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迷人的喵星人

    發現了一本目前感覺偉大的書《如何閱讀一本書》,有一個一野心:讓自己成為一個偉大的讀者。

    讀書挺多年,自己是否真的知道如何讀書呢?要解決自己的問題包括:昏昏欲睡問題,東一榔頭,西一棒棰問題,記憶問題,橫向掌握問題等等。“偉大的作者經常也是偉大的讀者,但這並不是說他們閱讀所有的書。只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閱讀是不可或缺的。在許多例子中,他們所閱讀的書比我們在大學唸的書還要少,但是他們讀得很精。因為他們精通自己所閱讀的書,他們的程度就可以跟作者相匹敵。他們有權被稱作權威人士。在這種狀況下,很自然地,一個好學生通常會變成老師,而一位好的讀者也會變成作者。”

    讀書的好處時顯而易見的。現代社會競爭異常激烈,要想獲得發展或在職位上獲得提升,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要想獲得高工資,必須要有核心競爭力。這種競爭力除 了在工作崗位上磨練以外,更需要讀書,依靠讀書在提高專業性、權威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同時長期的閱讀可以完善知識結構、形成氣質、修煉秉性、提升魅力以及 塑造人格從而提高在職場裡的影響力。

    1、知識更新非常快,大學一畢業就已經有40%的知識過時,一年不讀書80%過時,三年不讀書99%過時。這就要求我們不間斷閱讀,每年每月每星期每天都要閱讀,只有長期的閱讀才能不被淘汰;也只有長期閱讀,才能保持“知識力”和對職場的新鮮感。

    2、讀書要有選擇性, 要讀歷經滄桑仍被奉為經典的書籍。書太多了可好書並不多,所以大家要有能夠選擇好書的能力,很多時髦的書籍炒作的成本很大而真正的可閱讀價值太小。經驗告 訴筆者經典的書籍裡的每一句話都值得咀嚼都讓你有很長時間的思考,而且你讀了幾遍都不生厭,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感受,可以這麼說一本好書抵上一百本爛 書。

    3、路上、公交車上、地鐵裡、吃飯時、睡覺前甚至在廁所裡都可以閱讀。閱讀也不僅僅限於讀書,看報紙、看雜誌都可以,只不過那些不是最好的閱讀方式。最好的閱讀方式還是讀書,書的知識比較系統而且有深度。

    4、網際網路上的知識很多,可以稱為知識的海洋,成本也非常低。可網上的知識垃圾也很多,很多朋友上網的大部分時間不是花在閱讀上而是找知識上。網路閱讀的干擾度太大使得大家的心不能靜下來,影響閱讀的效果。

    5、專業書籍是必須閱讀的,可以提升專業性,可光光閱讀專業書籍是不夠的。現代社會需要的是T字型人才。豎槓代表專業性,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專業性越強不可替代性就越強,價值就越大;橫槓代表你知識的廣度,如果兩個人才專業性差不多,這時候就看誰具有更廣的知識,因此多領域多個專業的閱讀也能夠增強職場競爭力。

    6、讀書要快,拿到一本書先要看目錄,先熟悉一下目錄,看看哪些章節是自己不明白的,就看不明白的章節,明白的章節就不用看了。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時間的浪費與提高閱讀的效率。

    7、讀書要做讀書筆記,每一本書讀完以後都要結合自己的經驗寫總結。看明白了與寫出來是兩碼事,很多朋友不屑於寫所以很快忘記。只有寫出來才能加深你對這本書的理解;也只有寫出來,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看法。

    8、書並不一定要買,可以借也可以與朋友互換。書價越來越高,每個月都買幾本書對於很多朋友來說是不現實的,因此借書是個很不錯的閱讀方式,可以向朋友借、可以向圖書館借,成本是非常低的。

    9、讀書要堅持下去,要形成一種習慣,要形成一種生活方式,要讓讀書成為像吃飯那樣每天必須要進行的動作,要有不讀書渾身就不舒服甚至是半夜醒來找書讀的境界。

    10、讀完一本書要學會與別人分享、瞭解其他人對這本書的看法,在交流中可以瞭解更加多元的見解甚至可以碰撞出火化產生新的認識。週末找三五個朋友在茶館、咖啡廳或者山上就某本書某個話題展開探討那是件多麼愜意的事啊。

    根據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學者、教育家、編輯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主編《西方世界德經典》,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所作《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論述,讀書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一、基礎閱讀是: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閱讀準備階段——相當於學前教育或幼稚園的學習經驗。

    第二階段——認字——相當於一年級學生典型的學習經驗(儘管相當多正常的孩子在某方面來說並非都很“典型,")。這個階段的成果是,孩子學會了我們稱之為第二階段的閱讀技巧,或是一年級的閱讀能力,或最初級的讀寫能力。

    第三個階段——字彙的增長及對課文的運用——通常是(但非全面性,就算正常孩子也一樣)在四年級結束時就學會的方法,這個階段的成果可以稱作是“四年級讀寫能力"(fourth grade literacy)或是“功能性讀寫能力"(functional literacy)也就是有能力很輕易地閱讀交通號誌,或圖片說明,填寫政府的有關簡單表格等等。

    第四個階段,也就是最後一個階段,到這個時期,學生要從小學或初中畢業了。這個階段有時候稱之為八年級、九年級或十年級的讀寫能力。在某方面來說,這個孩子已經是一個“成熟”的閱讀者,他幾乎可以閱讀所有的讀物了,但是卻還不夠老練。簡單來說,他的成熟度是可以上高中的課程了。

    無論如何,他還不是 “成熟的”閱讀者。但他已經精通第一層次的閱讀,如此而已。他可以自己閱讀,也準備好要學習更多的閱讀技巧。但是他還是不清楚要如何超越基礎閱讀,做更進一步的閱讀。

    一般來說,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都有一位老師在旁指導,回答問題,消除在這個階段會出現的難題。只有當一個孩子精通了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才是他準備好往更高層次的閱讀邁進的時候。只有當他能自己閱讀時,才能夠自己開始學習。也只有這樣,他才能變成一個真正優秀的閱讀者。

    二、閱讀的第二個層次稱為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才算是真正進人閱讀的層次。檢視閱讀又分為兩種情況: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和粗淺的閱讀。

    (一)所謂“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是指:在——第一,你並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讀這本書。你也不知道這本書是否值得做分析閱讀。但你覺得,或只要你能挖掘出來,書中的資訊及觀點就起碼會對你有用處;其次,讓我們假設—常會有這樣的狀況—你想要發掘所有的東西,但時間卻很有限——的情況下,做 “略讀”(skim)整本書,或是有人說成是粗讀(pre-read)。略讀或粗讀是檢視閱讀的第一個子層次。你腦中的目標是要發現這本書值不值得多花時間仔細閱讀。其次,就算你決定了不再多花時間仔細閱讀這本書,略讀也能告訴你許多跟這本書有關的事。當你瀏覽過後,你可能會發現這本書僅只是對你目前有用而已。這本書的價值不過如此而已。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張是什麼了,或是他到底寫的是怎樣的一本書。因此,你花在略讀這本書上的時間絕沒有浪費。

    對於這種閱讀狀態,作者的建議是

    (1)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地看過去。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的相關說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寫作本書的特殊角度。在完成這個步驟之前,你對這本書的主題已經有概念了。如果你願意,你會暫停一下,在你腦海中將這本書歸類為某個特定的型別。而在那個型別中,已經包含了哪些書。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這就像是在出發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圖一樣。

    (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大多數論說類的書籍都會有索引。快速評估一下這本書涵蓋了哪些議題的範圍,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等。如果你發現列舉出來的哪一條詞彙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這個詞目的某幾頁內文。你所閱讀的段落很可能就是個要點—這本書的關鍵點—或是關係到作者意圖與態度的新方法。

    (4)如果那是本包著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許多人對廣告文案的印象無非是些吹牛誇張的文字。但這往往失之偏頗,尤其是一些論說性的作品更是如此,大致來說,許多書的宣傳文案都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門的協助下親自寫就的。這些作者盡力將書中的主旨正確地摘要出來,已經不是稀奇的事了。這些努力不應該被忽視。當然,如果宣傳文案什麼重點也沒寫到,只是在瞎吹牛,你也可以很容易看穿。不過,這也有助於你對這本書多一點了解,或許這本書根本沒什麼重要的東西可談—而這也正是他們宣傳文案一無可取的原因。

    完成這四個步驟,你對一本書已經有足夠的資訊,讓你判斷是想要更仔細地讀這本書,還是根本不想讀下去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現在你都可能會先將這本書放在一邊一陣子。如果不是的話,現在你就準備好要真正地略讀一本書了。

    (5)從你對一本書的目錄很概略,甚至有點模糊的印象當中,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如果這些篇章在開頭或結尾有摘要說明(很多會有),就要仔細地閱讀這些說明。

    (6)最後一步,把書開啟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就用這樣的方法把全書翻過一遍,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後的兩三頁。就算最後有後記,一本書最後結尾的兩三頁也還是不可忽視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絕這樣的誘惑,而不在結尾幾頁將自己認為既新又重要的觀點重新整理一遍的。雖然有時候作者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確,但你不應該錯過這個部分。

    現在你已經很有系統地略讀過一本書了。你已經完成了第一種型態的檢視閱讀。現在,在花了幾分鐘,最多不過一小時的時間裡,你對這本書已經瞭解很多了。尤其,你應該瞭解這本書是否包含你還想繼續挖掘下去的內容,是否值得你再繼續投下時間與注意?你也應該比以前更清楚,在腦海中這本書該歸類為哪一個種類,以便將來有需要時好作參考。

    附帶一提的是,這是一種非常主動的閱讀。一個人如果不夠靈活,不能夠集中精神來閱讀,就沒法進行檢視閱讀。有多少次你在看一本好書的時候,翻了好幾頁,腦海卻陷入了白日夢的狀態中,等清醒過來,竟完全不明白自己剛看的那幾頁在說些什麼?如果你跟隨著我們提議的步驟來做,就絕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因為你始終有一個可以依循作者思路的系統了。

    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個偵探,在找尋一本書的主題或思想的線索。隨時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讓一切狀況清楚。留意我們所提出的建議,會幫助你保持這樣的態度。你會很驚訝地發現自己節省了更多時間,高興自己掌握了更多重點,然後輕鬆地發現原來閱讀是比想像中還更要簡單的一件事。

    我覺得這種型別的閱讀就是發現一本書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利用書本提供的一切可以提供書本內容的資訊來讀書——目錄,序,索引,書籍廣告,以至於書本主體一些段落,和書本的結論,這樣,書的基本輪廓,架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在此,我覺得還可以加上一些書評,讓別人幫助自己來完成閱讀和其咀嚼過程。即使是略讀,也堅持一個較好的閱讀習慣,這樣,就可以抓住整條魚,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一鱗半爪。

    (二)粗淺的閱讀

    只要找到對的方向,不論是多難讀的書,只要原來就是想寫給大眾讀者看的,那就不該有望之卻步的理由。對的方向?答案是一個很簡單、但很重要又有幫助的閱讀規則: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如果你容許自己被某個頑固的段落綁住了,你就是被打敗了。在大多數情況裡,你一旦和它糾纏,就很難脫困而出。在讀第二遍的時候,你對那個地方的瞭解可能會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須至少將這本書先從頭到尾讀一遍才行。

    在這裡,我發現中國、美國的教育界都是一樣的:碰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查資料,問老師,弄明白再說。可是在這本怎樣讀書中卻指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論述:如果時候不到就做這些事,卻只會妨礙我們的閱讀,而非幫助。因為,這種折磨人的程式首先會剝奪閱讀的快樂(有點像中學時學習魯迅的作品)。其次是,過多的糾纏於細節,那麼就會錯過一些清楚的大原則。樣你在任何層次的閱讀都不可能很好。

    在這個層次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有:

    1、 閱讀的速度:人們可以讀得更快,但是對於書籍閱讀來說,速度是根據需要而變化的——天龍八部裡,王語嫣聽到慕容復練習打狗棒法一味求快就特別著急,應該就是這個道理。

    2、 逗留與倒退:影響速度,浪費腦力

    3、 理解問題:

    4、 做一個自我要求的閱讀者:

    閱讀時昏昏欲睡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很多人可以秉燭夜讀,不應該簡單的解釋為他們非常人。(估計蘇秦張儀懸樑刺股式的學習並非是一個好習慣,而鑿壁偷光才真正可以說是個主動的閱讀者吧?)在閱讀的時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閱讀目標是什麼。如果你的閱讀目標是獲得利益—不論是心靈或精神上的成長—你就得保持清醒。這也意味著在閱讀時要儘可能地保持主動,同時還要做一番努力。讀書不是娛樂性,而是從中獲得利益。

    只要是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閱讀的藝術就是要以適當的順序提出適當的問題。關於一本書,你一定要提出四個主要的問題。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宣告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3) 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你沒法回答這個問題。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麼才行。然而,等你瞭解了一本書,如果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為什麼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我覺得這四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在理解作者的基礎上,把自己和書籍之間搭建起一個橋樑,聯絡。

    1)精力分配法

    70%的書,略讀,翻翻目錄挑重點讀。(做補充)

    20%的書,通讀,抓中心,形成個體系架構。

    7%的書,把書讀薄,再讀厚,做筆記。

    3%的書,可以讀一輩子的書。

    2)系統讀書法

    圍繞一個感興趣的主題,

    挑選1本~2本主讀(7%或20%類),

    再挑選3~4本副讀(20%或70%類)

    然後做思維圖,形成一個知識體系。

    3)讀書4步(鳥瞰法)

    1.讀書前準備

    1.1 明確自己閱讀動機(如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對這本書涉及的內容有我有哪些疑問,這本書佔我總系統什麼地位),選擇合適的精力分配。

    2.通覽初翻一遍書

    2.1 這本書我知道多少,不知道多少。

    2.2 每一章的重點問題和概要是什麼,哪些需要重點看,哪些不需要看。我要帶著什麼問題去看。

    2.3 這本書脈絡怎麼樣,作者的寫作思路和寫作結構是什麼樣。

    3.重點筆記(3塊法)

    3.1 筆記A(脈絡思維圖)

    3.2 筆記B(重點和我需要的地方)

    3.3 筆記C(我的體會和分析)

    4.歸類

    把這本書的資訊放在總的知識結構中。

    幾個啟示,

    1.不要被細節嚇壞,90%的書知道個大概就好了。

    剩下10%的書,80%的內容也是知道大概就好了。

    2.知識爆炸社會,要想老鷹逮兔子,只取自己需要的知識,馬上飛走,不要貪多貪雜。

    3.知識不經過系統整理,就像沒有編制過的稻草,一衝就散了,白讀。

    4.記筆記時可以記錄章節、頁數,避免筆記太細,影響複習。

    5.閱讀的幾個重點

    1)帶問題和目的去讀,不迷失。

    2)做好脈絡整理

    3)和作者的反饋(讀一章問自己,寫的對不對,對在哪裡,不對在哪裡,對自己的問 題有沒有幫助,有沒有值得向作者學習的地方,有沒有自己以後要避免的錯誤)

    4)帶入知識結構內

    6.增加閱讀速度:中間指掃法。

    7.對理解困難的地方,中心詞邏輯法。

    閱讀需要:果斷、勇敢、堅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拳超人》161話中,童帝說驅動騎士是叛徒,驅動騎士說金屬騎士是叛徒,誰才是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