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湘懷老夏

    外國侵略軍還沒到北京,咸豐皇帝就嚇得逃到了熱河,美其名曰"巡狩"。 咸豐在逃跑之前,已經安排了後宮美女把她們運到承德,所以一到承德就繼續歌酒相狎,花天酒地。咸豐皇帝好喝酒,逢酒便喝,一喝就醉。咸豐帝還貪食鴉片。喪權辱國條約簽訂了,咸豐竟還賴在避暑山莊不肯回京。

  • 2 # 品讀三國人物

    1860年9月,於天津登陸的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城下,咸豐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留下幾萬守兵龜縮在城牆內(即如今二環路以內的範圍),郊外任由侵略軍劫掠。10月6日,英法聯軍攻入海淀鎮,到處焚掠,當晚即侵入圓明園。少量拿著刀矛的清兵一戰即敗,護園大臣只好投水自殺。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園林,眼花繚亂的侵略軍馬上開始了瘋狂的劫掠。

      10天以後,聯軍司令部下令可以自由劫掠,於是,英法侵略軍像發狂的野獸一樣,把園內珍寶能拿走的就拿走,不能拿走的就全部搗毀。至此,圓明園中的珍寶蕩然無存了。英法聯軍瘋狂搶劫圓明園之後,還不滿足。英使額爾金髮表宣告說:“只有焚燬圓明園一法,最為可行。”於是,英國將軍們在他們的政府支援下發布了焚燬圓明園的命令。10月17日,聯軍騎兵團就在園內到處放火。10月18日清晨,英國密克爾騎兵團3500餘人進園縱火,一時圓明園成了一片火海,火勢三日不熄。一個侵略軍官描寫當時的情況說:“焚燬的命令發下後,不久就看見了重重的煙霧,由樹木中蜿蜒升騰起來。樹木中掩映著一座年代古久的廣大殿宇,屋頂嵌著黃色的瓦,日光之下光芒閃灼,鱗鱗的屋瓦,構造奇異,只有華人的想象力,才能構思出來。頃刻工夫,幾十處地方,都冒出一縷縷濃煙密霧……不久,這縷縷的煙聚成一團團的煙,後來又集合為彌天烏黑的一大團,萬萬千千的火焰,往外爆發出來,煙青雲黑,掩蔽天日,所有廟宇、宮殿、古遠建築,被視為舉國神聖莊嚴之物,其中收藏著歷代皇家風味和精華的物品,都付之一炬了。以往數百年為人們所愛慕的崇構傑制,不復能觸到人類眼簾了……”一座經營了150多年,綜合中西建築藝術成就,聚集了古今藝術珍品和歷代圖書典籍、世界上少有的壯麗宮殿和園林,在慘遭侵略軍大肆搶掠和焚燒後化為烏有了。

      10月18日,在這個近代中華民族史冊上災難的一天,3500名英軍手持火把再度進入圓明園,到處點燃。園內300多名太監、宮女和工匠葬身火海,這座巨大宮苑烈焰騰起三天,餘煙月餘不息。真可謂“一炬毀名園,千古江山留恨跡”。

      火燒圓明園後,英法聯軍又威脅清廷,如再不屈服便要攻入城內,將皇宮也予以焚燬。腐朽無能的滿清統治者馬上籤訂了割地賠款的《北京條約》,換得侵略者撤退。

      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後,留下的照片還可看出多數建築殘跡還較完整,清廷在三十多年間裡仍將此當成重兵看守的禁苑,並進行了一系列修復工程,同治、光緒兩代皇帝和慈禧太后也常到此巡遊。只是因內憂外患不止,清廷財力捉襟見肘,只能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而無力

  • 3 # 史閣館

    懿貴妃自從咸豐二年(1852年)人宮之後,已經習慣了爾虞我詐的後宮生活,這種冷酷無情的環境磨鍊了她的意志也磨硬了她的心腸。雖然只是二十多歲的 年輕女子,但她就像飽經風霜的老人一樣洞悉世間的人情世故,顯得成熟而老辣。她在短短的五年時間裡,從第五級的貴人連升三級,成為第二級的貴妃。

      在她之上只有一位孝貞皇后,孝貞皇后賢良淑德,遠離紛爭,而懿貴妃則工於心計,抱負遠大,實際上她在後宮才享有真正的權力。懿貴妃不僅得到了皇帝的寵愛,而且在政治上也開始左右皇帝的決定。

       咸豐皇帝早已沒有了剛繼位時的雄心壯志,整日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身體日漸虛弱,無力也無心管理政事,這就為在政治上有很大抱負的懿貴妃提供了參與 政事的機會。她天資聰穎,思維敏捷,利用自己得寵的地位,時常就一些國內外大事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試圖左右皇帝的心意。其實她早就開始關心國家最高領導權 的歸屬問題了,她覬覦著有朝一日能將大權獨攬在手中。

      然而太平天國的內亂還沒有平息,1856年英法聯軍在俄美兩國的支援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了對華的侵略。四月,英法聯軍攻佔了大沽炮臺,直逼天津,脅迫清廷簽署了不平等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咸豐皇帝每日都接到各地傳來的緊急戰況,心煩意亂又束手無策,乾脆移駕到圓明園中去躲清靜。一日,咸豐皇帝正和眾愛妃一起宴飲取樂,有急奏,說是英法聯軍已經攻陷天津。

      咸豐聽了不禁失聲痛哭,命令停止宴會,皇后和其他妃子都在一旁默默流淚,只有懿貴妃上前勸說皇帝道:“事情這樣危機,圍在一圈哭又有什麼用,恭親王向來明白事理,不如趕緊召他來商議對策。”

      咸豐帝於是立刻召恭親王奕欣和大臣肅順來商量計策。奕欣主張求和,而肅順主張抵抗,兩個人在皇帝面前互不相讓,弄得咸豐不知該聽誰的好。從中可以看出懿貴妃遇事不亂的膽識和氣魄,而且很早就信任恭親王奕欣了。

      而咸豐帝的軟弱無能也暴露無遺,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聽說國家有難不是沉著冷靜地想對策,反倒自己哭了起來。需要作決定的時候卻聽任臣子爭論不休,自己猶豫不決不能當機立斷。從這幾點看來,懿貴妃最終將皇帝的權力奪入自己手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咸豐九年(1859年),在規定換約的日子,英法聯軍又蓄意攻擊大沽炮臺,清朝軍隊奮起抵抗,結果擊沉了敵方十幾艘戰船,打傷了英法兩軍的司令,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然而這只是區域性的勝利,並不能挽救太清國於危急之中。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加強了入侵的攻勢,他們發動了兩百多艘戰艦,兩萬五千多名士兵侵入中國。英法聯軍如入無人之境,在半個月內攻佔了 天津,攻到距離北京只有咫尺之遠的通州城下,最開始時,咸豐帝發出上諭,表示要親自統帥六師到通州督戰,但同時還附有一封勸說咸豐帝北狩木蘭的密摺。

      木蘭圍場是清代皇帝秋季圍獵的地方,皇帝在打獵時住的地方叫做避暑山莊或熱河行宮。皇帝通常在四月出發去熱河,八月返回京城。而咸豐皇帝卻要在八月去熱河秋獵,可見去通州親自督戰只是一個幌子,真正的意圖是暗示大臣們他想要北逃熱河。

      大臣們得知皇帝要北撤的訊息後,紛紛出來勸止,恐怕皇帝走後人心更加渙散,但咸豐帝逃走的決心已經不能動搖。清朝派出軍隊在通州八里橋迎戰,清軍大敗,英法聯軍直逼北京城。

      當晚,咸豐帝聽到了清軍失利的訊息,在驚慌失措中,匆忙準備車馬決定向北逃到熱河避難。在北逃之前,咸豐匆匆下了一道上諭,撤掉了在議和中辦事不力的載垣、穆蔭的欽差大臣之職,任命恭親王奕欣為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負責與英法聯軍議和。

      第二天八月八日,咸豐皇帝就帶上皇后鈕鈷祿氏和懿貴妃葉赫那拉氏連同一眾親信以“北狩木蘭”之名倉皇上路。與他隨行的大臣主要有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侍郎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人,這些人就構成了以肅順為主的熱河集團。

       在逃往熱河的路上,咸豐帝又匆匆發出了一道上諭,任命豫親王義道、大學士桂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周祖培、吏部尚書全慶為留京辦事大臣。以恭親王奕欣為 首,還有留在京城的軍機大臣、戶部左侍郎文祥,再加上義道、桂良、周祖培、全慶,就組成了與肅順的熱河集團相對立的北京集團。這兩大政治集團都擁有各自的 勢力,在清廷中形成了分庭抗禮的形勢,為日後的政變埋下了伏筆。

      在京的大臣們也希望皇帝能儘快回京師坐鎮,既擔心外國侵略者趁著朝中空虛而肆意妄為,也擔心皇帝暫時駐紮的熱河行宮守衛不夠充分。

      但是北京的局勢越來越緊張,咸豐皇帝從京城逃走不久,英法聯軍就從安定門攻入北京,在發現使節團中有很多人被虐待致死後,決定施加報復以教訓清朝政府。

      英法聯軍在北京城郊附近燒殺搶掠五十多天,燒燬了圓明園、暢春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等皇家園林。咸豐帝最愛遊覽的圓明園被一把持續了三天三夜的大火燒成了一片廢墟,園內的三百多名太監和宮女都葬身火海。

      咸豐皇帝聽說圓明園被毀之後,好像自己的生命被一起燒掉了一樣,生命之火暗淡了下來,彷彿要隨著圓明園中的雕樑畫棟一同化為灰燼。咸豐帝在廷寄中表示,如果英法聯軍從北京撤退,他就立刻迴鑾以安定人心。

      奕欣代表大清國與英法聯軍簽訂了《北京條約》之後,便向咸豐上奏外國侵略者已經陸續撤出北京,請求皇帝儘早迴鑾。

      這時,咸豐對於外國使節要求親遞國書一事非常不滿,擔心外國侵略者不會輕易善罷甘休,雖然有所顧慮,但咸豐帝還是有打算迴鑾之意。

      既然咸豐皇帝一再表示想要回鑾,奕欣、桂良、文祥等駐守北京的全體大臣聯名上奏,認為早日回到京師可以穩定人心,而且天氣越來越冷,為龍體安康考慮應該儘早迴鑾,並且英法聯軍已經全部撤退,並不存在危險。

  • 4 # 歷史研習社

    咸豐八年(1858年),中英、中法簽訂《天津條約》,按說只要一互換條約批准書,第二次鴉片戰爭就可以結束了。誰能想到,就在這最後一道程式上發生了一場大波瀾。咸豐帝對英法代表進京換約的人數、進京線路、停留時間做了規定,咸豐帝的這些安排即使用今天的國際法衡量,也是合法的。

    影視劇中的咸豐帝

    但英法聯軍早已把清軍看扁了。不僅完全不按照咸豐帝規定的進京路線,而且還要求全副武裝進入北京,人數自行決定。因此聯軍在大沽炮臺與清軍發生衝突,聯軍開始暴力解除大沽炮臺的障礙,此時負責大沽炮臺的是蒙古親王曾格林沁,任何一個國家怎會允許他國軍艦駛入軍事禁區?任何一個華人怎能容忍他們這樣的肆意妄為!大沽炮臺的清軍對英法聯軍發起了攻擊,大敗英法聯軍。

    大沽炮臺

    從事英法聯軍與徹底與清朝結仇,決定展開報復。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近2萬人登陸大沽炮臺。清軍不是英法聯軍船堅炮利的對手,幾乎全軍覆沒。很快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千年古都北京徹底暴露在西方列強的炮口之下。北京危矣!

    怎麼辦?

    首先提出咸豐帝去熱河的是曾格林沁。

    曾他建議咸豐帝“木蘭秋獮”,就是出去避一避。

    所謂木蘭秋獮,就是秋天到熱河(今承德)北部的木蘭圍場打獵,這是康熙帝確定的制度,乾隆、嘉慶都遵循不變。以此訓練軍隊,鍛鍊尚武精神。

    咸豐帝動心了,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是咸豐帝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難題:作為一國之君,大敵當前拋棄宗廟、臣民、自己去逃命,天下人怎麼看他呢?

    咸豐帝宣佈御駕親征,實則“投石問路”。朝堂上立刻掀起大波瀾。朝堂之上自然你一言他一語,這麼重大決定肯定達不成共識。大臣對御駕親征和木蘭秋獮都不同意。

    肅順集團決議要咸豐帝離開北京,前往熱河避難。

    肅順問了北京城坊大臣兩句話:一句是“大敵當前,有何準備?”答:無。第二句是“以京城現有兵力足以保衛北京嗎?”一言不發,無法作答。肅順立即安排籌備車輛、糧食隨時準備護送皇帝離開北京。

    影視劇中的肅順

    反對肅順的呼聲一片。各個親王、郡王、群臣紛紛規勸咸豐帝萬萬不可丟下宗廟社稷北走熱河。咸豐帝被逼無奈,只好表示:不走了,與北京共存亡。

    八月初七晚,曾格林沁戰敗訊息傳來,守衛北京的清軍幾乎拼光老本,無力反擊。兵臨城下的時刻即將到來。

    危機時刻肅順決定——走!

    第二天,八月初八中午,咸豐帝帶著嬪妃皇子從圓明園東大門乘船啟程,踏上了前往熱河避難的征途。咸豐帝想不到的是他眼前這片秀美的皇家園林即將化為灰燼,而他也永遠的與北京告別了。

    參考文獻:

    喻大華,《咸豐皇帝》,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

  • 5 # 號角催人紅旗飄

    咸豐繼位後國家糜爛不堪,他幾年時間全力經營從阻擊到對峙到包抄到反攻太平軍的軍事行動!從官員將領的配屬,到錢糧軍餉的籌集基本完善!英法聯軍陳兵來犯名曰換約,要擺隊要坐轎進京而且不跪拜咸豐!僧格林沁勝保幾萬人馬沒有守住,從察哈爾調來的蒙古騎兵幾乎全軍覆沒但無人退卻!咸豐要麼成為俘虜皇帝要麼做逃跑皇帝!咸豐的親信智囊肅順對時局的判斷是準確的,反之如恭親王的意見讓咸豐留在京城會怎麼樣!目前對咸豐的評價都很接近軟弱好色早死的皇帝!不過從道光死後的軍政決策看咸豐不白給!雖然燒燬了從康熙開始修建的圓明園,但沒有當俘虜皇帝!他死後平定了了危機巨大的太平天國運動,開始了洋務運動,早產兒先天不足後天墜馬錦衣玉食的皇帝在海外的強敵兵臨城下時跑到了熱河,一個便於進山一個便於跑到老家的地方,就是這麼個結果!

  • 6 # 小土隨記

    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yi,zhu)是道光的第四個兒子,是清朝秘密立儲的第一位皇帝。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逃到熱河,從而導致圓明園被毀。

    奕詝這個人呢,最大的特點是仁厚,在道光的諸多皇子中,並不是最優秀的。當時,與他競爭的還有道光的第六個兒子奕訢(yi,xin)。奕詝和奕訢,都是由奕訢的生母靜貴妃撫養長大的。奕詝仁孝,厚道,特別孝順;奕訢聰明伶俐,文武雙全。倆人各有特點,但是,若是治國之才,奕訢就比奕詝合適,然而,最後卻是奕詝得了帝位。這裡就得說一說奕詝的師傅杜受田了,這個人比較有心計,善於觀察,知道晚年的道光帝更需要一位孝順的兒子,他便牢牢抓住這一點。

    有一次,春季圍獵,其他皇子都滿載而歸,諸多皇子中,奕訢的獵物最多,而奕詝卻一件都沒有,道光就責問他,奕詝回答到:此時正值春季,萬物繁衍,不忍殺生,更不願與眾兄弟相爭。這個回答深得道光的心。

    在道光即位後,清朝爆發了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而朝廷積弱太深,國庫空虛,兵力不足,一方面要鎮壓起義軍,另一方面還要抵抗英法俄等國的侵擾。這時的清朝也已經是千瘡百孔,零落飄搖。面對這樣的局面,道光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第一就是清洗軍機處,將求和官員換成改革官員;第二大舉提拔漢族官員,整軍備戰。

    這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肅順,這個肅順掌權後,以鐵腕的手段嚴打官場腐敗,嚴懲瀆職貪汙官員,大大改善了官場風氣。之後肅順又出任戶部尚書,面對當時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官商勾結的混亂局面,推行厘金制度、開捐例、鑄大錢等來穩定財政局勢。

    咸豐六年,英法兩國對清廷宣戰,藉口“亞羅號事件”,攻佔廣州,但被擊退。咸豐八年,美英法俄四國陳兵天津大沽口;咸豐九年英國挑起戰端,英法侵略軍再次被擊敗。到了咸豐十年,英法兩國再次舉兵入侵,咸豐帝下旨“天下根本,不在海口,而在京師”。咸豐帝合戰不定,錯失殲敵良機,在清軍與英法聯軍激戰時,下令清軍統帥撤退,大沽口失陷。此時,僧格林沁下令守軍撤往通州,英國艦隊安然進入白河,英法聯軍攻佔天津,隨即向北京進犯。

    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後,咸豐帝以“木蘭秋狄”為名從圓明園倉皇逃往熱河。咸豐十年十月六日,英法聯軍攻佔圓明園,次日搶劫過後被焚燬殆盡。

    據傳,咸豐帝是個跛腳皇帝,年幼時騎馬狩獵,從馬上摔下來後,就留下的殘疾。在咸豐帝即位後,曾傳旨退朝時,大臣先走,皇帝后走。有一次,咸豐帝在朝上發火後,提前離朝,才被大臣們發現這個秘密。

    後世評價中,咸豐帝資質在歷代君王中屬於中等偏上,他嘔心瀝血,用力改革,但是清朝積弊太深,加之他做了許多錯誤的決策,更是沒能晚會清朝的敗局。然而他最大的疏忽,卻是寵愛慈禧,並預設慈禧干政,最後,使得慈禧竄政,成為清政府的最高決策者。

  • 7 # 陳悅漫步海邊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咸豐帝逃亡熱河起因於1860年8月英法聯軍登陸北塘。8月21日,駐守大沽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兵敗,向咸豐皇帝密奏,用十分隱晦的詞語希望皇帝做好避難熱河的準備。

    (咸豐帝畫像)

    此後,面對英法聯軍佔據天津,即將進逼北京的態勢,咸豐皇帝面上裝出要御駕親征的氣勢,私下裡即開始準備逃難。因當時有謠傳聯軍將在9月12日進攻北京城,清廷下密令,從大興、宛平等縣徵調大量民間的車輛入京。

    (西方美術作品:八里橋之戰)

    9月21日,蒙古親王僧格林沁在八里橋戰敗。當天晚上,咸豐帝在圓明園得到戰敗訊息,擔憂英法聯軍即將進攻北京,“內外驚懼,徹夜匆忙,立傳預備”。第二天上午,咸豐帝即秘密從圓明園向北出逃,北逃時由於非常急促,首先出發的只是咸豐帝和惠親王、怡親王、肅順以及幾名軍機大臣,“車馬寥寥”,後宮等都是之後才追上了咸豐帝的隊伍。

    據稱,當天大部分文武官員還都矇在鼓裡,一些官員到圓明園覲見時才發現人去園空。

    逃跑路上的咸豐帝可謂十分狼狽,出逃時乘坐的是端華所用的舊馬車。9月22日當天,因為御膳房等都沒有跟上隊伍,有說法稱咸豐帝當天只吃了兩個雞蛋,也有說法說只喝到了半碗小米粥,而且晚上睡覺沒有被褥,為此而大哭。就這樣走走停停了一週時間,在9月30日到達熱河,暫駐避暑山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遊戲王的決鬥規則?