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瀟軒

    最遠的距離是從中國到奧地利的實驗,距離6700公里。奧地利有潘建偉讀博士時的母校。所以實驗就是中國奧地利一起做的。

    當然這個距離的量子糾纏是透過墨子號衛星傳遞的,墨子號衛星的高度比較高,大概有500公里。

    在6700公里的尺度上,量子糾纏還是成立的,這個就是墨子號的主要研究結論。

    在這個實驗之前,大家只能做100公里級別的量子糾纏實驗,比如最典型的就是青海湖實驗。你知道青海湖的直徑大概也就是100公里。在湖邊可以做兩地的量子糾纏實驗的。

    我只能說,如果大家要了解潘建偉院士等的工作的科學價值,或者想了解量子理論本身的發展歷史與相關情況,我可以推薦大家看一本科普書,這本科普書叫做《愛在量子前》,作者就是在潘建偉院士的研究組裡工作的。

  • 2 # 蘭天1969飛碟製造專家

    現代量子力學是天時地利都佔著,最好忽悠,最好行騙的先決條件。行騙離不開宣傳,還在實驗階段就說成功了,離開宣傳就會自行穿幫了。量子糾纏想達到無窮遙遠距離,還能瞬間相互改變對方的存在狀態,只有從速度上作文章了,光速現在是超光速10000倍,順利的話,馬上變為無窮倍超光速,糾纏光子縱橫整個宇宙瞬間到達才解釋得通。想達到量子疊加態的目的,現代量子力學把一個宇宙整體分成無數個平行宇宙,想象要多少個宇宙就有多少個宇宙。想達到量子不確定性原理,貓處於真死又活的狀態,你說貓真死了,他說貓又活了,處於不確定態。為了達到神學的目的,大肆宣揚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靈魂學與神學更接近。為了達到金鑰分發的目的,說量子不可克隆。為了多次確定量子資訊,從第一次宣傳反事實量子直接通訊成像起步,多次宣傳反事實不是也是了,再改不了口,在人們心中固定J也不需要改口了。宣傳使量子力學越變越神秘,屬於個別人的專利了。

    什麼量子糾纏,愛因斯坦根本不承認幽靈般的超距作用,說上帝不會擲骰子。兩個普通光子透過神棍之手一糾纏,就變成了神光子,再加一宣傳,神光子變成有意識了,想象力是多麼地唯心。糾纏甲光子狀態人為改變(宣傳時想象沒坍塌),無論多麼遙遠的乙光子的狀態立馬瞬間至少10000倍超光速發生想應地改變,想象力無法地形容了。既然認為量子糾纏是成立的,還大肆宣揚貝爾大實驗,好去證實量子糾纏是成立的,愛因斯坦錯了幹啥,多此一舉。空口說大話,做貝爾大實驗能說明量子糾纏是真成立的,愛因斯坦真的錯了嗎?一廂情願。沒科學頭腦。不去從科學角度解釋量子糾纏,只有忽悠,只能是歁騙,最終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幽靈般的超距作用根本不承認量子糾纏,幽靈帶不可能的意思。既然量子糾纏那麼神秘,理論上的距離是無窮遙遠,而客觀上的距離卻無窮近,別忽悠了,無非是不可見範圍的弱光在通訊,是弱光夾雜在強鐳射中發射,透過濾片濾掉傳輸時變弱的鐳射,剩下的就是不可見弱光資訊了。墨子號是所謂的量子糾纏二束強鐳射單光子金鑰分發大成果,一旦停止強鐳射發射,金鑰就在客觀上不存在了,這就是實際情況,這就是不可見弱光通訊;說什麼強鐳射照到晶體上產生糾纏光子,那就是隨機量子糾纏了,也是隨機量子資訊了。不可見弱光從操控100公里起步,現在達到了7600公里,騙是一步步進行的。將來不可見弱光不好再提高了,不能達到可見的程度就是極限(可見光就明顯,明顯會穿幫),在操控難度方面再也提高不了多少數字了。宣傳是忽悠,欺騙是手段,有水平,有能力還是老實在前沿科研陣地待著吧!

  • 3 # 香菸飄渺35

    我認為局域內,如在一個原子內部的電子之間,可能存在糾纏情況。因為一個電子的運動態改變了,會影響整個原子的場與力的分佈。

    最遠距離不好說,但至多一米以外就不行了,根本無聯絡機制!

  • 4 # 聊天選手九段

    重大發現:光子含有“活”細胞

    本人於2018年8月15日晚、10月3日晝利用相機對光的折攝攝影圖上分析:發現太Sunny子至少有14組(種)以上光譜色彩,“活”細胞、細菌至少有多種以上。

    一種呈不規則圓型,一種呈兩邊對稱、兩頭無邊的長方型。

    8月15日和10月3日分別拍攝均發現相同的細胞、細菌體,排除巧合。

    相機對摺射光子留在圖片上放大的光粒子放大N倍,足夠觀看。

    說明什麼呢?

    1.光粒子裡有“活”的細胞、細菌體存在於各種光譜色彩中;

    2.光粒子形狀中是波型的;

    3.光粒子是多種色彩組成的;

    4.光粒子是一個一個不規則的疊加在波中;

    5.暫時保密。

    6.待量化分析。

    2018.10.9

  • 5 # 鷲嶺鬱岧嶢

    希望你能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你的論點,而不是在這裡。如果主流學術界不接受你的言論,對不起,你就是在胡說八道。有點科學精神的人都要對自己的觀點做驗證,現在的實驗毫無疑問的支援量子糾纏理論,EPR才叫佯謬。

  • 6 # 丹讀

    哎呀,量子力學漸漸受到關注以後,有幾個概念感覺都快要被玩壞了呀!

    一是薛定諤的貓,一個是量子糾纏。

    這裡順便說一下,薛定諤的貓不是一個物理實驗,剛開始的時候甚至也算不上一個思想實驗,那是薛定諤為了說明當時哥本哈根學派的理論有多麼荒謬,而設想的一種場景。

    我們來說量子糾纏。這裡說明一下,在這篇小短文裡,所有複雜的背後原理和一切公式證明都不用。百分百大白話解釋,希望大家能看懂。

    量子力學最初的切入點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在我們這個宇宙中,像電子這種“小東西”,它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是一種粒子?還是一種波?

    這不是誰憑空想象出來的問題,而是著名的“雙縫實驗”顯示,電子既有粒子的屬性,又有波的特性。(這個實驗自己在家也可以做,材料也不貴,30塊錢搞定。)

    以物理學家玻爾、海森堡等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量子力學的公認正統學派,其地位相當於武俠小說中的少林武當),認為電子既是波,又是粒子。在你沒有去觀察的時候,並沒有一個客觀實在的電子,而是隻有一種機率波,按照薛定諤的波函式方程向四周散發開去,就像是個“幽靈”或者“鬼魂”(打個比方。量子力學沒有證明鬼魂的存在。)

    注意,在這個理論中,最重要的是,在電子沒有被觀測前,它不是一個實體。

    但是,只要我們一旦觀測,這一團機率波立即“變身”為實在的粒子,呈現在大家的面前。用哥本哈根派的說法,這個電子的波函式“坍縮”了。

    事情到這已經很奇怪了:為什麼一觀察,電子就從波函式坍縮為實實在在的粒子了呢?

    哥本哈根派給出的回答更讓人大跌眼鏡:沒有觀測的時候,電子根本不存在,談論它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用數學(波函式)才能描述。電子的狀態與觀測本身,有著某種強烈的關聯。

    這種理論引起了愛因斯坦的強烈不滿。在1935年3月,他在一篇論文中假想了一個實驗,這就成為後來著名的“量子糾纏”。

    愛因斯坦的思想實驗大致是這樣的:假想有一個不穩定的大粒子,它的自旋為零。它很快分裂成兩個小粒子,向不同方向飛去。為了保持守恆,這兩個小粒子必定有著相反的自旋方向。但是按照哥本哈根派的解釋,在我們沒有觀測時,這兩個小粒子是沒有實體的,他們的行為只能用波函式來表示,處於一種疊加態。

    好了,等兩個小粒子分離的足夠遠(比如說幾百光年吧),我們去觀測其中的一個粒子,讓它的波函式坍縮,變成一個實在的、自旋方向確定的粒子。

    在這個粒子波函式坍縮時同時,遠在幾百光年外的另一個小粒子也同時“坍縮”,變成一個實在的,自旋方向相反的粒子。

    遠在幾百光年外的兩個粒子,似乎具備了某種“心靈感應”,能在一瞬間知道對方的狀態。

    愛因斯坦的這個大招沒能打倒哥本哈根派,他們的解釋非常簡單:在沒有觀測前,不存在兩個“實在”的粒子,就算相隔幾百光年,它們也還是“一個整體”,並且只能用波函式來描述。

    愛因斯坦功虧一簣的原因在於:他始終拋不開那個“實體”的概念。

    “量子糾纏”看上去神秘莫測,最後卻成為量子力學正確性的一個佐證。1982年,法國奧賽理論與應用光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用實驗資料證明了“量子糾纏”理論的正確。此後更多的實驗不斷的進行,實驗的精度也不斷的提高。最後的結果都證明了:量子糾纏確實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理現象。

    應用方面,現在“量子糾纏”多用在資料加密層面。此外比較引人注目的是:2018年4月,芬蘭阿爾託大學應用物理系教授麥卡﹒習嵐帕領導的實驗團隊成功地量子糾纏了兩個獨自震動的鼓膜。每個鼓膜的寬度只有15微米,約為頭髮的寬度,是由10個金屬鋁原子製成。實驗在非常嚴苛的實驗室環境下進行,最後兩個鼓膜持續了約半小時的互動,將量子糾纏現象引入了宏觀領域。這項成果被髮表在了頂級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

    (宏觀層面的量子糾纏)

    至於題目中說的,在最遠多少的距離觀測到?其實如果量子糾纏理論成立,那麼它與距離是無關的。你哪怕是在十萬公里的距離(技術難度很大)觀測到,也無非再次證明了量子糾纏理論的正確,而這在物理界看來,是一件無需再重複去證明的事情。

    目前應該是在幾千公里的距離上觀測到量子糾纏。

    好了,最後再說一句,量子糾纏確實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理現象。它有理論依據、實驗資料的證明。相對於我們的日常經驗,微觀世界的量子糾纏現象確實很奇特,但這並不意味著量子理論證明了鬼魂、幽靈、靈魂等東西的存在。

  • 7 # 董加耕

    什麼是量子糾纏?設一個自旋為0的粒子,分裂成兩個粒子,一個自旋為S,根據自旋守恆定律,另一個自旋必定為-S。如果把這兩個粒子分送兩地,你只在一個地方測量,假設你發現你這裡的粒子的自旋為S,那你就立馬知道了另一個地方的粒子自旋必定為-S。這是量子糾纏嗎?這太簡單了,學過自旋守恆定律的人都知道,根本不需要像愛因斯坦和玻爾這樣的人去討論。愛因斯坦的問題是,按照哥本哈根學派標準解釋的說法,在你沒有測量你這邊的這個粒子之前,它的自㫌是不確定的,處於一種自旋為S和自旋為-S的疊加態,就像那隻薛定諤的貓,在觀測之前,處於死去與活著的疊加態,一旦你對它進行了測量,它的這種疊加態就立馬坍縮,變成你測量到的S態,由不確定狀態轉變為確定狀態。同樣,發往另一地的另一個粒子,在你未測量它之前,也處於自旋為S和-S的疊加態,但沒有對它測量,僅僅是你對你這邊的粒子進行了測量,你就立馬知道了另一個粒子的自旋為確定的-S,它的狀態也就同時被確定,那它這時就不應該再處於那個疊加態了,它就應該同時由疊加態坍縮為確定狀態。但沒有人去測量它,它為什麼會自發坍縮呢?只能認為,你這邊的粒子在因測量而坍縮的同時,超距的發信息告訴另一個粒子說:“我己經坍縮為S態了,你也立馬坍縮為-S態吧”。這才是愛因斯坦等人所說的量子糾纏。

    有人認為,量子糾纏中沒有超距的資訊傳遞,但根據上述的愛因斯坦論證,顯然,量子糾纏中存在著超距作用或超距的資訊傳遞,只不過這種超距的資訊傳遞並不是發生在兩個測量的人之間,而是發生在兩個量子之間。

    愛因斯坦是不認可“粒子在測量前,處於一種不確定的疊加態,但一旦測量,它的狀態就會立馬由疊加態坍縮為確定狀態”這一說法的,愛因斯坦認為,如果這種說法成立,則上述的過程中就必然存在著超距的相互作用。 玻爾的回答是,原來的一個自旋為0的粒子,儘管分裂成兩個粒子,並被分送到兩地,但描述它們的波函式仍然是唯一的一個波函式,你對你這邊的粒子進行測量,使波函式坍縮,則坍縮的必定是這個描述兩個粒子整體的那個唯一的一個波函式,所以,當你這邊的粒子因測量而由疊加態,由不確定狀態坍縮為確定狀態時,另一地的另一個粒子也就必定同時由不確定的疊加態坍縮為確定狀態。顯然,玻爾的回答相當於承認了兩個粒子之間存在著超距作用,只過這種超距作用是在唯一的一個波函式內部進行的。

    由玻爾和愛因斯坦的爭論可以看出,關於最終所測量到的兩地的兩個粒子的自旋,兩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即如果你測量出你這邊的粒子自㫌為S,則另一個粒子的自㫌必定為-S,因為這是由自㫌守恆定律所確定的,這個守恆定律,不論是在經典理論中,還是在量子力學中,都是成立的(愛因斯坦最早用的是動量守恆)。也就是說,對於測量出的兩個粒子的自旋狀態之間的關聯,按經典理論還是按量子力學,關聯的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測量出兩個粒子的自旋之間的關聯程度,並不能說明究竟是愛因斯坦的觀點正確,還是玻爾的觀點正確,只能說明守恆定律在量子力學中還是不是成立。 顯然,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焦點,並不是測量出的兩個粒子的自旋如何關聯,而是愛因斯坦和玻爾都認為,量子糾纏現象中有超距作用,但愛因斯坦認為超距作用是不合理的,而玻爾卻認為是合理的。

    超距作用導致了兩個粒子同時由疊加態坍縮為確定態,但一個坍縮為S,另一個坍縮為-S,卻是由自旋守恆定律決定的。糾纏,是指兩地的兩個疊加態坍縮事件之間存在著糾纏,而不是指坍縮後形成的S態和-S態之間存在著糾纏。

    但是,這一問題到了貝爾手中,卻完全變樣了。貝爾推匯出一個不等式,認為檢驗這個不等式是否成立,就能檢驗愛因斯坦和玻爾誰的說法正確,但貝爾不等式卻不是關於有無超距作用的,而是關於兩個粒子自旋的關聯程度的。我認為,貝爾在這裡偷換了概念。不論是按照經典理論,還是按照量子力學,給出的兩個粒子的自旋值,都是相同的,即當一個為S時,另一個必定為-S,因為這是由自旋守恆定律所確定的,但是在貝爾那裡,使用了一個新名詞,叫兩個粒子自㫌的關聯程度,並且認為,按經典理論,與按量子力學,計算出的兩個粒子的自旋的關聯程度居然是不同的。這是不是說,如果守恆定律在量子力學中成立,在經典理論中就不能成立?或在經典理論中成立,在量子力學中就不能成立?

    實際上,在貝爾給出的說明中,如果對兩個粒子的自旋在同一方向進行測量(自旋是個向量),則不論按經典理論還是按量子力學,都是如果一個為S,另一個必定為-S,只有當兩個粒子自旋的測量方向不同時,按經典理論與按量子力學,給出的兩個粒子的自旋的關聯程度,才會不同。但為什麼僅僅是我們的、外在的測量方向改變,而不是粒子本身的改變,也不是計算所依據的理論發生了改變,就會導致按經典理論與按照量子力學計算出的粒子自旋之間的關聯程度,由完全相同改變為互不相同?

    仔細分析貝爾不等式的推導過程就會發現,貝爾不等式,實際上是建立在如下的一個前提之上的,即,如果粒子的自旋存在於某一方向上,則必定不會存在於其它方向上。但是,量子糾纏的理論和實驗給出的光子的自旋違背貝爾不等式的理由中,卻是把光理解為電磁波,把光子的自旋理解為電磁波的偏振。即使把兩束光的偏振方向過濾為同一方向,但電磁場在任何方向上都有分量,因此,在不同的方向上,分別測量兩列電磁波的偏振,則測量出的兩列電磁波偏振的關聯程度,必定會大於貝爾不等式所給出的限制。

    顯然,如果把光理解為電磁波,即使這兩列電磁波沒有任何關聯,甚至是不同光源發出的光,不同頻率的光,不同時間發出的光,或在不同時間進行測量,這兩列電磁波偏振的關聯程度,都會違背貝爾不等式。所謂的量子糾纏實驗,並不是驗證出了光子之間存在著什麼神秘的糾纏,更不是愛因斯坦和玻爾討論的那個量子糾纏,這兩列電磁波之間其實就沒有任何糾纏,而只是證明了,光,在有些情況下會表現為電磁波。

    我認為,在標準解釋的語境下,愛因斯坦和玻爾討論的那個量子糾纏,實際上根本無法實測驗證。請問,我們怎麼才能知道另一地的另一個粒子究竟有沒有因糾纏而由不確定的疊加態坍縮為確定態?如果我們不去測量它,我們怎麼知道它究竟有沒有因糾纏而狀態坍縮?但如果我們進行了測量,我們又怎麼區分它的狀態坍縮,究竟是因糾纏引起,還是因為我們對它的測量引起? 顯然,不論這種糾纏是不是超距的糾纏,都無法測量驗證。

    無法測量驗證的根本原因,是疊加態不能進行觀測,一旦觀測,疊加態就會坍縮為確定態,我們只能觀測到疊加態坍縮後所形成的那個確定態。我們只能看到結果,我們根本無法觀測到疊加態坍縮的全過程,當然也就無法觀測到這個疊加態的坍縮是由什麼原因引起,包括是不是因糾纏而引起。

    愛因斯坦不認,粒子在測量前處於一種狀態不能確定的疊加態,認為測量前後粒子的狀態應該是一樣的,而玻爾的標準解釋卻認為,測量前,粒子處於一種不確定的疊加態,測量或糾纏導致了疊加態的坍縮,使粒子的狀態坍縮為我們所測量到的那個確定狀態。這就是愛因斯坦和玻爾在“實在”觀念上的區別。

    物理學家目前的當務之急,是給波函式、疊加態找到一個可以觀測驗證,觀測不會導致波函式坍縮的解釋,而不是把粒子有時候所表現出的波動特徵,神秘化為糾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杭電研究生2020年報考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