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康單身狗協會會長
-
2 # 血統
12月3日12時24分,湖南沅江市公安局接到群眾報警, 經查,受害人陳某(女,34歲,沅江市泗湖山鎮人)被人殺死在自家臥室內,身上多處刀傷,嫌疑物件已鎖定為其子吳某康(男,沅江市泗湖山鎮人,六年級在校學生)
案發經過:嫌疑人吳某康,男,12歲,父親常年在市外打工,母親在家帶著2個兒子(小的兩歲)。2018年12月2日星期日,晚餐後,吳某康在家吸菸,被母親發現,其母親用皮帶抽打兒子。吳某康當即進廚房拿了一把菜刀,將母親砍了20餘刀,致其母親當場死亡。案發時間為12月2日星期日晚上九點多。其母親死亡後,吳某康一直帶著2歲的弟弟在家住宿未外出。並且接聽其母親若干電話,回覆其母微信,且吳某康拿其母親手機借母親名義在12月2日星期日晚上10:49,給其班主任發了請假資訊,原資訊是:“胡老師吳某康明天請假行不他感冒了”
……
這就是一個成年人也不一定能做到。這竟是一個孩子做出來的事!而這個孩子,才12歲。這是怎樣的一個孩子?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下生長,才培養出這樣的性格和行為?
試想,這樣的孩子,如果沒有這個案子出現,他長大了,走向社會又是什麼樣子?他對自己的母親尚且沒有感情,他對別人會有情感嗎?
就像幸福的家庭都是一個樣,不幸的家庭
千奇百怪一樣。我們來說說怎麼培養出一個身體健康,心理也健康的孩子。因為,我們所要的不是一個吃人的狼,而是有愛的人。
什麼樣子是心理健康的表現呢?智力正常,情緒穩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識良好;思維與行為協調統一,人際關係融洽,適應能力良好。
在這個案子中,這個孩子就是心理健康受到生活環境因素影響很多,這個孩子的生活環境導致了他後天性格的養成。
兒童,青少年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有學習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人際交往問題(如學校適應不良、逃學)、情緒問題(情緒的轉換和把控)、性心理發展問題、行為問題(如恃強凌弱、自我傷害、魯莽冒險)、網路成癮、吸菸、飲酒、接觸毒品、過度追星、過度節食、厭食和貪食等。應引導其調節學習壓力、學會情感交流、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培養興趣愛好。
其實這個孩子的問題並不是吸菸導致的,也不是這個母親這一次的體罰導致的。吸菸只是問題的導火索。這位母親一定不是第一次體罰孩子。這個孩子也不會是第一次犯錯。一個不會教育孩子的母親,只會用體罰,而現在的孩子叛逆心又很重。講道理都不一定好使,方式方法不對都適得其反,更何況是體罰呢?結果輕則吵架,重則付出自己的生命。
再者,喪偶式教育。
喪偶式教育,就是父親或母親健在,可是在教育過程中沒有同參到其中。比如,孩子幾歲了?不知道,孩子上幾年級?不知道。孩子在哪個學校上學?不知道。
就曾經有一個父親,把孩子送錯幼兒園,自己都不知道。還有甚者,打麻將忘記接孩子的。
在這種喪偶式的教育中,以父親的缺失最為常見。這個案子中就是父親在外地工作。
那麼怎麼樣培養孩子對情緒的控制呢?
適量運動有益於情緒健康,可預防緩解焦慮抑鬱。跳繩,游泳,跑步等。
出現心理問題要教會他積極求助,這是負責任、有智慧的表現。大人小孩都是。他 所求助的不一定是父母。所以要教會他怎麼求助,求助於誰。
兒童心理發展有規律,要多瞭解,多學習,多尊重,科學引導。
家庭是最重要的環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圍也有益於兒童的身心健康
最為重要的是,你生了他,你就有義務把他健康的養大,不僅僅是身體長大,身心都 要健康。如若不然,不僅僅是家庭的隱患,將來還是社會的隱患!
想要孩子健康,自己首先是健康的,自測一下,自己是否達標了呢?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成長的一個過程,又有多少父母,要求孩子這樣,那樣,自己卻是打麻將,不上進的?
下一代的健康發展,任重而道遠!
-
3 # 娛樂吐槽狗
細思極恐。如果作為同校的家長,我首先擔心的並不是孩子的人身安全,而是孩子的思想教育,孩子大多是單純的,純真的,也就是不是太能明辨是非的,孩子們都是小獸,需要家長和學校的教育和引導。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身邊出現一個同學沒寫作業但是並沒有受到任何懲罰,有的孩子就有可能抱著同樣的僥倖心理,甚至會不願意寫作業,有過孩子的家長都知道,小朋友經常會說,誰誰又怎麼怎麼樣,他還不如我乖呢,但是也沒有被批評。如果身邊有這樣一個例子,孩子會不會認為殺人無罪,會不會認為殺死自己的親媽,是無錯呢。
-
4 # 壹點靈
湖南沅江泗湖山鎮,12歲的吳兵因不滿母親管教太嚴、被母親打後心生怨恨,持刀將母親殺死。因為沒有達到負刑事責任的年齡,民警叫親屬去商量吳兵之後的看管問題。吳兵的叔叔問了他幾個問題,卻得到一串失望的回答。
“為什麼要抽菸?“ “我們班幾個同學也抽。”“你把你媽媽殺了,你認為錯了沒有?”“錯了……但是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媽。”“那以後怎麼辦?”“學校不可能不讓我上學吧?”但我有幾個問題要問。
“但是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媽”
這樣的價值觀和思想是如何來的?
是學校教的嗎?那麼多的孩子一起上學,出現這樣情況的孩子畢竟是極少數個例,如此學校不背鍋。
是社會教的嗎?好像也不是我們社會主導的價值觀。
那問題出在哪裡?想想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是不是說過:“今天你犯的錯誤,因為我是你爸爸,我是你媽媽,所以可以原諒你,但是換做其他人是不會原諒你的!”
有些家長會說,我從來不跟孩子說這樣的話,但是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是不是覺得孩子犯了錯,不論大錯小錯,在爸媽這裡是可以得到寬恕的?
我們再延伸的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犯了盜竊,搶劫但沒有造成嚴重後果且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你是選擇包容還是正法?!具體點,如果你的孩子偷了你的錢,這是盜竊,你怎麼處理?報警?好像在家庭的環境裡,不論孩子犯什麼樣的錯誤都是可以被原諒的,可以被包容的。不論是在溺愛的家庭裡還是嚴厲的家庭裡,一直都是這樣。
所以我們會發現一個不合常理但是又常見的問題,有些人對自己的家人尤其是父母並不是很友善,但是對自己的朋友兄弟卻很好,甚至是努力的討好。因為他們潛意識裡很清楚,在父母那裡不論犯了什麼錯,無論怎麼對待父母,都是可以被原諒的。
回到這個案件中,孩子的做法固然讓人憤怒。從心理學的角度,去世的媽媽才更是我們需要分析和思考的,這是血淋淋的教訓。
管教可以嚴格,但要給孩子發洩情緒的通道,我們嚴格的是管教,不是給孩子套上枷鎖。我想作為父母,我們很能理解和體會其中的差異,所謂嚴格的管教是教其做人嚴格,然而這位母親做的應該遠遠超出了這個範疇了,那是枷鎖,並不能說是嚴格的管教。
其實從孩子的話來看,他現在的憤怒只是到了殺死媽媽的高度(在他的眼中,這個高度比殺死外人要輕很多,甚至不是犯罪),但是如果今天他沒有殺害自己的母親,讓這個情緒繼續累積,那結果爆發出來,並傷害到的就不僅僅是自己的母親了。如果他的思維和價值觀沒有被矯正,比這個更慘烈的結果一定會出現。所以這是一個悲劇,同時也阻止了更大的悲劇出現,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並不一定是件壞事。同時我們也感到很悲痛和惋惜,一個年輕的母親,只是因為愛的方式不對,就失去了鮮活的生命。
一.嚴格的是底線:底線在我的認識的家庭裡很多是以家訓的形式出現,比如以本家為例:“塗氏家訓:孝父母、友兄弟、敬伯叔、和夫婦、慎交友、訓子弟、睦宗親、敦倫紀、恤孤寡、安本分。”可能有人覺得這是迂腐是封建,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而不同,望能有所啟發。
二.愛是手掌不是枷鎖:在愛的旗幟下,我們做了很多的事情:“這個不能做,因為媽媽做過,行不通”;“這個一定要做,爸爸瞭解過這個對你有好處!”是的,我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讓孩子不走彎路,順利的成長,但我們仔細想想,這到底是愛還是枷鎖?我們的愛應該是手掌,在他夠不到的時候盡力的託一下,在他們快要跑偏的時候撥一下,在他們停下來的時候摸一下,給他們鼓勵和安慰。
-
5 # 兒科醫生鮑秀蘭
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
我們在門診也發現,有些孩子發育落後,細問原因,原來是家長只管孩子是否吃飽穿暖,其他時間很少陪著寶寶玩,只顧自己玩手機。這種孩子今後很容易出現問題,有些孩子身體好,運動和智力發育也沒有問題,但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坐不住,不聽指令,不會和小朋友交流。送幼兒園後很難適應環境,不能融入集體,甚至被拒收,而且這些不良的心理行為問題一旦形成,糾正很困難,家長很痛苦。更大一些的孩子,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就可能危害社會。
心理行為能力是受大腦前額葉高階情緒中樞控制。研究發現,嬰兒前額葉6~8月才開始發揮功能,到2~3歲前這部分大腦發展非常快,有很大的可塑性,培養良好的行為非常容易。行為培養受環境和經驗的影響,因此我們做了嬰幼兒健康人格培養的研究。透過創造良好的育兒環境培養身體、智慧和良好心理行為全面發展的兒童,為他們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健全人格的培養
中國著名情緒心理學專家孟昭蘭提出,父母應當對嬰幼兒人格特徵的成長給予關注。她提出良好的嬰幼兒人格包括4個方面:
快樂和穩定的情緒
自尊心和自信心
社會適應性
獨立自主的性格
如何培養嬰幼兒快樂和穩定的情緒?
嬰兒最早是以情緒和人交流的:新生兒生下來用哭聲呼喚成人的照顧;當寶寶吃飽了在睡夢中會顯露出甜美的微笑,說明他很舒適。嬰兒從2~3個月開始,他的情緒不僅受生理需要調節,也受心理需要的控制:2個月開始,當成人逗引時會出現應答性微笑;這種微笑發展愈來愈頻繁,3個月時會“啊!呀!”發聲;當成人離開時他的微笑停止,會發出某些聲音或用眼尋找父母,希望父母和他面對面逗笑玩;如果成人不應答,孩子會哭泣,情緒低落。因此,為了發展嬰兒愉快和穩定的情緒特徵,父母儘可能多地和嬰兒接觸,與他玩耍,同他說話,給他唱歌,包括那些看起來不太費事,也不太哭鬧的孩子。不可因為孩子天性安靜而讓他一個人待著,被忽略的孩子同樣會出現“淡漠人生”的情感。
父母日夜照顧嬰兒,在滿足他的吃睡和身體舒適的需要過程中,嬰兒逐漸對照顧他的成人產生依戀感情。如果能培養安全依戀型的孩子,容易養成穩定的情緒,因為他對成人有一定的信賴感,不怕母親離開,所以他是快樂和安靜的。如果母親對孩子的感情不是一貫的,有時對孩子親近,有時突然“不告而別”或欺騙孩子,不履行諾言,當孩子因此而十分痛苦或反抗時,又十分粗暴地對待,或者對孩子的情感需要採取冷淡的態度,這會形成不安全依戀型。這些孩子會變得易生氣、急躁、多疑、焦慮、擔心、不肯探索周圍事物、不願接觸生人,因此在認知和社會交流技能發展方面均受到侷限。這些孩子平時很少有愉快的情緒,表情呆板,是因為他們發出的感情資訊會受到冷遇,為了避免遭受缺乏溫暖的回報的痛苦而採取冷漠的預防措施,像很多福利院的孤兒常常有這種表現。
所以,父母應注意在孩子不同年齡段的不同情緒要求,給予不同內容的感情照顧,幫助孩子適應成人社會中對他來說不可避免的環境要求,這將有助於逐漸培養孩子樂觀而穩定的情緒。
如何培養嬰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積極評價是激發孩子潛力的有效手段,是建立良好自尊和自信的源泉。自尊心和自信心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萌芽,當孩子用各種方式來吸引大家注意和讚美時,要給以適當的應答。每個孩子都有長處和不足,不要只關心自己孩子比別的孩子領先還是落後,更不要用自己孩子的缺點與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較,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父母要及時表揚孩子的微小進步,不過分指責孩子的失敗和錯誤。孩子最微小的進步也值得表揚,不要把它當作“理所當然”而忽略。
孩子從小就有人格,在和孩子相處時,應該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就像尊重一個重要的朋友一樣;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對他粗暴、冷淡或漠不關心。為了樹立孩子的自尊心,對他的體育技能或“藝術作品”如體操、唱歌、跳舞和圖畫等要當場讚揚或讚賞。
如何培養嬰幼兒的社會適應性?
在社會任何地方,都有必須遵守的秩序和原則,在家庭和幼兒園中也是一樣,這種遵守社會團體規則的能力,就是社會適應力。為了適應社會還需要學會與他人合作、自我控制以及獨立思考,學習謀生所需要的技能等。
8~10個月的嬰兒就要開始培養社會適應能力了。當孩子要吃點心或要人抱時,父母要讓他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得到滿足,教會他在此之前只能等待。如果孩子哭鬧,而父母不耐煩了,立即答應他的要求,孩子就會學會只要一哭就可以達到目的;如果父母不答應要求,他就一直哭鬧到父母答應為止。這樣就不可能培養出孩子良好的社會適應性,而且會使他養成任性的壞習慣。
教會孩子控制不正確的行為,諸如打人、搶別人的玩具或食物等,這是培養孩子社會適應能力最重要內容。這些小事都是培養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起點。
如何培養獨立自主性格?
性格的形成與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3歲前,生活環境和教育方式會給性格塗上一層底色,這層最初的色彩甚至影響今後一生的性格色調。
孩子1歲以後開始有了獨立的能力,嘗試著自己做些事情,從這時開始就要注意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在這方面,自我服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這主要是指培養孩子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如教孩子自己用勺吃飯,自己穿、脫衣服,自己學著洗手、洗臉等。此時孩子還做不好,家長要加以引導,先教他做容易的事,使他體驗到成功的歡樂,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從而更激勵他主動學習、獨立探索。如果家長嫌孩子惹麻煩而一切代勞或過分溺愛、過多照顧,就會挫傷孩子獨立性的萌芽,使他們養成一切依賴於別人的習慣,這對孩子是害而不是愛。
最後提醒家長們,想要培養寶寶擁有健全的人格,應該從出生時抓起,而不是等到寶寶上了幼兒園犯了錯之後再開始教育。以為寶寶小,只負責簡單的照顧, 忽視心理的需求,是非常可怕的!但願每個父母,都能儘可能多的時間陪伴寶寶,讓寶寶長大後成為出色的人才!
-
6 # 劉三妹兒901130
有些孩子的性格不健全,很難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去,跟父母有很大的關係,有些做父母的,一天天的手機不離手,直接就是忽略了孩子的成長,從來不陪孩子玩,也不陪孩子交流,漸漸的孩子的性格就會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在做孩子在學,所以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我們在家很少玩手機,除了孩子睡覺的時候看一下,其他時間都在陪孩子
-
7 # 萊駒為右
這樣的孩子不能留,砸死算了,參照動物園或馬戲團對咬死飼養員的動物做法。
孩子的爺爺奶奶以及父親還一直強調孩子希望上學,就怕孩子不能上學。從小孩子是跟爺爺奶奶長大的,人生的第一課你們都沒給他上好,上多少學也沒用,沒有老師能教好你家這樣的孩子。
孩子的母親沒了,沒見你們家人有多悲痛,反而因為孩子幾天沒能上學就難過成那樣。那個給為你們家操勞生了兩個孩子,又要掙錢養家,又要照顧孩子,還得照顧老人的女人被這個孩子殺死了,難道就像殺了一頭豬一樣嗎?
同學的家長以及學校不讓這個孩子上學是對的,這樣人家出來的孩子什麼都能做出來,後面不定還會出什麼事。
他需要得到應有的教訓,各種形式的。
回覆列表
遊戲只是一種打發時間的娛樂方式 遊戲並有多大錯 只是那麼小的孩子沒有多少自控能力 父母常年又不在身邊缺乏陪伴 再加上爺爺奶奶只顧著疼孫子給孫子擦屁股 發現問題沒有及時的制止反而包庇才釀成大禍 孤獨缺少母愛父愛 沒人管教 人生價值觀缺乏引導 這一切只能說是教育的問題 你想想在孩子心裡把爺爺奶奶當爸爸媽媽 對他父母來說是多麼可悲的事 話雖如此 還是願逝者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