速,毫不遲疑,即使前面是百丈深谷,也毫不畏懼,像勇;它測量東西時很公平,像法;滿了以後自動流掉多出來的,不需要刮板刮平,像正;它雖然柔弱,卻能夠滲透到各個細微的地方,無處不到,像察;各種東西,放進去洗過,都會變得乾淨,像善化,即善於教化;它有萬千曲折,也一定迂迴向東,像志。所以君子看見大水一定要觀看。孔子以水喻人,教化我們要像水一樣具有九德。

    正南門:我們現在的位置是景區中軸線的最南端,中軸線是根據孔子的一生而設計的,孔子晚年曾自我評價道:“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泮水橋:

    我們即將踏上的這座橋,名為“泮水橋”。古代孩子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入學名曰入泮,學的是什麼呢?“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看似學的都是小事情,但都是大道理。灑掃,是要讓孩子們養成勤勞的習慣,從身邊小事做起。一是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不勞而獲的。二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應對,大概是學一種基本的禮儀。迎來送往,吃飯走路,待人接物,都有一種源於內心的善意反映在行為上的表現。至於“進退”,雖是“小學”,但很多大人也不見得能掌握,古人從小要學習的是行為思想上的“知至而至,知止而止。”小學還要學習禮樂射御書數之文。雖然孔子講究“君子不器”,但基本的謀生本領還是要先掌握的。一個真正的好學生實質上應該先成器,但並不囿於成器。所以古人十五歲入大學,走進天子學宮辟雍,學習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領。

    而立門:

    古代學子透過在學宮五年六教的學習,20歲行冠禮,從此擔當起為人的責任、家的責任、社會的責任。為三十而立奠定了基礎。

    我們眼前的這座高臺式建築便是而立門,它是由三十根立柱支撐起來的,寓意三十而立的人生。那麼,什麼是“立”呢?

    “立”首先指的就一個人在社會上有身份、有地位、說話有分量。孔子在30歲的時候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博學之人。有一次,齊國國君齊景公訪問魯國,魯昭公專門帶上孔子參加接待。孔子在應對齊景公關於秦穆公何以稱霸的問題時,侃侃而談,回答的有理有據,讓人信服。從這件事就能說明孔子當時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並且別人能夠聽他的意見。

    其次,孔夫子在三十歲左右創辦私學,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工作,在事業和經濟上也立了起來。我們後世尊稱孔子為“萬世師表”,就是稱讚他開創私學,使得平民也能接受教育,為教育的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孔子育人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就是他豐碩教育成果的具體體現。

    此外,孔子還談到“不學禮,無以立”“不知禮,無以立”。考察一個人能否做到“三十而立”,還要看他是否知禮、明禮、守禮。作為傳統的禮儀之邦,中華民族尤其注重禮,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一個人是否講禮,不僅體現了他的外在形象,更是透露出內在素養。在孔子教學中,“禮”是培養恭儉莊敬的。

    不惑臺:

    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是不惑臺。不惑,出自《論語》名句“四十而不惑”。《論語·子罕》記載,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四十不惑”其實不要理解為孔子到了四十歲了,什麼都不迷惑了,什麼都懂了,什麼知識都難不倒他了。顯然不是這樣,一個人的知識總是有限的,因為世界是無限的。每個人都不可能做到無所不知,那麼孔子的不惑是指什麼?

    孔子比我們高明並不是因為他的知識比我們多,而是因為他的判斷力比我們高。一個人的境界,一個人所能達到的人生高度也不是看他的知識面有多大,而是取決於他的認知能力有多強,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說知識不在於它有多大的寬度,而是在於他能夠達到的高度與深度。“四十不惑”有兩層含義:第一,人到四十,人生不再有疑惑,知道自己這一輩子該幹什麼了,對人生方向也不會再動搖了,這是不惑的第一層含義。還有就是,人到四十,對這個世界上林林總總,光怪陸離的各種現象能夠做出價值判斷,判斷它的是非,善惡與美醜。

    我們穿過而立門,明白了禮的規範,走過不惑臺,從此對自己的人生不再迷惑了,同時對社會也有了理性的判斷。

    天命大道:

    現在我們即將踏上天命大道,來了解何為天命。孔子五十歲開始從政,從一個小小的中都宰,一年後升為司空,不久又直接任命為魯國大司寇,位列大夫,主管相事,甚至在齊魯兩國夾谷會盟中也表現出了他出色的軍事和外交才能。正當孔子為魯國大治,著手進行一系列改革的時候,齊國感受到了威脅,就用良馬和能歌善舞的美女來離間魯國和孔子的君臣關係;孔子被排擠後,無法繼續在魯國施展抱負,這時的孔子沒有灰心喪志,而是感知到自己的天命,便決心帶著學生去周遊列國,去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去實現心目中的大同世界。

    天命大道共有261級臺階,其中的260級代表儒家文化已經傳承了將近2600年的歲月,盈餘的一級則既代表一個歷史階段的結束,也可代表新階段的開始,在新時期,我們仍將一如既往地繼續傳承和弘揚儒家文化。

    孔子像:

    公元前551年,人類偉大的思想家孔子誕生在尼山,所以尼山兩千年來備受矚目。眼前的這尊高大威儀、莊嚴神聖的孔子像,是由中國著名雕塑家吳顯林先生主持設計,以唐代畫聖吳道子的《先師孔子行教像》為參考,按照“可親、可敬、師者、長者、智者”的形象來設計定位的,歷時3年,於2015年12月份正式落成,其定位為當代的文化精品,未來的文化遺產。《論語》中記載的孔子形象“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溫和而嚴厲、高大威嚴而又謙恭安詳的孔子以“溫、良、恭、儉、讓”的獨特魅力教化天下。

    孔子像偏東南9.5度,象徵孔子享受飛龍在天,九五至尊的待遇。相傳在孔子出生之前,有麒麟出現於孔家,吐出玉書,書上寫著“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素王”,意思是孔子有帝王之德,卻未能居其帝王之位,故稱素王。(備註:孔子像總重量為1136.70噸,其中共使用銅166.70噸,鋼960噸。)孔子像的高度為72米,我們在孔子像的兩側山體種植了三千棵杏樹,寓意著孔子的三千弟子,賢者七十二人

    孔子像基座位於中軸線的最北側,共分三階。在中國古代,大型的祭祀、朝見天子、諸侯會盟都會專門構築臨時性的高臺。這樣的高臺,一般分為三階,君坐最高一階,臣列第二階,活動則在第三階舉行。孔子的基座就是按照此規制設計的。

    歷史上孔子的封號有很多,曾有“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等諸多封號,但能代表孔子的最高讚譽莫過於清聖祖康熙皇帝親書的四個字“萬世師表”,“萬世師表”讚揚孔子乃“千秋帝王之師,萬世人倫之表”。

    72米高的孔子像佇立在尼山,遠眺世界,是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景觀的制高點,就讓我們站在耳順廣場,從內心深處,感受孔子,並以孔子的視角,感受尼山的山清水秀。

    大學堂:

    我們即將步入的是尼山聖境大學堂,大學堂名字是以《四書》中的《大學》命名。“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它的宗旨就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到至善的境界。大學堂位於尼山聖境中軸線的東路,依山而建,整體呈退臺式形制,上下共九層,總高65米,是一座仿古建築,建築面積達6.7萬平方米(對外開放空間近5萬平方米)。

    大學堂是一座集博物、典禮、講堂、會議、演藝為一體的綜合性文旅建築,它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彩繪、生漆脫胎、書法、粉彩堆白、壁畫、銅雕、泥塑、漆畫等多種藝術形態完美呈現;泥塑、東陽木雕等藝術品採用了中國傳統的手工技法,既體現了我們的匠心精神,又以全新的視角詮釋了“孔子的世界、世界的孔子”。

    面前的這座豐碑是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為主題的尼山石刻,尼山石,色呈柑黃,有疏密不勻的黑色松花紋,石面細膩,撫之生潤。豐碑上的內容以孔子生平為主的中文英對照,中文內容選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家語》,英文選自《大英百科全書》孔子條目。

    比尼山石刻更具曲阜特色的是尼山硯,中國名硯之一。它是曲阜獨有的優秀傳統工藝品,在乾隆時的曲阜縣志中就有生產尼山硯的記載。

    現在我們到達的地方是集賢廳,主要功能為旅遊諮詢、行李寄存、客訴處理、藝術品陳列等。

    仁義禮智信五廳: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天下歸仁”動態水墨(作者祁海峰),它取五嶽為基礎形態,以山水的形式來抽象表現,看似不經意的筆點墨灑,一山,一石,一水,一物,雄渾厚重中又不失靈動充盈;體現了山高水長的意境,代表著各個階段思想的高峰。

    仁廳兩側的書架放滿了傳統文化的經典書籍,就像圖書館一樣,散發著濃濃的書卷氣息,在書架兩側是竹刻,採用的是傳統民間雕刻藝術--東陽木雕,在竹刻的下方是張仲亭創作的《論語》中“仁”的選錄。

    在書架上方我們可以看到18組生漆脫胎的麒麟雕塑,將麒麟玉書的形象,置於仁廳,用作書架配飾,以其呆萌的形象呈現給大家。 麒麟居四靈之首,出現處必有祥瑞。所以被古人稱為“仁獸”。麒麟的傳說伴隨了孔子的一生,據《聖蹟圖》記載:“孔子生,見麟吐玉書”。相傳孔子將生之夕,有麒麟吐玉書於其家,天降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素王,意指麒麟送來的童子長大以後可成為聖賢之人,這也預示著孔子將會用一生擔負起恢復周禮的重任。後來魯國魯哀公西狩獲麟,孔子認為麒麟降世不逢其時,因而遭到戕害,於是悲嘆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並認為“麟出而死,吾道窮矣”,便停止了《春秋》的編訂。

    仁廳的頂部萬鳳圖,採用中國古建傳統的彩繪,圖案主要是鳳鳥,鳳是吉祥之鳥,只有天下清平有道時才會出現;所以在春秋禮崩樂壞的時期,孔子認為天下有道無望,發出"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的悲嘆。如今天下清平,鳳凰來儀,孔子有知,當會欣然而笑。

    現在我們到達的地方是義廳。《中庸》說“義者宜也,尊賢為大”,義並非江湖義氣,而是指我們待人接物應該向聖賢看齊,做到適宜適度。義廳的主調顏色是白色,採用粉彩堆白的傳統藝術形式,將趙氏孤兒、桃園結義、負荊請罪的故事呈現出來,實現了“遠看有震撼,近看有細節”的生動藝術效果

    各位老師,現在我們所到達的位置是禮廳,禮廳的文化主題是尼山五禮(啟蒙禮、拜師禮、冠禮、婚禮、鄉飲酒禮),人們認為“禮別異,樂合同”,禮是用來區分人與人之間角色和社會分工的,但如果只用禮來強調人們的階層和地位高低,那便背離了禮的初衷。整個禮廳採用了壁畫的傳統藝術形式,透過構圖、人物動作體態的微調,讓畫面更加鮮活生動。禮廳頂面的彩繪文化主題為鳳凰祥雲,兩隻鳳凰首尾相接形成環形旋轉的姿態,增強了四周雲紋的美感。

    現在我們到達的地方是智廳,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瞭解他人的人聰明,能瞭解自己的人明智。)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孔子和老子是兩位具有代表性和開創性的人物。作為儒家與道家學說創始人,他們都生活在春秋晚期,諸多文獻和考古資料都證實孔子曾多次向老子問禮。“孔子問禮於老子”這件事不是中國古代兩位學者簡單的“歷史會面”,而是儒、道思想的交流與溝通,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智廳壁畫根據空間設計,共分為九幅畫面,總稱為《聖宇奇觀圖》。所謂“聖宇”,一則泛指書院,書院為儒家傳道授業解惑之神聖場所,可謂“聖宇”也;二則特指孔廟,孔子被後世尊為“至聖”、“大成至聖先師”,為紀念孔子所修之孔廟,是自古以來讀書人之聖地,亦可謂“聖宇”也。故《聖宇奇觀圖》之命名,即指因孔子而存在的兩種具有神聖意義的建築--書院和孔廟,在山林之間與大自然的宏偉風光交相輝映、流光溢彩的奇妙景象。

    單幅作品名稱依次是:煙嵐清曉、松山清遠、古木仙禽、流雲飛瀑、重屏積翠、山水清音、樓臺Range Rover、群峰競秀、曲徑幽泉。

    正中間一幅為核心畫面,面積最大,其餘八幅面積略小,以中間畫面為核心向兩側延伸,左右各四幅對稱排列。九幅畫面內容統一以山水風景為主,穿插代表書院和孔廟的亭臺樓閣以點題,並點綴動態各異的白鶴以活躍畫面,增強畫面的空靈意境。

    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是信廳。何為信呢?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說:"人要是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就好比,連線車頭與車身之間的銷子一樣,沒有了銷子,車子便無法行走。

    信廳主牆面:信廳漆畫創作以畫面“印章”為構圖的設計理念,畫面邊角圓潤,呈現出“印章”的斑駁、厚重感,漆畫色調以硃紅為主,透過增加青綠色作為互補,與環境實現色相呼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寒假將至,如何讓孩子靜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