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莊子。
戰國時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做過蒙地的漆園吏。著作有《莊子》。《史記》卷六三有傳。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荀子·解蔽》
莊周之雲致意之辭也,大而臨之,則至極無外;小而理之,則物有其制。夫守什五之數,審左右之名,一曲之說也。……莊周見其若此,故述道德之妙,敘無為之本,寓言以廣之,假物以延之,聊以娛無為之心,而逍遙於一世,豈將以希咸陽之門,而與稷下爭辨也哉。
三國魏·阮籍《莊論》(《四庫全書·子部·莊子翼·附錄》)
夫莊子者,可謂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言雖無會而獨應者也。夫應而非會,則雖當無用;言非物事,則雖高不行;與夫寂然不動,不得已而後起者,固有間矣,斯可謂知無心者也。夫心無為,則隨感而應,應隨其時,言唯謹爾。故與化為體,流萬代而冥物,豈曾設對獨遘而遊談乎方外哉!此其所以不經而為百家之冠也。然莊子雖未體之,言則至矣。通天地之統,序萬物之性,達死生之變,而明內聖外王之道,上知造物無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其言宏綽,其旨玄妙。至至之道,融微旨雅;泰然遣放,放而不敖。故曰不知義之所適,猖狂妄行而蹈其大方;含哺而熙乎澹泊,鼓腹而遊乎混芒。至極乎無親,孝慈終於兼忘,禮樂復乎已能,忠信發乎天光。用其光則其樸自成,是以神器獨化於玄冥之境而源流深長也。故其長波之所蕩,高風之所扇,暢乎物宜,適乎民願。弘其鄙,解其懸,灑落之功未加,而矜誇所以散。故觀其書,超然自以為已當,經崑崙,涉太虛,而遊惚恍之庭矣。雖復貪婪之人,進躁之士,暫而攪其餘芳,味其溢流,彷彿其音影,猶足曠然有忘形自得之懷,況探其遠情而玩永年者乎!遂綿邈清遐,去離塵埃而返冥極者也。
晉·郭象《莊子序》(清·郭慶藩《莊子集釋》)
【評】
這是魏晉時期對莊子人品、思想成就的評說。莊生獨高尚其事,優遊自得,依老氏之旨,著書十餘萬言,以逍遙自然無為齊物而已;大抵皆寓言,歸之於理,不可案文責也。然莊生弘才命世,辭趣華深,正言若反,故莫能暢其弘致;後人增足,漸失其真。故郭子玄雲:“一曲之才,妄竄奇說,若《閼弈》、《意修》之首,《危言》、《遊鳧》、《子胥》之篇,凡諸巧雜,十分有三。”……言多詭誕,或似《山海經》,或類《占夢書》,故注者以意去取。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一
夫莊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暢無為之恬淡,明獨化之窅冥,鉗揵九流,括囊百氏,諒區中之至教,實象外之微言者也。其人姓莊,……當戰國之初,降周之末,嘆蒼生之業薄,傷道德之陵夷,乃慷慨發憤,爰著斯論。其言大而博,其旨深而遠,非下士之所聞,豈淺識之能究!
唐·成玄英《莊子序》(清·郭慶藩《莊子集釋》)
世之論莊子者不一,而學儒者曰:莊子之書務詆孔子。……而好莊子之道者曰:莊子之德,不以萬物幹其慮,而能信其道者也,彼非不知仁義也。……夫儒者之言善也,然未嘗求莊子之意也,好莊子之言者,固知讀莊子之書也,然亦未嘗求莊子之意也。昔先王之澤,至莊子之時竭矣,天下之俗,譎詐大作,質樸並散,雖世之學士大夫,未有知貴己賤物之道者也。於是棄絕乎禮義之緒,奪攘乎利害之際,趨利而不以為辱,殞身而不以為怨,漸漬陷溺,以至乎不可救己。莊子病之,思其說以矯天下之弊,而歸之於正也。其心過慮,以為仁義禮樂皆不足以正之,故同是非,齊彼我,一利害,則以足乎心為得,此其所以矯天下之弊者也。……然則莊子豈非有意於天下之弊而存聖人之道乎。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皆有矯於天下者也,莊子用其心,亦二聖人之徒矣。然而莊子之言不得不為邪說比者,蓋其矯之過矣。夫矯枉者,欲其直也。矯之過則歸於枉矣。莊子曰:“墨子之心則是也,墨子之行則非也。”推莊子之心,以求其行,則獨何異於墨子哉。
宋·王安石《莊子論上》
夫老子之有莊猶孔子之有孟也。老子與孔子同時,莊子又與孟子同時,孔孟未曾攻老莊也。世之學者,顧誻誻然,沸不可置,豈以孔孟之言詳於有,而老莊詳於無,疑其有不同者歟。嗟呼!孔孟非不言無也。……彼老莊生其時,見夫為孔孟之學者局於有,而達焉者之寡也,以為必通乎無,而後可以用有於焉取其略者而詳之,以庶幾乎助孔孟所不及,若夫仁義禮樂云云者,孔孟既丁寧之矣,吾復贅而言之,則何為乎?此蓋老莊之雅意,而非其創為高也,不然“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此孔孟之言也。今第《易》“道”“器”為有無,轉上下為徼妙,其詞異耳,以其詞之異而害其意之同,是攻之者自病也。
明·焦竑《莊子翼原序》
莊子之學,初亦沿於老子,而“朝徹”、“見獨”以後,寂寞變化,皆通於一,而兩行無礙:其妙可懷也,而不可與眾論論是非也;畢羅萬物,而無不可逍遙;故又自立一宗,而與老子有異焉。……若莊子之兩行,則進不見有雄白,退不屈為雌黑;知止於其所不知,而以不持持者無所守,雖虛也,而非以致物;喪我而於物無攖者,與天下而休乎天均,非姑以示槁木死灰之心形,以待物之自服也。
清·王夫之《莊子解》卷三三
即莊子。
戰國時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做過蒙地的漆園吏。著作有《莊子》。《史記》卷六三有傳。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荀子·解蔽》
莊周之雲致意之辭也,大而臨之,則至極無外;小而理之,則物有其制。夫守什五之數,審左右之名,一曲之說也。……莊周見其若此,故述道德之妙,敘無為之本,寓言以廣之,假物以延之,聊以娛無為之心,而逍遙於一世,豈將以希咸陽之門,而與稷下爭辨也哉。
三國魏·阮籍《莊論》(《四庫全書·子部·莊子翼·附錄》)
夫莊子者,可謂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言雖無會而獨應者也。夫應而非會,則雖當無用;言非物事,則雖高不行;與夫寂然不動,不得已而後起者,固有間矣,斯可謂知無心者也。夫心無為,則隨感而應,應隨其時,言唯謹爾。故與化為體,流萬代而冥物,豈曾設對獨遘而遊談乎方外哉!此其所以不經而為百家之冠也。然莊子雖未體之,言則至矣。通天地之統,序萬物之性,達死生之變,而明內聖外王之道,上知造物無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其言宏綽,其旨玄妙。至至之道,融微旨雅;泰然遣放,放而不敖。故曰不知義之所適,猖狂妄行而蹈其大方;含哺而熙乎澹泊,鼓腹而遊乎混芒。至極乎無親,孝慈終於兼忘,禮樂復乎已能,忠信發乎天光。用其光則其樸自成,是以神器獨化於玄冥之境而源流深長也。故其長波之所蕩,高風之所扇,暢乎物宜,適乎民願。弘其鄙,解其懸,灑落之功未加,而矜誇所以散。故觀其書,超然自以為已當,經崑崙,涉太虛,而遊惚恍之庭矣。雖復貪婪之人,進躁之士,暫而攪其餘芳,味其溢流,彷彿其音影,猶足曠然有忘形自得之懷,況探其遠情而玩永年者乎!遂綿邈清遐,去離塵埃而返冥極者也。
晉·郭象《莊子序》(清·郭慶藩《莊子集釋》)
【評】
這是魏晉時期對莊子人品、思想成就的評說。莊生獨高尚其事,優遊自得,依老氏之旨,著書十餘萬言,以逍遙自然無為齊物而已;大抵皆寓言,歸之於理,不可案文責也。然莊生弘才命世,辭趣華深,正言若反,故莫能暢其弘致;後人增足,漸失其真。故郭子玄雲:“一曲之才,妄竄奇說,若《閼弈》、《意修》之首,《危言》、《遊鳧》、《子胥》之篇,凡諸巧雜,十分有三。”……言多詭誕,或似《山海經》,或類《占夢書》,故注者以意去取。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一
夫莊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暢無為之恬淡,明獨化之窅冥,鉗揵九流,括囊百氏,諒區中之至教,實象外之微言者也。其人姓莊,……當戰國之初,降周之末,嘆蒼生之業薄,傷道德之陵夷,乃慷慨發憤,爰著斯論。其言大而博,其旨深而遠,非下士之所聞,豈淺識之能究!
唐·成玄英《莊子序》(清·郭慶藩《莊子集釋》)
世之論莊子者不一,而學儒者曰:莊子之書務詆孔子。……而好莊子之道者曰:莊子之德,不以萬物幹其慮,而能信其道者也,彼非不知仁義也。……夫儒者之言善也,然未嘗求莊子之意也,好莊子之言者,固知讀莊子之書也,然亦未嘗求莊子之意也。昔先王之澤,至莊子之時竭矣,天下之俗,譎詐大作,質樸並散,雖世之學士大夫,未有知貴己賤物之道者也。於是棄絕乎禮義之緒,奪攘乎利害之際,趨利而不以為辱,殞身而不以為怨,漸漬陷溺,以至乎不可救己。莊子病之,思其說以矯天下之弊,而歸之於正也。其心過慮,以為仁義禮樂皆不足以正之,故同是非,齊彼我,一利害,則以足乎心為得,此其所以矯天下之弊者也。……然則莊子豈非有意於天下之弊而存聖人之道乎。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皆有矯於天下者也,莊子用其心,亦二聖人之徒矣。然而莊子之言不得不為邪說比者,蓋其矯之過矣。夫矯枉者,欲其直也。矯之過則歸於枉矣。莊子曰:“墨子之心則是也,墨子之行則非也。”推莊子之心,以求其行,則獨何異於墨子哉。
宋·王安石《莊子論上》
夫老子之有莊猶孔子之有孟也。老子與孔子同時,莊子又與孟子同時,孔孟未曾攻老莊也。世之學者,顧誻誻然,沸不可置,豈以孔孟之言詳於有,而老莊詳於無,疑其有不同者歟。嗟呼!孔孟非不言無也。……彼老莊生其時,見夫為孔孟之學者局於有,而達焉者之寡也,以為必通乎無,而後可以用有於焉取其略者而詳之,以庶幾乎助孔孟所不及,若夫仁義禮樂云云者,孔孟既丁寧之矣,吾復贅而言之,則何為乎?此蓋老莊之雅意,而非其創為高也,不然“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此孔孟之言也。今第《易》“道”“器”為有無,轉上下為徼妙,其詞異耳,以其詞之異而害其意之同,是攻之者自病也。
明·焦竑《莊子翼原序》
莊子之學,初亦沿於老子,而“朝徹”、“見獨”以後,寂寞變化,皆通於一,而兩行無礙:其妙可懷也,而不可與眾論論是非也;畢羅萬物,而無不可逍遙;故又自立一宗,而與老子有異焉。……若莊子之兩行,則進不見有雄白,退不屈為雌黑;知止於其所不知,而以不持持者無所守,雖虛也,而非以致物;喪我而於物無攖者,與天下而休乎天均,非姑以示槁木死灰之心形,以待物之自服也。
清·王夫之《莊子解》卷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