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職說三國

    首先,崇禎這個人性格偏激是誰也無法否認的,這是搞政治的硬傷。又不是讓你稱臣納貢,為啥就不和滿清和李自成稍微妥協一下呢,漢唐那麼牛逼當初還和親呢?你大明腹地寬廣,人才基數大,經濟雄厚,非得二愣子磕死,以致生靈塗炭才好?

    其次,沒有擔當,這點至死都沒醒悟:什麼諸臣誤我,大臣人人可殺~拜託,你才是boss,一點都不反省下自己過失?本來要和清軍議和,結果言官一鬧,就馬上甩鍋,這讓能做事的人以後怎麼效力?為了江山社稷還怕被鍵盤俠議論?事實證明,言官都是鍵盤俠,罵人比誰都兇,農民軍和清軍先後進入京城,他們跪舔比誰都快!怕被議論的政治家就沒有做成事兒的。

    再次,多疑卻又狹隘,按說帝王大多都多疑,但人家知道秋後算賬。比如劉邦用韓信,在非常時刻只能放手用非常之人,連臨陣被要挾都能忍下一口氣,等大事定了再說。大明的洪承疇,孫傳庭等人再怎麼也沒像韓信那樣放肆吧,何苦由於無根據的猜疑就干預全域性逼人送死?

    也不是說崇禎這個人一無是處,但自卑(耳根子軟)卻又剛愎自用,多疑又狹隘,愛走偏激又缺乏狠性擔當的帝王,是很難有善終的,不怕死固然可以一死了之,然而輸掉的是人心和整座江山,徒留歷史無盡的嘆息。

  • 2 # 大華273557151

    崇禎是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由於天啟夭逝而被推上皇位的,從政經驗一點都沒有,性格又剛愎自用,總以為自己十分英明,要比臣下能幹,硬生生地敗掉了江山。

    例如,有人向他建議:裁掉各地驛站,可以省下一筆銀子,他一聽,認為有理,下令全國照辦,卻沒有考慮到被裁下來的人怎麼生活,結果引發了大暴亂,其中一個人就叫李自成。

    遼東局面在袁崇煥主持下已有好轉,後金這把野火已被控制,但他卻中了反間計,殺了袁崇煥,從此再無人能戰勝清兵!

    他後悔嗎?肯定後悔!為什麼,請看實際表現:他殺袁的起因有三:

    一、袁說"五年平遼",他認為受騙了;

    二、後金繞過袁的防區,從薊門突入長城,打到北京城下,大燒大殺,他認為袁未盡責;

    三,袁殺毛文龍前未請示,他感到皇帝的權威被蔑視了;

    再加上後金的反間計,溫體仁的讒言,他就親手毀掉了"擎天一柱"袁崇煥!

    後來他雖未明說,心裡卻後悔得要吐血!所以對楊嗣昌特別寬大,你看:

    袁說"五年平遼",才一年多就被殺了.但楊說"三個月平賊",三個月過去了,賊勢浩大,楊卻一點沒事;袁殺了毛文龍,他耿耿於懷;但楊害死了盧象升,他也不追究;崇禎二年己巳之變他恨袁,但崇禎十一年清兵又來了,他也不重責楊,只貶官三級,不久又恢復了。可見他悔殺袁,把楊當笫二個袁來用!可是有些大錯一旦鑄成是致命的,怎麼也挽回不了。象袁崇煥這樣的軍事人才是很難得的,楊嗣昌怎比得了?等到孫傳庭軍覆沒後,朝廷對各地威懾力全無,左良玉等人飛揚拔扈,再也調不動了。

    此外,朝廷財政困難,他又不敢向眾多極富的親王開刀,眼睜睜地看著局面越來越壞卻束手無策!

    所以,崇禎不是做皇帝的料,連做知府都不行!他登上皇位是國家,也是他個人的悲劇!

  • 3 # 小玥歷史

    小玥來回答:

    假如做到以下六條,國家很大可能會安穩下來,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第一、不能一竿子打死所謂的閹黨,因為沒有閹黨的制衡,朝堂上只剩下只會說空話的清流士大夫,連個真正辦實事的人都沒有;

    第二、相信孫承宗這樣的宿將,棄用袁崇煥(這樣對滿清有牽制作用的毛文龍就不會死,毛不死尚可喜之流就不會反叛) ;

    第三、保持足夠的耐心給孫傳庭足夠的時間,剿撫並用解決李自成這幫人。(李自成之流站在現在角度看想要平定其實不算太難,最主要的是平定之後的安置問題,小冰河時期農作物歉收,沒有足夠的糧食,降而復叛是最大的問題) ;

    第四、編練新軍打擊走私,切斷晉商給滿蒙的輸血。利用新軍加強江南的控制,確保稅收(打仗需要大量的錢財,江南作為東林黨的大本營土地兼併嚴重,而這些士大夫都是不交稅的,私鹽猖獗沒有一支可以信賴的軍隊在手絕對收不上來稅) ;

    第五、加大新農作物的養殖(明末玉米和土豆已經在中國境內出現,這些都是高產作物,有了糧食老百姓才會安定下來,所以剿匪不能急躁);

    第六、改革吏治,唯才是舉。(可以以反貪的名義抄一部分人的家,比如福王,貪官等等。補充國庫,但這個度要把握好) 這些可以同時進行,只要能落實下來,國家最少能穩定下來。

    個人愚見,嘴下留情……

  • 4 # 大城公

    崇禎帝亡國吊死,其原因大致有幾個方面:

    ①年輕(16歲登基),執政沒經驗。墨守成規,不知變通,又意氣用事,剛愎自用,只知追究文武大臣的罪責,從來不檢討自己的錯誤。他到死,還寫下遺書:“……上幹天咎,然諸臣誤朕”。他說他得罪上天了,但主要責任在於大臣們,是一班沒用的大臣把他害成這樣的(亡國)。

    崇禎帝真是到死不悟啊!

    ②崇禎帝朱由檢一上臺,就要面對三大難題:

    其一,東北後金不斷侵犯邊境,邊關吃緊!

    其二,陝北出現多股農民起義,聲勢日漸浩大!

    其三,國庫空虛,財政困難!

    財政困難是他爺爺萬曆帝留下的“死症”,他哥哥天啟帝玩了7年,無能為力!

    東北後金國崛起,女真族(滿族)不種田,不織布,不搞生產,所有生活上的用錢用物都要從明朝國內搶掠!否則糧食都不夠吃!所以後金國(清朝前身)侵略明朝是必然的!這是後金國社會必須解決的重大需求!而明朝對後金用兵吃了敗仗,只能堅守邊關。

    陝北大批農民起義,其中兩股勢力最大:李自成和張獻忠。朝廷不斷派兵鎮壓,軍費消耗極大!朝廷因此頒佈法令,加徵賦稅!老百姓被迫加重負擔,民間怨聲載道!

    李自成的部隊為何能夠到處流竄作戰呢?因為明朝末年已經不存在野戰軍,都是各省地方部隊駐防,山海關是邊防部隊(其實也是地方部隊,不接朝廷調令是不能擅自進入各省地盤的),而各省部隊守土有責(駐防本省就要守住本省地盤,如果丟城失地就被問罪,甚至斬首),不能隨便開往外省作戰(除非接到朝廷兵部調令)。

    這樣一來,李自成和張獻忠兩股起義軍就自由很多!

    李自成在陝北造反起來的,為何不能在陝西或山西立足呢?他是無法立足!

    陝西有總兵官賀人龍駐防,賀人龍特別能打仗,是李自成的剋星,每次交手,李自成部下就先慌,李自成本人也不怕!其實這兩人還是老相識:李自成和賀人龍是米脂縣同一個鄉的人(今米脂縣李家站鄉),青少年時就打過架,李自成打不過賀人龍!這是心結。所以李自成帶兵每次遇到賀人龍都設法躲開。

    有賀人龍坐鎮陝北,李自成無法立足,殺進山西,有山西總兵官曹文詔把守,這曹文詔又是個厲害角色,部下兵強馬壯,能打!李自成打不過,只好外逃,殺入河南!

    就數河南、安徽、湖北、四川這幾個省的駐軍將領沒用,不能打,每次都被李自成攻破!

    而賀人龍的陝軍、曹文詔的晉軍為何不去幫忙圍剿?這兩路都是外省駐軍,能隨便開入河南、安徽打仗嗎!只有朝廷兵部調令來了才能去!

    後來李自成隊伍壯大了,朝廷調整戰略部署,不再各省為戰,派遣督師會同各省部隊圍剿!但是,軍令是可以這樣下,而執行起來有困難!各省將領都是守土有責,比如山西,一旦被李自成部隊闖進去,丟失兩座城池,那麼山西省的巡撫、巡按、總兵都被問罪,甚至斬首!

    這麼一個“必須各掃自家門前雪”的體制,試問哪個外省將領會安心去非本省地盤作戰?李自成是有名“闖賊”,到處亂竄的!今天在河南被圍困,也許明天就突圍闖進山西去,一旦山西部隊都調往河南省圍剿了,山西省空虛,就肯定被李自成攻破幾座城池!那麼山西省的文武官員就肯定被問罪!正因為這樣,所以各省會剿的效果就很差!

    其實,有一次李自成進入四川車廂峽被明軍重重圍困(總督陳奇瑜用兵有方),看樣子九成九要完蛋了!各省部隊全趕到佈防!李自成怎麼逢凶化吉呢?他派謀士牛金星帶上金銀財寶去賄賂明軍監軍太監,說要投降!太監收了賄賂,下令全軍不準攻殺!總督陳奇瑜就吃了這個虧,他不該聽從太監的!可他沒這個膽!結果李自成贏得時間尋覓出一條小路,連夜撤離了!

    這本來眼看要大功告成的好事,(這是陳奇瑜集合幾個省兵力至少30萬人加上幾百萬兩軍費開銷共同拼力取得的戰果),就因為太監貪財弄砸了!崇禎帝追究責任,首先懲罰陳奇瑜,把他撤職,永不起用!而那個監軍太監,沒事。

    縱觀崇禎朝圍剿李自成的所有軍事行動,打得最漂亮一仗就是陳奇瑜在車廂峽設伏把李自成主力一網裝了進去!就被一個太監搞砸了!(太監也想立功,李自成若真心投降,那麼招撫首功就是監軍太監的功勞啊)

    這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兩股造反隊伍能夠縱橫各省作戰的原因。

    ④由於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省經常被李自成、張獻忠兩支起義軍搶掠,官庫和民間糧食財物皆空!饑民貧民以20倍之勢增長!而這些饑民貧民為了填飽肚子,有很多人也加入到起義隊伍中。所以起義軍是越打越多!朝廷軍隊是越打越少!

    這是崇禎朝鎮壓農民起義接連失敗的根本原因。

    對付後金國侵略,沒有辦法。起用袁崇煥守邊關,有點成績,能擋住後金軍隊的進攻。但朝廷派系鬥爭激烈,你要爭權,我要發財,各派勢力互不相讓!遼東統帥袁崇煥雖然忠勇報國,在後金軍隊闖入北京城郊之危急關頭,不顧一切,在沒有接到兵部調令的情況下,毅然統帥邊關勁銳部隊9000人趕回京城護駕勤王!出死力打退後金兵!

    袁崇煥此舉不但沒能抵消崇禎帝的憤怒,(其實皇太極這次闖入京城郊外,並不是從袁崇煥防區突入,責任不在袁崇煥),反而使這個青年皇帝心生疑慮:邊關大將袁崇煥不奉調令就敢帶兵入京,這還了得?

    而不滿袁崇煥的大臣趁機攻擊,強烈要求懲辦袁崇煥,以正法統!

    皇太極趁機使反間計,將袁崇煥“拉下水”。崇禎帝誤信太監的小報告,竟然將袁崇煥鎖拿,凌遲處死!

    袁崇煥被冤殺,邊關將士心寒!從此對後金作戰就沒有贏過!邊關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有戰亂的省份,不但財政收入大大減少,還要官府撥發糧食銀兩救濟!崇禎帝又不會多挖幾個金礦銀礦,如何應付得了?

    搞到最後,朝廷是要錢沒錢!要兵沒兵!兵財兩缺,饑民遍野!李自成的起義軍發展到幾十萬人!張獻忠的隊伍也有20萬人!

    崇禎帝是坐等敗亡的!李自成先在襄陽建立根據地,隨後率大軍西進佔領西安,正式稱:新順王。過了一年,李自成才率領大軍進攻北京。而在這一年裡,崇禎帝沒有任何辦法和措施,就在北京城等死!

    等到李自成大軍打破北京,崇禎帝就真的以死殉國了!

  • 5 # 89年的小深同學

    看過明史的人可能都知道,明朝最後的皇帝是崇禎,也就是朱由檢,也為這個國家做了好多,比如說處死了魏忠賢,所以後世給他的評價是勤政為民,生活也很樸素,可是沒想到,在這樣一位皇帝的帶領下,卻並沒有什麼改變,這主要是歸功於他的皇兄,因為他的皇兄早就把大明弄的風雨飄搖了,也因此朱由檢的努力就這樣白費了。

    但實際上,明朝亡國的原因主要有三:就是朱由檢在位那幾年,北方乾旱,幾千裡寸草不生,糧食絕收,老百姓沒有了活路,只能打家劫舍,一時間民怨四起,雖然天災不能怪政府,但是那個年代,人們吃不飽肚子只能反抗。因為地方打家劫舍的流寇太多,所以朝廷派出部隊,可是十三年中卻更換將領特別的頻繁,因此也導致的袁崇煥被殺,加速了明朝的滅亡,而且在和清軍戰鬥的過程中,損失了特別多的將領,戰鬥力瞬間銳減,再加上李自成北伐之後,明朝的軍隊只能在山海關自保。以上這三點,就是崇禎皇帝亡國最主要的原因,悲憤的崇禎只能自殺於煤山之上,體現了當時他的無奈

  • 6 # 曉鐘樓主

    首先崇禎皇帝是非常認真的,勤於政務,登基之後就開始剷除閹黨,找準時機剷除了魏忠賢黨派,使得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最後把魏忠賢砭到了鳳陽守靈,魏忠賢自縊而亡。崇禎皇帝又把閹黨的人處死,還有一部分監禁終身。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打擊,重新啟用哪些被罷官的好官員,袁崇煥也被召回成為兵部尚書,還賜予袁崇煥尚方寶劍,崇禎皇帝做到了上下一心,除惡揚善。

    但不得不提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期間有四大隱患 其一明末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其二為崛起的後金(清),其三為農民起義軍,其四為國庫空虛。

    其一東林黨 這是一群大多數來自一個叫做東林書院的地方(“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就是出自這裡,)的文官組成的集團,自詡清流,剛開始只是想關心國家大事,阻止閹黨干政。後來就膨脹了,空談誤國,只顧小集體利益而不顧國家生計,反對商業稅收,加重農業稅收,黨同伐異,最後沒事幹乾脆內鬥。

    其二後金,後金努爾哈赤一統女真而成後金基礎,皇太極不斷經營之下後金不斷壯大,大明也就岌岌可危,但崇禎皇帝還幹掉了袁崇煥,KO毛文龍,直接給後金開掛。

    其三農民起義,明末天災不斷,國庫空虛,農業稅加重,直接導致了農民起義著名領導人:李自成的出道,儘管被大明搞了n波,卻依舊到處闖,最後孫傳庭和他決戰,又成功把孫幹掉。(電影 大明劫瞭解一下。)之後直接導致崇禎煤山自縊。

    其四 國庫空虛,幹事要錢,打後金要錢,平亂要錢,賑災要錢。結果剛好沒有,這都不掛還有天理。

    最後看一下崇禎的遺書:

    “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 7 # 閆復江

    天啟北京大爆炸讓世界最先進的兵工廠及其專家消亡就註定明朝最終的滅亡!後來的天災推波助瀾。再後來的登州兵變更將僅僅剩先進武器及人才送給大清!由檢先生適逢其會又怎能不亡!!

  • 8 # 有得觀史

    明朝滅亡有其歷史必然性,萬曆之後的幾個皇帝不問朝政,到了崇禎時,遇到小冰河期,災荒不斷,客觀上為明朝滅亡奠定了基礎。這裡客觀原因我們不去分析,只分析明朝滅亡的主觀原因,也就是崇禎皇帝自身的原因。

    崇禎皇帝是歷史上下達罪己詔最多的皇帝。但是,他的罪己詔幾乎沒有留下什麼痕跡。原因是他的罪己詔,不是罪己而是罪人,崇禎沒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問題,也沒有真正糾正自己的問題。崇禎臨死還說,是大臣誤國。崇禎不能自省,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無法改正錯誤,這是崇禎亡國的根本原因。

    那麼,崇禎最致命的錯誤是什麼?是沒有擔當。

    袁崇煥任薊遼督師,他建立了一支軍隊叫關寧鐵騎,這支部隊和曾國藩的湘軍性、岳飛的岳家軍、戚繼光的戚家軍性質都差不多。其實就是私人部隊。有了私人部隊,容易形成軍閥割據,如果傭兵者有二心就會造反,不受皇帝控制。

    崇禎沒有擔當,殺了袁崇煥,自毀長城。崇禎沒想明白,袁崇煥造反只是存在可能性,這種風險會不會發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大明朝內憂外患,大敵當前,崇禎應該承擔這樣的風險,但他缺乏擔當,不敢承擔風險。

    大明朝內外交困,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外部松錦之戰大敗。這時東北普降大雪,皇太極糧草供應出現困難,想撤兵又恐明軍追擊,於是向大明朝提出議和。遼東寧遠道副使石風臺聽到訊息,立即報告給崇禎皇帝,崇禎覺得封疆大吏在前線與敵方議和,有通敵嫌疑,於是把石風臺打入大牢。

    其實,崇禎皇帝非常想議和,但是議和要承認大清與大明平等地位,承認大清侵佔大明的土地歸大清所有,這對大明來說就是喪權辱國,崇禎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心裡渴望議和,嘴上從來不說。

    兵部尚書陳新甲,揣摩到崇禎的心思,提出與大清議和,崇禎指示他秘密進行。結果陳新甲把和談協議放在書房,書童把它當普通文書拿出去傳抄,和談結果洩露,言官紛紛上書反對,不願承擔責任的崇禎皇帝,把陳新甲當替罪羊殺了。

    有啥皇帝就有啥大臣,皇帝不敢擔當,殺大臣替罪,大臣們一個個都跟著學,為了避免被殺,就開始不作為。因為做事就會犯錯,只有啥也不幹才不會犯錯。 皇帝提出意見,大臣們除了反對不給任何建議,因為反對永遠是對,只要給出建議就可能是錯的,錯了就有被殺頭的危險。

    北京危險了,崇禎想遷都南京。但是遷都就要放棄皇陵,放棄大片土地,丟失祖宗基業責任太大了,崇禎不想自己承擔,他希望大臣們一致呼籲遷都,責任由大臣們承擔。大臣們更不願承擔這樣的責任,為了逃避責任,他們堅決反對遷都。遷都想法最終破滅。

    沒有擔當的皇帝,殺掉了勇於擔當的大臣,培養了不敢擔當的大臣,大明朝滿朝就剩沒有擔當的人。如果遇到和平時期,不需要皇帝和大臣們有多大的擔當,也許沒有問題,但是遇到亂世,這樣的朝廷沒有能力走出困境,只有滅亡。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瓷器的新釉和老釉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