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史無終

    漢代的軍功制度,用戰績說話。

    對於沒有好背景,沒有皇親國戚身份的男屌絲來說,參軍立功是通往飛黃之路的捷徑。對於有著更高奮鬥目標的青年來說,高官厚祿已不能滿足他們,有朝一日得以憑藉功勳封侯晉爵,從此步入貴族行列,才是他們的終極追求。李廣就是眾多擁有封侯野心的將軍中的一員。漢初軍功爵位共分四等,分別是侯級爵、卿級爵、大夫級爵、小爵,其中含金量最高的非侯級爵莫屬。侯級爵又分為關內侯和列侯兩種,前者級別較低,有封邑無封國;列侯級別較高,不僅有封國,還是封國內的最高統治者。一旦得到列侯的爵位,就意味著脫離了平民階層,成了和皇親宗室一樣的貴族。

    《史記》與《漢書》的統計結果顯示,漢武帝時期,封侯者共計79人。其中敵方高階投降人員封侯者高達44人,其他35人中:抓捕造反者封侯的9人,因父親立戰功戰死而封侯的2人,真正因軍功封侯的只有24人。其中,因俘虜、斬殺匈奴王以上首領而封侯的12人。漢朝軍功封侯的四條標準為:一、斬殺俘虜地方高階將領;二、率部斬敵首級過千;三、為勝利做出重大貢獻;四、父親立功而死,兒子亦可獲封。

    從李廣的一生戰鬥經歷我們可以看出,七國之亂期間,奪取叛軍軍旗,為奇功一件,極有可能因此封侯,但是李廣鬼使神差地接受了梁王印信,錯失良機。

    在其後幾十年間,李廣一直戰鬥在對匈奴作戰的最前線,但是由於漢景帝時期,漢朝一直秉承防禦政策,儘管李廣禦敵有術,卻無法對匈奴取得更大勝利,因此,一直與封侯無緣。

    武帝時期,李廣參加漢軍4次大規模對匈作戰,第一次全軍覆沒;第二次無功而返;第三次遭遇匈奴主力,儘管斬敵3000有餘,自己卻全軍覆沒,功過相抵,仍沒封侯資格;第四次,李廣因迷路,未能與匈奴接戰,更因貽誤戰機而自殺。

    由此可見,李廣之所以難封侯,歸根結底是因為漢朝嚴格的軍功制度。

  • 2 # 疑今察古幾復

    無寸尺功以得封邑。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其實李廣難封不單是時運不濟,最主要的還是:無功。

    漢朝時,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所以軍人封侯就需要立軍功,而立功則需要達到一定的斬首數量,也就是要拿一定的人頭。而且封侯必須在勝利的情況下,按照殺敵數量比自己損失的數量多大多數的情況才能實現。

    大概是殺敵一千,自損三百,能封侯。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功過相抵。

    殺敵一千,自損一千三,等著下獄論罪吧。

    從漢武帝時期,李廣參與的四次與匈奴的戰役中可以看出來,李廣基本都屬於上述的後面兩種情況。

    第一次,李廣和衛青一起搭檔,李廣率一萬騎遭遇了匈奴單于的主力部隊,差不多是被匈奴打的全軍覆沒,因為匈奴下令活捉李廣,李廣才沒有被殺死,後面突圍遇到餘軍才得以逃脫。回去一算,自己損失的比拿到的首級還多,本應該是被殺頭的大罪,但是漢武帝愛惜其只是將其貶為庶民。

    第二次,李廣又是和衛青搭檔,可能匈奴人繞開了飛將軍李廣的駐地,不和他正面開打,所以李廣根本就沒機會立戰功,更無法封侯。

    第三次,李廣率四千騎迎戰匈奴四萬騎,雖然斬首眾多,但李广部隊全軍覆沒,後來要不是張騫率一萬騎趕到救下了李廣,李廣也就交代在這場戰役中了。按戰績來說,李廣雖然殺敵無數,自己也損失慘重,功過相當,還是無法封侯。

    第四次,漢武帝和匈奴的最後一戰,這時候李廣已經快六十歲了,可能是老眼昏花,李廣和他的部隊居然在沙漠裡迷了路,錯過了匯合的日期,衛青打敗匈奴後,李廣才率軍姍姍來遲。從古至今,延誤軍期都是殺頭的大罪,所以李廣羞愧難當,只得自殺謝罪。

    而漢朝時,最低等的關內侯都需要斬首五百多人頭,所以李廣才會感嘆無寸尺功得以封邑。

  • 3 # 小劉解讀

    漢高祖劉邦曾有白馬之盟,言簡意賅:

    非劉不王,無功不侯。

    所以說,封侯雖然是人人都夢寐以求的,但是做為漢朝將軍沒有軍功想要封侯,確實是難上加難。

    大漢時期封侯有三個準則:

    擒賊先擒王。對敵作戰中,擒殺敵軍主要將領,可以封侯。數量上佔據絕大優勢。對敵作戰中,按人頭計算:斬首千餘的,可以封侯。前提是本隊傷亡不能太大。比如:傷人一千,自損八百的情況,封侯沒戲。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老子在戰場上立有大功,但是不幸戰死。那麼,後代可以繼承老子的軍功,可以封侯。以上三點,李廣都不具備,而且“桃李不言”情商低的李廣還犯有多條“錯誤”。平定七國之亂以李廣的戰功是可以封侯的。但是,李廣私自接受梁王劉武的“將軍印”,還好漢景帝並沒有責罰李廣,他的軍功也因此擱置。第一次主動出擊匈奴。李廣受名聲所累,被主力包圍全軍覆沒,自己差點被俘虜。漠北決戰,李廣軍迷失方向,貽誤戰機。自己羞憤自殺。其實不是說李廣對於封侯有多麼在意,以李廣的性格來看,他並不貪圖私利,期待有多少食邑。皇帝對他的封賞,他全部分給下屬將士,甚至做為一個將軍,家裡沒有多餘的財產。他所追求的封侯,不過是想要皇帝對自己軍事能力的一種肯定。畢竟在大漢王朝最繁榮時期,能以軍功封侯才能彰顯出普通將軍與高階將領的區別。
  • 4 # 故紙匯

    漢朝的侯爵是“真”的。

    後來的朝代也有爵位,比如親王、郡王、公、侯等等。但這些爵位只是表明尊貴,實際待遇不過是地多點、俸祿多點。

    漢朝的侯爵是真有自己的封地的。

    比如一個平陽侯,封地是平陽縣。這個縣就是他的,在這裡他就是國王,什麼都說了算。所謂“裂土分侯”是也。

    因此,漢朝的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封侯。

    要封侯,當官希望是比較小的。當官除非乾的丞相,否則再能幹也不會被封侯。

    只有軍功才能封侯。

    所以李廣才會對封侯這麼在意。一個是利益相關,再一個是價值體現。

    還有一個就是面子了。

    當時很多名氣、級別、資歷都比李廣小的多的都被封侯了,李廣當然不舒服。

  • 5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李廣並不在意封侯,李廣掛在嘴邊的只有當單于。

    李廣是文帝口諭的萬戶侯,小小的列侯,李廣怎麼會看的上。李廣都做到郎中令了,大小官員需要李廣推薦認命,皇帝的聖旨都由李廣傳達,大漢的職業部隊都是李廣訓練,可以隨意出入皇宮,還可以住在皇宮內,大漢這些大臣,包括丞相,大將軍,都沒有這麼優厚待遇和實權。

    李廣的功勞之大,西漢首屈一指。要不是李廣多次大勝老上單于,使得匈奴實力大減,並且換上恐李症,七國之亂,匈奴早就趁機入侵了。

    在武帝時期,李廣沒有功勞,並不是李廣功勞小,而是由於武帝時奇葩的計功方法。什麼損軍大半是死罪,什麼被俘是死罪,即便你消滅了數倍的敵人 ,即便你把敵人主力用小部隊牢牢牽制,即便是友軍或主帥的無能。就像李廣為了配合霍去病二擊河西,僅帶4000人卻戰勝4萬匈奴軍,殺敵上萬。這理應是大功一件,卻因為傷亡3000多漢軍,功過相抵。

  • 6 # 歷史戰爭

    漢朝以武立國,可謂將星雲集,天才輩出,誕生出眾多優秀的將領。然而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一句“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卻讓飛將軍李廣脫穎而出,讓這位並未封侯的將領卻力壓衛青、霍去病等人,成為漢朝最著名的將領。古人們常以“李廣難封”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其實作為典故主人公的李廣才是最苦悶的。李廣最痛苦的就是他難封且想封,如果換成別人覺得自己此生無望也就放棄了,然而李廣卻不同,他一生都想封侯,因而也一生都陷入不得封侯的痛苦當中。直到晚年時,李廣還時常找到星象家王朔喝悶酒,詢問自己為什麼不得封侯,足以可見他對於封侯的執著。那麼,李廣為什麼如此在意封侯呢?

    若說是因為追求爵位,其實並不是李廣如此在意封侯最主要的原因,畢竟他的兒子已經因功被封為關內侯,他沒必要如此執著於追求侯爵。真正讓李廣日思夜想都想封侯的,是因為他認為自己距離封侯只差一線。

    李廣被封為飛將軍,當然是有本事的,他從小就學習騎馬射箭,造詣極深,曾一人射殺兩位匈奴中的神箭手。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漢文帝看他驍勇善戰,稱讚他說道:“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漢文帝不會想到,自己一句無心的鼓勵,卻創造出一位悲情的將領。

    在漢武帝繼位以後,李廣奉命討伐匈奴,他數次大破匈奴,讓匈奴聞風喪膽,不敢來犯,王昌齡因此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共參與過七十多次戰役,對漢朝忠心耿耿,他曾被匈奴俘虜,卻又殺出一條血路回到漢朝。然而付出需要回報,李廣認為憑藉自己的功勞可以封侯,因此他才會對封侯如此在意。

    而且李廣出身將門世家,他的祖上是秦朝名將李信。李信曾率軍擊敗燕太子丹,作為他的後人,李廣自然也想封侯拜將,光耀門楣。將門世家是最重視榮耀的,因此李廣的孫子李陵雖然是與匈奴血戰,且以寡敵眾殺敵兩萬以後投降的,但所有的隴西世家卻都以李氏為恥。李廣出身將門世家自然也有這種情懷,他希望封侯光耀李家。

    與此同時,李廣也急需要封侯來證明自己。後世人尊稱李廣為飛將軍,但他的官職在漢朝時卻十分尷尬,最高時不過做到驍騎將軍,而且在與匈奴的戰鬥中李廣雖然殺敵眾多,但他的部隊損失也是最高的,他時常全軍覆滅,最終不是功過相抵就是被貶為庶人。不說與衛青、霍去病等人相比,即使是與自己的兒子李敢相比,李廣都有些不夠看。李敢在跟隨霍去病作戰時大破匈奴左賢王軍,奪其鼓旗,因功被封為關內侯。然而此時早已在沙場征戰多年的李廣卻依舊沒有封侯。可想而知此時的李廣是多麼想透過封侯來證明自己。

    當然,李廣如此在意封侯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不服氣。在與王朔交談時,李廣說道:“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史記》)從李廣的話中可以看出他對於軍中許多人能夠封侯是不服氣甚至看不起的,在他看來他沒被封侯是因為時運不振,天命如此。李廣認為漢武帝在偏袒衛青等人,否則憑藉他李廣這些年為大漢出生入死,早已經封侯了。只可惜,李廣的想法是一廂情願,因為憑藉他的功勞漢武帝不給他封侯是理所應當的。

    漢武帝時被封侯的人數不少,有七十多位,但大多都是憑藉血緣獲得的“恩澤候”或是來降的小國首領,真正憑藉軍功被封侯的人其實很少,在漢朝想要憑藉軍功獲封侯爵是難上加難。

    漢朝規定斬殺與捕獲敵軍主帥者封侯;將領或士兵攻破敵陣者封侯,比如《漢書》當中就有記載:“樓船將軍以推鋒陷堅為將梁候”。如果只有這兩條規定,李廣憑藉他的戰功勉強可以封侯,但棘手的是漢朝還有兩項規定,即本部損耗不得高於斬殺敵數,且領兵將領在戰場上要聽從主將調遣。世人稱讚李廣射無虛發,但卻不知他的射無虛發是用允許敵軍接近為代價換來的。李廣是神箭手不假,但他的部下並不是人人都是神箭手,漢軍的優勢本就在於裝備先進。李廣卻放棄運用漢軍的優勢,喜歡以已之短攻敵之長,因此他的部隊時常全軍覆滅。除此以外李廣還有一個致命失誤,在他最後一次討伐匈奴時,他竟然因迷路貽誤戰機,在衛青擊敗匈奴王以後才與衛青匯合。衛青找到李廣向他詢問迷路情況,他卻因此自殺,表明自己不願面對刀筆吏的責難。

    衛青、霍去病是漢武帝外戚不假,但他們封侯卻都是憑藉赫赫戰功。比如同為外戚的公孫賀,在跟隨霍去病取得戰功以後才真正的憑藉戰功封侯。然而不久之後,公孫賀就因一件小的過錯被剝奪侯爵,足以可見漢武帝在封侯一事上還是比較公平的。而李廣雖然號稱飛將軍,司馬遷在《史記》當中對他也多有讚譽,但對他在戰場上具體的殺敵人數卻語焉不詳。李廣一生共參與四次大規模討伐匈奴的戰役,其中兩次全軍覆滅,還有一次沒有戰功,最後一次甚至因為迷路貽誤戰機。漢朝以軍功封侯本就十分困難,以李廣的戰損比來說,他沒有被封侯實在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李廣是受人敬仰的飛將軍不假,但他一生執著於封侯,卻又沒有封侯的功勞,不免讓他與衛青、霍去病等人相比落了下風。司馬遷曾與李廣的兒子李敢是同事,他對於李廣多有讚譽,然而其他人評價李廣就沒有他這麼同情李廣了,比如明代黃淳耀就曾經犀利的說道:“李廣非大將才也……太史公以孤憤之故,敘廣不啻出口,而傳衛青若不值一錢,然隨文讀之,廣與青之優劣終不掩。”

    李廣如此在意封侯,但李家最終卻也毀於封侯一事。李廣因迷路一事憤而自殺,他的兒子李敢認為衛青對他父親的死負有責任,因此他竟然將衛青毆打一頓。衛青對李廣的死心存愧疚,因此沒有對外聲張,但霍去病卻無法容忍自己的部屬毆打自己的舅舅,因此他將李敢射殺。而李廣的孫子李陵希望重振李家聲望,他率軍討伐匈奴,最終卻投降匈奴,李家三族被誅,成為隴西將門世家的恥辱。從李廣到李敢再到李陵,不得不說實在是一場悲劇。

    參考資料:

    《史記》 司馬遷

    《漢書》 班固

    《滕王閣序》 王勃

  • 7 # 本草百曉生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雖是唐人溫庭筠的詩句,但足以體現封侯加爵是整個大漢王朝所有官吏共同的追求,大將李廣為什麼要例外!

    西漢時,要想被皇上封侯,主要有三種途徑:第一種,一出生就贏在起跑線,他們是皇室宗族,是真正的龍子龍孫,皇帝的骨肉封王,皇子的兒子自然封侯,稱為“王子候”;第二種:叫“外戚恩澤候”,第一種皇族宗室,沒威風多久,就被“削藩”,從而在政治舞臺消沉,隨之上來的則是外戚,西漢時霍、許、史、王,以及東漢時期的竇、鄧、梁都是皇帝的表兄弟家族,這幾個家族無一不是權力在握,甚至兄弟並候。

    第三種,是“功臣候”,起初源於對軍功的賞賜,繼承於大秦二十等級軍功爵位,發展到西漢,已經成為激勵大臣努力工作的終極獎勵。

    侯爵位於二十等爵,第十九級,西漢時的侯爵光封田地就有95頃,還不加上宅地的95畝,多者封戶上萬,所以又稱“萬戶候”,即便是二千戶的侯,每年所得糧食就有一萬石,遠超擁地百頃的大地主。

    當然咯,封候只面向軍人,除非文臣能位居丞相一職,不然侯爵難封。

    那封不了候的文官們,該怎麼辦?

    只能做做白日夢,到死時讓子女幫忙雕一塊“射雀射猴”圖,送到親人墓穴,也算是幫他完成來世“射爵射候”的夢想。

  • 8 # 方圓論壇

    實際上李廣名氣很大能力也比較強。但一直以來李廣貌似都沒有立下什麼大的功勞。李廣被匈奴稱為“飛將軍”但事實上李廣在面對匈奴作戰時也並沒有什麼特別突出亮眼的成績。也可能是因為文帝景帝時期對於匈奴作戰次數較少所導致的吧。李廣真正的功績也就是跟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立下了大功被漢景帝所器重。再之後對匈奴作戰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鬧沒有大規模的戰爭。

    漢武帝時期漢朝決定開始對匈奴作戰。這個訊息對於李廣來說絕對是一個大好訊息。因為有了戰爭才可能立功,立功之後就有封侯的可能了。所以李廣一直都非常的積極。漢武帝四年李廣奉命出征匈奴。結果被匈奴擊敗。連李廣本人也被匈奴俘虜了。後來李廣趁著看守士兵不注意奪下馬匹逃回了漢朝。但李廣損兵折將導致大敗差點被殺。後來李廣花錢庶民才逃過一死。但李廣也就此被貶為庶民。

    後來漢武帝開始組建騎兵攻打匈奴。而這個時候衛青和霍去病已經開始展露頭角了。李廣身為漢朝大將自然也一起隨同作戰。但李廣已經是漢武帝時期的新型戰略戰術相脫節了。每次李廣要不就因為損兵折將。要麼就因為迷路貽誤軍機。所以李廣不僅沒有立下任何功勞反而受盡了責難。後來搞得漢武帝都不想用李廣了。但在李廣的苦苦哀求之下漢武帝決定再給李廣一次機會命令他為前鋒出徵匈奴。結果李廣又因為不滿大將軍衛青的調派私自行動導致迷路貽誤戰機。後來朝廷要調查李廣的罪過。李廣氣急敗壞之下自殺身亡了。

    實際上憑心而論李廣難封一方面因為時運不濟,另一方面也因為李廣確實落伍了。李廣是秦朝名將李信的子孫。所以李廣的一身兵法都是家族傳承。李廣的戰術戰略思維都是以戰車為集團的進攻體系。對於騎兵作戰李廣一竅不通。在李廣的觀念中騎兵就是用來充作斥候和通訊兵的作用。而漢武帝時期的戰術思維是以騎兵為主進行大規模迂迴作戰。李廣在他的軍事思維上面已經完全落後於時代跟不上漢武帝的想法。總是以步兵的作戰方式去帶領騎兵作戰。結果就是搞得四不像。漢武帝實際上明白李廣已經完全落伍了。但架不住李廣的苦苦哀求看著老邁的李廣也想給他個機會立功。但李廣就好像被詛咒了一樣。每次都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無功而返。直到臨死也沒混上封侯的待遇。而他的兒子李敢也因為跟隨霍去病徵戰受封關內侯。由此可見漢朝封侯並沒有難道不可獲得的地步。更關鍵的還是李廣本身存在很大的問題。畢竟戰車步兵模式和騎兵作戰模式相差太大了。李廣也是被時代所拋棄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本賽季薩爾茨堡在歐冠中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