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度工場

    有網友問:提倡“騎射國語”的乾隆面臨著怎樣的時代背景?在乾隆時期,特別是乾隆中期開始,清軍的白刃戰能力下滑非常嚴重。在大小金川戰役,60%以上的清軍都是火器手。

    打仗就靠各種大炮鳥槍連環疊陣轟打,一旦進入近戰,就戰鬥力立刻進行尷尬狀態。甚至還發生了十幾個夷人持刀從山頭衝下來,3000名清軍爭先後撤的盛況。不僅僅是綠營如此,八旗軍也越來越依賴火器。

    比如在順治時期,杭州駐防八旗擁有2.2萬匹戰馬,到了雍正9年就只有1900匹戰馬,到了道光初年,只剩下了320匹戰馬完全喪失了機動作戰能力,畢竟在18世紀,騎兵還是非常重要的戰鬥力量。

    以騎射見長的綏遠駐防八旗,滿蒙八旗3200人,其中還是蒙古八旗居多。但是在武器上也有960多隻贊巴拉特鳥槍,206門子母炮,長矛就剩下了200杆,基本完全變成了火器軍。

    就以上看到,杭州駐防八旗戰馬減少了起碼90%以上。最具戰鬥力的綏遠八旗軍,具備白刃戰能力的人,在紙面上只有十六分之一,全軍打仗就靠火器轟打,這在18世紀肯定是行不通的,在哪個時代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白刃戰,騎兵戰能力。

    這也就是乾隆一直強調騎射的基礎,野外訓練騎射實際上就是訓練艱苦耐勞,近戰格鬥,騎兵技戰術。只是八旗綠營都希望可以過得更加舒服,到營區訓練場放幾槍多省事,誰願意天天在宿營野外,訓練弓馬騎射呢?

  • 2 # 穿插游擊隊

    |循跡曉講·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瞭解清朝歷史的人大多聽過“國語騎射”這個詞。

    所謂“國語”,是指滿族在關外時使用的語言,以及努爾哈赤命大臣額爾德尼和噶蓋創立的滿族文字

    所謂“騎射”,指得是“騎馬”和“射箭”兩門技術,這是滿族得以在關外建立霸權並不斷進攻明朝,最終入關取而代之的看家絕技。

    |練習射箭的北京八旗兵 圖源於網路

    有清一代,提倡發揚“國語騎射”傳統文化的聲音絡繹不絕,甚至到清末,在清朝社會已經半隻腳踏進現代文明的情況下,仍有部分頑固派大臣堅持,只有堅守“祖宗之制”,恢復“國語騎射”,才能夠挽救清王朝的危難局面

    而歷代清朝皇帝之所以奉“國語騎射”的滿族傳統文化為圭臬,是因為傳統滿族文化在後金和清朝國家的建設中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

    後金的創立者努爾哈赤在國家草創之時,看到女真各部已經忘記了金國創立的女真文字,僅能口說女真語而不會書寫,女真各部和後金與明朝之間的文書交涉,只能通過蒙古文字來進行。長久下去,後金的國族認同必然陷入危機。

    於是努爾哈赤下令大臣依照蒙古字母,比對女真語言發音,創立了新的滿族文字。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後金第一位大汗,喜讀《三國演義》 圖源於網路

    滿文創立後,努爾哈赤即下令在八旗中每旗設立一個滿文師傅,專門教育八旗子弟使用滿文,如果遇到學習不精的子弟,還要加以責罰。

    從此以後,後金和清朝初期的皇帝們開始陸續將一些漢文經典翻譯成滿文,並將其作為教育和規訓滿族子弟的官方教材。

    此後,後金和清朝的一切詔令、記錄和文書往來都開始用滿文來書寫。

    滿文的創制,代表了滿族從無文字的部落社會轉向文字的國族社會,使用共同文字增強了整個民族的共同體意識,加速了滿族民族的成型

    |位於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赫圖阿拉城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銅像 圖源於網路

    在爭霸關外、建立後金的戰爭中,女真民族擅長的“騎射”技藝得到了充分發揮。後金的創立者努爾哈赤就是一位擅長騎射的勇將,據說他和當時有名的射箭能手比賽,“發五矢,皆中,眾視之,五矢所集,僅五寸許”,射箭水平已經達到超凡的地步。

    在進攻哲陳部時,努爾哈赤僅率3人和對方大軍遭遇,他“直前衝擊”,開弓射擊敵人,接連射殺二十多人,脫離了險境。努爾哈赤自己也承認,滿族軍隊之所以屢戰屢勝,是採用了趁敵軍立足未穩就馬上發起進攻的快速衝擊戰術,而每次都能夠成功實行這種戰術,則是因為滿族軍隊具備精湛的騎射技藝

    |清初的重甲騎射手被稱為“滿洲馬甲”,是東亞頂級的精銳士兵

    但後金和清朝初年的歷任皇帝也發現,即使是在滿族軍隊戰鬥力如日中天、清朝的國勢不斷上升的時期,“國語”和“騎射”這兩項滿族的傳統文化,就已經開始遭到外來文化侵襲。

    第二代後金汗皇太極曾經就此議論說:“棄其國語而習他國語者而興盛者,未之有也”。

    皇太極之所以有這番議論,是因為滿族的中下層人民對後金朝廷翻譯和頒佈的正規書籍如《四書》、《孝經》、《六韜》等興趣不大,他們更喜歡的是明朝發達的市民文化,諸如《西廂記》、《醒世恆言》、《三國演義》這樣的漢文通俗小說和劇本,受到包括貴族子弟在內的滿族上下民眾的熱捧。

    “騎射”的傳統在清初還保持的較好,但騎射的重要性也隨著火器的普及而不斷下降

    |在見識了火炮的威力後,後金仿製了紅夷大炮 圖源於網路

    例如後金軍隊招降明朝孔有德等降將後,成立了專門用於攻城的重炮兵部隊“烏真超哈”。

    而在入關前,清軍就建立了擁有一百多門重型火炮的大規模火器部隊。入關後,清朝在軍隊中普遍裝備火槍,在一些重點佈防地區,火槍的裝備率甚至超過一半,個別部隊甚至高達9成

    清朝更將精良的火器全部收羅到以滿蒙為主的八旗軍隊、尤其是駐北京的勁旅八旗軍隊中,漢人為主的綠營只能保留一些相對較差的火器。

    到清朝中期,“滿洲馬甲”(滿族和東北少數民族騎兵)的高超騎射技藝已經淪為戰場上精妙的古典軍事技巧展示。火繩槍、抬槍和各種火炮已經成為清朝軍隊裝備裡的絕對主流。

    對於“國語騎射”文化的不斷衰退,清朝歷代皇帝都對此非常痛心,並且努力的試圖復興本民族的傳統。

    例如順治時期,朝廷規定在太廟等重要典禮場合“停讀漢文,只讀滿文”。

    康熙皇帝規定八旗幼童必須熟讀滿文,旗人寫奏摺必須使用滿文。雍正皇帝規定,如果八旗兵丁不會書寫滿文,會被停發俸祿,並失去晉升資格

    乾隆皇帝更加狠抓傳統文化復興工作,下令朝廷所有公文書信必須有滿文、漢文兩種文字一式兩份,旗人聚集交談必須使用滿語,旗人所有上奏和問對必須使用滿文書寫奏摺,用滿語回答皇帝問題,如果發現旗人有不會書寫和口說滿文滿語的,立即責罰,乾隆甚至發出嚴旨,如果八旗子弟滿語不好,連其父兄也會受到懲罰。

    |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分滿文起居注稿 圖源於網路

    比起文化範疇的“國語”教育,象徵著滿族武力強大和八旗子弟陽剛之氣的“騎射”訓練更受到皇帝的重視

    清朝規定“騎射”是八旗官兵考核的重點科目,由兵部隨時加以考察,每年二月份進行比試,比試的辦法是由官兵步射十支箭,或騎馬射五箭,步射十中七、騎射五中三為上等,另有中、下等,上、中等可以獲得弓箭、白銀、布帛等獎品,不及格者要接受懲處。

    為了督促京師皇家侍衛進行騎射訓練,乾隆皇帝專門下旨在皇家園林圓明園建設“山高水長”樓,專門作為侍衛訓練射箭的場所,在其樓院裡有專門用於跑馬射箭用的馬道。

    乾隆皇帝專門在此地樹立《冠服騎射碑》,用以強調騎射的重要性。碑文中提到“滿洲先正遺風,自當永遠遵循”,八旗子弟必須“時時學習國語,熟練騎射,操練技勇”。

    |乾隆皇帝戎裝像 圖源於網路

    1816年,嘉慶皇帝在對皇子、軍機大臣的訓話中再度提到:“我八旗滿洲,以清語騎射為本務......我朝列聖垂訓,令子孫無改衣冠,以清語騎射為重。”1827年,道光皇帝訓令各省將軍、副都統等稱:“清語騎射,為滿洲根本,人所應習......將所屬滿洲官兵,教以清語騎射,俾各精熟,毋得沾染漢人習氣,廢弛滿洲舊業”。

    隨著清朝統治時間的增長,入關的八旗兵民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陌生,皇帝渴望重振滿族傳統文化的心情是更加急迫了。

    清朝對振興“騎射”傳統的一個重大舉措之一,就是頻繁舉行的皇家圍獵

    每年秋分過後,皇帝率領京師勁旅八旗與蒙古王公各部前往河北承德北部的木蘭圍場進行“行圍狩獵”,同時也是一次古代的軍事操演,以求達到“肆武綏藩”的目的。

    為了維持京師八旗的戰鬥力,清朝中前期幾乎每年都舉行木蘭秋獮,參加的部隊除了京師勁旅之外,還有少則千餘人,多則萬人的蒙古王公屬下的蒙古騎兵。以求在訓練滿蒙士兵的武藝和戰陣部署外,增強皇室和蒙古王公之間的團結。

    |滿洲貴族圍獵圖軸(區域性) 圖源於網路

    儘管歷代清朝皇帝在推行“國語騎射”傳統文化方面都不遺餘力,但推行的效果卻非常不理想,甚至可以說,有清一代,“國語騎射”的振興政策實際已經破產

    清朝入關之後,各地駐防八旗“國語騎射”的能力迅速衰退。

    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朝發現即便是駐紮在京師外圍的雄縣、良鄉等地的八旗兵丁,也已經“騎射不堪、不能清語”,經過雍正皇帝一番大力整頓後,方才得以讓“良鄉等八處兵丁人人勤習騎射,悉能清語。”

    雖然有皇帝的重點整頓,但也抵擋不住全國八旗官兵“國語騎射”文化的快速消亡。

    到了乾隆皇帝在位期間,不但關內的八旗兵丁多用漢語,熟悉滿語的已經不多,就連關外的遼瀋地區,也是“土人皆用漢語,微特民人無用滿語者,即土著之滿人亦如之”。

    |《乾隆皇帝射獵圖》軸,清乾隆,郎世寧等繪

    1752年,盛京兩名專門負責滿漢語翻譯與滿語文件書寫的筆帖式晉見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試圖跟他們用滿語對話時,卻發現二人“清語生疏,不能奏對”。1764年,一名盛京官員晉見乾隆,也是“不能清語”。

    此時距清軍入關不過百餘年,就連清王朝的龍興之地,也無法阻止滿語使用全面衰退的趨勢。

    此外,不僅各地的基層官兵已經難以使用滿語交流,就連有幕僚專門負責滿文寫作的各地的高階官員,在乾隆末年以後,也沒有能力繼續使用滿文書寫奏章,或是和皇帝用滿語奏對了,致使清王朝不得不放棄旗人官員專用滿語滿文奏對的規定,“俱準其用漢字繕寫,庶聲敘較可明晰”。

    而八旗兵丁騎射技藝的衰退和使用滿語能力的衰退一樣迅速。

    乾隆四十九年,皇帝在南巡時檢閱杭州八旗駐軍,就出現過“射箭,箭虛發,騎馬,人墮地”的笑話。嘉慶四年,京師八旗出征剿滅白蓮教起義,前線指揮官就抱怨“健銳、火器兩營京兵不習勞苦,不受約束,征剿多不得力”,申請將這兩支部隊調回。

    乾隆年間鎮壓臺灣天地會起義,八旗兵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乾隆皇帝批示說:“以前滿兵出師,尚為得力,此次福州滿兵自到臺灣,只是逐隊行走,毫無奮勉,殊為可恥!

    |八旗官兵裝備精良,原本是作為精銳部隊使用

    即使在某些八旗兵表現尚好的戰鬥中,傳統的滿族騎射技藝也沒有登場亮相的機會。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鎮江八旗駐軍奮勇作戰,給英軍造成了侵華以來最大的單次戰鬥傷亡。

    可是在戰鬥中英軍並沒有看見八旗兵在城外縱馬馳射,他們看到的是“清朝士兵將火藥堆成圓錐形狀放在自己身前,手拿著粗長的火繩槍向我們不停的開火”。顯然,就算是那些保持了清初勇敢作戰精神的八旗士兵,也早就已經拋棄了“騎射”的老本行。

    那麼,“國語騎射”的政策為什麼推行不下去?

    其實答案很簡單,“國語騎射”的滿族傳統文化和滿族普通人的實際生活需求已經是背道而馳

    自八旗軍隊入關以後,除了在京師蝟集重兵意外,將幾十萬滿族人口分散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讓八旗官兵和其家屬生活在漢文化圈的包圍下。

    同時,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的滿族文化無法抵禦發展成熟的漢文化在各個方面的影響。即使透過劃分滿城的做法做到滿漢生活區隔,普通旗人百姓在現實生活裡仍然有許多需要使用漢語的機會,相反,滿語通常只有上級檢查校閱、或者必須書寫滿文文牘時才會偶爾用到

    |順治年間翻譯完成的滿文字《三國演義》書影 圖源於網路

    滿族對漢文化的文藝和戲曲都相當熱衷,在清朝中期,有一些著名的文藝作品如《三國演義》等也曾被私下翻譯成滿文。

    但“看字幕不如直接聽原聲”,想要直接品鑑原汁原味的漢文化文藝作品的願望也促使著滿族普通人更熱衷於學習漢語而不是僵化的滿語。

    另一方面,清朝在將八旗分散駐紮到全國主要城市和交通要衝後,逐漸減少了在戰爭中徵調八旗軍出戰的次數。

    從平定三藩之亂開始,清朝政府就大量抽調原本只是用於負責地方治安的綠營來參戰。越到後來,綠營兵參戰的數量越多,八旗兵參加戰爭的數量越少。

    例如平定臺灣天地會起義,乾隆從各地抽調綠營兵10000人赴臺,卻僅僅只派出八旗兵100人參戰。大量八旗駐防軍常養不戰,“騎射”技藝變成了只在操演時應付上級檢查的門面功夫,而極少需要在實戰中接受考驗

    就連作為年度固定軍事操演的木蘭秋獮,在道光朝以後也很少再舉行。

    同治年間,同治皇帝為了在太平天國起義後振奮滿族武德,復興滿族“弓馬嫻熟”的民族傳統,也組織過一次大規模的木蘭秋獮活動。

    結果參加圍獵的八旗勁旅和親貴大臣們紛紛在事前買好野雞、野兔等,等到皇帝檢查獵物時,就臨時插上自己的箭獻給皇帝,往往都得到皇帝的賞賜。

    這次木蘭秋獮的種種醜態一時在北京被引為笑談。

    |即使是有皇帝參加的木蘭秋獮,也往往變成了講排場,做樣子

    其實,歷代清朝皇帝是否真的擔心外來文化會侵害到滿族的傳統文化,以至於讓滿族變得不再像是滿族了呢?

    從皇帝們自己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們自己是並不拒絕外來文化的影響的

    例如採取多項措施推進“國語騎射”文化復興的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極少的主動學習西洋科技和文化藝術的皇帝,他對距離滿族更遙遠的西洋科技文化不但沒有排斥,反而求之若渴。

    推行“國語騎射”力度最大的乾隆皇帝,不但是有史以來漢文詩創作數量的“冠軍”,還積極延請西方設計師,為自己建造了具有西洋建築特點的新式度假園林。

    連試圖恢復木蘭圍獵、並重申滿語學習重要性的同治皇帝,在親自體會過西洋槍炮的威力後,也在第一時間透過自己的叔叔奕訢向剛剛簽訂和平條約的英法兩國採購大批先進軍火,並聘請了英法教官訓練京師的八旗官兵,組建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支裝備西式洋槍炮的部隊----京師洋槍隊,而全然不顧堅持老祖宗“騎射為本”的傳統。

    可見,在自己面對關乎切身利益的文化選擇時,歷代清朝皇帝會毫不猶豫的將傳統文化棄之一邊,擁抱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其他民族文化、甚至是外國文化

    推行“國語騎射”的滿族傳統文化,並不是真的能讓滿族恢復到清初時期那樣的堅韌質樸、驍勇善戰,而僅僅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建設的手段,起到鞏固皇權、增強統治階級自我認知的作用

    振興“國語騎射”文化的舉措既不能為普通人的生活帶來方便,又不能適應不斷革新和發展的社會現實需求,僅僅只是依靠皇權從上到下強制推行,也就難免一敗塗地的結局。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很多人說“緋紅女巫”旺達是漫威英雄中最令人心疼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