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血染戰旗紅

    既然是演義,肯定不是真實的歷史,只是在歷史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能將它當歷史看。如果要了解三國的歷史,不如看《三國志》,它還比較貼近歷史。

  • 2 # 傳統銀文化

    首先,在古代不是人人都能夠讀書識字的,而正史透過文言文傳播是很困難的,老百姓不喜歡正兒八經的東西,都喜歡帶有誇張色彩的東西,而演義就恰恰彌補了這些,所以直到後來為什麼說評書和說相聲的人能夠得到最底層人民的喜愛,就是因為它的風趣、誇張、易懂,而歷史就在這個時候被誇大了,但是老百姓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這就是歷史,所以直到現在《三國演義》還經常被看做歷史,評述、相聲功不可沒。

    其次,其對中國民間的影響太深了,大家不知道正史,就一代一代口口相傳《三國演義》,在小的時候就先入為主,認為其是歷史的原版。其實也無所謂,沒有絕對真實的歷史,所有的歷史都只是當代史。

    而對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大家都很熟悉,眾所周知,它是根據史書《三國志》改編加工而成的,所以《三國演義》的全名叫作《三國志通俗演義》。寫作《三國志》的,是晉朝傑出的史學家陳壽。他寫《三國志》的過程中,還有過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呢。

    陳壽在開始寫《三國志》之前,曾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他翻閱了原先三國留下的各種文獻記錄,又蒐集了大量的私人筆記資料;還到許多重大事件發生的地點做過現場勘察,決心把這段歷史寫得真實、準確。由於他準備得充分,所以,到正式動筆時,寫作的速度非常快,沒有多久,就寫成了數十卷。朋友們讀後,都異口同聲地稱讚他寫的簡樸實在,準確生動。希望他這部宏偉的歷史著作能夠儘快問世。

    可是,有一段時間,陳壽忽然停筆了。人們看見陳壽在書房中來回踱步,常常陷入沉思。大家都很奇怪:到底出了什麼事呢?

    原來,不久前一個親戚來看過陳壽,發現陳壽正寫到《諸葛亮傳》這一章,就問陳壽打算如何寫諸葛亮這人。陳壽猶豫了一下,說諸葛亮當然是一位功不可沒的歷史人物。親戚聽了很生氣,責備陳壽忘記了家仇。

    陳壽一家在三國時是蜀華人,他父親曾是諸葛亮手下的一員將官。一次,他父親辦事犯了錯誤,被執法嚴明的諸葛亮狠狠訓斥了一頓,還按軍法懲罰了他父親。陳壽的父親愧悔交加,從此再也沒有振作起來。慢慢地,他鬱郁成疾,終於一病歸天了。後來,陳壽又受到宦官的迫害,處境十分淒涼。為此,陳壽一家認為是諸葛亮使他們落到這步田地,心中十分怨恨。

    現在,陳壽被這位親戚一說,不禁也徬徨起來。他想,諸葛亮一生勵精圖治,公而忘私;而且南征北戰,百戰百勝,的確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按理說,應該實事求是地把這些寫出來。可是,自己一家人的遭遇又使他在感情上對諸葛亮有些彆扭。而且,如果照實寫了,親戚們也不會原諒他。到底該怎樣寫呢?他心裡很亂,所以乾脆停下筆來,想理清自己的思緒。

    這天,一位朋友來看他,陳壽憋不住,就把心裡的苦惱講給朋友聽。朋友聽後,沒多說什麼,只講了一句話,他說:“人們都稱讚司馬遷的《史記》,說‘其文直(正直公允),其文核(準確無誤),不虛美(不假意讚美),不隱惡(不隱瞞醜惡的東西)’。你這部《三國志》是否也能做到這些呢?”

    朋友的話一下子讓陳壽醒悟過來。是啊,作為一個歷史學家,第一要做到的就是誠實無私。當年,司馬遷寧肯得罪皇上,也要尊重事實,秉筆直書。現在,我難道能為自己私人的恩怨而歪曲歷史嗎?那我就是千古的罪人了!

    感情上的疙瘩一解開,陳壽的筆又飛快地動了起來。很快,《諸葛亮傳》就寫成了。陳壽還特地把這一章拿去給朋友們看,請他們提出修改意見,生怕自己有什麼寫的不公正的地方。

    結果,《諸葛亮傳》成了《三國志》一書中寫得最為精彩的章節。直到今天,人們還常常把這一章選出來,做為優秀的歷史傳記來欣賞呢。

    關於中國古代歷史學家的治學態度,建議大家再去翻翻這方面的記載,他們中間確實有不少人敢講實話,不為私心和強權所動,實事求是地描述了歷史。由於他們的勇氣,我們今天才能瞭解到古代社會中那麼多生動而感人的故事。這種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去發揚光大。

    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文化價值:

    三國演義是小說,其中有些故事是虛構的,或是張冠李戴的!要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建議看三國志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近兩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等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不以敵我敘述方式對待各方的歷史描述,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匯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揮,進行誇張、美化、醜化等等,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歷史演義小說大多是虛實相間,主實重虛;古今兼顧,批古判今;一段故事,敘說兩朝的情,一個人物,兼具兩朝的性。《三國演義》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曆史,照顧到讀者希望瞭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華人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誇張、美化、醜化等等,給予讀者一些的啟發,照顧到讀者希望增長見識,統治者希望鞏固統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三國曆史的真實面貌,還反映了許多明朝社會內容。

  • 3 # 法海撩電影

    1. 桃園結義:劉關張雖然情同手足但沒有正式結義;

    2. 鞭打督郵:張飛沒有打督郵,是劉備殺了貪官棄官而去的

    3. 溫酒斬華雄:華雄是孫堅斬殺的

    4. 三英戰呂布:其實是孫堅擊退的

    5. 連環計:正史尚未記戴貂蟬之人,但呂布確與董卓一婢女有染。也不是王允設計,王允只是挑撥董卓與呂布的關係。

    6. 關羽與女色:關羽曾求曹操賜秦宜祿之妻給他,關羽也有七情六慾。

    7. 誅文丑:文丑是徐晃殺的

    8. 草船借箭:借箭是孫權,不是諸葛亮

    9. 土山三約:關羽投降曹操,讓張遼帶給曹操的土山三約,是羅貫中寫的。正史是關羽戰敗被擒,而降

    10. 火燒博望坡:是劉備乾的,當時諸葛亮還未出山

    11. 戰船連環:曹軍的戰船連環,是曹操的決策,不是龐統獻計,龐統也根本沒有參與過赤壁之戰

    12. 義釋曹操:真正守華容道的是劉備,不是關羽,只是劉備去晚了,曹操已經從華容道跑了

    13. 三氣周瑜:周瑜和諸葛亮見面機會甚少,周瑜是病死的,並不是被氣死的。而且,去江東弔唁周瑜的是龐統,不是諸葛亮

    14. 單刀赴會:關羽單刀赴會,也是假的。《三國志》記載,是魯肅一個人去關羽那赴會,不是關羽去魯肅那

    ........

    《三國演義》是小說,是人根據自己的意志所寫的,沒有較為真實歷史考證,不可做為歷史來讀。

    因為裡邊有些故事不是真實的,歷史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事物,而三國演義有些不符合歷史書的條件。

  • 4 # 海南海口鐘樓之聲

    首先,在古代不是人人都能夠讀書識字的,而正史透過文言文傳播是很困難的,老百姓不喜歡正兒八經的東西,都喜歡帶有誇張色彩的東西,而演義就恰恰彌補了這些,所以直到後來為什麼說評書和說相聲的人能夠得到最底層人民的喜愛,就是因為它的風趣、誇張、易懂,而歷史就在這個時候被誇大了,但是老百姓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這就是歷史,所以直到現在《三國演義》還經常被看做歷史,評述、相聲功不可沒。

    1. 桃園結義:劉關張雖然情同手足但沒有正式結義;

    2. 鞭打督郵:張飛沒有打督郵,是劉備殺了貪官棄官而去的

    3. 溫酒斬華雄:華雄是孫堅斬殺的

    4. 三英戰呂布:其實是孫堅擊退的

    5. 連環計:正史尚未記戴貂蟬之人,但呂布確與董卓一婢女有染。也不是王允設計,王允只是挑撥董卓與呂布的關係。

    6. 關羽與女色:關羽曾求曹操賜秦宜祿之妻給他,關羽也有七情六慾。

    7. 誅文丑:文丑是徐晃殺的

    8. 草船借箭:借箭是孫權,不是諸葛亮

    9. 土山三約:關羽投降曹操,讓張遼帶給曹操的土山三約,是羅貫中寫的。正史是關羽戰敗被擒,而降

    10. 火燒博望坡:是劉備乾的,當時諸葛亮還未出山

    11. 戰船連環:曹軍的戰船連環,是曹操的決策,不是龐統獻計,龐統也根本沒有參與過赤壁之戰

    12. 義釋曹操:真正守華容道的是劉備,不是關羽,只是劉備去晚了,曹操已經從華容道跑了

    13. 三氣周瑜:周瑜和諸葛亮見面機會甚少,周瑜是病死的,並不是被氣死的。而且,去江東弔唁周瑜的是龐統,不是諸葛亮

    14. 單刀赴會:關羽單刀赴會,也是假的。《三國志》記載,是魯肅一個人去關羽那赴會,不是關羽去魯肅那

    ........

    《三國演義》是小說,是人根據自己的意志所寫的,沒有較為真實歷史考證,不可做為歷史來讀。

    因為裡邊有些故事不是真實的,歷史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事物,而三國演義有些不符合歷史書的條件。

    首先,在古代不是人人都能夠讀書識字的,而正史透過文言文傳播是很困難的,老百姓不喜歡正兒八經的東西,都喜歡帶有誇張色彩的東西,而演義就恰恰彌補了這些,所以直到後來為什麼說評書和說相聲的人能夠得到最底層人民的喜愛,就是因為它的風趣、誇張、易懂,而歷史就在這個時候被誇大了,但是老百姓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這就是歷史,所以直到現在《三國演義》還經常被看做歷史,評述、相聲功不可沒。

    其次,其對中國民間的影響太深了,大家不知道正史,就一代一代口口相傳《三國演義》,在小的時候就先入為主,認為其是歷史的原版。其實也無所謂,沒有絕對真實的歷史,所有的歷史都只是當代史。

    而對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大家都很熟悉,眾所周知,它是根據史書《三國志》改編加工而成的,所以《三國演義》的全名叫作《三國志通俗演義》。寫作《三國志》的,是晉朝傑出的史學家陳壽。他寫《三國志》的過程中,還有過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呢。

    陳壽在開始寫《三國志》之前,曾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他翻閱了原先三國留下的各種文獻記錄,又蒐集了大量的私人筆記資料;還到許多重大事件發生的地點做過現場勘察,決心把這段歷史寫得真實、準確。由於他準備得充分,所以,到正式動筆時,寫作的速度非常快,沒有多久,就寫成了數十卷。朋友們讀後,都異口同聲地稱讚他寫的簡樸實在,準確生動。希望他這部宏偉的歷史著作能夠儘快問世。

    可是,有一段時間,陳壽忽然停筆了。人們看見陳壽在書房中來回踱步,常常陷入沉思。大家都很奇怪:到底出了什麼事呢?

    原來,不久前一個親戚來看過陳壽,發現陳壽正寫到《諸葛亮傳》這一章,就問陳壽打算如何寫諸葛亮這人。陳壽猶豫了一下,說諸葛亮當然是一位功不可沒的歷史人物。親戚聽了很生氣,責備陳壽忘記了家仇。

    陳壽一家在三國時是蜀華人,他父親曾是諸葛亮手下的一員將官。一次,他父親辦事犯了錯誤,被執法嚴明的諸葛亮狠狠訓斥了一頓,還按軍法懲罰了他父親。陳壽的父親愧悔交加,從此再也沒有振作起來。慢慢地,他鬱郁成疾,終於一病歸天了。後來,陳壽又受到宦官的迫害,處境十分淒涼。為此,陳壽一家認為是諸葛亮使他們落到這步田地,心中十分怨恨。

    現在,陳壽被這位親戚一說,不禁也徬徨起來。他想,諸葛亮一生勵精圖治,公而忘私;而且南征北戰,百戰百勝,的確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按理說,應該實事求是地把這些寫出來。可是,自己一家人的遭遇又使他在感情上對諸葛亮有些彆扭。而且,如果照實寫了,親戚們也不會原諒他。到底該怎樣寫呢?他心裡很亂,所以乾脆停下筆來,想理清自己的思緒。

    這天,一位朋友來看他,陳壽憋不住,就把心裡的苦惱講給朋友聽。朋友聽後,沒多說什麼,只講了一句話,他說:“人們都稱讚司馬遷的《史記》,說‘其文直(正直公允),其文核(準確無誤),不虛美(不假意讚美),不隱惡(不隱瞞醜惡的東西)’。你這部《三國志》是否也能做到這些呢?”

    朋友的話一下子讓陳壽醒悟過來。是啊,作為一個歷史學家,第一要做到的就是誠實無私。當年,司馬遷寧肯得罪皇上,也要尊重事實,秉筆直書。現在,我難道能為自己私人的恩怨而歪曲歷史嗎?那我就是千古的罪人了!

    感情上的疙瘩一解開,陳壽的筆又飛快地動了起來。很快,《諸葛亮傳》就寫成了。陳壽還特地把這一章拿去給朋友們看,請他們提出修改意見,生怕自己有什麼寫的不公正的地方。

    結果,《諸葛亮傳》成了《三國志》一書中寫得最為精彩的章節。直到今天,人們還常常把這一章選出來,做為優秀的歷史傳記來欣賞呢。

    關於中國古代歷史學家的治學態度,建議大家再去翻翻這方面的記載,他們中間確實有不少人敢講實話,不為私心和強權所動,實事求是地描述了歷史。由於他們的勇氣,我們今天才能瞭解到古代社會中那麼多生動而感人的故事。這種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去發揚光大。

    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文化價值:

    三國演義是小說,其中有些故事是虛構的,或是張冠李戴的!要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建議看三國志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近兩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等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不以敵我敘述方式對待各方的歷史描述,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匯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揮,進行誇張、美化、醜化等等,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歷史演義小說大多是虛實相間,主實重虛;古今兼顧,批古判今;一段故事,敘說兩朝的情,一個人物,兼具兩朝的性。《三國演義》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曆史,照顧到讀者希望瞭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華人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誇張、美化、醜化等等,給予讀者一些的啟發,照顧到讀者希望增長見識,統治者希望鞏固統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三國曆史的真實面貌,還反映了許多明朝社會內容。

  • 5 # 老武小侃

    我認為很多人把《三國演義》當做歷史,是很正常的事情。

    首先,歷史畢竟是屬於過去式,是後來者不曾親身經歷的事情,後來人想要了解,只能靠傳播途徑了,而正史的主要傳播途徑,一是義務教育的歷史教科書,二是歷史文獻。

    就拿筆者時代的歷史課本來講,關於三國這一段很簡單,只是三個國家的起始年限、主要政治人物與事件以及一些簡單的農業、文學、科學史等。而歷史文獻,比如《三國志》,是以文言古文來行書,晦澀難懂,受眾群體僅侷限於院校專業學生、學者教授以及少數歷史愛好者了,所以懂得正史的也就是少部分人了。

    而大多數人對於三國,多是從評書、小說、連環畫以及影視作品來了解,而這些都是以演義為主。因而大多數人會把演義當做歷史。

    其次,《三國演義》之所以能以演義而亂真歷史,是因為它的成書基本以歷史為框架,比較接近於歷史,與真實歷史的重合度比較高,裡面大多數人物事件大都是真實存在的,作者只是以白話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了適當的杜撰與誇張。比如“溫酒斬華雄”,歷史上華雄是孫堅斬的,而演義中為了豐滿關羽的形象,說成關羽所殺。又如“草船借箭”,真實的歷史主角是孫權,而演義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把這件事安在諸葛亮頭上。還有些人物,比如曹操,真實的歷史上沒有演義中那麼殘暴、奸詐,劉備也沒演義中那麼寬厚、仁義,但羅貫中為了突出蜀漢,也就那麼地寫了。

    反觀同樣作為四大名著的《水滸》,它與《三國演義》很相似,也有真實歷史背景,它只不過與歷史的重合度沒《三國演義》高,也會有部分人把它當歷史。而《西遊記》與《紅樓夢》純粹是小說,會把它當歷史的恐怕就沒幾個人了。

    近年來隨著電視與網路媒體對諸如《易中天品三國》等歷史節目的傳播,人們歷史文化鑑賞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對於三國真實的歷史與《三國演義》的區分也越來越明晰,慢慢地把演義當歷史的現象也就會逐漸消亡。

  • 6 # 以史為鑑

    怎麼評價?

    多少人是透過《三國志》街機版第一次認識了五虎上將,李典、許諸、張遼等武將?

    多少人是透過三國戰略遊戲來進一步深化三國知識?

    現代白領都在玩的《三國殺》桌遊也讓多少人漲了知識。

    怎麼評價這些從遊戲中學習三國知識的人呢?

    其實各種題材的文藝作品中,評書、小說、相聲、戲劇、影視劇中都已經深度挖掘了三國時期的史料,除了一些被淘汰的劣質的作品。能流傳下來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久經考驗的,就算是溫酒斬華雄、諸葛亮借東風、草船借箭、火燒博望坡這樣明顯虛構或者是張冠李戴的段落也都是基於基本的戰爭結果由作者發揮的。

    所以對普通人來說把《三國演義》當歷史沒什麼不對,大的史實基本上沒有問題,只要不是故意扭曲史實,故意抬槓,大家都開開心心的聊聊三國故事不是很好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開轎門有什麼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