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瘋趣樂園

    《三國演義》塑造了很多英雄,同樣也坑害了不少名人,周瑜、王朗、張昭、魯肅等等都深受其害。

    張飛也同樣不能倖免,羅貫中甚至於把他的名字都弄錯了。

      張飛第一樣因誤導而受損的東西,就是他最基本的權利——姓名權。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

    講解張飛,首先當然要弄清楚他真實的名字是什麼。

    《三國志》卷三十六《張飛傳》有準確的記載:“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少與關羽俱事先主。”這段史文告訴我們,張飛準確的名字是:名飛,字益德。“益德”的益,是增益的益,收益的益,利益的益。

    古人有名,還有字,兩者的用途並不相同。名是用來彼此相區別,張三李四,避免混淆。而字,後世叫做表字,主要用途是在社交場合中顯示禮貌。大體的規矩是:稱呼別人,一般要稱他的表字,以示尊重。稱呼自己,則要稱名,以示謙虛。

    比如劉備在提到諸葛亮時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見於《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而諸葛亮向後主上奏《出師表》,開頭就是“臣亮言”三個字,這見於《文選》卷三十七。名和字,總有意義上的某種聯絡。

    張飛的益德,意思就是不斷增加品德。不斷增加品德,將來就能騰飛,這正是當時儒家思想盛行的體現,完全是有密切聯絡的啊。當時的人,用“德”字來取名字的現象非常普遍,龐德、龐德公、劉玄德、曹孟德。這實際上也是儒家倫理道德盛行的折射和反映。但是,張飛的名字,上千年之後卻被人擅自改了。

      羅貫中大概以為,你張飛要飛,沒翅膀怎麼飛?看你二哥關羽,都有長羽毛的翅膀,你也應當有翅膀嘛!於是自作主張,把人家張飛的表字改了。怎麼改呢?改成羽翼的翼,意思也是翅膀,這不就同關羽的羽,配成了一對羽翼了嗎?這樣你們兩個,既是劉備的左膀右臂,也是劉備的一對翅膀。所以《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就說:“姓張,名飛,字翼德。”你會說了,那麼這會不會是偶然的筆誤呢?回答是否定的。

      因為書中多次提到張飛的表字,都是羽翼的“翼”,可見絕非偶然,而是存心。這樣一改,不僅破壞了張飛原來名字的文化含金量,而且從此謬種流傳,不知道忽悠了多少三國迷。弄得現今的遊客,甚至還是很有文化的詩人,到了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看到張飛塑像前面的說明牌上,按照史書寫的是“字益德”,還說是沒文化,寫錯了。

    這裡糾正謬種流傳的名字,意圖有二:一是為這位在咱們四川曾經造福一方的父母官張飛張益德,正兒八經維護一回長期受損的姓名權;二是就從最基本的名字開始,好好認識一下真實張飛的英雄本色。

      張飛第二樣因誤導而受損的重要東西,而且扭曲最嚴重的東西,就是他真實的形象。後世流傳的張飛,被弄成了一個作風魯莽、性格暴躁的粗線條人物,與程咬金、李逵有一拼。但是,歷史上真實的張飛卻完全不是如此。

    證據不用多舉,只消來看張飛第一次取得的輝煌勝利,也就是義釋嚴顏的江州之戰,就會完全明白。建安十八年(213),劉備喧賓奪主,動手攻佔益州。益州的軍政長官劉璋在成都頑強抵抗。為了加強攻勢,劉備便在第二年,從荊州緊急召喚張飛等人,跟隨諸葛亮率軍趕往益州增援。江州之戰,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打響了。

      古往今來,從江漢平原進入天府之國,最近便的交通大動脈就是長江。張飛等人沿江西上,很快就到達益州東部最重要的軍事要塞江州城下。

    江州,在現今的重慶市區,當時是巴郡的首府。不過,江州雖然地位重要,這時的防守兵力卻相當薄弱,因為劉璋的主力兵團,已經集中在江州的西北方向,正在全力保衛益州的中心城市成都。因此,張飛很快就將江州的城池拿下,生擒了對方的主將嚴顏。

    於是便出現了《三國志》卷三十六《張飛傳》中記載的生動一幕。

    張飛責罵被捆綁的嚴顏說:“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我們大軍來到,為何不舉手投降還敢出兵頑抗?

    嚴顏毫無畏懼,也高聲叫道:“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你們不講道義,侵佔我們益州。我們益州只有不怕死的斷頭將軍,找不到怕死的投降將軍!

    張飛聽了勃然大怒,高聲傳令:把嚴顏拖出去斬首示眾。

    嚴顏視死如歸,神色不變,又頂了張飛兩句:“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砍腦袋就砍腦袋,你發怒幹什麼!

    結果張飛對嚴顏的骨氣很是欣賞,當場把他釋放不說,還作為上賓熱情對待。史書中對這場戰役的具體作戰經過一筆帶過,卻把張飛和嚴顏的對話忠實記錄在案,可見對此更加重視。而這一歷史場景,確實也很精彩。

      在嚴顏這一方,前面四句回答可謂義正辭嚴,很有骨氣;後面兩句不僅視死如歸,更是暗含諷刺:砍腦袋就砍,發怒幹什麼!言外之意,你惱羞成怒了,我的話戳到你的痛處了,把嚴顏的硬骨頭精神展現無餘。其實寫嚴顏,根本目的還是為了襯托張飛。張飛越是被對方斥責、頂撞甚至譏諷,他反而越是欣賞對方,這才能夠顯示出他那罕見的度量。總之,張飛在這裡的形象,已經不是一個粗魯殘暴的武夫,而是一位心胸寬廣、賞識人才的君子。

      但是,如果這杯茶只品到這裡,真正的味道其實還沒有品出來。真正的味道在於張飛處置嚴顏的背後,他在政治上的深謀遠慮和細密考量。嚴顏的籍貫和家族,陳壽《三國志》完全沒有記載。但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完整地方誌,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缺憾。書中卷十二記載嚴顏是“臨江人”。這臨江縣,是巴郡的屬縣,即今重慶市的忠縣。古代巴蜀的巴,是以現今重慶市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包括了所謂的“三巴”,即巴郡和相鄰的巴東、巴西兩郡。

      當時這個地區的民風,據《華陽國志》卷一記載,有兩大相互關聯的特點:一是“其民質直”,即樸實耿直。二是尚武精神,將領出現多,所以俗語總結為“巴有將,蜀有相”。而嚴顏的嚴氏家族,又是臨江縣的土著大族:“臨江縣:嚴、甘、文、楊、杜,為大姓。”孫吳的名將甘寧,就出自臨江縣的甘氏家族。而嚴顏家族,排名高居五大家族的第一名,地位還在甘氏家族之上。嚴顏之所以會有非凡的骨氣,一是深受本地耿直民風的薰陶,生性就當不來軟骨頭。二是他的家族是當地第一名門,他不能給本家族丟臉。三是他就在巴郡家鄉本地,保衛第一軍事要塞,更不能給本地的將領群體丟臉。

    知道了嚴顏的背景和性格,再來看張飛對待嚴顏的一系列舉動,就不僅僅是一般性的君子風度,而是極具政治眼光的深謀遠慮了。深謀遠慮至少有三點:第一,嚴顏既是巴郡將領群體的代表,又是巴郡地方大族的代表,優待他,對於爭取益州本土上層社會強勢群體的支援,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示範帶頭作用。第二,嚴顏的性格樸實耿直,一旦成為座上賓,他會盡心盡力幫助你,而不會搞陰謀,耍詭計。第三,要想獲得嚴顏的真心支援,必須先給足嚴顏的面子,讓他充分表現出視死如歸的硬骨頭精神之後,然後再來釋放他,這樣才能保護他的形象不受損害,避免他以後被人恥笑,這就是爭取嚴顏時在方法上的周密細緻考慮。

      明白了以上這二點,再來回味張飛的言行和舉動,味道就真的是好得很了。這一切充分說明,真實的張飛張三爺,不是戲劇當中只知道叫喳喳的粗魯莽撞人,而是具有深謀遠慮的細心周到人。《三國志》卷三十六《張飛傳》說他寬大嚴顏之後,“飛所過戰克,與先主會於成都”。從此張飛一路順順利利,就打到成都同劉備會師了。可見義釋嚴顏收到的政治效果,確實非同一般地好。關羽在樊城抓到勇將龐德,三下五除二就把龐德砍了腦袋。對比之下,張飛就比他的二哥,心思更加細緻,考慮更加長遠了。

      好吧!看完這些希望大家對正史上的張飛有一個基本瞭解,這樣,看三國的時候對照正史還能多很多樂趣哦。

  • 2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張飛,字翼德,與劉、關桃園結義,第三,為蜀五虎將一。世人知之非其勇,益之論,粗,勇之夫。一人之瑕瑜並大矣,其人物形象亦不更鮮活。則視果安在,入粗入細又安在。

    01.其勇焉。

    豹頭環眼,使丈八蛇矛,書中有“在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雲,如探囊取物”。即日長坂,其橫矛立,一聲斷喝,曹操左右之尚傑膽裂,倒撞於馬下,曹操之數十萬大軍倉皇退。葭萌關馬超時,二人殺得俱,大戰百合,不分勝敗。後來再戰,其不用胄,只在頭巾,又是百合,仍不決。暮暮復燃了火夜。其彪悍。

    02.粗重性躁,遂致吃虧。

    督郵欲害備,遂將督郵縛於馬樁上鞭;屯徐之時,其不備之再三囑勿飲誤,立下軍令狀仍將酒,醉後又苦毒曹豹,至曹豹恨,與布相應奪了徐,誤了大事。古城相會,彼疑關外,以紿之,遂問青紅皂白,欲與關羽拚一死。屢之也,其性急要用一根麻繩來捆去將孔明。以為羽仇切,性情躁,酒毒打手下二將範疆、達,遂致範、張及其夜醉眠,殺於帳中。悲復悲。

    03.粗又入粗入細。

    有時,又因與其粗者能勝,其謀。與岱戰時,岱在寨守不出,久攻不下,乃命運來大酒,在軍營裡佯醉,玩之,掩襲成功。長坂橋邊,其令將士在馬尾上縛了枝,弄得塵埃,使曹操疑有伏。他站在橋頭喝退軍,退時卻又令橋,曹操知其心怯,又回兵追,真入粗入細,細中又租,此正是其出也。

    04.其人又心直口快,肝膽照人,知非謝過,尊敬賢者。

    屢也,至於諸葛亮甫蒞任時之遜,而孔明始用兵,遂大敗軍博組坡、其服,嘆孔明真英傑也。初之謂統有言,然當其旦見龐統之才,即謝曰:“先生才,小兒加聲色,吾當於兄長力薦。”

    金陵少年評曰:是故,夫飛為人,臣以為將來之論是最勇豪,同好惡,心直口快,又入粗入細,細中又帶粗;性躁又尊賢,是一性異又相雜者。

  • 3 # 弘宗起名

    張飛(約166-221)字益德(《三國演義》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因其勇武過人,而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

    《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是廣大讀者最為熟悉、最喜愛的人物形象之一。然而這個人物形象,卻是羅貫中在保持歷史人物張飛忠於劉蜀、勇猛善戰的基本特點的基礎上,按照民間的倫理觀和審美觀加以改造而塑造出來的。對於歷史上的張飛真人,許多人未必熟悉,甚至存在一些誤解或缺乏根據的猜測。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平話》裡對張飛的形象的塑造幾乎是一樣的,都是位重情重義嫉惡如仇,膚色黝黑的壯漢,同時又武力過人,曾多次主動挑戰號稱天下第一的呂布,呂布竟曾一度忌憚張飛,嗓門大更是人物一大亮點,是蜀漢大臣中少有的個性鮮明的武將。傳聞身高有8尺。

    首先,歷史上的張飛相貌如何?大家可能會說:“豹頭環眼,燕頷虎鬚。”其實,這只是通俗文藝的說法,史書《三國志》中的《蜀書·張飛傳》卻並無一字涉及張飛的相貌。《三國演義》中有一段關於張飛相貌的經典性描寫:“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

    根據《三國志·蜀書·張飛傳》的記載,張飛雖有尊賢愛士,敬慕君子的優點,卻也有性格暴躁,遇下寡恩的嚴重缺陷。

    綜上所述,絕大多數華人心目中的張飛,其實已經不是歷史人物張飛,而主要是經過《三國演義》改造和重塑的張飛形象。他既以歷史上的張飛為原型,又有很大的發展變化。這個令人喜愛的藝術形象,不僅在《演義》寫到的上千個人物中是獨一無二的,而且開啟了明清小說中以“粗獷魯莽”為特徵的英雄人物系列,併成為這個形象系列中任何人也無法取代的、影響最為深遠的“這一個”。

    2。張飛性格缺點是脾氣暴躁,“不恤小人”“暴而無恩”。正史《三國志》和小說《三國演義》均曾記載劉備批評張飛“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果然張飛就是死在任職其“左右”的部下之手。

    大戰張郃,威震宕渠

      作為名將,張飛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戰功,要數他的宕渠之戰。建安十九年(214年)夏秋之際,劉備攻佔益州,馬上把張飛安排到一個戰略要地,也就是巴西郡,去兼任太守。張飛到巴西郡就任後不久,就出演了威震宕渠的大好戲碼,殺得曹軍的虎將張郃落荒而逃。

      建安二十年(215年)秋天,曹操翻越秦嶺,一舉拿下漢中,然後留下夏侯淵、張郃、徐晃三員大將在此鎮守,自己高奏凱歌回了北方。接下來鎮守漢中的曹軍,藉助勝利形勢不斷向南侵入巴西郡。

      這年11月,曹軍一位同樣姓張的大將,率領大軍氣勢洶洶殺進巴西郡,要給張飛好看。

      來者張郃,字俊乂,冀州河間郡鄚縣(在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氏,久經沙場,名列曹操異姓五虎上將之一。此番他領兵殺來是奉曹操的特殊指令。什麼指令?就是不要地盤,只要人口,搶到的人口一律押回漢中。

      曹操搶人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的人口資源非常之緊缺。東漢末年,戰爭不斷,疾病流行,災害頻發,造成了人口急劇減少。二是張郃所進攻的巴西郡,民風非常有特色,性格耿直、崇尚勇武,是當兵打仗的好材料。

    大戰張郃,威震宕渠

      作為名將,張飛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戰功,要數他的宕渠之戰。建安十九年(214年)夏秋之際,劉備攻佔益州,馬上把張飛安排到一個戰略要地,也就是巴西郡,去兼任太守。張飛到巴西郡就任後不久,就出演了威震宕渠的大好戲碼,殺得曹軍的虎將張郃落荒而逃。

      建安二十年(215年)秋天,曹操翻越秦嶺,一舉拿下漢中,然後留下夏侯淵、張郃、徐晃三員大將在此鎮守,自己高奏凱歌回了北方。接下來鎮守漢中的曹軍,藉助勝利形勢不斷向南侵入巴西郡。

      這年11月,曹軍一位同樣姓張的大將,率領大軍氣勢洶洶殺進巴西郡,要給張飛好看。

      來者張郃,字俊乂,冀州河間郡鄚縣(在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氏,久經沙場,名列曹操異姓五虎上將之一。此番他領兵殺來是奉曹操的特殊指令。什麼指令?就是不要地盤,只要人口,搶到的人口一律押回漢中。

      曹操搶人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的人口資源非常之緊缺。東漢末年,戰爭不斷,疾病流行,災害頻發,造成了人口急劇減少。二是張郃所進攻的巴西郡,民風非常有特色,性格耿直、崇尚勇武,是當兵打仗的好材料。

    但是在張飛眼裡,這個集中營卻有一個致命的軟肋,就是糧食供應有嚴重問題。對方上萬人馬,深入我方地盤,至少有六百里之遙。軍糧供應不上,只有就地去搶。如今又將大本營建立在矇頭、蕩石所在的山上,到外面搶糧的通路,就只有北面一個方向,而東側、西側和南面,都被口袋形的滔滔江河水所阻斷。如果張飛出動大軍,把北面對外的通道牢牢堵死,不出一個月,張郃就會缺糧斷炊。而張飛的人馬位於西北方二百里的閬中,能充分保障糧食供應。

      張飛找準對方的軟肋,立即付諸行動。他率領養精蓄銳多時的人馬,來到張郃的矇頭大營前面,佔據有利地形建立起堅固的營壘,將對方向外的通道嚴密堵死;然後憑藉深溝高壘,與對方打起軍糧消耗戰來。張郃其實對這種情況是有所預料的,而且也有避險的方案:快進快退,搶夠人以後儘快撤離。但是他卻沒料到,張飛行動更快,趕在前頭擋住了自己。為今之計,只有向對方挑戰,爭取殺出一條退路了。可是,山下面的張飛很冷靜,很淡定,任憑你叫喳喳怒吼大罵就是不主動應戰。這一對峙,就對峙了50多天。

      50多天之後,張飛估計,對方斷糧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軍心散了,體力垮了,火候也到了。於是他親自指揮一支精銳軍隊,穿越茂密叢林,摸到對方建立在蕩石的營寨,突然發起猛攻。將對方攔腰切成兩段之後,張飛對張郃所在的矇頭大營,進行前後夾擊。面對張飛這一狠招,張郃徹底受不住了。眼看對方的精兵猛將如同潮水一般從前後兩邊湧來,而自己的前後兩段卻無法相互支援,張郃被迫拋棄胯下的寶馬。在身邊十幾名侍衛的保護下,張郃連滾帶爬穿越叢林,溜出包圍圈,狼狽逃回漢中。這一場大戰,張飛大獲全勝。

    可惜的是,6年之後,張飛奉命動員一萬精兵討伐孫吳。出發前,被部將張達、範強刺殺。一代名將就以這樣令人惋惜的方式結束了一生。

      張飛的死因,史書說是他對身邊違反軍令的部將,進行了嚴厲的鞭打,懲罰之後卻依然將他們留在身邊。劉備曾經告誡他,這樣做很危險。張飛卻沒在意,結果招來殺身之禍。前面已經說了,真實的張飛本來是一個深謀遠慮的細心人,那麼他為何又會有這樣的粗疏和失誤呢?

      原來粗疏和失誤,都源於他人性上的一個缺陷,即《張飛傳》所說的“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此處的“君子”,是指社會的上層人物;而“小人”則是指社會的下層人物。由於對下層人物重視和關懷不夠,才會對他們動用嚴厲的懲罰,而且還不認為這是多大的事兒,所以才會把受處罰的人員留在身邊。張飛在事關國家的大事情上,處處都細心,所以取得了輝煌的成功;然而在他認為的小事情上卻疏忽了,最終招致殺身之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四大家族都富不過三,那麼林家第五代的林如海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